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中 者 的用法

合集下载

者的用法 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者的用法 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者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一、介绍文言文中的“者”用法1.1 “者”的基本含义与用法在文言文中,“者”是一个普遍使用的虚词,常用于句子中作为动词或形容词的补充说明。

它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如指代人或事物的身份、职责等。

1.2 “者”的作用于句意在句子中,“者”起到连接前后文意思的桥梁作用,能够增强语气、引导推导等语言功能。

通过引入“者”,可以准确表达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定义、描述和评价。

二、文言文例句及翻译2.1《孟子·告子下》:“见政于赵,若见其参乘而卫其马。

”翻译:当我在赵国执政时,看到有人骑着车参加仪式,并细心照顾马匹.2.2《庄子·逍遥游》:“余已经亿万岁矣。

”翻译:我已经活了亿万年了。

2.3《公羊传·成康日书》:“请使君豳袭以辨其失。

”翻译:请主公向关中进攻,以辨别他们陷于困境。

2.4《史记·太史公自序》:“弗学,无术也;弗教,无道也。

”翻译:不学习就没有才能;不受教育就没有道德。

2.5《论语·述而》:“则也与人居于言而有信。

”翻译:那样的话,与别人在一起说话就可靠了。

三、文言文例句的解析及启示3.1 解析以上列举的文言文例句中,“者”被用作描绘或指代特定的人或事物。

它们通过“者”的引入,在句子中对其作出了明确地说明和评价。

3.2 启示通过观察这些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可以使文章更加准确、生动。

在阅读和撰写文言文时,我们可以运用这种语言技巧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除了提供前后事物之间的关联,使用“者”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和观点。

四、总结在文言文中,“者”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虚词,具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它可以帮助文章更加准确地表达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定义、描述和评价。

通过观察文言文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能够增强语气、引导推理、构建逻辑等语言功能。

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合理运用“者”的用法,将有助于提升文章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总之,“者”的用法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者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者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者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一、什么是「者的用法」?在文言文中,「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成分,以其独特而灵活的用法为句子添加了很多表达方式和意思。

通过正确使用「者」,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句子更加丰富和优美。

二、「者的用法」在文言文中的基本意义1. 作介词性助词:表示行为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方式。

例如:- 神州之民皆见死而不服则乃亡耳。

- 畏训之心若愚者愈睿。

2. 作名词后缀:表示人物身份或职业。

例如:- 貌美之女贞静而娴淑,则国人莫不爱护焉;- 大夫以礼安骨肉则五候用事俗不京居矣。

三、「者的用法」示例及解析1. 「……者……也」结构这种结构通常表示原因和结果。

其中,《晏子春秋》中频繁出现此类句子。

例如:人今怒敌而无英雄者也;臣士有节俭而少奢侈者也。

2. 「……于……然后……」结构该结构表达了一个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其中第一个「于」是介词,表示条件;而第二个「于」之前则表示结果。

例如:人不可与槃瓠同器者,吴以好利市有道者然后使之。

3. 「……不在乎……也,而在乎……」结构这种用法主要通过对比来强调两个事物的重要性,常见于《礼记》中。

例如:犬之忠信、禽之情欲,则鸳鸯日夜偕行而不离羣雌;山林去澤多與德行同流、士道鄉國則無於家居。

4. 「倘……者」结构这种句式用于表达假设和推断,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

例如:倘尔旦日作淫敖,则日欲其家常无穷。

四、「者的用法」在写作中的运用技巧1. 灵活运用正面和反面的例子。

通过句子结构和语法变化,可以进行并列或对比来强调论点。

2. 注意使用虚词和要义词来增加文章的逻辑性和衔接性。

3. 借助修辞性频率动词、程度副词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五、总结「者的用法」在文言文中给予了我们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意义,是一种重要而灵活的语法成分。

通过合理地运用「者」,我们可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使文章更加生动、精彩。

希望读者在学习和运用这一用法时能够收获更多,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从而提升文言文写作水平。

古汉语文言虚词《者的意义和用法》

古汉语文言虚词《者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十七:者.《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

”虚词“者”可作助词、语气词、代词。

助词一、在附加成分与中心成分之间,起连接作用。

用同助词“之”。

可译为“之”或“的”。

例: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诗·秦风·黄鸟》)二、在动词性成分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提示具有该行为、性质的实体,多指人。

可译为“……的(人、事、物)”等。

例: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三、在形容词性成分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提示具有某种特征、性质的实体,常指人。

可译为“……的(人、事、物)”。

例: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四、在数词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具体所指见一般见下文。

译时一般要加上相应的名词和量词。

例:鸡脉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寡人之于国也》)五、在时间词之后,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时间。

可根据文义选择适当的时间词来对译。

例: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六、在名词性成分之后,起提示作用。

常作主语,兼有表明语音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可不译出。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七、“者”字结构与“若”“如”“似”“伪(为)”等动词连用,表示事物间类同或类似关系。

可译为“像……的(样子)”“……似的”等。

例: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语气词一、在句末,与前面疑问代词“谁”“何”等呼应,构成疑问句。

可译为“呢”等。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二、在前句末,“者”之前,时有“所以”与之配合,提示某一事实,后句申述理由。

可译为“……的原因”,或在后句加上表原因的词语。

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三、在前句末,提示假定的事实,时有假设连词“即”“若”等与之配合。

可译为“……的话”“如果……的话”,或不译出。

例: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10:者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10:者

B……的原因,常与“也”连用“……者……也”。例: 吾妻之美我 者,私我也
C引出判断,常与“也”连用“……者……也”。可不译 例:有亭翼 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Page
6
虚词“者”的用法练习
1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
LOGO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岈也 (
4作亭者谁( ) ) )
)
)
3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5或异二者之为( 6 后遂无问津者(
A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 例: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以中有足 乐者 B……的原因,常与“也”连用“……者……也”。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引出判断,常与“也”连用“……者……也”。可不译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A、如鸣佩环,心乐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
B、全石以为底 不以己悲
C、似与游者相乐 念无与为乐者
D、潭西南而望 学而不思则罔
Page
10
中考真题演练
(2009 衡阳中考) 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LOGO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Page
11
中考真题演练
(2009 衡阳中考) 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LOGO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Page
12
LOGO
由PowerBar模板组提供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种”“样”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
助词
用在句中或用在时间词后,起停顿作用,无实义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引出判断或原因,表示停顿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然而不胜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与“乎”连用,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Fra bibliotek(《马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④相当于“……的手段”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用在名词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为“这样的”,也可不译
必有得天时者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用在描写的词后面,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不译
9.者(9年未考)速记口诀:“者”代人物事,与也构判断
代词
组成名词性结构
①相当于“……的”“……的人”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②相当于“……的”“……的事(东西)”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③相当于“……的地方”“……的方面”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17:者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17:者

高考文言高频18个虚词:者17.者<助>“者”作结构助词。

①常附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一般可译成“的”,或“……的人(事、物等)”。

(形式:名/形+者=名词性质)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例:京中有善口技者.。

(林嗣环《口技》)②用在判断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或作出解释)。

常与“也”搭配。

例:“离骚”者.,犹离忧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有时候,也可以解释原因或引出条件。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用在后置定语后,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有时与“之”搭配。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助>“者”作语气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有时在句中表示某种语气(疑问语气、假设语气,强调语气等),译为“呢”等,或不译。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②用在时间词后面,可理解为补足音节,无实义,不译。

(如同“静言思之”的“言”的作用)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司马迁《鸿门宴》)<代>“者”作代词。

①用在数词后,译文“个”“件”“种”。

例: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②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为“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

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注意】文言虚词“者”,翻译时一定要灵活。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一、「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概述在古代的汉语文学中,「者」字作为一个多功能的虚词广泛运用,具有丰富的用法。

它不仅可以表示主语、宾语,还可以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行为的承担者。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详细探讨「者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应用。

二、「者字」作为主语在句子中,「者字」可以作为名词性短语出现,并充当主语的角色。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一句:“欲与滇池对眺,盖北国之冠也。

”其中,“盖”是一个表示推测或是提供解释的词语,而后面的“北国之冠也”则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其中就包含了一个以「予」「中国历代成立」「英雄人物传记」「西周刑制演变历程」「黄帝时期官员简介」等开头包含「者字」作为主语的句子。

三、「者字」作为宾语除了可以被运用为主语外,“者字”还常常被运用于句子中具有宾格成分, 出现在及物动词之后. 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病而必死者,其身内结也。

”其中,“者”字被用作动词“必死”的宾语,专指那些疾病无法治愈而导致死亡的人。

在历史记录和英雄人物传记等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见到「者字」作为宾语。

比如,《史记·项羽本纪》开头便是:“沛公乃發聲称曰:吾愿與汝晤!”其中的「曰」字表示说话的动作,“吾愿与汝晤」则是表示沛公的发言内容。

四、「者字」作为行为承担者此外,在文言文中,「者字」还可用来表达行动或动作的承担者,即充当一个关于行为发出或行为承担方面的角色。

例如,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有这样一句:“宜之敬弟皋曰:‘已乎?’对曰:‘已!’”这里,“皋”就是一个代表行为承担者的「者字」。

同理,在罗贯中的《水浒传》第一回中有这样一句:“满桌餔【yù】饿殍染血当时报。

此书中的“报”字也是「者字」在承担行为的角色。

五、总结通过对「者字」在文言文中不同用法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它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程度。

作为一个多功能虚词,「者字」可用作主语、宾语或行为承担者等多种用途。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虚词者作为语气词的用法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文言虚词者作为助词的用法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唐·柳宗元《黔之驴》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4.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构成“者...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文言虚词者作为代词的用法1.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1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塞翁失马》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③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⑤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2.用在名词后,相当于“......的人”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③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3.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例: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明夷待访录》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4.放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的几个人或几件事。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5。

.……的原因如::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文言虚词之和者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和者的用法

中学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之”作代词用“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4、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 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一、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8—10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1—12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3—14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B(A判定语气 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 三、1、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2.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如: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判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D. 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 村中有少年好事者 御史杖人至死者 今者项庄拔剑舞 C.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 先入咸阳者王之
代词 助词 助词 助词 助词 的时候 助词 代词

文言文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在文言文中,「者」字有多种意义和用法。

1.代词用法:
在句子中,「者」可用作主谓宾的代词,表示前文中提及的人或事物。

比如「吾欲与人言者,必先自己言之」,意为「我想要与他人交谈的,必
须先对自己说」。

2.助词用法:
「者」也可用做动词后的助词,用来表示动作的主体。

比如「孔子所
教者」,表示「孔子所教的人」。

3.用于造句抒情、表示原因等:
「者」还常常用于造句、抒情或表示原因的虚词。

比如「天之道,利
而不害者」,表示「天的道理是怎样的,利益而不伤害的」。

又如「君子
当悟然思所以进退者,不待言其可也」,表示「君子应该自己明白思考的
进退之道,不需要我再说可不可以了」。

4.用于构成指示代词及形容词作定语:
有时候,「者」也用来构成指示代词或形容词作定语。

比如「彼者,
即你也」,意为「那个人,就是你」;又如「善者,不足与争辩」,意为「善良的人,不值得与之争论」。

总之,「者」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字,可用作代词、助词、
虚词等多种用法,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途。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之、乎、者、所、其、而、乃、焉、以、为、於、若、与、也、者、之、者、乎”等等。

这些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起着连接句子成分、标注语气、引导句子结构等作用。

举例如下:1.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2.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3.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4. 所,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所恶乎人之为恶”(《庄子·逍遥游》)。

5. 其,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其为人也孝弟”(《论语·雍也》)。

6. 而,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如“民之生也,独立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7. 乃,表示因果关系,如“非其鬼而谁之鬼乎?”(《庄子·大宗师》)。

8. 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何以明之焉?”(《庄子·逍遥游》)。

9. 以,表示手段、方法,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道德经》)。

10. 为,表示目的、结果,如“为天下者谓之天下”(《庄子·大宗师》)。

11. 於,表示处所,如“於是民大乐”(《庄子·逍遥游》)。

12. 若,用于条件句中,如“若夫乐与丧”(《庄子·大宗师》)。

13. 与,表示并列关系,如“与天地参其德”(《庄子·逍遥游》)。

1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强调,如“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

15.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6.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17.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8.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者1、结构助词①译作“……的人/事物/情况/原因”,可指人、物、事、时、地等。

根据语境,灵活调整翻译即可。

例: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 翻译过来是: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尽忠心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这个“者”当“……的事情”讲。

例: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这个“者”翻译成“……的原因”。

②用在“今”“昔”等时间词或否定词后面。

例: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苛政猛于虎》)“昔者”,等于说过去,从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这个“不”通“否”。

“不者”,等于说不然的话,否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③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等于说求可使报秦之人,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2、语气助词,放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也可以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何者”等于说“为什么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这样)呢?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来表示敬意呀。

整理过的文言虚词六个虚词意义与用法 (1)

整理过的文言虚词六个虚词意义与用法 (1)

中考六个虚词意义与用法------为、之、以、而、于、者一、为㈠动词wéi⒈“做” 例:①并自为其名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③为我为云梯之械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行拂乱其所为⑥好为《梁父吟》⑦行拂乱其所为⒉“作为、当作、成为” 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⑤以牒为械⒊“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⒋“是” 例:①知之为知之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天下为公④中轩敞者为舱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⑥此为何若人⑦若为佣耕㈡介词wèi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为楚造云梯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⑦为天下唱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山峦为晴雪所洗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⑤士卒多为用者⑥贤能为之用二、之㈠动词“到” 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辍耕之垄上㈡助词⒈“的” 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虽有千里之能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⒉无义,不译⑴主谓间,取独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大道之行也④甚矣,汝之不惠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⑵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⑶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jianghu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⑷凑足音节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③怅恨久之④公将鼓之㈢代词⒈代人例:①或置酒而招之②借旁近与之⒉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②录毕走送之③策之不以其道⒊代事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弗之怠④吾既已言之王矣⑤肉食者谋之三、以㈠介词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②徐喷以烟⒉“凭借、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④何以战⒊“因为” 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④勿以善小而不为⑤不以千里称也⑥徒以有先生矣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⑧先帝不以臣卑鄙㈡连词⒈表目的“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河曲智叟亡以应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⑥杀之以应陈涉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例:①俯身倾耳以请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㈢动词“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四、而㈠表并列“和、又、并且” 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⑧舍鱼而取熊掌㈡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例:①日出而林霏开②既醉而退③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⑥呼尔而与之⑦长跪而谢之㈢表修饰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杂然而前陈者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执策而临之⑤佣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⑨仰而视之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㈣表转折“但是、却、然而” 例: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人不知而不愠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④足肤龟裂而不知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⑦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⑧出淤泥而不染⑨邻有短褐而欲窃之㈤表因果“因而”例: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②(夸父)道渴而死五、于㈠表比较:有超过的意思①皆以美于徐公②所欲有甚于生者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㈡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②试用于昔日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②战于长勺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⒊引对象: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③胡不见我于王④生于忧患⑤万钟于我何加焉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㈢表被动“被” ①受制于人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六、者㈠指代人、物,“的人、的东西”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②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③卜者知其指意④或异二者之为⑤得道者多助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⑦往来而不绝者⑧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⑨肉食者谋之⑩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⒒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㈡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①陈涉者,阳城人也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③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㈢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⑤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七、其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和例句
1. “者”可用来表示“……的人”。

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不就是那个很厉害的发起起义的人嘛!
2. “者”还能表示“……的事物”呢。

就像“逝者如斯夫”,这里的“逝者”不就是指那流逝的东西嘛!
3. 有时候呀,“者”表示“……的情况”哟。

“二者不可得兼”,这不就是
说两种情况不能同时拥有嘛!
4. 它也能表示“……的原因”呀。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这
就是造成能够那样的原因呀!
5. “者”还可以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呢。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这里“廉颇者”就有一种停顿的感觉呀!
6. 在某些句子里,“者”表示“……的时候”。

“昔者吾舅死于虎”,“昔者”不就是说从前那个时候嘛!
7. 哎呀,“者”还能表示一种指代呢。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里的“者”就是指代前面说的呀!
我觉得“者”的用法真的很有意思呀,在文言文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呢!。

文言虚词者的意思

文言虚词者的意思

文言虚词者的意思“者”,这一个小小的字,却有着大大的妙处啊!你看,在咱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字里,它可真是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呢!咱就说那“学者”,嘿,这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叫的呀!那是专心于学问研究的人呢。

他们整天埋头在书堆里,探寻着知识的奥秘,就像那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不知疲倦地采集着花蜜。

这“者”字一加,是不是就感觉特别高大上了?仿佛他们身上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呢!再看看“使者”,哇哦,那可是身负重任的人呐!他们就像是传递信息的小天使,奔波在不同的地方,为了达成某个重要的使命。

他们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发生,或者有什么重要的消息要传达。

这一个“者”字,让他们的身份瞬间变得不一样了。

还有“强者”呢!那可是厉害的角色呀!他们有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能力,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总是勇往直前。

他们就像那屹立不倒的山峰,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坚定地矗立着。

你说,要是没有这“者”字,还能这么形象地表达出他们的厉害之处吗?“老者”也是很有意思的呀!他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和他们聊天,那可真是能学到不少东西呢。

他们就像一本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你说“者”字是不是很神奇?它就像一个小小的魔法棒,轻轻一挥,就能给一个词赋予特别的含义和魅力。

就好像做菜要加调料一样,这“者”字就是文字里的调料,加了它,味道就大不一样啦!想想看,如果没有“者”字,那我们的语言该多单调啊!很多美好的称呼、身份都没法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那该是多么无趣的事情呀!所以啊,可别小瞧了这小小的“者”字,它可是有着大用处呢!它让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能更加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我们真应该好好感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个宝贝呀!这“者”字啊,就像是夜空中的一颗星星,虽然小,却闪闪发光,照亮了我们的语言世界呢!难道不是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者]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

“象……似的”。

例如:(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象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

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

二、用作语气词 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

有时: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

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

例如: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

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

例如:(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