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我们来养蚕教学设计
【精品】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1课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_教科版
![【精品】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1课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_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ab8ce0af1ffc4fff47ac1a.png)
1. 集中话题 1.1 同学们,图中的蜗牛卵、幼小的蜗牛、成年蜗牛和产卵的蜗牛代表了蜗牛由小到大生长变化的过程。
1.2 你们有没有想过,蜗牛的寿命是多长?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呢?(提示:学生讨论1分钟)2. 探索调查 1.3 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蚕。
这是蚕卵,蚕的生命由卵开始。
1.4 请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并画一个你看到的蚕卵,填在记录单里:(提示:每一个蚕卵都是一个生命,观察时不要用手捏。
观察10分钟)1.5 关于蚕卵的一些信息,供你们参考: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经两三天后颜色变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
我们观察的应该是去年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
1.6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
除了大部分卵是紫黑色的以外,还有黄色的,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幼蚕来的。
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幼蚕的空卵壳,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3. 回顾反思 1.7 幼蚕就要从蚕卵里出来了,我们要为小生命准备些什么吗?(提示:学生讨论2分钟)1.8 要为幼蚕准备好一个蚕房。
准备一个盒子作为蚕的“房子”,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1.9 幼蚕蚕卵很快就会孵化了,请仔细观察幼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幼蚕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可以记录幼蚕孵出的日期和温度,思考幼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
1.10幼蚕出生后,我们就要担负起看护它们的重大责任。
幼蚕与其它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特别是新鲜的桑叶是最适合幼蚕的食物。
在饲养的过程中要注意记录它们的身体变化。
4. 拓展应用 1.11 养蚕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下面是初次养蚕的同学容易犯的错:(1)急于看到幼蚕孵出,随便给蚕卵加温;(2)用手抚摸幼蚕,放在手中当玩具;(3)换叶打扫时,疏忽大意把幼蚕弄丢;(4)缺少桑叶时,喂幼蚕其它叶子;(5)喂桑叶时不会计划和节省。
小学劳动实践养蚕教案
![小学劳动实践养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b6b3a9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f.png)
小学劳动实践养蚕教案一、活动目的:1. 让学生了解养蚕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 通过养蚕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关于养蚕的PPT、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养蚕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蚕盒、蚕食、清洁用品等。
三、活动过程:1. 教学导入:教师通过PPT、视频等资源,向学生介绍养蚕的基本知识,包括蚕的生长发育过程、食性、生活习性等。
2.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养蚕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具体步骤如下:a. 学生在蚕盒内放入适量的蚕食,供蚕宝宝食用。
b. 观察蚕宝宝的生活习性,记录它们每天的饮食、活动情况。
c. 定期清理蚕盒,保持卫生,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d. 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发育过程,记录它们从小蚕到成熟蚕的变化。
3. 交流分享: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进行交流分享,共同探讨养蚕的乐趣和收获。
4.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养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反思自己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活动延伸:1.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养蚕经历和感悟写成作文,参加学校组织的作文比赛。
2. 学生可以在家中继续养蚕,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发育过程,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五、活动注意事项:1. 学生在养蚕过程中要注重安全,避免用手直接触摸蚕宝宝。
2. 定期观察蚕宝宝的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教师。
3. 活动过程中,学生要遵守纪律,保持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次养蚕劳动实践,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养蚕的基本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体验劳动的乐趣,增强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我们来养蚕导学案》
![《我们来养蚕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02386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5.png)
《我们来养蚕》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蚕的发展发育过程和特点;2. 掌握蚕的养殖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导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蚕的蛹、蚕茧等实物,以便学生观察;2. 准备好蚕的养殖设备和食物,如桑叶等;3. 安置好实验室或教室,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
导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蚕的重要性和养殖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蚕的发展发育过程和特点,并提出本节课的进修目标。
二、进修内容1. 蚕的发展发育过程:让学生观察蚕的蛹、蚕茧等实物,了解蚕的发展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2. 蚕的养殖方法和技巧:介绍蚕的养殖方法,包括选择适宜的养殖环境、提供充足的食物等,指导学生掌握蚕的养殖技巧。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蚕的养殖实践,每组卖力照顾一批蚕,观察蚕的发展发育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
2. 学生根据实践结果,总结蚕的养殖方法和技巧,展示给全班同砚。
四、讨论交流1. 学生展示实践效果,分享养蚕的经验和心得;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蚕的重要性和养殖意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五、总结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和重点,强调蚕的养殖对社会的意义;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导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庭或社区开展蚕的养殖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认识;2. 组织学生参与蚕的养殖比赛或展览,激发学生对蚕的养殖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蚕的发展发育过程和特点,掌握蚕的养殖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观察分析的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基础。
愿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奇异和自然的美好,激发对生态环境的关爱和珍爱认识。
《我们的养蚕计划》中班语言课程教案及反思
![《我们的养蚕计划》中班语言课程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dda9a9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1.png)
中班惊蛰节气主题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此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惊蛰节气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现象,我们特别策划了这次中班惊蛰节气主题活动。
二、活动目标1.让孩子们了解惊蛰节气的由来、特点和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孩子们了解春天的变化,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3.通过手工制作和团队游戏,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活动时间XXXX年XX月XX日(惊蛰节气当天或临近日期)四、活动地点幼儿园户外及室内活动室五、活动对象中班全体幼儿及教师六、活动内容1.惊蛰节气知识讲解教师向孩子们介绍惊蛰节气的由来、特点、习俗等,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惊蛰节气的相关知识。
2.观察春天的变化教师带领孩子们到户外观察春天的变化,如植物发芽、开花,小动物活动等,让孩子们亲身感受春天的气息。
3.手工制作昆虫卡片孩子们使用彩纸、画笔等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昆虫卡片,如蝴蝶、蜜蜂等,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团队游戏——春雷惊醒小动物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扮演一种小动物。
当听到“春雷”声响(教师模拟雷声),小动物们需要“惊醒”并展示自己的“惊蛰”动作。
游戏旨在让孩子们体验惊蛰节气中小动物的活跃状态,并增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家园共育——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共同进行亲子活动,如制作春饼、讲述惊蛰节气的故事等,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亲子关系。
七、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活动总结,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惊蛰节气的意义和价值。
八、活动注意事项1.在户外活动时,教师要确保孩子们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手工制作和游戏环节要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确保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养蚕》教学设计
![《养蚕》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729fceba32d7375a41780e0.png)
《养蚕》教学设计中山市小榄镇菊城小学科学组✧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蚕一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2.了解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3.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能力培养目标1.能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蚕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2.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研究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很好的饲养小动物,珍爱生命,体会对小动物的关爱;2.了解各种动物的一生是复杂多样的,认识到生命活动的丰富多彩。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个三人合作学习小组一盒蚕、桑叶、相机、电脑。
教师准备:一盒蚕、桑叶、相机、电脑、蚕茧。
其他资源:FLASH:《蚕宝宝的一生》、学生科技实践作业《蚕宝宝的一生》。
✧课前活动1.精心呵护饲养蚕宝宝,使其顺利结茧、产卵;2.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蚕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3.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研究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4.完成科技实践作业《蚕宝宝的一生》(见教学资源:学生科技实践作业《蚕宝宝的一生》)。
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课堂引入:课件展示丝绸制品图片,问:同学们,这些丝绸制品漂亮吗?(漂亮。
)同学们知道这些丝绸是怎么来的吗?(是蚕吐的丝。
)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有一些蚕茧,这些蚕茧有的雪白、有的金黄,非常漂亮,这是上学年的同学养的蚕结的茧。
同学们也想养蚕吗?(想!)好!这一段时间,咱们科学课程主要的探究活动就是养蚕。
同学们要精心照顾好蚕宝宝,并认真的观察它们的一生变化哦!二、新课教学:一)养蚕指导:为了让同学们顺利的照顾好蚕宝宝,请同学们认真的和老师一起来学习一下怎么养蚕。
(一边展示课件,一边讲述。
)1.养蚕的桑叶要新鲜、干净,洗过的桑叶要晾干。
蚕吃了生水会拉肚子而死的。
2.要注意盖好蚕盒,放在安全的地方,使其不爬出并避免老鼠、蚂蚁等动物伤害,但要在盒子上开出气孔。
3.每日清洁养蚕的盒子;(连桑叶将蚕从盒子里拿出来,然后清洁盒子。
)4.没到五龄颜色就变黄,且拉水的蚕是病蚕,一定要隔离。
养蚕幼儿园科学教案
![养蚕幼儿园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00a79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b.png)
养蚕幼儿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蚕丝的来源和制作过程;2.能够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及生命周期;3.能够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养蚕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内容1.蚕丝的来源和制作过程;2.蚕的生长变化及生命周期;3.养蚕实践活动。
三、教学准备1.确定活动场地:幼儿园教室或户外;2.准备教学材料:–蚕的卵;–桑叶;–免洗手消毒液;–放大镜等观察用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铺设桑叶1.教师或幼儿园工作人员铺设桑叶;2.让幼儿看一看桑叶,了解到蚕都是吃桑叶长大的。
第二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及生命周期1.让幼儿认识蚕的卵,让他们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蚕的卵;2.放置蚕卵,观察多久后会孵化出幼虫;3.幼虫孵化后观察它吃桑叶的情况;4.观察幼虫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的外观特征,并告诉孩子们这些特征意味着生物的生长变化;5.观察当幼虫吃得越来越多且变得越来越大时,蚕会自己慢慢缩小并在自己的外壳中钻一个孔以准备吐丝;6.观察蚕吐丝的过程。
第三步:了解蚕丝制作过程1.让幼儿了解蚕丝制作的过程;2.向幼儿解释蚕丝是如何从蚕的口中吐出来的;3.让幼儿了解如何获得蚕丝并制作出蚕丝制品。
第四步:养蚕实践活动1.让幼儿参与养蚕实践活动,观察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2.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铺设桑叶、添加蚕卵,以及观察蚕吐丝等生长变化。
五、教学评估1.根据幼儿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展示的兴趣来判断他们是否真正了解了蚕的生长变化、蚕丝制作过程等相关知识;2.通过幼儿所制作的蚕丝制品来评判他们是否领会了相关知识,并激发他们进一步的兴趣。
六、教学延伸1.给幼儿参观实际的蚕丝织造加工厂,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视野;2.告诉孩子们蚕丝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结语通过本次养蚕幼儿园科学教案,希望孩子们能够增强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探索生命的奥秘,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能力。
《1. 我们来养蚕》课件1
![《1. 我们来养蚕》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0a572904c5da50e2524d7f1e.png)
现代养蚕
思考
蚕是如何出生、如何长大, 如何吐丝结茧、如何变成飞蛾、
如何繁殖后代的呢?
提问
• 蚕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呢?
提问
• 刚出生的蚕是什么样子的?叫什么?
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长满刺毛,颜
色、大小都和蚂蚁差不
多,所以叫做蚁蚕。
笔记
1.蚕是从蚕卵中孵化 出来的。 2.刚出生的蚕叫做蚁 蚕.
提问
• 蚕吃什么食物?喂养蚁蚕时要注意什么?
笔记
3.蚕的食物是桑叶。蚁蚕
要吃嫩叶而且要切碎。
提问
• 蚕长大的过程中要做什么?
笔记
4.蚕长大的过程中要蜕皮。
提问
• 蚕吐丝结茧后,变成了什么?
提问
• 蚕破茧而出后,变成了什么?
笔记
5.蚕吐丝结茧变成了蛹。
6.蚕蛹又变成了蚕蛾。
提问
• 蚕蛾交尾之后,会做什么?
笔记
7. 蚕蛾交尾后,雌蛾就会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思考
• • • • • 你认识蚕吗? 它是什么样子的? 它喜欢吃什么食物? 它长大之后会干什么? 人们为什么要养蚕?蚕有 什么用处? ……
中国古代是如何养蚕的?
我国古代养蚕的历史
• 我国古代的蚕桑叶十分发达,养蚕历史久远,早 已经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蚕桑文化。据专家们考 证,中国古代的养蚕开始于5000多年以前,而在 殷墟甲骨文中已大量出现蚕、丝等象形文字。 • 公元前6~前5世纪,丝绸传到西域。到了汉代,丝 绸业已十分发达,纷至沓来的商队,把丝绸运到 了古罗马帝国,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产出蚕卵。
笔记
蚕的一生:卵→幼虫→蛹 →成虫
作业
通过网络、书籍、询
问家长的方式了解更多有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0课《养昆虫》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0课《养昆虫》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11f7f7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10.png)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0课《养昆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通过饲养昆虫(比如蚕或菜青虫),亲历昆虫一生的几个发展阶段。
2.初步了解动物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蚕(或菜青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3.能像科学家一样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蚕宝宝的观察日记,并通过整理日记获取有用的信息。
4.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蚕生长、蜕皮、吐丝和结茧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在饲养活动中,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
3.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教学重点】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蚕(或菜青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使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蚕宝宝的观察日记,并通过整理日记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通过画蚕的一生,了解昆虫从生到死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为日后建立昆虫变态的概念打下基础。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蚁蚕、桑叶、纸盒、毛笔。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展示丝巾,请学生猜猜丝巾是什么材质的?2.播放《蚕的一生》视频。
3.通过视频大概了解了蚕一生的变化,那么大家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养蚕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讨论讨论如何养蚕吧![设计意图:以丝巾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好奇。
播放《蚕的一生》视频,让学生自发产生探索蚕的生长过程的欲望,引出本节课。
上课之前就告诉学生课后需要自己动手养蚕,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就是了解如何养蚕,使得学生在目标驱使下主动学习知识。
1.《我们来养蚕》PPT课件
![1.《我们来养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db6758a0116c175f0e48d2.png)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蚕这位新朋友
2021
第二单元 养蚕 2.我们来养蚕
2021
2021
蚕卵
2021
蚕由卵中孵化
2021
蚁 蚕
2021
刚孵化的小蚕
2021
幼蚕
2021
请同学们记好这些方法,争 取养出健康的蚕宝宝。
2021
2021
2021
养蚕的方法简介
1.刚出生的蚁蚕宝宝最怕冷,要把温 度保持在20几度左右,一般认为26 度上下的温度是养蚕的最适宜温度。
2.蚕宝宝还需要较高的湿度,要经常 往盒子里喷些水。
3.蚕最喜欢吃新的清洁卫生, 每天打扫,及时清除蚕粪和病蚕。 打扫完毕后,要洗净手再喂蚕,以 免蚕宝宝生病。
5.为了让蚕吃饱,一般一条蚕要占据 两条蚕的位置,随着蚕不断长大, 要为它不断扩“座”。蚕座的疏密 要适度。
2021
养蚕的方法简介
6. 蚕宝宝要经过四次眠后蜕皮的过程, 才能逐步长大。
7. 5龄蚕饷食后6~8天,便开始吐丝结 茧,这时的蚕叫熟蚕,把熟蚕捉到簇 上结茧叫上簇,即将成熟的蚕吃桑叶 逐渐减少,由青白转为蜡黄色,排软 粪,胸部透明,头部左右摆动。
2021
幼蚕经过四次脱皮
2021
2021
蚕
2021
蚕吐丝
2021
2021
吐丝结茧
2021
蚕茧
2021
2021
2021
蚕宝宝破茧而出 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
2021
蚕蛾
2021
蚕蛾交配
2021
蚕蛾产卵雌蛾尾部发出一种气味引诱雄来交配,交 配后雄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 卵,然后也会慢慢死亡。
《养蚕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养蚕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c28f2aa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5.png)
《养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标与意义《养蚕》作为一门农业课程,旨在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援助同砚了解蚕的发展发育过程、养蚕技术和相关知识,培育同砚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提高同砚对农业生产的熟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蚕的发展发育过程和特点。
2、精通蚕的饲养技术,包括喂养、保健、饲料制作等。
3、进修蚕丝的生产过程和利用价值。
4、培育同砚的团队合作认识和实践能力。
5、提高同砚的农业科学素养和创新认识。
三、任务分解1、任务一:了解蚕的发展发育过程和特点同砚利用教材和网络资源,了解蚕的发展发育过程,包括卵的孵化、幼虫期、蛹期和成蛾期等,同时探讨蚕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任务二:精通蚕的饲养技术同砚在试验室或家庭条件下,进行蚕的喂养实践,进修饲料的配制、投喂方式和保健措施,观察蚕的发展状况并记录数据。
3、任务三:进修蚕丝的生产过程和利用价值同砚了解蚕丝的生产流程和加工工艺,参观相关企业或工厂,进修蚕丝的用途和市场前景,探讨蚕丝的环保意义和将来进步趋势。
4、任务四:团队合作与实践能力同砚分组进行养蚕项目,每个小组卖力一部分工作,如饲料筹办、蚕的饲养、数据记录等,通过协作完成养蚕实践,培育团队合作认识和实践能力。
5、任务五:农业科学素养与创新认识同砚结合所学知识和实践阅历,撰写一份关于养蚕的调研报告,包括养蚕的历史意义、现状和将来进步,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培育农业科学素养和创新认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以教室讲授和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介绍蚕的生物特性、饲养技术和蚕丝的生产利用等知识。
2、试验实践:通过试验室或户外实践,让同砚亲自动手饲养蚕,观察蚕的发展发育过程,练习实践能力。
3、参观考察:组织同砚到当地的蚕丝生产企业或科研机构参观考察,了解摩登蚕丝生产技术和行业进步趋势。
4、谈论沟通:通过小组谈论、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同砚分享养蚕阅历、沟通心得,增进思想碰撞和创新思维。
五、评判方式1、实践表现:评判同砚在养蚕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包括饲养技术、团队合作、数据记录等方面。
《一起来养蚕》作业设计方案
![《一起来养蚕》作业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373c6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a.png)
《一起来养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一起来养蚕》是一门旨在让学生了解蚕丝的生产过程和意义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蚕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蚕丝的重要性和生产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内容1.蚕丝的来源与性质。
2.蚕丝的生产过程。
3.蚕丝的用途与意义。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蚕丝的来源、性质和生产过程。
2.实践: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蚕丝的生产过程,并进行实际操作,如养蚕、挑茧等。
3.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蚕丝的用途与意义,激发学生思维。
五、教学活动设计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观察蚕丝生产过程:组织学生到蚕室进行实地观察,了解蚕丝的生产过程。
3.养蚕实验:在教室内设置蚕室,让学生实际操作养蚕,并观察蚕子的成长过程。
4.挑茧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挑茧的过程,了解蚕丝的提取与加工。
5.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蚕丝的用途与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六、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听课积极性、思维活跃程度等。
2.实践能力:学生的养蚕实验、挑茧实践等表现。
3.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教学资料:图片、视频等。
2.实地观察场所:蚕室等。
3.养蚕工具:蚕室、蚕、桑叶等。
八、课程总结通过《一起来养蚕》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蚕丝的重要性和生产过程,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以上就是《一起来养蚕》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蚕丝的兴趣,促进他们对生活的更深入理解。
愿学生在《一起来养蚕》的课程中收获知识与乐趣!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其重要性;2.掌握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4.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蚕的种类及生活习性;2.蚕的生长发育过程;3.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观察蚕的行为及环境要求。
三年级科学养蚕 备课
![三年级科学养蚕 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766fb360a98271fe910ef968.png)
孩子们天生喜爱动物。
和动物友好相处,了解动物,永远是孩子乐意做的事。
利用这一优良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引导小学生们观察世界、探究学习是科学课教师常常要做的事。
三年级上册中,学生们结合家庭生活经验已对身边的鸡、鸭、兔、猫等常见家禽家畜进行了初步的观察研究,形成了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初步概念,了解了这些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和饲养要求。
但学生们还缺乏系统地观察动物的习惯和持之以恒地饲养小动物的耐心和技能。
在此基础上,安排《养蚕》的学习十分必要。
通过养蚕可以训练学生系统地、有目的地、持之以恒地进行某项科学研究活动。
虽然他们原来也可能养过蚕,有一定的养蚕经验,但缺乏科学饲养知识,蚕容易死亡;虽然他们在养蚕过程中对蚕会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有意识、系统的观察。
本单元就是通过指导学生亲自养蚕,让学生既能获得一些饲养动物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对蚕进行系统的观察,从而能了解蚕的一生。
养蚕既是学生的一次探究性学习活动,也是一次情感价值观、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
面对可爱的小生命,学生无形中增强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通过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本单元由四个部分组成:单元页、课文、自由研究和单元评价表。
单元页部分通过由蚕和桑叶组成的一幅反映蚕的生活习性的主题图和一段提示性文字,揭示了本单元的研究对象是蚕,研究方法是饲养蚕和观察蚕一生的变化。
教学设计的思路是按照蚕的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过程来编写的,这是生物的生命周期,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蚕的一生(一世代)一般要经历一至两个月左右,要利用5个课时指导学生进行一个多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饲养和观察活动,必须有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
本单元中,第6课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应通过交谈,了解学生对养蚕的已有经验,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协助学生贮备好蚕卵,指导学生观察蚕卵,指导学生掌握孵化蚕卵的技术;第二课时应指导学生观察蚕宝宝的出生,观察蚁蚕的形态、行为特征并为蚕宝宝建一个家。
科教版 科学 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一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科教版 科学 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一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https://img.taocdn.com/s3/m/e1d5383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76.png)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1课,也是对蚕的一生有整体认识的一节课。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贯穿整个单元的养蚕活动的开始,需要为蚕宝宝的到来和后续的长期观察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蚕卵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认识到静态的蚕卵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
结合“幼虫和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的资料提示,提出“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呢?”的问题,教师通过开展观察记录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对蚕的一生的相关认识。
第二部分——探索,通过观察蚕卵、为蚕宝宝建造“家”、制定蚕的一生的观察计划、设计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等准备活动,学生能够对蚕的生命过程有整体认识。
第三部分——研讨,“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整理在探索部分的所得,引导学生正确表述科学词汇“卵”“孵化”“观察计划”,提醒学生课后重点关注蚕卵的孵化,并督促学生做好饲养和观察工作。
“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梳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是知道蚕的一生的变化过程大致是怎样的,第二个内容是指导饲养小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是养蚕活动中很关键的问题。
第四部分——拓展,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这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延续部分,需要课后完成,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学生分析】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有些学生还养过蜗牛、金鱼等,他们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
但养过蚕的学生较少,所以学生通常对蚕宝宝充满兴趣,不过有些学生对经历饲养蚕宝宝的一生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记录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
2. 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3. 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4. 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养蚕幼儿园主题教案
![养蚕幼儿园主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1c41f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4.png)
养蚕幼儿园主题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养蚕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的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1.蚕茧若干。
2.根据幼儿年龄段准备的教具。
教学内容
导入环节
1.老师为幼儿介绍养蚕的相关知识,例如蚕丝的制作方法等,激发幼儿
的兴趣。
2.老师出示几个蚕茧给幼儿观察,并让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特征。
操作环节
1.老师为每个幼儿发放一颗蚕茧,并叮嘱幼儿好好养护。
2.每天老师带领幼儿观察蚕茧的变化。
3.在观察蚕茧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各个阶段所需的时间,
以及变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巩固环节
1.老师为幼儿播放相关视频,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养蚕和蚕丝的制作过程。
2.为幼儿讲解养蚕的好处,激发幼儿的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3.让幼儿画出自己养蚕的过程,展示给其他幼儿观看,以此巩固学习成
果。
总结
通过养蚕的主题教育,让幼儿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养蚕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爱护小动物的意识,为其今后的生活提供帮助。
粤教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一起来养蚕》教案
![粤教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一起来养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30489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e.png)
粤教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一起来养蚕》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过程。
2. 掌握养蚕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5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蚕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过程。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活习性,对于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加深对蚕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老师出示一张蚕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这是什么动物?你们见过它吗?”2. 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了解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第二环节:呈现新知1. 老师出示蚕的幼虫、蛹和成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貌特征。
老师:同学们,这是一只蚕,它的外貌特征是什么?请你们仔细观察并描述一下。
学生:蚕的身体长条形,有很多腿,有些是黑色的,有些是白色的。
2. 老师向学生介绍蚕的生活习性,如喜欢吃桑叶、喜欢在暗处活动等。
老师:蚕喜欢吃什么呢?它们喜欢在哪里活动呢?学生:蚕喜欢吃桑叶,它们喜欢在暗处活动。
第三环节:实践操作1. 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养蚕实践操作。
老师:现在,我们要一起来养蚕。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桑叶和蚕室。
请大家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只蚕的养殖。
2. 老师向学生展示养蚕的方法和技巧,如准备桑叶、搭建蚕室等。
老师:首先,我们要准备好桑叶,因为蚕喜欢吃桑叶。
然后,我们需要搭建一个蚕室,给蚕提供一个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
3.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个小组负责一只蚕的养殖。
学生:我们的小组要负责养一只蚕。
我们先准备好桑叶,然后搭建一个蚕室。
4. 学生观察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并记录下来。
学生:我们每天都会观察蚕的变化,并记录在观察日志中。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5《一起来养蚕》|粤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5《一起来养蚕》|粤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f8219b116fc700aba68fc69.png)
第5课《一起来养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生命的延续”的第5课。
本课以养蚕活动作为认识动物生长和繁殖过程的载体,学生通过饲养和持续的观察活动,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阶段。
从而了解到动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1“观察蚕卵孵化”,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蚕卵的孵化过程,了解蚕卵孵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活动2“观察蚕宝宝的变化”,让学生学习饲养蚕宝宝,为了进一步巩固数据分析的能力,在学生观察了蚕幼虫阶段特点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记录这一阶段蚕生长过程的变化数据,知道蚕每次蜕皮后体长有明显的变化。
了解蚕从幼虫期化蛹的变化过程。
知道蚕的幼虫经历四次蜕皮后会吐丝结茧化成蛹。
活动3“蚕的一生”,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了解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最后再参照养蚕的方法去饲养蝴蝶,观察并记录蝴蝶的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动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学情分析对于没有饲养过蚕的学生来说,或许他们在各种媒体或书籍中见过白白胖胖的蚕幼虫,但是极少见过蚕卵的,当他们看到一粒粒比芝麻还小的蚕卵时,对于它们能否变成胖胖的蚕宝宝产生了疑问。
出于天性,大部分孩子都会非常喜欢养蚕,但是并没有把养蚕与科学探究联系在一起。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较好的耐心,能够坚持进行养蚕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并且蚕的生长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探究,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因此,本课让学生通过饲养和持续的观察活动,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阶段,从而认识动物生长和繁殖过程。
最后再参照养蚕的方法去饲养蝴蝶,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动物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1.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的阶段。
2.初步掌握养蚕的方法。
3.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蚕的形态变化,并通过文字、图画、照片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4afcf68960590c69fc37652.png)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学设计第一课《蚕宝宝出生了》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我国劳动人民早在3000—4000年前就知道如何养蚕。
知道养蚕需要的一定的环境与条件。
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密切相关,蚕卵孵化受温度的影响,蚕卵在适合的条件下会孵化成蚁蚕。
知道蚕的一生是从蚕卵开始的,描述蚕卵、蚁蚕的样子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
2.科学探究通过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制定养蚕计划。
在养蚕的过程中,在放大镜、尺子等工具的帮助下,细心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的孵化过程,做好记录。
通过简单的对比实验,探究温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
3.科学态度、STSE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够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了解中国养蚕悠久的历史文明,具有民族自豪感。
对于观察和饲养蚕有兴趣,愿意分享养蚕的收获。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冰箱、盒子;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事先查阅的有关养蚕的资料卡,或者采访录、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课件展示单元页,读小诗:出生、成长、繁育……最终迈向死亡。
每一个动物,都要奏响生命的华美乐章!(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将进入新的单元学习——动物的一生。
首先我们从养蚕开始。
(3)介绍养蚕历史: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中记载:“三月……摄桑,……妾子始蚕。
”早在3000—4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养蚕。
(4)引入:我们也来养蚕,观察蚕一生的变化。
可是我们应该如何养蚕呢?(二)新课学习1. 了解怎样养蚕(1)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养蚕呢?(2)学生汇报课前任务的成果(老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并将信息记录下来)。
(3)教师列举养蚕采访示例并讲解:采访时间:4月10日采访对象:养蚕专业户徐姐姐采访记录:问:蚕宝宝吃什么?答:蚕宝宝最爱吃桑叶。
问:蚕宝宝爱清洁吗?答:蚕宝宝爱清洁,要经常打扫它们的家,桑叶也要新鲜干净。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2.1《我们来养蚕》说课稿1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2.1《我们来养蚕》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19d6265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e.png)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2.1《我们来养蚕》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我们来养蚕》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对生物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向学生介绍了蚕的生长特点和发育过程。
教材还提供了养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蚕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喜欢动手操作。
但是,他们对蚕的生长过程和发育特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发育特点,掌握养蚕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蚕的生长过程和发育特点,养蚕的基本方法。
难点:蚕的发育过程的观察和理解,养蚕的实践操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和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养蚕工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蚕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蚕的生长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蚕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蚕的发育特点。
3.养蚕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养蚕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蚕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交流与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养蚕成果,分享养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蚕的生长过程和养蚕的方法,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蚕的生长过程和发育特点。
主要包括蚕的生长阶段、发育特点和养蚕方法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养蚕
第1课《我们来养蚕》教学设计
金钟小学宋继坤
教学内容:P14-15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
2、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3、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
2、能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3、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2、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和蚁蚕,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教学难点: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
教学准备:
放大镜、蚕卵、黑色的蚁蚕、白色或黄色的茧子,蚕生长变化的照片或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丝绸照片。
2、师问:“你们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
3、出示课件: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4、谈话:想知道蚕是怎么出生、长大、结茧、吐丝的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
(板书课题)
二、我想知道的问题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
1、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2、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3、讨论: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共同拥有宝贵的生命。
那么在蚕宝宝出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备?
(二)讨论我们想知道的。
1、关于养蚕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蚕宝宝在卵里会不会饿死?为什么蚕会变成飞蛾?为什么变成飞蛾后会死?为什么蚕结的茧是圆的?蚕为什么喜欢吃桑叶?它还能不能吃别的?为什么蚕要爬到上面去结茧?为什么蚕一生中不是一个样子呢?……)
4、学生汇报,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从中选出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再补充一些需要学生研究的问题。
5、教师讲述:同学们就蚕提出了各种饶有兴趣的问题,要想研究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有的可以通过一边养蚕一边研究。
三、蚕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1、教师讲述:卵是蚕生命的开始,我们可以先观察蚕卵的变化。
注意既然蚕卵中也有生命。
2、出示蚕卵照片观察:蚕卵是什么样的?形状怎样?大小怎样?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蚕卵是圆形的。
蚕卵中间有点凹下去。
蚕卵的颜色是黑灰色的。
蚕卵和一粒米差不多大……)
4、教师小结:蚕卵扁圆形,像小米粒大小,中间有些凹下去,即将孵出的卵黑灰色。
卵只剩空壳是白色的,壳上有小洞。
四、从卵里面出来的小生命
1、播放蚕卵孵出的录像片。
思考:有什么新发现?
2、观察刚孵出来的蚕宝宝图片,说说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并给它取个名字。
(蚕宝宝黑黑的,像小蚂蚁,所以叫蚂蚁蚕。
蚕宝宝黑黑的,像小虫子,所以叫虫蚕……)
3、讨论:我的蚕宝宝孵出来了,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呢?
(喂它吃东西。
给它建一个家。
给它找一些好朋友……)
4、用语言描述蚁蚕。
5、教师小结:蚁蚕是黑色的,像小蚂蚁似的。
蚁蚕一出壳就要吃,因此要赶快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五、初步了解蚕的一生
1、提问:蚕吃什么食物?喂养蚁蚕时要注意些什么?
2、出示图片并讲解;
3、提问:蚕长大的过程中要做什么?(出示图片并讲解要蜕皮)
4、提问:蚕吐丝结茧后,变成了什么?(出示图片并讲解要蜕皮)
5、提问:蚕破茧而出后,变成了什么?(出示图片并讲解要蜕皮)
6、提问:蚕蛾交尾之后,会做什么?(出示图片并讲解要蜕皮)
六、怎样养好蚕
1、谈话: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拥有宝贵的生命。
那么在喂养蚕宝宝期间,我们该如何从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
2、幻灯片出示《养蚕的方法简介》。
七、总结练习
1、填空:
(1)蚕是从()中孵化出来的。
(2)用放大镜观察蚕卵,会发现蚕卵呈扁平的()形。
(3)刚出壳的蚕宝宝,全身( ),全身布满细毛,形似(),因此叫();
(4)刚出生的蚕叫做()。
(5)蚕的食物是()。
蚁蚕要吃嫩叶而且要切碎。
2、记忆知识要点
3、课外作业:通过网络、书籍、询问家长的方式了解更多有关蚕的知识,下节课交流。
【课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