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3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3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3节》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降水的概念、类型、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降水知识。
在本节内容中,学生将学习到如何从天气图和气候图上读取和分析降水的信息,从而提高其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降水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示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加以介绍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过程,掌握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会从天气图和气候图上读取和分析降水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基本概念、类型、形成过程以及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难点:降水形成过程中的凝结核、暖湿气流等气象学概念,以及从天气图和气候图上读取和分析降水的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现实生活中的降水现象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降水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运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天气图和气候图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场雨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降水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降水的类型、形成过程以及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结合PPT、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降水现象。
3.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降水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降水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4.小组讨论: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的降水特点和形成原因。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既是对前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延续和深化,又为后续学习“世界的气候类型”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气候的要素,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首先介绍了降水的概念和主要形式,然后通过阅读降水柱状图来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最后通过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来探讨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材内容编排合理,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降水的形成机制、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图表、分析数据,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降水的概念、主要形式以及测量方法。
(2)学生能够读懂降水柱状图,分析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3)学生能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绘制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学生能够认识到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降水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2)阅读降水柱状图和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2、教学难点(1)理解降水的形成机制。
(2)分析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一、说教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本课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忽视。
本文主要围绕降水的形成、变化和分布特点进行深入剖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观念,认识我国乃至全球的降水规律。
1. 作用与地位本文在地理课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承上启下:本文在介绍降水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和分类的基础上,为后续学习气候、水文等知识打下基础。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降水的分布规律,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地理素养:本文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地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连接气象、气候、水文等多个地理知识点的纽带,对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具有关键作用。
2.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降水的形成与分类: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主要类型及特点。
(2)降水的变化规律:分析全球、我国以及不同地区的降水变化规律。
(3)降水的分布特点:探讨全球降水分布规律、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降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阐述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分类和主要特点。
(2)掌握全球、我国及不同地区的降水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3)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降水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降水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降水的形成过程、分类和特点。
(2)全球、我国及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规律。
2. 教学难点:(1)降水形成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化学原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3.3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3 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散布教课方案《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散布》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均匀降水量散布图,说出生界降水散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1、培育学生读图、画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研究能力。
2、经过讲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3、经过活动设计,让学生经过动脑、着手、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柱状图。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加强地理的学习兴趣,加强自信心,培育学生主动研究、战胜困难的意志,提升与别人合作的能力。
二、教课要点难点要点: 1、降水的季节变化。
2、世界降水的散布。
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三、教法1、小组沟通议论法2、讲话法3、多媒体课件协助教课法四、教课过程【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现)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散布(多媒体展现)雨、雪、冰雹三种降水的形式,引出降水的定义。
(一)降水和降水的测定:1、降水的定义(多媒体展现):从大气中下降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测定:(多媒体展现)单位及测定的仪器。
降水量的计算:(多媒体展现)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设问)不一样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3、降水对人类和生活的影响(学生活动赐教材)分红 3 组,每组议论此中的一项,由代表讲话,而后小组互评,教师评论。
(多媒体展现降水对人们的影响,两组图片,共8 张)总结 :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降水合时适当,对农作物生长特别有益。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期间的降水量是不一样的,下边我们就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的学习和剖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多媒体展现)降水的季节变化可用柱状图表示1、问题:我们所处的北方地域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什么特色?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2、读柱状图(多媒体展现)让学生知道降水的季节变化能够用柱状图表示。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②风云中夜变,大雨如决渠;
③小雪以来霜气清,今朝寒色倍严凝;
④大雪二十五六日,漫天塞地冰峥嵘。
【学生活动】齐读上述古诗词。
2.古代如何观测和记录降水
【提问】通过品读古诗词中“小雨”“大雨”“小雪”“大雪”的描写,同学们应该对于降水等级如何划分感到好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0页“思与学”栏目的内容,概括古人是如何观测、衡量及记录降水的。
【学生活动】分角色朗读教材图4.18,结合生活实例体会降水量的大小,掌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小结】通过雨量器和量筒我们可以将降水数据化,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降水量往往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4.降水的变化
(1)分析降水的变化
【提问】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如我们的家乡安徽省蚌埠市。同学们,在一年中,蚌埠市的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吗?什么季节比较多?什么季节比较少?
【小结】降水在同纬度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是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内陆地区降水少。此外,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讲述】在教材图4.21中,找到世界“雨极”乞拉朋齐,说明因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湿润空气的迎风坡所以降水多;找到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说明因为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所以降水少。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家乡的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是季节变化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讲述】通常用各月的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各个月份降水量柱的高低观察降水量各月的差异和时间分配规律。
【布置任务】让学生读教材第80页第一自然段和教材图4.19,观察甲、乙两地降水量的变化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思与学”栏目,描述清代《晴雨录》中对于降水量的衡量和记录方法,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布以及影响降水变化的因素。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天气、气候的基本概念,对气象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降水的形成、分布及变化规律的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降水知识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概念,掌握降水的形成、分布及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降水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形成、分布及变化规律。
2.难点:影响降水变化的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知识。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降水形成、分布的动态过程。
3.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降水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则降水引发的自然灾害新闻引入,激发学生对降水知识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和分布。
3.课堂讲解:讲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及影响降水变化的因素。
4.案例分析:分析降水变化对农业、城市排水等方面的影响。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变化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降水知识的理解。
7.布置作业:设计富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和影响降水变化的因素。
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作业评价: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降水量柱状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知识目标:1.知道降水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知道降水量的测量仪器和表示单位。
2.能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季节变化差异。
3.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教学重点: 1、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
2、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根据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为主、教师启发为辅,以问题为情境,教师辅导”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教师设问引导启发法:以设问的情境引出问题,有利于启发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图片展示法:本节教学将采用图片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3、读图观察法:学生读图能力是地理科考察的一项重要知识技能,本节将通过学生读图观察,教师引导为辅,总结归纳知识。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市》教学设计(2课时)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市》教学设计(2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气候要素包括气温和降水,在前面学习了气温的基础上,降水知识的学习既与气温有着密切联系,又是学习气候特征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气候,了解自然环境,并且降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材内容结构教材首先从降水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明确什么是降水以及降水的主要形式。
接着介绍了降水量的测量方法,使学生对降水量的获取有初步认识。
然后重点讲述降水的变化,通过降水量柱状图来直观展示一个地区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最后阐述降水的分布,通过等降水量线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气温的相关知识,对气候要素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也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但对于降水的相关知识,如降水量的测量原理、降水变化的分析以及降水分布规律等较为陌生,需要逐步引导学习。
(二)认知能力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直观、生动的内容比较感兴趣。
但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和复杂的地理规律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习特点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课堂上应多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降水的概念、主要形式以及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学会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能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能够在世界等降水量线图上指出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并理解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降水量柱状图和等降水量线图,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题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三节,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讲了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三个方面的内容。
本节教材与上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起,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延申,更是作为理解第四节“世界气候”有关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
我确定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降水及其主要形式,运用生活实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实践,使用降水资料,制作降水量柱状图,并能够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身边的地理。
2、大自然是有规律的,我们应该研究大自然的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教材内容,我重新编排了教学内容。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学生对于降水的变化只有感性的认识,而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教会学生正确认识降水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
初一学生不仅认知水平低,而且对于数据与图像之间的转化,缺少—种图文转化能力和从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把降水柱状图阅读和绘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为“新授课”:共计2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和雨量器。
二、说教法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着和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
总之,本节课力图表现这样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是学生的指向标。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6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讲述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降水量的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掌握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对降水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降水量的测量、降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需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及影响降水量的因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降水量的测量、降水分布规律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降水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降水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1)降水的概念与分类:引导学生学习降水的定义、类型及形成过程。
(2)降水量的测量:讲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如雨量计、蒸发皿等。
(3)降水分布规律: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如赤道多雨、两极少雨等。
(4)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讲解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
3.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是在小学六年学习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降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概念的学习并不是难点,因此在设计降水概念、主要形式、测量等内容时采用微课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与此同时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强,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探究,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课件及时展示直观醒目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培养学生类比的思想,提高学生读图、归纳知识等综合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的第三节。
本章内容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关注两大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最后了解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影响因素。
本节内容是在第二章大洲大洋的基础上展开,也是为七年级下册的世界分区地理学习的前提。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介绍降水的时间变化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两个方面的内容。
本节与第二节的气温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为学习第四节全球气候作铺垫,在本章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出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并形成一定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单位。
(2)观察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观察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明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对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读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养成学习生活中地理的习惯,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锻炼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学习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理解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类型以及分布规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的实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概念,掌握降水的形成、类型以及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降水的形成过程、类型以及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类型的识别以及降水分布规律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降水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降水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概念、降水的形成过程及降水类型。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类型及降水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典型地区的降水分布案例,学生分析降水分布的原因。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分布规律,分享自己的观点。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降水的基本知识,强调降水分布规律的应用。
7.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概念:水蒸气凝结降落到地面的现象•形成过程:水蒸气→ 云→ 降水•类型:雨、雪、冰雹、雾、露•分布规律:受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降水概念、形成过程、类型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是在小学六年学习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降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概念的学习并不是难点,因此在设计降水概念、主要形式、测量等内容时采用微课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与此同时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强,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探究,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课件及时展示直观醒目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培养学生类比的思想,提高学生读图、归纳知识等综合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的第三节。
本章内容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关注两大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最后了解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影响因素。
本节内容是在第二章大洲大洋的基础上展开,也是为七年级下册的世界分区地理学习的前提。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介绍降水的时间变化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两个方面的内容。
本节与第二节的气温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为学习第四节全球气候作铺垫,在本章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出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并形成一定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单位。
(2)观察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观察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明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读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养成学习生活中地理的习惯,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锻炼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学习能力。
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3、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特点。
(2)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
降水的时间分配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的判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展示、设问、启发
2、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理念的三大目标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以“人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能力提高作为教学的目标。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降水分布图,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
讨,不断“质疑—释疑”,看图归纳、动口、练习巩固,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学习、体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合作探究,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本学科教学宗旨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景,导入本课——学生微课自学概念,读图理解时间分配特点——读图思考,自主探究空间分布规律——巩固练习,自测检验——知识回放,课堂小结”,四个环节层层递进,读书、自学、析图、小组探究,教学活动始终围绕雨伞来设计,结构流畅,衔接得当让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得到锻炼并逐步提高,达到新课程的终身学习这一目标。
雨伞引入,了解概念
1、配乐先后展示小雨伞图片和旅游图片。
2、用微课自学,了解与降水有关的一些概念。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主动建构的环境。
教师设计的这个微课自主学习环节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了解关于降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目标,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深层次问题的探讨搭好了扶梯。
(二)时间分配,读图理解
1、教师讲解降水量多少的判断标准。
2、教师引导学生识别五种常见的降水类型图。
(过渡)这个寒假如果我打算去新加坡,我需要带上我的小伙伴嘛?如果我去北极旅游,还需要带上我的小伙伴嘛?
(三)空间分布规律,自主探寻
1、展示地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相关图片、视频,配合探究题目。
2、学生根据问题寻找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及时评价。
小组合作先后讨论“寻找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
小组交流后学生代表汇报讲解,结合实例阐述自己的观点,把地理知识生活化,教师适时点拨、评价,达到学习的高潮。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让心灵得到洗礼,升华了感情,突破了难点。
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四)自结自测,知识回放,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各种收获。
2、学生完成自测题,教师点评。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