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供给制度变迁对高校办学行为的影响阐释

合集下载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而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则是支撑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在不断变迁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和未来展望进行分析。

一、历史变迁1978年我国启动了改革开放进程,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开始了新的探索和调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学校依靠国家的经费安排来维持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这一时期,高校人才待遇低,科研条件差,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教师生活待遇普遍不高,这些都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到了199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迎来了大规模的扩招,这也对高等教育经费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满足大规模扩招的需求,我国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经费进行了加大投入,逐渐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

1998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财政管理改革工作的通知》,这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高等学校的自主权和学校经费的多渠道筹措。

这一政策的出台,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源泉,也激励了学校的内生动力,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高校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高校要根据绩效进行经费分配,这也为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迈向绩效型管理提供了指导。

2018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强调高等教育要以质量为中心,提高教学水平,为高等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提供了新的指导。

二、存在问题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在4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过分依赖于财政拨款,学校自主筹措经费的能力不足,很多高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科研条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近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将从历史变迁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进行分析。

一、历史变迁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此时,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较少,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院校建设落后,师资力量不强。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度提升,2000年之前,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大幅提升,高校建设加快了步伐,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硬件设施获得了大力发展。

此阶段的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主要注重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000年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经历了新的调整。

从2006年开始,我国实施了高等教育绩效管理制度,高等教育经费逐渐由以数量为主转向以质量为导向。

国家加大了对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国家还鼓励高校自主招生和自主管理,加强了高校的社会服务与企业合作,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认可度。

二、未来展望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要加强高等教育经费的公平分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一些名校和重点学科资源丰富,而普通高校和一些学科的经费投入相对较少。

应该建立科学公正的高等教育经费分配机制,确保资源的公平流动,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要加强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有效管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高等教育经费应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增加投入的力度,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还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经费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益。

要加强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与创新能力的结合。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核心,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应该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支持,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我国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许多历史变迁,其经费政策也有了较大的调整。

本文将以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为主线,探讨目前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现状,并对未来展开一些展望。

改革开放初期的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可谓较为紧缺。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旨在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当时的中国高校普遍缺乏资金,经费非常有限。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当时的政府鼓励高校自行创收,通过合作办学、技术转让等方式筹集资金。

经过数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高等教育经费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1985年,国家开始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是1985年至1995年实施的“七五”国家计划,要求高校优先发展重点领域和重点学科,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2000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高等教育经费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2003年,政府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

2007年,国家启动了“211工程”,重点支持100所大学的发展。

同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高等教育财政保障办法》,明确规定了高校经费来源和使用的一些原则。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国家对高校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并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

例如,2012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求高等教育领域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次,政府鼓励高校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方式,例如通过社会化办学、企业合作等方式创新教育经费。

另外,政府也鼓励高校加强自身投入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未来展望,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可能会实现更大的调整和改革。

首先,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对经费的投入将会更加重视。

其次,政府可能会进一步完善经费使用的监管机制,提高对高校经费投入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摘要】本文从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出发,分析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调整、加入WTO后的变化以及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未来展望包括提高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和优化经费使用方式。

通过对过去4个decade的政策变迁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文章旨在全面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发展脉络,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文章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费政策、40年、历史变迁、未来展望、改革开放、加入WTO、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优化使用方式、发展、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引言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高等教育经费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经费投入相对较少,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不断调整,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经费投入水平。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需要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需求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要求。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化经费使用方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对国家整体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过去40年来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梳理和分析,可以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调整和制定提供借鉴和经验。

古代书院的经费来源对当前高校发展的启示

古代书院的经费来源对当前高校发展的启示

古代书院的经费来源对当前高校发展的启示摘要:书院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前身,加强对书院的教学特点、方式等多方面的研究,可以对现代高等教育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当前,高校经费筹措是一项重大问题,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发展。

研究古代书院的经费来源,对高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书院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历时千余载的教育学术机构。

它产生于唐,发展于宋元,繁荣于明清,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的影响如此之大,又被看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萌芽。

但是办教育首先考虑的就是经费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如何保证高校充足的办学经费是一个长期困扰学校的问题。

因此加强对古代书院的来源研究,将对当前高校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古代书院的经费来源(一)官府拨付古代书院在成立的初期是由私人建立的讲学、藏书之处,经费由私人承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对民众和社会教育感化的作用显著,使得官府开始意识到书院有利于维护其封建统治。

书院为了加强对这一教育机构的控制,就采取多种方式,诸如赐田、赐币、赠匾、赠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书院的管理。

1.赐田即官府赐给书院的学田所谓学田,是指书院和州县官办学校所用的田地。

它是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书院其他各项事业的前提和保证。

“书院不可无田,无田是无院也”,能够看出学田的重要性。

设学田以赡学的制度就是学田制,学田制作为中国古代办学经费的一种恒定来源,始于宋朝,以后历代均有发展和完善。

在学田制实施之初,学田大部分由官府拨给,这种由官府拨的学田,通常称为“赐田”,以体现皇恩浩荡。

这种由朝廷赐予的学田一般面积比较大、土质肥沃,并且土地得到朝廷认可,具有法律效力,不容易被地方强权霸占,因此书院特别重视对学田的管理。

历史上也有诸多赐田的事件:如景佑二年(1035年),西京重建修太室书院,诏以崇阳书院为额,赐田一顷。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

高等教育经费是支撑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经历了历史变迁。

40年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投入比例较低,学校财务困难。

19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扩张的时期。

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逐步得到了优化和加强。

1993年,中央财政开始向高等院校拨付绩效性经费。

2000年,国务院出台了《高等教育发展“十年规划”纲要》,规定到2010年,将教育部门的年均经费总量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以上;同时,《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高等院校必须实行均衡发展,对各类院校、区域、学科设置等实行差别化政策,为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支出持续增加,2019年高等教育经费总支出已达到1.8万亿元。

政府财政资金仍然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但社会投入越来越多,学校自身也在积极探索经费来源多元化的途径。

同时,多项政策和措施也在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意见》提出,在财政支出方面,应提高教育经费比重和公共教育资源投入,强化保障性投入;同时,扩大社会办学,鼓励“引才入校”和“引校入企”,实行优化配置、激励鼓励、深化改革等一系列举措,改善高等教育的办学环境和条件,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发展方向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继续提高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战略投入,特别是在高水平学科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二是进一步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探索政府向社会募集教育基金、推动社区、企业、民间资本参与教育投资,推进教育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

财政资金对高校办学质量的影响及调控研究

财政资金对高校办学质量的影响及调控研究

财政资金对高校办学质量的影响及调控研究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阵地,其办学质量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然而,作为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财政资金的分配与使用对高校的办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财政资金对高校办学质量的影响,并针对其影响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

一、财政资金对高校办学质量的影响1. 资金数量与质量相互影响:高校的经费总量决定了其拥有的教学、研究和创新资源的多少,从而影响到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充足的财政资金能够提供更好的教学设施、实验室条件以及吸引优秀师资的待遇,进而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相反,经费不足会限制高校的资源配置,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

因此,财政资金数量的调配是保障高校办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2. 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和透明度: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和管理制度对高校办学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财政资金的使用灵活性能够激发高校教师的创新研究意愿,提高科研能力。

其次,透明的资金使用制度能够防止资金滥用和浪费,确保资金按照规定的方向和目标使用,从而提高办学质量。

3. 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差异性:财政资金的分配不仅影响到高校之间的差距,也影响到高校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如果财政资金的分配不公平或不合理,将会使高校之间出现质量和资源的差距,进而影响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公平性和健康发展。

二、财政资金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调控研究为了保证财政资金对高校办学质量的积极影响,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管理。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调控研究方向:1. 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包括审计制度、财务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同时,建立监督机制,对高校的财政资金使用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2. 优化财政资金分配机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建立科学公平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

重点关注办学质量较低的高校,加大对其经费的支持力度,推动其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水平。

供给侧改革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2017
行政事业资产与 财务
月( 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财务管理
笼统,不够细化,使得实施起来遇到问题。如专项资金 管理,往往只规定了使用范围,但并未规范具体开支内 容;内控机制缺乏,或流于形式;对预算外资金疏于管理 等。因此,要实现高等学校财务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建 立一个全面、系统、可实行的规章制度体系,使得工作中 有章可依,实施起来内控也不易流于形式,同时也减少 工作中因规章不明而难以决策的情况,提高工作效率。
所谓精益管理,也可以作为人们常说的精细化管 理的一种提升,它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文化,更是社 会分工的需要与服务质量的提升对现代企业优质管理 的必然要求。传统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方式总体上来 说还是比较笼统、简单、粗放,规范化程度不高。高等 学校财务管理亟需向精益管理转变,以精细化管理思想 为指导,构建财务管理制度化,财务制度系统化、财务 审核流程化、业务考核精细化、财务内控规范化,通过 以上 五化 改革,从根本上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 科学、合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等学校财务管理 精细化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财务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
1. 有利于高等学校整体管理水平提高,有力推动高 校供给侧改革实施
由于在高等学校中,财务管理部门并非高等学校 主要的教学科研部门,只是作为服务部门与窗口看待, 因而容易受到学校领导的忽视,常常成为了高等学校 管理水平提高的 短板 。然而,财务部门作为高等学 校日常行政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门,却又承担着学校 日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重要工作,为教学科研 工作提供支持。只有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 确保学校各部门的正常运行,为高等学校推进供给侧 改革提供有利条件。
供给侧改革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杨晓红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高等教育也随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全面发展的历程。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长期受到封闭和内向型的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极为有限,直接影响到了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

这时期,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支持主要通过教育部门拨款和学校自筹办学两种方式进行。

19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继而高等教育的经费政策也得到了加大支持。

政府的财政投入逐渐增加,高校获得了更多的经费支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这一时期,教育部门开始实行“按任务分配经费”的制度,促进高校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发展。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施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计划,面临了更多的教育投入需求。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支持不断增加,高校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一批新兴的学科开始得到支持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的社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社会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支持度也在逐渐提高。

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可以鼓励高校多元化经费来源,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获取更多的教育经费支持。

可以鼓励社会化教育捐赠,促进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可以鼓励高校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实现经费的更好利用。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全面发展的历程。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经历了较大的历史变迁。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高等教育几乎没有经费支持,到如今高等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这一变化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几乎没有经费支持,大部分高校都面临着经费困难。

这导致很多高校只能借助外资和自筹资金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给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得到了重视,高等教育经费逐步增加。

在199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自筹资源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高校可以通过自筹资金来支持学校的发展。

这为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2005年,中国政府发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号召,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支持。

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首次超过2%,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取得了重大突破。

此后,政府每年都在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高等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上升。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目前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而高校自筹收入比例较低。

这导致高等学校在经费使用上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权,难以及时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

高等教育经费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分配不均衡。

一些高校经费相对较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一些地方和农村地区的高校则面临着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

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学校存在浪费现象,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支持力度,确保高等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

高校教育财政投入对办学效益的影响研究

高校教育财政投入对办学效益的影响研究

高校教育财政投入对办学效益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高等教育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各国政府纷纷增加对高校教育的财政投入,以提升办学水平和培养高素质人才。

然而,高校教育财政投入对办学效益的影响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高校教育财政投入与办学效益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并分析这种影响可能存在的因素和机制。

首先,高校教育财政投入对办学效益的影响是双向的。

一方面,充足的财政投入可以提供高校所需的人才、设备、图书等资源,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这些资源的充足供给,有利于提升教师教育水平、改善办学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高校办学效益的提升也会促使政府增加对高校的财政投入。

因为政府通常会根据高校的办学效益来评估教育政策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财政投入的规模和结构。

其次,高校教育财政投入对办学效益的影响不仅与投入的规模有关,还与投入的结构和使用效率密切相关。

财政投入的结构指的是财政资金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不同方面的分配比例。

合理的投入结构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益,进而提高办学效果。

例如,适当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可以促进科学研究创新,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声誉。

同时,投入的效率也对办学效益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财政投入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高校的办学效益将不会产生明显提升。

因此,高校应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并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估体系来监督和评价财政投入的使用情况。

此外,高校教育财政投入对办学效益的影响还与高校的类型、地域和办学理念等因素相关。

不同类型的高校在财政投入和办学效益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研究型大学通常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用于科研活动,而职业教育机构可能需要更多的投入用于师资培训和实践教学。

地域因素也会对财政投入和办学效益之间的影响产生作用。

发达地区的高校通常能够获得更多的财政投入和资源保障,从而取得较好的办学效益。

相反,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可能面临资源匮乏和办学困难,其办学效益可能受到限制。

古代书院的经费来源及对民办高校发展的启示

古代书院的经费来源及对民办高校发展的启示

学田制定义与起源实施方式特点与影响官府拨款定义与起源实施方式特点与影响私人捐赠定义与起源01实施方式02特点与影响03定义与起源学生交纳的学费及食宿费是指学生为了接受教育而向书院支付的费用。

其起源于唐代,是书院自筹经费的一种形式。

实施方式学生交纳的学费及食宿费一般用于书院的日常运营、维修和教师的薪酬。

此外,这些费用还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条件,如住宿、餐饮等。

特点与影响学生交纳的学费及食宿费为书院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来源,保证了其正常运转。

同时,这些费用也反映了学生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书院的认可,对书院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生交纳的学费及食宿费政府应提高对民办高校的关注和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民办高校的合法地位和权益。

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民办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及师资队伍建设等。

政府应提供财政补贴或奖学金,鼓励更多的学生选择民办高校,提高民办高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政府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办学010203政府应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和监督,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民办高校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民办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01020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倡导"学以致用"对民办高校发展的启示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重视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对民办高校发展的启示强调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010203加强实践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对民办高校发展的启示01 02 03德育为先强调修身立志教育注重德育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古代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民办高校可以借鉴这一理念,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为民服务的意识。

高校财务制度变化

高校财务制度变化

高校财务制度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高校财务制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过去只依赖于政府拨款的财务管理模式,到现在高校财务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财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已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高校财务制度的变化、原因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高校财务制度的变化1.1 财务管理的专业化过去,高校的财务管理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拨款和专门部门的监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如何合理地使用拨款,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但是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多样化的需求,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高校开始引入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和专业化。

1.2 自主权的增加在过去,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依赖于政府的拨款,高校的财务预算和支出都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但是随着高校自主权的不断增加,高校可以通过自主招生、项目申报等方式增加收入,同时也可以自主确定支出的方向和对象。

这种自主权的增加使得高校在财务管理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

1.3 财务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也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使得财务信息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为高校的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同时,财务信息化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得财务管理更加便捷和高效。

1.4 财务风险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通过风险评估、预警和治理等方式有效地控制和应对财务风险。

只有在财务风险得到有效管理的前提下,高校才能保证财务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财务制度变化的原因2.1 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化的进程,高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政府的拨款有限,高校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增加收入;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益。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近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经历了持续的调整和变迁。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从经济发展到人才培养的转变,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在不同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过去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渐增加,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展望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还需要继续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

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来支持高校的办学和科学研究活动,为高校提供必要的师资和教学设备。

由于经费有限、体制僵化等原因,高等教育经费面临一些问题,如课程建设滞后、教学设备落后等。

进入市场经济时期,高等教育经费政策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政府在提供财政拨款的也鼓励高校通过自筹经费的方式来支持教学和科研。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办学、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

这种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方式为高校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经费政策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然相对不足。

尽管政府的财政拨款有所增加,但高等教育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高校的办学成本也在不断上升。

高校的自筹经费面临着一些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和竞争激烈性,高校在自筹经费方面较为困难,尤其是一些地方高校和重点学科。

对于未来的展望,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需要继续优化。

政府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

要确保高等教育经费的总量与高校的需求相适应,逐步提高财政拨款比例,保证高校的基本运转和发展需求。

政府还应鼓励社会各界提供更多的捐赠,并建立有效的捐赠机制,增加高校的自筹经费来源。

高校应加强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要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建立合理的经费分配机制,确保经费使用的公平和透明。

高校还应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审计和监管能力,防止经费浪费和滥用。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摘要】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一直处于不断调整和改革的过程中。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回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展示了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调整和改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经费投入不足、分配不公等。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高等教育经费政策,提高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们也需要面对诸如人口老龄化、科技创新等挑战,制定更加灵活和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应对。

加强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完善政策,才能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历史变迁、改革开放、现状、未来展望、挑战、发展、重要性。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过去的40年里,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高等教育经费政策是支撑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逐步走向成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高等教育经费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确保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将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和现状出发,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议,力求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分析当前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现状,提出未来发展的展望和建议,深入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面临的挑战,并对历史变迁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发展,强调加强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了解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探讨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经历了多次变革与发展,以应对学校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满足大众教育需求。

本文将对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进行回顾,以及对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1978年,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同时高等教育迎来了新时代。

受当时财政困难的影响,国家无法承担高等教育的全部经费。

因此,国家出台了“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募资为辅的经费保障体系”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解决了高等教育在经费上的困难。

同时,创立了“以国家统筹为主、地方自筹、社会拨款为辅”的三级管理体制,建立了逐级审批、逐级拨款的经费保障系统。

1990年代初期,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增加经费投入、政府部门特殊项目购买服务”的政策。

这一政策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捐赠,同时减少对政府经费的依赖。

此外,经过多年努力,国家承担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教职工薪酬发放,解决了高等教育经费的基本问题。

2006年,国务院发文提出了“平衡发展高等教育、优质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

以此为依据,高等教育开展了多元化发展,涵盖了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多个领域。

同时,为了提供长期、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国家开始向部分高水平大学“定向拨款”。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此时,高等教育经费的新问题也逐渐浮现:一是需要更多的经费投资,在教育资源、教学条件、科研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

二是需要更精确的经费管理机制,确保每一笔经费都能得到最大化的使用效益。

在未来,为了保障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我们需要在制定经费政策时更加注重精确管理,应用科技手段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同时应该鼓励企业加大高等教育的赞助投资,在多方面提高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高校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最终,高等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应该追求精准、公平、可持续的理念,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经历了许多历史变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回顾过去,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望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主要以解决基本办学经费为主要目标。

这一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低,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经费出现了明显的不足。

进入19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并提出了“加大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的重要决策。

2000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特别是在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提出了“加强高等教育经费保障,增加财政支出,不断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目标。

我国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如《关于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意见》,进一步提高了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重要变化之一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了“课程思政建设工程”,通过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增加高校办学经费的来源。

我国还加大了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提高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科研创新。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我国将进一步增加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障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将注重提高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强经费管理和监督,确保经费的合理利用和公平分配。

我国还将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提高高校的自主权和办学能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一、历史变迁1978年,我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高等教育也随之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同时还对外国资助和自筹经费进行了初步尝试。

在这一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开始逐步转变,由过去的“一切由国家统一安排”转变为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的制度。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开始了向市场化、多元化的转变。

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经费不足、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增加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

199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国家将逐步扩大高校自主权,高校也要依法自主地管理和使用财产和经费。

2000年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

政府逐渐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并加大对弱势学生和高校的扶持力度。

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力量参与高等教育事业的政策,以多方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经费的责任。

二、未来展望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

政府应继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政府对弱势学生和贫困地区高校的资金扶持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大,确保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我国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

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力量积极参与高等教育事业,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的经费责任。

我国应该继续推动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多元化改革。

鼓励高校大力发展社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经济活动,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获得自主经费。

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经费的管理机制,确保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政府和高校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经费管理体系,加强对高等教育经费的监督和管理,杜绝浪费和贪污现象的发生。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在过去40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迁,这一变迁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也需要对未来进行展望,不断优化经费政策,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回顾过去40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此时我国高等教育重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高校的资金来源。

当时,政府主导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了高校的正常运转。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幅扩张,政府逐步调整高等教育经费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并提出了“按需投入、精确投入”的原则。

第三个阶段是近年来,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目标,明确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提高,未来展望也变得更加重要。

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必须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

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经费的分配机制,确保公平合理。

当前,一些高校和一些学科在经费分配中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这需要我们加大改革力度,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

未来,我们还需要注重提高教育经费的效益。

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必须与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相匹配,不能出现浪费和效率低下的现象。

这需要我们加强对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评估,推动高校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随着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和新挑战的出现,我们也需要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经费政策。

一方面,我们需要关注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的差异性,给予不同类型的高校相应的支持。

我们需要注重教育公平,提供给予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高等教育的资金支持,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费供给制度变迁对高校办学行为的影响阐释
摘要:高校经费供给制度的变迁导致了高校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变革,主要表现是高校与政府间的“上下级”关系逐渐削弱、高校与合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的扩大以及高校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主顾”关系的增强。

在资源依赖理论的作用下,高校不得不回应来自市场、学生群体等其他非政府主体的需求,对自身的办学行为进行调整,包括寻求政府控制与高校自治的平衡,合理利用市场机制改善资源环境,为学校资源主要提供者——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等等。

关键词:资源依赖理论;经费供给制度;高校办学行为资源依赖理论是研究组织变迁活动的一个重要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存在于相互联系以及有各种各样联系的网络之中,组织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财力、物质、人力以及信息等资源都是从环境中获得的,组织不得不依赖这些外部资源提供者[1]。

组织间的资源依赖产生了其他组织对特定组织的外部控制,并影响了组织内部的权力安排,能够提供和取得更多资源的组织成员显然比其他成员更加重要。

在资源依赖理论的作用下,自上世纪末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我国高校经费供给制度的变迁导致了高校经费供给模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导致高校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变化,进而对高校内部办学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高校经费供给制度的变迁过程简述
制度变迁是指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制度重新安排或制度结构的重新调整,它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交易与创新的过程[2]。

实际上,制度变迁过程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和权利的转移过程。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稀缺资源在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大环境中处在一个不断选择和优化配置的过程中。

因此,在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经费供给制度选择的方式不同,高等教育的经费供给途径与资源整合的优化程度也不同。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我国的教育经费供给制度的变迁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1.中央统一财政与分级管理阶段(1949~1980年)
由具有特殊权力身份的政府对时局的把握和信息处理为主导而推行的高等教育供给制度对当时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期间,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供给制经历了由“集中统一”、“条块”结合、以“块块”为主到“分级包干”的三种管理模式。

这个时期高校所有的经费都由政府统一划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

这一阶段高校拨款方式主要是“基数+发展”的拨款模式。

该拨款模式是按照学校的规模及各种日常经费开支的需求核定一个拨款基数,然后在这个基数上按照一个标准逐年增长。

这个阶段高校拨款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是这一时期高校经费的唯一供给主体,国家集办学者与管理者于一身,高校学生全部由政府统一组织招生及安排就业,由此,也造成了高校极度依赖于政府,导致高校办学主体的产权不明晰、管理者的权限不规范、高校的高层领导是政府官员并由政府直接任命等等现象的出现。

2.地方负责与分级管理阶段(1980~1993年)
这个时期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较大改革,由中央“统收统支”变为“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级负责,即由以往的全国“吃大锅饭”变为了“分灶吃饭”。

从1980年起,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由各自的“婆婆”下达,中央院校由教育
部负责,地方院校由各省财政部门及地方财政拨款。

尽管层次不同及类别不同的高校资金来源不同,但总体上呈现出双渠道的格局。

在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极度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其投资力度大,经费充足,办学条件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较快;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因经费紧张,高等教育发展缓慢。

这个时期的拨款方式主要是1986年确定的“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分配方式。

其中,综合定额”部分包括教职工人员经费、学生奖贷学金、行政公务费、教学业务费、小型设备费和其他费用等项目;“专项补助”是对“综合定额”的补充,它是由政府部门在考虑学校的各种特殊需要后单独支付的[3]。

下表描述的是这个时期高校经费来源结构。

从上表可以看出,1986年至1992年这个时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数的80%以上,但其比例逐年减少,而学杂费和社会捐赠的费用逐年上升。

虽然高等教育财政性拨款实行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办法,但是国际资本和私营资本基本上没有被利用起来,高校经费由国家和受教育者承担,其中,政府仍承担绝大部分,受教育者仅仅承担一部分。

3.高校自主筹措经费的多元教育经费供给制度阶段(1993年至今)
改革开放后,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公共事业的发展,中央财政面临平衡医疗卫生、社保以及国防与公共安全等公共部门发展需求的巨大压力,有限的财政拨款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所须的经费;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在“成本分摊”理论的推动下,学生个人、家庭以及社会资本成了高校扩充资源的主要途径。

1993年至今,高等教育投资渠道单一化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呈现出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格局(见表2)。

财政性教育经费与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呈此消彼长趋势,其投资来源已经形成“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的多元化”[4]。

多元利益主体格局的形成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高校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了办学资金的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财政拨款不足和高等教育需求迅速增加之间的矛盾。

但从资源依赖的角度分析,收入来源的转变,特别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急剧下降,已经影响了公立高校“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经费供给模式”,使高校办学行为陷入另一种“不自由”的旋涡中。

从上表可知,国家财政拨款从高校扩招前的70%逐年下降。

国家财政拨款体制的转变,从“经济上”迫使高校寻求其他外部资源。

伴随高校学费制度改革和高校扩招,学杂费收入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年均增长33.97%,社会集捐资与其他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率也分别为23.31%和23.47%。

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经费总量和来源结构的重大变化,主要源于同时期教育财政制度的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