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1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出来,是因为地球在自转.但是不是只有地球的自转才能造成昼夜的交替实际上,引起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可能性有好几种,虽然结合生活的实际,一些昼夜交替的解释是不合理的,但只从地球自转这个角度来阐述昼夜的交替显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要清楚地解释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还要运用到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的解释》中的"解释"是指学生要根据自己对各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不同假设,设计模拟实验对自己假设进行验证后,根据验证结果做出的解释.这样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的解释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五年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五年级科学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1教案教科版20201128182425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课设计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课目标: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看法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很多不一样的解说。
科学的看法是成立在凭证的基础上。
3.对采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评和借鉴。
4.经过认识科学家对日夜现象的解说,修正自己对日夜现象的认识。
教课要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看法。
教课难点:认识科学看法和凭证之间的联系。
教课准备:相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课过程:一、引入学习:1.讲话:我们经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定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日夜交替的现象。
对日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如何的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看法。
1 / 2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看法及其凭证:1.全班沟通: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看法是什么?他如何解说他的看法?你如何对待他的看法及其解说?他的看法能解说日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沟通: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看法是什么?他如何解说他的看法?你如何对待他的看法及其解说?他的看法能解说日夜现象的成因吗?3.议论沟通:“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看法有什么同样之处?有什么不一样之处?“日心说”是如何辩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凭证充分吗?4.思虑:假如依据这两种看法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日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看法:1.小组沟通:依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日夜现象的解说有什么变化?2.全班沟通:要清除哪一种解说?保存哪一种解说?为何?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心说日心说2 / 2。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8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内容: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探究“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并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篮球。
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屏幕上是什么画面?(微信)这个创意表达了什么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情境在现实中可以做到吗?1、师: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古时候,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提出了很多种说法。
你知道哪些说法?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2、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大屏幕出示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学习了解。
(指名一学生朗读,师相机讲解)第一类:盖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
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这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意思是说,蓝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则象一块四方的棋盘,并认为蓝天与大海相连。
这种“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流传极广,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认识的影响。
例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类似的传说,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广泛流传。
古代俄罗斯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象一块圆饼,被三条巨大的鲸鱼驮在背上,而这三条鲸鱼则漂游在茫茫无际的海洋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地球的运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8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地球的运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8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心说”和“日心说”中关于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子啊证据之上的;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地心说”和“日心说”主要观点和解释教学难点:“地心说”和“日心说”主要观点和解释和比较教学准备:学生:小地球仪、手电筒、平板、记录单教师:小地球仪、手电筒、平板、记录单、课件、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我们上节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哪几种情况下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学生上台边做模拟实验边说老师:自古以来昼夜就在不停地交替。
关于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曾经有过哪些认识,又有过哪些重要的观点和人物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长长的时光隧道回到过去,看看人类在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过程中有哪些了不起的发现。
板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二、新课(一)中国古代地球形状和运动方式几种学说1、天圆地方说2、盖天说3、浑天说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而是像一地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天和地的形状犹如一座顶.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认为之外还有别的世界﹐“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者﹐宇宇之表无极﹐宙之《张(二)、托勒密与“地心说”过渡:时间隧道开启,我们来到公元100年,古希腊。
一位天文学家诞生了,他的理论从13世纪到17世纪,一直是当时教会公认的世界观。
他就是托勒密和“地心说”。
1、人物介绍:托勒密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
长期进行天文观测。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日月星辰的构成和运动方式并作出成就的科学家。
2、学习“地心说”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地心说”(科学书P75)用“____”划出“地心说”主要观点,“~” 划出论据。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4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并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认证过程,培养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
本课在教材中是宇宙单元第2课过渡课,其中第一课学生已经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讨论,并通过模拟实验保留了四种假说。
本课注重了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并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
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
并为后边几课继续探讨地球的运动提供了依据。
【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感受过模拟实验,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
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片面,愿意相信科学家的全部观点,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不强。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体会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地球、水星、太阳等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为小组准备的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谈话: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白天看到的太阳和晚上看到的月亮,你们知道他们三个存在着怎样的运动关系吗?生: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 同时地球自转科目版本章节课名科学概念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 2 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学习目标1. 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
2. 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对比“地心说”和“日心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具体环节设计教学环节页码 内容.教师上课 .情境导入1.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回顾一下!1.21.地球不动, 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 地球围着太阳转1.3和我们一样,自古以来,人们就试图对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解释。
要解释这个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
在这方面曾经有过哪些主要的观点和学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1.6西方——地心说克罗狄斯·托勒密(约90 年—168 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
在当出的行星体系学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它肯定了大地是一个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7托勒密的主要观点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体。
太阳或星辰的出没太阳地球1.11 西方——日心说尼古拉•哥白尼(1473 年-1543 年),文艺复兴时期波兰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取得了可靠的数据,提出了“日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他是欧1.12放消地,哥白尼的主要观点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形的。
如果在船桅顶岸时,岸上的低,直至最后地球的运动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 小时自转一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心说”和“日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认识到在资料分析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乐趣: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收集资料引导探究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思维整理拓展延伸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第一篇: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地球为什么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是通过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和我们的模拟实验得出的结论。
那么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又是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学习课本P75—76内容,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科书P75—76内容,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的内容。
师: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研究,要研究昼夜交替现象,就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研究。
古时候,人们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方式有以下几种学说:1、“天圆地方说”;2、“盖天说”;3、“浑天说”。
师:随着生活的发展,人们否定了这几种观点.师:后来,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经过研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球体,当时人们还不能接受这个观点,并画了幽默画进行了讽刺,认为地球下方的人会掉下去。
你们认为地球下面的人们会掉下去吗,为什么?生:不会。
师:为什么?生:因为地球有引力,会把人们吸住,不会掉下去。
师:对,地球有引力,会把人类吸向地心。
后来托勒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建立了“地心说”;再后来,哥白尼经过三十年如一日的观测研究建立了“日心说”,并对“地心说”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反驳。
(板书:地心说、日心说)师:[多媒体展示讨论要求]请用直线在书上勾出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多媒体展示出思考1:“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师: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生: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
师:你认为证据充分吗?有没有其它情况也看不到太阳星辰同时出现。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地心说”和“日心说”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也有一定的联想。但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利用这些学生认知基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从而达到进行持续的长时间观察和尼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你们如何看待他的观点和证据?
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吗?
(三).对两种学说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了解了两种主要学说之后,分别对他们相应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日心说”和“地心说”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日心说”是如何反驳“地心说”的观点的?
你们认为‘旧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日心说
如果按这两种学说的观点来做实验,昼夜交替现象都能发生吗?
你们还有哪些新的资料或证据要和大家交流吗?
(四).修正昼夜现象的解释
回忆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帮助学生修正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的解释。希望修正解释的结果,学生还能保留他们的多种解释: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太阳围绕地球转、太阳围着自转的地球公转等。也就是说,希望学生明白,在没有新证据时,不能轻易对解释加以否定。如果学生只想保留一、两种解释,那么就必须寻找更多的证据,如更多其他天文学家和科学的话,看看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观点和证据。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11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并用小球模拟地球运动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培养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
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观点是不容易马上理解和消化的,即使有些学生在字面上能看懂。
因此,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
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能反过来思考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
学生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点,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认为正确的猜测。
同时对于历史上科学家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精神产生共鸣。
【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大多十岁左右。
学生已经感受过模拟实验,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
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片面,愿意相信科学家的全部观点,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不强。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证据对于科学真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阅读并分析历史上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假说,找出相应证据支持或批判其中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真理在证据的支持下不断完善,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
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器材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太阳模型、地球仪。
学生:“地心说”和“日心说”阅读资料、篮球、任务单等。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包含教师活动内容和学生活动内容,设计意图。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21-教科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科学课中唯一一节研究科学史的课程,主要让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过程。在教学中,主要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学说所提出的主要观点,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寻找证据对两种观点进行分析,像古代科学研究者一样产生思维的碰撞。在辩证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实证意识及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理念
本课运用“5E”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5E即吸引、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这一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运用调查核试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简单模拟实验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收集证据分析其主要观点。
科学探究:
☆设计思路
让学生经历古代——近代——当代人类探索地球及其运动的发展进程。先以星光灯投射在天花板上模拟昼夜交替的现象,从现象出发,体会古人在没有任何辅助工具帮助下为了解释这现象提出很直观的的“盖天说”。学生比较容易举出实证推翻“盖天说”,然后历史上就出现了“地心说”。让学生重新演绎出“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利用地球仪、手电筒和乒乓球建立本学说的模型。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对“地心说”质疑。对于这些质疑“地心说”无法解释,便诞生了“日心说”。让学生对“日心说”进行建模后引导他们找出两个学说主要观点的异同,并鼓励学生运用证据指出“日心说”不完善的地方。最后向学生介绍当代探测宇宙仪器及资料,在学生心里种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人类认识地球认识宇宙的步伐”的种子。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9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认识的历史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认识—否定—再认识”的认证过程,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第2课,但本人将它单独提出来进行教学,淡化了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深化了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寻找科学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并解释这些证据。
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
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
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的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
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的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
二、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对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思维方式已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这个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接受能力都比较强。
他们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所欠缺。
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片面,愿意相信科学家的全部观点,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不强。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以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四、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模拟地球、太阳的小球。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能够较好地理解地球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地球科学》教材第七章第三节《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历史发展过程,开普勒定律的发现及其意义,以及现代科学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
1.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2.地心说与日心说:介绍古代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及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对日心说的证实。
最后,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至关重要。今后,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球科学。
举例: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日心说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科学思想的变革。
(3)开普勒定律:掌握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在地球运动研究中的应用。
举例: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椭圆轨道定律)、第二定律(行星面积速率定律)、第三定律(行星周期定律)及其对行星运动规律的化、地球公转轨道的进动等现象。
2.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整合:帮助学生将所学地球运动知识与日常生活、科技进步等方面相结合,提高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4.文化认同: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教科版科学五下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过程,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来探索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
教材通过介绍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科学家麦哲伦、地球的卫星照片等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上,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过程。
2.使学生能用语言描述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来探索科学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过程。
2.难点:地球是圆的,地球绕着太阳转。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探讨问题的答案。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地球仪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照片中的地球。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是如何运动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和科学家麦哲伦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探索过程。
展示地球仪模型,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标记和线条,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地球仪模型,观察并描述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巩固(5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教师进行点评,确保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清晰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是如何得出地球是圆的结论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0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教师先在黑板上贴出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上的。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以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二、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模拟地球、太阳的小球,图片(托勒密、哥白尼)学生:有关“地心说”、“日心说”的资料。
三、重点难点重点:通过阅读了解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和证据,能够对两位科学家的证据提出质疑。
难点:1.在阅读中能够对两位科学家的证据提出质疑。
2.通过了解两位科学家的研究经历能够找到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的脚步持之以恒、不断创新的。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师问:1、你家住在哪里?生1:我家住在地球上。
生2:我家住在中国。
生3:我家住在浙江丽水。
师:我们将住的范围逐渐扩大,浙江、中国都是住在地球上,我们对地球认识吗?了解吗?导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师板书:公元01年2018年历史是指2018年之前的事情。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对于地球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生1:地球回绕太阳公转一圈就是一年。
生2:地球自转一圈就是24小时,一天。
师:复述学生的答案,地球公转、自转我们用一个词来表述?导出“日心说”,1543年哥白尼提出的观点。
师:认识哥白尼本人吗?指名学生朗读哥白尼简介。
师:学生打开课本边看P76页,变思考:a、“日心说”的观点是什么?b、哥白尼是怎样解释?(2分钟后)指一名学生说哥白尼的日心说的观点有哪些?生1:哥白尼认为地球圆形,地球是运动,24小时自转一圈。
太阳不动,宇宙的中心,其他星体围绕太阳转。
师:圆形与球行有什么区别?太复杂了,谁能表述的更精炼一点,用4个字来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地心说”,锻炼观察和概括能力、锻炼分析和表达能力。
10分钟
(3)日心说
1、介绍日心说的建立者
2、介绍日心说的主要观点以及相应的支持证据
进一步建构观点与证据之间的关系,理解科学真理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让学生了解事物在不断的发展,认识在不断的发展的。
3分钟
4、重新整理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人类认识宇宙的兴趣。
1分钟
5、结束课程
以多媒体上出现的大船小船的比较问题引出地球自转而我们无法察觉,又如何知道以及地球如何自转的问题引出下一节学习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的整理记录单
我国古代
地球形状
其他天体的运动
是否地球为中心
地球是否运动
盖天说
浑天说
宣夜说
过程与方法:阅读并分析历史上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假说,找出相应证据支持或批判其中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真理在证据的支持下不断完善,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1.提问:你所认识的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和哪一位科学家的观点更接近?
2.找出支持自己观点或批判他人观点的证据。
3、完成整理单上的第二部分内容
回顾所学部分历史,查漏补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2分钟
五、总结练习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不断用各种证据来补充和修正。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科学真理在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下推动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大多十岁左右。学生已经感受过模拟实验,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片面,愿意相信科学家的全部观点,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不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证据对于科学真理的重要性。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在教材中是宇宙单元的第2课过渡课,但本人将它单独提出来进行教学,淡化了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深化了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并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
暴露学生前概念,了解学生对于地球的了解程度。
9分钟
2、介绍我国古代的集中学说
(一)、天圆地方说
1.观察天圆地方说示意图。
2.提问:古人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以古诗“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引出,使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3.提问:古人为什么这样认为?
(因为他们的生活中的直观经验以及直观感受得来)
(2)浑天说
1、出示浑天说示意图
2、教师介绍浑天说的主要观点。
(三)宣夜说
感受中国古人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初步建立观点与证据之间的关系。
2分钟
三、完成内容整理单上的第一部分内容
对以上三种学说进行一个总结比较
10分钟
3、介绍两种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地心说
1、介绍地心说的建立者
2、介绍地心说的主要观点
【器材准备】
教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课件、地球仪。
学生:“地心说”和“日心说”任务单。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包含教师活动内容和学生活动内容,设计意图。要求详案。
时间分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3分钟
一、提问引入
1.提问:出示地球,你们认识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运动的呢?
2.提问:大胆的发挥想象,我们古人是不是一开始就和我们现在认识的地球一致?
地心说和日心说比较
主要观点
论据
相同点
不同点
地心说
日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