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病的诊治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免疫学因素: Th1/Th2失衡学说。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理:
1、结节病肉芽肿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主要环节: 1) 暴露于未知抗原。 2) 针对未知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
包括抗原呈递细胞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 3) 免疫效应细胞聚集:
这些聚集的细胞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由血液循环中 的细胞在肺组织中重新分布;另一种是这些细胞在病变部 位的局部增殖。由于这些细胞在局部的聚集和释放多种细 胞因子,从而促发更多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一、概述
4、 1941年挪威皮肤学家Ansgar Kveim将结节病人淋巴结 提取物接种到其他结节病病人皮内,发现可引起同样的 结节样病变;以后美国学者Louis Siltzbach将Kveim的 方法进行改进,用结节病患者的脾脏提取液作为抗原接 种到其他患者皮内,证实了这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 此后本试验正被式命名为“Kveim-Siltzbach”试验。。
3) 无论是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巨细胞,其胞浆 内均含有丰富的溶菌酶,说明这三种细胞间具有非常密 切的关系,但以上皮样细胞反应最强。
三、病理变化
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样肉芽肿(淋巴性分布)
三、病理变化
朗格汉斯巨细胞在中央部分 ——周围上皮样细胞肉芽肿
星状体
三、病理变化
早期胶原形成
晚期胶原纤维化
三、病理变化
如,结节内出现纤维素性坏死、边界不甚清楚、肉芽肿 主要位于气腔内等。
3、电镜观察
1) 类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及内质网均丰富。多见张力原纤维, 并有许多溶酶体颗粒。细胞表面有较多的杵状突起,连接 清晰。
三、病理变化
3、电镜观察
2) 巨细胞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细胞间有残 留的膜样结构。胞浆内有线粒体及由退变的细胞器转变 而来的多量呈高电子密度颗粒状物质(苏曼氏小体)。
4、病理表现的鉴别诊断:
类上皮肉芽肿还可见于: 1) 感染性肉芽肿:不伴有干酪性坏死的结核性和非结核
性分支杆菌性肉芽肿、真菌性肉芽肿、寄生虫感染等。 2) 血管炎性肉芽肿:韦格内肉芽肿、坏死性血管炎等。 3) 肿瘤性肉芽肿:何杰金氏淋巴瘤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分别有13.8%和7.3%的病例表现为上皮细胞性肉芽肿。 4) 异物性肉芽肿、慢性炎症反应性肉芽肿等。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1)结节病(Sarcoidosis)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肉芽肿 性疾病。 a)可累及全身所有器官。肺和胸内淋巴结受累最为常见。 b)病理特征是一种非干酪性、类上皮细胞性肉芽肿。 2) 病因未明。 3) 部分病例有自限性,大多预后良好。 4) 糖皮质激素是主要治疗手段。
一、概述
发病机制
抗原
IL-1,2
巨噬细胞
T淋巴细胞
IFN
Th1介导的肉芽肿炎症
肉芽肿
抗原消除、细胞因子平衡
抗原持续存在、细胞因子失衡
病变缓解
细胞凋亡、组织修复
慢性结节病
组织损伤、纤维化
病变消退
肺纤维化
三、病理变化
1、特征性病理改变:边界清楚的、细胞间连
接紧密地、无干酪样坏死的、上皮细胞性肉芽肿。 典型的表现: 1) 中央部分是多核巨细胞、类上皮细胞和少数淋巴 细胞(多为CD4+),类上皮细胞可融合成朗格汉斯巨 细胞;巨细胞浆中易找见星状小体或苏曼氏小体。 2) 周围为淋巴细胞浸润(多为CD8+);无干酪样坏 死。
三、病理变化
1、特征性病理改变:
3) 结节外围有淋巴细胞环及纤维组织,逐渐形成 纤维组织包绕的完整结节。
4) 结节特点:与肺组织分界清楚、单个孤立于肺 间隔内,或三五个、十几个成群分布于血管旁、支气管 旁,互不融合。
5) 病理经过:或者自行消散、或者导致纤维化。
三、病理变化
2、不典型的上皮样肉芽肿:
(二)对结节病认识的历史变迁:
经历了130年的历史 1、 1877年由英国内科医师Jonathon Hutchinson首次报 道,但并未予以明确的命名。 2、 1899年Boeck鉴于患者皮损外表与肉瘤相似,故称之 为“类肉瘤病(sarcoid)”。 3、 1940年正式将本病命名为“结节病(Sarcoidosis)”, 广泛应用至今。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理:
2、结节病肉芽肿形成过程: 多认为属于细胞介导的Ⅳ型变态反应。 1) 某种抗原刺激了巨噬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I, 当再次接触抗原时,T淋巴细胞被激活,在白细胞介 素II的协助下,使T淋巴细胞增殖而产生多种淋巴因 子,引起巨噬细胞在病灶部位聚集。 2) 继之,增殖的肺泡巨噬细胞释放纤维连接蛋白, 刺激纤维母细胞增生,使肉芽肿病变纤维化。
三、病理变化
4、病理表现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别诊断:
5) 无菌性炎症反应:创伤后的组织反应、炎症反 应后的慢性机化性炎症、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EAA)、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寻常型间质性 肺炎(UIP)、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LIP)、药物 所致的炎症反应等。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结节病的病因尚未明了,可能与下列多种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结节病可能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目前公 认,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中的HLA-A1、HLA-B8、 HLA-DR3与结节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2、环境与职业因素; 3、感染因素:某些病毒、螺旋体、粉刺丙酸杆菌、结核 分支杆菌、非结核分支杆菌和支原体属等均有可能诱发 本病。
5、1946年Sven Löfgren发现结节病人的一种临床特征,即 伴有结节性红斑、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发热和多关节 炎的临床症候群,将其命名为“Löfgren 综合征” 。
一、概述
3、流行病学特点:
1) 地域分布:呈世界性分布,寒冷地区多见;欧美人发病多 于亚洲和非洲;亚洲以日本人较多。 2) 人种差异:美国黑人最高(35.5/10万),白种人最低 (10.9/10万)。 3) 年龄分布: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青年多发,40岁以下多 见。发病高峰在20~29岁。女性患者发病有两个高峰:第一 高峰为青年期 20~29岁。第二高峰为50岁以上的中年期。 4) 性别分布:女性发病略高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5:7。 5) 总的死亡率在1%—5%之间,死亡原因多为呼吸衰竭;在日 本多因心脏受累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