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电子政务建设经验与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市电子政务建设经验与探索
信息网络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深刻改变政府的工作,政府的管理模式在加速变革,电子政务已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要标志,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
郑州市电子政务建设从1997年开始起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创新务实,稳步推进,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已经建设完成,重点业务系统的应用进展顺利,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实施政府信息公开,积极探索受理网民诉求,推行网络问政,推进“一站式”为民服务,为促进郑州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节基础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一、电子政务内网
郑州市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1997年开建的市政府机关信息网(政务内网)一期工程为标志,1999年网络正式运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等市委南院各单位完成网络接入;2001年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市委北院各大楼完成布线,北院20余家单位通过光纤接入政务内网,市委南、北院以外的市直机关和县市区通过租用网络运营商的10M 光纤接入政务内网。
目前,郑州市政务内网已宽带连接到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上联省电子政务内网,向下由各县市区已经延伸到所属委局、乡镇、办事处。
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县市区的电子公文传输系统、政务督查系统、市级和县市区一级的财政国库统一支付系统、公务员管理系统等都依托于政务内网运行。
二、电子政务外网
在外网建设方面,2004年5月完成机关南、北院共20多家机关单位的网络建设和互联网统一出口,其它单位还是各自租用运营商的线路接入互联网。
由于互联网出口相互不共享,最终造成财政资金的重复投入,而且网络安全水平低。
2010年经过专项调研,仅市直48个部门每年外网光纤租用一项费用近800万元。
2010年10月19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通知》(郑办文[2010]49号)正式发布,文件明确要求:“凡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范畴及不需要在电子政务内网上部署的业务应用,原则上应纳入电子政务外网运行。
今后各单位凡新建涉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业务系统,必须依托市电子政务外网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市级各单位互联网出口原则上不再保留,统一接入市电子政务外网。
”根据这一文件要求和上级部门关于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有关精神,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2010年10月建成,覆盖到所有市直机关、县市区,光纤租用费用不到200万元,节省了财政资金,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水平,为各业务委局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政务外网市级统一互联网出口,保证外对内、内对外访问的安全稳定。
政务外网逻辑上划分为不同的业务分区(VPN):通过公用网络区满足各部门各类业务应用的需求,并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通过专用网络区满足各部门相对独立、信息敏感的业务需求;通过互联网接入区满足各部门上网和发布信息、采集数据等业务需求。
各委局和县市区依托郑州联通和郑州移动两家运营商,配备负载均衡设备,实现负载均衡方式双线路各100M 接入,保证线路的合理利用和容错。
郑州市政务外网网管中心设在市数字办电子政务中心,互联网出口通过三家运营商接入,目前总带宽为1.3G(联通1G+100M,移动100M,电信100M),实现对内的资源快速共享和对外多家运营商网络的快速访问。
县市区政务外网按照市级模式建设,上联市电子政务外网,保留有独立的互联网出口。
图1-1 郑州市电子政务外网拓扑图
政务外网除了满足机关工作人员上互联网和社会公众访问政府网站等资源外,
2010年底,ZZIC(公众诉求和媒体网络事项办理系统)依托于政务外网覆盖所有委局及县市区、开发区;2011年4月投入运行的全市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含市、县市区两级办事服务大厅视频监控系统、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业务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依托政务外网运行;2011年12月,市内5区和开发区政务外网已经延伸到社区,正在建设的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将依托于政务外网连接所有社区。
此外,2012年将投入运行的社区信息化平台也将依托政务外网延伸到社区。
三、电子政务中心机房建设
2007年,郑州市政府办公厅组织对市直单位机房现状做了一次调研,结果显示,机房建设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单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全市61家党政机关中,无专业机房的20家,有专业机房的41家。
除市公安局、财政局、环保局、劳动保障局、国税局、地税局等几家单位的机房符合安全规范外,其它机房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特别是承担市电子政务枢纽和核心的市政府电子政务中心机房,存在机房狭小、设备老化、容量不足、防火防尘防雷电设施不达标等严重问题。
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市政府系统电子政务2009年度建设任务书的通知》(郑政〔2009〕4号)文件要求:各单位不再单独建设分散机房,市政府将采取统一建设标准化机房,实现有关单位的设备托管,消除机房安全隐患。
根据文件要求,我市政务信息资源中心机房依托通信运营商,于2010年建成,1号机房600平方米,在市联通公司;2号机房350平方米,在市移动公司。
图1-2 郑州市信息资源中心机房
2010年9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依托政务信息资源中心机房进行服务器托管的通知》(郑政办明电〔2010〕179号),要求“市政府各部门除了建有专业机房并且设施达标的单位外,原则上服务器都要托管到市政务信息资源中心机房,由市电子政务中心统一管理和各单位远程管理相结合,节约财政资金,节约人力资源。
”目前,除市委、市政府服务器已全部搬迁到新机房外,已有新密市、荥阳市,市卫生局、监察局、公务员局、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改委、国土局、物价局、供销社、商务局,市委组织部党员远程教育中心等10余家单位服务器托管到中心机房。
第二节积极推进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一、网上办公和电子公文传输
在各级政府部门,公文及各类信息流转是一项日常性的工作,郑州市2000年以前一直采用的是电话、传真上传下达,人工传送各类纸质文件,当时一个全市的会议通知,需要2个人整整半天的时间打电话,费时费力。
电子政务内网的建成,使改革传统的公文传输手段,提高政府运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成为可能,并成为推行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目标和抓手。
从2000年开始起步,目前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和各委局、各县市区的明传电报、会议通知、信息报送都在网络上传输和交换;政府系统的请示报告、文件、政务督查也通过网络传输;政府办公厅各处室公文的办理和流转在网上进行,会议室在网上预定;法制局规范性文件通过网上进行备案;档案局对在网上运转的电子公文实施网上归档。
2004年市政府和各委局、县市区配备了书生电子公文系统,配备了彩色激光打印机,政府系统带电子印章的红头文件在网上传输。
二、机关视频会议系统
2004年5月机关视频会议系统正式建成使用,一期共建成19个视频会议室,系统联接
市委、市政府和12个县市区和郑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同时连接省和国家的视频会议系统。
2008年,视频会议系统完成升级改造,在市人防办新建主会场1个,各县市区和开发区按统一要求新建标准分会场一个,现在机关视频会议系统可以同时召开两个电视电话会议。
系统建成使用7年来(截至2010年12月底),共召开电视电话会议626场。
据估算,系统每年可为全市节约会议经费约400万元。
更为重要的是,视频会议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实现快速召开会议,迅速传达和落实上级精神,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三、财政国库统一网络支付系统
2004年1月系统正式运行,郑州市332家一二级财政预算单位,全部通过政务内网进入到网络支付系统。
市本级预算单位、收入管理部门、人民银行国库以及承担支付代理的商业银行,每个预算单位每天费用的发生,都在网络上运行,由授权银行支付款项。
系统覆盖了财政收支管理的全过程,大大减少了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可监控任一时间点的财政资金收支状况,从根本上防止财政资金的体外运行和沉淀。
系统的成功运行,为加强财政管理,建立协调联动、监控及时、约束有力、运转高效、信息共享的财政资金运转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税源信息共享系统
郑州市税源经济信息共享系统2007年10月1日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31个部门的涉税基础信息实现了共享和交换。
系统的投入使用,使得跨部门的税源信息得以共享,税务机关以此可以更好地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前置化”工作,将征税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初步解决了涉税信息不畅、涉税源头控管不严、税收征管不到位的问题。
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2008年地税与国税通过信息数据交换进行联合定税,查补税额1633万元。
2011年7月新增的工商局股权变更信息入库共享,国税、地税通过专项分析和应用,此项工作全年增加税收2.7亿元。
此外,以税源经济信息共享系统为基础开发的“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也发挥了数据整合和共享的作用,先后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的全国劳动用工备案、为环保部门进行的全国污染源数据普查、审计部门的专项审计提供了企业基础信息数据支持。
五、地理空间框架及应用示范项目
地理空间信息的应用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基础性应用。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深入,很多部门都有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需求,但是原来缺少现势性较强的、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
一方面,迫切需要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单位,只能是自己开发地理空间信息数据,费用大,数据更新也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受到资金等方面原因制约的单位,只好暂缓项目建设;更重要的是地理空间信息框架作为电子政务数据整合基底,直接影响到全市的电子政务建设。
2007年,国家测绘局、省测绘局与郑州市人民政府联合签署协议,共同开发建设数字郑州地理空间框架。
郑州市被列为全国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建设试点城市。
2008年,数字郑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开工建设,截止2010年完成了15大类共享数据源建设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六、其它领域的电子政务建设
在郑州市,工商、国地税、财政、房管、住房公积金、劳动保障等部门,信息化建设起步早,核心业务已经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撑。
此外,这几年在社会和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网络问政平台、文化市场监管平台、数字化城市管理、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局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等应用取得成效,同时也推动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第三节政府网站建设助力政府公共治理
随着政府办公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各地的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心逐渐从技术转向政务,从OA系统建设转向政府公共治理的完善,政府网站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
1999年1月,郑州市人民政府网站正式开通,政府网站的作用也从单一的信息发布,到现在以宣传郑州、深化信息公开、增强公众参与、提供便民服务和拓展网上办事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政府门户网站,有力地促进了政务公开,创新了政府管理方式,提高了行政效能。
同时通过网站建设,推进了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推进了郑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
一、政府信息公开
为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郑州市政府网站开设了“政府信息公开”栏目,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建立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制度。
该栏目集中公开了所有直属单位的领导信息、机构职能、内设机构、联系方式、办公地点等信息,及时发布人事任免、重大项目信息、规范性文件、政府工作报告、政府采购等信息,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为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深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财政预算和决算报告、政府采购的招投标信息、重大建设项目、社会救灾救济等信息,都实现同步上网。
对一些社会较为关心的重大决策项目、政府重点工作和热点问题等进行专题发布。
二、强化互动交流
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借助于WEB2.0的信息与知识管理机制,通过网络的互动交流充分吸取网友的意见与智慧,而且将这种模式延伸到政府公共治理的实践领域,郑州市政府网站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近几年,郑州市政府网站的交流互动功能建设,尤其是2010年建设ZZIC网络问政平台和体系,为市委市政府“听民意、集民智、聚民力”助力,为市民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通畅有效的渠道。
一是建设形式多样灵活的互动频道,方便了群众参政议政和政府部门听取民意。
政府网站开设了市长信箱、部门信箱、县区信箱、参政议政、调查评议、咨询留言、在线访谈、网上信访、ZZIC、市长电话12345等栏目。
利用政府网站这个平台,通过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架起政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实现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是“在线访谈”实现网民和政府官员的实时交流互动。
该栏目主要就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邀请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与网民进行对话交流,搭建起政府部门直接与市民在线交流的网络平台。
2006年9月该栏目开通,到2011年12月底一共举行了109期在线访谈,这种零距离的沟通方式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得到职能部门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积极推行网上办事
郑州市没有全市统一的物理形式的办事大厅,而是各部门分散的办事大厅建设模式。
依托政府门户网站,整合各种政府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在线服务,一直是市政府网站建设追求的目标。
2006年,郑州市就开始了网上审批系统的积极探索,将278项审批项目上网运行,业务涵盖44个委局。
2011年4月10日,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一期工程正式运行,新系统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了“郑州市行政服务网”,整合了2010年重新梳理的全市所有44个部门的380项行政审批项目(涉密事项不上网),所有项目都依托网络运行,为公众和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公开和远程审批服务,为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实现网络办公搭建了一个有效平台,也为行政审批监察管理部门实施全过程的监管提供了新的手段,对我市全面实现行政审批提速、行政服务提质、行政监察提效,发挥了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四、统一建设政府网站群
一直以来郑州市各政府部门网站都是独立建设和维护的,各个部门网站具有不同的信息分类和展示风格,网站结构也是按照其内部职能来组织,政府门户网站只是以链接的方式将这些内容松散地组织起来,企业和公众查阅信息及寻求服务非常不便;另一方面,一些部门政府网站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容易受到黑客攻击。
2008年6月,基于统一标准和规范、统一部署和管理的郑州市政府门户网站群正式开通,目前开通的子站(部门子站和专题网站)有25个。
网站群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主站、部门网站及其应用为支撑的若干子站,形成统一规范的网站群体系。
网站群的内容管理平台为政府门户和部门网站共用,实现站内单点登录、统一网站群的界面设计和风格、标识;实现了多站点管理,信息多点同步发布;建立了分布式网站架构,实现网站群的集中管理、统一维护,各单位不再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和网站服务器等专业设备,节约了大量财政资金。
第四节网络问政体系建设,畅达民意
郑州市委市政府网络发言人ZZIC()依托市电子政务中心于2010年7月正式开通。
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网上听民意、网下解民忧、事事有回应、件件有回音”为宗旨,通过在政府网站和本地知名网络媒体开通“绿城快递”专栏以及通过政务微博、手机短信等平台,收集、受理和交办网民诉求和网络媒体报道事项。
ZZIC的工作机制可以总结如下:
(1)充当市委市政府网络发言人。
知情权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英美等国《信息自由法》所保障的主要权利。
公众知情是遏制谣言传播、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公民对政府信任度的重要前提。
ZZIC 在信息公开方面体现了具体性、适时性、动态性、完整性、互动性等特点。
ZZIC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反应迅速,及时通过网络公开信息,使广大市民了解情况。
如在2011年“水管爆裂过程中”,ZZIC多次滚动播报信息,使广大市民了解了停水区域和停水时间。
在“彩虹桥发生隐患过程中”,ZZIC及时发布信息,使市民了解情况,绕道行驶。
在“抢购食盐风波中”,ZZIC及时发布真实信息,稳定市民情绪。
这些及时发布的信息在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办理网络诉求事项。
ZZIC分别在市政府网站、大河网、中原网、商都网开设网民诉求窗口,2011年,又开通了ZZIC的政务微博和手机短信平台,及时收集和办理网民诉求事项。
市民所反映的事情常常需要多个部门甚至不同管辖区域协调办理,工作的最终完成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办事机构或者施工单位,进展跟踪与效果监督得到了监管部门、媒体、主管领导等多方的支持。
市民反映情况时并不用知晓所反映的问题具体由哪个部门管理,只需要将问题通过一种网络媒体平台提交即可,但是后台ZZIC的协调却是一个复杂有序的协同工作体系。
2010年7月份开办以来,至2011年11月底,共受理网民诉求和媒体反映事项24405件,办结回复23595件,办结回复率96.68%。
(3)对事项办理进行评价和持续跟踪督办。
ZZIC办理了《网民反映问题办理情况周报》、《网民反映问题办理回复评价周报》、《网络督办事项反弹情况周报》、《媒体曝光事项跟踪督办周报》等4种周报,上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下发相关单位。
ZZIC还通过媒体网络对办理事项评优评差,评议结果与办理单位年终绩效考核挂钩等措施,促进办理单位工作效率和办结质量的提高。
此外,还制定发布了《郑州市党政机关网上事项办理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规范网上事项办理工作考核机制。
(4)同步建立网络事项办理和长效管理机制。
在各县(市)区和市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同步建立一套网络事项办理和长效管理机制,并确定相对固定人员,协作联动,形成全市网络问政工作网络化。
对涉及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的网民诉求和媒体报道,不回避、不推诿,在事项办理、回复上,要求“第一时间”、“第一责任”。
(5)倾听民意,利用民智,凝聚民心民力。
本着从民意中发现民智,利用民智凝聚民力的理念,ZZIC共组织专项活动十余次,如:收获和希望同在,ZZIC诚挚邀您参加“十大实事”建言活动;请网民提供其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等。
还特别组织策划了“网眼看两会”活动,4位代表本地各网站的知名网友旁听了2011年郑州市“两会”。
通过网民参加“两会”,利用网言网语诠释“两会”,让广大网民更全面了解政府民生工作进展情况及其未来发展设想。
ZZIC于2011开始每一季度举行一次“市民座谈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网名代表面对面座谈,并已形成制度。
2011年1月28日,ZZIC组织了首次“畅通郑州工程专题市民座谈会”;4月1日组织了“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市民座谈会。
这种座谈会进一步拓宽了民意渠道,促进更多的民众参与郑州市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
利用网络这一有效渠道表达群众诉求、畅达民意、建言献策、参政议政,这种直接的互动交流方式,让市委、市政府了解到原生态的民意、民情,而且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沟通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郑州ZZIC网络问政得到了媒体和网友的关注和成分认可。
新华社2010年10月13日报道了郑州ZZIC网络问政创新之举,认为郑州市政府媒体网络事项督办中心的成立,有效提升了社会管理的成效。
2011年12月7日,《人民日报》报道了郑州市委、市政府媒体网络事项督办中心(ZZIC),由“网络发言人”变身为“事项督办员”过程,称“这一务实的转身标志着社会管理的又一次创新”。
2010年12月25日,在“大河网2010年度网友年会”上,ZZIC荣获“金牌网友”。
2011年12月25日,ZZIC被网友授予“最佳社会责任奖”。
第五节理顺体制加强统筹协调
一、理顺机构和体制
郑州市委、市政府一直把电子政务工作作为行政管理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规划和部署。
2005年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市委秘书长任副组长的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
为适应电子政务快速发展和统筹整合的需要,市编委对市电子政务的职能及机构编制已进行了4次调整。
1997年成立“郑州市市直机关办公自动化技术中心”,人员编制5人;2006年改名为“郑州市电子政务中心”,人员增加到15人;2009年加挂“郑州市基础地理信息管理办公室”,人员增加到20人;2011年成立郑州市数字城市办公室,下设两个中心4个处:电子政务中心、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综合处、规划处、应用推进处、市民卡管理处,人员增加到52人。
郑州市数字城市办公室的成立,为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统筹协调数字城市建设和电子政务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加强规划和协调
2005年,郑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郑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郑政[2005]9号),对全市电子政务的管理体制、保障措施、基础网络和安全体系建设等进行了统一规划,对未来五年应用系统建设和推进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保障规划的落实,2005年-2009年又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了5个年度电子政务建设计划。
2011年,市政府又下发了《郑州市“十二五”数字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和《郑州市“十二五”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将以“整合重构、互联互通、协同共享、集约实用”为指导,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积极发展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重点推进“一站-两网-三部-四库-十五金”电子政务工程建设。
(“一站”,即政府系统门户网站群;“两网”,即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三部”,即构建数据中心、信息安全中心、云计算服务中心等三大服务支撑中心;“四库”,即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十五金”,则是隶属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三类十五个重要的业务系统。
)
此外,从1999年以来,围绕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和应用推进,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30多个文件,为电子政务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