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过重怎么办

合集下载

孩子特别自我怎么办?

孩子特别自我怎么办?

孩子特别自我怎么办?1、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加强孩子的思想教育,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从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了解孩子思想想法、行为表现等情况,从而判断孩子是否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以及行为,为下一步抓好纠正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成人或家长应为孩子做出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榜样。

孩子非常善于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行为方式,于是家长也易成为日常生活中孩子潜移默化的榜样。

这就需要家长转变娇宠与专制的家教方式,与孩子平等相处。

只有家长、孩子尊重彼此的意见,才能让家长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使他知道无论是谁都有可以供别人尊重的观点。

3、家长要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

通过与同龄人接触,孩子可以学到团结竞争等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

当孩子与同龄人发生一些冲突时,家长要鼓励孩子独立面对解决,而不是让孩子回避,或者是拖延,也不要让父母出面代为解决。

人际交往中遇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善于解决出现的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的表现。

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设法使孩子体验到,与别人交往中解决矛盾的成功与满足,从而增进人际交往能力。

4、当孩子出现“自我”状态的时候,要尊重孩子当下的选择,事后可以进行引导,如果孩子在确定好环境后,自己主动拿出东西分享,那说明孩子不需要调整,家长不需要过分干预。

如果需要引导的孩子,家长们可以从两方面下手,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不要把孩子当作唯一的中心。

就是说,不要一切围着孩子转,家庭成员各自有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大家是平等的,而不是什么都将就着孩子,这样,孩子就更能了解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需要和感受,不能只满足自己、让自己高兴。

另一方面,在遇到事情时抓住机会给孩子情感教育。

比如说,如果孩子抢人玩具了,就算孩子还小,也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的游戏等,让孩子体验玩具被抢时候的心情;如果孩子和好朋友闹矛盾,不妨帮孩子分析分析好朋友的立场和感受。

善解人意的孩子更有好人缘。

其实,“自我中心”和“去自我中心”同样重要,而怎么平衡“自我中心”和“去自我中心”,也是我们的人生课题之一。

如何处理三到六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行为

如何处理三到六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行为

如何处理三到六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行为关键信息项1、儿童自我中心行为的定义及表现自我中心行为的具体特征,如独占玩具、不愿意分享等常见的行为场景,如幼儿园、家庭等2、处理原则尊重儿童发展阶段积极引导而非强制纠正培养同理心和合作意识3、具体处理方法角色扮演游戏故事讲述与讨论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鼓励合作与分享的活动4、家长和教师的角色与责任以身作则保持耐心和理解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和鼓励5、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避免过度批评和指责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逐步引导,不急于求成11 儿童自我中心行为的定义及表现111 自我中心行为是指三到六岁儿童在认知和行为上,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例如,他们可能会独占喜欢的玩具,不允许其他小朋友触碰;在游戏中,只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不愿意配合他人;在与他人交流时,不太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112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如小组游戏、合作手工等场景中较为常见。

在家中,可能表现为孩子不愿意与兄弟姐妹分享食物或玩具,对家长的要求置若罔闻,只关注自己的需求。

12 处理原则121 尊重儿童的发展阶段是处理自我中心行为的首要原则。

三到六岁的儿童正处于认知发展的特定阶段,自我中心是其正常的心理特点之一。

家长和教师应理解这一点,不过分苛责孩子。

122 积极引导而非强制纠正。

通过耐心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儿童逐渐认识到他人的存在和需求,而不是采用强制的手段迫使他们改变行为。

123 培养同理心和合作意识。

让儿童在日常活动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同时鼓励他们参与合作性的活动,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和成果。

13 具体处理方法131 角色扮演游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可以设定一些涉及分享、合作和关心他人的场景,让儿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游戏中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和需求,从而逐渐理解他人的观点。

132 故事讲述与讨论也是很好的方式。

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述后与儿童一起讨论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感受,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小班幼儿自我为中心建议措施

小班幼儿自我为中心建议措施

小班幼儿自我为中心建议措施咱家里要是有小班的小朋友,那可真是有意思啦!你会发现他们呀,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呢。

这时候咱得有招儿来应对呀!你看,小家伙们玩玩具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觉得这个玩具就是我的,别人不能碰呀。

就好像那玩具是他的宝贝疙瘩,谁也别想抢走。

这时候咱可别硬来,别急着说“要分享呀”,得慢慢来。

比如说,咱可以和他一起玩,哎呀,宝宝,这个玩具这么好玩呀,那我们一起玩好不好呀,让他感受到一起玩更有意思呢。

还有啊,他们说话的时候也特别逗。

“我要这个”“我不要那个”,全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呢。

咱就得耐心点听他们说,别打断,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都倒出来。

然后呢,再用他们能懂的方式引导一下,“宝宝呀,那如果别人也这么想呢,那该怎么办呀”。

出门的时候也是呢,他们可能就想走自己喜欢的路,可不管这条路对不对。

这时候咱就像个好玩的导游一样,“哎呀呀,宝宝,这边有更好玩的呀,我们去看看呗”,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就像那小花朵,得慢慢浇灌才能茁壮成长呀。

对小班的孩子,咱不能着急,不能要求他们一下子就变得很懂事很会考虑别人。

咱得像那温暖的阳光一样,一点点地照进他们的小世界。

咱可以多和他们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呀,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不同的角色和感受。

比如说,当医生给病人看病,当爸爸妈妈照顾宝宝,这样他们就能慢慢理解别人的感受啦。

也别忘了鼓励他们哟!当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哪怕只是很小很小的一点,咱都要大大地表扬,“哇,宝宝你真棒呀,都会考虑别人啦”。

这就像给他们加了满满的动力呢。

咱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引导他们呀。

找那些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然后和他们一起讨论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

总之呢,面对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咱要有耐心,有方法,有爱心。

要像那温暖的春风,轻轻地吹拂着他们,让他们在爱的氛围里慢慢成长,慢慢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和别人相处。

可别小瞧了这些小家伙们哟,他们的潜力可是大大的呢!只要咱用心去引导,他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可爱,越来越懂事的啦!。

如何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

如何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

如何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他们表现出自我中心行为的情况。

这是一个较为常见但又需要家长重视和正确引导的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呢?比如说,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只考虑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他人的感受,在集体活动中总是想自己主导等。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自我中心行为呢?一方面,这可能与他们的认知发展阶段有关。

在年幼时,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还比较有限,他们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另一方面,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如果家长过于溺爱,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孩子就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行为呢?首先,要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当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比如,孩子不愿意把玩具分享给小伙伴,家长可以问孩子:“如果是你想玩小伙伴的玩具,但是他不给你,你会是什么感受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减少自我中心的行为。

其次,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家长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

例如,当孩子有好吃的零食时,引导他分给家人一些。

同时,当孩子分享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孩子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再次,给孩子创造合作的机会。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活动,如一起搭积木、做手工等。

在合作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明白自己不是唯一的主角,需要与他人协作才能达成目标。

另外,建立良好的家庭规则也非常重要。

明确的规则可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比如,规定孩子在玩玩具时要轮流,不能独占。

规则一旦制定,家长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妥协。

还有,家长要以身作则。

孩子更多地是通过观察家长的行为来学习的。

如果家长在生活中能够关心他人、乐于分享,孩子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要注意批评的方式。

当孩子出现自我中心行为时,家长不要过度批评指责,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克服青春期个体的自我中心倾向

如何克服青春期个体的自我中心倾向

如何克服青春期个体的自我中心倾向青春期是一个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体积极探索自我的时期。

然而,一部分青春期个体容易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这种倾向可能导致对他人的忽视和缺乏合作精神。

为了克服这种倾向,个体需要经历成熟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帮助个体克服自我中心倾向的方法:1.提醒个体关注他人:青春期个体主要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往往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为了改变这种态度,我们可以通过鼓励个体关注他人的方法,例如鼓励他们参与志愿者活动或与他人分享他们的经历。

这有助于拓宽他们的视野,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2.培养合作精神:自我中心倾向往往导致个体在合作中缺乏耐心和理解。

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合作项目,例如团队运动或校外活动。

这些项目将教导个体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妥协和支持他人。

3.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理解和共情他人感受的能力。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个体参与模拟活动、讲述故事或观看电影等方法来鼓励他们体验他人的感受。

这有助于个体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挑战,从而培养同理心。

4.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自我中心倾向往往使个体只关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而忽视他人的声音。

为了改变这种态度,我们可以鼓励个体在与他人交流时更多地倾听和重视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这有助于培养尊重他人的能力,并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价值观。

5.提供角色模型:角色模型对于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帮助个体克服自我中心倾向,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积极的角色模型,例如家人、老师或社区领导者。

这些角色模型可以激励个体关注他人,将影响力用于推动社会进步。

6.教授自我反思的技巧:自我反思是一个重要的能力,有助于个体评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我们可以教授个体一些自我反思的技巧,例如记录自己的行为和反思自己的动机。

这有助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并激励他们更好地关注他人。

总之,克服青春期个体的自我中心倾向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和指导的过程。

育儿观念:帮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

育儿观念:帮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

育儿观念: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育儿观念: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年幼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两个孩子为了同一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我中心化”的一些外在表现。

所谓自我中心,简单地说,就是幼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

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幼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他不能了解他人的观点,也不能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

自我中心是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化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样,认为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膨胀、自私自利。

虽然说自我中心化将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乃至消失,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变化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家中缺乏能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家里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归他一人所有,家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他一人身上。

家长对孩子的爱只知道奉献,不要求回报,这种单向的爱使幼儿只知道享受,形成了众人为我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

随着高层单元建筑的日益增多,幼儿缺少同伴交往,使这种心理定势更加牢固。

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大多是从“利己”的观点出发的,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本学期,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的教育,取得了一点成效。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我们班的个别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着某些错误观念,比如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就教育孩子做事要先想着自己,这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为了孩子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克服自己的“利己”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克服儿童自我中心心理的具体方法

克服儿童自我中心心理的具体方法

克服儿童自我中心心理的具体方法儿童自我中心心理是指孩子在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过度关注自己,以及难以意识到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种心理特征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正常的,但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为了帮助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心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方法:1.提供积极的示范行为儿童往往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行为和情感应对。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应该成为他们的榜样,展示积极的行为和情感表达。

我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关心他人的需要来展示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2.鼓励合作与分享合作和分享是培养儿童关心他人的重要途径。

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营造鼓励合作和分享的氛围,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与他人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的。

例如,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孩子们共同解决问题、分享玩具和资源等,都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3.培养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

通过教给儿童情绪表达的词汇和技巧,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

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儿童直接表达情感、倾听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

此外,通过阅读绘本故事或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情绪和他人的感受。

4.培养社交技能社交技能是儿童与他人建立联系和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帮助儿童学习基本的社交规则,如礼貌用语、分享交流、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等。

同时,为儿童提供参与团队活动、角色扮演和模拟社交情境的机会,以加强他们的社交技能。

5.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理解他人感受和需求的能力。

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感受,通过关心、关注和理解他人的立场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鼓励儿童观察和思考他人的情感,通过问问题和分享观察来激发他们的同理心。

6.提供正面反馈和奖励当儿童表现出关心他人和意识到他人需求的行为时,我们应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通过赞扬和肯定,我们可以强化儿童的积极行为,鼓励他们持续发展关心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减少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减少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减少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帮助换位视角进行思考。

宜里中心幼儿园孙晓耘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

我们在一日生活中不妨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将自己与他人的
想法进行比较,尝试去体验他人的感受,帮助幼儿实现自我
调控。

一次户外活动时,玩做蛋糕时,美美扔沙子,撒在丽丽
的头上,丽丽气得哭了起来。

我过去一看,头上有不少沙子。

我很生气,将美美叫过来,小朋友也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
喊道:“老师,美美不听话,乱扔沙子,不让她玩沙土。

”美美连忙哭闹:“不行,不行。

”我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问丽丽:“老师已经帮你把头发弄干净了,你认为怎么办呢?”
丽丽想了想:“我还想和她玩,下次不许把沙子扔到别人的
头上了。


过了几天,一名幼儿在玩乐高玩具是抢了美美的小车,
美美大声哭起来,边哭边说:“看我不打你。

”我急忙上前安慰她,然后问她:“你还记得上次仍沙子吗?弄的丽丽满头
沙子,多脏啊!她都原谅你了,刚才小朋友不是故意的抢你
玩具的难道你都不原谅他?”美美眨了眨可爱的大眼睛,若
有所思的想了想,点点头说:“老师,我原谅他了。

”。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1、让孩子与同龄人充分交往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想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感觉与别人有别,对别人的观点才可以提出疑问或更改意见。

因此,无论是在家里或是在幼儿园、学校里,都可以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团体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

让孩子在彼此思想的碰撞中,逐渐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且体会到合作带给大家成功的快乐,以及矛盾和误会带给大家失败的痛楚。

2、父母应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转变家庭注意的焦点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

帮助儿童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学习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

现在儿童多数是独生子女,自然会受到家长更多的关怀与爱护。

但是家长对子女的爱与保护要有一个度,不能变成溺爱,溺爱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

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长辈们理所当然地围着自己转,满足自己一切要求。

只有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才会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家长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人,这样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3、培养孩子学会关心与尊重的良好品行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自我为中心并不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缺陷。

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作用。

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和行为形成的最初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逆转性,观察、模仿是幼儿阶段孩子们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幼儿学会关心与尊重的良好品行来帮助幼儿逐渐摆脱与克服自我中心。

4、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在活动中交朋友,当她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和她进行交谈,给她提出一些交朋友的建议。

同时,也引导孩子去感受和朋友一起游戏时的快乐,强化孩子对于朋友之间快乐情感的体验,弱化对物质的占有。

5、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消除负面的自私的环境,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

冲破狭隘的“自我”牢笼——浅谈如何克服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

冲破狭隘的“自我”牢笼——浅谈如何克服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

冲破狭隘的“自我”牢笼——浅谈如何克服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作者:刘世斌来源:《师资建设》 2014年第9期文/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职教中心刘世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识,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与和谐社会对合作型人才的需求不合拍。

一、自我中心意识的表现所谓自我中心意识,就是想问题、办事情等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到自己,很少考虑别人的一种极端自私自利的思想。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人冷淡自私,缺乏同情心。

有些同学个人主义严重,认为“地球都得围绕我转”,他们时时、事事、处处都为自己打算,从不管他人的想法和利益。

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组织纪律,毫不利人、专门利己,对他人疾苦置若罔闻、熟视无睹。

2.固执己见,自高自大。

自我中心意识强的同学,往往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唯我独尊、盲目自大。

有时为了维护自己可怜的虚荣心,明知有错仍固执己见,听不进他人正确的意见。

3.自尊心过强,有明显的嫉妒心。

伴随自我中心意识的恶性膨胀,必然产生强烈的嫉妒之心。

这样的同学看不得别人的成功,当别人取得成绩时,他们便会心生妒忌。

而当别人遇到困难、陷入困境时,他们不但不会伸出援助之手,反而会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二、自我中心意识的成因1.是自我意识畸形发展的产物⑴自我中心意识是自我意识畸形发展的产物。

当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必然像疯长的野草,又恰似扩散的毒瘤,难以抑制。

有的同学自以为是,陷入狭隘的“自我”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沦为可怜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⑵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诸如盲目自信、爱慕虚荣、过分依赖、精神空虚等,也极易成为自我中心意识滋生蔓延的温床。

2.受不良的教育环境的影响⑴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首先,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很多学生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很容易使他们形成骄横跋扈、自私自利、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的自我中心意识。

自我意识太强整改措施

自我意识太强整改措施

自我意识太强整改措施在现代社会中,自我意识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自我意识太强意味着一个人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忽视了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责任。

这种行为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困扰,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不良影响。

为了改正这种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整改措施:首先,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

虽然自我意识强的人往往自我为中心,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完全没有意识到其他人的存在。

他们只是过于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让自己更加敏锐地观察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这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来实现。

我们可以主动参与到他人的生活中,关心他们的需求,并尽力满足他们的期望。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与他人的良好关系,也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培养一种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的态度。

其次,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自我意识太强,往往使人们忽视了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为了改进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加强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这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来实现。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到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的乐趣,培养出一种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心态。

此外,我们还可以多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了解他们的背景和内涵,增加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责任感。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性,进而调整自己的自我意识,更好地融入社会。

最后,调整自我价值观。

自我意识太强的人往往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和快乐,忽视了道德和伦理的价值。

为了纠正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自我价值观,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这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有关道德和伦理方面的书籍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培养出一种追求道义和正直的心态。

同时,我们还可以设定一些更加高尚的目标和价值观,例如为他人做贡献、关心环境保护等,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自我价值观,让自己更加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总之,自我意识太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整改措施。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一、定义总是将精力过分集中于自我身上,过分关注自己的问题,很少主动关心别人和社会,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述说,总爱喋喋不休的讲自己的感受,罗嗦,给人很烦的感觉。

说话做事从不想别人此时的心情或别人是否需要帮助。

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服从于他别人不配合就觉得别人不对,自己委屈,发脾气。

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

却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

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

总之,这些人心目中充满了自我,却唯独没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其问题出在自我意识过浓,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或者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二、表现1. 看问题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比较主观,喜欢认为自己是这样别人也会是这样。

喜欢的表达方式:我认为,你们应该,你这样做没尊重我。

与他人交往时只考虑自己的心理需求,不替别人考虑,不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理解别人。

很少主动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由于这种人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顾别人,有事则登三宝殿,而不求于人时,则对人没有丝毫热情,似乎人人都是为他服务。

实际上,人类的交往是互惠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对于这种自我中心的人,任何人都不愿以大的代价去获得小的收益。

如果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有一定的能力,常常锋芒毕露,爱表现,让别人成为配角,就会打击别人的自尊心。

不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说话比较直接,没考虑别人的感受,容易得罪别人。

过分自信导致自负,瞧不起别人,别人自然远离他。

一旦其有需要,他就觉得别人就应该放下手中的人事去帮助他,而不考虑别人也许没空或许关系不够好,或许没能力等别人的苦处,显得很霸道。

2. 固执己见唯我独尊:这种人在人群中总是以自己的态度作为别人态度的“向导”,别人都应该与自己一样的态度,而且这种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态度,总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别人都要听自己的,把自己的意志观点强加于人,不然就难受,除非那个人特别强,不然不愿听从别人的。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1. 引言自我中心思想是幼儿园阶段孩子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孩子只关注自己的感受、需求和利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应对孩子的自我中心思想。

2. 理解自我中心思想在开始介绍方法和策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自我中心思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自我中心思想是孩子发展的正常阶段,其主要特点包括: - 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 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缺乏合作意识;- 难以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想法;3. 提供合作机会和活动为了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思想,我们可以积极提供一些合作机会和活动,例如:- 分组合作游戏:让孩子们一起参与团队游戏,通过合作完成任务,体验到团队的力量和重要性。

- 小组合作项目: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计划和完成一个项目,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角色扮演和情感教育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感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具体方法包括: - 角色扮演: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培养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

- 情感教育:组织一些情感教育活动,通过故事、绘本等形式,引导孩子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5. 培养积极的沟通习惯良好的沟通是克服自我中心思想的关键,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孩子的积极沟通习惯: - 倾听和尊重:教师需要充分倾听孩子们的意见和需求,尊重他们的想法,促进积极的互动和交流。

- 表达和分享: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培养他们关心他人的能力。

6. 示例行为和正面激励教师的示范行为和正面激励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塑造非常重要,具体方法包括: - 示范行为:教师可以表现出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态度,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引导他们从教师身上学习关心他人的方式。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幼儿园是孩子接触外界的第一步,也是他们社交能力、情感发展和认知成长的重要阶段。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年幼无知,缺乏经验、认知和控制技能等原因,孩子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被称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培养自我情感、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

一、什么是自我中心思想自我中心思想指的是孩子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需要和兴趣,无法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缺乏共情和社交技能,不能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往,经常表现为自以为是、自我中心、自私、孤立和无理取闹等行为。

二、自我中心思想的成因1.自我存在感缺失孩子还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缺乏自我认同感和安全感,需要通过攀比和自我表现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2.心理启蒙不足孩子的思维处于自发、片面、片段和表象性阶段,容易被片面的感性印象所左右,缺乏对问题的全面、深入和准确的理解,容易产生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和思想。

3.缺乏交往技能孩子缺乏交往技能和生活经验,不会主动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理性表达,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和冲突。

三、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思想的措施1.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孩子们在情感上得到充分发展。

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故事、游戏和活动等形式,引导孩子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感,增强孩子的共情和同理心,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2.优化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师可以针对自我中心思想的特点,适度地加入协作与竞争因素,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竞争,在协作和竞争的过程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和成就感。

3.加强行为指导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及时提醒孩子们不当的行为和言语,纠正和指导他们,及时进行情感教育和师生家长互动,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和结果,以减缓自我中心思想的影响。

如何帮助幼儿纠正过度自我中心现象

如何帮助幼儿纠正过度自我中心现象

如何帮助幼儿纠正过度自我中心现象如今社会,家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全家人几乎都围着一个小孩团团转。

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了孩子们总喜欢以自己为中心。

因此,在很多孩子的眼中,父母给自己买玩具是理所当然,外公外婆嘘寒问暖地照顾自己也是应该的,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也不需要感激…这都是孩子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应该引起重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下,该如何引导你的孩子感激他人,让他远离自私、不良的行为。

琪琪在家里堪称一个“小霸王”,她在家里最喜欢看的就是动画片。

只要琪琪在家,电视就只能永远看儿童节目,全家人只能和她一起看。

有一天,外公想看新闻广播,琪琪不让。

爸爸妈妈只好打开电脑,让外公在电脑上看新闻。

琪琪一会儿又跑了过去,一把从爷爷手里夺过鼠标,大声喊道:“不许看了!我要玩游戏!”平时生活里,琪琪不仅霸占了电脑、电视机、ipad,还霸占了客厅的沙发,沙发上摆满了她的玩具、玩偶。

每当有人想碰她的东西时,她就大哭大闹,弄得家里人头疼得很。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不懂事,等长大了就不会再这么自私了。

”但事实上,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在成人世界里不能简单地归类为“自私”。

随着孩子的成长,当他上学和小伙伴交往时,他“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会使他失去很多朋友,变得孤立。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孩子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1. 假想观众效应自我意识发展所带来的“假想受众效应”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孩子们会坚持认为别人对他们的关注和他们对自己的关注应该是平等的,此外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应该也和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高度一致,这就是假想的观众效应。

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就会特别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角色,并期待他人给予他们认可和积极的反应。

这导致孩子在服装搭配、发型选择或外貌修饰上都格外小心,为了在他人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才能赢得他人的积极关注。

一旦他们得不到别人的注意和表扬,他们就会感到非常沮丧,认为自己没有吸引力,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自卑或社交焦虑。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文章摘自歪歪兔官方网站/zjxt_list.asp?id=268“自我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顾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任性等诸多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此类现象多发生在小龄的幼儿身上。

一、幼儿“自我中心”的原因分析儿童的思维发展有个过程,其中2-3岁时,呈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自我与他人的不同和联系,同时也处在“自我中心”的关键期。

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身子女,如果不注意对他们去自我中心的思维训练,会更强化这种自我中心性。

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中心地带,家中又缺乏能够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加上现在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整天被爱包围着,唯恐自己对孩子照顾不周。

而现在的生活水平显著的提高,家长有能力并乐意满足幼儿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幼儿便有一种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的想法。

并且知道自己在家庭成员中处于“特殊”位置,在家里就体现出任性,脾气古怪,不高兴时就随意的发脾气,而且在幼儿园也把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带到了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

二、幼儿“自我中心”所存在的弊端由于幼儿的年龄小,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会有"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性思维特征。

问题是家长对这种情况要把握“尺度”,而家长事事顺从,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就越来越加强幼儿“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同伴渐渐的远离他。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其心中只有自己而体现不合群,不关心别人;不会与同伴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

如果长期缺少同伴的交流,孩子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会遇到障碍。

三、解决幼儿“自我中心”的方法。

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识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

孩子自我意识太强,怎么办

孩子自我意识太强,怎么办

孩子自我意识太强,怎么办?孩子出现自我意识过强,没有感恩意识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从小受到长辈的过分溺爱,养成娇惯放纵的性格。

现代家庭中,父母以及长辈容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处处迁就孩子,使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我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得不到只要一哭一闹也能得到。

”于是就容易产生过分的占有欲望以及自大、独尊的心态,时时处处要别人迁就,常常提出无理要求。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

作为家长应当从哪些方面来帮助孩子解决这一问题呢?1、家长应改变以前盲目溺爱,一味娇惯孩子的做法。

对孩子的具体要求分清是否合理,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应予以指出、拒绝,并对孩子耐心地讲明道理,指出他的不对之处,提出批评。

当然要孩子一下子接受肯定是不可能的,这期间必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对于孩子的哭闹,家长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是不要再因为孩子的哭闹而盲目迁就;二是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大发雷霆,给孩子一个冷处理过程,让他意识到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2、疏导逆反心理。

儿童因为受逆反心理作用,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故意和父母唱对台戏,其实逆反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孩子自尊心的成人感增强,希望自己的独立意向得到尊重。

家长应教育孩子待人处事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启发孩子学会心理“移位”,设想自己处于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的心理,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而疏导逆反心理。

3、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依赖性。

孩子自我中心过重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从小家长包办代替、过分的照顾保护和娇惯迁就,对于很多事情,孩子都不用想不用做,因而不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所以应该要求孩子从日常生活、劳动做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帮助孩子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培养其独立能力。

4、批评与表扬。

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批评的约束与表扬的激励,能够使孩子逐渐意识到一件事该不该做、怎样做好。

家长批评与表扬孩子的时候,应当向他指出为什么要批评他,该如何改正;孩子做得好,及时表扬。

孩子自我意识太强,怎么办?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宝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众星捧月般呵护着,难免会出现唯我独尊、行为出格等“放肆”的现象。

儿童自我中心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儿童自我中心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儿童自我中心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儿童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在思维和行为上主要关注自己的需要、感受和立场,忽视了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特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常见的,但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可能会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矫正方法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建立良好的社交意识和合作能力。

一、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共情是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是培养儿童的社交意识和关注他人的重要基础。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1. 鼓励儿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同时倾听他人的倾诉,以此培养儿童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2. 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儿童关注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他人的关怀和善意,从而培养儿童对他人情感的关注。

3. 鼓励儿童参与志愿者活动或公益项目,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二、促进儿童的协作能力协作能力是指儿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培养儿童的协作能力有助于他们从自我中心转变为注重团队合作。

以下是几种促进儿童协作能力的方法:1. 在游戏和活动中强调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儿童与他人一起制定规则、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 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如集体运动、合唱团等,让儿童能够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并从中学会互相信任和依赖。

3. 培养儿童的沟通能力,教导他们在与他人交流时要倾听对方的意见,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三、引导儿童审视他人的需求儿童自我中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意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引导儿童审视他人的需求:1.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儿童关注他人的需要,并帮助他们思考如何满足他人需求的方法。

比如,分享食物、帮助他人整理玩具等。

2. 给予儿童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当他们在行为中体现出关注他人的需求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认可。

3. 借助故事、绘本等方式,教导儿童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可能会与自己不同,并鼓励他们学会换位思考。

四、注重儿童的社交技巧培养儿童的社交技巧是促进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重要因素。

父母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自我中心

父母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自我中心

父母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自我中心孩子的自我中心意味着他们主要关注自己的感受、需求和利益,而往往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心理表现,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处理,可能会给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交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父母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自我中心,以帮助孩子健康发展。

一、倾听与理解倾听是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的基础。

当孩子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行为时,父母应耐心倾听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

不要立即打断或批评孩子的表达,而是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尽量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和情感。

通过倾听和理解,父母能够更好地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提高互相认同感。

二、培养共情能力共情是指通过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感受来理解他们的情感。

父母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关注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减少自我中心的行为。

例如,父母可以与孩子一同观察和讨论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对孩子展现出来的共情行为给予积极的认可与赞赏。

此外,还可通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体验不同的情感和观点,培养他们关注他人的能力。

三、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孩子的自我中心往往表现为强烈的自主欲望和追求个人利益。

为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父母需要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并要求孩子在特定情境下学会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同制定家庭规则,其中包括尊重他人、分享与合作等内容。

同时,父母也要坚守自己所设定的规则,并给予正确的示范,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鼓励积极参与并表扬努力自我中心的孩子往往更关注自己的表现和利益,而忽视他人的努力和成就。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通过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例如家庭聚会、群体游戏等,让孩子从中感受到集体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

当孩子展现出顾及他人的行为时,父母应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表扬,以增强孩子对于他人需求和感受的关注。

同时,父母也要提醒孩子关注他人的优点和努力,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过重怎么办
(一)
“我家那孩子在家很任性,全家什么事都要顺着他,家人的教育都不听。

如果有什么事不合他意,就闹个没完。

在学校和同学相处也不好,常因一些小事与同学互不谦让,发生矛盾,该怎么办好呢?”
●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评价自我
家长多和孩子谈心,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身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指出这些不好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使孩子端正对事对物时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

当然,这需要一个逐步改正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孩子少溺爱、多严格要求
家庭过份的娇惯、溺爱,是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膨胀的发源地。

家长应对孩子的日常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做事应替他人着想,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让孩子在空余时间适当的做一些家务和力所能及的事,鼓励他们帮同学、邻居做好事,使孩子在别人的赞许声中体验为他人服务所获得的喜悦。

●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常鼓励孩子与同学、邻里友好相处,使孩子在与同学相处的活动中,学会与人平等、友善、和谐的交往。

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集体中感受集体主义精神,淡化自我中心意识。

●及时鼓励、表扬
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且孩子的意志力相对较薄弱,耐心不够。

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的习惯时,应常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的话语,哪怕只有一丁点儿的进步,使他们一直有信心去改正错缺之处。

(二)
“我的孩子做事特别霸道,无论什么人跟他在一起都要顺着他。

比如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大家正看得高兴,他突然间想看动画片,那就会非要转台或开VCD,其他人就别想看了;有时候带他去朋友家玩,经常是玩得正高兴时他就大喊大叫要回家,闹得大家都扫兴;他的房间别人不许进去,他的东西别人不许动;他高兴做什么就要做什么,从来不考虑别人,做什么事都要以他为中心,任性而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该如何教育好他呢?”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从小受到父母和长辈的过分溺爱,骄惯放纵。

现代的家庭,父母以及长辈容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处处迁就孩子,容易使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我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得不到只要一哭一闹也能得到。

”于是就容易产生过分的占有欲望以及自大、独尊的心态,时时处处要别人迁就,常常提出无理要求。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

作为家长应当从哪些方面来帮助孩子解决这一问题呢?
●家长应改变以前盲目溺爱,一味骄惯孩子的做法。

就该对孩子的具体要求分清是否合理,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过份的要求应予以指出、拒绝,并对孩子耐心地讲明道理,指出他的不对之处,提出批评。

当然要孩子一下子接受肯定是不可能的,这期间必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对于孩子的哭闹,家长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是不要再因为孩子的哭闹而盲目迁就;二是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大发雷庭,给孩子一个冷处理过程,让他意识到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比较高远的理想。

孩子有了正确的理想与目标,才会有学习的榜样。

同时还要让孩子认识到,有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就应当从日常小事做起,比如可以这样问他“你见过象你这样天天发脾气的发明家吗?”以此激发他改正的内动力。

●批评与表扬。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充分发挥批评与表扬的作用,通过批评的约束与表扬的激励,能够使孩子逐渐意识到该不该做、怎样做好。

家长批评与表扬孩子的时候,应当向他指出为什么要批评他,该如何改正;孩子做得好时,及时表扬。

●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依赖性。

孩子自我中心过重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从小家长包办代替、过分的照顾保护和娇贯迁就,对于很多事情,孩子都不用想不用做,久而久之,产生了依赖心理,让他觉得一切都是很容易得到,因而不能体谅到父母的艰辛,容易任性而为,所以应该要求孩子克服依赖性,促其自理,导之自强,教之自立,从日常生活、劳动做起,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帮助孩子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培养其独立能力。

●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孩子们已经能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好坏,有了好恶情感;同时,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加,控制能力不断增强,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

家长可让孩子思考一些道理:乱发脾气有什么坏的影响,别人会怎样看待你,如果去到哪里别人都不欢迎你会有什么感受?等等,让孩子意识到要自我控制、克服不良行为。

●让孩子融入到小伙伴中去。

孩子孤独容易乖僻、任性、自我,而在与同伴们玩时,因为大家相互之间是平等的,任性、自我不受大家欢迎,所以使孩子认识到要与人交流,就不能过于自我中心。

同时,孩子在与同伴们玩耍、游戏、交往中,尝试到合作,友谊的乐趣,又能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

●疏导孩子的虚荣心理。

孩子在生活中许多任性的事情都是虚荣心作怪,在与小朋友们攀比中经常对父母提出一些过分的、不合理的要求,达不到目的时虚荣心受损,就容易乱发脾气。

家长既要指出生活上不讲检朴,随意浪费、乱赶时髦、相互攀比是一种错误,又要以身作则,以求实的精神和作风给孩子作榜样。

●疏导逆反心理。

儿童因为受逆反心理作用,容易产生对立情绪,走向极端故意和父母唱对台戏,其实逆反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孩子的自尊心的成人感增强,希望自己的独立意向得到尊重。

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待人处事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启发孩子学会心理“移位”,设想自己处于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的心理,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而疏导逆反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