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口译研究与翻译研究的成就与模型_介评_唐芳

合集下载

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

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
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结果与讨论
目录
05 当前研究趋势
07 参考内容
06 结论
引言
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方式,在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随着口译研究的深入,口译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本次演示 旨在回顾口译理论的研究成果,分析当前研究趋势,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 望。
成果转化理论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动因主要包括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国家政策引导等。技 术推动是指科技成果具备创新性和突破性,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市场拉动是指科技成果符合市场需求,具有潜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国家政策 引导是指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等方式,鼓励科技成果转化。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路径主要包括研发、中试、产业化三个阶段。研发阶段是 科技成果诞生的关键阶段,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中试阶段 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过渡阶段,包括产品试制、工业化试验等; 产业化阶段是科技成果实现规模化和市场化的阶段,包括工业化生产、市场营 销等。
研究方法
本部分采用文献综述法,对近十年来口译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同 时结合实证研究方法,对口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口译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译过程研究:研究者们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口译过程进行了深入探 讨。研究结果显示,口译过程包括信息接收、理解、记忆、转换和输出等多个 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和策略。
另一方面,某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能因为技术不够成熟、市场需求不足、政 策支持不足等原因而遭遇失败。例如,有些初创企业可能因为技术门槛过高、 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才等原因,难以将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这些案例提示我 们,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需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和挑战,制定科学可行的转化策 略,以确保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

中国口译研究前后三十年

中国口译研究前后三十年

中国口译研究前后三十年[一、引言中国的口译活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自夏商时期开始,我国与周边各国就有了比较频繁的外交活动,口譯活动也比较活跃。

遗憾的是,尽管口译活动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对口译这种现象和活动的研究工作却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

然而,口译研究虽然起步晚,发展速度却十分迅速。

二、研究状况1. 发展趋势从发表的文章数量看,口译研究在近30年里呈现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在1990—2006年的16年里,期刊文献共有191篇,是80年代发表的6.3倍。

这说明,随着中国社会地位的提高,国际之间交流越来越多,口译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口译研究队伍也不断壮大。

2. 研究方法《对近十年中国口译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刘绍龙、王柳琪,2007)把口译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非实证研究与实证研究。

在对219篇文章就其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时,我们发现,属非实证研究的占87.8%,实证性研究的占12.2%。

然而2000—2006年之间的实证研究增长速度十分可观,较前20年增长了8倍,正如刘和平教授所指出的:“随着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其他领域学者的加入,跨学科和实证研究逐渐替代对口译的一般性描述。

”(刘和平,2005)3. 研究内容总体来说,口译研究可从三大类进行分析与总结,即理论性研究、技巧性研究、教学与训练研究。

其中理论性的研究包括对口译的定义、特点、步骤、语体风格、临场心理、质量标准、评估方法等方面;技巧性研究包括对一般性技巧的研究、同声传译技巧、笔记技巧和各种专业领域及场景上的口译技巧;教学与培训研究主要针对教学环境(设备、高校合作等)和教材编辑方面展开讨论。

在理论性研究层面上:先后10年的研究侧重点大同小异,语体风格上的研究仍旧甚少,没有新的突破;量化评估方面,胡清平(1990)提出了“量化标准”的方法;此外,就口译中所应注意的“忌讳”问题,在90年代新增了很多讨论,其中涉及到口译与语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顺应论)、社语(言语行为、文化差异)和认知(隐喻、框架建构)领域的联系与分析。

西方口译研究历史与现状

西方口译研究历史与现状

西方口译研究历史与现状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和研究。

在西方,口译研究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从西方口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为大家介绍西方口译研究的发展与成果。

在古代,口译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当时,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需要,口译作为一种职业开始出现。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之一,奥古斯都皇帝雇佣了许多口译员来协助他统治各个民族。

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对口译进行研究,探讨口译的技巧和方法。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口译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教会和各国政府开始雇佣专业的口译人员来为外交和贸易活动提供支持。

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研究口译理论和实践,出版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和文章。

这些书籍和文章主要探讨了口译员的素质、口译的准确性和口译的策略等问题。

到了古典时期和近现代时期,西方口译研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口译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工具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对口译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和观点。

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雅各布逊的语言学理论以及勒代雷的口译理论等。

时至今日,西方口译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学科建设方面,西方口译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研究体系,为口译人才的培养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等新兴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口译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口译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方法和技巧方面,西方口译研究已经从传统的经验式口译转向了更为科学、规范的方法。

这种转变使得口译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从而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语料库分析、实验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也被应用于口译研究中,为探索口译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口译研究的_名_与_实_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建构之一_仲伟合

口译研究的_名_与_实_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建构之一_仲伟合

3. 口译研究的学科定位
3.1 学科名称
根据文献检索的结果, 最早正式提出“口译研 究”这一学科名称的学者有三位, 他们都在 20 世 纪 90 年代初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指向同一对象的术 大会” (Translation Studies Congress)上, 法国口 语。在 1992 年 9 月维也纳大学召开的“翻译研究 译研究者 Daniel Gile 在主题发言中提出了“口译 研究” (interpretation studies) (Giles, 1994) 。几周 后, 在布拉格举行的国际会议上, 德国洪堡大学的 Salevsky 在其发言题目中也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口 1993 年,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 Pöchhacker 在其发 表于《口译员通讯》的文章中也提出了同样的术 语(the Science of Interpretation) 。近年来, “口译
译研究进入了比较繁盛的发展时期。 斯特口译大会” (the Trieste Symposium)上, 出现 1986 年, 在口译研究界影响深远的“特里雅
了口译研究的第一次学科宣言。Dodds 在大会发 言中指出: 大家都认同, 口译不仅是一种技巧、 一项职 业, 更是一门学术研究的学科。作为一门学科, 它 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口译研究可以进行跨 学科研究——从其它学科中吸收解释和分析的工 具, 但同时又应该成为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门独 立学科。 (Dodds, 1989:18, 笔者译) “特里雅斯特口译大会”后,西方口译研究 出现了实证研究的转向和一定程度的跨学科研 究的转向, 口译研究进入“新兴期” , 口译研究成 一 Pöchhacker 以“论口译学” (On the Science of Interpretation)为题撰文指出, “过去几年, 口译研 果快速增长。1993 年, 口译研究界的代表人物之

国外翻译过程研究翻译过程研究的理论模型回顾与展望

国外翻译过程研究翻译过程研究的理论模型回顾与展望

然而,各种研究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如问卷调查和访谈的主观性较强,文献 分析可能存在文献不足或偏颇等问题。
四、成果与不足
过去的30年里,翻译过程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者们通过对翻译过程的 深入探究,发现了许多翻译过程中的现象和规律,丰富了我们对翻译过程的理解。 同时,研究者们还提出了各种针对翻译过程的优化策略和方法,提高了翻译的效 率和质量。然而,翻译过程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研究过于理论 模型的构建,而忽略了理论的实践应用。
一、背景介绍
关联翻译理论起源于斯玻泊格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 一个认知过程,交际者需要根据语境信息推断出对方的意图。翻译作为一种特殊 的交际形式,需要在源语作者、译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建立最佳关联。1991年, 格特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过程是寻找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关联 性,从而实现最佳的语境效果。
此外,由于翻译过程研究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现有理论模型仍无法完全揭示 翻译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五、结论与展望
总体而言,国外翻译过程研究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我们深入 理解翻译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持。尽管现有理论模型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些理 论模型为我们进一步探究翻译过程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工具。未来研究可以尝试将 这些理论模型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理解翻译过程的框架。
二、研究现状
当前关联翻译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联理论与翻译策略:研究关联理论在翻译策略中的应用,如何将源语 作者的意图和目标语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寻找最佳的翻译策略。
2、关联理论与机器翻译:研究关联理论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如何提高机 器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实现更好的语境效果。
3、关联理论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关联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如何解 释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与研究走向

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与研究走向

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与研究走向
中国口译研究发展及研究走向
中国口译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口译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
步阶段,只有少数学者致力于口译的研究,他们关注的重点主要是文本口
译的理论和技法,探讨性较弱,缺乏实践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
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口译工作的发展导致口译学术研究的不断
发展,口译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国内,学者们开始从宏观、交际视角出发,从理论角度重新审视口译,大力探索口译的功能、类型、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等。

1984年,朱
自清提出了"口译的翻译原则",为中国理论研究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

90年代初,口译研究走向多元化、深入化,以及跨学科和跨文化等方向。

随着90年代后中国开放,口译研究的热度不断攀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

2002年,李悦和朱自清等组织发起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口译研
究会议,受到了众多学者的热烈响应及支持,于是也标志着中国口译研究
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增长,需要口译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针对学术口译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
把口译研究纳入其中。

《2024年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范文

《2024年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范文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口译领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中,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并深入探讨该理论的理论体系、特点及贡献,以进一步推进口译实践的探索与研究。

二、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背景巴黎释意学派(又称法国释意学派)的口译理论研究是当代国际口译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

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20世纪中期至21世纪初的社会、文化与政治环境背景,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多语种交际的需求背景下得到了发展。

三、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释意”二字。

该理论认为,口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源语信息的解释和再表达。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在理解源语信息的基础上,运用自身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将信息准确、流畅地传达给目标语听众。

这一过程涉及到了释意、语言转换和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

四、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特点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具有以下特点:1. 注重认知过程:该理论强调在口译过程中,译者的认知活动至关重要,包括理解、记忆、分析、判断等。

2. 强调语言与文化的结合:该理论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口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因此,译者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3. 重视实践与实证:该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和完善口译理论。

4. 强调即席翻译:该理论认为即席翻译最能体现口译的特点和要求,因此,译者需具备高度的应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五、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贡献与影响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为国际口译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 推动了口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该理论不仅涉及语言学、翻译学等领域,还涉及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促进了口译教育的发展:该理论为口译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了口译教育的专业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对近十年中国口译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对近十年中国口译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学科背景和历史演变
1、学科背景和历史演变
中国口译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增加, 口译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口译研究经历了 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历程。
2、主要流派和观点
2、主要流派和观点
中国口译研究主要分为传统口译理论和现代口译理论两个流派。传统口译理 论注重口译实践和经验的总结,而现代口译理论则更注重语言学、认知科学、计 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近年来,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机器口译研 究也逐渐崭露头角。
2、口译质量评估标准
口译质量评估是口译研究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仍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不同 的研究者可能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和标准,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难以比较和重复。 因此,建立科学、客观、普遍适用的口译质量评估标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口译教学培养模式
3、口译教学培养模式
目前,中国的口译教学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一些高校在口译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口译技能;另一方面, 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有限,一些高校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学 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译能力。2、建立口译质量评估来自系2、建立口译质量评估体系
为解决口译质量评估标准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国内外学 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口译质量评估方法和标准;其次,组织多学科 背景的研究团队,共同研发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口译质量评估体系;最后,在实践 中不断总结和调整评估标准,使其更具科学性和操作性。
三、对策与展望
1、优化研究方法和技术
1、优化研究方法和技术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口译研究应优化研究方法和技术。首先,传统口译研究 可以借鉴实证研究方法,通过严格的设计、实施和控制实验等环节,提高研究的 可靠性和有效性。其次,现代口译理论研究应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结合语言 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前沿成果,深入探讨口译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部口译研究方法论专著_口译研究方法论_评介_蓝红军

第一部口译研究方法论专著_口译研究方法论_评介_蓝红军

式与口译研究范式的演变作了对比,发现“两 者 在 学 的需 求 本 身 即 是 一 种 现 实 需 求,这 一 需 求 很 大 程 度
科发 展 的 早 期 曾 有 过 不 少 交 集,但 随 着 学 科 的 深 入 表现为口译研 究 遇 到 的 困 境 和 存 在 的 问 题,《口 译 》
发展,对各自学科特征的认识亦不断加强”(李 德 超、 的出版正是口译研究团队为回应这一需 求 所 做 的 努
第一,脉 络 清 晰,信 息 丰 富。《口 译》既 有 从 历 时 口译性质的认识。
角 度 对 口 译 研 究 的 历 史 与 现 状 的 梳 理 ,又 有 从 理 论 维
第 三 ,建 构 了 口 译 研 究 方 法 论 体 系
度对口译研究的学科定位与对口译研究方法论的宏
口 译 研 究 方 法 论 可 分 为 两 层 含 义 :(一 )作 为 某 一
第四章从学科视角构建了口译研究的方法论体 系,介 绍 了 实 证 主 义 和 人 文 主 义 两 种 研 究 立 场 下 的 口译研究具体方法。该章还讨论了口译研究的设计 与实施,包括 课 题 选 择 的 标 准、研 究 问 题 的 发 现、研 究目标的明确、研究设计的标准、以及 研 究 信 度 与 效 度的保障等。
· 74 ·
当代外语研究
3.简 评
社会活动”(49),还 引 入 了 口 译 的 产 品 观 和 职 业 观,
3.1 研 究 特 点
从“提供产品服 务”和 “开 展 职 业 活 动 ”来 考 察 口 译,
总 结 起 来 ,《口 译 》一 书 具 有 以 下 特 点 :
无疑 扩 大 了 口 译 研 究 的 视 域 范 围,也 丰 富 了 人 们 对
作者简介:蓝 红 军,广 东 外 语 艺 术 职 业 学 院 教 授、翻 译 学 博 士。主要 研 究 方 向 为 翻 译 学 理 论。 电 子 邮 箱:alan.lan@ 163.com *本文为 2012 年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 建 设 专 项 资 金 人 文 社 科重点研 究 基 地 项 目 “中 国 翻 译 教 学 体 系 建 构 及 其 理 论 探 讨”(编号 2012JDXM _0021)研究成果之一。

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

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

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Research on the interpreting and result’s analysis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论文摘要:中国的口译研究自上世纪末有了很大发展,涉及的领域逐渐扩大,研究方法逐渐走向科学化,口译理论研究与教学关系更加紧密。

如何从跨学科角度脚踏实地加强实证和认知研究,如何引导口译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如何根据中外文特点进行口译教学,这是口译界面临的新课题。

Summary : Research on the interprétaiton in China having been successes meaning since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is marked by widening of visions of the researchers,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methods applied and also by a closer link with teaching. Approndir and to reinforce the studies on interpretation under interdisciplinary angles, in a methodological and progressive way, the professionalisation of this trade, teaching taking account of specificities of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nother language, is a stak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六十年代以来,国际上从对口译的现象到对人的认知结构的研究、从口译职业培训到质量评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口译的研究正朝着跨学科和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口译理论研究

口译理论研究

大类型。

在现代社会,口译广泛应用于多语言的国际会议中,故有会议口译;在多语言和多民族的社会内部,口译也广泛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故有公共服务口译。

公共服务口译又称社区口译(Community Interpreting),是保障社区公民(包括少数族裔、移民等政府公共服务对象)充分享受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从更为具体的使用场合来看,口译可以分为外交场合的外交口译(Diplomatic Interpreting);商务场合的商务口译(Business Interpreting);法庭和警务场合的法务口译(Legal Interpreting),包括法庭口译(Court Interpreting)和警务口译(Police Interpreting);医疗服务场合的医疗口译(Healthcare Interpreting/Medical Interpreting);以及广播电视媒体场合的媒体口译(Media Interpreting)等。

从口译的媒介来看,口译可以分为现场口译(On-site Interpreting)和远程口译(Remote Interpreting);远程口译又可以分为远程视频电话口译(Remote Video Interpreting)和远程语音电话口译(Remote Telephone Interpreting)。

从工作方式来看,口译的基本工作方式包括交替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交替传译简称交传,又称连续传译或连传。

交替传译的方式是,发言人讲完几句话或一段比较完整的内容之后停顿下来,由译员进行传译,然后发言人再继续下一段发言。

同声传译简称同传,即发言人连续发言,过程中不会停下来等待译员进行口译,译员必须在听取发言人讲话的同时,同步进行口译。

同声传译又可以分为译员厢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in the Booth)和耳语同传(Whispering Interpreting)。

口译的质量与效果评估

口译的质量与效果评估

口译的质量与效果评估作者:曾探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7期【摘要】在评定口译质量的时候要对多方面的因素都进行考虑,例如人物的具体要求、口译员的主观意识、听众现场的客观反映以及评估效果的目的等。

本文通过对口译的质量和效果评估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其中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口译质量口译任务效果评估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伴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口译活动变得更加频繁且职业化,在各种国际的会议中都离不开同声传译,人们也更加迫切的需要对口译质量效果进行评估,长期以来口译的传统标准为“准、顺、快”,近几年来对于翻译过程中的“灵活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和重视,但是不管是传统主流标准还是新标准,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没有严谨的系统理论以及客观数据作为支撑,只是从自身经验出发的,相比起公众在口译方面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其质量评估的手段已经不再满足需求了。

口译的质量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例如不同任务的要求不同、口译员自身的主观感受、评估的目的等都会对最终的口以质量评估造成影响。

一、口译质量和标准设定口译质量的标准不能单纯的只考虑译文,还要结合众多方面的因素,在归纳了国内外的口译质量标准之后,主要的指标和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可信程度,是指译文在信息转达上要保证完整程度和准确性,以原文所表达的信息为基础;其次是简明性,在译语中可以将发言人的说话风格以及说话方式准确的体现出来,不拖沓累赘;然后是可接受度,在进行口译的时候要注意表达层次清晰、逻辑条理分明、准确,在遣词造句的时候要贴和情境,保证发音清晰可以被听众接受;还有迅捷度方面的要求,口译人员在进行交流双方信息传达的时候要迅速快捷,遇到难题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对发言人的语意可以进行概述或者简译;多样性是指口译人员对于不同的口音都要能适应,熟悉多方面的题材,对于不同专题的内容都有所了解并且可以清晰的表达出来;最后是技术性,口译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技巧,例如熟悉交流艺术、对跨文化差异十分了解,以及相关的设备方面的技巧,例如调节声道、使用麦克风等。

【翻译研究】中国口译研究40年:历程、成就和展望

【翻译研究】中国口译研究40年:历程、成就和展望

【翻译研究】中国口译研究40年:历程、成就和展望摘要:本文全面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历程,以近40年发表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口译论文、口译研究著作和博士论文以及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口译论文等文献计量数据为基础,从研究数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中国的口译研究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萌芽期、20世纪90年代的初步发展期、21世纪头十年的新兴期、21世纪第二个十年进行中的多元发展期。

中国口译研究的成就主要表现为:期刊口译论文质量不断提升,口译理论和方法论建构逐步加强,口译教学研究成就斐然,语料库口译研究成果突出,口译研究新生代力量涌现,部分中国口译学者开始走向国际。

引言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与国家改革开放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增长以及口译教学在院校中的正式开设关系密切。

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在北京外语学院设立联合国译员培训班,90年代中期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高级翻译学院,2000年新修订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口译成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程,200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高级翻译学院,200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设立高级翻译学院。

2006年起教育部批准设置翻译本科专业,至今已有200多家院校设置翻译本科,多数院校课程设置中包含口译课程;2008年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至今亦有200多家院校招生,其中小部分有条件的院校设有口译方向。

随着口译教学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口译研究亦呈兴旺之势。

本文将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历程。

以近40年发表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口译论文、著作和博士论文以及中国口译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等文献计量数据为基础,从研究数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1. 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概况1.1中国口译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自1978年《现代外语》和197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开始发表口译论文以来,中国口译界开始了至今40年未间断的研究历程。

聚焦翻译能力评测——《笔译与口译中的评估问题》评介

聚焦翻译能力评测——《笔译与口译中的评估问题》评介

语言新探聚焦翻译能力评测——《笔译与口译中的评估问题》评介王亚琪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Dina Tsagari博士和Roelof van Deemter博士合编的《笔译与口译中的评估问题》(Assessment Issues in Languag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由Peter Lang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

本书围绕口笔译能力、口笔译标准和口笔译质量评估,探讨了口笔译评估中的常见问题和世界各地关于口笔译评估的应用情况。

本书对我国翻译测试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口笔译能力;口笔译标准;质量评估《笔译和口译中的评估问题》于Peter Lang出版社在2013年出版。

该书由两位国际语言测试界的知名学者编著。

Dina Tsagari博士在塞浦路斯大学英语系任教,主要研究兴趣为反拨效应和翻译评估。

Roelof van Deemter博士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语言测试专家,具有丰富的翻译评估开发经验。

本书各章节从不同角度阐释口笔译能力评估,对我国翻译测试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内容简介除去前言外,该书正文共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6章,第二部分包括5章。

第一部分论述口笔译评估中的常见问题,共6章,涵盖口笔译能力、评估目的、评估框架、评估方式以及翻译测试模型等方面。

第二部分介绍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口笔译考试的现状,共5章,涵盖译者授权系统、法律和会议翻译、翻译培训、翻译质量评估等方面。

第1章作者Fred S.Wu通过报告一个实验研究重点阐释了在口译考试中如何评估学生。

该实验邀请了30位考官对5位学生译员的同声传译录音进行评分,结果发现一些考官在评估同一学生译员的口译表现时,即使他们基于同样的评估标准,也会做出不一致的判断,说明评估标准的使用具有模糊性(fuzziness)和不一致性(inconsistency)。

最后,作者提出了口译考试概念模型(model of interpreting examinations)来解释不同要素(如说话者、观众、考官等)如何影响口译评估。

lederer 1994年口译评估模式

lederer 1994年口译评估模式

lederer 1994年口译评估模式是口译评估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口译员的评估和培训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lederer 1994年口译评估模式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为口译员和口译评估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lederer 1994年口译评估模式的提出背景lederer 1994年口译评估模式是由德国学者lederer在1994年提出的,其提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口译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口译培训和评估提供一个系统化的框架和方法。

在当时,口译评估领域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导致口译评估结果的主观性较强,对口译员的能力和水平不能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lederer提出了口译评估的四个主要方面,包括:言语能力、文化背景知识、翻译技能和专业素养。

二、lederer 1994年口译评估模式的主要内容1. 言语能力言语能力是口译员评估的重要方面,主要考察口译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听力能力和口译流利度。

口译员需要具备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将外语翻译成母语,同时具备较强的听力能力,能够快速理解并转译外语信息。

口译员的口译流利度也是评估的重点,需要在口译过程中保持足够的流畅度和节奏感。

2. 文化背景知识口译员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文化背景、国情和习惯习俗等。

口译员需要对不同文化背景有较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在口译过程中准确地传达外语信息的含义和文化内涵,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交流障碍。

3. 翻译技能翻译技能是口译员评估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包括语言转换、语际转换和语用转换。

口译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转换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将外语翻译成母语;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语际转换能力,能够在不同语境和语域中进行翻译;口译员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语用转换能力,在口译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语用策略,适应不同的交际环境。

4. 专业素养口译员的专业素养也是口译评估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口译员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

口译学能测试及其研究_唐芳

口译学能测试及其研究_唐芳

这些做法无疑是 课程设计中也多将语言教学视为核心, 将口译教学与语言教学混为一谈( 刘和平 2008 : 120 ) 。 2. 4 口译学能 测试类 型 口译学能测试应采用哪种测试任务? 与口译直接 相关的还是间接相关的? 早期测试多基于教师经验, 重 “表面效度 ” ( face validity) , 视 倾向于使用类似于口译任 务的测试手段, 如无笔记交传或视译等 。 随着心理学的 一些用于测量认知各项指标的心理 测 量 手 段 出 发展, 现, 如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 ( The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 用于测量认知灵活性( cognitive flexibility ) , 即 个人对新事物的洞察力和新规律的学习能力 。 Timarova 和 UngoedThomas ( 2008 : 2946 ) 通 过 问 卷 收集了 18 所开设口译课程学校 的 入 学 测 试 内 容 和 方 法, 结果显示最常用的手段是无笔记交传 、 面试和百科 知识问答 。有学者反对使用类似于口译任务的测试手 段, 如 Angelelli ( 2007 : 74 ) 反对使用视译, 认为完成视译 入学测试只限于对学员有望掌握口 应是培训后的能力, 译能力的学能的测试, 不应涉及已习得的口译能力, 这 显然是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片面理解造成的 。 上节讨论 口译学能可包括口译能力, 两者之间的界限并非固 过, 定, 取决于课程的内容 、 长度和目标。 综上所述, 从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来看, 直接 、 间接 相关任务均可用于口译学能测试 。 然而两类测试是否 有效? 预测效力是否相同? 回答这些问题不能仅凭思 辨推演, 更需实证数据支持 。 3. 实证研究 3. 1 考察 硬技 能 Gerver 等( 1989 : 724735 ) 以申请会议口译研究生培 进行 14 项测试, 其中 训项目的 29 位学员为测试对象, 12 项为入学阶段的学能测试( 表 1 ) , 两项为结业时的交 传和同传测试 。 表 1.

口译质量评估研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口译质量评估研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口译质量评估研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王昱
【期刊名称】《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4)003
【摘要】口译员和口译使用者是口译活动中的核心因素,因此他们对于口译的期待和评价是口译质量评估主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回顾总结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西方口译质量评估研究成果,本着口译教学应与口译研究、口译实践相结合的理念,结合口译教学现状,针对质量评估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了一系列口译教学建议,旨在使口译教学尽快与市场挂钩,满足市场对合格口译人才的需求.
【总页数】3页(P138-140)
【作者】王昱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MTI口译实践质量评估及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2.口译质量评估:以服务对象为依据——一项基于现场口译活动的调查研究报告
3.论释意理论口译程序对确立口译质量评估标准的启示
4.用户期待与反应在口译质量评估中的可靠性及口译策略——对实证研究的回顾与剖析
5.口译质量评估实证研究在中国-一项基于口译质量评估实证性研究论文的文献计量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在全球贸易中的战略地位-介评《翻译的成功之路》

翻译在全球贸易中的战略地位-介评《翻译的成功之路》

翻译在全球贸易中的战略地位-介评《翻译的成功之路》文军;唐欣玉
【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本文介绍了Robert C.Sprung编著的"Translating Into Success"一书,对其中的十五篇论文择其要者进行了分析评论,从而揭示出翻译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战略地位,并针对产品全球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涉及翻译的问题介绍了解决办法,使我们了解到翻译在全球贸易中的现状.
【总页数】6页(P46-50,64)
【作者】文军;唐欣玉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08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全球化语境中的翻译再思考——兼评克朗宁《翻译与全球化》 [J], 胡志国
2.科技翻译中的术语变体研究
——《术语变体研究的多元视角》介评 [J], 张红;冷冰冰
3.社会翻译学研究的路径探索与创新实践——《行动者网络构建的翻译:亚瑟·韦利英译〈西游记〉中的行动者、行为和网络》介评 [J], 朱献珑;邓伟佩
4.社会翻译学研究的路径探索与创新实践——《行动者网络构建的翻译:亚瑟·韦利
英译〈西游记〉中的行动者、行为和网络》介评 [J], 朱献珑;邓伟佩
5.翻译理论中的自我和他者——全球化语境中的翻译理论本土性思考 [J], 杨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位研究者都有撰写摘要的经历 , 然而怎 样写摘要才能较好地实现其交际功能呢 ? Arbogast 基于 Schulz von Thun[ 8] 的交际模型 ( the communication model ) , 为读者拟定了摘要必不 可少的四要素 : 事实要素 、 自我映射要素 、 关系 要素以及号召性要素 , 而后还辅之以实例 , 帮 助读者理解并掌握该写作框架 。 在探 究 口 译 质 量 时 , 不 少 学 者 ( Buhler, Kurz,Kopczyski ) 以问卷调查为手段 , 然而由于 缺乏统一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论准则 , 调查结果 常常有失偏颇 。 为构建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 MoserMercer 就 问 卷 的 信 度 、 效 度、 选用的参 测量方法 、 提问技巧等方面展开讨论 , 并给 数、 出了指导意见 。 “实证研究 ” , 第四部分涉及 收录相关论文 六篇 , 约占全书总论文数的一半 , 在数量上充 分显示了 Gile 对口译实证研究领域的巨大影 响。 刘敏华梳理了前人对新手译员和专业译 并由此总结出同传译员应 员所作的对比分析 , 具备的各项专业技能 ( expertise ) , 包括理解 、 翻 产出 、 监控 、 听说同步 、 发声抑制 、 工作记忆 译、 和注意力分配 。 这些总结有助于教师从事相 关的指导及利于学员有的放矢地进行操练 。 Kurz 指导的学生 Kodrnja[ 6]在学位 论 文 中选取两组学生译员分别对带有口音和标准 语音的同一篇语料进行同传实验 。 研究结果 显示 , 源语带有口音确实会削弱译员信息的完 整性 , 而后续的问卷调查和采访也印证了口音 对理解的干扰 , 证明了源语带有口音将迫使译 员投入更多的心力 ( efforts) 用于理解 。 Aís 探讨的是译员的语调是否能影响听众 对口译质量的判断 。 实验结果证明 : 同一语料 在用一成不变的语调表述时会降低听众对其 口译质量的评分 。 Felber 和 Schneider 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干 ( language interference ) , 扰” 即受源语干扰而引 起的译语对译语规范的偏离 。 他们回顾了不 同学科 , 特别是翻译研究和口译研究学者对该 变量作过的研究 , 并对该变量进行重新定义和
唐 芳
( 香港理工大学 中文及双语学系, பைடு நூலகம்港)
一、 引言 Daniel Gile 教授是国际上知名的学者在笔 1979 至 译与口 译 研 究 上 成 绩 斐 然 。 据 统 计 , Gile 教授发表的学术著作及论文数量已高 今, 达 210 部 ( 篇 ) 之多。 为向这位著作等身的教 John Benjamins 公司于 2008 年出版了 授致敬 , Efforts and Models in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Research: A Tribute to Daniel Gile 一书。 该书分 为四大主题 , 共收录 14 篇论文 。 二、 内容概述 第一个主题“科学计量研究与历史 ” 下有 两篇论文, 主要从宏观上展望口译研究的发展 脉络 。 Grbic 与 Pllabauer 统计了 Gile 于 1979 年 至 2007 年间发表的全部文献 ( oeuvre, 包括论 文及著作 , 共计 203 部 / 篇 ) : 从文献的 关 键 词 分析 ( keyword analysis) 展现了 Gile 近三十年来 的研究兴趣 ; 从文献中体现出来的社交网络描 author绘出以 Gile 为中心 、 以合作者关系 ( coship) 为线索的学科内部及学科间研究者交流 的深度与广度 ; 从引用情况分析 ( citation analysis) 凸显了 Gile 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强大学术影 响力 。这种分析对描述某位学者的学术影响 力可谓相当之全面。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 , 其他 学者引用之目的可能并非都为正面的 ( 亦可能 持批评态度 ) , 但现阶段引用情况分析尚无法 对此作出区分, 而这类分析面对的庞大数据量 也削弱了人工检测的可行性, 因而仍有改进空 间 。该篇科学计量研究并非口译研究领域的 7; 4; 1; 2 ] , 首创[ 但却引介并运用了最新的搜 索技术 ( GS: Google Search & PP: Publish or Perish ) 和数据库资源 ( BITRA,TSB,LiDoc Database,CIRIN Bulletin) , 这对推动此类研究的发 展大有裨益 。 口译史亦是 Gile 一直关注的重要口译研 Hornby 在 2006 年 出 版 的 究课 题 之 一 。 Snell《翻译研究转向 》 ( The Tur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9] 一书中把对译学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 学者 分 别 冠 以 先 驱 ( precursor ) 、 拓 荒 者 ( pioneer) 和大师 ( master ) 等头衔 , 并梳理了翻译史 上几 次 重 大 的“转 向 ”( turns ) 。 这 触 发 了 Pchhacker 的灵感 , 他转借此框架并将之应用 在口译研究中 , 一方面总结了口译研究领域的 研究模型 、 研究范式及学术期刊信 重要人物 、 3] 息, 另一方面也拓展了 Gile[ 关于口译“四阶 段” 的分类 , 详述了上世纪 90 年代之后口译研 : “实证研究转向 ” ( the 究领域出现的三大转向 empirical turn )、 “社会转向 ” ( the social turn ) 和 “质化研究转向 ” ( the qualitative turn) 。 “概念分析 ” 第二部分以 为主题 , 收录了三 篇文章 。 从研究方法角度看 , 口译研究领域也存在 着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与人文科学研究范式之 争。Chesterman 秉承兼收并蓄 、 兼容并包的态 《阐释性假设的地位 》 度撰写了 一文 , 试图凭借 “阐释性假设 ” ( Interpretive Hypotheses ) 这一概 念缓和两种研究范式之间的对立 , 使两者能共 用于口 译 研 究 之 中 。 作 者 介 绍 了“阐 释 性 假 设” 的定义 、 类型 、 检验步骤 , 厘清了该概念与 传统实证研究中预测性假设 、 描述性假设和解 释性假设的异同 , 强调了其“不可证伪 ” 的特性
94
分类 。然后, 他们对 12 位专业译员在有准备文 稿、 无准备文稿和无文稿三种条件下同传中出 “语言干扰 ” 现的 数量进行统计, 借此考察带文 , 稿的同传中是否会出现更多的“语言干扰 ” 事 。结 先熟悉文稿是否有助于减少“语言干扰 ” 果证明虽然 12 位译员中有 9 位在无文稿条件 下同传出现的语言干扰更多, 但受试之间的个 体差异 ( 策略差异 ) 比工作环境 ( 是否有文稿 ) 的影响力更大 。 Shlesinger 向来对笔译和口译产品的异同 她选取了跨 颇有研究 。在本书收录的论文中 , 模式对 比语料库 ( comparable intermodel corpora) 中由同一语料派生出的相关笔译与口译产 品为研究对象, 根据希伯来语的特征 , 从词汇 token ratio ) 、 变化率( lexical variety 或 type定冠 词、 动词结构 、 所有格等方面探求口译产品与 笔译产品的差异性特征 。 该研究是口译研究 与语料 库 研 究 的 合 作 典 范 , 同时也开启了对 “口译腔” ( interpretese) 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 。 Hansen 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员在修改 他人译作时常常对作出的改动犹豫不决 , 且优 秀的学 员 并 不 一 定 能 较 好 地 完 成 审 校 任 务 。 于是 , 他大胆假设 : 翻译能力和审校能力是两 种相对独立的能力, 而开设翻译审校课程是有 必要的 。他结合 Reiss 等人的功能翻译理论和 Koller 的对等理论设计出一套新的翻译教学模 型 ( CBS Model ) , 并辅之以 Honig 的流程图模型 ( Flussdiagramm) 以及 Gile 的顺序模型 ( Sequential Model ) , 将审校作为重点之一纳入翻译教 学中 。Hansen 随后对学员进行了为期十年的 跟踪式调查研究 ( longitudinal study ) , 结果证明 了该教学模型的有效性 。 值得一提的是, 他还 总结出一套内容详实的翻译错误分类法 , 对完 善翻译教学与培训大有裨益 。 三、 讨论与评价 这部论文集有三大特色 : 一是编排思路紧 扣主旨 , 二是课题丰富内容详实 , 三是人文科 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并重 。 本论文集以表彰 Gile 近三十年来对译学
93
及能推动学科发展的理据 。 专业术语的冗杂现象是 Gambier 的研究焦 点。翻译研究具有跨学科性 , 且与翻译实践息 息相关 , 这引发了该学科从其他学科及日常生 “借词” Gambier 列举了 Nida、 活中大量 的现象, Catford、 LeuvenZwart 、 Newmark、 Chesterman 等 “策略 ” ( strategy ) 的术语 , 学者用以表示翻译 凸 呼吁学者们重视 显了译学界术语混杂的现状, ( metalanguage ) , 将术语 翻译研究的“元语言 ” 的规范化提上日程 。 从对语境的态度来看 , 同传研究学者分为 两派 : 认知学派 ( cognitivists ) 和语境学派 ( contextualists) 。前者重视从生理学角度探究译员 的认知加工及调控能力, 后者强调从心理学视 角研究译员对语境刺激作出的各种反应 。 Pym “认知负荷模型 ” , 深入剖析了 Gile 的 发现该模 ( contextindependent ) 型是基于“独立于 语 境 ” 的假设之上 , 即该模型排除了语境对译员的影 “认知学派 ” 响, 是典型的 产物。 Pym 继而以同 “省略” 现象为切入点 , 指出认知调控并 传中的 非是 对“省 略 ” 的 唯 一 解 释, 大量的语境因 — —如话语目 的 、 说 话 人 策 略 及 交 际 风 险, 素— 都可能 导 致“省 略 ” 的 出 现。 为 证 明 其 观 点, Pym 借用 Gile 的实验数据 , 通过对前后两次同 传结果中省略成分的对比分析 , 证明了“交际 风险” 这一语境因素也是控制省略是否生成的 关键因素, 亦可作为判断省略是否属于错误范 畴的标准 , 即若省略能降低焦急风险则不应被 “错误 ” 。 Pym 的研究旨在提醒研究者对 视作 认知主义和语境主义两派的观点不应偏废其 一, 宜综合考虑 。 “研究技巧 ” , 第三部分谈及 三篇论文分享 了博士培训 、 摘要写作及调查问卷设计三方面 相信众多的国内博士研究生及导 的成功经验, 师都能从中有所收益 。 Schffner 的文 章 以 博 士 生 的 培 训 项 目 为 题, 详细介绍了英国研究委员会 ( UK Research Councils) 对博士研究生提出的严格要求 : 包括 掌握专业研究技能、 研究基金申请步骤及明确 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