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的研究范式

合集下载

注意的操作定义一、任务定义注意(一)什么是任务定义注意...

注意的操作定义一、任务定义注意(一)什么是任务定义注意...

注意的操作定义一、任务定义注意(一)什么是任务定义注意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它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即只要被试正确地执行了某项任务,就被认为在注意了。

此概念常用在关心注意的结果而非注意本身的实验中。

(二)任务定义注意的关键问题1.避免任务定义注意与注意机制的混淆2.避免维度任务定义注意与维度值任务定义注意的混淆任务定义注意应被看作有用的实验工具,而不应与被称为注意的那个心理过程相混淆。

二、持续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

区分引起注意的过程和保持注意的过程至关重要,因为这两个过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此外,注意保持能力的缺乏可能由与注意不直接相关的系统引起,因此无法保持注意并不足以证明注意系统本身受到损伤。

三、加工定向注意加工定向注意: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根据这个定义,只有当眼前呈现太多刺激或任务而使人的心理加工过程无法高效地操作时,注意才是必要的。

总结:以上三种操作定义对注意的把握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任务定义从行为结果来描述注意的存在与否,简单易行却无法涉及注意的内部机制;持续性定义看到了注意维持心理过程和意识聚焦的一面,却并不能排除其他非注意因素对任务持续性的影响;而加工定向定义则突出注意在引导和分配心理资源方面的功能,但它又似乎不适用于一些十分简单的任务。

第七节注意的研究方法在注意的研究方法中,通常是把注意的状态作为自变量,观察记录不同注意状态下的反应,并在很多时候根据实验的结果反过来推论注意的某些特征。

一、提示范式其基本原理是: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

这种范式主要用于:①研究注意指向被提示信息的过程。

②比较对被注意到的刺激和对未被注意到的刺激在加工过程上的差别。

空间提示范式是提示范式的典型代表。

实验心理学《注意》课件

实验心理学《注意》课件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哈德维克(1969):
▪ 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对从左耳或右耳呈现的靶子词反 应
▪ 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都超过50%,差异不显著
❖ 可以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和“名字”现象 ❖ 不经济;无法解释客观存在的早期选择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Treisman & Geffen(1967): 双耳分听实验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早期选择模型
▪ 布罗德本特: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选 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未通过的信息则迅速 衰退,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 以全或无的方式工作,接通一个通道,同时关闭所有 其它通道,单通道模型。
▪ 新异的、较强的、具有生物意义的、期待的刺激易于 通过。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为注意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术语
•难以证伪:有限资源的性质通 常不明确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诺曼等(1975):“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
▪ 材料限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 信息的限制,分配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作业水平。
▪ 资源限制:作业受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有较多 资源,加工能顺利进行。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特征: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 ❖ 客体:一些特征的结合。如蓝色正方形。
❖特征整合理论
▪ 由特雷斯曼提出,它认为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把客体 的特征捆绑在一起。该理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 个阶段: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在前注意阶段,知觉 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须注意;在整合阶段,通过 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即对 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的不同阶段实现的。
▪ 有效试验:注意指向 目标位置的可能性大

注意作用的四种范式 -回复

注意作用的四种范式 -回复

注意作用的四种范式-回复注意作用的四种范式: 信息加工、影响、解释、领导引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不同的场景中发挥作用。

然而,人们对这些角色和作用的理解往往千差万别。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社会互动,社会学家提出了注意作用的四种范式,即信息加工、影响、解释和领导。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分步骤解答。

第一步:信息加工信息加工范式关注个体如何处理、记忆、评估和使用信息。

在这个范式中,个体被认为是一个信息处理者,我们的行为是基于我们对外部信息的反应。

人们会根据自身的知识、意见和信念来处理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信息加工范式提供了一种解释个体行为的框架,通过研究个体如何接收和解释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与环境的互动。

第二步:影响影响范式关注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这个范式中,个体被视为相互依赖的,我们的行为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激励。

这种相互依赖可能来自于社会关系、权力结构、文化背景等。

影响范式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社会影响的机制。

通过研究人们在互动中如何影响和被影响,我们可以了解个体行为的动态和社会关系的特征。

第三步:解释解释范式关注人类行为的意义和理解。

在这个范式中,个体被视为有意识、有目的性的行为者,我们的行为是基于我们对世界意义的理解。

解释范式强调个体对自身行为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以及如何赋予行为以特定的意义。

通过研究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行为的动机和价值观。

第四步:领导领导范式关注个体或群体对社会、组织或团队的影响力和引导能力。

在这个范式中,个体被视为具有领导能力的人,我们的行为是为了影响和引导他人。

领导范式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以及如何影响和塑造他人的行为。

通过研究领导者的行为和决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领导行为的动机和效果。

结论:注意作用的四种范式提供了研究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的不同角度和解释框架。

信息加工范式关注个体如何处理和使用信息,影响范式关注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解释范式关注人类行为的意义和理解,领导范式关注个体的领导能力和影响力。

实验心理学注意提示范式

实验心理学注意提示范式

实验心理学注意提示范式实验心理学中的注意提示范式是一种用于研究人类注意力和认知过程的实验设计。

它们被设计为操纵注意焦点和测试特定的认知过程,以了解人类如何选择、集中和处理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注意提示范式:1.反应时间范式(Reaction Time Paradigm):在这个范式中,被试需要根据特定的刺激,在一定时间内作出反应。

通过测量反应时间(从刺激呈现到反应产生的时间),研究人员可以推断不同注意条件下的加工速度和效率。

2.选择性注意范式(Selective Attention Paradigm):该范式要求被试在面对多个刺激时选择性地关注特定目标,忽视其他非目标刺激。

通过测量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准确性和反应时间,可以研究选择性注意的效果和机制。

3.分割注意范式(Divided Attention Paradigm):该范式要求被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或刺激,考察被试在注意资源分配方面的效果。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测量被试对不同任务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来评估注意资源的分配情况。

4.空间导向注意范式(Spatial Orienting Paradigm):该范式涉及到被试对空间位置的注意处理。

通过提示被试在特定空间位置寻找目标或以不同的速度对不同空间位置的刺激作出反应,研究人员可以了解空间导向注意的特性和影响。

5.冲突注意范式(Conflict Attention Paradigm):该范式通过创造冲突的刺激条件,研究被试在对冲突信息处理时的注意控制和抑制功能。

例如,Stroop任务通过呈现有冲突的颜色词汇,观察被试对颜色而非词汇的反应时的表现,以研究注意控制的能力。

这些注意提示范式提供了一种有机会研究注意力和认知过程的方法。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适当的范式,并结合其他心理测量方法,以全面了解人类注意力的特点和机制。

第六章 注意与运动技能的控制

第六章 注意与运动技能的控制
加工阶段不同 输入、输出方式不同 优点:强调对不同信息的需求类型,而不是强调一种
非特异的资源容量。
.
15
四、注意的选择性
理论观点:两个同时进行的任务间的干扰并不是因为每个加 工都需要注意(作为一种资源)而造成的,干扰之所以出 现是因为早已选择了某一动作,而其他加工则被完全或部 分地阻塞了,所以,注意最基本的加工过程是选择而不是 资源或容量。 理论创新:如果有一个重要动作被选择了,那么其他动作 肯定被阻止,至少被暂时阻止,直至最初动作完成。亦即 刺激加工过程中很少发生干扰,而是在动作计划或执行阶 段任务产生时干扰最多。
你觉得技能学习中有哪些是自动加工的?
.
18
(三)干扰与动作产生
反应时与心理不应期 对非常接近的两个刺激中的第二个刺激出现 应答延迟,这种延迟现象被称为心理不应期。 心理不应期与两个刺激间相隔时间和个体的 反应时差异有密切的关系。 心理不应期的产生与两个刺激之间的时间间 隔呈直线相关。
请思考:心理不应期与反应时之间的关系。
.
12
学生注意的外部表现
.
13
结构性干扰和资源性干扰
结构性干扰指得不是有注意资源的限制造成的干扰,如两 个不同位置的视觉信号干扰。 “分心驾驶 ”——驾驶时使用手机 1、手眼操作——结构性干扰 2、注意资源——资源性干扰
.
14
三、多重资源理论
理论观点:注意的资源应该是多重的,并不是一个由 中枢控制的有限容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源并有用 于处理某些特定类型信息加工的资源。
注意?复习注意知识
.
1
第六章 注意与运动技能的控制
关键概念 注意 选择性注意 倒U型理论 心理不应期 次任务技术 现象逆效应 视觉选择性注意 过滤器理论 有限容量理论 多重资源理论

注意双任务范式实验报告

注意双任务范式实验报告

注意双任务范式实验报告引言双任务范式是一种实验设计,旨在研究人类的注意力分配和认知资源分配。

该范式要求参与者同时完成两个任务,通常是一个主任务和一个副任务。

通过观察参与者在处理两个任务时的表现,研究人员可以了解注意力资源如何在多个任务之间分配,并探索多任务处理的认知机制。

本报告旨在探讨注意双任务范式实验的设计、方法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设计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参与者在同时执行主任务和副任务时的注意力分配和认知资源分配。

通过比较参与者在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下的表现,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多任务处理的认知机制。

实验假设我们假设参与者在执行双任务时会表现出注意力竞争的现象,即在处理主任务和副任务时,会出现资源竞争的情况。

我们预计,当主任务和副任务的难度级别相近时,参与者的表现会受到较大的干扰,而当主任务和副任务的难度级别差异较大时,参与者的表现受到的干扰较小。

参与者我们招募了3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实验参与者。

参与者的年龄范围在20至30岁之间,没有注意力和认知方面的疾病。

参与者事先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保证按照实验要求参与实验。

本次实验使用了计算机软件作为实验材料。

主任务是一个反应时间任务,参与者需要根据屏幕上出现的视觉刺激,在规定的时间内按下相应的键盘按键。

副任务是一个记忆任务,参与者需要在完成主任务后记住屏幕上出现的一组数字,并在一定时间后进行准确的回忆。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随机顺序设计,每位参与者会进行两个条件下的实验,即单任务条件和双任务条件。

在单任务条件下,参与者只需要完成主任务;而在双任务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同时完成主任务和副任务。

实验顺序在不同参与者间是随机分配的,以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每个条件下的实验次数也是随机分配的,以避免学习效应的干扰。

数据记录与分析我们记录了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数据,包括主任务的错误率和反应时间,以及副任务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

我们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ANOVA)来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数据差异。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视觉注意瞬脱(Visual Attention Transient Threshold,VAT)实验范式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该实验范式主要用于研究视觉注意的生理和行为机制,以及探讨视觉注意与眼动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的背景、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实验分析以及结论与展望。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通常采用双任务方法,以测量注意转移的速度和眼动的关系。

在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个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在目标刺激消失后的短暂时间内进行注意转移,同时记录眼动情况。

实验步骤如下:被试坐在电脑前,调整眼睛与屏幕的距离,确保舒适的观察距离。

实验开始前,被试进行一些练习以熟悉实验过程。

在屏幕中央呈现目标刺激(如一个颜色、形状或方向等),要求被试集中注意力观看。

目标刺激消失后,要求被试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注意转移到屏幕的另一个位置,同时会随机出现一个探测刺激(如一个小的缺口或者颜色变化等)。

通过眼动仪记录被试的眼动情况,包括注意转移的速度和方向。

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多轮实验以获得足够的数据。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以下统计结果:注意转移的速度与目标刺激的特性有关,也受到探测刺激的特性的影响。

而且,眼动方向与注意转移的方向高度一致,表明眼动和注意转移存在着紧密。

注意转移的速度受到目标刺激特性的影响。

这表明我们在处理视觉信息时,注意转移的速度是有限的,不能随意快速转移。

探测刺激的特性会对注意转移的速度产生影响。

这说明我们的视觉系统会根据探测刺激的特征来调整注意转移的速度。

眼动方向与注意转移方向高度一致,说明眼动和注意转移在生理和行为上存在着密切的。

在处理视觉信息时,眼动和注意转移相互协调,以快速准确地获取目标信息。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对于揭示视觉注意和眼动的生理和行为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这个实验范式,我们发现注意转移的速度受到目标刺激和探测刺激特性的影响,而眼动和注意转移在生理和行为上紧密。

介绍视觉选择性注意的研究范式比较其优点和缺点

介绍视觉选择性注意的研究范式比较其优点和缺点

介绍视觉选择性注意的研究范式比较其优点和缺点论文摘要:传统上只是从单方面讨论了选择性注意一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即认为注意选择有限信息以进人工作记忆。

近期的一些研究发现,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内容影响选择性注意的分配,注意选择工作记忆中保持的空间或物体表征,选择性注意对于正确保持空间或物体信息是必需的认知调节。

文章最后指出,关于选择性注意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交互作用的研究为将来进一步揭示基于空间与基于物体的注意选择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1引言对于视觉注意所选择的信息表征的类型,目前已得到大量实验证据支持的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即基于空间(space一based)和基于物体((object一based)的视觉注意理论。

基于空间的理论模型认为,视觉选择是基于对视野的纯粹的空间表征进行操作的,视觉注意选择的是特定的空间位置,然后才对落在所选空间内的物体进行加工。

基于物体的理论模型认为,视觉注意选择的是根据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对视野的注意前组织而得到的知觉物体(perceptualobjects),而不管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

Ely等(1994)首次在单任务范式下同时确立了基于空间与基于物体的注意,说明这两种注意成分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共同作用于视觉加工过程。

后来的一些研究进一步证实了Egly等人的发现,并在单任务范式下初步探索了基于空间与基于物体的视觉选择的交互作用关系。

工作记忆是一个临时保存有限信息的认知系统,其中的信息时刻处于激活状态,以便随时进人其它认知过程。

Baddeley(1986)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工作记忆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两个独立的工作记忆系统,即视觉空间(visuospatial)和语音(verbal)工作记忆。

后来的研究发现,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独立的子系统,如空间工作记忆和物体工作记忆的分离等。

这种工作记忆结构的分离反映出,在哺乳动物视觉系统中,有两条独立的神经通路以分别加工空间和物体视觉特征,即所谓的“where”系统和“what”系统。

注意实验范式

注意实验范式

对注意的实验研究一直十分活跃,研究者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注意实验研究技术。

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就分别建立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这些理论和实验的介绍,可以理解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理论和实验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是有关注意机制最易于理解的理论解释,该理论最早是由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提出来的,后来的研究者们又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该理论认为,既然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就像酒会中我们有选择地倾听当前的谈话而忽略其他谈话声),那么,不妨将注意理解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为了具体说明过滤器理论,研究者发明了双耳分听技术,这一技术的本质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见不同的信息。

在双耳分听技术基础上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试图对注意过滤器理论的关键问题作出回答,即:注意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位置究竟是在感觉阶段、分析阶段还是反应阶段?不同的双耳分听技术实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从而又将过滤器理论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一)早期选择模型1958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设计了最早的双耳分听实验对注意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早期选择模型。

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并进入高级分析水平的信息再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储。

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滤波器。

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

韦尔福德(Welford,1959)因此称其为单通道模型(如图6-1)。

运动领域中选择性注意的研究范式

运动领域中选择性注意的研究范式
性 注意采 用多方法结合进行研究 。 关键 词 : 运动学 ; 选择性注意 ; 范式 ; 方法 中图分类 号 :84 8 G 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16 ( 1)3 13 3 17 352 10 —0 2 —0 0
1 1 eh d n o e a a i m fS lc ie At n o 【 e M t o sa d M d lP r d g o ee t t t n 1 v ei
试进行猜测性按键 , 是却 有可 能造成 习惯性 定式 , 但 式 及方 法
2 1 空 间线 索化范式 .
空 间线索 化是 一种用 于研究 视觉 空间选 择性 注意 的实 验范式 , 最早 由 P se 提出 _ , onr 2 基本 程序 为 : J 先呈 现一 个简单 刺激作为线索 , 延迟一定 的时间后呈现 靶刺激 。靶 刺激既 可 能 出现在线索 化位置( 有效 线索化 )也可 能 出现在 非线索 化 ,
要 的作用 。
视觉搜索也是 最常 用 的注意研 究范 式之 一。该范 式有 很高的生态效度 , 其任 务要求 类似 于“ 在人 群 中寻找一 张面 孔” 。其 主要特点是在 事先 不知道 目标 位 置的 条件 下 , 情 在 景中找到 目标客体 。该范式 的基本程 序是 : 先告诉被试搜 索 靶子是什么 ( 如一个红色括弧 )然后呈现 由多个客体 组成 的 , 搜索刺激几秒 钟 ( 30 m 。在 5 %的试验 中 , 如 0 0 s) 0 搜索刺 激 中存在靶子 ; 在另 5 %的试验 中, 不存 在靶子 ; 的实验 中 0 则 有 8 %的搜 索刺 激 中存在 靶子 ,0 0 2 %不存 在 , 样可 以避免 被 这
果起关 键性作用 , 良好 的注意品质是运 动员有效 实施运 动技 能 的关键 , 它有助 于运 动员更 有效 地选 择性 注意 、 知和 解 认

注意双任务范式实验报告

注意双任务范式实验报告

注意双任务范式实验报告注意双任务范式实验报告一、引言双任务范式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范式,它被广泛应用于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

在这种实验中,被试需要同时完成两个任务,这两个任务通常属于不同的认知领域,例如视觉和听觉。

通过比较被试在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下的表现,我们可以探讨不同认知任务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人类大脑对多任务处理的机制。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双任务范式下被试对于视觉和听觉刺激的处理能力以及不同条件下多任务处理的效率。

三、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双因素设计,其中一个因素是刺激类型(视觉或听觉),另一个因素是任务类型(单任务或双任务)。

具体而言,在单任务条件下,被试需要完成视觉或听觉刺激下的一个简单反应时间(RT)任务;在双任务条件下,被试需要同时完成视觉和听觉刺激下的两个简单反应时间(RT)任务。

每个被试随机分配到四种条件中的一种,即单任务视觉、单任务听觉、双任务视觉和听觉。

四、实验过程本次实验共有40名被试参与,其中20名男性和20名女性。

所有被试都是大学生,并且没有听力或视力问题。

在实验开始前,被试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接受一些基本的问卷调查。

实验过程中,被试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面对一台电脑屏幕和一个耳机。

每个试次开始前,屏幕上会显示一个十字标记,表示试次即将开始。

然后,在单任务条件下,被试需要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完成相应的反应时间任务;在双任务条件下,被试需要同时完成两个反应时间任务。

每个试次结束后,屏幕上会显示该次试次的表现结果(如RT)。

五、实验结果通过对40名被试的表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双任务条件下的RT显著高于单任务条件下的RT(t = 4.56, p <0.001),这表明多任务处理对于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

2. 视觉刺激下的RT显著低于听觉刺激下的RT(t =3.21, p < 0.01),这表明视觉任务相对于听觉任务更容易完成。

注意的研究范式

注意的研究范式

注意的研究范式1、提示范式基本原理是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这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它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

其实,提示就是对注意指向的引导,这种范式主要用于:(1)研究注意指向被试提示信息的过程(2)比较对被注意到的刺激和对未被注意到的刺激在加工过程上的差别空间提示范式是提示范式的典型代表。

空间提示范式中,每次实验开始时都提示被试:在俩个位置中的某一个位置上会出现目标刺激,然后延时几百毫秒,呈现目标,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做反应。

常用到的自变量为提示的有效性(目标和刺激的吻合程度)和提示类型(符号提示、外围提示),存在有效试验,无效试验,中立试验。

有效试验下反应时最短。

2、搜索范式基本原理是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实验时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

常见的是视觉搜索任务。

在这个任务中,若干物体呈现于一个刺激矩阵中,要求被试指出其中是否出现了某一特定目标。

在大多数任务中,实验者研究反应时和刺激规模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搜索函数的关系。

实验中搜索函数的主要特点反应在斜率上。

斜率是搜索过程的效率量度。

随着反应刺激规模的增加,反应时急剧增加,而且目标缺乏实验的斜率常常大于目标呈现实验。

搜索范式实验为研究者区分出平行搜索和序列搜索两种模式,以及他们分别对应的实验条件,这为注意的自动引发提供了研究线索。

另外,通过两种实验的搜索函数斜率比较,进一步对人的顺序搜索的终止模式作出了说明。

3、过滤范式使被试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

有双耳分听技术,整体—局部范式,双侧任务范式和负启动范式。

4、双任务范式同时做AB 俩个任务,要求分配不同的注意。

A 90B 10A 50B 50A 10B 90结果发现(1)(2)(3)弊端,无法保证注意分配恰好,鉴于此,研究者发展出比较简单的双任务实验,包括心理不应期范式和瞬间注意缺失范式,来研究被试同时或即时从事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

注意范式实验报告

注意范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在注意过程中,对整体与局部特征的注意优先级,以及注意分配的影响。

通过实验验证Navon提出的结论: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且当人有意识去注意整体特征时,知觉不受局部特征的影响,但当人注意看局部时不能不先知觉总体,否则就不会出现小字母识别在冲突的条件下反应时最长。

二、实验方法1. 被试招募10名年龄在19-21岁、智力正常、无色盲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实验被试。

2. 仪器预装E-PRIME的XP系统计算机,102键自然键盘,15吋联想纯屏显示器(FPS:60HZ)。

3. 实验材料4张图片:分别为由1”构成的2”,由1”构成的1”,由2”构成的2”和由1”构成的1”。

同时提供两段引导语,要求被试观察局部或整体然后做出相应的按键反应。

4.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2设计,有两个变量:注意目标和一致性。

每个变量由两个水平构成,分别为:注意整体对注意局部,整体和局部相一致对整体和局部不一致。

5. 实验步骤(1)注意整体测试:本阶段由E-prime程序辅助随机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注意整体是1”还是2”,如果是1”按“1”键,如果是2”按“2”键。

(2)注意局部测试:本阶段同样由E-prime程序辅助随机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注意局部字母是1”还是2”,如果是1”按“1”键,如果是2”按“2”键。

(3)整体与局部不一致测试:本阶段同样由E-prime程序辅助随机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先注意整体,然后判断局部字母是1”还是2”,如果是1”按“1”键,如果是2”按“2”键。

(4)整体与局部一致测试:本阶段同样由E-prime程序辅助随机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先注意整体,然后判断局部字母是1”还是2”,如果是1”按“1”键,如果是2”按“2”键。

三、实验结果1. 注意整体测试:在注意整体测试中,被试正确判断整体为1”的准确率为85%,判断整体为2”的准确率为90%。

注意外周空间线索提示范式摘要

注意外周空间线索提示范式摘要

注意外周空间线索提示范式摘要空间线索化任务,是基于Posner(1980)等人研究注意资源的空间分配特点的经典模式。

在经典的空间线索化任务中,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同时左右视野分别呈现方框。

之后,一个方框呈现高亮,即对某一侧空间进行线索化。

高亮消失后,在左右任一方框内随机呈现靶子。

靶子出现在先前线索化的空间位置为有效线索(validcues),靶子出现在先前没有线索化的空间位置为无效线索(invalidcues)。

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被试最初将注意指向线索化的空间位置,有效线索trial与无效线索trial的比列为3:1.被试要求判断靶子出现的位置,或判断靶子是什么("E”或“F")“:”或“。

”)。

在研究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的实验中,线索化的过程是在左右任一方框内随机呈现情绪面孔或情绪词,其它过程与经典的空间线索化任务大致相同。

这些研究大多发现,与线索是不带情绪色彩的刺激条件相比(如中性词或无表情面孔),如果线索是负性情绪刺激(如愤怒表情)和威胁相关刺激,焦虑个体对出现在有效线索位置的靶子的探测显著加快,对无效线索位置的靶子的探测显著减慢。

说明情绪信息影响人们的空间注意的定向(Bar-Haimetal。

,2007;Cideretal。

,2009)。

首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情绪效价的有效线索和无效线索后的靶子反应时,考查注意偏向的不同成分。

如果是注意警觉,则在有效位置上对情绪靶刺激的反应时小于对中性靶刺激的反应时;如果是注意解除困难,则在无效位置上对情绪靶刺激的反应时大于中性靶刺激的反应时。

Fox等人(1993)发现,在线索有效条件下,无论是负性还是中性,被试能很快反应;而在线索无效条件下,焦虑组对负性刺激反应更慢,出现注意解除困难。

第二,通过操纵线索和靶子的时间间隔(stimulusonsetasynchrony,SOA)着重考查注意脱离。

Posner和Cohen(1984)发现,当线索和靶子的时间间隔(stimulusonsetasynchrony,SOA)短于300ms时,被试对线索化位置的靶子反应时显著小于对非线索化位置的靶子反应时,即易化效应或促进效应(facilitation);当SOA继续延长时,先前的易化效应逐渐转变为抑制效应(inhibition),即对非线索化位置的靶子反应时显著大于线索化位置靶子的反应时。

实验心理学第六章注意

实验心理学第六章注意

第六章注意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理论的提出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 )在双耳听实验基础上提出早期选择模型。

(二)过滤器理论的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那么,可以将人类的注意理解为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三)过滤器理论的实验方法•双耳分听技术就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到两个不同的信息,以此进行研究的技术。

通常用立体声耳机来实现。

(四)过滤器理论的三种模型-1.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模型)•提出者:布罗德本特-基本模型基本观点:注意的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过滤器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新异的、较强的、为人期待的或有生物学意义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

基本验证实验:左耳右耳呈现6429信息73实验结果:•被试在这样的实验中通常采用两种应对策略:•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听到的信息;再现正确率为65%•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的顺序成对地再现信息,如6-4 ; 2-9....正确率为20%问:布罗德本特认为这样的实验结果支持了早期选择模型。

为什么?请同学们解释。

不支持单通道模型的实验----- Gray & Wedderbur n 的实验(1960)结果:被试多数是按意义再现。

说明:过滤器可能通过不止一个通道的信息。

2•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提出者:1964年,特雷斯曼(Treisman )•实验方法:设计追随耳实验追随耳实验,就是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耳朵听到的信息,并忽视所有来自另一耳朵的信息。

两耳分别称作“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1 Treisman 的实验(1964)12主要观点:(1)过滤器的作用是减弱信息的信号,受到衰减的信息仍可以进行高级加工。

(2)已经贮存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仍有不同的兴奋阈限,衰减的信息也有可能激活一些兴奋阈限很低的信息。

注意作用的四种范式 -回复

注意作用的四种范式 -回复

注意作用的四种范式-回复【注意作用的四种范式】是指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集中注意力并用心感知、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是一种认知与心理机制,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本文将分步骤解释并回答【注意作用的四种范式】的相关问题。

第一步:介绍【注意作用的四种范式】的概念【注意作用的四种范式】是来自于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关于注意力的四种不同方式。

它们分别是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抑制注意和终身学习注意。

这四种认知方式可以相互影响,也可以单独使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应对。

第二步:详细解释选择性注意的含义及作用选择性注意是指我们在特定环境下集中注意力处理特定任务的能力。

当我们面对众多刺激时,选择性注意能够帮助我们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忽略掉无关的信息,提高我们的处理效率和判断准确率。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需要通过选择性注意,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集中在关键的任务或信息上,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第三步:详细解释分配注意的含义及作用分配注意是指我们能够将注意力在多个任务之间灵活转移和分配的能力。

当我们面临多个任务或多个焦点时,分配注意能够帮助我们控制注意的转移,以便在不同任务之间保持准确和高效。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分配注意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在不同任务之间快速切换,并保持高度的专注度。

第四步:详细解释抑制注意的含义及作用抑制注意是指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屏蔽掉干扰性信息,集中注意力在关键任务上的能力。

抑制注意可以帮助我们过滤掉外界的干扰和噪音,以保持思维的纯净和专注。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干扰,包括噪音、社交网络、手机等,抑制注意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这些干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成果。

第五步:详细解释终身学习注意的含义及作用终身学习注意是指我们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注意方式的能力。

终身学习注意认识到注意机制是一个能够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心理过程,要求我们持续反思和调整我们的注意策略。

simon任务范式介绍

simon任务范式介绍

simon任务范式介绍
Simon任务范式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主要用于研究注意力和反应时间。

该范式由J.R. Simon于1969年提出,被广泛应用于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

在Simon任务范式中,参与者需要在屏幕上出现的刺激中,根据指示键盘上的箭头方向键进行相应的反应。

其中,刺激会在屏幕中央出现,箭头会指向左右两个方向。

而实验中的关键点在于,有时箭头和反应键的方向相同,有时则相反。

这种情况下,参与者需要忽略箭头指向的方向,只关注反应键。

但是,由于箭头的出现会引起注意,因此常常会发生错误反应。

通过对参与者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注意力和反应控制的机制。

同时,Simon任务范式还可以与脑成像技术相结合,研究神经机制,更深入地探究相应的认知过程。

总的来说,Simon任务范式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实验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人类认知的基本机制,也可以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手段。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K
第N+1次
正、负启动的实验范式
.
举例
一、启动效应
正启动效应
二、扩散抑制
.
注意负启动实验实例
来源:金志成,张雅旭(1995)归类任务中负启动效应
与分心物特性抑制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 27卷 第4期。
实验目的:探察扩散抑制是否遵循资源有限机制。
实验假设:如果扩散抑制也遵循资源有限机制,那么,
(1) Behavioral study
.
Table 1. Behavioral results of QC and normal subjects.
.
注意负启动实验范式
Primes
第N次
BD
Ignored repetition
Probe
第N+1次
HA
control
DC
Attended repetition
DK
.
注意负启动实验
primes
第N次
BD
Ignored repetition
HA
control
DC
attended
repetition
probe
注意的研究范式
周治金
.
• 提示范式 • 搜索范式 • 负启动范式 • 双任务范式
• 整体-局部范式
.
提示范式(cuing paradigm)
• 提示范式的基本原理 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 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与 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加以比较。
• 其作用 研究注意指向被提示信息的过程; 比较对被注意到的刺激与对未被注意到的 刺激在加工过程上的差异。
SSS CCC HHH KKK SCS CSC HKH KHK
靶子与干扰项属于同一反应
SHS CKC SKC CHS HSH KCK KSH HCK
靶子与干扰项属于不同反应 靶子与干扰项的距离有on • 韩世辉
.
注意的电生理研究方法
• ERP
.
Visual spatial attention
DR-Ⅱ:启动显示中的分心物有两个,其中一个在紧接而
来的探测显示中将作为目标而出现。
DR-Ⅲ:启动显示中的分心物有四个,其中一个在紧接而
来的探测显示中将作为目标而出现。
C:启动显示中的刺激物(包括目标和分心物)与探测显
示中的刺激没有关系。
.
前三个处理是分心物重复实验条件,三者间的反应时差异可以 检验资源有限机制;最后一个处理为控制条件,前三者分别与C 之间的反应时差别可以测量负启动. 效应。
有助于知觉选择。 • 支持知觉的早期选择观点。
.
提示 100ms


记忆矩阵 100ms
■ ■■
■+ ■
■■ ■


低知觉负荷,高记忆负荷
.
测试矩阵 2000ms
■■
+■
■ ■
准确率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有效
中立
无效
提示在前 同时 提示在后
.
结果:线索有效时,有助于对靶子的加工。 逻辑分析: • 提示在后时,不可能改善知觉加工; • 但是,提示可以改善工作记忆阶段的加工。 • 支持晚期选择的观点。
.
实例:线索对知觉的作用
提示 100ms


记忆矩阵
250ms
100ms
■■ ■■

1000ms
测试矩阵 2000ms


高知觉负荷,低记忆负荷
■■
■ 同步掩蔽
■■
.
准确率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有效
中立
无效
提示在前 同时
.
结果:提示在前时,才有助于靶子的选择。 逻辑分析:高知觉负荷条件下,线索在前,
结果及其分析
.
双侧任务范式
要求被试注意呈现在画面中央的字母,忽略呈现在两侧的 字母。中央为T时左手反应,中央为H时右手反应。
TTT
HTH
实验结果:当两侧字母与中央字母一致时,被试反应 快;不一致时,反应慢。 两侧字母距离越远,干扰作用越小。
.
Erikson(1978)觉察实验,根据中央的字母反应 出现S或C时,按上键反应; 出现H或K时,按上键反应。 刺激呈现形式:
.
• 提示范式操作的自变量: 提示的有效性:有效、无效、中立 提示类型:外围提示、符号提示(e.g. )
.
Example:
Behavioral studies of space-based attention central cue(or endogenous cue)
.
注视点 提示 目标
有效试验 + <
分心物越多,对其中任意一个分心物心理表征的抑制程度
就会越低。因此,本实验假设,在实验条件下,被试 对探测显示中目标的反应时间将随着启动显示中 分心物数目的增加而缩短。
.
实验设计:采用单因素四个处理水平的重复测量实验设
计。四个处理水平分别为:
DR-Ⅰ:启动显示中的分心物只有一个,该分心物在紧接
而来的探测显示中将作为目标而存在。
.
搜索范式
• 搜索范式的原理: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 个混杂在干扰项中的靶子。刺激可以同时 或相继呈现。
• 作用 研究注意如何排除干扰刺激 研究注意在不同感觉通道间的转移
.
非对称性搜索
表征“特征有. ”
负启动范式
• 每次试验中呈现两个刺激,其中一个需要 注意并作出反应;另一个无需注意。
• 在实验中,第N次的干扰项,在第N+1次 实验中成为靶子。
被试:16位东北师大的本科生(男女各半,视力正常)
仪器和材料:
电脑及其显示器
16个词长均为1的词,动物类和植物类各占一半。分别为: 马、牛、虎、羊、鱼、鸡、狗、蛇、枣、犁、豆、稻、松、 柳、菊、莲。词高9mm,宽7mm。掩蔽用的长方形实心 块,大小刚好可以完全盖住这些词。
启动和探测显示中均包括目标和分心物。目标总在屏中心 出现,而分心物则在屏中心的上、下、左、右3cm处随机 出现
x+
无效试验 + < +X
.
Peripheral cue (or Exogenous Cue)
Results
Invalid RTs > Neural RTs > Valid RTs
Neural cue
+
.
Exogenous Cueing
Fixation 500ms Cue 100ms Duration 100/700ms Target 100ms
刺激为白色(包括注视点、目标、分心物和掩蔽块),背 景为黑色。
.
指导语:这是一个类别判断实验,请你尽可能快地判断屏中心
出现地目标属于植物类还是动物类,但尽量不要出错。属于植物 类按“1”键,属于动物类按“2”键。为了增加判断难度,在目 标词的上、下、左、右方要伴随出现1~4个干扰词,你越不理会 它们,就越能很好地对目标词的类. 别进行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