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的制定
一五计划的全部知识点总结
一五计划的全部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 一五计划的概念和意义- 一五计划是在中国由1953年到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开端,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一五计划实施的目的是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手段,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2. 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 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包括:以重工业为主导、国家投资力度加大、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初步成就等。
3. 一五计划的总体目标- 一五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实施社会主义改造并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
4. 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一五计划的制定是通过党中央及国家规划委员会组织制定计划,由各级党政机关和国家各有关部门进行实施。
二、规划重点1. 一五计划的重点领域- 一五计划的重点领域包括:重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等。
2. 一五计划的目标和任务- 一五计划的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推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发资源和改善民生、强化国防建设等。
3. 一五计划的发展方向- 一五计划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变、从经济增长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城市到乡村的发展等。
三、成就与影响1. 一五计划的成就- 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包括:实现国家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大幅增加、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初步成果。
2. 一五计划的影响- 一五计划的影响主要包括: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国家工农业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3. 一五计划的启示- 一五计划的启示主要包括:发展计划经济是实现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加快工农业和城乡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积极推进科技发展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由之路、加强国家军事力量建设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五计划的实施方案
一五计划的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我国一五计划是指1953年至1957年制定和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一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起步阶段。
一五计划的实施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实施一五计划,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
一五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强国防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三、工业发展方案。
在工业方面,我们将重点发展重工业,加强钢铁、煤炭、机械等行业的建设。
同时,还要加强轻工业的发展,提高纺织、食品等行业的产能。
此外,还要加强对工业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
四、农业发展方案。
在农业方面,我们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还要加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此外,还要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五、科技发展方案。
在科技方面,我们将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研发的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此外,还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和保护,提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六、文化发展方案。
在文化方面,我们将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此外,还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七、总结。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一五计划实施方案,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强国防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也能够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能够认真贯彻落实这一实施方案,共同努力,实现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
大学生一五规划实施方案
大学生一五规划实施方案《大学生一五规划实施方案》第一章概述1.1 规划背景大学生一五规划是指制定大学生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个人的成长和成就。
本方案旨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帮助其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和职业规划。
1.2 规划目标本规划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个人全面发展。
第二章学习规划2.1 学业目标确定每个学期的学业目标,包括课程学习成绩、科研项目、实习实践等方面。
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2 学习方法培养合理高效的学习方法,包括积极参与课堂、做好笔记、及时复习、解决学习难题等。
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3 学科竞赛鼓励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提高自身学科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创新能力。
第三章职业规划3.1 职业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长远、中期和短期的职业规划。
3.2 实习经历通过参加实习活动了解实际工作环境,积累实践经验,发展个人职业能力和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3.3 职业技能根据自身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学习和提升所需的职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参加各类培训和讲座,积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第四章综合发展4.1 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2 文体活动参与各类文体活动,包括体育运动、艺术表演、学术讲座等,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4.3 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
第五章精神修养5.1 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养成阅读和写作的好习惯,提高综合素养和进一步提升自身修养。
5.2 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及时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惑,学会调节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一五计划的具体内容
一五计划的具体内容“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1956年9月15-27日在北京举行)。
《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努力培养建设人材,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15年内确定的主要指标是: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原计划增长75%左右,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左右,钢产量达到1050-1200万吨;煤产量1.9亿-2.1亿吨,粮食5000亿斤左右,棉花4800万担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国民收入比1957年增加50%。
“三五”计划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
1964年5月,由国家计委提出,经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了《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
但之后,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1953~1957):口号工业增速超英赶美背景:1.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意义:从此,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开始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的辉煌历程。
编辑本段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就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有计划地建设创造条件。
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试编了全国国民经济年度计划。
1952年,成立了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
同时,加强了对国营企业和基本建设的管理。
尽管如此,在既缺乏编制计划的经验,又无精确统计资料的当时,编制和实施全国性的经济计划难度很大。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
陈云具体主持了这项工作。
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并吸收各省(市)和中央各部的意见和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
计划草案由原来的12.7万字减少到10.4万字左右。
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五”计划。
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一五”计划是在实施两年半后才定案。
编辑本段五个突出特点“一五”计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计划工作认真、细致、谨慎、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注重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
具体来看,这个计划有5个突出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
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
一五计划实施方案
一五计划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家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一五计划实施方案,旨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五计划实施方案着眼于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
重点任务和措施。
首先,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其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再次,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
最后,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五计划实施方案的提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政
策支持。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确保各项任务和措施的有效实施。
同时,还需要加强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一五计划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
总之,一五计划实施方案的提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相信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五计划实施方案一定能够取得积极成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创新局面。
一五计划策划书3篇
一五计划策划书3篇篇一《一五计划策划书》一、计划背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
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制定一五计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计划目标1. 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 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 694 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
2. 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4. 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三、主要任务1. 优先发展重工业,包括钢铁、机械、能源等领域。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利等。
3. 推进农业合作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 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四、实施步骤1. 第一年:启动重点项目建设,制定详细的项目规划和时间表。
同时,开始农业合作化的试点工作。
2. 第二年至第四年: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各项工程按计划推进。
逐步扩大农业合作化的范围,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的引导和改造。
3. 第五年:完成大部分重点项目建设,进行项目验收和调试。
全面完成农业合作化和工商业改造工作。
五、资源配置1. 资金:合理安排财政资金,积极争取国内外贷款和投资。
2. 技术:加强与苏联等国家的技术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3. 人才: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充实到建设一线。
六、风险评估与应对1. 可能面临资金短缺、技术难题等风险。
2. 应对措施: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支持。
七、监督与评估机制1. 建立定期的监督检查制度,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2. 定期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计划内容和实施策略。
八、预期成果1. 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2. 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通过一五计划的实施,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启国家发展的新篇章。
1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2009年09月17日04:52凤凰网里【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就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有计划地建设创造条件。
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试编了全国国民经济年度计划。
1952年,成立了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
同时,加强了对国营企业和基本建设的管理。
尽管如此,在既缺乏编制计划的经验,又无精确统计资料的当时,编制和实施全国性的经济计划难度很大。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
陈云具体主持了这项工作。
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并吸收各省(市)和中央各部的意见和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
计划草案由原来的12.7万字减少到10.4万字左右。
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五”计划。
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一五”计划是在实施两年半后才定案。
“一五”计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计划工作认真、细致、谨慎、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注重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
具体来看,这个计划有5个突出特点: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
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
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这一选择是出于当时的国情。
旧中国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以致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在被国际资本严密封锁的环境中,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计划简介:一五计划:1953-1957。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的基本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即国家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
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包围封锁。
2.没有重工业,就没有工业化的基础,也就没有巩固的国防。
优先在东北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东北的工业化基础比较雄厚。
2.东北的资源丰富且交通运输便利。
3.东北靠近苏联。
可以从苏联得到经济上的援助。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因此“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周恩来、陈云主持,从1951年开始着手先后历时4年,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
自1953年至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1957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简称“一五”计划。
历史背景: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一五计划
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 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 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 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历史背景
计划内容
执行结果
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原因
基本任务、具体内容
经验、特点、效果、 经济影响、相关问题
具有意义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包围封锁。 2.没有重工业,就没有工业化的基础,也就没有巩固的国 防。
• 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 拉机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 工业。
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 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 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 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 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 了基础工业实力。
相关问题
• 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 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 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 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 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 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 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 猛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 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基本任务
• 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 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 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 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 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 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 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 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财政、 信贷、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
一五计划内容
一五计划内容一五计划,是指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53年至1957年的经济建设规划。
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发展压力和挑战。
因此,一五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工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建设、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规划和调整等方面。
在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方面,一五计划主要着力于解决战争留下的经济困难,恢复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国家工业的发展是一五计划的重点之一,主要包括加强重工业建设,发展轻工业,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
农业的发展是一五计划的另一个重点,主要包括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
交通运输的建设是一五计划的又一个重点,主要包括修建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运输设施,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一五计划的另一个重点,主要包括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民经济的整体规划和调整是一五计划的总体要求,主要包括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五计划的成功经验为后续的五年计划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同时,一五计划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之,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五年计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同时,一五计划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一五计划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五计划时间
一五计划时间
一五计划时间是指在一年内制定五个小目标,并在规定的时间
内完成这些目标。
这种时间管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安
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时间浪费,实现个人和
职业发展的目标。
首先,制定一五计划时间需要我们对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有清晰
的认识。
我们需要分析自己的长期目标,然后将其分解为短期的、
可量化的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学习、工作、健康、生活等方面的。
在制定目标时,要考虑到目标的可行性和实际情况,避免设定过高
或过低的目标,以免造成挫折感或浪费时间。
其次,一五计划时间需要我们合理安排时间。
在制定小目标的
同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安排,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时间冲突和重复安排。
可以利用时间管理工具,如日程表、番
茄钟等,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和管理时间。
第三,一五计划时间需要我们保持执行力和坚持性。
在制定好
小目标和安排好时间后,我们需要严格执行计划,不断调整和优化
计划,保持目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同时,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
态,克服困难和挑战,坚持不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一五计划时间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和反思。
在完成每一个小目标后,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表现和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和执行力。
总之,一五计划时间是一种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个人和职业发展的目标。
通过合理制定目标、安排时间、保持执行力和不断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自己的时间,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一五计划学习苏联
一五计划学习苏联苏联一五计划是苏联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于1928年至1932年。
在苏联奠定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础,加速了苏联经济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
该计划在苏联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后来的五年计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一五计划的制定背景苏联一五计划的制定背景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
苏联政权的建立后,苏联政府意识到,要想摆脱俄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经济落后和贫困问题,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因此,苏联政府决定采取一系列计划措施,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一五计划主要包括了工业方面、农业方面、交通运输方面、文化教育方面等各个领域的内容。
在工业方面,主要包括了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加强军备工业,提高生产力水平等内容。
通过一五计划,苏联实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发明和产业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现代化和技术革命。
在农业方面,一五计划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
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在一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苏联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交通运输方面,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提高运输效率,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等方面。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苏联政府建成了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如莫斯科大运河、斯大林格勒水电站等,为苏联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在文化教育方面,一五计划主要是加强对各级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投资,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以支撑工农业生产和国家建设的需要。
通过一五计划,苏联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和文化建设,使得苏联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一五计划的实施过程和成果在一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苏联政府面临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政府通过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和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建设任务,取得了重大成果。
一五到十五--中国发展计划
历届五年计划回顾一五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计划内容: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
问题: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完成情况: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而“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二五计划(1958-1962)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计划内容:《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五年内主要的指标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50-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加25-30%。
问题:“二五”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建议》被搁置,并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新任务,即要在5年内提前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5年超英10年赶美,农业要在5年内提前实现1956年至1967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一五计划”是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56年10月20日将社会主义建设目标设定为:在1958-1962年五年至到1963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1958 - 1965年7年实现国民经济的巩固、提高和发展的计划。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一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步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是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财政体制的改革,健全国家财政体制,实现持续的稳定的收支,加强经济管理,加强国民经济建设,统筹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三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教育。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目标,实施全民教育,普及科技知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四是改进和发展生产条件。
加强专业技术和科学技术投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的工业复合技术,改进工业生产条件,提高制造质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
五是实施改良社会主义法律渊源。
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重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推进对外开放,改善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推向更高水平。
六是发展社会经济文明。
加强资源配置和经济战略,加强社会治安,改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发展社会经济文明,提高社会经济状况,发展社会主义文明。
总之,一五计划是中国改革开放早期的重要计划,它的实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正轨,为中国现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它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国民素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提高生产力、发展社会文明、改进社会主义法律渊源等。
实施一五计划,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有效步骤,它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
一五计划策划书3篇
一五计划策划书3篇篇一《一五计划策划书》一、计划背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制定一五计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计划目标1. 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重点发展重工业,增强国家的工业基础。
2.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障粮食供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具体措施(一)工业发展1.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如钢铁、机械、电力等领域。
2. 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3. 优化工业布局,合理规划产业园区。
(二)农业生产1.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
2. 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交通运输1. 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改善交通网络。
2. 加强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3. 发展交通运输业,提高运输效率。
(四)社会建设1.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
2. 加强医疗卫生建设,保障人民健康。
3. 推进文化事业发展,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四、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1953-1957 年初):做好计划的筹备和前期工作,确定重点项目和建设任务。
2. 第二阶段(1957 年初-1957 年底):全面启动各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实施进度。
3. 第三阶段(1958-1962 年):巩固和完善一五计划成果,继续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五、资源保障1. 筹集足够的资金,保障项目建设和运营的资金需求。
2.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3. 确保物资供应,加强物资管理和调度。
六、风险评估与应对1. 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计划。
2. 加强项目管理,防范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和问题。
3.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七、监督与评估1. 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定期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一五计划是什么
一五计划是什么一五计划是指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也称为“一五”国家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一五计划的实施时间为1953年至1957年,其主要目标是在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一五计划的制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下进行的。
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战争后的废墟、经济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的严峻局面。
因此,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五计划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方针和政策。
在工业方面,一五计划主要着力于发展重工业,如钢铁、煤炭、机械等,以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同时,也加强了对轻工业的支持,如纺织、食品等,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农业方面,一五计划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产水平的政策。
此外,一五计划还注重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一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国家工业和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国家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等。
总的来说,一五计划是中国国家计划经济的开端,为后续的五年计划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一五计划的实施,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今天,我们回顾一五计划,不仅可以看到当时中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同时,也可以从一五计划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国家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因此,一五计划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历史的一页,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和指引。
新中国一五计划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必要性 ①分散、落后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
②不能满足工业建设需要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 自愿互利 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过程 农业互助组
初级农业 合作社
高级农业 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必要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
济相比,是落后的成份。在过渡时期 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
讨论:
从材料看,在工业发展中出现了哪两种模式?你认 为哪种模式更适合中国? 为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 怎样建立的?
2、“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超额完成的表现:
鞍春阳飞貌 成厦三藏桥 受益生活善 劳模功勋高
课堂总结与提高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0-1956底
背景——————经过————————结果
时间:1954年 地点: 北京 内容:中心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意义:是革命胜利的总结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根据以下内容分析1954年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国家。
特点:工业化(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
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
想一想:“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1)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2)巩固国防的需要
(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4)对其它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 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 只有经过一个 长时期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 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 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 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 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摘自《斯大林 选毛集泽》东下卷也说,现在我们能制造什么?能制造椅子、 茶碗茶壶…… 但是,一辆汽车、坦克、拖拉机都 不能制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五计划的制定1840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国门,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开矿山、办工厂,做着实业救国、富国强民的梦想。
然而,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挤压之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始终难有大的作为。
新中国的诞生,使中国工业化梦想有了实现的希望。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建设。
作为新中国财经工作的领导人,陈云满怀信心地投入了这一伟大事业之中。
“一五计划”主要制定者陈云在做“一五计划”的报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一五计划一边编制一边实施。
陈云呕心沥血,逐项落实项目要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必须编制切实可行的计划。
陈云当时是中财委的主任,负责主持全国的经济工作,因此,编制经济发展计划的任务也历史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1951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即再用22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从1953年起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周恩来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等6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在陈云的组织领导下,中财委1951年试编了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的纲要。
这也就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首次编制。
由于当时资料不全,战争还在进行,全国经济建设的大局也还未定下来,特别是还未能争取到苏联的全面援助,因此,这个计划纲要只能是一个试验,不可能作为正式的计划。
进入1952年,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即将完成。
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决定,计划编制好后,8月份拿到苏联,征求老大哥的意见,争取他们的帮助。
5月21日至6月5日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再次进行了酝酿和讨论。
在陈云领导下,中财委开始第二次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
7月,五年计划的第二次编制完成。
尽管时间仓猝,经验和数据不足,这个计划还是包括了大量的内容。
计划印出来以后,共有二十五本小册子,主要包括《关于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和《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以及钢铁、有色金属、机器、汽车、船舶、电器、化学、建筑材料、电力、煤矿、石油、纺织、轻工业、交通、邮电等发展计划。
5年基本建设计划投资505亿元,拟请苏联援助我国工业建设项目91个。
8月,中共中央决定组织代表团,以周恩来为团长,陈云、李富春为副团长,带领30多名专家访问苏联。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会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苏联同意帮助我们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设备。
争取到苏联对中国工业化的援助,是这次访问的最大成果。
一个工业化的大国,全力帮助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这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间国际主义的无私体现,为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
回国后,1952年底、1953年初,陈云根据苏方的建议,组织中财委,对“一五”计划进行了第三次编制。
这时,国家计划委员会已经成立,中央决定由高岗任计划委员会的主席,因此,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本应顺理成章的由高岗主持,但高岗对经济工作根本是个外行,由他来主持编制“一五”计划是不可能的,高岗自己也有自知之明,因此,高岗上书毛泽东,请求在计委成立后,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仍由陈云主持。
这样,编制“一五”计划的重担仍旧没有从陈云肩上缺下来。
不久,由于长期夜以继日的工作,积劳成疾,陈云病倒了,并不得不从1953年3月起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到外地休养。
这样,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也暂停了下来。
五年计划未定,计划的第一年只能通过年度计划来体现。
1952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确定制定五年计划的一些重大问题。
1953年,中国按预定时间表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边实施边编制的状况,这也是当时缺乏资料、缺乏经验和缺乏人才的特殊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后来把这种具有浓厚的探索色彩的编制过程,形象地称为“五年计划,计划五年”。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但苏联对援助中国一五计划的态度仍然十分积极。
4月,苏联政府经过研究,就中国“一五”计划的问题提出了正式的答复意见。
于是,国家计划委员会根据这些意见,对“一五”计划进行了第四次编制。
这一次,陈云因病在外地休养,未能参加。
但是,第四次编制的“一五”计划仍不能令人满意。
而这时,按照预定的时间,“一五”计划已进入实施阶段了。
特别是1953年7月朝鲜战争双方实现停战,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外在威胁宣告解除,全力加快国民经济建设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的滞后成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重大制约因素。
对此,毛泽东和党中央都非常着急。
1954年初,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成立由陈云、高岗、李富春、邓小平、邓子恢、习仲勋、贾拓夫、陈伯达组成编制五年计划纲要八人工作小组,由陈云任组长,加快“一五”计划的编制。
4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决定,规定工作小组的任务是进一步研究一五计划纲要的工业发展速度,苏联援助的141个建设项目,投资比例,农副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程度及稳定市场等问题。
于是,陈云又投入了第五次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
计划初稿出来以后,1954年6月30日,陈云就“一五”计划的有关问题向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了汇报。
这样,历时近四年,五易其稿,第一个五年计划总算有了一个可以拿出来的初稿。
1955年3月31日,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陈云主持起草的“一五”计划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决定原则通过这一草案。
6月,中央委员会根据全国党代会议提出的意见,对草案再次进行了修改。
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
对于一五建设各项目的实施,陈云极其重视。
1952年初,一些项目开始设计的时候,陈云就主持中财委党组会议进行了讨论。
鉴于建设新型工厂还没有经验,而过去的基本建设中已有很大浪费,中财委提出:对于每个工厂的建设计划及初步设计,应该认真地慎重地研究审核,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
今后,各级工业交通等部门凡是建设新厂,都必须切实审查设计,决不可草率从事。
这次会议决定:全国各地凡属举办价值50亿元(旧币)人民币以上的新工厂,均须呈报党中央。
一切较大和大型工厂的初步设计议定书,均须经过中财委党组审核,分别呈请政务院党组和党中央核准。
各有关部门对于设计和审核工作应该力避拖延,又必须切实认真。
陈云还亲自为中财委党组起草了几份关于审查工厂初步设计议定书向中共中央的报告。
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156项工业建设项目,不少是由陈云亲自召集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干部认真审查后才决定具体方案的。
“一五计划”的过程:“一五计划”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后审慎出台“一五”计划的制订“一五六项工程”是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工业项目的总称,这一庞大的援建工程,旨在帮助中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以奠定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陈云作为政务院副总理、中财委主任,成功地统筹了“一五六项工程”建设。
以苏联援助的“一五六项”为中心制订一五计划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从1953年起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周恩来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6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在周恩来领导下,陈云具体组织中财委在1951年试编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纲要。
由于当时资料不全,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还在进行,全国经济建设的大局也还未定下来,尤其是还未能争取到苏联的全面援助,因此,这个计划纲要只能是一个试验,不可能作为正式的计划。
1952年,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比预想的顺利得多,朝鲜战争大局已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决定计划编制好后,8月份拿到苏联,征求老大哥的意见,争取他们的帮助。
在陈云领导下,中财委开始第二次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
7月,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次编制完成。
尽管时间仓促,经验和数据不足,但这个计划还是较为详细。
计划印出来以后,共有25本小册子,主要包括《关于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以及钢铁、有色金属、机器、汽车、船舶、电器、化学、建筑材料、电力、煤矿、石油、纺织、轻工业、交通、邮电等发展计划。
5年基本建设计划投资505亿元,拟请苏联援助我国工业建设项目91个。
7月1日,计划草案印出来后,陈云致信毛泽东,对这个五年计划的编制情况进行了说明。
他说:“这次写的五年计划的主要点是在今后五年中要办些什么新的工厂。
因此在这一方面花的工夫较多。
原有工厂的生产方面,也写进去了。
但估计这一方面的生产数字一般是低的,可能超过。
将来需要好好再讨论的。
所以首先集中力量研究今后五年中新办工厂,是为了七八月间可以向苏联提出一个五年中供我装备的要求。
”这个计划提到中央后,中央政治局进行了讨论,认为可以将这个计划带到苏联征求意见,并作为向苏联提出援助的基本根据。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业基础是微不足道的,技术力量、管理水平都极其低下。
要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不争取外国的援助是有巨大困难的。
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提出了援助请求。
8月,中共中央决定组织代表团,以周恩来为团长,陈云、李富春为副团长,带领30多名专家访问苏联。
当时没有大飞机,一架飞机只能坐16人。
中共代表团分乘三架飞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飞了三天,第一晚在伊尔库斯克,第二晚在新西伯利亚,第三天才到莫斯科。
到达莫斯科后,陈云和我国的专家一起,在苏维埃旅馆下榻。
这次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是就第一个五年计划和苏联有关方面交换意见,重点是争取苏联的援助。
在莫斯科,周恩来、陈云等与苏方代表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会谈。
期间,周恩来和陈云两次会见了斯大林。
苏联领导人详细研究了中方提出的计划,对计划方针和要达到的目标,表示欣赏,但对计划本身提出了异议。
他们认为,这个计划草案,还不能算是五年计划,不仅不是计划,即使作为指令也不够。
斯大林在会见周恩来、陈云时还就中国的一五计划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他认为,计划草案中考虑的五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20%的速度是勉强的,建议降到15%或14%。
他还强调,计划不能打得太满,必须留有后备力量,以应付意外的困难。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会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设备。
争取到苏联对中国工业化的援助,是中共中央代表团这次访苏的最大成果。
9月下旬,周恩来、陈云先行回国,留下李富春和一大批专家与苏联专家一起做进一步的工作。
回国后,陈云把中财委日常工作交给薄一波,在1952年底至1953年初,根据苏方的建议,全力以赴地对“一五”计划进行了第三次编制。
由于长期夜以继日的工作,积劳成疾,陈云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