试论中西“和谐”观比较(一)
中西社会和谐观研究正文发送
摘要“和谐”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历代哲人都对此做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既可以说是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也可以说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原则。
同样,“和谐”也是西方文化的审美追求,并在西方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论释。
古希腊的“和谐美学”和中国古代的“中和美学”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古代所创造的两大美学高峰。
漫长的历史变迁,使得中西方社会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条件下,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风格和思维方式形成了特色鲜明、志趣各异而又相通相融的“和谐”思想。
中西方和谐观既有共通之处,如从冲突到和谐的发展道路、相同的本质以及相似的和谐价值观。
同时两者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如强调共性还是个性、突出内容和主体情感的表现和抒发,还是突出理性和形式、讲求“执两用中”还是“寓多于一”,以及不同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走向。
关键词:中西,社会,和协观,研究;Abstract" Harmony" is an ancient and often new problem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many philosophers have done diligently explor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rmony" is not only the highest value standard of Confucianism, but also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value principle. Similarly," harmony" is the aesthetic ideal of western culture, and in the western literary works of art has been a very good interpretation. The ancient Greek" harmony" and ancient Chinese" and " Aesthetics " can be regarded as the ancient human created two aesthetic peak. The long history of changes, causes the western society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living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national style and way of thinking to form a distinctive, different interests and integration of the thought of "harmony". The western concept of harmony both havein common, such as from conflict to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oad, the same nature as well as the similarity of the harmony valu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 obvious difference, such as emphasizing commonness or personality, highlight the content and the main body emotion express, or highlight reason and forms, be" impartial" or "contain more than one", as well as various cultural spirit and cultural trend.Key words :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ety,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esearch;目录摘要 (1)Abstract (1)目录 (2)引言 (2)一、和谐观 (3)1.1、和协观的提出 (3)1.2、中国“和”、“中和”等相似范畴的提出 (4)二、中西方和协观的理论精神 (5)2.1、由冲突到和谐的发展之路相同 (5)2.2、“和谐”观本质相同......................................................................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西早期和谐观的比较研究——以《礼记》大同社会与柏拉图理想国为中心的考察
2008年5月第5期总第171期理论学刊TheoryJournalMay.2008No.5Ser.No.171中西早期和谐观的比较研究——以《礼记》“大同社会”与柏拉图“理想国"为中心的考察黄小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礼记》“大同社会”和柏拉图“理想国”的和谐观,都是在批判现实的改革冲动中作出的理想化社会设计。
两者都认为统治者应为全体百姓谋利益,并通过选举产生;都强调社会内部的有序是维持和谐状态的基础。
但因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不同,《礼记》“大同社会”推崇德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而柏拉图“理想国”重视智治,所主张的和谐是建立在神本主义基础上的和谐。
这些不同一方面导致了中西早期和谐现在后来发展中的分道扬镳,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关键词]大同社会;理想国;和谐观【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08)05—0109—05《礼记》中的《礼运》篇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二者都成书于早期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在中西思想文化史上都较早地描绘了理想社会的和谐状态,也都对中西和谐文化的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较两者的异同,可以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某种有益的启示。
《礼记·礼运》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这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这里,天下为人们所共有,有贤德、有才能的人被选举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所有的人都能得到供养,人们各安其位、共同劳动、共享财富、各得其乐,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平安祥和、夜不闭户,这便是和谐的“大同社会”。
中西“和谐”文化对比
中西“和谐”文化对比作者:陈慧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2期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财富,这是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只指人的精神和心理因素,把文化界定在价值观的范围内,指社会群体一致认可的关于是非、对错、美丑的判断标准的观念,及对自己及他人的道德、伦理在真善美层次上的评估。
和谐文化的属于这一狭义的文化范畴之中。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
一、中西和谐文化生长土壤对比中国的文化包括和谐文化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
自然环境首先是幅员辽阔,这给我们的文化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使我们自己就可以不断自我调解和更新。
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也曾经遭受过多次外族的入侵,但终究能保持文化的延续与完整,没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样遭到毁灭或中断,正是赖于这不可多得的广阔内陆基地。
其次,在我国文明的发祥地流域,土质疏松,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被黑格尔称为“历史的真正舞台”,西北部多是荒漠,西南耸立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人迹罕见的横断山脉,东部虽然濒临太平洋,但太平洋看起来时那样浩渺无际,望着它,我们那些虽然聪明但缺乏远洋航海技术和工具的祖先们也只能望洋兴叹。
古人一走到东南,到海岸线旁边就认为陆地到此就走到尽头了,都是滔滔海水,这一地理环境用三个字表示:内聚性,不是向外扩张的。
所以,从孔子的时代直到19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从来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
在现代人看来,孔子和孟子所在的地方都离还不远。
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孟子提到海的话也同样简短,他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孔子只想泛舟浮于海,孟子也只是望海惊叹,并不比孔子好多少。
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吞并天下后的秦国,还是汉、唐帝国的建立,或是宋、元、明、清等泱泱大国的延续,它们地理位置总摆脱不了这种半封闭的大陆特性,这样的生存环境必然直接导致华夏土地上出现的生产方式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生产方式,那么整个国家的经济模式也基本是内向型的,在这样的自然经济结构中,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的地位便长期保持下来,所以很多人将中国文化归结为家族本位的文化。
中西方古代建筑和谐理念比较-精选文档
中西方古代建筑和谐理念比较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人类文化分为各种不同的活动,它们沿着不同的路线进展,追求着不同的目的。
”中西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体现在建筑文化、建筑风格上。
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个体、群体及环境之问的文脉关系,西方重个体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返的个性特质;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比重科学与宗教等等。
一、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关系及其审美,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之上的。
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支配下,建筑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建筑和自然恰当地融合为一体从而造就了与西方建筑迥异的风格造型:藏风聚气的选址、庭院式的布局、天圆地方的形制、理气下的数字、天然一体的土木材质等,强调“融入自然”和“自然融入”。
《庄子》的“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人之不能有天,性也。
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人亦天,天亦人,两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建筑努力地融渗在自然之中,拥入自然的怀抱,两者安静地、亲切地“对话”,从而也成就了闻名于世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式庭院文化。
自然美一与艺术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融合。
西方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把建筑看作向自然进击、从而征服自然的一种手段与方式,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其风格强调建筑的雄伟绮丽,来彰显自然的渺小。
西方古典建筑非常强调建筑的个性,每座建筑物都是一个独立、封闭的个体,表现永恒的意念和与自然相抗衡的力度。
是为了表现这种理念,体量巨大,尺度超然,己远远超出了人们在内举行各种活动的需要。
山水自然环绕着高耸壁立的而又傲然独有的建筑,往往形成一种以自然为背景、孑然孤立的空间氛围,两者似乎是隔离和对立的。
举世闻名的帕特农神庙便是这一理念的形象代表。
二、人人以和与物物以和儒家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面貌与历史发展,而这种影响强烈地表现在中国古代建筑如坛庙、都城、宫殿、陵寝等建筑文化现象中,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一部用土木“写就”的“政治伦理学”。
中西和谐思想比较——以伦理学为视野
第4 0卷 第 6 期 源自【 价 值 论 与伦 理 学研 究 】
[ 栏 目主持 人 ]湖 北 大学哲 学 学 院江 畅教 授 [ 主持人语 ]长期 以来 , 中 国学术界 对和谐 问题 的研 究 , 在 空间上 大 多局 限 于中 国维 面 , 而有
意 无 意 地 忽略 了 对 西 方 和 谐 思 想 的 探 讨 , 这 导 致 和 谐 思 想 的研 究 失 去 了 宽 广 的视 域 和 多维 的 空
2 0 1 3 年 1 1 月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V o 1 . 4 0 N o . 6
面上 看 , 必 有 助 于化 解 现 实 生 活 的种 种 矛盾 , 实现 社 会 生 活 的 “ 和生 、 和处、 和 爱” , 归 整 当代 社 会 的 价 值 秩 序 。
[ 关键 词 ] 和谐思 想;中西 ; 比较 ; 伦理 学; 价值
[ 中图分类号 ]B 0 1 8 ; B 8 2
[ 作者简介 ] 戴茂堂 ( 1 9 6 4 一) , 男, 湖北荆州 人 , 湖 北大学高等人 文研 究院暨哲学学 院教授 、 博 士生导师 , 哲学博士 , 主
要从事 中西哲学 比较 和伦 理学研究 。
第 6期
戴茂 堂 : 中西和谐思想 比较—— 以伦理学为视野
因此 , 西方也有和谐思想 。 当然 , 中西 和 谐 思 想 则 既 有 相 同 , 也 有 差异 , 而且 差 异 是 根 本 的 。 比之 于 中 国 , 西 方 和 谐
中西方早期“和谐”伦理思想比较
和 为前 提 。本 文所指 的和谐 , 为两层 含义 : 是 分 一 指 事物 协调 生存 和发 展 的状 态 ; 是 指 事 物 内部 二
诸 要 素 由对 立走 向统 一 的过程 。
中 国先 秦 诸 子 的和 谐 思想
西 周太 史 史 伯 说 : 夫 和 实 生 物 , 则 不 继 。 “ 同
人文社 科
武汉 船舶 职业 技术 学 院学报
21 0 1年第 6期
中西 方 早 期 “ 谐 ’ 理 思 想 比较 和 ’ 伦
程 洁 刘 可风
(. 汉船舶 职 业技 术 学院经 济管 理 系 , 北武 汉 1武 湖
40 5 ; 3 0 0
2 中南财 经政 法 大学人 文 学院 , . 湖北 武汉
老庄 为 代表 的道 家传 统 , “ 从 自然 之 天 ” 出发 开拓
以他 平 他 谓 之 和 , 能 丰 长 而 物 生 之 , 以 同裨 故 若 同, 尽乃 弃 矣” _ ‘ 意 味着单 调 和个性 的丧失 , 。】‘ ] 同” 是 无差 别事 物 的简 单 相 加 。春 秋 时 期 , 国政 治 齐 家 晏 婴 以和 羹 、 和乐 、 臣之 和 为例 , 一 步 阐述 君 进 “ 与“ 的差 异 , 和” 同” 形成 了从 养生 之道 、 伦关 系 人
1 7 3
武汉 船舶 职业技 术 学院学 报 爱 作 为基本 的伦理 规范 。与传 统社会 中 自然经 济 形态、 封建 集 权 统治 方 式 以及 以血缘 、 缘 、 族 姻 宗
为特征 的社会 关 系 相对 应 , 国社会 的 和谐 秩 序 中
21 0 1年第 6 期
出“ 和谐包 含对 立 的力量 , 就象 琴 弓与竖琴 的和谐
中西和谐观的美学表现之比较
2008・04
艺术理论
中西和谐观的美学表现之比较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sthetic Expression of Harmony
文 / 杜振东 和谐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 外, 家与国都在按这种等级制度保持着和 术作品创作时,先做整体构思和安排,为 题, 古今中外的历代哲人圣贤对此问题作 谐运转。 了适应整体的和谐美, 常常使个体变形或 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要更好地理解中西艺 2.西方和谐观的基本特征。 强调运动、 忽视其正常比例。 唐代人物画家阎立本的 术中的和谐问题, 一个更有效的方法就是 斗争的和谐 中西方在和谐思想上的关键是 很多人物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出现了不 : 把中西方艺术中的和谐问题互为参考系, 如何处理对立因素。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同程度的变形, 尤其是他为帝王所画的人 各方的特点就会在相互比较中更鲜明地显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 物画,为了突出帝王的威严, 往往将帝王 示出来。本文就中西方和谐观的基本特 统一, 把不和谐导致和谐”音乐创造的过程 的形象有意夸大,如他的《步辇图》描绘 。 征、 中西方和谐观的美学表现以及中西和 是一个把本来杂多的因素重新整合, 使排列 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 谐的文化走向这三个主要方面进行比较。 有序, 不同的因素不仅不互相冲突, 而且产 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图中的 一、中西和谐观的基本特征 生错落有致的美感, 即和谐之实现。 这与中 李世民坐拥在一群侍女中间, 他的身体比 1.中国和谐观的基本特征。整体、静 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 “声一无听,物 例被明显地夸大, 与周围纤弱的侍女以及 态和谐:春秋时代的史伯说: “和实生物, 一无文”的和谐观还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他前面瘦小的禄东赞及其随从形成鲜明的 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 但到了赫拉克利特, 西方和谐就显示为冲突 对比,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此画 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 的、 动态的特色来了, 他说: “互相排斥的东 也因为表现了帝王的风范而成为中国的不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 朽名作。明代尚喜的《关羽擒将图》描绘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 谐, 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和谐就是对立 了《三国志》中关公水淹七军、生擒庞德 ” 讲。 和谐能产生新物, ” 但一味求同就不能 面之间的斗争, 这就彰显出与中国的 “对立 的故事, 此画为了突出关羽气宇轩昂的大 持续发展。声音只有一个就没法听,事物 而不相抗” 的和谐观完全不同的特色。 所以 将之风, 他坐着的身体比例甚至比他身边 单一就不能多姿多彩, 食物只有一类就不 西方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地毁灭和新 站着的裨将还要高大。 以上所述的两幅人 能吃饱, 物类只有一种就无法比较。“天 生的历史, 文化的重心不断转移, 在肯定、 否 物画为了达到表现主要对象, 突出整体和 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定、否定之否定中发展前进。 谐的目的,画家们以伦理精神构图,即以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物体属性、形式的和谐:西方强调的 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秩序规范构图。 郭熙的 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音乐的科学属性, ” 侧重的是音乐审美的 《林泉高致》中谈到山水画构图时说: “山 这两段话都认为和就意味着不同质的因素 物理性和形式和谐。 音乐和谐的秘密在于 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主峰已定,方 的配合, 同质事物的组合只叫 “同” 不叫 数。 , 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的学说在整个 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 “和” 。中国和谐的实现并不是靠主动追 罗马美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使希腊罗马 境之主于此, 故曰主峰, 如君臣上下也, 林 求,而是靠事物发展的惯性自动生成,因 美学具有数学性、 科学性。 这种重视属性、 石先理会一大松, 名为宗老, 宗老已定, 方 此老子指出要达到和谐的人格形态, 必须 形式的和谐在西方的艺术发展中起了重要 作次杂巢、小卉、女萝、碎石。以其一山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只 的作用。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论 表之于此, 故曰宗老, 如君子小人也。 这 ” 有使个体融合在整体之间, 使个人收敛锋 述: “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对称和确定 是一种空间定位的伦理化,是中国的“和 芒, 这样才能更具有豁达的心胸与和谐的 性,数学正是最明白地揭示它们。 由于它 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观,在对立统一 心境去待人接物,达到人生的理想状态。 们(我说的秩序和确定性) 是许多东西的 的基础上形成的和谐构图理论。 在中国的 人伦、政治和谐:中国重视的是大一 原因,所以,很显然,数学在谈论这些东 古典绘画理论中, 出现了很多对立统一的 统农业社会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因此,它 西时, 也就是以某种方式谈论美的原因。 美学思想。 ” 如主与宾、 疏与密、 开与合、 虚 显示出来的是一种等级和谐、伦理和谐。 由于西方的哲学家美学家把世界及其万物 与实、 藏与露、 奇与正、 黑与白等。 “一虚 晏婴的“和而不同” 论本身就是从君臣关 看做具有明确的属性,因此产生了对称、 一实、一疏一密、一参一差,即阴阳昼夜 系引发出来的, 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 比例、尺度、均等、秩序等美学思想,这 消息之理也。 遵循这种美学法则, ” 从宋代 系。 孔子首先注意的也是情与理的平衡和 些美学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艺术创 马远夏圭的边角山水就能体会到中国绘画 谐,追求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 造。 艺术的和谐美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 审美理想。即是说快乐时不要乐到发狂, 二、中西和谐观的美学表现 地位。他们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使 悲伤时不要欲绝,用理智控制快乐和悲 1.中国和谐观的美学表现。 中国文化 画面留有较多的空白, 而正是这种虚实相 伤。孔子之所以重视“乐”的和谐,是因 的和谐首先强调整体的和谐, 由整体的和 生的美学思想使得他们表现的和谐美在中 为 “乐者, 通伦理者也” 乐之和谐是为了 谐来规定个体的和谐, 。 个体应该以一种什 国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 为了突出主 “以平其声,成其政也” 。封建社会和谐的 么方式,处于一种怎样的位置, 都是由整 体不是以实际的比例来造型, 而是通过轻 中心在帝王,帝王按照内外等级“亲亲而 体性来决定的,个体必须服从整体的安 形变形来获得神似、 气韵、 意态的和谐, 这 仁民, 仁民而爱物” 在中国, 。 家是国的缩 排,才能得到和谐, 从而产生出中国艺术 也正是中国和谐观中以整体规定个体的艺 小版,家庭的和谐也是由亲及疏、由内及 所追求的神韵。 所以中国古人在具体的美 术表现。这种现象还表现在各种艺术上,
试论中西“和谐”观比较(一)
试论中西“和谐”观比较(一)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谐观〔论文摘要]本文将从中西方和谐观的产生、内容、原则等方面对其进行对比,通过探寻中西方文化之差异,从而吸取西方和谐观的独到之处,来丰富中国和谐观的内容。
“和谐”社会观在中国由来已久,中华民族由于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质早在远古时代就十分注重天与人、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如今和谐社会观已经深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为了全面了解“和谐”世界观的产生发展以及实际意义,我们有必要找出中西方和谐观的共性和差异,从而能够相互学习和互补,为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一、“和谐”观的起源“和谐”的思想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和”字左“禾”右“口”,解释为“相应也”,引申为互相唱和的意思;而“谐”字在《说文解字》中原作“魅”,从禽皆声,指音乐和谐,引申为和合、调和之义,指各种乐器、音符、音调间的配合与统一,造成和谐的氛围。
《左传·襄公十一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最早将和与偕二字连用是在《尚书·舜典》中:“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偕,无相夺论,神人以和。
‑2后来史伯提出了“合实生物”的观点,即:“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济。
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生,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他认为,一味地寻求“和”而放弃个性,不能达到真正的“和”;只有承认相对的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点,达到“和”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此后和谐的思想被许多学者进一步深化,如儒家的中庸思想就是“和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论中西方和谐思想之异同Discu...
第34卷第1期大连大学学报Vol.34No.1 2013年2月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Feb.2013论中西方和谐思想之异同秦 明,郭 燕(大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摘 要:中西方人都看到了“乐”之“和谐”,也都以和谐为切入点探讨世界的存在方式,并且都认可“不同”是和谐的前提与基础。
然而,毕达哥拉斯专注于用数的和谐解释乐的和谐,符合西方人注重的真理性认识传统;中国古人则更加关注“乐”之“和人心”的功能,体现出其重实用的思维传统。
莱布尼茨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是上帝设定的,具有神恩性;中国古人也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不是天定的,而是需要人类努力争取实现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不同”是“和谐”的基础,但他强调斗争是实现和谐的手段,甚至认为和谐是斗争中的和谐;中国古人也认为“和谐”的前提是“不同”,但他们主张实现和谐的主要方式是协调。
在一定意义上,中西方关于和谐思想的不同倾向折射出中西方人所遵循的不同偏好。
前者重实用,后者重理论;前者重综合,后者重分析。
关键词:和谐;“乐”;“世界”;“不同”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395(2013)01-0063-05收稿日期:2012-11-21作者简介:秦明(1980-),女,大连大学讲师,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技术哲学研究;郭燕(1977-),女,大连大学人文学部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研究。
在自然原生态中,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和谐思想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涉及到音乐、美学、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和谐思想似乎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对此,董根洪的解释是“中西方民族分别作了强化与弱化的双向演绎过程,从而使‘调和执中’最终成了中华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基本特征。
”[1]当然,董的《儒家中和哲学通论》并没有为此观点提供充分的证据,但是我们的确可以从中华先哲们的诠释中窥见其不断的发展与丰富,并突出地反映在中华先民生产生活的实践中。
中西传统文化“和谐社会”理念的价值比较
社会 和 谐 理 念 可 以追 溯 到悠 久 的 历 史源 头 。
激 发 全 民族 文 化 的创 新 活 力 ,提 高 国 家 的软 实
力 , 进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的 大 发 展 和 大 繁 荣 , 必 推 就 须 立 足 发 扬 民族 的文 化传 统 , 以文 化创 新 的精 并 神赋 予 祖 国传统 文 化 新 的 时代 的精 神 和 内涵 , 这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题 中应有之意。本
文 就 中 西 传 统 文 化 的和 谐 社 会 理 念 的价 值 和 时
代 创 新 作 比较 性 的分 析 , 以推 动 社会 主义 文化 的
① 胡锦 涛 : 高 举 巾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伟 大旗 帜 ,为夺 取 全面 《 建设 小康 社会 新胜 利而 奋斗 》 ,人 民出版社 2 0 年 版 , 07 第
准。
道 家 、 家 、 家 、 阳家、 家 、 家等 , 现 了 佛 墨 阴 名 兵 出
第 一 次 中华 文 化 的大 繁 荣 。先 秦 诸 子 百家 的 思想 对 后 世 中 国 的文化 产 生 了极其 重 要 的 影 响 。关 于 和谐 社 会 思 想 的文 化 内涵 , 子 各 家 都 有 自己独 诸
: ◆ 蔼 ■ 与文 l | 笋 化
春 秋 时 期 中 国是 中 华 文 化 的“ 典 时 代 ~ , 元 曾产 生 引领 中华 文 化 的诸 子 百 家 学 说 , 如儒 家 、 家 、 法
儒 家 在 解 释 和 谐 社 会 理 念 时 , 特 别 强 调“ 而 还 和 不 同 ” 并 将 其 作 为 人 与 人 交 往 的 重 要 价 值 标 ,
儒 、 、 三 个 最 有 影 响 的 主 要 学 派 为例 , 们 分 道 佛 他
中西方古代“和谐”观念之辨析
关键 词 : 中和 ; ; 道 有机 整体 ; 天人 合一
在 中 国 古 代 , 家 从 其 社 会 伦 理 、 德 理 想 儒 道 出 发 , 经 世 致 用 为 目 标 , 们 强 调 “ 善 尽 以 他 尽 美 ” “ 害 则 美 , 其 美 学 追 求 紧 紧 与 社 会 统 ,无 使 治 捆 绑 在 一 起 。 子 说 “ 雎 乐 而 不 淫 , 而 不 孔 关 衰 伤 ” “ 之 用 , 为 贵 ” 苟 子 认 为 “ 者 天 下 之 .礼 和 。 乐 大 齐 也 , 和 之 纪 也 ” “ 者 中 声 之 所 止 也 ” 中 ,诗 。 ‘ 记 -中庸 )中解 释 说 “ 怒 哀 乐 之 未 发 谓 之 札 喜 中 , 而 皆 中 节 谓 之 和 。 这 些 论 断 给 后 人 一 个 发 ” 启示 , 术 表现 情感 要哀 乐 适度 ,过” “ 及 ” 艺 “ 与 不 们 一 边 寻 找 “ ” 本 源 和 真 谛 , 边 在 现 实 人 道 的 一 生 中 实 践 着 “ ” 精 神 , 无 意 麓 着 了 艺 术 的 道 的 却 本 真 。 子说 , 生 万物 ,万 物 负 阴而 抱 阳 , 老 道 “ 冲 气 以为 和 ” ( 老子 ) 四章 ) 里 的“ ” 。( 第 这 道 就是 化 生 万 物 的 本 原 , 是 一 个 整 体 , 滴 纳 阴 阳 相 冲 它 它 的 气 质 。 些 异 质 在 道 ” 包 容 下 , 互 协 调 , 这 的 相 达 到 和 合 、 洽 的 状 态 , 也 是 老 子 认 同 和 追 求 融 这 的理想 状态 。 因此 , 现 “ 体 道 , 就是 实现 了“ ” 和 。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1期 第 8卷 ( 第 2 总 7期 )
试比较中西和谐理念的异同
谓之 中 , 而 皆 中节谓 之 和” 《 记 ・ 发 (礼 中庸 》 。 阴 )讲
阳 相 互 协 调 产 生 的 和 谐 。 是 “ 和 ”通 过 管 理 调 三 保 , 节 , 不 和谐 变 为 和 谐 。 使
2 和 谐 的 生 成 观 。 和 ” 是 万 物 生 成 和 发 展 的 . “
【 摘 要 】 中 国与 西方 的 思 想 家 们 在 认 识 和 把 握 共 同的 价 值 理 念 方 面 , 把 “ 谐 ” 为 一 个 哲 学 的 抽 象 都 和 作
范 畴加 以研 究 . 不 同 角度 和 层 次 揭 示 了和 谐 的涵 义 、 质 、 值 和 特 征 等 问题 , 管 在 思 维形 态 、 值 理 念 、 从 本 价 尽 价 发 展 途 径 上有 差 异 , 而又 有 着 本 质 的 内在 联 系。首先 是 从 整 体 上 研 究 和 谐 是 中西 思 想 家 的共 同点 , 次 是 重 然 其 点 探讨 和 与 同 的相 互 区别 . 成 了 中西 思想 家 共 同的 思 维 方 法 , 质 相 同 而又 特 色 互 补 , 现 出 了殊 途 同 归 的 构 本 表 现 象 。和 谐 理 念 . 世 界 各 国 人 民共 同 的价 值 准 则 。 是
的 统 一 、 谐 或 掺 和 。 “ 谐 ” 基 本 涵 义 可 以 和 对 和 的
作 如下理 解 : 和谐 是 协调 , 合 得适 当。 至少包 配 它 括三个 层次 的意思 : 一是 “ 和 ”“ 太 保合 大 和 , 乃利 贞”《 ・ ・ ( 易 乾 象辞 》 。 里 的 “ ” 作 “ ” 意 )这 太 本 大 的 思 , 最 高 的 和谐 。 是 中和 , 喜 怒 哀 乐 之 未发 讲 二 “
论中西和谐观念之差异
摘要:中西方美学史中,在不同时期对“和谐”的看法都不一。
这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中国重伦理道德、西方重理性科学。
本文试图辨析中西方古代“和谐”观念的差别,从而剔除繁冗,直指人类对艺术精神世界的把握、领悟的深层次的联系。
关键词:中西:和谐在中国古代,对“中和”的论述不鲜于典籍。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就有了“和”字。
西周初期周太史周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观点。
田儒家从社会伦理出发使其哲学思想紧紧依附在社会政治上。
他们强调“尽善尽美”.“无害则美”,展示了现实的人世精神。
因此.儒家的艺术精神也凸现了一定的政治性和现实性。
孔子日:“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礼之用,和为贵”。
①苟子认为“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②“诗者中声之所指也”。
《礼记•中庸》中解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礼记•乐记》中也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上述所引,皆能体现儒家的政治观和艺术观。
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情感,还要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
“过”不好,“不及”也不好。
“郑声淫”的原因是因为郑声的过度而不够节制。
这样的音乐在孔子看来。
对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作用是负面的。
儒家强调的和谐是“温柔敦厚”,思虑节制保守,即使像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越矩”也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儒家的“和谐”归根到底即是社会伦理、社会秩序的和谐。
儒家当然在“和谐”观上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且看《论语》中著名的一段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无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③“按朱子是以道德境界的最高境界,亦即是仁的精神状态,来解释曾点在当时所呈现的人生审美境界。
[2]这其实是儒家由现实世界通向艺术世界的理想境界,由审美到自由.也是曾点由鼓瑟所呈现的”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境界。
按徐复观的说法,儒家是道德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融合。
老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不是从现实中来寻求个体的价值”。
浅析中西方古典美学思想中的“和谐论”
浅析中西方古典美学思想中的“和谐论”作者:孙迪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2期摘要:和谐是中西方美学思想研究中所认为的美学的最高境界,由于人类活动,地域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美学中的和谐的概念是有所区别却又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在现实实践中,和谐思想的运用也就不尽相同,形成了各自不同却自成体系的艺术形式关键词:中西方;和谐;审美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66-01一、中西方美学中对和谐的阐释和谐是对立面的统一,是形式各个元素间的各种对立部分相互协调和统一,在视觉上给人的是一种秩序感,稳定感。
从本质上来说和谐就是内容与形式的一种高度统一的状态。
是什么的和谐,怎样才和谐?这就是怎样处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关系处理的问题。
中西方的和谐思想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哲学本原。
古代欧洲人的和谐观,主要是建立在对事物的形式所做的客观分析与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
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的观点研究音乐,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说法,他指出美好的音乐就是不同强弱,高低,轻重的声音的和谐统一,和谐的才是美的。
他总结出美就是一种合理的、理想的数量关系,表现在事物外部就是以一种有秩序的、匀称的形式出现。
更重要的还有一种复杂事物之间的统一,对立面之间的统一。
西方人所总结的这种和谐观,既可在感观上得到验证,又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
在中国的古代审美思想中,“和”作为一种美学观念很早以前被运用在仪式中。
中国传统美学中和的观念也历经了最早的“神人以和”再到现代辩证的统一的和谐等一系列的发展演变,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
“和”的思想是古典中国哲学中在探究人与自然、人与人、等的关系中总结出来的法则。
早在《尚书》中就有“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等以和为美的美学思想。
《乐记》中有句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先秦时期和为美的观念,大多是从心理、生理、社会人文等方面来总结研究的。
中西方古典文论“和谐观”之比较
来, 这种“ 一” 统 是一种 内在 的统一 、 内容 的统一 , 实际上 , 以 但 对 后 的“ 和谐” 观影响深远 的, 还是其外在 的形式 。在 他之后 , 柏拉 图主张艺术要靠 对立 因素 的调 和来体 现 , 并据此提 出了“ 有机 统
把 自然 界作为 自己的参照对象 ,并 以 与自然相互对立又相互联 系 的社 会群 体状态生存 、 发展时 , 人便 开始 自觉地追求个体 的人
与 自然 界 、 与群体社会以及与人本 身之间的融洽和谐关 系了。因
有机统一 , 更多关注的是外在形式上 的统一 , 也 它们在理论形 态 上均体现为具体事物 的外在形式 的和谐 ,体现于微观 的个体 自 身, 即所谓秩序 、 整一 、 对称 、 比例 、 黄金分割等等。
后, 贺拉斯进一 步将 这种古典 和谐美 的理论具体 化 , 出来 “ 提 合
式” 原则 , 即文学从形式 到内容都应 当和谐统一 , 合情合理 。 梳理 以上西方 “ 和谐” 理论 的发展 轨迹 , 我们 可以看 出 , 方 西 的“ 和谐 ” 主要是一种基 于形式美 的和谐说 。毕达哥拉斯 的“ ” 数 的和谐 , 无疑是一种 外在形式 的和谐 ; 柏拉 图、 而 亚里 士多德 的
育焉 。”《 (礼记 ・ 中庸》 “ 就是人的本性 ,和” )中” “ 就是人 『 生之发而合 乎礼节法度 的合宜状态 , 这便是和谐 。 孔子主张通过对人 腈感 的克 制来达到美与善 、 人与天的和谐统一 , 避免各种狂暴激烈 、 哀伤绝 望的强烈情绪的流露与宣泄 。他赞赏 《 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 “
追求 的是一种主客混沌 、 天人合一的“ 中和美” 天人合一是 中国传 。 统文化思想 的出发点和归宿 , 即认为天与人是相类 相通 的, 原本就
绘画学习:略论中西绘画艺术的和谐观差异
绘画学习:略论中西绘画艺术的和谐观差异
导读:本文绘画学习:略论中西绘画艺术的和谐观差异,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中国绘画艺术的观念和实践中,和谐的概念也占据着统揽全局的重要位置。
在每一位运笔挥亳、浓墨淡彩的艺术家那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艺术和谐之境。
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家们用色彩去表现纷繁万象的大干世界时,总是自觉地用最简约的形式去传达心中的感受,他们认为艺术作品本身以及艺术创作的方式应该是与“道”的精神相一致的,他们总希望通过最简易的形式传达出最丰富的内容。
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种感悟使得中国古代艺术呈现着空灵的境界。
西方绘画艺术的和谐观强调斗争中的“和谐”。
东西方文化的基础的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思维方式不同这一点。
”中国入主张合二而一,强调对立面的统一与和谐;而西方人则主张一分为二,强调对立面的斗争。
因此,在思维方式上两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立体主义流派最能说明西方思维的特点,他们把客观物体分解,打散为一个几何平面,再根据主观意图把不同视角的平面重组起来。
正因为这种手法符合西方人的思维,因此,古代西方更多的是关注形式的和谐,如比例的匀称、色彩的搭配、曲调的和谐等,认为美在于关系、尺度、比例和部分之间的适宜的安排。
它所关注的是具体化的形式。
中西和谐美学观的差异性及艺术表现
中西和谐美学观的差异性及艺术表现邹丹【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0)001【摘要】"和谐"是中西美学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影响到艺术领域,形成中西艺术和谐"内涵"巨大的差异性,体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趣。
西方艺术重视艺术形象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模仿,追求形式上的和谐,偏重"对立冲突"的和谐之美,展示出悲剧和崇高的风格;中国艺术注重"德性"和"神似写意"的传达,体现出"圆融、统一"的和谐之美,渗透出"道法自然"、"以境为高"的艺术品味,展现出平淡、雄浑辽阔的壮美之特性。
%Harmony actually a core problem in esthetics and philosophy thought both in the orient and the west influences on the art realm, forms immense differences in the art harmonious content in the orient and the occident and embodies different appreciation ideas in esthetics. The occidental art value focuses on the true mimicry of the objective thing, pursues the diapason of the formality, overemphasizes harmonious beauty of opposition conflict, and displays a style of tragedy and lofty; while the oriental art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 form of dharma and spiritual enjoyment, the harmonious beauty of circularity and unification, penetrates the law of nature, takes view as the highest taste and displays some strong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iness and broadness.【总页数】4页(P67-70)【作者】邹丹【作者单位】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66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6【相关文献】1.口腔正畸医师与普通人微笑线美学观点差异性调查分析 [J], 沈娇乡;朱双林;苏晶晶;史建陆2.和谐之美:中西方宇宙美学观照下的思考 [J], 李彬彬3.中西方游戏人物角色设计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性研究 [J], 周智娴4.梓潼洞泾和大理、巍山的道乐在技法上的相似性和美学观念上的差异性探究 [J], 秦北涛5.梓潼洞泾和大理、巍山的道乐在技法上的相似性和美学观念上的差异性探究 [J], 秦北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异同
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异同
高华平
【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0)003
【摘要】中西方早期"和谐"观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源于对数量关系的最初思考,都包含着"杂多统一"和"对立统一"两种基本的形态,且具有由前者向后者发展的轨迹;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异在于:西方早期"和谐"观是充分展开了"对立"环节的"和谐",最终导致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辩证法和以"理念"为中心的本体论;中国早期"和谐"观的"对立"环节未经充分展开,因而缺少真正完备的辩证法和本体论,最终导向了以追求平和、中和,即平衡的实用美学.中西方早期"和谐"观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但中西方文化的上述特点,并不代表它们在价值上有高下之分,二者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期会通.
【总页数】7页(P1-7)
【作者】高华平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1
【相关文献】
1.社会主义和谐观与儒家和谐观之异同 [J], 薛良健
2.中西方高等教育之源办学理念的反思——从柏拉图学园看中西方大学思想之异同
[J], 胡婵
3.论中西方和谐思想之异同 [J], 秦明;郭燕
4.神画神话——论中西方早期宗教绘画之异同 [J], 邢达
5.中西方谚语对比研究中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异同(之二)——中西方意识形态在谚语中的体现 [J], 钟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西“和谐”观比较(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谐观
〔论文摘要]本文将从中西方和谐观的产生、内容、原则等方面对其进行对比,通过探寻中西方文化之差异,从而吸取西方和谐观的独到之处,来丰富中国和谐观的内容。
“和谐”社会观在中国由来已久,中华民族由于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质早在远古时代就十分注重天与人、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如今和谐社会观已经深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为了全面了解“和谐”世界观的产生发展以及实际意义,我们有必要找出中西方和谐观的共性和差异,从而能够相互学习和互补,为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一、“和谐”观的起源
“和谐”的思想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和”字左“禾”右“口”,解释为“相应也”,引申为互相唱和的意思;而“谐”字在《说文解字》中原作“魅”,从禽皆声,指音乐和谐,引申为和合、调和之义,指各种乐器、音符、音调间的配合与统一,造成和谐的氛围。
《左传·襄公十一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最早将和与偕二字连用是在《尚书·舜典》中:“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偕,无相夺论,神人以和。
‑2后来史伯提出了“合实生物”的观点,即:“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济。
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生,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他认为,一味地寻求“和”而放弃个性,不能达到真正的“和”;只有承认相对的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点,达到“和”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此后和谐的思想被许多学者进一步深化,如儒家的中庸思想就是“和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他们更进一步指出“和谐”的具体标准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和谐的标准更形象化。
可以说“和谐”思想贯穿于儒家文化的始终,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也是其精髓所在。
在西方哲学里,希腊语“和谐”一词,源自动词“harmozein",意指“适合一起”,也被译为“调和”或“和谐”。
西方的和谐思想源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数和谐论”,他将数视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一切现象和规律都出自于数,宇宙万物的和谐即为数的和谐,即服从数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和谐的另一种早期认识是音律和谐,认为音乐中音调和琴弦的长度之间存在数的比例关系,不同音符之间的合成与流动,遵循一定的数的比例关系时就构成了和谐与美;和谐同时也表示由太阳、月亮和恒星构成的宇宙体系的合乎比例的运动,在运行中发出不同的音调,构成宇宙的和谐。
自苏格拉底开始,“和谐”思想被引人社会领域和人文领域,从而产生了西方社会政治领域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柏拉图提出了“正义即和谐”的社会观,认为社会和谐的根本基础在于正义,这种正义的实现就在于社会各等级之间各守其位,各司其职,互不僧越。
应该说,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卢梭等政治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契约论”,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济和谐”到新自由主义思想家格林的“政治和谐”以及罗尔斯的“公平正义”,始终贯穿着一种对社会和谐的多层面思考,但其核心的哲学等式是和谐等于正义。
这是一种社会存在的“本质和谐论”。
二、中西方和谐观的内容
1.人的心灵之和谐
心灵和谐指一个人能保持内心的安宁平静,不为外物困扰。
只有心灵和谐才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和睦相处,才能在工作生活中以清醒的头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在中国,“和心”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
《吕氏春秋·适都篇指出:“乐之务在于和心。
”仁的学说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学又被称为仁学,仁者爱人,即广泛地施予仁爱之心,所以说里仁为美,是心灵和谐的内核。
而儒家把修身内省看成心灵和谐的方式和手段,他们把“内圣外王”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状黝中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儒家内圣外王的概念也有其独特的发展脉络,孔子强调君子人格,孟子强调大丈夫人格,荀子强调成人,宋明理学时期强调“孔颜乐处”,可见,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重视内在之和谐。
在西方哲学中,心灵的力量历来也被给予重视。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心灵,是自己,认识自身中的善,即人的德性。
而他的学生柏拉图则认为,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人的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都是“善”给予的。
只有保持德性,保持善心,才能做到心灵之和谐,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周围的事物。
休漠提出了“人性”的两大原则,即同情原则和比较原则,同情是人类灵魂的交感,是情绪和情感的传达,是观念到印象的转化。
同情能够超越个人自我的圈子对他人利益和公共福利产生关切的情感,这是德性的重要来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2.人与社会关系之和谐
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的范围大的概念,它需要小范围的和谐概念来支持。
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体谅和宽容,如若事事计较,势必会引起争执,事实证明很多社会问题都是因为小事情而引起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防微杜渐。
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细胞,它的稳定与团结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安宁,因此,我们在提倡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强调建设和谐家庭。
人与社会之间由于社会法规和道德约束,也充满着重重的矛盾,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将是保持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中国儒家文化以“仁”为其核心,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儒家倡导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将作为外部约束的“礼”内化为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达到仁者的境界,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大局的和谐性,而忽视个性的独立,以“礼”约之。
与此不同的是,西方文化强调差异性、多样性、多元化、非中心化,尊重他者,加强对话与交流成为当代人类社会重要的思想观念和处理社会事务的实践准则。
西方形而上和谐哲学观落脚到实现和谐社会理想的途径主要是偏重于探究和谐制度的设计,通过强大的国家机器来解决社会的不平等、不和谐、社会利益矛盾,消解混乱和冲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无论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权术思想还是孟德斯鸿的三权分立思想,无不强调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制度化。
他们普遍把社会的和谐看作是利益的均衡和社会等级结构的协调,认为法律、财政、税收、教育等制度和社会规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强有力保障。
在这种和谐社会观理念的深刻影响下,西方国家普遍建立相当完备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有非常发达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表达各种利益和要求的密如蛛网的社会组织。
同时,当代西方国家还普遍开展了社会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和探索。
西方这种和谐哲学观看到了和谐是对立和斗争中的和谐,突出了其改造性与发展性的特点,但忽略了和谐同时又是包含着统一的和谐。
因而,这种完全依靠强力实现的和谐,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持久的和谐,只能是局部的和短暂的和谐。
3.人与自然关系之和谐
天人关系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探讨的一个焦点,而在当代,科学的发展给自然带来了很多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研究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
在中国,“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即人与其所活动的客观物质对象、条件等达成和谐的相处方式,这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主体活动的对象或客体之关系的和谐性理念。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命题,这个问题在当代的焦点是,人类有无可能既不破坏自然又从自然中获取其生存和发展的必需资源。
中国人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来已久,天人合一并不是最初的提法,最早对于天的重视是要追溯到儒家的“赞天地之化育”,此后孟子又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命题。
尽管其提法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共同表现出尊
重自然、善待自然和与自然谐调的一致立场,共同构成处理、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儒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