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41散文阅读如何分析散文中的线索及其作用(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与句子含义分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与句子含义分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与句子含义分析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理解题考点阐释散文语言含蓄,意蕴丰富,写法多样。

一如修辞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锤炼和组合,散文独特的写法可以是情节的巧妙安排,可以是开头结尾的处理,可以是引用诗句、典故等手法的运用。

这些写法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而分析散文的写法作用是鉴赏散文的重点。

设问方式1.文章某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作者以“××”为题,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3.文章第×段运用了某种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的话的作用。

5.请结合全文简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6.文章第×段,作者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7.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

8.文中划线句子是否可以改为“……”,为何?9.文章第×段的安排有何艺术效果?10.文章第×段在结构上有何巧妙之处?解题方略分析句段作用“4角度”1.内容方面(理解能力)内容方面的作用是最基础的作用,即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什么。

如:人、物、景——特点事——交到时间、地点、人物、关键事件情、理——阐释了什么道理/点明了主旨2.结构方面(文本特征)即内容与上下文、前后文、乃至全文内容之间的关系。

而具体是什么样的作用,首先需要进行定位,因为位置不同,作用就不同。

(1)开头:①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关于……的描写②前后呼应:照应上文的…内容,为下文……的情节埋下伏笔/做铺垫③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某种氛围,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为抒情做铺垫……)(3)结尾: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②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卒章显志;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使文章委婉含蓄,言已尽而意无穷。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4.1 散文阅读 分析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素材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4.1 散文阅读 分析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素材

主标题:分析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副标题:把握好结构安排,才能更好地答题哦!关键词:命题形式,解题方略,典型示例难度:4重要程度:4内容:一、命题形式:高考对于“分析材料安排及其结构用意题”主要有以下的考查形式: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中写×××(事或物)?2.文章要表现的不是×××,却又从×××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3.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4.作者在写某一事(物)时插入了×××(事或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解题方略:要有意识地运用以下答题模式续表三、典型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论诚意朱自清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

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

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

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

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

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

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

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地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

这就是态度。

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

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

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

有时候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

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

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

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

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

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02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结构形式2.掌握散文的线索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散文的结构安排,掌握散文线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考情考向把握散文的行文结构是阅读和理解散文的基本功和必要途径,分析结构思路的题目即使不显性设题,其他类型题目的解答也会隐性涉及。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

命题点一般有三个:行文思路分析、线索分析和句段作用分析。

二题点攻破题点1 行文思路分析题点必备知识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

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对全篇而言就是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文章的常见结构类型和内部的结构关系有多种,具体为:【结构类型】(1)静赏式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特点: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2)参游式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特点: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

(3)象征式物的描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表达志向。

特点: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

(4)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5)叙史式一语统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

特点:起点很高,表达某种情怀;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

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之为文化散文。

【结构关系】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高中语文2023高考散文阅读分析结构思路专题复习(含练习题和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散文阅读分析结构思路专题复习(含练习题和答案)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分析结构思路专题复习一、考情分析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

通常包括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

主要题型分两大类。

一类是整体把握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并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

另一类是分析文章的局部思路,亦即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这里要特别注意了解散文线索的类型和作用、了解散文结构组织的技巧,理解不同句段和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设问方式】(1)(2021全国甲)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王小鹰](2)(2020新高考I)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建水记(之四)于坚](3)(2020全国Ⅲ)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记忆里的光》蒋子龙]二、基础知识一、散文线索及思路1.行文思路与散文线索的区别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

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思路的一个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散文线索的类型(1)时空连“线”。

大多在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明时空转换的词语,把这些词联系起来,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

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因物取“线”。

出现于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主旨。

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一是纺车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二是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三是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

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主旨。

分析散文线索及其作用+课件26张-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

分析散文线索及其作用+课件26张-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
(2015江苏卷)
立意方面的特点
(2015北京卷)《建水记》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
请分别加以简析(2020年新高考卷I)
考察内容
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已涉及线索,但这种 涉及只是将线索作为解题的一种手段,围绕线索去 梳理行文思路,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高考却常 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往往是线索 的作用。
《耳边杜鹃啼》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 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2012湖北卷)
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 ②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 杜鹃鸟啼叫声道附会情况结合起来。 ③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 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分析线索作用
1.结构方面的作用 (1)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2)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3)使行文富于变化。 2.内容方面的作用 (1)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2)揭示主题; (3)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 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考察内容
KAOCHANEI RONG
考察内容
教材探源
《荷塘月色》中有两条线索,请找出并分析 其作用。
考察内容
真题再现
《牛铃叮当》 多次写到牛铃的
艺术效果
(2013浙江卷)
《耳边杜鹃啼》
杜鹃啼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2012湖北卷)
《比邻而居》
《说起梅花》
围绕梅花展开的 几个故事在谋篇
叙述线索是什么? 分析其作用
所以文章围绕“三幅画”而写,最终为了表现汪曾祺先生的真性情,文中有一条明线 便是三幅画。
一、找出线索
(五)反复出“线” 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事物或者抒情议论的句子去把握线索 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四五 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由含蓄到喷涌,就是靠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六)以情导“线”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徐鲁散文(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徐鲁散文(含解析)

散文专题训练------徐鲁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腾的春溪徐鲁募阜山总是让我魂牵梦绕。

回到山区的头一天,天还蒙蒙亮,我就被满山的鹧鸪和布谷的啼唤声给吵醒了。

募阜山区的植被,以长得又高又粗的楠竹居多。

除了楠竹,还有雷竹、枫、樟、松、板栗、柞、野樱、乌柏等杂植。

竹木繁茂的地方,鸟雀就多。

鸟雀噪林,是山塆的清晨和傍晚的生活日常。

只要你肯驻足倾听,任何时候,这些快活的歌手都愿意为你来一曲“大合唱”。

布谷和斑鸩先带个头,然后众鸟响应,不同的“声部”和“音色”,应有尽有。

山里人家喜欢傍水而居。

富水河有一条支流,叫桃花溪。

清亮的桃花溪一路唱着歌,弯弯曲曲地流淌,经过许多塆子,绕过不少山脚。

向晚时分在桃花溪潺潺流过的一个长满水竹、鸭舌草和矮菖蒲的埠头,几块光滑的捶衣石上,我坐下来休息。

这些捶衣石,在清晨和傍晚是属于洗衣、捶衣的女子们的。

伴随着捶衣棒槌的击打声,捶衣女子们嬉笑着聊着家长理短,是溪边最生动的一景。

“归家咯——”不一会儿,炊烟送来晚饭的气息。

村里,此起彼落地响起唤归的母亲们的声音。

玫瑰色的晚霞、把小塆的屋顶、田畈、树和溪水,映照得红彤彤的。

起身的瞬间,我伸出双手、从溪水里轻轻撩起一串彩色的水花。

翌日,一位年轻的驻村工作队队长,带我上山去看他们栽下的柑橘林。

此刻,满山满谷,都是闪闪发亮的新绿。

一路上,除了清脆的鸟声,细听还有溪声。

鸟声洗耳,溪声洗心。

每一声鸟鸣,都让人顿生美丽的乡愁;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是闪亮的琴弦,叮咚演奏着大地的音乐。

身处此情此景,我的心里不禁升起几缕古意。

假如我是一位满怀闲情逸致的漫游者、到此真可以莫问前路了。

放下身上的行囊,独自流连在这春山之上,或坐看闲云出岫,或遥望白云生处的人家,或者干脆赤脚涉过山溪,随意叩开哪扇柴扉,没准就能遇见一位山中隐者,或邂逅一位布衣山翁,捧来清清的山溪水,轻煎一壶春色……遐想中,我的目光被驻村工作队队员吸引过去。

在这春忙时节,在这日新月异的年月,奋斗在山塆的人们,可没有像我这样遐想的工夫!望着眼前几面山坡上青枝勃发的柑橘林,我问年轻的队长:“这满山满坡的柑橘林,规模可不小哪!”“合起来有三百多亩。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

• (4)其次,分析行文线索。
• 明线索:
•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 考。
• 找线索: • ① 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 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 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 变化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散文的结构形式
• 结构是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行文线索以 及段落的安排与段落间的关系。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 感情的路径、脉络。 • “分析作品结构”,要求考生对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行文方式进行剖析,明确 其作用。高考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查散文的结构:一是从线索(如感情线索 、事件线索、人物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入手 ,分析其在组织材料、叙述事件、表达主旨等方面起到的作用;二是从某个局 部(如开头、结尾、过渡句段)入手,分析其在整个篇章中的作用。 • 散文结构形式举例:
•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 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 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 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 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 飞花,一团流云……
写两件以上的事,写完一件再写一件,各事件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 系起来;事件间或层层深化,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对比,或相互反 复、强调。如川端康成的散文《我在美丽的日本》等。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4.1散文阅读如何分析散文中的线索及其作用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专题14.1散文阅读如何分析散文中的线索及其作用

主标题:怎样剖析散文中的线索及其作用副标题:线索是散文神聚的重要标记,必定不可以忽略!重点词:方法指导,典型示例难度: 3重要程度: 3内容:一、方法指导:散文常常“形散” ,笔墨似任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构造上借助必定的线索把资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资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能够是某其中心事件、某个实质的物体,也能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也能够是人物。

抓线索一是要认识文章的体裁分类,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感情为线索,如《故土的榕树》以“故土的榕树”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光景为线索,如《荷塘月色》就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以“悲忿”的感情做线索,一头挑着的是对烈士的沉痛哀悼,而另一头挑着的则是对反动政府、反动文人的非常愤慨之情。

二是要注意文章标题 ( 有的标题直接揭露线索,如《白杨礼赞》;有的标题包括线索的要素,如《海燕》 ) 。

三是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谈论、抒怀部分,由于散文中的“情”往常是文章组织资料的重要线索。

(一)、命题揭密:线索类题目,常有的发问方式有:1.×××在全文的构造中有什么作用?2.简要剖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本文构造上有什么特点?(二)、答题思路:点明文章的线索,指出作用,而后联合上下文内容或全文内容详细剖析。

即一般的答题格式为:线索+作用+分析。

二、典型示例:(2012 ·湖北卷 )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后边的题目。

耳边杜鹃啼罗琅子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往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准时。

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往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叫声,时近时远。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散文阅读4大考点5例题详解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散文阅读4大考点5例题详解

4大考点+5例题详解★知识划重点★一、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文章思路散文所表达的内容总是会按照特定的顺序展开,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

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可采用以下技巧:1.抓住线索,理清思路。

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串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

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

2.划分层次,概括要点。

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理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等内容。

二、分析文章标题、首段、中间段、结尾段的作用散文标题的作用: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成为文章的线索。

局部段落的作用:散文作品中总会有一些特殊段落,这主要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如开头段和结尾段,或是叙述中的插入段。

从高考命题来看,常会就这些特殊段落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设题。

开头段的作用: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结尾段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补充说明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2025散文阅读——分析线索及其作用

2025散文阅读——分析线索及其作用

教考衔接
(三)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 赋予某个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此物象展开行文,在记叙散文 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如《我与地坛》明线———“我”与地坛的缘 分;暗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秦腔》中以“秦腔”为线索。文章 首先介绍了秦腔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接着,详细地描写秦腔所形成的特 殊文化风俗(描绘秦腔戏班的排演、演出过程中的种种场面和细节及秦 腔所引发的生活中的悲喜剧)。结尾部分,作者总结“三秦”的特点, 写出了自己对秦腔的感悟和思考
⑬“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⑭“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⑮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 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⑰“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 ,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参考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和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分析 文章题目的作用,可以从文章结构、情感主题等角度加以分析。结构上, 文章以小岫提醒“我”带她去橘子林开启行文,以“我”带小岫去橘子林 途中所见所感为主要内容,最后又以“我”对小岫要去橘子林的心思的猜 测结尾,可见“到橘子林去”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文章始终围绕“ 到橘子林去”展开叙写,而“我”和“小岫”放弃去橘子林,结果出人意 料。情感主题上,人物情感的变化流动发生在“到橘子林去”的过程中, 在偶遇车夫之前,小岫一心只想去橘子林,“我”对周围环境则有着细腻 的观察与感受;父女二人在途中被车夫修马蹄的场景吸引住,女儿忘记“ 到橘子林去”的想法,想“回家剪指甲”,而“我”的思考上升到另一高 度,表现出对普通劳动者的关切目光,以及对为抗战做出贡献的人民力量 的赞美。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分析线索作用(附练习和答案)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分析线索作用(附练习和答案)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分析线索作用(附练习和答案)文学作品阅读之分析线索作用【考点分析】线索,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

线索是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的,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

在一篇文章里,事物发展的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常常成为贯串始终的一条线索。

读课文,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

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设问方式】分析线索作用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3、本文中“×××”事物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4、文章选材众多,但不觉凌乱,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5、请补充文中“我”对“×××”的感情变化。

6、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技巧点拨】一、线索形式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散文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①时间线:以事情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变化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

②地点线:以空间方位的变化或地点转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③人物线:以人物或人物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

以人物的行踪或见闻感受为线索。

如《孔乙己》中的“我”。

④事物线:以某一件具体的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如《猫》以“猫”为叙事线索。

⑤事件线: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社戏》以看社戏为线索。

⑥感情线:以思想感情变化发展为线索。

如《紫藤萝瀑布》以赏花、惜花、思花的感情变化组织材料。

⑦景物线:以景物为叙事或抒情的线索。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之分析散文线索的作用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之分析散文线索的作用
2024届散文阅读复习 之
分析散文线索的作用
01
知识图谱
线索
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内容叫线索。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 紧密联系的。
必备知识
线索的类型
类型
阐释
明线是由人物活动或事件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常见的线 索形式如下: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全文围绕它来展开; 明线 ②以人物为线索;③以事情的发展为线索;④以某一具体 的物品为线索;⑤以地点的变换为线索;⑥以时间的推移 为线索;⑦以心理(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暗线
暗线是由没有直接描绘的人物或事件等间接呈现出来的线 索。
通过“六看”定线索
六看 看标题
看时空词语
阐释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 “ 空间线索”。
看“物” 看议论抒情句 看体裁 看反复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 章的线索。 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 感情为线索。 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议论抒情的 语句分析、把握。
必备知识
线索的作用
类型 明线
作用
①贯穿全文,使故事情节更集中,使文章浑然一体;② 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严谨;③能更好地突出人物 形象和主旨。
①使情节发展更为明晰,情节结构更为集中紧凑;②明 明暗线交织( 暗线呼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使小说主题得到更深刻
双线并行)
地揭示;④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文章内容更丰富,可读 性更强;⑤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引发联想。
从“两方面”析作用
结构 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高考散文阅读考点突破:分析线索及作用(考点解读+知识储备+解题要领+答题模板+随堂演练+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考点突破:分析线索及作用(考点解读+知识储备+解题要领+答题模板+随堂演练+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考点突破:分析散文的线索及作用(考点解读+知识储备+解题要领+答题模板+随堂演练+答案解析)一、考点解读1、什么是线索?线索是全文发展的脉络,贯穿文章始末,使文章化零为整,浑然一体。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2、常见的线索类型: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空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

⑥见闻线索: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二、知识储备——梳理线索及分析其作用如果说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那么线索就是这条轨迹的路标。

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找到了线索,分析结构就水到渠成了,作品的思路结构自然也能了然于胸。

线索能够指引读者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主要线索类型: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

1、时空连“线”看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确定线索,这些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

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不同的处所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

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2、因物取“线”一“物”在文中反复出现,很可能是线索。

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个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纺车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文章主旨。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文学类文本(散文线索作用题)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文学类文本(散文线索作用题)

2024届高三语文考前攻略---文学类文本(散文线索作用题)【考情诊断】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

找线索要注意:一是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

二是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三是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二是使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三是揭示主题和情感。

【类题举隅】题型一分析题目作用示例1:《记忆里的光》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参考答案】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和锤头”相关(作为线索,贯穿我的少年、青年、中年);③最后,镰刀锤头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者在党的领导下,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揭示了主旨。

【解析】审题:标题的作用——聚焦到标题结构作用“统摄全文“谋篇布局””①(内容上,题目的含义,以核心意象组织全文)②分析结构上的统摄全文作用:,作为线索;逻辑组织顺序;③主题上:题目作为“神聚”,统摄全篇,揭示主旨。

示例2:《谁持彩练当空舞》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参考答案】①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与感染力。

(“增添文章的文化意蕴”“增强文章的文化色彩”“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以之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复习之分析结构思路+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复习之分析结构思路+课件
解题步骤1:空间线索主要体现在作者的行踪转换上,请同学们梳理文中 表示地点或处所的词语。
临安车站——城门——街道——市场——胡同小巷——家庭院落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 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
一、分析散文的线索·高考真题
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 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 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 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 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 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目充瞌 睡呢。
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
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
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
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
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
一、分析散文的线索·高考真题
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 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 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 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 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
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标题:如何分析散文中的线索及其作用
副标题:线索是散文神聚的重要标志,一定不能忽视!
关键词:方法指导,典型示例
难度:3
重要程度:3
内容:
一、方法指导: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

抓线索一是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如《故乡的榕树》以“故乡的榕树”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如《荷塘月色》就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以“悲愤”的情感做线索,一头挑着的是对烈士的沉痛悼念,而另一头挑着的则是对反动政府、反动文人的无比愤怒之情。

二是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如《白杨礼赞》;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如《海燕》)。

三是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一)、命题揭密:线索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2.简要分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二)、答题思路:点明文章的线索,指出作用,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或全文内容具体分析。

即一般的答题格式为:线索+作用+解析。

二、典型示例:(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

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

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
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

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

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

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

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

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

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

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

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

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

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

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

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

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

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

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

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

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试题: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需要从开头到结尾找到有哪些地方写了“杜鹃啼”,再分析各处的“杜鹃啼”在构思方面的作用。

答案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
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

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