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课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这个问题接着概括地说明
四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这个问题接着概括地说明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课文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地球之外的太空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接着概括地说明,从理论上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有生命的星球;然后具体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最后说明,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
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谜。
课文中还随文著有旁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法、关注关键词句、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随文预测等,既是对之前阅读策略单元的总结回顾和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本单元“有目的地阅读”方法上的指导。
?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谜、嫦”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嫦娥、抵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3.培养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 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宇宙生命之谜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去向哪里?在茫茫宇宙中,人类是不是唯一的存在?……每个成长中的个体,或多或少都会对这些问题进行过探索。
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内心世界更为丰富,对于自身以及自身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尤为关注。
因此,文章前的导语说,“有位同学找到了这篇文章”,可见,孩子们对宇宙之谜怀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因此,教学这篇文章要以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四单元整体感知》(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四单元整体感知》(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第四单元整体感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主要包含了《麻雀》、《爬天都峰》、《古诗两首》、《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丰富,既有民间故事,又有自然风光,而且在语言表达上,也富有韵律和美感。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有一定的把握。
但在文本理解、情感体验、语言表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生活经验不同,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观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本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课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情感,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优美语句的理解和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本的美,培养阅读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本的美。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互相交流,提高理解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闭眼冥想,想象自己置身于课文中描绘的场景,感受文本中的情感。
6.语言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年级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策略———以《只有一个地球》教学为例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0.11———以《只有一个地球》教学为例文|徐燕子进入高年级,课文的篇幅明显加长,内容明显丰富,按部就班地梳理与推进,不仅会有琐碎之感,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还不利于学生结构性思维的形成。
因此,教师就需要紧扣文本表达的中心,形成中心统整、内容辐射的认知结构,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笔者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整体梳理,确定中心,提升提炼能力杜甫诗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对于高年级的教学而言,文本中的“马”和“王”,就应该是文本的表达中心,文章再长、内容再丰富,只要能够紧扣表达中心,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第一课时对文本的梳理就应该在学生触摸与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从众多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文本表达的内在主题,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中进行梳理,并逐步训练学生的提炼与概括能力。
这篇课文从不同的方面和维度介绍了地球的现状,如果囫囵吞枣式地展开阅读,学生必然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内容是混乱的,信息是零散的,即便再交流也无法形成质的飞跃。
为此,教师应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两个层面的点拨。
首先,基于自主阅读下的信息梳理:“同学们都已经读了课文,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教师完全将关注的范畴指向整篇课文,在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对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信息进行揭示与展现。
其次,引导学生在丰富而多样化的信息中寻找、确定文本表达的中心,即“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中心观点,从原本散落的内容中迅速提炼出文本的表达中心,让学生认识到所有呈现出来的信息都与这一中心观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已经不再有什么难度,但如何透过这些信息看到语言文字所意欲表达的内涵,这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师在这一板块的梳理中,就可以让学生在经历了信息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思维认知的提升。
【整体感知方法谈】 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共7页)
【整体感知方法谈】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在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具有诸多美点。
如同一朵花,整体观赏十分美丽,如果花瓣、花蕊、花托都去掉,就失去了花朵固有的美丽。
同样,阅读课文,我们只有先从整体上感知,才能更好地去解读、领悟,从而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所谓整体感知,又叫整体感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即识文体、明中心、理思路、知特色,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
正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所说,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理解的起点。
那么在阅读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整体感知呢?一.凝神静思读导语七至九年级每篇课文前的方框内都有一段导语,它是一把开启整体感知、自主感悟大门的钥匙。
如《〈论语〉十则》一文前的导语:“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语言简练,含义深远。
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
”这番话可谓意蕴丰富:一方面,它指明了我们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本文的主要语言特色;另一方面还告诉了学习方法,对我们的整体感知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如《安塞腰鼓》前的导语:“舞!舞!舞!忘情地奔放,狂野地倾泻,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
让我们大声朗读这篇文章,体会它那恢弘的气势,跟上它那铿锵的节奏,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激荡吧!”这则导语介绍了这篇文章给人的整体感受,还指明了学习时的主要任务和方法。
文字铿锵,与文章本身的基调一致,未读全文已感知文章的魅力。
如果每学一篇课文,大家都能先认真阅读相关导语,品味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和启示,就可以快捷地把握课文的主旨、思路,获取关键信息,从而“胸中有丘壑”。
二.以小见大看标题俗话说“读书读皮,看报看题”。
课文标题就是内容的高度概括,它犹如一面窗口,透过它,我们就能知道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走向,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就要分析标题,争取从文章的“眼睛”看到文章的“整体”。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小课题研究总结海南华侨中学何周高一、课题研究的构思1.新课程理念仍然注重“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能力初中阶段首次出现“整体感知”,是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当时虽然列为阅读能力训练18条的第一,但只是作为初级阅读技能来看待,大致相当于学生预习课文那样的粗读。
2000年,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其阅读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中主要有两条规定:①“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②“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整体感知”的内涵和地位,起了实质性的变化,其关注的重点,大致是如下五点:①针对教师以大量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主张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把握”。
②针对教师(实际上是教材和教参)讲解课文内容(词句含义、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多是“似概括、似解释、似阐述、似发挥,甚至就是在重说一次更别扭的语句”的怪状,主张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
③针对教师在讲解中字词句篇、语修逻常面面俱到的抠挖“肢解”,主张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④针对“肢解模式”进而针对“分析”,主张阅读教学采纳使学生“整体感知(把握)”的方式比如“注重诵读”。
⑤针对烦琐的“知识泛滥”式的考试,主张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要转到“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积累。
因为一些专家学者对“整体感知”内涵界定上有争议,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目标的具体条款中对“整体感知”提法进行了回避。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仍然回避了“整体感知”的提法,仅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7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朗诵课文1.听录音(注意读音、停顿。
)2.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出下面句子的语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朗读,学生跟着老师大声朗读,要读出感情。
)(多媒体资料显示)不以千里称也。
(流露无限痛惜的感情。
)安求其能千里也?(流露愤怒谴责的感情。
)其真不知马也。
(流露痛切、嘲讽的感情。
)(二)疏通课文,探究问题1.疏通第一段(多媒体资料显示)翻文略(多媒体资料显示)(指名学生点出重点词语的意思,翻译此段文字,然后纠正、肯定。
)伯乐(擅长相马的人,指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指人才)而(表转折,但是)故(因此)虽(即使)祗(通“只”)辱(辱没)于(在)之(助词,的)骈(一同)以(因为)称(著称)2.探究问题(学生思考,提问回答,给予肯定。
)(多媒体资料显示)①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悲惨遭遇)(“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多媒体资料显示)翻文略(多媒体资料显示)(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3.疏通第二段(指名学生点出重点词语的意思,翻译此段文字,然后纠正、肯定。
)之(定语后置、不译)食(顿、餐)或(有时)粟(粮食)食(通“饲”,喂)其(代“千里马)食(通“饲”,喂)是(这样)虽(即使)能(能力、能耐)食(吃)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外(表现在外面)见(“见”通“现”显示)且(犹,尚且)常(普通的)等(等同)安(怎么)能(能够)4.探究问题(学生思考,提问回答,给予肯定。
)(多媒体资料显示)①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本段从侧面怎样讽刺了喂马者?(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摘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就要让学生在初读课文阶段对文章做以大致了解,这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1、借“题”发挥,引导学生从题目中窥视文章主要写什么;2、利用图画一到学生观察,说话中领会文章写什么;3、抓住中心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主要写什么;4、巧设疑问,引导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中了解文章主要写什么。
通过以上途径,学生不仅获得了对课文的整体认识,而且还让学生逐步掌握了如何去阅读一篇课文,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整体感知题目图画中心句设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课文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一般地,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与人类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是一致的。
整体感知课文,是学生在初读课文阶段对文章内容精力的大致的了解,它是教学一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借“题”发挥,引导学生从题目中窥视文章主要写什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窗口”,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应注意结合文章题目的特点,引导学生透过“窗口”、“眼睛”去体会文章大概写什么的。
如第五册《惊弓之鸟》,在初读阶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这样设计疑问:(1)“弓”在课文里指什么?是谁拉的弓?(2)“惊”是什么意思?什么东西害怕拉弓?(3)大雁为什么怕拉弓?结果怎样?这样,借助于题目就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初步地认识到课文主要写什么,为深入探究课文打下基础。
二、利用图画,引导学生在观察,说话中领会文章主要写什么在教材里,不但编排了一定量的看图学文,而且在很多课文文字的下面配有彩色的浮图。
这些图画对教与学都是一个很有利的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图文特点,充分利用图画,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如第六册《消失的森林王国》,文字下面有两幅浮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幅图,哪幅图是新王国的景色?哪幅图是老王国的景象?为什么新王国没有老王国美丽呢?新王国变化怎么这么大呢?这样引导,即使学生明白编者安排图的意图,又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3、引导学生领悟前两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一、交流关于生命的名言,导入生命主题1、学生读自己课下搜集的关于生命的名言,课件展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今天,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深情与敬畏走入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19.生命生命你发现这个题目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这样的题目你会读吗?齐读题目二、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㈠杏林子是台湾女作家,类风湿性关节炎,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在杏林子的眼里,生命到底是什么呢?1、自由读全文,读准生字词的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骚扰挣扎跃动欲望震惊砖缝竟然冲破坚硬不屈茁壮听诊器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开火车读,齐读,适时纠正字音,课件展示易错字写法。
㈡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2、集体交流,板书三件事例。
3、文章前半部分叙述了这三个事例后引发了杏林子怎样的感悟?(出示句子: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齐读后板书: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4、请同学们看着板书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围绕生命主旋律,精读2、3自然段过渡:飞蛾这个事例引起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呢?(一)精读第2自然段1、范读第2自然段,边听边想:你从飞蛾这小生命身上感受到什么?请找出有关语句说明。
2、汇报:在词句的品读中感受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跃动能换成跳动吗?课件出示句子3、如果你是这只被人捏在手里的飞蛾,命悬一线,你在心里对自己说什么?(一定活下去,顽强抗争,绝不放弃)4、飞蛾的求生欲望使我对这个小生命的态度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一开始我觉得飞蛾怎么样?后来呢?(板书:震惊)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我很震惊?自由读、指名读,把作者的震惊读出来。
如何整体感知课文
如何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打破了过去语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强调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和美感,尤其注重学生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及感性理解。
这样,既考虑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也顾及到了他们的审美要求,避免了教师的强制干预。
整体感知课文主旨整体感知课文打破了过去语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强调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和美感,尤其注重学生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及感性理解。
这样,既考虑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也顾及到了他们的审美要求,避免了教师的强制干预。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的整体感知课文呢?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从题目着眼,把握要领,明确主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把握了题目,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因为题目一般都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说明了文章的对象,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等等,通过题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说明文方面如《中国石拱桥》,通过题目就知道说明的对象,然后通过阅读全文再去了解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议论文方面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通过题目就知道了这一道理。
这样抓纲举目,方向明确,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所以阅读文章千万不要忘记揣摩题目。
2、从整体着眼,概括内容,总结中心。
当我们从题目中获悉了文章要写的有关内容、有关对象或者有关主旨的信息后,就要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弄清它写的是什么事、什么人、或议论一个什么问题,再来考虑通过这个人或事,作者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或揭示一个什么社会问题,通过谈论这个问题要表明一个什么观点,通过对这个事物的介绍要突出它的什么特征等等。
如阅读《故乡》,通过题目知道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写故乡的,通过阅读原文,从总体上了解文章是写“我”回故乡的心情、在故乡的见闻、离故乡的感想,其中重点是在故乡所见所闻——闰土的变化,杨二嫂的变化。
那么写这些变化,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呢?从全文特别是文章结尾我们得知:作者是想通过写“变”来引起人们对旧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弊、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思索,激发人们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方法小议
整体感知课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教师不可忽视。
一般说来它是在教师解题、学生读题之后,分析理解课文之前使用。
它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而且能为生字词教学及分析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呢?常见的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有默读、轻声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使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能力。
为了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效果,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来了解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情况。
同时,初读时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指名轮读课文时,要了解课文内容,精读则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读,教学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在给了学生足够时间阅读课文之后,便结合学生初读时体会到的快乐心情,抓典型词句,引导细读揣摩,涵泳品味其间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而在学生有所感悟后再读课文,这时文本的语言就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而转化成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鲜活的语言。
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朗读使学生语言的积累水到渠成。
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老师也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轮读、指名读、同桌合作读、以评促读等,使得整个课堂上是书声琅琅。
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
课文按照“擦火柴―幻想―灭火柴”的顺序来叙写。
教学中不能花大量时间推敲字词,要求快速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体验性的阅读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指名朗读感知课文教学中,教师指名一个或几个同学分段读文,把课文从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
教师在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读错的字正音,还能知道学生是否读破句子、读错语调等多种情况,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
选择利用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
选择利用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汉字书写有个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查字典也有多种常见的方法等。
由此可见,每一种学习活动都是有规则,有方法的。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也不例外,同样也是有方法的。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正说明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应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
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要寓学法于教学之中,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课文,把自己所用的方法,突出鲜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次次地有所感知,有所认识,逐步掌握教师使用的教学法,从而学到学习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笔者在进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时,对一些时代特征极强的古诗文、历史故事等课文,利用“背景介绍”这一重要方法,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如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时,先指导学生了解本诗是作者(王安石)于公元1074年第二次奉召北上入京任宰相时,由钟山出发,沿江而上,途中泊船瓜洲古渡,写下的怀念金陵的作品。
诗人第一次任宰相,实行改革,事业未成,竟被罢免。
这次是第二次北上入京任宰相。
开头两句以京口、瓜洲两地相隔之近,船行速度之快,表现出作者再次被任命为宰相时的愉悦之情。
但作者一想到官场斗争的复杂,推行变革的困难,联想到第二次被罢免的情景,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感叹,希望早日辞官回家。
了解了这些,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又感知到诗人的思想感情,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一方面说明了教学是有章法的,另一方面又强调了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一成不变的。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断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更加突出。
例如,有的课文“总—分—总”等结构形式特别明显,又不难从课文中找到中心句(段)或总起句(段),这类文章可利用“分析法”去整体感知课文。
所谓“分析法”,即以课文的中心句(段)或总起句(段)为切入点,去“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精读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精读课文示例文章篇一:《读书的奇妙之旅》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读一篇课文就像进行一场超级有趣的冒险呢?今天我就来和你们讲讲这读书的神奇过程。
当我们初读课文的时候,那感觉就像第一次走进一个陌生的花园。
哇!到处都是新鲜的花朵和未知的景色。
我们的眼睛快速地扫过那些文字,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这篇课文到底在讲啥呀?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还是一些神秘的知识?就好像我们在花园里东张西望,想要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都看个遍。
比如说,有一次我们初读一篇关于太空的课文。
哎呀,我的心一下子就被抓住了!那一个个关于星星、行星的描述,不就像是太空中闪烁的宝石,等着我去发现它们的秘密吗?我一边读,一边在心里不停地问自己:“难道宇宙真的这么神奇?”然后呢,到了再读课文的时候,嘿,这可就像是我们在花园里放慢了脚步,开始仔细观察每一朵花啦。
我们不再只是匆匆忙忙地看个大概,而是认真地去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就像突然看到一朵花上有一只漂亮的蝴蝶在停留。
还记得有一篇写小动物的课文,再读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些描写小动物动作的词语是那么生动,“蹦蹦跳跳”“摇头晃脑”,这不就像它们在我眼前活灵活现地表演吗?我忍不住想:“这些小动物怎么能这么可爱呢?”接下来就是精读课文啦!这简直就是在花园里拿着放大镜,去研究每一片花瓣的纹理,每一根花蕊的结构。
我们要深入思考课文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去感受作者的心情,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比如读一首古诗,精读的时候,我们要去琢磨那些古代诗人的心思,他们为啥要这样写?他们当时是啥样的心情?这难道不像是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吗?在初读、再读、精读的过程中,我还会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呢!“嘿,你觉得这篇课文里最精彩的地方是哪里?”“哎呀,我觉得这里写得特别美,你呢?”我们七嘴八舌地交流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感受。
总之,初读课文是初探神秘花园,再读课文是细赏园中美景,精读课文则是深究花园奥秘。
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的教学非常关键,教师们安排在首位的一般都是“整体感知课文”。
即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这是一种既传统又无从更改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走进文本,有效进行“整体感知”呢?一、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整体感知这就要求学生先去看课文的题目,从题目中得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珍珠鸟》时,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它的性格如何?能和作者成为好朋友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很快学生就通过初读得出珍珠鸟的样子是: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珍珠似的圆圆的小白点;它是一种怕人的鸟;由于“信赖”,它和作者成了好朋友。
这样一来,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问题,又避免了繁琐的讲解,让学生直接切入到文本中去,并使学生学会了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初读课文最好能让学生在“情感”这一因素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
漫无目的的读书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点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设计一些能牵一发能动全身的问题来辐射全篇。
二、观看文本中的插图来整体感知小学语文教材中,不论哪一种版本,都有大量的课文插图。
这不仅仅是为了精美,更是为了学生易于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教学人教版第20课《景阳冈》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文章中的插图来进行有效感知。
这篇课文选自名著《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跟其他文章相比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再加上课文较长,学生的阅读兴致可能会“望而生畏”“稍纵即逝”。
鉴于此,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文中的图片,然后追问学生:“能否给图片起个合适的名字呢?”学生很快就会起出名字“武松打虎”。
然后,教师应抓住“武松打虎”这个关键词让学生寻找相关的段落,阅读相关的句子。
浅谈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如《 丰碑》 一文 , 的是发 生在红军东征途经 山西 吕梁 山脉云中山时的 讲
进行设 问, 让学生在对 比中找到文章的主体 内容。如 《L 孑子和学生》 可 以这 事 。 , 背景离学生久远, 在预习时, 就可让学生查查资料 , 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 样 设问: 如果我们把 和学生 ’ , 三个字去掉 , 孔子 ” 以“ 为题好吗 ?学生在初 读 及背景 ,然后再读读 课文,学生在 查资料 的过程 中就知道故事发生在 1 3 96 课文之后 , 就能意识到题 目中 和学生 ’ “ , 三个字 不能去掉, 从而感知 了课文 的 年, 当时为解 决粮草 问题 和支援缓远 抗战, 毛泽 东、 彭德怀率领 红军主 力东 整体: 讲的是孔子不 以贫富聪愚择生的事 , 重要还 写了孔子与学生子夏 的对 渡黄河进入山西的东征 路上发生的事 。结合 了解背景再 引导学生从题 目 入 话, 对他的四个学生一分为二的进行评价。 手寻找对应的 内容, 学生 自然而然的感知 了基本 内容 , 从而也感悟了人物的 精神品质。
一
的时刻 ? 联系“ 水流湍 急、 震耳欲 聋” 在课文 中的场景并阅读课文 , 想一想, 比
比, 看谁准确。这样 , 学生顺 词读 文, 在易于把握文章整体 内容的同时, 检
三、 寻找文章的主线
很多文章在 内容上有它 的内在主线 ,教师在解读课文 时,就要找到主
这样对文章 的整体把握就 可以 顺藤摸瓜 ” “ 了。
文章的整体 内容 。
教师在理解课 文时, 就要弄清楚课文与题 目之间的联系 , 引导学生通过
课 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l依课题提 出设问。 、 一般 以人或事命题或有中心题眼的课文, 可用这种 方法 。 从设 问中可直接 感知课文的整体意思 。 《 如 晏子使楚》 一文 , 目是以 题
“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和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和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和方法杨献荣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初读一篇课文,应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中心。
整体是个相对的概念,一篇文章是个大整体,其中的逻辑段、自然段是小整体。
因此,整体感知包括感知语篇和感知语段两个方面。
教材编者考虑到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人知水平,选进的课文中都有一些“点睛”式的词、句,将中心鲜明地呈现出来,学生不费多少心力就能感知到。
这也为指导整体感知提供了可以借用的抓手。
在感知语段方面,课标没作具体要求。
根据我们的认知经验,一二年级重在学词学句,三四年级应向重点学习语段过渡,五六年级则重点学习语篇。
第二学段应该有感知语段内容的要求,提示相应的方法。
由于课标要求缺失,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年级阅读课堂几乎看不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语段的内容。
学生从学词学句一下跳到学习语篇,跨度有点大,不利于夯实语文基本功。
在感知语篇方面,课标第一学段没有提出要求。
第二学段要求粗知大意,初步把握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第三学段要求“了解表达顺序,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能大体把握诗歌的诗意,体会表达情感,能抓住说明性文章的要点,能从非连续性文本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粗知”“初步”“了解”“大体”,这些词语要求含糊,难以把握,加上没有与之相应的方法提示,教师难免感到茫然,很难有效落实。
下面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各学段整体感知语篇、语段的要求和方法。
一、把语篇读成语段第一学段,虽然以识字、写字、读书、背书为重点,但在初读阶段应该有引领学生整体感知内容的意识,否则,低年级阅读教学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教师可围绕课题,提出一两个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完全文后理解一下课文内容,或用填空的方式,外化整体感知内容的结果。
如教学沪教版一年级上册《小花鹿卖空气》一文,可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小花鹿为什么要卖空气?小花鹿是怎样卖空气的?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解答自己的疑问。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课⽂内容如何组织学⽣整体感知课⽂内容初中语⽂教学⼤纲中的⾸要环节就是“整体感知课⽂内容”,它也是教学中⼀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及组织好学⽣对课⽂内容的整体感知。
⾸先,要整体感知课⽂,必须要读通读顺。
⼀般来讲,读通读顺的要求应包括下⾯⼏个⽅⾯的内容:①正确认读。
即读准字⾳。
②读顺句⼦。
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截读、不读破句。
③⼤致理解课⽂的基本内容。
这⼀步应从学⽣课前预习开始。
教师要重视学⽣课前预习的指导。
学⽣预习课⽂要做好⼏件事:⼀是课前读课⽂⼀两遍,读准字⾳,读通读顺课⽂;⼆是把握课⽂的⼤意,划出不懂的词句。
在学⽣⾃主预习,初读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再粗读或浏览课⽂,并就课⽂谈⾃⼰的阅读感受。
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物的评价,或者是对⽂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这是学⽣初读⽂章的收获,也是学⽣思考和认识的起点。
这⼀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重视了学⽣的情感体验,⽽且还注重了学⽣的后续学习,引导学⽣在读书时养成思考的习惯,做⼀个有⼼的读者。
然后在上课时,教师应创设⼀定的情境,激起学⽣学习课⽂的动机和兴趣。
⽐如设置疑问。
紧接着,让学⽣通读全⽂,在预习基础上进⼀步读准、读顺课⽂;以及⼀些助读性⽂字,如提⽰、注释等,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学重点,让学⽣⾃⼰去完成。
然后让学⽣带着问题默读课⽂,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要注意引导学⽣从整体上(不是只从⼀点或⼀个侧⾯)形成对课⽂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些⾃⼰尚未读懂的问题。
例如,教学《巴东三峡》这⼀课时,在学⽣读通、读顺课⽂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课⽂,从⽽在整体上把握课⽂:课⽂从哪⼏⽅⾯介绍三峡?是以什么顺序写的?课⽂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你有什么弄不明⽩的地⽅?在如议论⽂,根据其“三段式”结构,就可以采取相应⽽有效的⽅法,即着重从引论部分发现其中⼼论点,从本论部分找出要点和⽅法,从结论部分找出全⽂的精髓和主旨,这样,全⽂的基本内容也就把握住了。
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 (3)
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一、语文是中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语文整体感知是语文教育的基础。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其中整体感知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整体感知教学旨在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小学语文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策略。
二、小学语文整体感知教学概述1. 整体感知是什么整体感知是指一个事物在视觉和触觉中的感受和认识,是由部分与整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感知。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通过课文、文化背景、情景等引导学生对整体的认同感和理解力,从而启发学生对语言结构和意义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 整体感知教学的目的小学语文整体感知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
具体来说,整体感知教学的目标包括:(1)通过课文的整体感知来把握语言的基本结构和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2)通过课文的整体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具体的课文内容,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通过课文的整体感知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小学语文整体感知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整体感知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给孩子一个情景可以通过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介绍、对某个文学作品的情节描述等方式,引导孩子进入特定的情景。
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加深孩子对文化背景、人物形象等的理解和认识。
例:教师通过介绍《红楼梦》中贾宝玉在荣府中的生活环境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帮助学生理解红楼梦中的文化背景和人物画像。
2. 通过阅读画面和插图来启发感官。
在阅读过程中,画面和插图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例:教师会指导学生关注插图和描写细节,通过描写和插图指导学生感知文本的整体,并理解文本的意义及蕴含的历史或文化背景和感情情感。
3. 通过模仿和创意来提高孩子的整体感知能力孩子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模仿和创意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活动一:风筝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活动二: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思想感情,以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活动三:散步
教学目标: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活动四:散文诗两首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活动五: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问题化教学(PEI:Problem Enriched Instruction)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1]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与各种形式的问题有关,可见问题化教学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而课堂设问的质量则直接决定了问题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学......
我 要 读 书......
我们常常无法做 伟大的事,但我 们可以用伟大的 爱去做些小事。
特蕾莎(Mother Teresa)
[1910-2019] [南斯拉夫/印度]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 蕾莎修女
用善良体察善良 用爱心浇灌世界
仿句:爱心是一片洒落在旱地上的甘霖,使 心灵枯萎的人尝到情感的甜美。
整体感知课文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 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伟人
明
星
普通人
整体感知课文
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走进老王
孤 苦 伶 仃 生 活 艰 苦 淳 朴 善 良 知 恩 图 报 关 心 别 人
品位老王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
问题探讨
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 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 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要对 老王说吗?
《让世界充满爱》
我 家 . . . . .
流 浪 之 后......
自 食 其 力......
互 助.......
姐妹抓阄jiū读书,有书读的妹妹 却哭了......
我们的课桌,我们的床
真情感悟
献给老王
•
哦,老王
•
茕茕孑立的身影
•
还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
演绎着你的不幸的故事
•
书写着你的孤独的忧伤
•
哦,老王
•
你倒下的是病体
•
挺起的是脊梁
•
身子纵然伛偻
•
眼神纵然迷惘
•
优质而廉价的冰块 却影射出你那腔 待人的热心肠
哦,老王 岁月侵蚀你的肌骨 病魔纠缠着你的心脏 就是全身直僵 也要把香油和鸡蛋 带着身体的最后一点余温 把感恩送进他人的心房
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 细节?
怀念老王
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 这么去了,作者杨绛有什么 样的感受?
你是怎样理解她的感受的?
揭示全文主旨的“文 眼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 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 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 任关爱不幸者,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 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这加深了
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
爱心是
感谢观赏
学习交流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