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合集下载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一、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
北朝
439—581
317年
东魏 北齐
西 十六国 北魏
东三晋 汉国大

东晋
西魏 北周

宋齐 梁陈


大பைடு நூலகம்
南朝

280年
420—589

589年
北朝
二、南方经济的发展
• 前提: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 也为南方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几个方面: (1)经济:畜牧业生产技能与经验等。 (2)习俗:胡床、胡服、胡食等。 (3)艺术:胡乐、胡舞、胡戏等。
经典名论
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 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 大批的生产力。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 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 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 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 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樊树志《国史概要》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读图学史:观察“北魏陶制文吏俑、文官俑服饰”和
“魏晋墓室壁画”、“北齐《校书图》中的胡床”等 图,分析哪些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服饰兼有胡汉特色,反映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汉族士人食用烤肉串以及汉族使用胡床,说明 汉人胡化的影响。两者反映了在生活上民族融 合的景象。
思考:
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
• 表现:农业经济区的扩大;水利的广泛兴修;耕作技 术的改进;北方农作物的引进;手工业的发达;商业城市 的出现;海外贸易的发展。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
燕州刺史穆罴进曰:“移都事大,……四方未平, 九区未定……征伐之举,要领戎马。如其无马,事 不可克。”
尚书于果曰:“先皇建都于此……中原数有篡 夺。自建邑平城,与天地并固,日月齐明。……安 土重迁,物之常性。一旦南移,俱不乐也。
太尉元丕曰:“凡欲迁移,当讯之卜筮。”
三十家方为一户。”
——《魏书》
材料二: 出现官吏贪污腐败现象。 “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
纵奸纳贿,背公缘私。”
——《魏书》
材料三: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与土地分离,破坏社会生产。 有权势的地主乘机霸占良田山林,实行土地兼并。
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离,就连京师附近也“不田者 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
——《魏书》
任城王:拓跋澄,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 鲜卑族。北魏宗室重臣,景穆帝拓跋晃之孙,孝文 帝拓跋宏之堂叔,任城康王拓跋云长子。
社稷我社稷,任 城而欲沮众也!
社稷诚之陛下之社 稷,然臣是社稷之 臣子,豫参顾问, 敢尽愚忠!
迁 都
孝文帝:拓跋宏
任城王:拓跋澄
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 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 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魏书·官氏制》
北魏文官俑
改革五: 与汉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
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 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改革六:提倡孝道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
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改革七: 尊孔尚礼 孝文帝在京城设立孔庙,亲自到曲阜祭孔,还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四: 社会矛盾激化。 自471年到481年仅十年间,爆发18次人民反抗斗争。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1、十六国时期,民汉杂居中原,加速民族融 合。胡族经济、政治、文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民族融合;推动少 数民族进步。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 2、统一北方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3、民族融合的趋势 4、社会矛盾的激化 和统治危机 ①民族歧视政策 ②阶级矛盾尖锐
北方经济 恢复发展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三长制;整顿吏治,遏 制贪污腐化。
三长制 ①内容:废宗主督户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②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整顿吏治
①背景:吏治混乱,孝文帝重视治理 ②内容:俸禄制度;任期按政绩考核决定。
北朝与南朝



北朝和南朝不是指具体的朝代,而是一段时 间范畴。 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 朝,历史上合称“南朝”。(陈589年被隋所灭。) 北方也先后产生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 和北周几个政权,历史上合称“北朝”。

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 向长江流域乃至更南的地区转移。由北向南的大 规模人口流动,不仅使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 乏的困境有所改观,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 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方式的改变和生产 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此外,东晋宋齐梁陈 政局的南迁、中原文化随之南移等也起到一定的 作用。
(1)为再次大一统奠基。
(2)中华文化有新活力。

民族融合是双向的,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 生活、习俗等当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胡人汉服” “汉人胡食”


胡床
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教案、教学设计
接着,教师简要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南北朝历史知识,如南北朝的更迭、民族关系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是探讨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的关系,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首先详细讲解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阐述南北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接着,重点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以及这些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我国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重要性,树立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意识。
2.学习北魏孝文帝等历史人物的改革精神,激发学生为国家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3.从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的角度,谈谈你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认识。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题目:
1.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脉络。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体验感。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两晋
(前秦)
(265—316) 西晋
十六国 (304—439) 东晋 (317—420)
南北朝
北朝 建立:386
东魏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隋 陈 589
北魏
统一:439
南朝
宋420
220年, 曹丕代汉,
265年, 司马炎代魏,
汉 魏 故 事 ”

建立魏国(曹魏)
建立晋国
三国鼎立, 三分天下
263年司马昭灭蜀,两权争霸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 十亩, …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 免及身没则还田 … …初受田者,男夫 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 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
作用: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取代了豪强地主 把持的宗主督户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2、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教育、礼乐制 度、统治制度) 3、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 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为后 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民族融合的特点:
• A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具有双向性 • B依据:民族融合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 相互影响的过程,是双向的: (1)游牧民族的汉化(政治上帝制,经济上农 耕与互市,学习文化儒家经典,这是民族融合的 主流) •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相对落 后,认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成为民族融合的 一个重要方面(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十六国时期 胡主的汉化措施等)
3、南北朝时期
北朝 东魏 十六国 三国 北魏 西魏 北周 隋朝 北齐
西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魏(220—265年)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破题:1.南北朝的含义是什么?(1)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朝,即南朝;北方也先后产生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几个政权,即北朝。

(2)北朝和南朝不是指具体的朝代,而是一个时间段。

2.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古代上有哪三次民族大融合高潮?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次是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3.民族融合的高潮都在什么时期,这又是为什么呢?分裂时期,因为战争。

导入:三国鼎立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三国归晋一.北朝与南朝1.西晋、“五胡十六国”与北朝(1)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分裂(2)“五胡十六国”:匈奴、鲜卑、氐、羯、羌等5个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16个重要国家(3)北朝A.建立者:鲜卑族拓拔部B.组成:(西晋——>“五胡十六国”——>)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隋)2.东晋与南朝(1)东晋:西晋分裂后,王室成员在南方重建国家,维持半壁江山的统治。

(2)南朝:(东晋——>)宋——>齐——>梁——>陈3.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开发读图学史观察地图,谈一谈中原居民的南下,对促成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乃至更南的地区转移。

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不仅使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困境有所改观,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方式的改变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此外,东晋宋齐梁陈政局的变迁、中原文化随之南移等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1)原因A.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仍在继续,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B.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共同努力。

(2)表现A.农业a农业经济区的形成——江浙、湘赣、巴蜀b农业技术的进步——兴修水利、推广犁耕和引入北方作物等B.手工业手工行业的发达——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和制盐等C.商贸a商业大城市的出现(长江中下游)b海外贸易有所发展4.社会发展趋势因为南方政权的开国君主较有作为而后继者昏庸荒怠,致使南北对峙的平衡格局向北倾斜,最终北方政权统一全国。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马晶)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马晶)

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 “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 职,缥囊纪庆,玉烛调辰, 百姓殷阜,年登俗乐。鳏 寡不闻犬豕之食,焭独不 见牛马之衣。”
----《洛阳伽蓝记》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自晋氏……所谓“ 扬 部……地广野丰, 民勤 本业。一岁或稔,则数 郡忘饥。会土带湖傍海, 良畴亦数十万顷, 膏腴 上地, 亩值一金族。依附其下 的农民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均为其私 家人口。 这些豪强被称为宗主,依附其的农民则是宗 主的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是主人与佃客的关系。 佃客形同于农奴。 北魏统一初,为稳定统治,便于征徭征税, 就采取妥协政策,承认宗主控制和奴役包荫户, 并以宗主对包荫户统治为地方政权,以世家大族 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
马背上得天下,能否在马背上治之?
社会矛盾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
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2)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2、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3、人民起义不断
北魏胡姓改汉姓
鲜 卑 姓 拓 跋 拔 拔
賀 赖
独 孤
步 六 孤
纥 豆 陵
丘 穆 陵
汉 姓

长 孙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 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 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 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 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 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 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 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 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 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一历史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高一历史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上海北虹高级中学付文治[教学目标]1.知道南北朝的历史更替;知道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知道民族融合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进步的重大贡献。

2.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和分类整理、运用历史信息的方法,顺利总结南北对峙时期的社会特征;学会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提炼史识的能力,提高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对中华民族分裂时期历史的再认识,进而能够把历史放置在较长的历史时段,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中来观察认知,真正树立较为完整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理性的层面提升学科能力。

3.树立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科精神,形成正确的民族情感,生发准确的国家意识,产生积极的文化认同感,进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与难点]重点:北魏政权五世纪的改革难点:南北朝社会特征的认识说明:1. 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影响的一次成功改革。

从历史背景上看,是东汉末年以来民族融合的总结,是隋唐民族大繁荣的开启,具有重要的历史继承和过渡性质。

从改革类型上看,则是少数民族政权主动学习先进,同时又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危机,并开创新历史时代的一个改革。

从改革结果上看,加速了鲜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汉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

出现了这一时期北方少见的发展势头。

从历史学习方法上,对学习其它历史内容具有启示意义。

2. 基于第11课到第12课的知识点数量大,线索也很多,同时基于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和丰富历史学习方法的要求,把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的思维方法贯穿于教学中,就把对社会特征的认识作为难点,因为从纷繁复杂的知识到提炼历史结论等方面对高一的学生都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只有认识到南北朝的社会特征才能实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思想品质的目标,这就需要格外关注。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2. 环节一——加工历史信息:汉末以来的社会特征:3.环节二——重整历史信息:南北相异又相宜4.环节三——强化历史信息:孝文帝改革——胡汉和亲见识高5.环节四——迁移历史信息:艰难困苦中还急速前行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资料附录]1.反映北方战乱、人民疾苦的诗歌:(1)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上海)第二分册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共64张PPT)

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上海)第二分册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共64张PPT)

字,如“孝武帝”。这一现象是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
施的具体体现(D )
A.使用汉语
B.采用汉姓
C.与汉族联姻
D.学习汉族的礼法
7.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
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 )
A.鲜卑 B.匈奴 C.羯 D.氐
8.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族人的日常饮食中出现了胡
饼、奶酪、烧烤等,这是( B )
考点3:北魏的民族融合:特点和意义
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 短。意义:民族差异缩小 差异;民族团结增进;为 全国大统一奠定基础;为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 入了新的活力。
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实质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的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 民族汉化的过程;
A.北魏统治者强行推动汉族胡化 B.汉族被内迁少数民族同化了 C.各民族生活方式相互交融 D.少数民族也有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
1.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 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 信为甚难。……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材料中
的“魏”是指(B )
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C.客观评论
D.主观评论
8.自西汉中期开始,陆续有胡人进入华北居住,但风 俗习惯仍与中原汉族相差甚远。经过魏晋南北朝时代的
演变,汉化最深,胡汉界线几乎消弭的民族是( A )
A.鲜卑 B.突厥 C.氐族 D.匈奴
9.南北朝对峙后期,双方冲突的民族斗争意识日益淡
薄,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A.南北和解
《采桑图》
考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490年)背景
冯太后

高一历史《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和解答疑惑。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融合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总结。
2.教师总结:强调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视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3)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4.教学延伸:
(1)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古迹等,加深对南北朝时期历史文化的了解;
(2)鼓励学生参加历史知识竞赛、历史社团等活动,提高历史素养;
(3)推荐相关历史书籍、影片等,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拓展学习。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3.设计一份关于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知识问答卷,内容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史料分析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4.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选择一位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人物,了解其生平事迹,并撰写一篇人物评传,不少于500字。
5.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古迹等,亲身感受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化,并撰写一篇参观感悟,不少于500字。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针对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问题展开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5.指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和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视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5.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存在差异,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氛围。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魏书·官氏制》
北魏文官俑
改革五: 与汉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
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 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改革六:提倡孝道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
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改革七: 尊孔尚礼 孝文帝在京城设立孔庙,亲自到曲阜祭孔,还封
惟子在殷,实为栋梁。 外赞九功,内徽晨共。
——北魏·孝文帝 《吊殷比干文》
何其轻生,一致斯欤? 何其爱义,勇若归欤? 遗体既灰,不其惜欤? 永矣无返,不其痛欤?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北魏·孝文帝 《吊殷比干文》
第十二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我任城可谓社稷臣也。” “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 “当与任城共万世之功耳。”
——《魏书》
任城王:拓跋澄,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 鲜卑族。北魏宗室重臣,景穆帝拓跋晃之孙,孝文 帝拓跋宏之堂叔,任城康王拓跋云长子。
社稷我社稷,任 城而欲沮众也!
社稷诚之陛下之社 稷,然臣是社稷之 臣子,豫参顾问, 敢尽愚忠!
迁 都
孝文帝:拓跋宏
任城王:拓跋澄
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 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 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魏书》
孝文帝迁都的提议,受到朝臣的反对。
迁都洛阳
“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 苟欲班师,无以垂之千载。……若不南銮, 即当移都于此。王公等以为何如?议之所决, 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魏书》
改革一: 讲汉语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 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 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华师大版第2册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ppt课件3

华师大版第2册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ppt课件3

马 扎 坐 在 院 子 里

床 前 明 月 光 ” 是




双向的民族融合
民族
北方少数民族
汉族
受影 响的 内容
汉语、汉服、政治 制度、 尚和中庸
的性格、以孝为先 的品格、姓氏
胡服、勇猛强悍的 性格、高超的畜牧 技术、烧烤、胡床、 精湛的骑术、服饰、 饮食、艺术
12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三国归晋
三国归晋
北魏 宋
西魏 东魏 梁
北魏 齐
北周 北齐 陈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方经济的开发
1、生产技术 南迁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劳动力
北民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


3、社会环境
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安定
4、自然条件
江南江南地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
——《通典》
均田制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 亩, …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 则还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 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
汉服宽袍大袖,胡服窄衣小袖
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 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 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 第最高外,以穆、陆、贺、 刘、楼、于、嵇、尉八姓为 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 (崔、卢、李、郑)相对应;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并按照 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 官吏。
农业经济区的扩大 :江浙、湘赣、巴蜀
农业技术:兴修水利、犁耕的推广、北方作物的引进


手工业发达:丝织、造纸、造船、漆器、制瓷、制盐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魏 三国 蜀 吴 西晋
263年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的统一:280-316年 短暂的原因:统治者的统治的腐败 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二、东晋和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 匈奴、鲜卑、羯、氐、羌
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表现: 原因:
1、人口南迁,形成江浙、湘 1、北方战乱,人民 赣、巴蜀等先进的农耕地区。 南迁,带来先进工 具和技术 2、兴修水利,开辟良田,犁 耕的腿推广和北方作物引进。 2、南方相对稳定, 资源丰富。 3、手工业发达,丝织业、造 船业。
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改革
背景:
北魏政权吏治混乱,财政困难 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内容:
实行三长制 颁布官吏俸禄制 惩治贪赃 推行均田制 迁都洛阳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推行汉化政策 学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促进北方大融合;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作用: 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第 12 课
思考
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北 265年 朝 西 魏 东 魏 北 周 北 齐 581年

263年
316年 十 439年 西 北 六 晋 魏 国
东 汉
蜀 221年 吴 229年 280年 东 宋 317年பைடு நூலகம்晋 420年 齐
隋 朝
梁 南 朝

589年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
西晋的短期统一
民族融合的双向性 胡汉杂陈,相互交融
学习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 胡族生活习俗对汉族的影响 胡服 胡食 胡床 文化艺术的交融汇合 胡乐 胡舞
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历史作用
1。民族融合是双向的。民族交往中促 进了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2。民族融合,缩小了差异,增进了团 结,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活 力,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2-12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2-12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奶酪 烧烤
一、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1、北朝:(西晋)→ …… →北魏→西魏→北周
(十六国) 东魏→北齐 2、南朝:(东晋)→宋→齐→梁→陈 经济发展的表现:水利广泛兴修,犁耕推广和北方作物引入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 1、中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交流与融合 2、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认同接受先进的汉文化 3、胡文化中优秀部分也为汉文化广泛吸收 三、孝文帝改革
北齐
五胡乱华
南朝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方
材料一 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 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 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 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我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 屠戮胡狗,闵不才受命于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 。 ——冉闵《杀胡令》节选
主讲人:唐晓奇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秦 → 西汉 →新 →东汉→ 三国
魏 蜀 吴
西晋
北方
西晋
北朝 北周 北周
西魏 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 (鲜卑)、前凉(汉)、前秦(氐)、 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 北魏 (鲜卑)、后凉(氐)、南凉(鲜 北周外戚——杨坚 卑)、西凉(汉)、北凉(卢水 胡)、南燕(鲜卑)、北燕(汉)、 夺权,统一全国, 东魏 夏(匈奴)、成汉(西南氐族)文帝——拓跋宏
一、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1、北朝:(西晋)→ …… →北魏→西魏→北周
(十六国) 东魏→北齐 2、南朝:(东晋)→宋→齐→梁→陈 经济发展的表现:水利广泛兴修,犁耕推广和北方作物引入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 1、中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交流与融合 2、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认同接受先进的汉文化 3、胡文化中优秀部分也为汉文化广泛吸收 三、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 自幼受冯太后影响,具有良好的汉文化修养。 2、内容:迁都洛阳; 禁止说胡语、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姓氏; 仿效汉族的官制和律令、胡汉通婚、尊孔。 3、影响: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 经济、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中历史】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PPT课件

【高中历史】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PPT课件

祝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迁都洛阳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Biblioteka 鲜卑姓拓跋 丘穆陵 拔拔 独孤 纥奚 尉迟 步六孤 贺楼 贺赖 切忸
汉姓
元 穆 长孙 刘 嵇 尉 陆 楼 贺 于
胡床
跪坐
胡饼
烤羊肉串
胡椒、胡饼、胡羹、酪乳、奶酥…
舆论:高调北伐
事实:偏安江南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国名 成汉 汉赵 后赵 前凉 前燕 冉魏 前秦 后燕 西燕 后秦 西秦 后凉
开国者 李雄 刘渊 石勒 张茂 慕容皇光 冉闅 符健 慕容垂 慕容泓 姚苌 乞伏国仁 吕光
民族 巴氐 匈奴 羯 汉 鲜卑 汉 氐 鲜卑 鲜卑 羌 鲜卑 氐 成都
首都
统治地区 四川东 ,云南,贵州 山西 ,陜西,河南,河北,甘肃 河北 ,河南,山东,山西,陜西,甘肃,辽 宁,安徽,江苏 甘肃 ,新疆,宁夏 河北 ,河南,山东,山西,陜西,甘肃,辽 宁,安徽,江苏 河北以南 河北 ,河南,山东,山西,陜西,甘肃,辽 宁,安徽,江苏,四川,贵州,湖北 河北山东山西 ,河南,辽宁
建康是最
大的商业城市。 城中有四个市, 又秦淮河北岸 有大市,还有小 市十余所。建康 以外,京口、山 阴(会稽郡治)、 寿阳、襄阳、江 陵、成都、广州 等地也是商业城 市。
二、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表现
⑴、形成先进的农业经济区:江浙、湘赣、巴蜀等 ⑵、农业技术长足进步:水利、犁耕、北方作物 ⑶、手工业比较发达 ⑷、长江下游大城市商业繁荣,海外贸易有所发展
北周和北齐 3、隋:建国 581;统一 589
北朝开始
五胡 十六国
304
439
534 东魏 北齐 北朝结束 581
北魏
386
577 西魏 535 479 502 北周

589 南朝结束
西晋
280
东晋
317

420 南朝开始



557

589 535 439 494 577 581
北魏

北魏 齐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向的民族融合 双向的民族融合
民族 北方少数民族 汉族
汉语、汉服、政治制度、 胡服、勇猛强悍的性格、 汉语、汉服、政治制度、 胡服、勇猛强悍的性格、 尚和中庸的性格、 高超的畜牧技术、烧烤、 尚和中庸的性格、以孝为 高超的畜牧技术、烧烤、 受影响 先的品格、姓氏 先的品格、 胡床、精湛的骑术、服饰、 胡床、精湛的骑术、服饰、 的内容 饮食、 饮食、艺术
三、文化上:民族融合 文化上:
孝文帝改革
① 背景: 背景:
鲜卑拓跋族
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 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加速了民族 融合的步伐。 融合的步伐。 北方少数民族认同和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 北方少数民族认同和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 统治者鼓励农耕,采用汉制,提倡儒学, 统治者鼓励农耕,采用汉制,提倡儒学,致使汉文化的影 响日益深入。 响日益深入。
三、文化上:民族融合 文化上: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内容: 内容: 文化上: 文化上: 迁都洛阳,摆脱保守势力影响,接受中原汉文化。 迁都洛阳,摆脱保守势力影响,接受中原汉文化。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仿汉制、胡汉通婚。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仿汉制、胡汉通婚。
根据《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 根据《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结合地理位 自然环境、经济、历史等因素, 置、自然环境、经济、历史等因素,北魏孝文帝 为什么迁都洛阳? 为什么迁都洛阳?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最新考古 已证实, 已证实,位 于内蒙古 大兴安岭 的嘎仙洞 内的石刻 祝文刻写 的是鲜卑 的是鲜卑 族拓跋部 的祭祖文 字,证明该 地区是拓 跋部的发 源地。 源地。
三、文化上:民族融合 文化上: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内容: 内容: 政治上: 政治上: 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 实行“三长制” 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经济上: 经济上: 推行“均田制” 以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推行“均田制”,以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二、经济上——南方经济的开发 经济上 南方经济的开发
1、背景: 、背景:
生产技术: 生产技术:南迁农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劳动力: 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山区少数民族出居平原, 劳动力: 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山区少数民族出居平原, 为江南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乱较少, 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自然条件:江南地区雨水充足,气侯温热,土地肥沃, 自然条件:江南地区雨水充足,气侯温热,土地肥沃,具 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形成江浙、湘赣、 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农业经济区 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 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北方作物的引进 丝织、冶铸、 丝织、冶铸、造船等手工行业发达 出现商业繁荣的大城市, 出现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有所发展
思考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民族大融合? 下面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历史上一次重 要的民族融合的情况以及民族融合带 来的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高潮时期 民族融合高潮时期
第一次: 第一次:春秋战国 中原居民与周边的蛮、 狄等族融合, 中原居民与周边的蛮、夷、戎、狄等族融合,共同形成 了后来的汉族。 了后来的汉族。 第二次: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 匈奴、鲜卑、 羌南下,鲜卑改革实行汉化, 匈奴、鲜卑、氐、羯、羌南下,鲜卑改革实行汉化,胡 族的生活和文化也影响了汉族。 族的生活和文化也影响了汉族。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形 式和途径多样,如民族迁徙、联合斗争、 式和途径多样,如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交 往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等。 往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等。 第三次: 第三次:宋元时期 党项、契丹、女真占据中原,直到蒙古元朝的大一统、 党项、契丹、女真占据中原,直到蒙古元朝的大一统、 大融合。 大融合。
汉服宽袍大袖, 汉服宽袍大袖,胡服窄衣小袖
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 在汉族地主中, 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 丙丁四等级; 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 第最高外,以穆、 第最高外,以穆、陆、贺、 刘、楼、于、嵇、尉八姓为 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 相对应; (崔、卢、李、郑)相对应;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并按照 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 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 官吏。 官吏。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 ——《慕容垂歌》 《慕容垂歌》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尽若为活?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尽若为活? 救我来!救我来! 救我来!救我来! ——《隔谷歌》 《隔谷歌》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丘迟《与陈伯之书》 丘迟《 丘迟 与陈伯之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自康乐以来,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自康乐以来,未 自康乐以来 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宏景《答谢中书书》 陶宏景《 陶宏景 答谢中书书》

(8—25年) 年
东汉 三国
(220—280年) 年
(北朝439—581年) 年
北方
十六国 西晋
(265—316年) 年
北魏 宋
东魏 西魏 梁
北齐
577年 年
(304—439年) (439—535年) 年 年
北周 陈
581年 年

东晋
(317—420年) 年

589年 年
南方
(南朝420—589年) 年
思考与讨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床”是什么意思? 马未都:床即胡床。 主要理由,唐朝的窗子透不进月光, 一来窗小;二来蒙纸。
马 扎 坐 在 院 子 里
床 前 明 月 光
“ ” 是 搬 了 一 个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12课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话说天下大势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 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 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 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 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三国。 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 罗贯中《三国演义》 罗贯中《三国演义》

小练习
结合所讲内容, 结合所讲内容,设计一张南北朝政权更 替简表。 替简表。
一、政治上——政权更迭 政治上 政权更迭
(B.C.202—A.D. 8) ) (25—220年) 年
年 魏(220—265年) 年 蜀(221—263年) 年 吴(229—280年)
秦 西汉
(B.C.221—B.C.206) )
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僻,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平城位置偏僻,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不利于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采纳汉族的文化制度。 不利于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采纳汉族的文化制度。 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更有利于北魏的统治。 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更有利于北魏的统治。 平城附近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 平城附近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 与北边的柔然相比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与北边的柔然相比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鲜卑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逐渐变得缺乏朝气。 鲜卑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逐渐变得缺乏朝气。
三国归晋
三国归晋
西晋王朝(265-316年)灭亡后,汉族政权退 守江东。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 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东晋政权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偏安统治,到公 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 103年,历4代11帝。
北朝和南朝
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 朝,北方也先后产生了北魏、东魏、西魏、北 齐和北周几个政权,史称“南北朝”。陈和北 周都被隋朝所统一。 北朝和南朝不是指具体的朝代, 北朝和南朝不是指具体的朝代,而是一段时 间范畴。 间范畴。
认识: 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③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 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要讲究改革的策略。 要讲究改革的策略。 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 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
三、文化上:民族融合 文化上: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意义: 意义:
促进民族融合。 促进民族融合。
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民族关系上——民族大融合 民族关系上 民族大融合
1、民族融合的方式 、 (1)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融合 ) 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地区, 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地区,民间频繁的接触和交流 (2)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融合 胡族君主的身体力行 ) 经济: 经济:鼓励农耕 a.表现 政治: 表现 政治:采用汉制 文化:研习汉籍、 文化:研习汉籍、提倡儒学 b.典型:北魏孝文帝改革 典型: 典型 集权中央 三长制” 政治上 地方 “三长制” 冯太后改革 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 经济上: 经济上: 均田制 迁都洛阳 禁鲜卑语, 禁鲜卑语,通用汉语 禁胡服, 禁胡服,通用汉服 孝文帝改革 改鲜卑复音姓氏为汉单音姓氏 仿汉族体制定官制和律令 极力促进胡汉通婚 尊崇孔子, 尊崇孔子,实行礼制 作用: 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 作用: 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2、民族融合的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民族融合的特点:相互渗透、 3、影响:缩小民族差异,为再次全国一统奠定基础,丰富并传承中华文化 、影响:缩小民族差异,为再次全国一统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