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合集下载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2.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 群密度, 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 诱剂的方法来治理, 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的治理主要是 达到 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D.改变昆虫的年龄组成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3、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 近几十年来, 急剧增长, 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巩固练习
4、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 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 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 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 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 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群羊是 A.六个种群 B.一个种群 A.六个种群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老年 成年 幼年 稳定型年龄组成 ②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 稳定型: 的个体数比例适中。 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在一定 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近 衰老死亡的个体数。 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群中 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四、年龄组成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一般分三种类型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种群(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本节聚焦
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A) 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原地观测、受控实验、生态学的综合方法。

2.原地观测包括:野外考察、定位长期观测、原地实验。

3.生态学的综合方法包括:资料的归纳和分析、生态学的数值分类和排序、生态模型和模拟。

4.间接作用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5.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合称为三基点温度。

6.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7.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随时间而变动的;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8.绝对密度调查方法:总数量调查法、取样调查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去除取样法。

(具体计算书P67)9.成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因有:①资源分布不均匀;②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集群行为。

10.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1.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比。

12.年龄椎体三种类型:书P70、PPT第三章33.13.种群增长模型:自己看。

复杂难得整理。

14.内源性自动调节学说:书P88。

15.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16.r选择和K选择:书P106、PPT三104(重点)书P109CSR17.主要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

——4个空或(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协同进化、附生)——5个空18.种内竞争的类型:负竞争、分摊竞争、争夺竞争。

19.动物的竞争方式:竞争食物、竞争配偶、雌性个体竞争产卵或育幼场所。

20.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21.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生物因素、干扰、空间异质性、岛屿。

22.按演替的时间可分为快速演替、世纪演替、长期演替。

群落的结构单元名词解释

群落的结构单元名词解释

群落的结构单元名词解释群落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相互关联的生物群体。

群落可以是由植物、动物或者两者共同组成,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基本单位。

1. 种群种群是群落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之一。

它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理范围内的个体聚集,具有相同的基因类型。

种群的大小、密度和分布等特征会受到环境因素和相互作用的影响。

种群的数量、结构和动态变化直接影响了群落的组成和稳定性。

2. 共域共域是指不同种群之间在空间上具有重叠的范围,也可以理解为它们共享的生境范围。

在共域内,不同物种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和共生等。

共域的大小和形状有助于了解物种的空间适应性和资源利用策略。

3.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所占据的特定生活方式和所处的特定位置。

它包括物种对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对环境条件的适应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各不相同,它们共同组成了群落中的生态位空间,并共同形成群落内的生态位结构。

4. 优势种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数量相对较多、生物量较大、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

优势种往往在群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群落的形成和维持具有显著影响。

其存在可以限制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殖,从而塑造整个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5. 共生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关系。

它可以分为互惠共生、寄主共生和共生关系中的多样性。

共生关系在群落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时可以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

6. 食物链食物链是描述物种之间能量和物质传递关系的模型。

它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等组成部分。

食物链揭示了不同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展示了群落内物种的能量流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链条。

7. 群落结构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组分之间的相对比例和空间分布格局。

它反映了群落的组成特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分配等信息。

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动态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及其基本特征名词解释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3、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4、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5、最大出生率:是指理想条件下中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6、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7、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上到下表示不同的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8、生命表:用来呈现和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加入了mx栏,即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

9、同生群: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一组个体称为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10、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天数。

11、净增殖率(R0):存活率lx与生殖率mx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

12、K-因子分析:根据连续观察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k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2)(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2)(1)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2课时) 学案编号13编制:程方艳 审核:张同省 校对:王曼【学习目标】1.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自学质疑】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成立的条件?增长情况?N t =N 0λt N 0 :含义? λ:含义?在此过程中增长率如何变化?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出现的原因: K 值:又叫?k/2处:此时种群增长速度?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是否总能稳定在K 值?为什么? 在此过程中增长率如何变化?【矫正反馈】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 年后种群数量为N t =N 0λt (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 )B .K 值是固定的C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 .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2.从理论上分析,草原灭鼠应注意避免鼠群增长曲线处于“S”型曲线的 ( )A .即将增长的水平B .1/4K 的水平C .1/2K 的水平D .K 的水平 3. 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 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 ,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4.下种群的增长曲线。

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h 、12 h 、24 h 换一次培养液。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B .造成⑤的K 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 的变化等C .K 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D .曲线②表示每12 h 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5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右图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右图乙曲线)。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1)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一课时)学案编号12编制:程方艳 审核:张同省 校对:万晓涛【学习目标】1.识记种群的概念2.列举种群的特征3.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自学质疑】种群 1. 概念: 2.条件:“三个一”即同一地点、同一物种和一群个体。

概念:年龄结构 类型: 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预 测概念:3 特征 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调查方法:①标志重捕法②样方法 影 响 概念: 性别比例 意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矫正反馈】1.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A .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B .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C .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D .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 2.近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 ( )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 C.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 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 3.a 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 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 和b 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种群,一条鲤鱼4.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的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比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5.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 ) A .越来越大 B .相对稳定 C .越来越小 D .绝对不变 6.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 A .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B .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C .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D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7.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 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8.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 )A .种群处于衰退期B .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 .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D .群落结构太复杂 9..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棉铃虫中的雄性个体,则该种群的密度会( ) A .明显增大 B .明显减小 C .相对稳定 D .先增后减10.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右图所示曲线。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集合”不是简单机械聚集,而是通过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相适应的有机体】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特征: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优势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群落物种的组成不同(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的数目越多,群落的结构也越复杂】(3)丰富度变化情况:从赤道到两极丰富度下降、随海拔高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随水深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4)丰富度大小比较:平原<山地草地<林地远离大陆的岛屿<大陆附近的岛屿群落间的过渡地带>非过渡地带拓展: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5)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生态因素有多种,如光、温度、水、无机盐等,在某些条件下通常有一种因素起主导作用(6)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不同。

优势种:指对群落影响最大的种群3.群落的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身体或器官)为食的现象。

注意: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为食,亦是捕食关系。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淘汰,即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捕食者】”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如图①)。

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
定型;丙种群中幼年个体最少,而老年个体 最多,应属衰退型。 【答案】 A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探规寻律】 类 型 增 长 型 稳 定 型 衰 退 型 年龄结构曲 线
三种年龄结构曲线比较 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出生率大 种群密 于死亡率 度增大 出生率等 种群密 于死亡率 度稳定
年幼个体 数大于年 老个体数
②把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
种群必须具有一定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
和时间的种群不存在。 ③把握种群的特征:种群具有数量特征、空间 特征、遗传特征。 a.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具有 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b.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累加,个体与种 群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个体层次到 种群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 因素,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 依据。 (1)年龄结构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2)相同年龄结构情况下 ♀>♂→种群密度增长快 性别比例♀≈♂→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种群密度增长慢
第________年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
在迁入第________年后开始的。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
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 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 (5)种群迁入第二年,增长明显加快的主要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群落的演替

苏教版教学教案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苏教版教学教案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A. a×16n C. a×8n B. a×16n-1 D. a×8n-1
6、右图表示某种群数量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从图 中可以看出该种群的K值 100 为____,该种群在 c ____点处增长速度最快。
种 群100 的 75 个 50 体 数 25 量 0
b c d
a
时间
7、某湖泊最多容纳鲫鱼种群量约3000吨,经取 样调查,该湖泊中现有鲫鱼2000吨,为使该湖 泊中鲫鱼有最大增长速度,现在应捕捞多少吨 鲫鱼为宜( A ) A. 500吨 B. 1000吨 C. 1500吨 D.不能捕捞
第三章
生 物 群 落 的 演 替
生物必修3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三、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一、种群的特征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即具有一定 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可以相互交配并 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类群,是生物的 繁殖、遗传和进化单元。
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 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注意:
①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 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②标记技术:
•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 的正常活动;
•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
•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 能过分醒目。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 a、概念: 出生率: 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 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占该 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a、概念: 迁入率:单位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 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生物群落的名词解释

生物群落的名词解释

生物群落的名词解释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生物集合体。

它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位,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个体。

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物种之间彼此依存,通过相互作用维持整个群落的生态平衡。

一个生物群落可以包含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它们根据其功能和环境需求在群落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和角色。

例如,植物在生物群落中担任着固定土壤、提供氧气和食物等功能。

而动物则可能在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位置,有的是食草动物、有的是肉食动物,有的是食腐动物。

微生物则可以帮助分解有机物、维持土壤健康等。

生物群落的形成和演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气候、地形、土壤条件等环境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导致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形成。

例如,在热带雨林中,由于气候湿润,植物生长茂盛,这里的生物群落将以大型树木为主。

而在荒漠地区,干燥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会导致生物群落以低矮的耐旱植物为主。

生物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其中,最常见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物种通过捕食其他物种获取能量的关系。

例如,草被是草食性动物的食物,而草食性动物则成为肉食性动物的食物。

食物链之间相互交织构成了食物网,反映了物种之间更为复杂的相互关系。

除了食物关系之外,生物群落中的物种还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相互作用,例如共生和竞争。

共生是指两个物种从彼此的关系中获益的情况。

例如,蜜蜂从花朵中采集花蜜,同时帮助其传播花粉,从而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生。

竞争则是生物群落中的常见现象,物种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竞争。

这种竞争可能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或迁徙,从而改变整个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

生物群落对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它们能够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群落能够控制害虫数量、帮助维持水循环和风化作用、净化空气等。

此外,生物群落还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它们以其独特的物种组成和生态功能,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种群生态学1种群的概念

种群生态学1种群的概念


mortality) –实际死亡率(realized mortality)
✓ 迁入和迁出率
种群次级参数:性比(sex ratio) 、年龄分布(age
structure) 、种群增长率(population growth rate)、分布型(pattern of distributipn)
单位是面指积指任、种何单群生位单物体位种积时群或间产单内生位死新生亡个境的体中个的个体能体数力目或。 的数速目率。。
(一)种群的密度 数量统计中,种群大小的最常用指标是密度。 进行统计前,要确定被研究种群的边界。
小种群边界明显,易于确定; 大种群由于连续分布,边界不清
密度通常以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表示, 也有应用每片叶子、每个植株、每个宿主为单位的。
大体分为绝对密度统计和相对密度统计两类。 绝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则只能获得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例
若 S2/m=0,属均匀分布; 若 S2/m=1,属随机分布; 若S2/m>1,属成群分布。 成群分布又可进一步按群本身的分布状况划分为均匀 群、随机群和成群群。
练习:
在调查某片大型雪松林的分布型时,随 机取了10*10米2六个样方,每个样方中 的个体数目分别为24, 26,35, 23, 30,36株,请你判断该片雪松林的种群 分布型?
❖ 原始密度(crude density) :单位空间内个体的数量。 ❖ 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生物实际占有空间内的个体
数量。 ❖ 生理出生率(physiological natality):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
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又称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 ❖ 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 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它受生殖季节、一年生殖次 数、一次产仔数量、妊娠期长短和孵化期长短、以及环境 条件、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影响,又称实际出生率 (realized natality)。 ❖ 生理死亡率(physiological mortality ):最适条件下,所有 个体都因衰老而死,这种死亡率称生理死亡率,又称最小 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 。 ❖ 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一定条件下,种群实际 的死亡率,又称实际出生率(realized)。

生态系统结构层次

生态系统结构层次

生态系统结构层次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可以从小到大分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位等几个层次。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层次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1. 个体层次个体层次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指的是一个个单独的生物体。

在个体层次上,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生存和繁殖。

2. 种群层次种群层次是个体的集合,指的是同一种类的个体在相同地理区域内的总体。

种群层次上的生物体之间通过繁殖和竞争等相互作用,维持种群的数量和结构。

种群的大小、密度、分布等因素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食物供应、栖息地质量等。

3. 群落层次群落层次是由不同种群组成的集合,指的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并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体的总体。

群落层次上的生物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如食物链、共生关系、竞争关系等。

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因素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4. 生态位层次生态位层次是指生物个体在群落中所占据的特定地位和角色。

生态位由生物个体的生活方式、食物来源、生存空间等因素决定。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减少了直接竞争,促进了群落的稳定发展。

这四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个体是构成种群的基本单位,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而群落则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

生态位则是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角色和地位,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生态系统结构层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个体的数量和质量对种群的数量和结构产生影响,而种群的变化又会进一步影响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

群落内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也会影响到各个层次的结构和功能。

在生态系统中,各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动态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物种的适应,生态系统会不断调整和演化。

因此,了解和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层次的相互关系,对于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定义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定义

文章标题:探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定义与关系一、引言在生态学领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几个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下面我们将从个体开始,逐步深入探讨这几个概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个体的定义与特点1. 个体指的是一个生物体,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具有一定的生长、代谢和繁衍能力。

2. 个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基本的生物单元角色,其健康状况和数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个体的存活和繁衍需要受到适宜的环境和资源条件限制。

三、种群的定义与特点1. 种群是指生态学上一定地理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2. 种群中的个体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繁殖、竞争和协作等。

3. 种群数量的增减和变化不仅受到生物自身的特点,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四、群落的定义与特点1. 群落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有机联系的生物总合。

2. 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之间相互依存,通过捕食、共生、共存等方式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3. 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因素、物种之间的竞争和共生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五、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特点1.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稳定的生态整体。

2. 生态系统包括了各种生物群落以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水文环境、大气环境等。

3.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循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是维持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六、生物圈的定义与特点1.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水、陆和空气中由生物所占据的全部部分。

2. 生物圈中包括了各类生物种类以及它们所处的各种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3.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命的集合体,其中不同的生物体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七、总结回顾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苏教版教学课件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ppt46张苏教版

苏教版教学课件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ppt46张苏教版
Page 21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种群数量
影直 响接
年龄结构
预测 变化方向
种群密度
决 定
影响 数量变动
性别比例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迁出
Page 22
小 结
集群型 均匀型 _______、 _______ 1、种群的空间分布有 ______、 随机型 种群数量变化 2、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_____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生物群落的构成
生物群落的演替
草地中所有的植物 构成一个种群吗?
Page 2
种群
概念: 生态学上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 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同种 所有 特征: 遗传特征 种群密度 空间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 迁入和迁出
Page 24
我国人口大约在1740年达到1亿人 56年后的1760年达到2亿; 40年后的1800年达到3亿人; 34年后的1834年达到4亿人; 101年后的1934年达到5亿人; 19年后的1954年达到6亿人; 又经过了10年,1964年全国人口达到7亿人; 5年后的1969年,全国人口达到8亿人; 又经过了5年,1974年全国人口达到9亿人; 7年后的1981年,全国人口达到10亿人; 1989年4月14日,我国大陆人口达到11亿, 期间仅相隔8年时间;到1995年2月14日,6年 间又增加了1个亿,达到12亿人。
Page 3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种群密度 概念: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 的数量——种群结构最基本参数。 种群密度测定方法: 样方法
计算若干样方中某 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数,然后以其平均 密度估算种群总体 平均密度的方法。

【课堂新坐标】2012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 苏教版必修3

【课堂新坐标】2012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 苏教版必修3
1.种群的特征(A) .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的数量变动(B) 3.群落的结构特征 .群落的结构特征(A) 4.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B)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C) 6.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 .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B)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的特征: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其中种群的数 .种群的特征: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 量特征主要有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迁入和迁出、年龄结构和 量特征主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 、 、迁入和迁出、 性别比例 _________等 _________等。 3.种群密度 .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是种群结构 概念: 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________ 概念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 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最基本的参数。 最基本的参数。 (2)常用的测定方法 常用的测定方法 植物: 样方法 。 ①植物:________。 动物: 不断移动位置的使用 不断移动位置的使用__________。 ②动物:a.不断移动位置的使用标记重捕法 。 b.活动范围小的使用样方法。 .活动范围小的使用样方法。
8.研究种群特征的意义 . 种群数量的变化 (1) _______________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出生率和死亡率 (2) 影 响 种 群 数 量 变 化 的 主 要 因 素 有 _______________ 、 迁入率和迁出率 ;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年龄结构 、 性别比例 。 __________。 (3)实践意义:珍稀濒危生物的保育,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和有效控 实践意义: 实践意义 珍稀濒危生物的保育,有害生物的监测、 以及_________的监控等 的监控等。 制,以及 人口数量 的监控等。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1. 1.建立生物科学中的数学模型 (1)在对种群动态进行 分析、预报、决策和控制 的研究过程中,离不 在对种群动态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研究过程中 的研究过程中, 在对种群动态进行 分析、预报、 开数学知识的应用,而建立__________是这一过程的关键 是这一过程的关键。 开数学知识的应用,而建立 数学模型 是这一过程的关键。 (2)建立动植物种群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是为了阐明 建立动植物种群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是为了阐明 自然种群动态变化的规律及其调节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数量增长的“ 型曲线 (1)理想条件:____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理想条件: 条件充裕、 理想条件 食物和空间 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学公式:__________。 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 Nt=N0·λt 。

第3章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

第3章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

4
第三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一)数量统计 1、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2)类型: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5
2、统计方法: (1)直接统计法 (2)样方法
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以其平均数来估计 种群整体。用数理统计法来估计变差和显著性。
6
(3)标志重捕法 即 N : M = n :m N = M × n/m
40
(二)偏利共生
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方得利,对另一方无害。
如某些附生植物以大树作附着物。
鸟类在树上筑巢等。
41
(三)互利共生
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 相得益。 例如:根瘤 菌根。
42
根瘤
43
菌根
44
菌根形成
45
三、种间负相互作用
包括竞争、捕食、寄生等。使受影响的种群增长
率降低,不意味着有害。
10
11
Ⅰ型-凸形曲线,长寿型。如大型兽类、 人类。 Ⅱ型-对角线,各年龄段死亡率相等。如 许多鸟类。 Ⅲ型-凹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很高(如 鱼卵等)。
12
四、种群增长率(r)
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比例和增 长的个体数。按下式计算: r = lnR0/T
式中:R0— 世代净增殖率(存活率与出生率相乘 并累加。R0 = lxmx);T—世代时间。
适合范围: 植物、鼠穴及鸟巢的分布。
有三种类型:见图4--11
31
32
(1)随机分布: 例如森林地被层的蜘蛛, 面粉的黄粉虫,土壤杂草等。 (2)均匀分布: 人工林。 (3)成群分布:大多数自然种群。
33
二、密度效应
当种群个体数目增加时,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 影响。 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规律: (一)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澳大利亚生态 学家,三叶草的密度与产量)

单招生物知识点总结

单招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1知识点总结一、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除了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二、病毒的相关知识: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①、,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④、结构简单,一般由(DNA或RNA)和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

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和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1、原核细胞:细胞,无、无,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构成的生物。

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构成的生物。

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大量元素:C、O、H、N、S、P、Ca、Mg、K等;微量元素:Fe、Mn、B、Zn、Cu、Mo;基本元素:;主要元素;C、O、H、N、S、P;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O、H、N;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7%-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练习题
()1.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大蒜、活的鸡、鱼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2.“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是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调整性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A.降低出生率 B.降低人口密度 C.改变性别比例 D.调整年龄结构
()3.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由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 若某种群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aa个体占6%,则A基因的频率为56%
C.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增长曲线呈现“J”型
D. 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趋势可根据其年龄组成
()4.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
调查面积(cm ×cm)10×
10
20×
20
40×
40
80×
80
90×
90
100×
100
110×
110
120×
120
130×
130
140×
140
A 3 5 8 14 16 17 19 20 20 …
B 3 5 6 9 11 13 13 13 13 …
C 2 3 5 8 8 8 8 8 8 …
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

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
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以上步骤中错误的是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5.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0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0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则池塘中共约有鲫鱼
A.29条 B.360条 C.390条 D.394条
()6.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7.右图为自然环境中某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A.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B.食物可能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因素
C.防治虫害应在b点时效果好D.该种群发展过程中,幼体所占比例ab段小于cd段
()8.右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t4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9.(多选)一个外来物种种群侵人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
A.该种群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而遭淘汰 B.该种群数量增长肯定不受新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制约C.该种群威胁到新环境内物种多样性 D.该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将呈“J”型增长10.下图是种群年龄组成三种类型,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属于____________型。

(2)B属于____________型,这类种群的种群密度会____________。

(3)假设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大量诱杀稻田内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就会破坏害虫种群的正常____________,从而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____率降低,达到明显降低害虫种群____________的目的,使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图中的____________类型。

11.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

环颈锥引入该岛后的增长曲线如右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环颈雉刚引入该岛的增长曲线为______________。

(2)环颈雉的种群数量的K值为______________。

(3)从__ _点开始,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由缓慢逐渐加快,原因是_______ ____。

(4)在1937-1942年,环颈雉的增长曲线相当于_______。

(5)环颈雉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_________ 决定。

(6)经调查,第一年环颈雉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

12.回答下列有关生态方面的问题。

Ⅰ. 图甲中,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

(1)曲线说明其种群栖息地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当曲线③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宜采取(填“就地”或“迁地”)保护的措施以防止其灭绝。

图中阴影部分代表。

(2)当种群数量对应于d点时,其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___。

Ⅱ.图乙是将灰喜鹊引入某个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调查了10年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绘制的λ值变化曲线。

(1)灰喜鹊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A、B、C三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少的是点。

(2)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
能(偏大/偏小/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