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碑刻

合集下载

关于二爨的诗词

关于二爨的诗词
雄峙西南成保障,衣冠文物盛江河。
蚕丛万里荒榛里,石室千秋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呵。
识得韩家残笔在,始知书法自中峨。
这些诗词都表达了对二爨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也反映了二爨在中国书法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于二爨的诗词
二爨,指的是《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它们分别是南朝宋和南朝齐时期的碑刻。以下是关于二爨的诗词:
1.《题二爨》清代乾隆皇帝
匪特为滇池之光,抑亦为两爨之光;
有唐贞观天子铭文,乃知右军书法之传。
丰碑虽没名犹存,书体沿讹俗易安;
以今视昔知不足,后代临池胜前贤。
2.《题爨龙颜碑》清代阮元
古碑犹在石岩阿,拜读因知感慨多。

中国流芳千古的石刻碑碣

中国流芳千古的石刻碑碣

中国流芳千古的石刻碑碣作者:黄剑华来源:《月读》2022年第11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完成四海归一的大业。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采用小篆,统一文字。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命丞相李斯刻石于泰山绝顶,以炫耀其文治武功。

其后,秦始皇又数次前往东方和南方地区巡游,每到一个地方,便祭祀名山,刻石竖碑,为其歌功颂德。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先后在泰山、琅邪台、芝罘、碣石、会稽、峄山六处七次刻石。

秦二世时,又补刻了诏书和从臣之名。

后人将这些刻石统称为秦刻石。

这些刻石均由丞相李斯采用小篆书写,字体潇洒优雅,备受赞赏。

秦朝的这些刻石群,虽然今天大都已被毁坏湮没,难窥全貌,却是书法与石刻艺术上的一件辉煌壮举,对开启和推动石刻碑碣风雅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汉朝建立统治后,废除了秦的苛政,经济文化繁荣发展。

特别是西汉前期的文景之治和中期汉武帝的蓬勃开拓,物产丰富,国力鼎盛,有力地促进了西汉书法艺术的发展。

秦篆这时已被汉隶所取代,成为流行全国的书法字体。

汉隶灵气飞动,形态优美,风格多样,情趣盎然。

比起古朴的先秦篆书,汉隶贯注了人们更多的主观情感,显示了书法艺术的跳跃式发展。

西汉留下的石刻不多,目前所知,主要有《鲁孝王泮池刻石》《群臣上寿刻石》《麃孝禹刻石》等。

到了东汉时期,终于迎来了石刻艺术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碑刻,遍布于全国各地,据今人统计,传世的汉碑约有170余种,真可谓琳琅满目,蔚然大观。

东汉碑刻,种类繁多。

根据形制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碑、碣、墓志、摩崖石刻、石经等数种。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碑刻,形制大都为长方形石刻,由趺座、碑身、碑额组成。

碑刻内容,大体可分为颂功、记事、契约、墓志、经典等几类。

著名的颂功碑刻,主要有《裴岑纪功碑》《杨君石门颂》《刘平国碑》《西狭颂》《曹全碑》《张迁碑》等;著名的记事碑,有《乙瑛碑》《礼器碑》《张景碑》《史晨碑》等;著名的墓志有《鲜于璜碑》《孔宙碑》《袁安碑》等。

寻访丹阳南朝陵墓石刻

寻访丹阳南朝陵墓石刻

寻访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回到胡桥镇已经是华灯初上时分。

镇子不大,是一个三叉路口交汇处,总共只有一家小旅店。

小旅店内有个小院,院子周围三五间朴素的客房。

住宿收费每人二十元。

我带了出行必备的便携洗脚盆,问老板要了一壶开水,坐在床沿便和望想二人泡脚。

由于道路的极其泥泞,二人的裤脚和鞋子均是落拓的不成样子了。

很喜欢这种朴素的院子,朴素的旅店,朴素的房间,这是属于真正用来落脚的地方,这能够让我们的旅行变得更加可持续。

胡桥镇上唯一一家旅店晚上闲扯了会中国文化遗产之后入睡,次日在早餐店顺便问起老板娘石狮子的方位,老板娘居然真的知道,并且作了简单的指点,说出门沿着往北的公里走出去不远张庄村小路一拐就是。

本来第一天的寻找给了我们过多的艰难,我们几乎已经放弃了能够一次性找全丹阳11处王陵石刻的想法了,老板娘的轻描淡写重新燃起了我们的希望。

出门上车,没多远就到了老板娘提到的“上坡”,这个坡可真够平缓的,不留心就过了。

右侧有一条小路,进入约200米,在一大片葱绿色的麦田中,一对体态矫健的石兽昂然在列。

这便是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

两兽为麒麟、天禄。

其时晨光初放,大片的麦田中隐约涌起氤氲的雾霭,望想推着车子往石兽行进,在这条宽阔的田间路上,在这片茂盛的麦田间,在这片淡淡的雾霭里,那种寻访古迹的感觉如此直接而强烈。

我用相机按下快门,如果给这篇文章配图,那么题头照一定就是它了。

在后来遍访丹阳、栖霞、江宁、句容四地南朝陵墓石刻之后,总体的感觉是丹阳的陵墓石刻所在更加原始,更加不为人所重视,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立在麦田中、荒地中、密林中、水塘边。

除了那块88年的全国重点文保碑,见不到任何现代的痕迹。

一方面这为个人的寻访增加了难度,一方面也增添了寻访的感觉,强化了历史的气场,当你千呼万唤与它相遇,在田间地头的夜色里,雾霭中,那种瞬间穿越的感觉实在是很奇妙。

而南京地区的石刻就完全不一样。

一方面南京的城市建设力度要大得多,许多原本在郊区的石刻随着城市的扩展都被包围在了建设区内。

南朝陵墓石刻

南朝陵墓石刻
体现南京南朝古都神韵的艺术 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 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 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 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19 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 考墓7处。
南朝陵墓神道石兽造型高大,似 狮非狮,昂首挺胸,腹部两侧刻双翼, 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关于 南朝陵墓石兽名称,历来说法不一。
独角为天禄,双角为辟邪,无角为桃拔 独角为麒麟,双角为天禄,无角为辟邪 独角为麒麟,双角为天禄,无角为狮子 帝陵前无论独角双角石兽,统称为麒麟 王侯墓前无角的石兽,统称为辟邪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位于南京甘家巷花林村。神道石柱保存最为完整,通高 6.05米。
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在南京江宁东南高桥门外上坊的石马冲
梓本乡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天禄(丹阳建山田家村 )

逝去的六朝文化忠实的守护石-南朝陵墓石刻

逝去的六朝文化忠实的守护石-南朝陵墓石刻

逝去的六朝文化忠实的守护石-南朝陵墓石刻冯方宇南朝(公元420年-479年)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与北朝相对的南方偏安政权,共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时期。

历史学也把南朝与之前的东吴、东晋并称为六朝时期(指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多个政权交替,时局动荡,争战不断,也是一个黑暗混乱的时期。

六朝短暂的一代换一代,建康城(南京)在干涸的血河中毁灭后又不断重建。

统治集团内部为了争夺权位,大肆互相残杀,以致南朝各代都是短命王朝。

南朝梁代的梁武帝虽颇有作为,却也落得个与春秋霸主齐桓公相似的“饿死台城”的下场。

六朝这一段历史,也显得很悲情。

从唐代起,后世史家、文人对这段历史唱出了震撼人心的挽歌。

最著名的篇章有:唐代杜牧咏叹“六朝文物草连空”;宋代辛弃疾感慨“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元代萨都刺则一而再,再而三地哀挽:“遥忆王谢功名,人间富贵,散草头朝露。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

后来的史家、文人为什么对南朝文化更为偏爱呢?我想应该是南朝是汉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历史年代。

而当时北方大部分疆域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北朝)。

不管怎么说,南朝时期文化气息自由、科学技术有重要发展、物质生产相对充足、佛教在国内盛行……,汉族人在终于暂时在南方站稳了脚跟,统治者在江南建立了政治中心圈。

提起江南,更多容易想起的是水乡、古居、园林等精致、秀美、讲究情调的古典风情。

其实江南大地上也有那种宏大巨制,讲究气势之美王者风韵。

在江南大地上,就有一座座高大的精美的石兽雕刻,它们雄浑魄丽、流畅生动、蓄势待发,乃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他们的艺术价值可以和同时代的北魏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相提并论。

它们就是驰名中外的南朝陵墓石刻。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曾看到一本精美的介绍中国文物的外文图书,其封面就是一尊十分漂亮的南朝石刻麒麟图片。

可见南朝陵墓石刻艺术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南朝陵墓石刻精美特点

南朝陵墓石刻精美特点

南朝陵墓石刻精美特点在江南大地上,有一座座高大的精美的石兽雕刻,它们雄浑魄丽、流畅生动、蓄势待发,乃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他们的艺术价值可以和同时代的北魏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相提并论。

它们就是驰名中外的南朝陵墓石刻。

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还有游览者看过南朝陵墓石刻后,无不被这些屹立千年的古代石刻的巨大的艺术魅力所深深震撼,甚至称这些石刻为完美的物体。

南朝(公元420年-479年)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与北朝相对的南方偏安政权,共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时期。

历史学也把南朝与东吴、东晋并称为六朝时期(指南方)。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多个政权交替,时局动荡,争战不断,也是一个黑暗混乱的时期。

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

神道即墓道,意为神行的道路。

设立在神道两侧作为陵墓标志的石刻,便称神道石刻。

由于神道石刻只有帝王和王侯才享有,因此神道石刻往往雕刻精美,形制巨大,是权贵的象征。

中国的雕塑艺术源源流长,只有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年代,才能产生像这样近似完美的雕刻艺术品。

这些岿然长存的南朝陵墓石刻(统称六朝石刻),全部在江苏省境,就目前所能见到的石刻来讲,共有33处。

按地区划分,南京11处,南京江宁区10处,句容1处,丹阳11处。

以时代区分,宋1处,齐8处,梁13处,陈2处,具体时代失考的石刻9处。

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

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陈文帝陈茜永宁陵石刻、萧宏墓石刻、萧秀墓石刻、萧恢墓石刻、萧谵墓石刻、萧融墓石刻、萧绩墓石刻、萧景墓石刻、萧正立墓石刻,另有失考墓石刻多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碑刻之 爨宝子碑、爨龙颜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碑刻之 爨宝子碑、爨龙颜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碑刻之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爨宝子碑》(图一)刻于东晋大亨四年,即义熙元年(405年)四月。

该碑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县城南70里之杨旗田,咸丰初年重修县志搜集金石遗文时移置武侯祠内。

今存曲靖县第一中学碑亭内。

碑文正书13行,行30字。

后列属吏姓氏13行,行4字。

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碑”、15字,亦系正书,拓片长163、阔58厘米。

清咸丰二年七月(即移置碑石同时),邓尔恒于立碑年月后又刻跋一款。

此碑载爨宝子的生平事迹。

其书体在隶楷之间,故历代金石家又多作隶书。

其书法结构天然古秀,在古拙中又见凝重,可称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之典型。

因两晋有禁立碑石之制,刻石绝少,故甚为世人所重。

此碑与《爨龙颜碑》合称“二爨碑"。

是碑未见出土初拓本。

最早拓本为移置前邓尔恒所拓之无跋本。

北京图书馆藏最佳裱本系无邓跋之旧拓。

有仲铭(曹鸿勋,山东潍县人,光绪二年状元)及陶北溟题签,新安吴义培(光绪五年、十九年仲秋)、畿东史恩培(光绪二十二年)等题跋。

此本曾为陶北溟旧藏。

钤“莱州府印"、“陶光”、“陶北溟”、“玩物丧志”、“翔鸾阁”、“陶第一”、“陶氏金石”、“翔鸾阁精鉴铢”、“北溟珍爱”、“吴”、“义培”、“臣恩培”、“惺史嗜古”、“癸酉投贡戊子乙丑联捷进士”等印章。

北京图书馆藏较早之整幅拓本,系有邓跋之早拓本。

《爨龙颜碑》(图二)镌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年)九月。

石在云南陆凉东南二十里贞元堡。

爨道庆正书。

碑文24行,行45字。

碑阴职官题名3列,列15至17行不等。

碑额中央正书题“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守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6行,行4字,字大小同碑文。

上部雕刻青龙白虎等兽纹,下部中有穿,左右刻日月,日中刻三足鸟,月中刻蟾蜍。

碑通长138、阔146厘米。

因碑在边陲,故拓本罕见。

道光初年,阮元访得传拓后始著显于世。

道光初年,阮氏又建亭护之,并刻跋语颂赞其文体书法,称其为云南第一古石。

南朝《爨龙颜碑》全拓片欣赏

南朝《爨龙颜碑》全拓片欣赏

南朝《爨龙颜碑》全拓片欣赏《爨龙颜碑》《爨龙颜碑》在云南陆良彩色沙林西面约二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阁寺大殿内,耸立着一块古碑,这就是全国著名的“二爨”之一的《爨龙颜碑》。

它的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邓都县侯爨使君之碑”。

此碑是“二爨”中的大爨。

《爨龙颜碑》为长方形,额半圆形,高3.38米,上宽1.35米,下宽1.46米,厚0.25米。

同“爨宝子碑”相比,高出1.55米,平均宽超出0.715米,厚则超出0.04米。

称其为“大爨”是名副其实的。

碑额有青龙、白虎、朱雀浮雕。

下部正中有穿(洞),左右是日、月浮雕,日中有竣鸟,月中有蟾蜍。

碑阳正书24行一共904字。

碑阴是题名,分上、中、下三段,共313字,均为正书。

碑文叙述的是爨氏家族的渊源,追述死者祖孙三代的仕历,表明当时爨氏势力的格外强大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碑立于南朝刘宋二年(458),是爨龙颜死后12年所立,比“小爨”晚53年,到现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碑文为爨道庆所作。

此碑在元人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著录,明万历年间的《云南通志》中也有记载。

清道光七年,云贵总督、金石学家阮元在陆良贞元堡即现在的薛官堡访得,令知州张浩建亭保护,并写了跋语。

此碑从此闻名于世。

据考证,爨龙颜活了61岁,比起爨宝子,他是很长寿的。

正因为这样,碑身形制高大,碑文内容较为丰富,为研究统治南中数百年的爨氏大姓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史料。

而其碑文的字里行间,也非常自豪地从侧面证实了爨氏的强盛,折射出滇东这块沃土昔日的繁荣。

这种繁荣既体现了边疆与中央政府的亲密关系,也体现了边疆各族的团结与融合,这正是我们研究云南民族历史的珍贵资料,更是研究我们常常引以为自豪的“爨乡”的难得的一笔财富。

同《爨宝子碑》一样,其碑文的书法艺术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书法雄强茂美,结体以方整为主,但转折处已使用圆转笔法,而不象《爨宝子碑》那样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书的特征。

我们可以从《爨龙颜碑》笔画的圆润刚强,窥见其运笔实源于篆法,起笔虽有方圆之分,但笔划均极为厚重。

魏晋南北朝碑刻什么上,字的大小错落

魏晋南北朝碑刻什么上,字的大小错落

魏晋南北朝碑刻什么上,字的大小错落
魏晋南北朝碑刻上《爨宝子碑》,字的大小错落,歪斜有致,被后人评为“如老翁携幼孙而行”。

《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此碑刻于东晋太亨四年,即义熙元年(公元405年)。

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南70里扬旗田,后移至武侯祠,现存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高190厘米,宽71厘米。

《爨宝子碑》共13行,每行30字。

下部为立碑人名13行,每行4字。

碑文记录了墓主人爨宝子的生平及对墓主的赞美之辞。

碑右下角刻有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曲靖知府邓尔恒的隶书跋文6行。

该碑字体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

全碑400余字,布局自然、左右顾盼、首尾呼应、气贯全篇、和谐统一、文彩飞扬。

《爨宝子碑》记录了碑主爨宝子的生平。

爨宝子,建宁同乐人(今云南陆良人)。

生于公元380年,卒于公元403年。

时年19岁即就任建宁(今云南曲靖)太守,身处中原战事仍频,而爨氏统治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的强盛时期。

南中最有势力的大姓为霍、爨、孟三姓,公元399年,霍、孟二姓火并同归于尽后,爨姓成为最强大的势力。

爨宝子虽为弱冠,但却极善于审时度势,一方面对中原王朝表示服从,一方面实行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为政勤勉,人民安乐而各得其所。

故而在他死后,官民皆悲恸不已,特意为他刻石立碑,寄托哀思与崇敬之情。

碑中提到的“太亨”是晋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号,次年又改称元兴,至乙巳(公元405年)又改号义熙。

云南远在边陲,不知内地年号的更迭,故仍沿用。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梦回南朝”实践小分队丹阳市的南朝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六朝艺术瑰宝”,南朝石刻共有26件,散布在方园50多公里的土地上。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坐落在江苏省丹阳市境内,共有11处26件,分布在云阳、陵口、埤城、后巷等四个乡镇,相对集中于云阳镇荆林三城巷陵区是南朝齐、梁时代的帝王陵。

年代可考的有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齐武帝萧赜景安陵、梁武帝萧衍修陵等。

陵墓前石刻雕像有麒麟、天禄等,体积较大,造型雄健,神态生动,刻工精细。

这些石刻形制不一,雕刻极其精美,堪称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瑰宝,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朝石刻独具异彩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来丹阳考察六朝石刻,站在一个个巨型石雕前时,这位声闻中外的学者被石潍所蕴涵的巨大艺术魅力所深深震撼,久久地站在石刻前,流连再三,不肯离去;当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查理.爱德华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他盼望已久的六朝石刻前时,也激动得连声称赞:真是不可多得的东方艺术瑰宝……这独具异彩的六朝石刻,不能不说是丹阳人民的骄傲。

帝陵的前面,一殷都蹲伏着两只巨大的异兽:左为天禄,右为麒麟。

王侯墓前则设辟邪一对。

全国这类六朝石刻有20多处,分布在丹阳的就有12处,而齐朝的6处全在丹阳。

丹阳六朝石刻天禄、麒麟采用了多种动物的群体组合:头似虎;耳似豹,角似羚,蟒身凤翅,四肢如狮,脊背似龟,即使石兽那巨大的尾巴,也不是垂下来,而是甩开去,呈现一种巨大的动势和力量。

石雕躯体修长矫健,姿态优美,翘首仰天,挺胸撑足。

有的似迈步信游,有的似长啸怒吼。

石兽身上那一双飞动的翅膀,似乎随时准备扇动,鼓翼腾飞,那翅翼上极具动感的涡状绞、云纹、雷绞,则更增添了石兽的气势,给石兽以至高无上的威严,仿沸随时准备向天宇进发。

石兽整体动势呈S型线,气势连贯,表现出生命的律动、气韵的起伏。

石雕之妙在于神采,而神采乃是气韵凝聚的结果。

魏晋南北朝碑刻异形词研究

魏晋南北朝碑刻异形词研究

0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刻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图 书馆、博物馆等机构的收藏,以及学术期刊和网 络资源等,获取有关碑刻的文字、历史、文化等 信息。
比较研究法
将魏晋南北朝碑刻中的異形词与同时期其他文献 中的用词进行比较,以揭示異形词在当时的语言 使用中的独特性和变化性。
主要来源于图书馆、博物馆、学术期刊和网络资源等,包括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刻、拓片、简牍、帛书、文书等。
数字化资源
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对魏晋南北朝碑刻进行扫描、拍照、 识别等处理,建立数字化语料库,以便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 。
04
研究成果及分析
碑刻異形词的分类及特点
碑刻異形词的分类
根据构词和语义特点,碑刻異形词可分为三类:异形词、异写字和异构词。
《魏晋南北朝碑刻異形词研 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研究成果及分析 • 结论及展望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背景
01
魏晋南北朝时期,碑刻文字逐渐走向成熟,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碑刻存在诸多差 异,这些差异反映了当时各地语言文字的实际情况。
碑刻異形词的特点
碑刻異形词在构词和语义上具有多样性,同时存在一定的地域和时间差异。
碑刻異形词的语用功能分析
1 2
表达历史信息
碑刻異形词记录了古代语言的历史演变,可以 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
增强表现力
碑刻異形词在表现文意、修辞及表达情感等方 面具有独特作用。
3
地域文化体现
碑刻異形词的地域性特点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 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碑刻異形词的历史演变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和碑刻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和碑刻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和碑刻艺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和艺术非常丰富和多样化。

在这个时期,书法和碑刻艺术也发展得非常迅速,形成了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和风格。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和碑刻艺术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历史转型期,这个时期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了许多方面。

在文化和艺术方面,这个时期非常多元化和丰富。

在这个时期,书法和碑刻艺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并形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风格。

首先是书法艺术。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它不仅成为了官方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在这个时期,书法艺术的创作和研究非常热门,很多书法家也成为了文化名人。

在这个时期,书法艺术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流派,分别是东晋和北魏。

东晋的书法以草书为主,它的特点是线条粗犷,有力度,用笔轻松自如。

而北魏的书法则以隶书为主,它的特点是线条规范,秩序井然,用笔稳健有力。

在东晋的书法中,王羲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王羲之的草书非常有个性,用笔独特,线条简练有力。

他的草书在后来的书法发展中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而在北魏的书法中,颜真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颜真卿的隶书非常规范,富有变化,用笔精细,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作之一。

他的隶书在之后的书法发展中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其次是碑刻艺术。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碑刻艺术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碑刻艺术成为了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碑刻艺术创作和研究非常活跃,很多碑刻也成为了文化名人。

在这个时期,碑刻艺术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流派,分别是南北朝和隋唐。

南北朝的碑刻以南朝的篆书和北魏的隶书为主,它的特点是线条精细,有骨骼,富有变化。

而隋唐的碑刻则以隶书为主,它的特点是用笔稳健有力,线条规范,秩序井然。

在南北朝的碑刻中,宋孝宗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

宋孝宗碑是南朝的篆书,它的特点是线条简练,形式规整,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觉。

江苏丹阳:南朝陵墓石刻

江苏丹阳:南朝陵墓石刻

江苏丹阳:南朝陵墓⽯刻江苏史迹之丹阳、句容的南朝陵墓⽯刻(2014-08-25 17:33:55)丹阳南朝陵墓⽯刻,现存共计14处30件,基本上为南朝齐、梁两代帝陵神道⽯刻,主要围绕⽔经⼭、三城巷集中分布,1988年1⽉13⽇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推荐寻访路线如下(适合⾃驾):丹阳市区内,⾼速下来经“开发⼤道”或丹阳⽕车站对⾯的“丹桂路”,均可转⼊丹界线(S241省道),沿路往东北⽅向。

1、烂⽯弄,⽔经⼭等2处⽯刻:丹界线向北转⼊建埤路(X201县道),两处⽯刻南北相距不到500⽶。

靠南的烂⽯弄⽯刻位于公路西侧;靠北的⽔经⼭⽯刻位于公路东侧。

位于丹阳南朝⽯刻的最东北端,且形制最⼩。

公路上仅在这两处⽯刻旁设有⼩段护栏,⼗分醒⽬。

烂⽯弄现存⽯刻2件,推定为齐后废帝海陵王萧昭⽂墓⽯刻;⽔经⼭现存⽯刻2件,推定为齐前废帝郁林王萧昭业墓⽯刻。

2、修安陵⽯刻:返回丹界线,向东南往胡桥⽅向,过加油站向西转⼊003县道西段(仙泉路),仙泉路东端附近路北进⼊200多⽶,旧名“鹤仙坳”,现名“仙塘湾”。

现存⽯刻2件,为齐景帝萧道⽣修安陵⽯刻。

3、永安陵⽯刻等:(1)永安陵返回仙泉路,向西直到胡桥镇中⼼路⼝,向北转⼊麒麟路,路东张庄村(村⼝处⽴有039号电线杆为标志),旧名“狮⼦湾”。

永安陵⽯刻2件,为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刻,不确。

(2)泰安陵距离狮⼦湾⽯刻西约500⽶,位于公路西侧的赵家湾,原有泰安陵⽯刻,今已不存,可询问村民⽯刻遗址。

按南朝尚右的葬俗,现公布的该两处帝陵名称,位置似乎颠倒了,狮⼦湾当为泰安陵,赵家湾才是永安陵。

(3)宝⼭村沿麒麟路继续往北,可到宝⼭村,位于⽬前丹阳所发现的丹阳南朝陵墓的最北端。

该地当年曾发掘过⼀座失考帝陵,可向村民询问帝陵遗址。

市区内的丹阳博物馆院中,存有帝陵⽯刻残件(按1件算),未标明出处,推测为宝⼭村帝陵或赵家湾帝陵遗物。

(4)⽯刻园胡桥新打造的⽯刻园内,存有近年因修建⾼铁丹阳北站⽽出⼟的三城巷失考墓狮⼦1件,门票80元/⼈。

书法史

书法史

三希堂法帖:乾隆皇帝非常喜爱书法,特别是晋代的三件宝贝:王羲之的《快雪时睛帖》、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

这三件稀世之珍就在日常办公的地方时刻陪伴着他,这办公的地方因而得名“三希堂”。

三希堂法帖自清乾隆十二年,由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受命校勘编成以来,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习字"圣经",帖中收有自魏晋钟繇至明代董其昌的共一百三十余位书法名家的书法真迹三百四十余种,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三希堂法帖,是国内第一部宣纸线装初拓版,采用传统玉版印刷,做工精湛,完全保留了原迹的韵味,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和文物史学价值。

巨山三世:卫瓘(公元220年~291年),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

西晋重臣,官至司空、太保。

父觊享书名于三国时期,子恒(巨山)亦善书,世称“巨山三世”。

卫瓘有《顿首州民帖》传世。

吴门四家: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

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

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

《续书断》一文选自《墨池编》第九、第十卷,《墨池编》一书是朱长文选辑的历代书法论文汇编,而其中《续书断》一篇是他自己的著作,继唐张怀瓘《书断》之后,仿其体例,继续把唐宋时期的书家,按上、中、下(神、妙、能)三品,一一评论,以补《书断》之缺。

唐尚法:唐代是书法盛行的时期,较之东晋不能说是“抗行”,而可以说是“雁行”。

其所以盛行,固然有经济繁荣和整体文化发达的原因,同时,也是由于六朝的书法传统、名家墨迹能得以直接继承,是六朝书法发展的继续。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在国家制度上,对书法比任何朝代都更为重视。

周以书为教,汉以书取士,晋置书学博士,唐代则全面采用了这些措施,而且设立了专门培养书法人才的“书学”。

“书学”是唐代最高学府中六种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中的一种,书学中设置书学博士,以教授书法。

南朝陵墓最宏伟的石刻——萧绩墓石刻

南朝陵墓最宏伟的石刻——萧绩墓石刻

城事一对石兽东西相向而立。

雄兽左足向前,雌兽右脚向前。

南朝石刻多在昔日荒野,即使今天有GPS的指引,找寻起来仍颇费一番工夫。

南朝陵墓石刻中保存最宏伟的萧绩墓石刻位于句容石狮沟村,离南京也就大半个小时的车程,但确定目的地也几乎花了同等的时间。

一路询问村民萧绩墓石刻的坐落,答复无一例外都是“你问石狮子?”几次下来,知道村民口中的“石狮子”便是要走访的目的地。

车抵宁镇境内,一路山脉透迤,地势高坦不一,赤山湖横陈城西。

不久到达石狮沟村东南,透过一大片开阔的打谷场,老远见到雄踞一对庞大的石兽和一对石柱,那石兽果真其形似狮,难怪称其为“石狮子”。

在之后与村民的闲聊过程中也得知,当地人都把石兽奉为神兽。

每当看到石兽身上泛潮“冒汗”时,就知道天要下雨了,屡试不爽。

于是多少年来,这对石兽便成了附近村民的“气象台”。

还有民谣说:“石兽常泛青,遍地出黄金。

”意思是说如果四季雨水充足,石兽身上便会时常泛潮,甚至长出青苔,这就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必然会获得丰收。

这对头上无角的石兽实为辟邪,是古代一种尊奉的神兽,安置于墓前作为侍卫与仪仗。

萧绩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石兽的雕刻明朗有力,反映了六朝石刻艺术的成熟境地。

版式设计|许娇阳责任编辑|陈莉 ****************.com城事第四子,天监八年(509年)封为南康郡王,卒于大通元年(527年),年仅27岁,谥号“简”,也称南康简王,按制其墓前设置辟邪。

这对辟邪以狮子为模式雕刻,不过它与狮子的形象并不完全相同,自然界里没有这种带翼的动物。

二辟邪,一雌一雄,相向而立,相距16.8米,体长3.7米,宽1.5米,高3.48米,体形庞大,气魄雄伟,让人叹为观止。

辟邪翘首昂视,姿态雄伟壮美,巨口张开,长舌垂至胸际。

双眼环睁,威武有神,下面颈项短粗肥壮,头顶至脊背和前胸都有圆形的凹沟。

胸膊前挺似圆鼓,两边刻有卷曲的毛纹,身长双翼,翼上鳞纹清晰明朗。

鳞纹后面衬有鸟翅纹,顺着羽翅略往上翘,流畅伸展。

畅游六朝古都鉴赏南朝石刻

畅游六朝古都鉴赏南朝石刻

畅游六朝古都鉴赏南朝石刻南京在古代历史上称为“六朝古都”。

六朝是指我国古代从三国时期的“东吴”开始,经历两晋时期的“东晋”,到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齐、梁、陈)”结束,它们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朝”。

南京六朝历史在中国古代几千年发展史上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从公元221年三国东吴孙权建都开始,到公元589年南朝陈代结束总共才三百多年时间,却给这座古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

六朝艺术中的书法、绘画是世人公认的艺术瑰宝,在材质上很难保存至今,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后代临摹才得以流传下来的。

而“北朝石窟,南朝石兽,雕刻的是人和兽,皆神也”,这才是六朝时期原汁原味流传至今真正的、永恒不变的艺术瑰宝。

南北朝是我国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北方以佛教石窟雕刻为主,如山西大同有皇家大规模依山开凿的云冈石窟,在南方有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石窟、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而只有“南朝石刻”可与北朝石窟相媲美。

在南京周边保存着丰富的六朝文物古迹,南朝陵墓前的石刻群,就是广大文物爱好者最值得寻觅的游览胜地之一。

它与同时代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呼应,当你面对一千五百年前的南朝石刻时,才真正感受到六朝艺术、文物精华的真谛。

南朝陵墓石刻全部被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瑰宝。

2021年我在业余时间骑单车实地考察了南京栖霞山、江宁上坊及句容石狮乡等地近二十处南朝石刻,并拍摄了大量照片,把自己沿途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查问大量资料写成此文,将南朝石刻中的精华与读者共享,带你一起领略“国宝南朝石刻”。

一、南朝陵墓石刻的分布南朝齐代诗人谢眺(公元464-499年)在诗中写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研究六朝的专家朱希祖、朱契父子早在1935年前后就开始调查南朝陵墓石刻,编写、出版了《六朝陵墓调查报告》《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南京博物院考古学家曹者祉先生1980年编辑出版《六朝艺术》,为我们研究“南朝石刻”提供了翔实的文献资料。

南朝陵墓石刻主要分布在江苏的南京、江宁、丹阳、句容四个地区,从南朝刘宋开始到陈代结束,共发现帝陵和诸侯王墓神道石刻34处。

魏晋南北朝碑刻人名

魏晋南北朝碑刻人名

详细描述
该书由陈寿所著,成书于西晋,是第一部纪 传体断代史,记载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 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晋书》
总结词
该文献为正史,记述了晋朝的历史,是研究 魏晋南北朝碑刻人名的重要参考。
详细描述
该书由唐朝史官所编撰,成书于唐朝初年, 是二十四史中编撰得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
《世说新语》
魏晋南北朝碑刻人名
2023-11-08
目 录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景 • 魏晋南北朝碑刻的代表人物 • 魏晋南北朝碑刻的特点及影响 • 魏晋南北朝碑刻的艺术风格及文化内涵 • 魏晋南北朝碑刻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 相关文献与资料
0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 景
政治背景
三国鼎立
魏、蜀、吴三个政权相互竞争,导致政治局势不稳定。
诸葛亮的碑刻作品
诸葛亮的代表作品包括《出师表》、《诫子书》等,这些作品均以蜀 字写成,字里行间流露出诸葛亮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陆逊
陆逊的生平
陆逊,字伯言,是三国时期吴 国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 在吴国官至丞相,为吴国的繁
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陆逊的书法造诣
陆逊的书法造诣颇高,他的书法风 格峭峻硬朗,笔力劲挺,被誉为“ 吴字”。
详细描述
该书作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和阐述,涉及这一时期的各种书法风格、流派、代表人 物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加注重表现书法的韵律和气息,而非单一的端正和规范。
刻工精细
03
魏晋南北朝的碑刻在刻工上非常精细,线条流畅自然,表现出
高超的雕刻技艺。
影响
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碑刻对于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为后来的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借鉴。

南朝碑刻

南朝碑刻

南朝碑刻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北朝碑刻相比,南朝地区的碑刻数量较少,今天所知道的大约只有三十多种,一部分碑刻的艺术水平非常高,受到后人的重视。

从目前所知的南朝碑刻来看,其书法风格和同时期的北朝碑刻十分相近,都雄浑古朴,以方笔为主,兼具隶意。

由于南北文化气质的不同,南朝碑刻也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其中最著名的是《爨龙颜碑》、《瘗鹤铭》,以及《刘怀民墓志》、《刘岱墓志》和《萧融太妃王慕韶墓志》、《吕超静墓志》、《萧融墓志》、《萧敷妃王氏墓志》、《萧憺碑》、《南康王萧绩神道阙》等。

《爨龙颇碑》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龙颜碑》。

爨道庆撰文,南朝刘宋大明二年(458)立。

原碑在云南陆良.元·李京《云南志略》和明代的《云南通志》对此碑都有记载。

清代道光年间,云贵总督、著名学者阮元访得此碑。

阮福编撰《滇南古金石录》又将其收录,因此而名声大噪。

爨氏从汉代至魏晋南朝一直是滇黔地区的大族,其势力一直为各王朝所倚重,所以《爨龙颜碑》的尺寸规模都相当高大,其刻文亦应当出自当地名家之手。

《爨龙颜碑》气势宏伟,碑文也气象浑穆,点画方正宽博,与其碑石相称。

其点画在收敛了汉隶波磔的同时,正逐渐向楷书发展,雄强峻拔,豪气逼人。

结体极具变化,大小、方长、疏密、斜正皆随意而作,奇趣横生。

碑学兴起以后,此碑对后世影响更大,阮元称其为“云南第一古石”,康有为((广艺舟双揖)}称之为“隶楷极则”、“古今楷法第一”,并将其列为“神品”第一,推崇之至。

《瘗鹤铭》无刻书年月。

楷书。

原刻在江苏镇江焦山西麓的石壁之上。

宋代被雷击,刻石碎裂为五块,部分崩落于长江之中.残石现陈列干镇江定慧寺碑廊,存三十余字。

《瘗鹤铭》是南朝摩崖刻石中最著名的一件,笔势飞动,举止洒落,气格弘逸,笔力雄健,而其作者一直没有定论。

宋代著名学者黄伯思考定,《瘗鹤铭》似应为陶弘景所书,其书刻时间当在梁天监十三年(514)。

(《东观余论》卷下)宋代书法家十分重视《座鹤铭》,黄庭坚称“大字无过《瘗鹤铭》者”,并深受其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朝碑刻
南朝宋、齐、梁、陈是楷书盛行的时期,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楷书书写的。

南朝著名的碑刻有:宋《爨龙颜碑》(此碑与东晋大亨四年,即:405年的《爨宝子碑》并称“二爨”。

爨龙颜活了六十三岁称“大爨”,爨宝子活了二十三岁称“小爨”),齐《吴郡造维卫尊佛题记》,梁《瘗鹤铭》、《太祖文皇帝神道阙》等。

其中以《爨龙颜碑》、《瘗鹤铭》为最著名。

前者是楷书,带有隶意,笔势方折雄劲而又具飞动之势。

后者刻在山崖上,随山刻石极为自然,书法潇洒而有法度,字画厚重、笔势飞动,其中间杂行书,笔法方圆并用,严谨有法度。

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

另外,还有墓志:《刘怀民墓志》、《刘岱墓志》、《桂阳王妃慕昭墓志》等。

这些墓志上的书法都是比较成熟的楷书。

《爨龙颜碑》局部
南朝碑刻,大体由东晋为南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的碑刻,也大多继承了东晋的风气,好书法的风尚仍不亚于东晋。

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极其喜爱书法。

可是,南朝至齐末,仍承袭东晋禁碑的规定,当时曾有“南朝禁碑,至齐未驰”之说。

因南朝仍沿魏晋遗制,有禁之律,故造成书法流传帖多于碑。

所以,一般来说南朝碑版流传下来的很少,但并不是绝对没有。

其原因:不外乎有的蒙朝廷特许而立;有的亦间有犯禁现象,所以尽管在禁碑的南朝三百年间,所建立的碑版亦不下数百种。

可是,因受到人为的破坏,这是碑碣的莫大厄运。

所以存留于今的不过数十通。

《刘怀民墓志》书在隶楷之间,凝重圆润,与《爨龙颜碑》、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相似。

刻的虽不甚精,但刘宋刻石与之相似者少,故为世所重。

刘怀民墓志
宋《爨龙颜碑》,为刘宋正书碑刻。

字体方正,险劲简古,有气魄而多变化,仍存隶意,自有意度,为楷隶极则。

这种雄浑庄严的书体,实为北魏碑的先河,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梁《瘗鹤铭》
梁《瘗鹤铭》,真书,文自左而右。

此碑的书法艺术是代表了南朝的时代风格,虽已是成熟的楷书,但仍能看出篆隶笔势的遗意。

其笔势富有骞举意趣,飞舞回旋如鹤翅高翔。

可见,此碑的书法精妙,使历代文人为之赞叹。

自宋代吴琚直至清末龚自珍、刘鹗等都有“我生好读浮邱经,焦山来访瘗鹤铭”的雅举。

它亦是研究我国书法及碑刻发展史的重要资料,学习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范本。

总之,由于南朝文化发达,艺术兴盛,这大大有利于书法的进步。

同时,在这动乱的年代,不仅老百姓遭殃,连中、小地主、士族也大感失意,使人们精神上感到空虚,以信仰佛教来寻求精神寄托。

正因为佛教到了南朝有了长足发展,各地的佛寺,激剧增加,塑造佛像。

在造像方面,大多用金属铸造形象。

这就势必延聘文学之士或书法家来撰文纪事,更为普遍的是凿石作碑碣,或在天然的岩石上凿刻,即称摩崖刻石。

这种自然会使书法艺术得到普遍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