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1_2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教材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图示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地球的运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运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地展示地球的运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案例分析:分析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解释。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
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
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
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
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
“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2)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3)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再次,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如何应用地球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定的困惑。下次上课时,我应该更注重引导学生们思考地球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
最后,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表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下次上课时,我应该更注重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虚拟地球仪应用程序
教学手段:
-讲授法
-演示法
-实验法
-讨论法
-观察法
-互动式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球运动的魅力或特点。
-地球公转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四季变换,影响我们的穿着习惯和农业种植。
5.题型五:应用题
-请根据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更替和四季变换。
答案:
-昼夜更替:地球自转导致地球表面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因此会出现昼夜更替。
-四季变换: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日照时间和强度,导致四季变换。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上,具体包括: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说课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达成目标1 3、地球自转的方Fra bibliotek是自西向东,但从
不同角度观察,这个方向会表现出差
异。下图的四幅图中,地球自转方向
正确的是
B
3.下列现象是由于地球 自转达形成成目标的2是?
A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B太阳东升西落 C昼夜交替现象 D一年有四季 F各地热量的差异
延伸迁移
4.我们感觉不到地球自转的原因是( ) A.地球在运动,人们没有运动。 B.地球的运动太快,人们感觉不到 C.人随地球一起运动,地球以外的参照物太 远,人们感觉不到 D.地球运动太慢,人们感觉不到
5.为了便于不同国家的旅客了解和掌握时间,很多大 酒店和宾馆服务台的墙壁上都挂着一排挂钟,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纽约 伦敦 莫斯科 北京 东京
北京
(1)想了解郑州时间应该看
时间。
北京 ( 2 ) 一 位 美 国 旅 客 在 郑 州 从 事 活 动 应 该 以
时间为纽约准,
他关注自己国家的社会生活应参
说学情
在前一节中学生刚刚学习了地球仪知识, 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巩固所学地 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 知识的一个好机会。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 确演示地球的自转。鉴于本节内容较少,还 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 引导得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 能让 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 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照
时间。
(3)从每个时钟的指针上,可看出北京时间和伦 敦时间相差 8 小时,北京时间和东京时间相 差 1 小时。
(4)2012年伦敦奥运会于7月27日晚上8点(当地 时间)进行开幕,要想在中国看到实况转播,在 什么时候观看?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三、实践活动(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球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地球运动对农业的影响等。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观察产生的现象。
-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拓展任务,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观看视频、进行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探究,提高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 教师可以组织课后拓展活动,如参观天文馆、进行实地观测等,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探索精神。
针对以上学习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针对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原理。
- 观点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交流激发新的思考。
3. 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和模拟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 观测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的地理观测,如观察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情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的运动,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
2.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观察地球的运动。
2.PPT:用于展示地球的运动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使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个地球仪,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地球的运动。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地球的运动。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制作一个关于地球运动的PPT,下次课分享给同学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1.2地球运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1.2 地球运动》一. 教材分析《1.2 地球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在本节内容中,学生将学习到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地球运动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提高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运动对于地球气候和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理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观察操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对地球运动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3.实例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理和解释,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在拓展与延伸环节,我推荐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并鼓励同学们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能够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3.信息化资源:互联网、在线地理教学资源、地球运动相关视频、动画等。
4.教学手段:讲解法、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是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正式学习之前,请大家回顾一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分别产生的现象。
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中,我将紧扣地球运动的教学内容,以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为原则,同时注重板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板书将列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并用清晰的文字和图示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关键信息。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板书将归纳和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间差异等,并通过图示和文字的结合,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第34页的相关内容,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况。在阅读过程中,请大家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是什么?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分别是什么?
七年级地理上册1_2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明白地球运动的两种大体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明白地球自转产生日夜交替的现象。
二、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日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
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大体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日夜更替现象。
【教学预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喜爱看姚明打篮球的同窗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不是有如此的感受:咱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竞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什么缘故两地的时刻不一样?咱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窗穿的是短袖,此刻多数同窗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咱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咱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教学新课: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一、绕转中心、方向、周期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如何自转?(绕地轴不断地旋转)(2)观看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教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转方向的表示学生同桌的两位同窗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必然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刻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教师:咱们什么缘故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学生:讨论、回答。
(4)日夜的形成教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
让学生观看有什么现象产生?学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教师:什么缘故?若是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如何?学生:答略教师:一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咱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咱们叫它夜半球,日夜确实是如此形成的。
人教版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XX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地球的运动》,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学情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
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
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能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能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能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四、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重点:能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难点:能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五、说教学法、学法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根据这个标准,我将在这堂课中我将采用:引导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地球的运动》 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地理学科中的基础和重点,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
这些内容不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后续学习气候、洋流等知识的基础。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来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对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地球运动的规律和地理意义还缺乏系统的理解。
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但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如方向、周期、速度等。
(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
(3)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2)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3)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
2、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空间概念。
(2)理解地球公转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四季变化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地球的运动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2.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定义3.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4.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5.能运用地球仪正确地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6.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出现的时间差异现象7.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8.理解一年中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9.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10.通过列表比较,对比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模拟演示,发挥想象能力,理解地球自转造成的昼夜更替现象2.通过模拟演示,发挥想象能力,理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3.运用地球自转和公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进步中,感受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和坚持真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2.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出现的时间差异现象3.理解一年中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4.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5.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6.通过列表比较,对比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教学难点1.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2.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3.理解一年中不同季节和不同地方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4.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7上第1章第2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说课稿一、说教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
本节课是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这节内容是继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
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二、说学情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3.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复述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2.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五、说教学方法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这节课采用的教法和学法有:1.演示观察:初中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强,但是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使用。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面对的七年级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对于地球仪的使用也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他们对于地球运动的细节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不够清楚。
此外,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各有差异,这对于理解地球运动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际观察,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和实践法进行教学。
同时,我会使用地球仪、图片和视频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地球仪的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
2.讲解: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
3.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4.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可以使用流程图、示意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可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试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地球运动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例如赤道地区与极地地区的气候差异。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业种植、建筑设计等。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地球运动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地球运动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地球仪、教学挂图、模型、平板电脑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PPT、视频、图片等。
4.教学手段: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球运动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授地球运动这一课时,我深感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并不容易。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时,常常混淆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更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使用地球仪模型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④艺术性呈现:采用色彩鲜艳的粉笔,突出重点知识点,以图形和箭头表示地球的运动方向,使板书更具视觉冲击力。同时,在板书中穿插一些趣味性图案,如地球仪、太阳、月亮等,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2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的《1.2 地球的运动》一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后的第二次接触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是在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地理位置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通过简单的文字和生动的插图,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地球运动的概念和原理可能还不是很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知识。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会在这一节内容中得到满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地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地球仪、模型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地球自转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类型和特点。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并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用时为两个课时。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地球的自转》。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第一节为《地球和地球仪》,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对地球的自转做具体分析,是对前面内容的加深和升华,也为写一节地球的公转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也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自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地球自转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学情
在学情方面,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地理充满了好奇,但是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
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在上课时我会多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实例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能力,以及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旋转轴。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③理解时差现象,并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法,培养学生动手演示的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注重探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2、教学难点:理解时差现象,并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
五、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将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知识时运用,简答直接,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演示法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自转,更加直观,清晰明了。
讨论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六、说学法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我采用观察、阅读、思考、讨论等学习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七、教学过程
根据前面几部分内容的分析,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
1、导入新课 2min
导入新课我采用回顾上一节的知识“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这一概念,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白天和黑夜呢?”、“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从而引出新课内容——地球的自转。
2、讲授新课 35min
对于新课的讲授,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为学生讲述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在讲解地球自转方向时,我会通过学生生活中的体验,“坐在移动的车上,车外景物向后退去”的现象,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的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启发学生思考“太阳每天东升西落,那么到底是太阳在动还是地球在动呢?”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
通过设疑,可以让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合书上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接着我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分别以北极点和南极点对着学生,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在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出“北逆南顺”的结论,接着让学生在黑白上的两幅分别以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中心的地球平面图上画出地球的自主方向,达到现学现用,及时反馈的作用。
对于地球周期和旋转轴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我采用直接讲授法,在学生理解了地球的
自转方向之后,运用手电筒和地球仪进行地球自转的演示,从而引出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更替和时差的讲解。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为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基本素养较为薄弱,且我国都采用北京时间作为区时,学生对于地球上时间的早晚理解较为困难。
这部分知识在高中地理中会涉及区时的计算,所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我将通过以下两个活动来突破重难点:
活动一:利用手电,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让学生思考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三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标签:北京、纽约、伦敦,让学生观察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因地球的自转而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因昼夜的更替而产生了时差。
三个步骤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地理解。
活动二:讨论生活中因时间早晚差异而产生的现象
首先我会以书本上的活动3中“畅畅和姨妈问候时间的差异”,以及“巴西世界杯比赛在白天进行,而我们收看到的直播节目却都在晚上”两个实例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地球上时间的差异。
从现实入手,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主动探究的能力,符合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也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3、课堂小结 2min
在课堂总结时,我会让学生结合板书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新课改的要求。
4、作业布置: 1min
预习地球的公转,想想地球自转和公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