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代谢调节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 激素对代谢的调节

第十二章 激素对代谢的调节

对心肌的作用
胰高血糖素可使心肌的CAMP(环腺 苷酸)增加,使心跳加快,CO增加,平均 动腺Fe升高,增加心肌耗氧量。
胰高血糖素对运动的 反映和适应
对运动的反应
短时间静维持一 定运动时,血浆胰高 血糖素浓度不变。进 行长时间运动时,血 浆胰高血糖素浓度逐 渐升高。
对训练的适应
耐力训练可使安静 时血浆胰高血糖素浓度 下降。
质合成作用,使该部受损细胞产生多肽类活性物的能力受抑制。
剧烈运动对人体来说也是一种应激刺激。运动一切 的应激称为运动应激,它属于生理应激。生理应激的三 个阶段是:1)机体对刺激的直接反应及代偿反应,如运 动时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血压升高;2)机体对刺激的 部分或全部适应,表现为机体某些机能提高以适应所接 受的刺激;3)刺激结束后的恢复阶段,这时应激反应和 适应反应逐渐消失,机体恢复到运动前状态。 应激时各种刺激,作用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的不同部 位,最后经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使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皮质激素(ACTH) 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一次应激可使肾上腺皮质 激素的分泌持续几个小时。刺激愈强,分泌量愈高,持 续时间愈长。
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 胰岛素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的反应和适应
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
对心肌的作用
胰高血糖素对运动的反映和适应
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
对糖代谢的作用
1) 胰岛素促进外周组织细胞 摄取葡萄糖
2) 促进葡萄糖磷酸化生成, 并进步氧化生成丙酮酸, 并通过增强磷酸酶的作用, 使丙酮酸生成乙酰COA, 在乙酰COA酸化酶的作用 下生成脂肪酸,然后转送 到脂肪组织贮存。
甲状腺素对运动的反 应和适应
1) 对运动的反应 一次运动后甲状腺素总浓度没有变 化,但游离T4的浓度提高35%。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竞赛代谢调节与基因表达调控课件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竞赛代谢调节与基因表达调控课件

1.细胞质基质的代谢 2.线粒体的代谢 3.叶绿体与质体的代谢 4.细胞核的代谢 5.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的代谢 6.高尔基体与内质网的代谢 7.液泡的代谢
二、代谢调节作用点——限速酶、关键酶
体内代谢是一系列酶促反应的总和,
整个代谢途径速度往往决定代谢途径中催 化活力最低,米氏常数最大,也就是催化 反应速度最慢的酶,它起着限速反应作用, 故称之为 “限速酶”(rate-limiting enzyme),代谢调节就是通过这些酶活 性的改变来发挥调节作用的。但因为代谢 途径经常有交叉联系与分支,因此每条酶 促代谢反应途径都有相应的限速酶,所以 整个代谢途径中就会有多个限速酶。
1)顺式作用元件
指对基因表达有调节活性的DNA序列, 其活性只影响与其自身同处在一个DNA分 子上的基因;同时,DNA序列通常不编码 蛋白质,多位于基因旁侧或内含子中,如 启动子。
2)反式作用因子
能调节与它们接触的基因的表达的各 种扩散分子(通常是蛋白质),如转录因 子;其编码基因与其识别或结合的靶核苷 酸序列不在同一个DNA分子上。
决定机体当时的需要与条件;而每条代谢 途径的定向、多取决于催化各代谢途径反 应的第一个酶,它们在催化可逆反应中往 往极度偏向一个方向,决定着多酶体系催 化代谢反应的方向,故又称为“关键酶” (key enzyme)。代谢方向调节主要通过 调节这些关键酶的活性。而关键酶往往同 时又是限速酶,他们是代谢的调节作用点。
➢起调节作用的是某种氨基酰-tRNA的浓度。
3)降解物对基因转录的调控
➢葡萄糖效应(降解物抑制作用):是指 当葡萄糖和其它糖类一起作为细菌的碳源 时葡萄糖总是优先被利用,葡萄糖的存在 阻止了其它糖类利用的现象。
➢解释:葡萄糖的存在降低了细胞内cAMP的含量,而

第十二章 核酸代谢

第十二章  核酸代谢


IMP 3. 在IMP基础上完成
AMP和GMP的合成
3. 以UMP为基础, 完 成CTP, dTMP的合成
5'-P-R PRPP
IMP
CO2+Gln H2N-CO-P
OMP
总结
AMP dAMP dGMP GMPUMP dUMP CMP dCMP dTMP
ADP dADP dGDP GDP UDP dUDP CDP dCDP dTDP
腺苷+Pi
腺苷+ATP
腺苷激酶
腺苷酸+ADP
生理意义
●节省: 减少从头合成时能量和原料的消耗 ● 作为某些器官(脑,骨髓和脾)合成核苷酸的途径
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一)、从头合成途径
先合成嘧啶环,然后再与磷酸核糖连接生
成嘧啶核苷酸.
谷氨酰胺
C
N
C
天冬氨酸
CO2 C
C
N
(一) 从头合成途径的反应过程
CDP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dNDP dADP dGDP dUDP dCDP
TDP
dTDP
dNDP+ATP dADP+ATP dGDP+ATP dUDP+ATP
dCDP+ATP
激酶 激酶 激酶 激酶 激酶
dNTP+ADP dATP +ADP dGTP+ADP dUTP+ADP
dCTP+ADP
dUDP O
(1) 嘌呤碱与PRPP直接合成嘌呤核苷酸
次黄嘌呤
次黄嘌呤核苷酸
90%
次黄嘌呤-鸟嘌呤
嘌呤碱 PRPP磷酸(H核G糖P转R移T酶) PPi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代谢调节

生物化学第十二章代谢调节

精氨酸 谷氨酰胺 组氨酸 脯氨酸
氨基酸、糖及脂肪代谢的联系 糖
葡萄糖或糖原 磷酸丙糖 磷酸烯醇型丙酮酸
丙氨酸 半胱氨酸 甘氨酸 丝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脂肪
甘油三酯 3-磷酸甘油 脂肪酸
丙酮酸
亮氨酸 异亮氨酸 色氨酸
乳酸 乙酰CoA 乙酰乙酰CoA 酮体
亮氨酸 赖氨酸 苯丙氨酸 酪氨酸 色氨酸
天冬氨酸 天冬酰胺
mRNA
阻遏蛋白(无活性)
酶蛋白 阻遏蛋白不能跟操纵基因结合, 结构基因可以表达
D.无活性阻遏蛋白加辅阻遏剂
代谢产物与阻遏蛋白结合,从而使阻遏蛋 白能够阻挡操纵基因,结构基因不表达
代谢产物
原核生物乳糖操纵子
原核生物乳糖操纵子(诱导型操纵子)
•其控制区包括:启动子(P) 和操纵基因。
•结构基因:由β -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通透 酶基因(lacY)和乙酰化酶基因(lacA)串联在 一起构成。
有色氨酸时,阻遏蛋白与色氨酸结合后才 能与操纵基因结合,从而阻止色氨酸合成 酶类的转录。
trpR P1O trpEtrpD 结合
阻遏物 色氨酸
P2
不转录
trpC trpBtrpA
用于表达载体的trp启动子一般只包含 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部分trpE基 因。 目的基因 P1O trpE
大肠杆菌色氨酸操纵子的衰减作用的可能机制
[NADH]/[NAD+]对代谢的调节 金属离子浓度对代谢的调节
酶的含量
合成调节 降解调节
第三节
基因表达的调控
操纵子学说—转录水平的调控 操纵子——由结构基因与上游的启动子、操纵基 因共同构成的原核基因表达的协同单位。
结构基因(编码蛋白质,S)

第十二章钙磷镁和微量元素检验

第十二章钙磷镁和微量元素检验
二、无机磷测定 目前还不能直接测定人体内 的磷元素,各种方法都是直接地分析两种磷酸盐阴离子(HPO42-、H2PO4-),常用的方法有磷钼酸法,染料法,酶法。
EDTA-Na2络合滴定法 在碱性溶液中,血清钙与钙红指示剂结合成可溶性的复合物,使溶液呈淡红色,EDTA-Na2对钙有很大的亲和力,能与复合物中的钙络合,使钙红指示剂重新游离,溶液变蓝色,根据EDTA-Na2滴定用量可计算出血清钙含量。 钙 + 钙红 钙-钙红复合物 淡红色 钙-钙红复合物+EDTA-Na2 EDTACa+钙红 蓝色
第一节 概 述
一、钙、磷代谢及调节 (一)含量与分布 钙是体内含量最多的无机盐,占体重的1.5%~2%,总量约700~1400g,其次是磷,占体重0.8%~1.2%,总量约400~800g。99%以上的钙和86%以上的磷是以羟磷灰石形式沉积于骨、牙。
(二)吸收与排泄 吸收:在pH较低的小肠上段,钙的吸收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每增加10岁减少5%~10%,婴儿吸收率可达50%以上,儿童40%,成人20%左右,故老人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磷的吸收率约70%,低磷时可达90%。 排泄:主要通过肠道和肾脏。 钙: 80% 肠道 20% 肾脏 磷: 30% 肠道 70% 肾脏
发挥生理作用的是离子钙,但临床实验室测定的大多数是总钙。血浆中[Ca2+]、[H+]、[HCO3-]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血磷是指血液中的无机磷酸盐(HPO42-、H2PO4-)正常人血清无机磷0.97~1.61mmol/L(3~5mg/dl),儿童稍高。
[H+]
三、微量元素与疾病 (一)体内化学元素组成和分类 人体约含有50多种元素。 主要元素 含量>0.1g/kg体重 C、H、O、N、S、P、Ca、 K、Na、Cl、Mg等 必需的 Fe、Cu、Zn、Mn、 Co、Ni、Se、I、F等14种 微量元素 含量<0.1g/kg体重 非必需的 Si、As、Rb、 B、Al等 有害的 Bi、Hg、Pb、Be等

生物化学12代谢调节

生物化学12代谢调节
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个膜受体大家族,在真核生物中 普遍存在
约50%临床药物的靶点是G蛋白偶联受体
tangbinghua@
2.三聚体G蛋白(trimeric G protein)
参与信号转导的两类G蛋白之一,GPCR的效应蛋白 三聚体G蛋白有两种结构状态:无活性的Gαβγ•GDP和
tangbinghua@
第一节 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二.能量代谢的相互协作
关系
tangbinghua@
一、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糖和脂质的转化 (二)糖和氨基酸的转化 (三)氨基酸和脂质的转化 (四)糖、脂质、氨基酸与核苷酸代谢的联系
《生物化学》
第十二章 代谢调节
唐炳华(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教学大纲
掌握: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代谢途径的区域化分布, 关键酶,关键酶的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的机制、 特点和意义;激素水平的代谢调节蛋白激酶A途径, 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
熟悉:激素水平的代谢调节激素与受体,蛋白激酶C 途径,甲状腺激素作用机制
tangbinghua@
6.转导效应
(1)短期效应 又称核外效应 (2)长期效应 又称核内效应
tangbinghua@
四、蛋白激酶C途径
tangbinghua@
四、蛋白激酶C途径
tangbinghua@
四、蛋白激酶C途径
腺苷酸环化酶是变构酶,被Gs激活后催化合成cAMP
tangbinghua@
4.cAMP
第二信使 cAMP cGMP IP3 DAG Ca2+
效应蛋白 蛋白激酶A 蛋白激酶G IP3门控钙通道 蛋白激酶C 钙调蛋白激酶
tangbinghua@

13第十二章-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13第十二章-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

13第十二章-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第十二章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框12-1代谢整体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1941年F. Lipmann提出ATP循环学说,1948年E. Kennedy和A. Lehninger发现电子传递链,确立了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联系。

20世纪上叶,科学家在解析物质分解、合成代谢途径时,结合酶促反应机制,揭示了底物、代谢产物对代谢的调节作用。

1922年F. G. Banting发现胰岛素,其他激素也陆续被发现。

1939年A. V. Schally发明放射免疫分析技术,该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激素作用机制研究,揭示了神经一激素在物质代谢调节中的核心地位。

1963年Monod等提出的别构调节和1979年E. G. Krebs 和J. A. Beavo提出的化学修饰调节理论将酶活性调节与激素等的信号转导途径相联系。

至20世纪80-90年代,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将机体内外环境刺激、神经内分泌改变、细胞信号转导、酶/蛋白质结构变化、基因表达改变、物质及能量代谢变化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代谢及其调节网络。

随着当代“组学”研究的开展,将会更加深入地认识机体组织器官之间、各种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及其随内外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第一节物质代谢的特点一、体内各种物质代谢过程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在体内进行代谢的物质各种各样,不仅有糖、脂、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营养物质,也有维生素这样的小分子物质,还有无机盐、甚至水。

它们的代谢不是孤立进行的,同一时间机体有多种物质代谢在进行,需要彼此间相互协调,以确保细胞乃至机体的正常功能。

事实上,人类摄取的食物,无论动物性或植物性食物均同时含有蛋白质、脂类、糖类、水、无机盐及维生素等,从消化吸收开始、经过中间代谢、到排泄,这些物质的代谢都是同时进行的,且互有联系、相互依存。

如糖、脂在体内氧化释出的能量可用于核酸、蛋白质等的生物合成,各种酶蛋白合成后又催化糖、脂、蛋白质等物质代谢按机体的需要顺利进行。

第十二章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第十二章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第十二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重点
掌握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特点。了解物质代谢 调节的意义及方式。熟悉重要物质代谢途径的亚 细胞定位;掌握变构酶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了 解酶含量的调节——酶合成的诱导与阻遏。熟悉 激素与受体作用的特点,熟悉整体的物质代谢调 节。
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概论
一切生物的生命都靠代谢的正常运转来维持。机 体代谢途径异常复杂,一个细菌细胞的代谢反应 已在1000个以上,其他高级生物的代谢反应之复 杂可想而知了。生物体是一个组成极其复杂但又 非常精密;代谢反应繁多但又有条不紊;各种物 质代谢都有自己的独立过程但相互之间确联系密 切;互相可以转化但又相互制约。总之,机体是 一个完整统一的新陈代谢反应器。
中间代谢
废物排泄
• 各种物质代谢之间互有联系,相互依存。
㈡ 代谢调节
内外环境 不断变化 影响机体代谢
适应环境 的变化
机体有精细的调节 机制,调节代谢的 强度、方向和速度
㈢ 各组织、器官物质代谢各具特色
结构不同 不同的组 织、器官 酶系的种类、 含量不同 代谢途径不同、 功能各异

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
替,并互相制约。
● 一般情况下,供能以糖、脂为主,并尽量节约
蛋白质的消耗。
● 任一供能物质的代谢占优势,常能抑制和节约
其他物质的降解。
例如
脂肪分解增强 ATP 增多 ATP/ADP 比值增高
糖分解被抑制
6-磷酸果糖激酶-1被抑制 (糖分解代谢限速酶之一)
• 饥饿时
肝糖原分解 ,肌糖原分解
1~2天 肝糖异生,蛋白质分解
•细胞水平的调节主要为细胞内跨膜的集中和隔离的 分布。见P301。

十四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节控制

十四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节控制
蛋白质可以转变为糖。
(二)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01
糖 →→ α-酮酸 氨基酸 蛋白质
02
NH3
03
蛋白质 氨基酸 α-酮酸 糖
04
(生糖氨基酸)
05
1
由脂肪合成蛋白质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实际上仅限于Glu。
2
蛋白质间接地转变为脂肪。
(三)脂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01
脂肪
02
甘油
03
磷酸二羟丙酮
04
脂肪酸
05
乙酰CoA
06
氨基酸碳架
07
氨基酸
08
蛋白质
09
蛋白质
10
氨基酸
11
酮酸或乙酰CoA
12
脂肪酸
13
脂肪
14
(生酮氨基酸)
脂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蛋白质代谢为嘌呤和嘧啶的合成提供许多原料;糖类产生二羧基氨基酸的酮酸前身,又是戊糖的来源。
核苷酸的一些衍生物具重要生理功能(如CoA, NAD+,NADP+,cAMP,cGMP)。
核酸生物合成需要糖和蛋白质的代谢中间产物参加,而且需要酶和多种蛋白质因子。
各类物质代谢都离不开具高能磷酸键的各种核苷酸,如ATP是能量的“通货”,此外UTP参与多糖的合成,CTP参与磷脂合成, GTP参与蛋白质合成与糖异生作用。
代谢调节的四级水平: 酶水平调节 细胞水平调节 激素水平调节 神经水平调节
多细胞整体水平调节
(二)酶水平的调节
1、酶活性的调节 1)酶的别构效应 酶活性的前馈和反馈调节 2)产能反应与需能反应的调节 3)酶的共价修饰与级联放大机制 2、基因表达的调节 1)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节 2)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节

第十二章 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及代谢反应

第十二章 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及代谢反应

第十二章: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药物的代谢反应学习目的:在药物的生产、制剂、贮存、调配和使用等各个环节均会由于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引起药物的变质反应发生。

变质反应的结果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通过目章的学习,为用药更加安全、有效打下基础。

知识要求:1、掌握影响药物稳定性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药物贮存保管的原则和方法;2、熟悉药物变质反应的类型和过程、二氧化碳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药物的物理性及化学性的配伍变化、影响药物变质的外界因素和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3、了解药物的其他变质反应的类型及药物代谢反应对药物活性的影响。

能力要求:能应用药物贮存保管的原则和方法,解决药物在调配、制剂、分析、贮存保管、使用时可能发生的化学稳定性及变质反应的问题;学会常用的保证药物稳定性的办法。

课时:4导入新课: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会引起稳定性的变化和变质反应的发生。

是指药物在生产、制剂、贮存、调配和使用等各个环节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即质量发生了改变。

药物的代谢反应是指药物经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后,在各种酶系的催化作用下,使药物的分子结构一般会发生改变,包括官能团的增减、变换和分子的结合或降解。

这些反应决定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也控制着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和作用过程。

第一节:药物的化学稳定性药物变质反应的类型:水解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异构化反应、脱羧反应及聚合反应等。

其中,以药物的水解反应、氧化反应最为常见。

此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药物质量也有一定影响。

一.药物的水解性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易发生水解反应的药物在化学结构上一定含用易被水解的基团,由于药物中这些易被水解的基团多种多样,所以构多种多样的水解类型。

其中以盐类的水解、酯的水解、酰胺的水解和苷的水解较为常见。

(一)药物的水解过程1、盐类的水解:盐类的水解是组成盐的离子键与水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弱电解质(弱酸或弱碱);当溶液中水解产生的弱酸或弱碱超过其溶解度时,则由溶液中析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代谢调节在自然界中,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是由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大类基本物质和有限的其它小分子物质构成的。

虽然这些物质化学性质不同,功能各异,但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影响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彼此交织在一起的。

在正常的生物体内,不管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也不管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这些错综复杂的代谢过程均能按其生长发育及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而有条不紊相互协调地进行,生成的产物既足以满足生物的需要,又不会过多而造成浪费,表现出生物机体对其代谢具有调节控制的机能,这说明生物在其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高效、灵敏、经济、合理的调控系统。

 第一节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 生物体内各类物质代谢途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糖、脂类和蛋白质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当糖代谢失调时会立即影响到蛋白质代谢和脂类代谢。

现将生物体内四类主要有机物质:糖、脂类、蛋白质和核酸,代谢途径相互关系分别叙述如下: 一、糖代谢与脂类代谢的相互联系 糖类和脂类都是以碳氢元素为主的化合物,它们在代谢关系上十分密切。

一般来说,在糖供给充足时,糖可大量转变为脂肪贮存起来,导致发胖。

糖变为脂肪的大致步骤为:糖经酵解产生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可以还原为甘油;磷酸二羟丙酮也能继续通过糖酵解途径形成丙酮酸,丙酮酸氧化脱羧后转变成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可用来合成脂肪酸,最后由甘油和脂肪酸合成脂肪。

可见甘油三酯的每个碳原子都可以从糖转变而来。

如果用含糖类很多的饲料喂养家畜,就可以获得肥畜的效果;另外许多微生物可在含糖的培养基中生长,在细胞内合成各种脂类物质,如某些酵母合成的脂肪可达干重的40%。

 脂肪转化成糖的过程首先是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然后两者分别按不同途径向糖转化。

甘油经磷酸化生成α-磷酸甘油,再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后者经糖异生作用转化成糖。

脂肪酸经β-氧化作用,生成乙酰辅酶A。

在植物或微生物体内形成的乙酰辅酶A 经乙醛酸循环生成琥珀酸,琥珀酸再经三羧酸循环形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可脱羧形成丙酮酸,然后通过糖异生作用即可形成糖。

但在人和动物体内不存在乙醛酸循环,通常情况下,乙酰辅酶A都是经三羧酸循环而氧化成CO2和H2O,而不能转化成糖。

因此对动物而言,只是脂肪中的甘油部分可转化为糖,而甘油占脂肪的量相对很少,所以生成的糖量相对也很少。

但脂肪酸的氧化利用可以减少对糖的需求,这样,在糖供应不足时,脂肪可以代替糖提供能量,使血糖浓度不至于下降过多。

可见,糖和脂肪不仅可以相互转化,在相互替代供能上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

 354二、糖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糖是生物机体的重要碳源和能源。

糖经酵解途径产生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丙酮酸,以及丙酮酸脱羧后经三羧酸循环形成的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它们都可以作为氨基酸的碳架。

通过氨基化或转氨基作用形成相应的氨基酸,进而合成蛋白质。

此外,由糖分解产生的能量,也可供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之用。

蛋白质可以降解形成氨基酸,氨基酸在体内可以转变为糖。

许多氨基酸经脱氨后形成丙酮酸、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等,这些酮酸可通过三羧酸循环经由草酰乙酸转化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然后再经糖的异生作用生成糖。

 三、脂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生物体中的脂类除构成生物膜外,大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脂肪分解产生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可转变为丙酮酸,再转变为草酰乙酸及α-酮戊二酸,然后接受氨基而转变为丙氨酸、天冬氨酸及谷氨酸。

脂肪酸可以通过β-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进入三羧酸循环,可产生α-酮戊二酸和草酰乙酸,进而通过转氨作用生成相应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从而与氨基酸代谢相联系。

  但是这种由脂肪酸合成氨基酸碳架结构的可能性是受一定限制的。

实际上,当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形成氨基酸时,需要消耗三羧酸循环中的有机酸,如无其他来源补充,反应将不能进行下去。

在植物和微生物中存在乙醛酸循环,可以由两分子乙酰辅酶A 合成一分子琥珀酸,用于回补三羧酸循环中的有机酸,从而促进脂肪酸合成氨基酸。

例如,含有大量油脂的植物种子,在萌发时,由脂肪酸和铵盐形成氨基酸的过程进行得极为强烈。

微生物利用醋酸或石油烃类物质发酵生产氨基酸,可能也是通过这条途径。

但在动物体内不存在乙醛酸循环。

一般来说,动物细胞不易利用脂肪酸合成氨基酸。

  蛋白质转变为脂肪,在动物体内也能进行。

生糖氨基酸,通过丙酮酸,可以转变为甘油,也可以在氧化脱羧后转变为乙酰辅酶A,再经丙二酰途径合成脂肪酸。

至于生酮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等,在代谢过程中能生成乙酰乙酸,由乙酰乙酸再缩合成脂肪酸,最后合成脂肪。

另外,丝氨酸在脱去羧基后形成胆胺,胆胺在接受甲硫氨酸给出的甲基后,即形成胆碱,胆碱是合成磷脂的成分。

 四、核酸代谢与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核酸是遗传物质,在机体的遗传和变异及蛋白质合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来说,核酸不是重要的碳源、氮源和能源,但许多游离核苷酸在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ATP是能量的载体和提供磷酸基团的重要物质,UTP参与多糖的合成,CTP参与卵磷脂的合成,GTP供给蛋白质肽链合成时所需要部分能量。

此外,许多重要辅酶,例如,辅酶A、烟酰胺核苷酸和异咯嗪核苷酸等,都是腺嘌呤核苷酸的衍生物,腺嘌呤核苷酸还可355以作为合成组氨酸的原料。

 另一方面,核酸本身的合成,又受到其他物质特别是蛋白质的影响。

例如,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是核苷酸合成的原料,参与嘌呤和嘧啶环的合成;核苷酸合成需要酶和多种蛋白因子的参与等等。

但酶和蛋白因子的合成本身又是由基因所控制的。

可见核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总的来说,糖、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在代谢过程中都是彼此影响,相互转化和密切相关的。

糖代谢是各类物质代谢网络的“总枢纽”,通过它将各类物质代谢相互沟通,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磷酸已糖、丙酮酸、乙酰辅酶A在代谢网络中是各类物质转化的重要中间产物。

糖代谢中产生的ATP、GTP和NADPH等可直接用于其它代谢途径。

脂类是生物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脂类的氧化分解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并为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

磷脂和鞘脂是构成生物膜的成分,而且它们的某些中间代谢物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

蛋白质是机体中所有原生质结构的基础,而且作为酶的主要组成成分,决定着各种物质代谢反应的速度、方向及相互关系。

如糖代谢中的磷酸果糖激酶、柠檬酸合酶,脂代谢中的乙酰CoA羧化酶等都是代谢中的限速酶。

各类物质的主要代谢关系如图12-1。

图12-1 糖、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关系 356第二节代谢的调节代谢调节(metabolic regulation),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生理机能。

进化程度愈高的生物,其调节系统就愈复杂。

在单细胞的微生物中只能通过细胞内代谢物浓度的改变来调节某些酶促反应速度,称为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这是最原始的调节方式;随着低等的单细胞生物进化到多细胞生物时出现了激素调节(细胞间调节),激素可以改变细胞内代谢物质的浓度和某些酶的催化能力或含量,从而影响代谢反应的速度;而高等生物和人类则有了功能更复杂的神经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通过神经递质直接发生作用,或者改变某些激素的分泌,再通过各种激素相互协调,对整体代谢进行综合调节。

总之,就整个生物界来说,代谢的调节是在酶、细胞、激素和神经这四个不同水平上进行的。

  各类调节作用点均在生物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细胞中。

所以细胞内的调节虽然是原始的,但却是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高级水平的神经和激素调节方式的基础。

而且在细胞内的各类代谢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代谢反应性质、方式、速度,均决定于酶的性质。

细胞内的代谢除受酶的调节外,还包括细胞区域化及能荷的调节。

 一、酶水平的调节 代谢反应是由酶催化进行的,酶水平的调节是最灵敏和最有效的调节。

酶水平的调节也是目前研究得比较多、了解得比较详细的代谢调节方式。

酶水平的调节主要从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两个方面影响细胞代谢。

 (一)酶数量的调节 酶是生物反应的催化剂,酶的相对数量决定代谢反应的进程和方向。

因此,酶本身也必然受代谢调节的控制。

通过酶的合成和降解,细胞内的酶含量和组分便发生变化,因而对代谢过程起调节作用。

生物细胞的这种通过改变酶的合成和降解而调节酶的数量,被称为“粗调”。

通过粗调,细胞可以开动或完全关闭某种酶的合成,或适当调整某种酶的合成和降解速度,以适应对这种酶的需要。

  1.酶合成的调节 酶是蛋白质,而蛋白质合成是由mRNA编码的,DNA经转录产生mRNA,再翻译成蛋白质。

可见酶合成首先在转录水平上进行调节。

 生物体每个细胞都含有该生物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必需的遗传信息,但这些遗传信息不是一下子全部表达出来,而是按其生长发育的需要或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只表达出一部分遗传信息,合成相应的蛋白质---酶。

特别是当某种酶的底物存在时,便会发生诱导作用,导致作用于该底物酶的合成。

这个底物称为诱导物(inducer),由诱导物促进而合成的酶称为诱导酶(induced enzyme)。

例如,大肠杆菌培养基中加入乳糖作为唯一的碳源时,大肠杆菌细胞即生成利用乳糖的酶类。

但当培养基中加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时,则它只含有很少的半乳糖苷酶(一种大肠杆菌利用乳糖的关键性酶)。

 357与酶合成诱导情形相反的是酶的阻遏(repression),即由于某些代谢产物的存在而阻止细胞内某种酶的合成。

例如,将大肠杆菌培养在只含有无机铵盐(NH4+)及单一碳源(如葡萄糖)中时,大肠杆菌能合成所有的含氮物质,包括合成蛋白质所需要的20种氨基酸。

但如果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氨基酸(如色氨酸),则利用NH4+和碳源合成色氨酸的酶系便迅速消失。

这种现象就是酶合成的阻遏作用。

阻遏酶生成的物质(色氨酸)称为辅阻遏物(corepressor)。

 1961年,F.Jacob和J.Monod根据酶合成的诱导和阻遏现象,提出了操纵子学说,用来说明酶合成的调节。

 所谓操纵子(operon)是指染色体上控制蛋白质(酶)合成的功能单位,它是由一个或多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和控制基因组成的。

这些基因串连排列在染色体上参与转录过程(图12-2)。

结构基因是作为转录成mRNA的模板,以后由mRNA翻译成相应的酶蛋白;控制基因是由操纵基因和启动基因组成的,操纵基因在结构基因旁边,是被激活阻遏物的结合位点,由它来开动和关闭合成相应酶的结构基因,启动基因在操纵基因旁边,是RNA 聚合酶结合的位点。

在操纵子的前边是产生阻遏蛋白的调节基因。

当操纵基因“开动”时,它管辖的结构基因能通过转录和翻译而合成某种酶蛋白;当操纵基因“关闭”时,结构基因不能合成这种酶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