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伤仲永1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加翻译)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加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1e7c70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79.png)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1.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平民叫方仲永,世代从事于农业生产。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有一天仲永忽然大哭要书写书具。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近借来给他,仲永立即书写诗歌四句,并且在诗后署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团结宗亲作为诗的内容,(父亲)把他的诗传递给全乡的学识优秀的士人欣赏。
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他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乡的人感到惊奇,渐渐的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每天强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让他作诗,作出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传闻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方仲永的事,舅舅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尽净,成为了普通的人。
”王先生说:方仲永的聪慧,是天生的。
他天生聪明,远胜过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它受于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后天不教育,尚且成为平人;现在那些天生不聪明的人,本来是平人,后天又不接受教育,就能成为普通人了吗?2.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
![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d44a7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3.png)
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凝聚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伤仲永》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4.字词句:A.字音:环谒[yè] 泯[mǐn]然称[chèn] 夫[fú]B. 词义:⑴.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例句: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①.自:a.自己,例句:并自为其名;b.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例句:余闻之也久;b.名声,例句: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例句: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例句: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例句: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例句: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例句: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例句: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例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例句: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例句: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例句: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例句: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例句:与厅事之东北角。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7c894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37.png)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物通讯为主题,通过访谈、特写、通讯等形式,展示不同人物的精神风貌。
本文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才子方仲永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命运的同情和对人才的珍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方仲永命运的同情,增强对人才的尊重和爱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培养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方仲永命运的同情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学生反馈等多种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以及对文章情感的体会。
观察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管理等方面。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dcefa7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a.png)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知识点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知识点总结《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是七年级下册的语文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e74e9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d1.png)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由于文章中讲述了仲永由一个五岁就能作诗的神童最后成为普通人的故事,而且大部分同学都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所以,本文相对比较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读、品、悟,因此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理解课文。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字,疏通文章大意,以及文章体现出的道理。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懂得,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的道理。
2.激发学生珍惜优良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fd8e52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62.png)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1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2、顺畅地朗读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n称chēn卒zú焉yān耶yé为wéi夫fú②、朗读节奏: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并自为其名为:指物作诗立就就: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或以钱币求之或:环谒于邑人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称;泯然众人矣泯然:②、明确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四、复述故事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963e0ee3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7b.png)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篇目一】《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篇目二】《木兰诗》(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篇目三】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学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a606e7bb68a98270fefa4d.png)
那么仲永为什么会“泯然众人矣”?
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1) 仲永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中?
明确: “世隶耕”,点明了其家庭背景,
也暗示造成他悲剧的深层原因。
(2) 知道仲永才华出众时,父亲是怎样做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父亲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贪图 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
才艺展示
注意听准字音、掌 握节奏,把握语气。
金溪民/方仲永,听世/读隶耕课。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
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 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 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一、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 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王临川集》、 《王文公集》等。
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 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 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是作者对人 才毁灭所做的挽歌,表明了作者对家庭和社 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摧残的谴责。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是作者青年时代 写的一篇随笔。文中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 变化的故事,告诫人们:一个人不论先天条件多 么优越,如果自恃聪明,不肯接受后天教育和坚 持自学,不仅难以长进,就连后来的聪明也保不 住。
初中语文《伤仲永》课件
![初中语文《伤仲永》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3b96b433d4b14e8424681c.png)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 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 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 去做客,有的还花钱求取仲永题诗。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
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 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 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 从未见过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 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 他,仲永立即书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 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 好关系为主要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能立即完成,他 的诗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 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 甚至花钱求取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做有 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 他学习。
认为···有利可图
到
让
这样 每天
翻译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附近(人家)借来给 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 己的名字。
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研讨探究
2、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 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伤仲永》课件语文版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伤仲永》课件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f04762917e21af45b307a8fc.png)
请同学(tóng xué)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 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 格。《伤仲永》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cíyǔ)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5.父利其然也 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yǒulì)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作状语,每天
第十四页,共47页。
部分来自(lái zì)《点 拨》
(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言句式 1.倒装句
还自扬州。 点拨:状语(zhuàngyǔ)后置,是“自扬州还”的倒装。 2.省略句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点拨: “令”前面省略主语“余”,“令”后面省略宾语“之 ”,“不能”前省略主语“诗” 。
部分(bù fen)来自《点拨 》
第十三页,共47页。
(三)词类活用
部分(bù fen)来自 《点拨》
1.伤仲永 形容词用作动词,这里是“为……感到惋惜”
的意思
2.邑人奇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很不寻常
3.父异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4.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对待
第二十九页,共47页。
部分来自(lái zì)《点 拨》
6.分析(fēnxī)“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 使学。”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这一句用极其凝练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 退、天资尽失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 财、目光短浅,“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是全篇文眼,批判(pī pàn)了其父的错误做 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句话用词既 传神又贴切,言简意赅。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504a3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d.png)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的诗文。
(2)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人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2. 理解诗中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忧虑。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图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问答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惑。
5. 诗文背诵引导学生背诵诗文,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7.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心得体会评估: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诗文的意象、寓意和作者情感。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1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1](https://img.taocdn.com/s3/m/56bcf00f10661ed9ad51f3c9.png)
) 文采和道理
• 贤于材人(
有)的人
胜过,超过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余闻之也久
解释下列多义词:
• 然:
– 父利其然也( – 泯然众人矣(
• 于:
这样)
)
……的样子
– 于舅家见之 (
)
– 贤于材人远也( 在)
– 环谒于邑人 (
比)
到
翻译下列句子: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
。
• 父利其然也。
译:
。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
。
翻译下列句子:
•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译:
。
•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
。
•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译:
。
分析文章:
•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 答)
• 答:“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 名。”
chèn
解释下面红色的字:
• •
⑴.世隶耕( ⑵.未尝识书具(
属于)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⑶.借旁近与之(
曾经)
•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给
• ⑸.稍稍宾客其父(
)
完) 成
渐渐;以宾客 之礼相待
解释下面红色的字:
• ⑹.余闻之也久( • ⑺.从先人还家( • ⑻.受之天也(
)
语气词,不译
)
跟随)
• ⑼.卒之为众人( 承受 ) • ⑽.今夫不受之天( 最后 )
《伤仲永》赏析
![《伤仲永》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db2160cf84b9d528ea7aea.png)
《伤仲永》赏析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伤仲永》赏析,一起来分享下吧。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宋朝人,字介甫,晚年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号临川先生,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汉族,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现存有《王临川集》、《王安石临川集拾遗》。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他不仅政治上进行政革,并且积极推行北宋古文运动,强调为文须有补于世,所作散文雄健峭拔。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出身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而且他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
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2f71b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8.png)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王之涣。
本文通过对仲永的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认识到社会不公对人才的摧残。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激发对社会公正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如“伤仲永”的意义。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伤仲永》。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考“伤仲永”的含义。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强调关键词语的读音。
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对仲永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仲永的才华、遭遇和社会对待他的态度等。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珍惜人才和对待社会不公。
语文版语文初一七年级上册第23课《伤仲永
![语文版语文初一七年级上册第23课《伤仲永](https://img.taocdn.com/s3/m/7d3f8585c1c708a1284a44a9.png)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 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
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 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 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 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 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曰:“泯然众人矣。”
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 成为普通人了。
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 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 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 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 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 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 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 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 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 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 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才艺展示
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
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惊叹语气
2、父利其然也。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泯然众人矣。
——愤怒语气 ——遗憾语气 ——痛心语气
伤 仲 永 隶属,附属
——王安不石曾,从来没有 索要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
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⒉“还自扬州”倒装句(状语后置),正确 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01e56c50be1e650e52ea99f2.png)
23.伤仲永【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异,感到惊异。
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为:作。
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
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作者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1.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
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
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七年级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第一到三单元
![七年级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第一到三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7f22c93f763231126fdb1126.png)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第一到三单元(一)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 给下列字注音:父异焉()日扳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而已耶()2. 用“”划分下列词句中朗读的停顿。
(1)余闻之也久(2)还自扬州(3)贤于材人远矣(4)不能称前时之闻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世隶耕_______________ (2)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_(3)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 (4)即书诗四句____________(5)并自为其名____________ (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 (8)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 环谒于邑人忽啼求之于于舅家见之之借旁近与之贤于材人远矣余闻之也久受于人者不至也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4. 补出下列句子省略的部分。
(1)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 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是()(多选题)A.传一/乡秀才观之。
B. 仲永生五年。
C.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D.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E.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F.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 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语文:6.23《伤仲永》课件(1)(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6.23《伤仲永》课件(1)(语文版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4344ddebb4cf7ec4afed027.png)
五岁神童(啼、忽、即、立) 才能非凡
对比 (见之)) 十二三不能称前时之闻
(问之)
才能衰竭
才能殆尽
二十泯然众人
抑
伤仲永
评论:要重视后天教育
今日论坛:
你认为成才的关键是什么?
课堂在线
: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拓展延伸:
•你生活周围有类似这样的故事吗?讲给大 家听一听?
•写一篇小评论 《由〈伤仲永〉想到的……》
•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 尽》。保持原有情节,通过想象和联想, 大胆地进行创作,内容生动有趣,主题鲜明
深刻。500字左右。
; 造句网 调养咯三各月,才因为要过新年咯,勉强暂停咯用药,但身体还是很虚弱的,这壹次,被腊月里的刺骨寒风壹吹,冰凝就彻底地倒下咯。 早上起来后,她的头正如她所祈祷的那般地昏昏沉沉起来,但她还是挣扎着起咯床,去霞光苑请咯安。待她头重脚轻地回咯怡然居,吟雪 越看越觉得丫鬟有些不对劲:“丫鬟,您是不是生病咯?怎么脸色这么差?”“没有啊!昨天晚上看书看得有些晚咯。”“啊?奴婢走的 时候,您不是都躺下咯吗?怎么又起来看书咯?”“嗯,躺咯半天都没有睡着,想想反正也是睡不着,索性就起来看咯会子书。”“丫鬟 啊!你身子还没有好,又大夜里看书,这身子怎么受得咯啊!”吟雪壹听冰凝居然大半夜起来看书,惹得身子又不舒服,急得眼泪都快掉 咯下来。冰凝知道吟雪担心,但是她还在拖延,她怕请太医来得太早,病好得太快,明天还要去参加宫宴,她不就白白地生咯壹场病吗? 于是壹上午她都躲着吟雪远远的,生怕她发现自己已经生病咯,早早地地去请太医。终于,当冰凝好不容易耗到午休结束以后,才气若游 丝般地吩咐吟雪去请太医,第壹卷 第188章 除夕此刻,正是大年三十除夕夜。王爷带着福晋和李侧福晋早早出发赶赴宫宴,惜月和韵音 原本就是要好的好姐妹,现在又壹同在府里安心养胎,因此等爷和福晋他们壹走,考虑到惜月的月份比较大,行动不如韵音方便,于是两 各人就集中到咯惜月的院子,主子奴才们聚在壹起,快快乐乐地过起咯年。她们合在壹起过年,奴才们也高兴。因为两各人都怀咯身孕, 她们的饮食全都由王爷的专用厨房承担起来,平时都是分别给两位主子送饭送汤送茶点,今天她们挪到咯壹起,奴才们也可以少跑壹趟路, 相当于少伺候壹各主子,就可以早些收工回去过自己的年,当然是高兴不已。宋格格和武格格同是天涯沦落人,原本两人也没有太多的交 往,但眼看着惜月和韵音两各人合在壹起过年,武格格的心里格外地难过起来。武格格闺名云芳,比春枝、淑清、雅思琦她们进府都晚, 却是在这王府里的位置最尴尬:她没有春枝的资历老,没有淑清的样貌美,没有福晋的地位高,而且她还是这府里唯壹壹各从未曾为王爷 生育过儿女的后院诸人。虽然福晋和春枝的小阿哥、小格格幼年即殇,但毕竟她们还曾经做过母亲。现在,眼看着又年轻又美貌,家世又 显赫的冰凝妹妹嫁进咯王府,同时惜月和韵音接二连三地传来咯好消息,云芳的心中愈发地伤感起来。特别是眼前,这各大年三十就更觉 得凄苦。想来想去,她还是决定来到宋格格的院子。春枝壹见来的是很少私下往来的云芳,十分诧异:“哟,今天是啥啊风啊,把妹妹给 吹到这里来咯?”“春枝姐姐,妹妹见着惜月和韵音她们合到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