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名人故居简介
老舍故居青岛简介

老舍故居青岛简介
青岛是老舍的第二故乡。
从1948年初至1950年7月,老舍
先生在青岛生活了整整5年。
在这5年中,他创作了大量作品,
用他的笔把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写得更加美丽、生动。
老舍先生在青岛创作的作品有《猫》《茶馆》《牛天赐传》《正红旗下》等,这些作品中的青岛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以及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思想,都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1952年9
月19日,老舍先生在青岛逝世。
同年10月,根据他生前遗愿,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合办了“老舍先生遗稿整理委员会”,对
老舍先生遗留下来的作品进行了整理和编辑。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人们在青岛市南区南村专门为他修建了“老舍故居”。
1997年8月2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
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文学纪念馆”。
老舍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不仅以《骆驼祥子》等优秀作品受到读者喜爱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而且更以他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泥土芳香而著称于世。
—— 1 —1 —。
青岛的名人故居

青岛的名人故居青岛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海滨城市,青山秀水及岛城特有的历史,曾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众多知识分子心向往之的地方。
许多在中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先后在青岛购房定居,他们不仅在青岛创作出数不胜数的经典名著,也留下了一处处颇具历史价值的名人故居。
当时的山东大学对吸引这些人定居青岛功劳很大。
1、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领袖。
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著作。
1923年定居青岛,1927年在该寓所病逝。
康有为故居2、洪深故居(福山路1号)洪深(1894-1955),江苏武进人,现代作家、电影戏剧家。
1934年秋来青岛任山大外文系主任,在该寓所完成了其代表作电影剧本《劫后桃花》。
洪深故居3、沈从文故居(福山路3号)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
1931年应聘任国立青岛大学教授。
在青期间完成了《八骏图》、《月下小景》等文学名著。
沈从文故居4、毛汉礼故居(福山路36号)毛汉礼(1919-1988),浙江诸暨人,中国物理海洋学家、教育家。
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
毛汉礼5、宋春舫故居(福山支路6号)宋春舫(1892-1980),浙江吴兴人,现代戏剧家。
1930年在该寓所创办了图书馆“褐木庐”,主要收藏中、外文剧本及戏剧理论著作,并创作剧本《原来是梦》。
宋春舫6、闻一多故居(红岛路4号海洋大学内)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现代诗人、学者。
1930至1932年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时在此居住,著有《闻一多诗文集》等著作。
闻一多7、杨振声故居(黄县路7号)杨振声(1890-1950),山东蓬莱人,现代作家、教育家。
1930年至1932年任国立青岛大学第一任校长,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玉君》等。
杨振声8、老舍故居(黄县路12号)老舍(1899-1966),北京人,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
青岛文化名人故居(2)

音乐小提琴曲颂盛中国演奏摄影杨培纲Pps制作drm自动翻页E-mail文化传播网•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黄冈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散文家和学者。
1899年闻一多生于一个书香家庭,1912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1946年夏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百花苑内闻一多塑像•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萧军(1907年7月3日-1988年6月22日),原名刘鸿霖,曾用名刘吟飞、刘羽捷、刘蔚天、刘毓竹,笔名除“萧军”外,还有酡颜三郎、田军、三郎等,辽宁锦州人,“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知名的左翼作家。
1934年夏天和萧红来到青岛,后完成成名作《八月的乡村》。
与萧红分手后与王德芬相识并结为夫妻。
萧红(191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萧军萧红夫妇于1934年6月逃离哈尔滨,经大连乘船到达青岛。
在青岛,他们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观象一路一号。
青岛名人故居简介

青岛名人故居简介青岛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许多名人都曾在这里居住、工作或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他们的故居不仅是青岛的历史见证,也是人们了解这些名人的重要窗口。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位青岛名人故居。
一、徐志摩故居徐志摩,是中国现代作家、诗人、翻译家,也是青岛大学的创办者之一。
徐志摩故居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是他在青岛的居住地之一。
故居是一座独特的西式建筑,建于20世纪初。
故居内部陈设考究,展示了徐志摩的生活和创作场景。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徐志摩的浪漫主义情怀和独特的艺术氛围。
二、鲁迅旧居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故居位于青岛市市北区。
鲁迅旧居是一座典型的欧式建筑,建于20世纪初。
故居内部保留了鲁迅当年居住的原貌,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鲁迅的书斋、卧室和他的文学创作工具,感受到他的思想和精神的力量。
三、郭沫若故居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郭沫若故居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是他在青岛的居住地之一。
故居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筑,建于20世纪初。
故居内部陈设典雅,展示了郭沫若的生活和艺术成就。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郭沫若的艺术创作和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
四、张爱玲故居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故居位于青岛市市北区。
故居是一座具有浓厚欧洲风情的建筑,建于20世纪初。
故居内部展示了张爱玲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成果。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张爱玲的独特文学风格和她对于爱情和生活的思考。
以上是我为大家介绍的几位青岛名人故居。
这些故居不仅是青岛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这些名人的重要窗口。
在这些故居中,你可以感受到名人们的生活气息和他们的艺术成就,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世界。
如果你对这些名人感兴趣,不妨来青岛一睹他们的故居风采。
青岛老舍故居简介

青岛老舍故居简介青岛老舍故居是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的一处历史建筑,也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故居。
这座建筑坐落在市南区东海西路2号,位于浴场路与君峰路之间,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遗址。
该故居的建筑于1929年由老舍本人购得,原为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新式民居。
老舍在此居住了接近20年,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包括《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
故居的建筑风格独特,呈欧式风格,有着典雅的外立面和精致的装饰。
故居的一楼是老舍的起居室和客厅。
客厅中摆放着老舍生前使用的家具和摆设,如餐桌、书桌和书架等。
起居室中也陈列有老舍的照片、文稿和手稿等。
这些展品都生动地展现了老舍的生活和创作环境。
二楼是老舍的书房和卧室。
书房是老舍进行创作的重要场所,在这里,老舍创作了许多伟大的作品。
书房中放置着老舍的书桌和书柜,墙上挂满了他的照片和奖状。
卧室则展示了老舍的生活秩序和生活习惯。
整个二楼都保留了老舍生前的样貌,给人一种穿越时光、亲近文学巨匠的感觉。
除了主楼,故居内还有一座花园和庭院。
花园中种植着各种鲜花和绿植,环境幽雅,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庭院中有一座小亭子,是老舍生前休闲娱乐的场所,他经常在此览读书籍,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青岛老舍故居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一个见证了老舍创作生涯的文化圣地。
故居室内外陈列着老舍的书籍、手稿、照片等,这些珍贵的文物将老舍的生活和创作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它吸引了大量文学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青岛老舍故居不仅对纪念老舍做出了杰出贡献,也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它也是一座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及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总之,青岛老舍故居作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遗址,不仅展现了老舍的一生和文学事业,也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通过参观故居,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老舍这个杰出的文学家和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西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
2024年青岛市李沧区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青岛市李沧区九年级语文中考二模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18分)(一)语言运用 (12分)青岛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名人故居分布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班级开展“走近名人故居”研学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名人故居简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青岛,文化名人荟萃,以康有为、老舍、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郁达夫、萧红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名人纷至沓来。
【A】他们留下的文化传承像一道割不断的血脉,使城市的记忆有了纵深开阔的驰骋空间。
他们的故居连缀起来的,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留给青岛的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B】目前青岛已经认定并挂牌的名人故居约60处,其中有超过20处集中于小鱼山周边街区,如此密集的分布在全国也不计其数,让青岛独具特色。
这些故居,建筑风格迥异,它们的主人则来自文学、海洋、教育等不同领域,(zhāng)显这座城市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共同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内蕴与精(cuì),成为青岛兼容开放的城市文化品格的一部分。
【C】近年来,我市加快了名人故居的修(qì)与开放步伐。
【D】尽管名人故居开放是一栋栋老建筑的“活化利用”,但同时也是周边文化街区活力带动的良策。
当下,名人故居在城市更新的时代路径中,已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让城市名片“亮”起来的文化(mèi)力符号。
1.下列对文段中加点字标注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驰骋(pìn)B. 连缀(zhuì)C. 迥(jiǒng) 异D. 载(zài) 体2.文段中拼音处依次填入的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彰B. 粹C. 茸D. 魅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荟萃B. 纷至沓来C.不计其数D. 辉煌4.文段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任务二】制定研学方案5.本次研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请你制定一个简要的小组活动方案,需含研学目标、研学内容(两项)、成果形式。
青岛名人故居———涵育中学生家国情怀的独特课堂

··Æg@t8x'()'I2'()'012“蓝色”的青岛,同样是“红色”的热土。
青岛,这个镶嵌在中国东海岸的城市,不仅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吸引着世人,更因其众多富含历史文化积淀的建筑遗址而独具魅力。
蕴藏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青岛名人故居,如康有为故居、老舍故居、闻一多故居等,如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各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
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探究青岛名人故居过往,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角度,以红色记忆为纽带,可以有效地涵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
下面以“康有为故居”为例,谈谈“岛城”名人故居对提升学生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素养的价值。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是中国近代文化先驱和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
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在青岛百年人文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是认识青岛近代历史文化名城的一扇窗口。
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序厅陈列有康有93为青铜纪念像,内有书房、客厅、卧室复原陈列展室,并辟有《康有为生平史迹展》《康有为书法艺术陈列室》及《康有为藏品展》等专题展区,馆内藏有大量康有为先生的书法手迹及康有为周游各国时珍藏的工艺品。
一、感受历史人物为国家命运上下求索的坚定信念康有为先生作为一名政治家、思想家,长期投身于救国探索的实践中,他一生中的许多重要事迹都或多或少地与青岛相关,在德国占领胶澳、戊戌变法、五四运动、青岛主权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之际,他多次因为青岛问题而发出救亡图存的历史呼告。
晚年更是寓居青岛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即现在的康有为故居。
其中陈列的多幅“康体”真迹等,是研究康有为生平及学术思想的重要物证。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陷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康有为洞察时势,意识到非变法不足以救亡,著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1895年,他与梁启超等筹措公车上书,使自己的变法主张由独奏变为群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青岛八大关宋公馆简介

青岛八大关宋公馆简介
青岛八大关宋公馆是一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群。
其建筑风格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和欧式建筑的结合,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宋公馆坐落在青岛市市南区八大关路15号,于1922年修建完成。
它的主人是青岛清末著名商人,也是青岛防震减灾事业的奠基人――宋庆龄的父亲宋子文。
宋公馆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由五幢建筑及两个花园组成。
其中主楼为三层砖木结构,宽阔的阳台、外廊、露台及中庭等设计吸收了西方建筑和园林的特点。
除了宽大的客厅和卧室,还有书房、音乐厅、舞厅等房间。
整个建筑精雕细琢,考究细致,充满了贵族气息。
在历经多年的风雨洗礼后,宋公馆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并且修缮后开放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并在其中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展现了青岛的历史与文化。
青岛名人故居

青岛名人故居老舍故居黄县路12 号老舍先生1930 年代在青岛居住过3 年,如今小巷内的院落已经人去楼空,四周寂静,可是站在这里,仍然能感受到作家当年的情怀。
在这里,老舍先生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康有为故居福山支路5 号1917 年秋,康有为来到青岛,用十六个字,概括这座海滨城市:“碧海青山,绿树红瓦,不寒不暑,可舟可车。
”此时的他刚经历了政治的失意,在这里找到了知已。
1923 年,康有为再次来青岛,购得福山支路五号的一栋西式小楼,取名“天游园”,作为自己终老青岛的所在。
梁实秋故居鱼山路33 号梁实秋在青岛时说:“到处都是红瓦的楼房点缀在葱茏的绿树中间,而且三面临海,形势天成。
青岛的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我们立刻就认定这地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我是北平人,但从不以北平为理想的地方。
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两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留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萧红、萧军、舒群故居观象一路1 号1934 年,又有两个年轻人来到青岛:萧红和萧军。
萧军在一家报社做编辑,而萧红则在这远离家乡的海边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家,他俩日子虽然清贫但生活却很宁静。
每到夜晚,两个人就挤在一间小屋里进行文学创作,彼此成为对方作品的第一位读者。
也就是在这一年,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问世。
闻一多故居海洋大学西北闻一多的故居在海洋大学的校园内,他来青岛担任青岛大学的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这是一座二层小楼,被称为“一多楼”。
王统照故居观海路49 号诗歌《这时代》、短篇小说《声》、银龙集》、散文集《片云集》、青纱帐》、著名长篇小说《山雨》即在这里问世。
1929 年王统照在青岛还与同仁编辑出榜拉了青岛的第一份文学期刊《青潮》,闻一多、老舍、朱自清、洪深、吴伯萧等著名学者也曾在这里欢聚,切磋文学,出版了文艺副刊《避暑录话》等。
洪深故居福山路1 号1934 年洪深来青岛接替梁实秋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时在此居住。
浅谈青岛的名人故居建筑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46 ·
第 35 卷 2009
第 年
12 4
期 月
山
西
建
筑
中图分类号 : TU241. 5
文献标识码 :A
青岛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海滨城市 。百年的城市历史蕴含着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20 世纪初期 ,这里曾经是国内外军政要 员 、商贾名流 、文人墨客穿梭往来的历史舞台 。许多具有一定影 响力的名人先后在青岛购房定居 ,留下了一处处颇具历史价值的 名人故居[1 ] 。目前 ,据不完全统计 ,老城区范围内的名人故居数 量就已达 50 余处 。
出任国立青岛大学第一任校长 。据档案记载 :此人性格豪爽 、平 的沈从文故居 ,原立面上的门窗早已被改建和更换 ,空调室外机
易近人 、注重人材 ,许多著名的文学家 、科学家 、社会学家都被招 的悬挂 、防盗护栏的随意添加 ,以及在室外任意搭建的广告标牌 ,
揽门下 ,因而许多的名人故居都形成于这个时间段 。这也是目前 都使得故居的“原真性”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见图 4) 。导致周边环
山 西 建 筑 第 35 卷 2009
第 年
12 4
期 月
SHANXI
ARCHI T EC TU R E
Vol . Ap r .
35 No . 12 2009
·45 ·
文章编号 :100926825 (2009) 1220045203
所谓有机整体性保护 ,不仅要保护故居完整的内部空间和外
例如市南区观象一路 1 号的故居建筑是一座 2 层红瓦小楼 , 部形态 ,还应该保持周围的有机环境和空间氛围 。有价值的故居
青岛名人故居 诗词

青岛名人故居诗词
青岛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许多名人故居和与诗词相关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青岛的名人故居和与诗词相关的内容:
1. 鲁迅故居,青岛曾是鲁迅先生的流亡地之一,他在青岛的故居位于八大关风景名胜区,是他在此期间写作的地方。
鲁迅先生的诗词作品中,有许多描写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文学风格。
2. 郭沫若故居,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在青岛居住并创作。
郭沫若故居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是他在此期间创作《炎黄春秋》等重要作品的地方。
郭沫若的诗词作品多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主题,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感人的情感。
3. 徐志摩故居,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曾在青岛生活和写作。
徐志摩故居位于青岛市市北区,是他与陆小曼的爱情故事的见证地。
徐志摩的诗词作品以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他的爱情诗更是广为传诵。
4. 青岛文学馆,青岛文学馆是专门展示和研究青岛文学史的场所,其中展示了许多青岛作家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资料。
在青岛文学
馆中,可以了解到许多青岛作家的诗词创作和他们对青岛这座城市
的独特感受。
总的来说,青岛的名人故居和与诗词相关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代表了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文学创作。
这些名人故居和文化遗产
不仅是青岛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文学艺术的宝贵资源,对于了解
和传承青岛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上海人眼中的青岛文化名人故居

一个上海人眼中的青岛文化名人故居在离开青岛的前一天下午,我决定独自一人去福山路和鱼山路老城区看看,听说那里有不少文化名人故居,而且很集中。
之所以选择独行,一是因为听说这些名人故居大部分并不开放,只是在门口挂了个铭牌而已,别人不一定感兴趣。
但是我相信,建筑本身就是历史的容器,这些故居一定还留存着这些名人的生命气息,哪怕只是远远地看一眼,也能读出比文字更多的内容来。
二是旅行如读书,有些“章节”可以粗读,而有些“章节”必须细读。
“老城区”往往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底蕴所在,只有慢行细品,才能体会其间的韵味。
一个人逛自由自在,对于喜欢的景物想看多少就看多少,想停留多久就停留多久,不至于为“绑架”别人的时间而内心纠结。
青岛的马路因为喜欢中国现代文学,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知名作家,如王统照、郁达夫、老舍、闻一多、沈从文、萧军、萧红、梁实秋等人的作品和生平相对比较熟知。
这些名人又大都在上海和青岛两地生活居住过。
他们在上海的故居我大多去寻访过,而此番显然正是寻访他们青岛故居的良机。
闻一多塑造与故居上海、青岛一一青岛、上海……曾经是他们生活的“中转站”,也是孕育他们作品的“源泉”。
寻访他们在青岛的故居,就是追寻他们的思想和生命轨迹,从而更能体悟他们作品和人生的内涵。
青岛海滨留影01从小鱼山下山沿福山支路向东走,福山支路5号,院内有一座造型别致的西式洋楼,这就是在我国近代史上曾经风云一时的改革家康有为先生晚年在青岛的栖居之地一一天游园故居,也是青岛唯一开放并正式开辟为专业博物馆的文化名人故居。
康有为故居进入院内,登上楼前石阶,便来到一楼正厅,正门上方悬挂着康有为弟子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康有为故居”匾额。
一楼正厅有康有为先生塑像,背后为红底金字“法即积久,弊必丛生,故无百年不变之法”。
寥寥数字,掷地有声,展示了康有为倾毕生之精力于变法维新的决心。
一楼和二楼设有陈列展室,恢复了书房、会客室、卧室等原貌,在其他房间内陈列着康有为致力于变法图强的历史资料、流亡海外的护照、皮箱、纪念品以及其书法遗作等。
青岛文化史

青岛文化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
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
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
至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调登州总兵章高元移驻青岛口,标志着青岛市建制的开始。
青岛设置后,清军即在此修筑炮台,至今仍留有青岛山炮台遗址。
“一战”结束后,1919年英、美、法等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将青岛的主权和山东的权益一概交给日本,于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为纪念该运动,青岛修建了五四广场,该广场现已成为了青岛的新标志。
1922年12月,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件》,同年12月10日,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正式收回青岛主权。
抗战胜利后,青岛被国民党政府接管并成为我国的海军基地,现已建成为海军博物馆。
“青岛”原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
“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青岛人文古迹和名人故居众多,有秦始皇三次东临、徐福东渡扶桑的启航地琅琊台,西汉五百义士殉葬的田横岛,被誉为石刻瑰宝的天柱山魏碑,春秋战国的齐长城遗址以及地质奇观马山石林等。
康有为、闻一多、老舍、王统照等名人故居。
青岛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458处。
其中,影剧院33处,文化馆(站)182处,博物馆8处,公共图书馆13处,艺术表演团体12个,广播电台1座、12套节目,电视台1座、15套节目,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42.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59.5万户。
“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为中国第一……恐昔人之仙山楼阁亦比不及,诗文不足形容之。
青岛梁实秋故居

青岛梁实秋故居作者:陆安来源:《中华书画家》2019年第03期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正门外,车水马龙的鱼山路深处,绿树掩映着一座小小宅院,这就是梁实秋故居。
梁实秋(1903-1987),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中国新月派作家的典型代表。
梁实秋与闻一多有着非同一般的交集,不仅同为清华校友、同样留学美国、一起在上海为新月派摇旗呐喊,最为重要的是,1930年夏,两人结伴而行,来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
那么,他们两人究竟是怎样来到青岛的呢?1930年的春夏之交,对于梁实秋而言非比寻常。
他作为新月派的干将,卷人了与鲁迅的争斗之中。
鲁迅的一篇火药味十足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举将梁实秋推人到舆论的漩涡。
梁实秋在上海陷入“相当狼狈”的处境之中。
恰巧,此时的国立青岛大学正在酝酿创建,已被当时教育部内定为校长的杨振声求贤若渴,跑到海派文化的大本营上海来寻觅人才。
杨振声先是遇见闻一多,又通过闻一多结识了梁实秋、沈从文等人,诚邀这些名噪一时的文化名人移步青岛,加盟新校。
梁、闻二人就这样踏上了青岛的土地。
在青岛鱼山路通往大学正门的逶迤山路上,20世纪30年代初的几年中,经常会出现梁实秋与闻一多两位先生“策杖而行”的场景。
梁实秋起初赁屋租住于鱼山路4号,1年后迁居鱼山路7号(今鱼山路33号),与课堂仅几步之遥。
闻一多曾住在文登路上的一栋民宅中。
那时,青岛城市开发的步伐比较缓慢,存在着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学校门前的鱼山路,荒草过膝,蛇虫出没。
闻一多从文登路住宅走到学校去,必经鱼山路。
于是,只要走到梁实秋住宅跟前,闻一多只要用湖北方言轻声喊一嗓子,梁实秋就会应声而出,结伴而行。
在青岛的四年时光,梁实秋过得极为充实。
鱼山路7号的小楼,见证了一位文化名人的勤奋与智慧。
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正是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亦走向了世界。
莎士比亚,一代震古烁今、泽被深远的文豪,一个英国傲立于世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将莎士比亚作品从遥远的英国引人古老的中华大地,成为一代翻译家梁实秋久久地培植在心田里的一个梦想。
青岛文化名人故居(1)

音乐美丽的青岛
侯希平原唱
摄影杨培纲
Pps制作drm自动翻页E-mail文化传播网
•青岛文化名人故居位于小鱼山附近的福山路、鱼山路和黄县路等,因历史上诸多学者、作家、科学家在此寓居,故称“文化名人故居一条街”,是青岛老城区城市风貌的典型代表。
这里有康有为、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洪深、童第周等文化名人故居。
历史遗留的老楼房红瓦黄墙、高窗拱顶,错落有致地建在青山绿树之间,绿荫遮日的街道顺着地势蜿蜒相连。
在这里,人们不仅能充分领略欧陆风情的城市风貌,更能因为一批掩映于红瓦绿树之中的青岛文化名人故居,触摸到青岛城市文脉。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康有为故居始建于1899年,三层德式砖木结构建筑,为德占时期总督府要员官邸。
康有为亲手种植的银杏树
drm制于2015.10.19.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青岛的名人故居研究报告

青岛的名人故居研究报告青岛是一座充满历史文化的城市,许多名人都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或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通过研究青岛的名人故居,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青岛的历史和文化。
首先,我将介绍青岛的名人梅兰芳先生的故居。
梅兰芳是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京剧“梅派”的创始人。
他的故居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胶州路,是一座具有北方民居风格的建筑。
故居内部展示了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戏服、剧本等珍贵文物。
通过参观梅兰芳故居,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梅派京剧的传统艺术和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成就。
其次,青岛的名人曾国藩先生的故居也是值得一提的。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故居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大学路,是一座具有南方院落风格的建筑。
曾国藩故居保存完好,内部陈列了曾国藩的生平事迹、他的家书、手迹等文物。
通过参观曾国藩故居,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曾国藩的家庭生活和他的治国思想。
此外,青岛的名人胡适先生的故居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故居位于青岛市市北区文化路,是一座具有西式建筑风格的别墅。
胡适故居内部陈列了他的文学作品、书籍和他的生平事迹。
通过参观胡适故居,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胡适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总的来说,青岛的名人故居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青岛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窗口。
通过参观这些名人故居,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家庭生活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从而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爱国情怀。
同时,这些名人故居也是一种保护和传承青岛文化遗产的方式,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希望大家能够前往参观青岛的名人故居,感受其中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氛围。
青岛访王度庐旧居

青岛访王度庐旧居青岛王度庐故居不久前,去青岛。
时间紧促,日程一压再压,但有个地方特别想去。
这个地方在处处有景观的青岛,显得默默无闻。
它今天的冷清,也是它当年主人一生的映照。
要去的地方是王度庐故居。
说是故居,其实不准确,叫旧居更合适。
王度庐在此生活12年,不过是寄居在此而已。
王度庐在70多年前的青岛颇有盛名,他的武侠小说受普通百姓喜爱。
王度庐是谁,可能许多人不知道。
但要提到他写的武侠小说,定会让不少人心头一震。
他的《卧虎藏龙》被台湾导演李安拍成电影并获得奥斯卡四项大奖。
从1938年6月1日在《青岛新民报》的《新生》副刊上连载《河岳游侠传》起,到1949年离开青岛前往辽宁时,王度庐在青岛共写了30多部小说。
王度庐的代表作为“鹤铁”五部(即《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等五部小说)都是在青岛期间所写。
王度庐故居位于青岛市宁波路4号。
打车过去,车穿过层层叠叠的民房,从上海支路一拐到宁波路,司机停车,说到了。
宁波路坡道两侧,都是三四层高的民房。
路上空无一人,街上静谧,与人流熙熙攘攘的青岛海边街景形成鲜明对比,仿佛走进一个荒凉村落。
地图显示王度庐故居就在附近,但楼房都大同小异,结构、户型都相似,我不能确认是哪栋小楼。
还好,一个废品收购门面房里走出一个中年男子,上前一问,得知旧居就在这栋楼里。
楼下两个门面都废品收购站,杂物堆积,墙面破旧。
要不是门口挂着“王度庐故居”字样的大理石牌子,不敢相信这就是王度庐写出30多部小说的地方。
石牌是青岛市政府2014年挂的,这对保护王度庐故居至关重要——因为这里房子破旧,要不是挂牌成名人故居,不知道哪天就在城市建设中拆掉了。
2014年,王度庐故居与另外21处名人故居被青岛市政府确认,并挂牌。
这为后人保存了一份历史记忆凭证。
王度庐故居匾牌王度庐故居门外王度庐故居楼下从门口进入,拾级而上,看到一栋两层小楼,陈旧简陋。
小楼前是走廊,有个门洞通往隔壁。
走廊地面有青苔,墙角一团一团簇笼着绿莹莹的野草。
红色景点之行

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位于福山支路5号。
原为德国总督初来的宅第,1923年康有为来青岛时购得此宅。
因为清曾赠康有为堂名“天游堂”,故康将此宅取名为“天游园”。
康有为虽然没有定居青岛,但每年都来此住一个时期,直至1927年病逝。
诗称“整理过万千头绪,才恢复;迁走住户,请回往事---终寻到此落脚逃亡他国的经历。
变法抵不过起义,历史推翻了帝制;转个弯仍须靠时间,再久留长辫系多余。
革命更属有效手段,保存旧址好作镜子;对照失败,对照敎训,找出峥嵘岁月的苦难过去。
重迈入清末泛黄的记忆,重回归民国初期的点滴。
馆内有介绍康有为生平的历史照片、文献和实物,还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研究康有为的专著和文章。
故居的3个展室,分别展出康有为的遗物和照片,介绍康有为在青岛的生活、逝世与迁葬情况,以及康有为生前收藏的中外文物珍品等。
去过康有为故居亲自感受过这些之后我受益匪浅,看到他的铜像,他生活过的地方,他的书桌和书法,以及展示他经历的照片,我更加亲切感受到他的才能更加佩服他。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所了解的康有为先生。
康有为被评为在中国黑暗时期最先醒来的人。
是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龙云远飞驾,天马自行空。
”踌躇满志,眼界开阔,追求言论自由,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和牺牲精神。
这就是对这位革命家最好的评价。
康有为(1858~1927)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
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
广东南海人。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
初年从简凤仪受传统儒学。
继从朱次琦学,朱主“济人经世,不为无用之空谈高论”,力除汉、宋门户之见,而归宗于孔子。
康有为受其影响,始觉“日埋古纸堆中,汨其灵明,因弃之”,“静坐养心”。
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旧学发生怀疑。
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
后游香港,以为“西人治国有法度”。
1882年,过上海,购读各种西书译本和报刊,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名人故居简介青岛——一个美丽的城市。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多少年来已经成为了游客心中的旅游天堂。
“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为中国第一……恐昔人之仙山楼阁亦比不及,诗文不足形容之。
”康有为的话成为青岛标志性的评语。
青岛别有韵致的人文景观与美丽多彩的自然景观是浑为一体的。
康有为、沈从文、闻一多、老舍、洪深、梁实秋、王统照、萧军、萧红、舒群等这些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拥有一定声誉的文化名人都在青岛留下了他们的故居,这些名人故居见证了青岛人文发展中引以为荣的一段历史。
老舍故居:黄县路12号,为二层楼房,座北朝南。
30年代中期老舍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文博士》等一批优秀作品。
住在二楼的是作家黄宗江、黄宗洛、黄宗英三兄妹。
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有为故居:始建于1899年,三层德式砖木结构建筑,为德占时期总督府要员官邸。
1924年康有为先生购买此房作为寓所,直至1927年3月病逝于此,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先生长期流亡海外,辛亥革命后方得以回国。
1917年他第二次来青岛时,市政当局安排他在此下塌,先生对此处十分满意,于次年购买并进行改进装修。
嗣后先生在此会见文化要员,潜心研讨书艺,因此故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青岛市对故居的维修十分重视,1986年曾作过维修并对外开放,其时86岁高龄的康有为弟子刘海栗来青时,亲笔为康有为故居题词,并为康有为墓撰写了碑文。
2000年初青岛市政府根据市人大常委会议案精神,拨出专款,由市文物局全面维修,并于同年国庆期间正式对外开放。
康有为来青时,当时居住青岛的清朝第二代恭亲王溥伟欲举家北迁大连,二人私交甚笃,溥伟便将其家具赠送先生。
现故居内起居室、会客室、书房等室内家具,均为当时亲王所赠。
康有为故居虽不豪华,却十分高雅,足以反映康先生的审美康有为故居陈列馆重新修复开放后,增加了《康有为生平图片展》和《康有为藏品珍品展》二个展览。
图片展以详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图片,介绍了先生坎坷奋斗、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一生。
藏品珍品展出了康有为书法原作、使用过的器物以及先生流亡海内外时收藏的艺术珍品,康先生后裔捐赠的不少珍品也同时与观众见面,这两个展览的不少文物资料均为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研究价值。
孔祥熙故居:郧阳路33号。
孔祥熙早年留学美国,是基督教徒,与同学王正廷同属基督教一个兄弟会,王正廷还担任兄弟会会长。
他们回国后都成为基督教中国青年会理事。
当时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与世界基督教青年会有着密切关系。
五四运动后,中国与日本谈判收回青岛及山东的权益,王正廷是中国首席委员,在国际外交界中成了知名人士。
还在中国参加奥委会之前,1922年王正廷就已成为国际奥委会第一位中国委员。
这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称胶澳商埠,原拟由王正廷任督办,后改任他为外交总长,由熊炳琦任胶澳督办。
王正廷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中国收回青岛仪式。
在王正廷推荐下,孔祥熙任胶澳商埠电讯局长、实业处长,这是孔祥熙迈入政坛的第一步。
孔祥熙认为青岛是中国城市中最适宜居住的,在太平山南麓修建郧阳路时,他在山坡上购地建了别墅。
也是在王正廷推荐下,孔祥熙成为国际奥委会的第二位中国委员。
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孔祥熙屡任高官,掌握财政大权,很少到青岛来。
他的女儿孔四小姐曾住在这里。
孔祥熙别墅在太平山南麓,面瞰大海,位置绝佳,且造型美观,曾作为植物园办公楼。
郭沫若寓址:太平角一路23号。
郭沫若,字鼎堂,四川乐山人。
一代学者、诗人、文学家、史学家。
1956年郭沫若第一次来到青岛,住在太平角一路23号,这里曾是一处美国人的别墅,位于一处岩崖之上,推开窗扉便是汇泉角与太平角环抱的太平湾,郭沫若说这里像日本的博多湾。
郭沫若久慕崂山之名,去游山、考察,由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张铮夫同志陪同。
他们乘车经王哥庄先游了太平宫,又经东海路去华严寺。
一路上的景致令他十分兴奋。
到华严寺内外游览之后,他说崂山景色这里最好,“负山函海”,可以久居。
他还仔细听取了关于于七事迹的介绍。
寺僧献茶之后,陪他欣赏了寺中珍藏的书法绘画、文物图书,他都认真鉴赏。
他对寺中收藏的两部《册府元龟》很感兴趣,尤其是其中的一部抄本。
《册府元龟》是宋代编写的一部大型类书。
类书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大型工具书,大体上相当于外国的百科全书。
《册府元龟》编纂严谨,很有价值。
但从清代中期,宋朝刻本已经遗失,建国后出版的《册府元龟》是根据明代刻本重印的。
郭沫若看了良久,认为这部抄本与明本不同,有可能早一些,经与寺僧协商借了几册带回去。
经他校勘,鉴定为元代抄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个版本,十分珍贵。
“文革”期间破“四旧”的时候,市文化局派人去华严寺“抢”出了这部《册府元龟》。
1980年全国古籍善本普查的时候,专家组来到青岛,一致鉴定它确为元代抄本。
这部《册府元龟》成为国宝级的海内孤本,幸赖当年郭老的鉴定。
在青岛,郭沫若流连于山海之间,尤其是见到一些日式建筑,常常回忆起在日本的读书和流亡生活。
四川、北京均保留有郭沫若故居,他在青岛生活过的太平角一路23号寓址也保存完好。
梁实秋故居:鱼山路33号。
30年代初,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期间曾在此居住,并创作出版了《文艺批评集》,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院内留有梁实秋当年栽植的树木。
故居巷口有青岛市文物局立的铭牌。
梁实秋认为在青岛的四年是他一生中家庭最幸福的时期,还认为在中国从北疆到南粤,以青岛为最好。
沈从文、巴金故居:福山路3号。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
沈从文早年便从湘西小城到了上海、北平等大城市,以其智慧、灵性和勤奋,20年代末已是知名作家。
沈从文的许多作品发表于《新月》刊物,与徐志摩等有深厚友谊。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建校,文科教师中几乎全是“新月派”人物,包括梁实秋、闻一多、方令孺、孙大雨、陈梦家等,正如鲁迅所说,是“新月派”的天下。
沈从文觉得只靠写作的稿酬还难以维持生活,在徐志摩介绍下,青岛大学聘沈从文为中文系讲师,沈1931年来到青岛。
这时青岛大学为教师在福山路(今3号)新建的一座宿舍楼刚刚建成,建筑瓦砾尚未清除完。
沈从文在回忆那段生活时谈到:“房屋刚粉刷过,楼前花园里花木尚未载好,只在甬道旁有三四丛珍珠梅,剪成蘑菇形树顶,开放出一缕缕细碎的花朵,增加了院中清韵风光。
”《新月》杂志的主编叶公超来青岛,曾为他在楼前拍摄了一张照片。
青岛福山路住所位于八关山麓,前瞰大海,既不“窄”又不“霉”,因而心情很好,他的业余时间全用来写作。
他说:“我的住处已由干燥的北京移到明朗华丽的海边。
海天那么宽阔,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眸的机会便较多了些。
”又说:“大约因为先天性供血不足,一到海边,就觉得身心舒适,每天只睡三小时,精神特别旺盛。
……在青岛期间,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
” 沈从文在青岛期间写了大量作品。
其中包括三部人物传记:《从文自传》、《记丁玲》、《记胡也频》和《月下小景》等二十多篇中、短篇小说,还有《论徐志摩的诗》等十几篇。
短篇小说《风子》是以青岛为背景,也以岳萌为影子。
沈从文喜欢崂山,先后六次去游崂山,有一次在山中住了许多天,他见到崂山九水的清纯少女联想到家乡湘西少女,便构思酝酿了一篇小说,1933年离青去北平后才写成,这就是他的代表作《边城》。
《边城》在香港拍为电影时,导演恰也是钟情崂山的青岛人严俊(原青岛“铁中”的学生)。
在北平,沈从文还创作了以青岛大学教授为原型的小说《八骏图》。
沈从文早年卖文为生,生活清贫,1932年他到上海将一部分作品送给了巴金,巴金为他出版了小说集《虎雏》。
他邀巴金到青岛做客,巴金迟迟未能成行。
巴金在《写作生活的回顾》一文中说:“夏天来了。
我的房间里热得跟蒸笼里差不多。
我的心像炭一样燃烧起来,……在这时候我却忘掉一切地把头俯在那张破旧的书桌上。
”在他终于写完长篇小说《雨》以后“才开始我渴望了许久的北方的旅行。
住在青岛一个朋友的山中宿舍里”。
这个朋友便是沈从文,“山中宿舍”是青岛大学为单身教师在八关山麓建的宿舍。
这里地势很高,推开窗扉,面前便展现出葱郁的汇泉和碧波荡漾的汇泉湾。
巴金说,沈从文没读过什么书,他的写作全是自学的成果,徐志摩介绍他到青岛大学任教,他十分珍惜,但仍利用晚上来写作。
他十分疼爱自己的妹妹,为了使她有文化,接妹妹来青岛大学读书。
沈从文兄妹陪巴金游览青岛,从汇泉炮台经俄国公爵别墅(今花石楼)到太平角。
在江苏路基督教堂的台阶上谈天说地。
巴金羡慕沈从文兄妹生活在这样一个好的环境。
建国后,全国文联组织生活在原“国统区”的文艺名人到老解放区参观。
上海的作家、艺术家组成一个团到山东解放区参观、学习。
参观完之后一部分人来到青岛,这是1950年,其中有作家巴金、李健吾,音乐家周小燕等人。
巴金在青岛访问了朋友,周小燕去在青岛的华东大学艺术系参加座谈会。
巴金说:经过18年,青岛海天依旧,但已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青岛了。
巴金是四川人,但在上海生活了70年之久,他在成都的旧居已不存,上海还有4处旧居,青岛福山路3号巴金写作《爱》时的寓址尚存。
一多楼:位于八关山和青岛三交界处的青岛海洋大学东北角。
闻一多先生于1930年夏来青岛,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先后住在大学路、文登路。
1931年迁至该楼内。
解放后,闻一多故居定为此处,命名为“一多楼”。
1978年海洋大学将一多楼辟为“闻一多故居展室”,并在楼前建造花坛,正中竖立闻一多半身大理石塑像,座上刻着他的学生、著名诗人臧克家撰写的碑文。
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从文故居位于八关山麓福山路3号。
1931年至1933年沈从文在青岛大学中国文学系执教期间在此居住。
1932年巴金来青岛时亦住沈从文寓所。
沈从文在此先后创作了《从文自传》、《记丁玲》、《月下小景》、《八骏图》等名著名,《边城》也是在这期间酝酿而成的。
沈从文故居斜对面曾是著名作家吴伯箫的故居,后因城市建设被拆除。
汪静之故居:位于驻青某海军部队内的“山海楼”,新文学运动早期,汪静之和冯雪峰、应修人组织了一个“湖畔诗社”,出版了诗集,被称为“湖畔诗人”。
汪静之写了中国第一首“情诗”——《过伊家门外》,受到广大青年欢迎,但却受到封建卫道者的进攻。
他的诗集有《蕙的风》等。
1933年,青岛市立中学聘汪静之和翻译家章铁民来校任教。
章铁民先来青岛看了看,他给汪静之写信说:“南窗外是海一般的绿林,绿林一般的海,望一望窗外的绿林,立刻忘了疲劳。
校的西邻是一个其大无比的公园……”。
于是汪静之也来到青岛,二人共任教于市立中学,共同住在一座宿舍楼里,北依太平山、前瞰大海,他们称它为“山海楼”,他写道:“晚上听着雨声,市上的电灯在眼底闪耀,潺潺的雨,在冲洗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