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字源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文言文实词虚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反之则为实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桃花源记》重要实词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重要虚词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多词一义(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古今异义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已婚男子对自己配偶的称呼)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津(古义:渡口。
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文言文虚词18个虚词义项分析
•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 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 门宴》) • 9)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 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 岁《孟子》 •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 系。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 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关系。可译为 “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 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 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 听。(《促织》)
•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 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 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 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六国论》) •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 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 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 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 (二)、代词
•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 “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释:①妪每 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业 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 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 相通。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 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 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常见18个文言文虚词
一.代 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的词, 一般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定语。 分为三类: ①人称代词。 “吾”、“尔”、“汝 (女)” ②指示代词。 “是”、“此”、“彼”、 “兹” ③疑问代词。 “何”、“奚”、“焉”
二.副 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 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虚词解决方法
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 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 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 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 古”。
返回
虚词词性
引佩刀自刺。(《苏武传》)
• (二)用作副词。
• 1.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 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③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传》)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 么”“怎么这样”。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介 词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 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 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 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 子的状语 。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祭十二郎文》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类速记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类速记关于高考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
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
“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
可见,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
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
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高考文言虚词常见用法而(一)连词。
可链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亚父受玉斗,臵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臵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或“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6.表示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7.表示因果关系。
高考复习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牛刀小试
1、封府库,而待将军 2、顺风而呼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二败而三胜 5、余闻而愈悲 6、扣舷而歌之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1、连词,表目的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修饰 7、连词,表假设 8、连词,表转折
(1)疑问代词 (2)疑问副词 (3)复合虚词
(1)用作疑问代词 作谓语、作宾语、作定语
▪ ①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
▪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也?(《六国论》)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②作宾语,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
▪ 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取河南河北》)
▪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样的”、“哪样的”。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 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用作疑问副词 表示反问、表示程度
▪ (谓语,是什么原因)
▪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 ( 动词前表提问,为什么 )
▪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 宾语,什么 )
▪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 ( 形容词前表程度,多么 )
乎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 表示疑问语气
吗,呢
② 表示反问语气
呢
③ 表示推测语气
(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先秦虚词“实”“维”“伊”“繄”的用法及其词源关系
先秦虚词“实”“维”“伊”“繄”的用法及其词源关系黄易青【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2【摘要】先秦汉语中,虚词“实”的最主要用法是作指示代词,强调它前面出现的主语,而不是普遍认为的副词用法.这种用法的“实”用的是假借字,跟“果实”的“实”没有任何渊源关系,而与指示代词“是”有同源关系.“维/惟/唯”的用法,一部分是作强调主语和宾语的指示代词,一部分是由这种代词演变而成的系词、副词和连词,表示“乃是”之义.“伊”“繄”也作代词、系词、副词.“维”“伊”又具有连词的用法.“维”、“伊”、“繄”的古音也有很近的关系,并且都与“是”、“寔”、“实”有语法功用上的相类.它们应该有语源上的关系,其演变是上古汉语方言分化的结果.虚词位置、功能的变化引起词性变化,指示代词发展出系词、副词和连词的作用,同时也相应派生出新词,新旧同源虚词在积淀历史词汇的历史文献中,其发展源流有脉络可寻.在考察了上述虚词演变的时代层次后,将词序变化、功能演变与新词性产生结合起来,可以探讨虚词演变的一些原理和规律,及新的语言体系中斯旧句式叠构出重复性表义句式的原理.在同样的位置情况下,判定其词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的指向是其前还是其后.【总页数】11页(P57-67)【作者】黄易青【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1【相关文献】1.虚词"并"被忽略的用法——兼谈虚词"并"的历时发展 [J], 张国艳2.握句位语境之匙开虚词兼属之锁——辨析文言虚词兼属连词、介词或副词时的意义和用法管见 [J], 易秋成3.文言虚词源流初探 [J], 周绪全4.虚词词典的编纂——关于《常用文言虚词词典》和《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J], 刘学林5.先秦哲学思维方法的“字·名·实”三维——郭店楚简《大一生水》篇名考 [J], 张天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8个文言虚词详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详解《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二、何;三、乎;四、乃;五、其;六、且;七、若;八、所;九、为;十、焉;十一、也;十二、以;十三、因;十四、于;十五、与;十六、则;十七、者;十八、之。
一、而(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
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某种关系的虚词。
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又,或不译。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刺秦王》)并列关系的特点是,连词两侧的词语原则上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⑵表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
表承接关系的前后两件事,逻辑上联系比较紧密,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②余闻而愈悲(《狱中杂记》)③(秦)灭滑而还(《崤之战》)④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然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④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公输》)⑸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⑹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韩非子》)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⑺表修饰关系(间隔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即间隔状语和中心词,也可称偏正关系),可译为:地、着、来,或不译。
初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的归纳及出处
初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的归纳及出处初中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及例句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则表示同列关系。
通常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则表示环环相扣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则表示承揽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则表示转折点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则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则表示润色关系,即为相连接状语。
可不译作。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至。
(《捕蛇者说道》)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于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初中文言文虚词以字的用法及例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则表示动作、犯罪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对齐情况译作为“用”“拎”“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比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请为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本纪》)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入。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至克莱儿促进作用,可译为“把”。
比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则表示动作、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比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专以饥疫,死者太半。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教学研究
内蒙古卿范人学硕Ij学位论文二、学术界目前有关文言文虚词的研究i-二)文言文常见虚诃用法的来源虚词的外延,参照传统习惯,含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还包括副词、词缀以及一部分助动词和代词,范围可以说比较宽泛。
从语言的角度讲,大量的文言文虚词,如果将之称为。
“虚词”,许多研究者认为不便论其源,所以在研究时将其称为“虚字”。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的来源;大体有三种:1.实词虚化对这…类虚词和实词的关系,前人已有所注意。
清人王筠说:“《说文》之例,实字为邵首者,可以收虚字;虚字为部首者,不得领实字。
”[21《说文》按以类相从的方式收录字目,有很多虚字被收录到实字部首之下,这一点正反映出由实到虚的演化痕迹和实虚字之间的意义关系。
段玉裁注《说文》,借助了大量实词引申虚化为虚字的例子,解说词义引申。
如页部“顾”字下注:“又引申为将转之词。
”口部“尝”字下注:“引申凡经过者为尝,未经过者为未尝。
”这些就是动词引申虚化为副词的实例.,前人对于虚实之间的关系,也有两种不甚全面的看法。
一种是忽略实虚的演变关系。
清人王引之强调,以实义释“语词”(即虚词)之义是不行的,他说:“自汉以来,说经者宗尚雅训,凡实义所在,既明著之矣,而语词之例,则略而不究,或即以实义释之,遂使其文扦格而意不明。
"【3】这样的看法应该是很正确和很必要的。
但有一点需要关注的是,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这一点却被他忽略掉了。
因此,王引之的名著《经传释词》也只是逐一罗列出每个虚词的意义,就虚词讲虚词。
在王氏之后的很多研究者,大都沿袭王氏的体制研究虚词。
真正开始注意到虚词与实词之间关系的是杨树达,这一点可以从他的著作《词诠》中看到。
发展到现在,虽然有一些工具书在讲解虚字时,进一步注意到了虚实关系,但实际虚实还是两张皮,只是在某虚词的意义用法之后附注一下其实词之义而己。
在文言文虚词教学中,这种模式化地孤立静止讲解虚词的方式,对教学效果造成了不良影响。
文言文常见虚词汇总
文言文常见虚词汇总
疑问代词
可译为“哪里”。
句末疑问语气助 可译为“呢”。
词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焉
代词
相当于“之”。
用于动词、形容词之
兼词
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 的作用,相当于“从这
里”“在那里”。
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 所、范围、对象、方面、 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
“在”、“在…方 面”、“在…中”、 “向”、"到"、"自"、 "从"、"跟"、"同"、" 对"、"对于"、"给"等。
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于
时间,译作“在””、“从”。
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 “ 向 ”“ 对 ”“ 同 ”“ 给 ”“ 到 ” 等。 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 为主动者,可译为 “被”。 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 比较,一般可译作 “比”、“胜过”
“那里”。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
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
词。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 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
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代作者自己, 第一人称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
合,可译为“大概”“或 许”“恐怕”“可要”“怎 么”“难道”等,或省去。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
(完整版)文言虚词归纳
精心整理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 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虚词一览表常见虚词而1. 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和”“又”“与” 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精心整理(二)表示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三)表示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如: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四)表示转折关系。
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五)表示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
?地,着,或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精心整理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鸿门宴》)(七)表示因果关系。
古代汉语的虚词用法
第二,称人爵位身份,或称人的近 旁,处所; 尊称:大夫、将军、公子、豫州、 陛下、足下、左右、阁下、殿下、 执事、侍者; 谦称:臣、仆、走、下走、牛马走、 贱子、贱妾、弟子、婢子…。 第三,称人以字,称己以名。
尊称:李太白、杜子美、苏东坡、 严沧浪(羽)、司马君实(光);
古人名字之间多有联系。详王引 之《经义述闻》卷22—23“春秋 名字解诂”。如: 卜商,字子夏;颜高,字子骄; 百里视,字孟明;宰予,字子我; 颜回,字子渊,冉牛,字伯耕, 屈原,字平(屈正则,字你”或“您”。如: (1)冀君实或见恕也。【您】 (2)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 心。 (3)不然,籍何以至此。 (4)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 之。 (5)君将哀而生之乎?
《中山狼传》
第三,单数后面加数量词。 (8)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 者,徒以吾两人在耳。《史记》 (9)此天以卿二人助孤也。《资
治通鉴》
(10)与樊哙、夏侯婴、靳强、 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史记》
(三)人称代词的活用
1、 陆贾出所使越分三子,十日一家, 带随从宝剑歌妓等,约曰:“过汝,汝
给吾人马酒食,极欲,十日而更,所死
第二节 古汉语代词的用法及特点 一,人称代词的用法 (一)第一人称代词: 《尔雅·释诂》:“卬、吾、台、予、
朕、身、甫、余、言,我也。” 《尔雅·释诂》:“台、朕、赉、畀、
卜、阳、予也。”
例证: (1)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匏有 苦叶》 (2)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汤 誓》 (3)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 (4)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 (4)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葛覃》 (5)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谷风》
虚词1
例九:昭王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 (《左· 隐4》) 例十: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 · 隐 3》) 例十一: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 隐4》) 例十二:若阙地及泉,隧而见之,其谁曰 不然?(《左· 隐元》)
例十三:此天所置,庸可杀乎?(《史 记· 晋世家》) 例十四: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巨(讵)能 入乎?(《汉书· 高帝纪》) 例十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陈 涉世家》)
6、本章所讲虚词实际是传统语言学中 的虚词。 7、本章我们采用以字为纲的讲授方式。 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将古汉语中使用 频率高、语法作用复杂、意义比较虚 灵的字(往往代表几个词或具有几种 词性)集中在一处讲述,避免一字分 散在几个章节中出现。
语法意义与现代对译问题∶
王力概括为:“于”字主要表处所;
“以”字主要表凭借。其它为引申。 从发展历史看:虚字由少到多。数 量越多,表义越明确。用现代汉语 对译时,会出现一对众,这是古今 语言的差异形成的。
副词及其用法一览表
副词(adverb/ ad.) 有均以之为虚词者,或部分作虚词。 可分为八大类。
类
别
语 法 功(嚮、 作状 鄉)、即、已、业、尝、语 曾//方、適、正、会//行、 将、且//俄、暂、故、 常、雅、素
例六:今将就试,宜稍温习也。(魏泰 《东轩笔记》) 例七:有不安者,颇为改易。(《论语集 解· 序》) 例八: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荀子· 劝学》) 例九: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兵愈弱。 (《荀子· 议兵》) 例十: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墨子· 非攻》)
(4)情态副词: 例一: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 死也。”(《史记· 项羽本纪》) 例二:贤者与民並耕而食。(《孟子· 滕文 公上》) 例三:良亡,閒行归汉王。(《史记· 留侯 世家》) 例四: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睥睨), 故久立与其客语。(《史记 · 信陵君列 传》)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语言学习】文言虚词——于
4.(2019·天津卷)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
大概想恢复先王的旧道,向学者求取为政之道。 介词,引入对象,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大学之道》) 介词,引出处所,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二章》) 介词,引出对象,给。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介词,引出到达的地点,到。
不拘于时。(《师说》)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 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介词,表被动,被。 介词,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实战高考
1.(2020·天津卷)东徙渡江,夷于编氓。 向东迁徙渡过长江,沦为一般老百姓。
介词,在。
2.(2020·天津卷)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天下的事都是因为在困难之中发奋图强而成功,也都是因为成功后奢侈、萎靡不求上进而失败。
介词,引入结果的动因,所自。可译为“因为”。
3.(2019·天津卷)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后世之人学习,大概从先王之时开始兴盛。
义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纳
词性
义项归纳
经典用例
复音 虚词
于是
1.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这、从这。谓语之前(后) 作状语或补语。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词义练习
词义练习
相关句子
用法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四章》) 介词,引出动作起始处,从。
古汉语虚词——于
字源字形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 本义:超过。
义项归纳
词性
义项归纳
1.介绍时间。从,到。 2.介绍处所。在。 3.介绍原因,由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乃作副词就承接,条件转折竟然却。限制 仅才判断是,代词你的称呼接。 • 【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 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 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副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等。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鸿门宴》。 2)表条件,可译为“才”“这才”。悉使蠃兵负草 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3)表转折,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 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 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②而陋者乃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4)表限制,即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 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5)表判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释:欲 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释:王 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 5)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例释: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舒缓语气。例释:胡为乎 惶惶欲何之。
〖代词〗
•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 “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 例释: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 志》。 •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 南飞》
助词
• 1)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若 敖鬼馁: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 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 •
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4)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①玉在山而草 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连词
• 5) 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①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 郎文》) • 6)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①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 7)表目的,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 • 8)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
其作人称与指代,语气副词有期待。 揣测反问商命令,连词假选助不观。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它的(包括复数)”。今者项庄拔剑舞,其 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 译为“他”“它(包括复数)”。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 ”“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 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 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而作连词表并列,递进原因并承接。转折修目加假设,代词助 副“既、俄而”。
•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 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 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 • “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 而,颊毛也。——东汉· 许慎《说文》
连词
•
1)表并列,不译或译为又。例释:①明智而忠信,宽厚 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 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亚父受玉斗,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副词〗 • 1)将,将要。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 • 2)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 〖固定短语〗 •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 【且如】就像。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 车行》
•
副词
1)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师说》) 2)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以残年余 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加强祈使语气,表示商量、命令、期望等语气,相当于 “可”、“还是”、“一定”、“应当”。①攻之不克,围 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②与尔三矢,尔 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与尔三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夫我乃行之, 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
• 〖固定短语〗
•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今少卿乃 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 书》) • 【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 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介词
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 《岳阳楼记》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 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 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
• 通“呵” 今译为:喝问。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固定短语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孟子• 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大铁椎 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 气表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 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连词〗 •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 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 2)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①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 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 〖助词〗 •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佩缤纷其繁饰兮 ,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 〖固定短语〗 • 【何其】译为“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 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且为连词递并列,让步尚且与转折。 副词将要“火且尽”,还加暂且与姑且。
连词
1)表递进,而且,并且。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表递进,况且,再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3)表并列,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 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 且直(《孔雀东南飞》) 4)表让步,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 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5)表转折,译为“然而,可”。例释:固不如也,且为之奈 何?《鸿门宴》
2)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 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 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 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3)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 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 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何表疑问定宾谓,什么哪里为什么。副词动前表反问,形前 程度译多么。
(构造)何:会意兼形声字。甲骨 文是一人肩上扛戈形,会负荷之意
疑问代词
• 1)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 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③ 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④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
•
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释: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 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 样”。例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 序》)。②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③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
• 2)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 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我决起而飞,枪 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 游》)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③。
•
通“耐”、“能”今译为:能力、才干。 例释: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一君而征一国者,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2、鸟名。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 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 黄滔《唐城客梦》 黄凤谓之焉――《禽经》
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乎作助词经常见,疑反测度与感叹。形容词尾“浩浩乎”,用在 句中表舒缓。另有介词与“于”同,此字从未在句先。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 号表示舒气。 “乎”是“呼”的本字。 乎,甲骨文字形在号角上加三点指 事符号,三点指事符号代表吹奏的气流通过号角发出的声音。 造字本义:号角吹得紧急、响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