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疗法-灸法——三伏天敷贴疗法

(传统疗法-灸法——三伏天敷贴疗法
(传统疗法-灸法——三伏天敷贴疗法

(传统疗法-灸法——三伏天敷贴疗法:傳統療法-灸法課程系列講義:

三伏天敷貼療法

第一課关键词講解

关键词灸法天灸三伏三伏天三伏天灸三伏天天灸三伏天敷貼療法

:一:灸法

1.灸法的定義灸法,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熱力透入肌膚,通過經絡的作用,以溫通氣血,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

2.概述在針灸學的領域中,以灸療法的方式最為多樣。灸的起源很早,在內經之前已有灸的存在,如:

*孟子離婁篇:『七年之疾,求三年之艾。』

*靈樞官針篇:『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內經【異法方宜論】中,明確指出了灸法的來源是來自北方。根據後人推斷,灸法起源的時間應在針術之前,發明取火之後。經過先人一代傳一代,甫經驗中創制出豐富的施灸方法,也發現形形色色的施灸材料。灸法種類儘管繁多,但仍可分成兩大類:一為艾灸法,一為非艾灸法。現在臨床上,則以艾灸法為主。

3.灸法的種類

直接灸—瘢痕灸、非瘢痕灸

艾炷灸間接灸—隔薑灸、隔蒜灸、隔鹽灸

艾灸法

灸法艾捲灸—艾條灸

針上灸:溫針:

灸器灸

日光灸

其他灸法電灸

天灸:藥物發泡法:

:二:天灸

1.天灸亦稱自灸、冷灸,名稱見【針灸資生經】,近代又稱「發泡療法」。以對皮膚有刺激性藥物敷貼於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有如灸瘡,因而得名。如敷貼時間短,以達到局部充血、潮紅為止,不致起泡。又可根據藥物的性能來掌握刺激量。其用藥有多種:毛茛、斑蝥、白芥子、旱蓮草、蒜泥。

天灸是其他灸法:亦即“非艾灸法” : 之一。

非艾灸法也有如下分法---

線灸法: 藥線灸麻線灸線香灸藥撚灸香煙灸元寸灸壯醫藥線灸

點灸法: 燈火灸閃火灸貼棉灸火針灸火柴頭灸:燎灸:

其他熱灸法: 蠟灸竹灸罐灸蒸灸鋁灸藥火灸桑枝灸桃枝灸藥錠灸麝火灸麝丹灸油撚灸硫黃灸手心藥灸藥棉隔物灸

灸療儀灸法: 噴灸光灸酒藥灸電熱灸紅外線灸冷灸法: 漆灸冷點灸蒜泥敷灸代灸膏灸毛茛敷灸蔥薑敷灸斑蝥敷灸吳茱萸敷灸威靈,敷灸白芥子敷灸瑤族藥罐灸

其中冷灸法也就是“天灸” :所謂“冷灸”可以這樣理解:就是沒有火或其他“熱”源當作條件的灸法:。

2.根據中醫研究院<<中醫名詞述語解釋>>是這樣的---

:三:“三伏”與“三伏天”

依據字典和名詞解釋,“三伏”與“三伏天” 的解釋引述如下

:四:“三伏”天灸與“三伏天”天灸

這裡借以下網頁撰文:加注:加以說明

三伏天灸療效更實在

【 2006/7/5 】

文張運寧

近幾年來,傳統醫學?冬病夏治的三伏天天灸療法也越來越受到台灣廣大醫患的重視,其原故就是有效,「效者,信也」。但有部分報刊所登的有關撰文,讓讀者參閱時不甚明白。無論從其相關概念,特別是所定的時間也未知所以然。

其實,筆者曾於91、93年在新醫藥週刊發表撰文《也談三伏天及其天灸療法》、《再談三伏天天灸療喘與其效果》就闡明了有關內容。其中的概念所述來自國家權威機構出版的《字典》及「名詞術語選釋」(並非某個人編寫),是公認的轉述。大意是?

從其灸法及時間的範圍大小概括應該是,天灸>三伏天天灸>三伏天灸(三伏貼)>伏日灸,三伏天>三伏>伏日。今年的三伏天自國曆7月20日至8月18日。三伏?初伏(日)7/20 中伏(日)7/30 末伏(日)8/9。我們習慣把初、中及末伏日標題為「三伏天」與「通常也指稱的『三伏天』」混為一談。所謂「正統(正宗)」的三伏天灸(三伏貼)應當在初、中、末伏日進行,它日施灸者,則稱天灸或稱三伏天天灸。在這裡特別要強調的是:三伏天灸早在西元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就再深入研究並逐漸興起。據悉,它通過大量對照組比較,用統計學的方法總結,具有顯著意義。因此可以說:三伏天灸療效更實在。

去年某報之報導,將末伏8/14(日)改為8/15(一),是否有意避開公休假日;最近有家報紙也寫「…三伏貼…大約在每年的小暑到立秓(即國曆7月7日至8月8日)…」凡此種種,在時間標示上似乎違背了「曆法」,讓大眾無所適從。聽說過「錢溏江觀潮」嗎,每年僅一度的特大潮水不會提早、也不會延遲洶湧拍上岸來,那就是自然規律,就是執行曆法,像這些還無法解釋的奇觀就是「上帝」所主,它不會因人為因素改變而改變,因此,雖然我們不主張拘泥成法,但還是別擅自篡改、先張旗敲為宜。

顯然,當今在台灣能盛行其療法是件大好事,但其所衍生的「四伏貼」、「四灸貼」、「夏病冬治」、「三九天灸」等,又依其藥物多為辛溫走竄之品,凡屬寒邪宿

疾皆可靈活運用,或許僅是細則有別,總之,效果卻尚需估評。若療效僅用成數表述,更不足具說服力,很需同道倍加努力。

據悉,有許些中醫院所欲增開「三伏天灸」,但籌備無從下手,基於致力普及該項服務,需助者,本人誠意盡快拔冗協助。聯繫電話0926-132-012。

( 本文作者為前建成中醫教學醫院原大陸中醫主治醫師、講師) 上一則 | 下一則 | 其他新聞

:四:三伏天敷貼療法

三伏天敷貼療法也就是「三伏天灸」,是傳統的天灸療法的衍生或是演變;俗稱「三伏貼」,是綠色環保療法之一:在大陸早已深受民眾的追棒:。

第二課三伏天灸應掌握的相關細則:從略: :一:適應症

:二:禁忌症

:三:穴位選擇與位置

:三:制藥過程與使用說明

第三課要了解的內容:從略:

1.病案舉隅

2.背景與現狀:包括現代醫學如其對igE的影響文摘有關報導、照片等:

3.個人經驗及其與醫界的互動

4與三九天灸等療法的互相作用

5.學習此療法深遠的意義: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見報刊>:

第四課廣告與海報的策劃:出示:

附:

基本藥物的作用

甘遂

細辛

元胡

白芥子…

常用的背部腧穴

三伏天灸療法研習班:傳統療法課程:

內容包括

概要和細則講解示範;

提供講義和參攷資料、廣告內容等;

贈與數人份現成藥材:本月15日初伏即可開始貼灸:

目的高標準普及本療法;

讓學員掌握這一廉價的綠色療法並用其“名份”服務大眾,

利己利人,受益無窮;

提高我們的知名度...

目的:观察三伏天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28例哮喘缓解期患者以三伏天灸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血清IgE水平变化;并观察3月后的近期疗效及证型、有无灸疱、病情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临床控制3例,显效16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6,.而虚寒型和痰热型、皮肤有无产生灸疱、疗程长短、不同病情等对疗效的影响,经秩和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天灸疗法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IgE含量(P,0.01).结论:天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显著,而证型、有无灸疱及病情轻重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哮喘 , 针灸疗法 , 药灸 , 时间治疗学

摘要:

目的研究成人哮喘患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

12(IL12)、与免疫球蛋白即E(IgE)水平的变化。方法成人哮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发作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缓解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缓解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成人哮喘患者血清

IL4、IL5和IgE水平升高,IL12水平降低,表明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在缓解期仍需抗炎治疗。

关键词:

成人哮喘血清学检查白细胞介素免疫球蛋白即E 气道炎症发病机制

比较中药、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血清IgE改变,…中西医结合组与其余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可明显提高疗效,明显降低血清IgE水平,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较优方案.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 免疫球蛋白E , 西替利嗪 , 胃苓颗粒剂 | 全部关键词目的调查本地区儿童哮喘过敏原,为哮喘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血清总IgE 测定数值高低与过敏原皮试阳性有相关性.

关键词: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 , 儿童哮喘 , 咳嗽变异性哮喘 , 慢性咳嗽 |

三伏灸三九灸操作手法及要求

三九灸操作流程 1.什么是三九灸? “三九灸”是依据中医“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和“治未病”的理论,顺应四时气候特点,内病外治的一种特色灸疗法。具体时间是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顺应天象进行“三九灸”。其中又以白天进行调理,效果最佳,因为白天人体穴位处于开放状态,气血通畅,有利于药物吸收,提高疗效。 2.为什么要在三九天做三九灸?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气血运行缓慢,且大自然处于阴阳交替阶段,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阳气弱就会抵挡不住外界寒湿,人就容易患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和老年的膝关节病。为此,在三九天进行三九灸,能起到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的功效,有效增强机体抵抗力。 3.我做了三伏灸为什么还要做三九灸? 三九灸的理论是“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夏共治,阴阳调衡,疗效相得益彰”。“夏病冬防、冬病冬治”适当地在三九天进补及做三九灸调理可以让你在来年免疫力提高,减少慢性病的发作,提高生活质量。三九灸是对三伏灸疗效的补充和巩固。 4.三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以及三九灸的时间? 我国民间对寒冬的计时方法是将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划分为九个阶段,每九天一个阶段,称作“冬九九”,也就是常说的“数九寒天”。其中每年冬至后的第一天至二十七天称为—三九天。 预备灸:12月12日—12月21日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 *二九:12月31日—2018年1月8日 *三九:2018年1月9日—17日 *加强灸:2018年1月18日—27日 5.三九灸的适宜人群是那些? 一是治已病,主要治疗冬季常见慢性病,如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咽炎、各种慢性咳嗽、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尿频尿急、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炎、月经不调,以及颈肩腰腿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二是治未病,重点调治亚健康状态,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焦虑、疲倦、头痛、颈肩腰背酸痛等,对于免疫力低下、有慢性发作性疾病病史的亚健康人群,有防病保健作用。 三是强身健体,通过“三九灸”来提高人体抵抗力,改善畏寒怕冷、容易感冒、手脚冰冷等症状,对夏季已做过“三伏贴”的患者,有巩固和加强疗效的作用。 6.三九灸主要针对那些病症? 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者。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腹泻、慢性胃肠炎、胃痛、厌食、消化不良。 运动系统疾病:颈肩腰腿痛、肌肉疲劳等。 免疫系统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7.良工馆三九灸的特色有那些? 1.一人一方,个性化施灸方案.

天灸疗法详解

天灸疗法 一、应用举例 二、天灸疗法理论特点和方法 1.理论特点 1)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既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从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能治内。内服汤药在体内通过经络的“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天灸疗法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在体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同样作用于经络直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因此,内服汤药与天灸有“殊途同归”之效,如《理瀹骈文》所言:“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2)经络学说 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的机能活动。《素问·皮部论》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

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因此,经络学说是天灸疗法的理论核心。 3)天人相应:《灵枢·邪客》载:“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变化。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因此,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4)春夏养阳:《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此时扶阳祛寒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为严寒所伤。5)冬病夏治: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夏天气候暖和病情缓解,通过伏夏的调养,可以不失时机地补益正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扶正而祛邪,以预防其在冬季复发或减轻发作症状。 2.操作 (1)药物制备: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姜去皮后榨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不宜超过2小时),将药末和姜汁按照1:1比例(如10克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并制成1×1×1cm3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5cm2大小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 (2)操作: 1)充分暴露患者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2)施术部位皮肤干燥不湿润,汗液分泌过多应擦干。 3)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4)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三、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等)、胃肠疾患(慢性胃肠炎、胃脘痛等)以及慢性颈肩背痛。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亦可参考使用。 三、注意事项 1、贴药当日戒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芋头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小儿穴位帖敷处方.

小儿穴位帖敷疗法小儿鉴于其生理特点,有些年龄偏小的患者不喜欢也不太适合内服汤药,有些患儿做针灸更是很害怕,见 到针就哇哇大哭,临床中发现,小孩对艾灸这种热熏的 方式也很恐惧,中医认为恐伤肾,所以治疗需要小孩的 配合,经过长时间摸索,和以前湖北民间老中医师承的 经验,可以使用外贴穴位,使用一定的介质调成粘状, 固定在穴位上,深受患儿的喜欢,而且疗效较之汤药和 艾灸等治疗方法可以比肩,根据脉象和舌象和指纹特点 选择不同的配方。让小儿生病远离哭声,父母省心。 小儿常见疾病四大分类 外感类 1 咳嗽痰多五子定咳粉(生金散) 2 感冒咳喘寒包火(玉叶和营散还魂散) 3 支气管哮喘(三仁椒米粉) 4 鼻炎 (小儿通窍散) 脾胃类 1 小儿腹泻 (小儿止泻散) 2 小儿食积(肥儿散) 3 小儿厌食 (小儿迎香贴) 肾阳肾气虚损类 1 小儿好动好哭闹 (止静散) 2 小儿口中口水多,易流涎 (控涎贴) 3 小儿遗尿 (缩泉粉) 4 五迟五软:斜颈等 (小儿护元散) 皮肤、皮损 1 风疹、荨麻疹、瘙痒(五官) 小儿消风散 2 鹅口疮手足口病口疮(小儿疮脚贴)

3 喉咙起泡舒喉散 4 脚气湿气小儿脚气贴 小儿散剂贴敷疗法验案之外感 王小朋友 3岁 2014年4月18日 am 8:40 其母抱来时诉其近几日小孩沉闷不欲食,之前喜玩家中小白兔,诊其脉两脉弦滑,右寸浮数,苔黄,指纹紫。口气重,口干不欲饮,气管里似有痰鸣,晨起流鼻涕,不打喷嚏,痰吐绿色,稍粘,纳差。余嘱其外贴护元散五天量,敷脚心涌泉穴及肺俞用醋调护元散药。三天后其母电诉,药用两天,效颇佳,上症几失。后其回漳州老家一趟,小儿感冒复发,呕吐,余嘱乌梅三豆饮加冰糖生姜煮包菜心喝,次日早晨诉呕吐止,感冒咳嗽亦止,食欲变好,又玩起了他心爱的小白兔。 小儿外感之 1 咳嗽痰多: 使用五子定咳粉,生金散(用醋调,贴肺俞丰隆)现值秋季,秋五行属金,与肺气相应,主燥肃杀之气重,小儿易外感咳嗽,很多一些陈年咳嗽也会在秋天容易复发,咳嗽有伴有痰,有白有黄,有浓有稀,有些伴有厌食、腹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导致肺气更加虚弱,咳嗽长久不愈,中药贴敷能补土生金,肺气旺则长久不愈的咳嗽可以停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儿,脾胃一好,就很少咳嗽的原因

三伏天艾灸几天灸一次

三伏天艾灸几天灸一次 文章目录*一、三伏天艾灸几天灸一次1. 三伏天艾灸几天灸一 次2. 三伏天艾灸艾那些穴位3. 艾灸的最佳时间*二、那些人不能艾灸*三、艾灸的好处有哪些 三伏天艾灸几天灸一次 1、三伏天艾灸几天灸一次三伏天艾灸, 一般情况下,每天可灸一次,每次灸30分钟即可,大约一周左右为一个疗程。需要注 意的是,做艾灸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烧烫伤,皮肤距离身体有保持 一定的位置,不能太近,以免烫伤,一般以局部感觉微微灼热为 度。 2、三伏天艾灸艾那些穴位神阙:神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 母体的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养,称神阙为人 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本穴喜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 的作用。可以按摩和艾灸法,其中按摩最简单,艾灸最有效。还有贴药疗法,根据病情把中药研成粉末,用胶布贴在肚脐上,达到治 病的目的。这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脐疗。 关元: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简便取穴, 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具有补肾壮阳、

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 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3、艾灸的最佳时间日中是人精气神最旺的时候,能战胜病邪。因此这也是一天中最适合艾灸的时间,在午时(中午11—1点)前后。这段时间人体与自然的阳气逐渐转旺,并在正午的时候达到 顶点,此时通过艾灸调理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就如同夏季三伏 天做艾灸一样,补益的效果最佳。 不过中医也指出,艾灸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因人而异的,需要 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调理的症状的不同而定。比如调理脾胃功能可以在早上9—11点做;调理心脏功能,养心的话最好在中午11—1点做。 古人养生艾灸时间是非常有讲究的,顺应自然规律,每天:一 天当中,早上人和大自然的阳气升发,到中午午时最旺,而后逐渐 减退,因此,需要补益阳气的人群可以在上午时段进行艾灸,如果 在晚上补益阳气进行艾灸,可能造成夜晚阳不入阴而引起失眠。 那些人不能艾灸1、没有耐心的人,艾灸需要长期坚持,哪怕 是每天10分钟,定时定量最好,尤其是温灸法,不再需要严格按 照古制子午流注来选择穴位。 2、没有恒心的人,见到自己某些症状有所好转就放弃,对牌、麻将和女人倒是日夜惦记。

关于开展中医天灸治疗的申请

关于开展中医天灸治疗的申请

关于开展中医天灸治疗的申请 为配合我院养生保健月活动,综合门诊根据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制定我院三伏贴治疗计划,拟于2012年开展三伏贴(即天灸)治疗。现将相关内容汇报如下: (一)概念 天灸是指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俞穴中,所以又称“自然灸”或“自灸”。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冷灸”。 “三伏天灸”、“三九天灸”是药物发泡疗法与时间医学相结合的方法。一年中阴阳消长的极点莫过于三伏、三九,其分别是四时阳气、阴气最盛的时刻,故亦是养阳、养阴的最佳时刻。三伏天人体阳气旺盛,此时是使用温阳药物驱逐寒邪的最佳时期。而三九天人体阳气潜藏在内,卫表之阳气不足,此时应使用温阳药物外贴皮肤可使卫表之阳气充足,从而提高抗病力。 (二)优点 1、血药浓度处于稳态,药物副作用低; 2、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3、避免多剂量给药,使多数病人易于接受; 4、能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5、能允许随时移去药源。 6、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具有较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三)适应证 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1.呼吸系统: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等。 3.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 4.皮肤病:白癜风、银屑病、荨麻疹、硬皮病、神经性皮炎、寻常疣、斑秃等。 5.妇科: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等。 6.其他病症:梅核气、痛经、痹证(包括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等。 其中,尤以虚寒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等为宜。 (四)禁忌证与慎用人群 禁忌症 (1)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 (4)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 (5)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内容详实)

中药透皮技术的使用方法 透皮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 方法。 干贴:是用药片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药片上贴于患处,用纱布包扎。 (药针剂)或西药调和后贴于穴位或患处。 中医诊治的理论基础.诊法:望,望精神、面容、形态、舌体、舌苔; 闻:听声音、闻气味;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科应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切: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寒热辨证,系八纲辨证(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学的基本纲领)的具体内容之一。八纲辨证

的特点在于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确定性与相关性。寒热是用以辨别疾病病因最基本的两个纲领。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体内阳气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恶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手脚冰凉,精神萎靡不振,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以冷、淡、稀、润、静为特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气亢盛阴液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发热、恶热喜凉、口渴欲冷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以热、赤、稠、燥、动为特征。 一、腹泻 A、寒湿型:面色苍白或萎黄、无精打采、嗜睡、不思饮食、口不渴、口唇白或青紫、恶寒、四肢不温、舌苔白、厚腻、腹胀发凉、腹痛喜按、大便稀溏或不成型、伴有泡沫、绿便伴有食物残渣或奶瓣、无腥臭。

治疗:温中散寒、健脾利湿。用寒泻散3-5g,沙蒿子加溶媒,6542针1支,湿贴于神阙穴,口服益生菌、健脾颗粒(参苓白术颗粒)。 B、湿热型:面红耳赤、精神烦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 口唇色红、口渴、喜冷饮、舌尖红、舌苔黄腻、脘腹胀痛、大便量多、味腥臭、便色黄、如蛋花样、严重者出现水样便、脓血便、肛门红肿。 治疗:除热燥湿。用热泻散3g,沙蒿子加溶媒,苯乙哌啶 片2-4片,藿香正气水适量,湿贴于神阙穴。口服庆大霉素 颗粒、洛哌丁胺胶囊,有脱水者补水。1次见效,1-3次治愈。 C、消化不良性腹泻、生理性腹泻:不思饮食、脘腹胀满、 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 治疗:健脾利湿、温中散寒。参苓白术散(加减),沙蒿 子加溶媒, 6542针,湿贴神阙穴。口服益生菌和参苓白术颗粒(健脾颗粒)。7天1疗程。 D、小儿秋季腹泻:初期不可直接止泻,如脱水可补液,治疗期间节食,忌口母乳、奶粉、鸡蛋等高蛋白食物,改食面

三伏天艾灸可从根上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

三伏天艾灸,可从根上解决你的体虚病多的问题 2012年三伏天艾炙时间:(艾炙每伏第一天最佳)(2012年 “三伏天”为30天) 头伏:2012年7月18日(周三)――2012年7月27日 中伏:2012年7月28日(周六)――2012年8月6日 三伏:2012年8月7日(周二)――2012年8月16日 下面就给大家说说需要炙的几个保健穴位: 1.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

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在我的临床中,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 为什么呢? 因为足阳明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有气血双补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这个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 我跟大家说: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大家都知道母鸡是大补人体的,可以补气生血,补肾益精。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是现在的鸡不是自然生长,是靠饲料,激素喂养的,谈不上营养,吃了只会对身体有害。所以古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中曾说过“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就是说,如果要想身体健康足三里穴要经常保持不干燥。在古代使用灸法都是采用化脓灸,经常刺激足三里来强壮身体。 足三里还可以用来防止老花眼、中风、治疗高血脂症等等。 艾炙方法

如果身体不错只是保健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个穴位不少于10分钟,如果身体差,气血差的那灸的时间需要长一点,最好是按摩后再灸,效果最好。你自己观察,如果坚持灸足三里10日,你会感觉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饭香了,面色红润了。 2.任脉穴位关元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简便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关元穴的作用:温肾阳、提性欲,补虚,壮阳的作用。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常常用于治疗 A、元气亏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 B、男科疾病: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 C、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外阴瘙痒等各种妇科疾病。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 天灸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天灸 天灸疗法作用机理 l.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根据贴药的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 三伏天灸对以下疾病有效: ●哮喘、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 ●久病阳虚证如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

三伏贴治疗穴位

三伏贴治疗穴位 一、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 主穴:天突、膻中、膏盲、肺俞 配穴:足三里、中脘。 1.反复感冒:大椎、风池;配穴:关元、气海。 2.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配穴:肾俞、关元。 3.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配穴:气海、肾俞、天突、膏盲。 4.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 5.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 6.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7. 高血压:神阕涌泉。

二、消化系统: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配穴:上脘、三阴交。 1.胃痛:中脘、内关、胃俞、梁丘。 2.慢性腹泻:天枢、肾俞、中脘;配穴:命门、关元。 3.消化不良: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百虫窝。 4. 虚寒性便秘:神阕、足三里、气海。 三、泌尿系统 遗尿:主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配穴:关元、命门。 四、儿科: 主穴: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 配穴:肺俞、膏盲、膈俞。 1.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 2.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3.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

五、风湿及类风湿: 主穴:肝俞、阳陵泉、悬钟、大抒;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 风湿性关节炎: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六、慢性腰腿痛: 主穴:阳陵泉、悬钟、血海;配穴:关元命门。 七、四肢麻木: 1.上肢:曲池、支沟,下肢:血海、足三里;配穴:脾俞。 2.强制性脊髓炎:悬钟、大抒、命门、关元;配穴:外关、阳陵泉。 3.颈椎病:大椎、肩井、大抒、外关;配穴:手三里。 4.肩周炎:肩三针、外关、曲池;配穴:阳陵泉、条口。 5.骨关节炎:悬钟、大抒、阳陵泉;配穴:血海。 6.脊柱退行性病变:关元、气海、悬钟、大抒;配穴:肾俞。 八、皮肤病: 主穴:血海、曲池、外关、内庭;配穴:膈俞。

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药物敷脐: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人口服药疗效不显著者,敷脐疗法可收奇效。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1 :天麻或天麻片 穴位:神阙穴(肚脐) 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疗小叶增生的外敷方法 小叶增生大概是女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自己一侧或两侧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又很有韧性,有点儿像摸橡皮块的感觉,用手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小叶增生。 其实小叶增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大多数患上此症的女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月或一两年后自行缓解,无需治疗。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一直有着小叶增生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一件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女性还总担心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所以,我给大家提供一则可以帮助消除小叶增生的外治方法:把天麻打成粉填入肚脐内。 友情提示:

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 2;胃气不足。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 3;肚脐敷药治疗鼻炎,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 4 ;自汗,盗汗,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 可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 5 ;失眠-----桑葚子煮汤。还可用归脾丸,贴在肚脐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6: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都喜欢吃生冷寒凉的瓜果、当时觉得很舒服,但时间久了,肠胃就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很多人都找不到原因在哪儿,往往都是随便吃点什么止泻药就了事,殊不知,大热天过食寒凉之物所导致的肠胃问题可不是这么简单解决就万事大吉了,不注意的话,往往就此埋下了病根。既能祛寒,又能祛火,一滴入脐,正好对付暑天之火和食物之寒,寒热两邪通吃,治疗夏天出现的肠胃问题,效果特别好。 7:前列腺肥大:白胡椒细辛各15克,研粉每次取药3克敷于肚脐处,外用麝香风湿膏盖上,3日换一次,10次为1疗程,后停2天继续1疗程,本方对前列腺肥大,小便淋漓难解而无湿热者,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中医各种外用敷法 威灵仙/于郑州 (本图书馆方剂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后使用)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至唐?6?1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应用方法也有论述:“故帛四重内汁中”,“故帛两重内汤中”,“擒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常令湿”。这和现在临床常用的湿敷法是完全一致的。 【操作方法】 把所选药物浸泡、煎汤取汁,将5~6层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后,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主治病症】 一、急性肠梗阻 葛根皂角汤(《俞穴敷药疗法》) 葛根、皂角各500g。上药加水4000ml,煮40分钟,去渣,取4块10层30cm见方的纱

布,浸药液交替在腹部湿热敷,每次1小时,每日2~3次。功能理气通便。主治急性肠梗阻。 二、胁痛 麻菜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鲜麻菜1棵。草药切碎,煎汤,以毛巾或纱布浸药液,趁热湿敷痛处。每日3~4次。每次20分钟。药液不可内服。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胁痛。 三、癫狂 礞石癫狂汤(经验方) 透骨草20g,礞石20g,艾叶、菖蒲、远志、郁金、胆南星、茯苓、法半夏各10g。上方礞石先煎30分钟,再加入其余药物煎煮30分钟,去渣,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使之湿透。取出,温度适中后敷于患者神阙、气海、关元穴处15分钟。然后再浸泡于药汁中再敷于心俞15分钟,每日1次。功能清热化痰,重镇安神。主治各型癫狂。 四、失眠 刺五加安神汤(经验方) 刺五加、磁石各20g,茯神20g,五味子10g。先煎煮磁石30分钟,然后加入其余药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汁。将一块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趁热敷于患者前额及太阳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钟。功能镇惊安神。主治各型失眠。 五、不育症

三伏天艾灸注意事项

三伏天艾灸注意事项 对于有些慢性病,夏天艾灸会好于冬季,尤其是风湿类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等都适合夏天艾灸。 有句话叫做冬病夏治我想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中医主张“春夏养阴”,“冬病夏治”便是该理论的具体体现。夏季患者血经络畅,皮肤腠理宜泄,此时恰当艾灸益气补阳治疗,并辅以静养,做到治养结合,治疗效果必将大增。因此,大部分冬春季节无法治愈的患者,通过夏季服药、调养,常可达到临床治疗之显著效果。中医实践证实,“冬病夏治”在慢性病治疗方面,尤其是风湿类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等都适合夏天艾灸,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夏天艾灸,便于空气流通,室内空气清新,穿衣少,也是便于艾灸的条件之一。 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艾灸,夏季艾灸皮肤毛孔是开合的,艾灸会很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另外,夏天如果您要艾灸,一定不要再空调屋里做,因为艾灸这东西最怕的就是受凉,一旦受凉就达不到治病的目的了,更有可能湿气入体,起了副作用。 夏天有以下这些病症的朋友不妨试试做艾灸。 1.女性痛经:人们在夏季喜欢吃冷饮,有些女性即使在月经期也要吃冷饮,久而久之会造成女性痛经。女性可于每次月经前10天,对天枢穴(肚脐旁2寸)、三阴交穴(内足踝上3寸)艾灸。这两个穴位可以改善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2.哮喘:哮喘可选择在伏天进行艾灸治疗,每个伏天的第一天开始艾灸,直到三伏结束。几个穴位分别是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之间)、大椎穴(第7颈椎下凹陷中)、陶道穴(颈部下端)。 3.夏季失眠、多梦:百会穴(两耳之间头顶正中线)、四神聪穴(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印堂穴(两眉之间)、太阳穴(耳廓前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每天对这几个穴位进行艾灸两次,每次10分钟~20分钟,可以改善失眠、多梦。 4.夏季腹泻:夏季因为饮食不注意或腹部受凉,经常会出现腹泻,对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可以健脾益胃、补中益气、保暖治寒。这几个穴位分别是中脘穴(脐中上4寸)、建里穴(脐中上3寸)、足三里穴(腿部膑骨下3寸)。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摘自单桂敏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目前,冬病夏治法临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多采用针灸、贴膏药、中药等综合方法,

均取得了明显而持久的疗效。 冬主收藏,夏主升发。冬季我们的汗毛孔是闭塞的,可以把元气锁住,到了春夏,汗毛孔开始张开,用冬病夏治的方式,可以把疾病通过有利时节排除体外,所以一般有寒症表现明显的疾病,您在这个季节艾灸,在春夏的时候会感觉更加寒冷,寒气重的会有一种透彻骨髓般的寒气。这就是季节的关系,寒气排在体表的时候。你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今年又快到了三伏了,就有网友问,阿姨您能不能加工一些三伏贴的药粉来卖,我们买不齐这些中药,同时也加工不细。大家说得对,我原来买药找的是一家小的加工店加工的药粉,很粗糙,粘不到一起。还是大的药粉加工厂家加工的好一些。120目箩,加工的真细啊! 这个药粉是使用姜汁调糊,制成一毛硬币大小,然后贴附在穴位上使用的。有人一定会问,姜汁怎么制作呢?如果家中有蒜臼,可以把生姜切碎后,放在蒜臼里面捣碎,挤出里面的汁液,然后在用10克药粉和在一起,制成一毛钱银币大小的膏药,这时用医用胶布或伤湿膏贴敷。现在超市里面也有卖现成的姜汁,如果里面没有其他添加剂,您也可以使用现成的。(注意,有些人如果是伤湿膏或胶布过敏,请您选择脱敏胶布使用。)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书中还有创口外敷即有"傅"、"涂"、"封安"之法,所载的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当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为后世所广泛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在《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并提出了"无病之时"用青摩卤上及足。动以避"寒心"等求病先防的思想。 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圣济总录》

三伏灸,三伏灸和三九灸

三伏灸,三伏灸和三九灸 2013-06-01 14:32:03|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三伏灸治疗风寒湿痹证的临床体会在临床治疗风湿寒痹时,单纯用口服药或针刺,有时效果不显,经配合适当的灸疗,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正如<<医学入门>>中指出“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就说明灸法在临床中能补其针刺和药力所不及。灸法是一种温热的刺激,由于灸火的热力,能深透肌层,温经行气。灸用之艾绒的性能有壮元阳,行气血,通经络,逐寒湿等功效,两者相合,更能加强起温经气,散寒邪的作用。其功效与治疗风湿寒痹的治则相同,所以在治疗此病症时,配合适当的灸法,以增强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从而取得相得益彰之功效。三伏灸治疗时与病人约定好时间,一般于暑夏三伏天施灸为宜,平时晴天中午也可以。用专用药物、麝香、去皮大蒜等於督脉处施灸,每年三伏天施灸1次。有专人操作,一般灸3-5壮。灸后皮肤潮红,可起水泡,于第2-3天用注射器把水泡内的液体吸出并搽以美宝,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创面的干净,直至结痂脱落,皮肤愈合,前后调养休息一个月。灸后一个月内禁食生冷辛辣,禁房事,禁冷水洗浴。我们自1990年以来应用三伏灸治疗风湿寒痹300余例,收到了非常满意的疗效,总有效率97%,尤其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更好。如治疗

赵某,女,48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5年,屡治无效。1995年8月13日施灸。就诊时,全身关节酸痛,尤其阴雨天更为加重,手指,肘,肩,膝关节疼痛明显,手指关节出现晨僵,肿胀,面色无华,乏力,怕冷恶风,四肢发凉,舌淡体胖,苔薄腻,脉沉细。化验:RF强阳性,ESR40mm/h,ASO 1:250,双手X线拍片示骨质疏松。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属风湿寒痹。治予补肾壮阳,温经散寒,化痰祛淤,搜剔络邪。治法:口服自制骨痹威灵丸,每次10丸,日服3次,饭后服。并外用三伏灸灸法。经过一 个疗程的治疗,症状减轻,精神振作,面色红润。三伏灸连续治疗2年,症状消失,化验复查均正常,身体恢复正常,下田干活已同常人,临床治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三伏灸对于慢性反复发作的风湿寒痹证有非常好的效果,功效较大,为一般灸法所不及。本法可促进机体组织毒素吸收,形成非特异性蛋白体,产生免疫调节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和抑制体液免疫的作用,并可通过受破坏组织的化脓及修复,对机体形成一种比较持久轻微的良性刺激,促进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提高免疫力,调整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代谢机能,改善组织营养状况。据我们临床观察,本法对消除类风湿因子转阴有效。运用三伏灸疗法,治疗面广,艾柱大,火气足,温通力强,有温补督阳,回阳固脱,温通气血,散寒通络之功效,特别适用于慢性虚寒类疾病,能充分体现了

中医天灸疗法

中医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是借助药物刺激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起泡,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补气养血、调理脏腑的功效,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多种疾病。天灸疗法的历史十分悠久,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在历代许多的中医典籍中都载有较多的成功案例。 1.天灸疗法的作用机理 天灸疗法所采用的药物一般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同时,天灸疗法通过药物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起到调理脏腑阴阳、改善气血运行的作用,从而消除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天灸疗法可以通过药物作用于局部皮肤上的神经末梢,使其进入活动状态,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并且,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也能够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另外,天灸疗法所使用的药物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起到缓解病痛的效果。 2.天灸疗法的适用人群 天灸疗法根据贴药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现在运用的较多的为三伏天灸,属“冬病夏治”范畴。那么,三伏天灸疗法适用于哪些人群呢? 首先是各种虚寒型的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气管炎、慢性鼻炎、虚寒性胃痛、寒湿性关节痛、冻疮等。治疗时,一定要注意辩证,强调“虚寒”二字,湿热、实热型的病证千万不能用,否则病情加重。 其次是那些体内“阳气不足”的患者,通过三伏天灸治疗,增强体内阳气,改善“冬季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 另外,专家指出,三伏天灸疗法用来治疗慢性关节炎的效果十分确切,治疗范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腰椎疾病、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当然,治疗时也要注意辩证,如果患者关节红肿疼痛、舌苔黄腻,则不宜使用。 3.天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天灸疗法的药物贴敷时间因人因病而异,一般为2~8个小时,儿童贴敷不要超过2个小时。天灸疗法治疗期间,要尽量少接触生冷、刺激性的食物,贴敷后当天不要洗冷水澡等。孕妇、婴儿、药物过敏者、皮肤病患者、疾病活动期患者以及某些器质性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天灸疗法。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药物敷脐: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人口服药疗效不显著者,敷脐疗法可收奇效。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1.天麻或天麻片 穴位:神阙穴(肚脐) 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疗小叶增生的外敷方法 小叶增生大概是女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自己一侧或两侧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又很有韧性,有点儿像摸橡皮块的感觉,用手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小叶增生。 其实小叶增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大多数患上此症的女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月或一两年后自行缓解,无需治疗。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一直有着小叶增生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一件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女性还总担心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所以,我给大家提供一则可以帮助消除小叶增生的外治方法:把天麻打成粉填入肚脐内。 友情提示: 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 2.胃气不足。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 3.肚脐敷药治疗鼻炎 ,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 4.自汗,盗汗,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 可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 5.失眠-----桑葚子煮汤。还可用归脾丸,贴在肚脐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6.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 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 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都喜欢吃生冷寒凉的瓜果、当时觉得很舒服,但时间久了,肠胃就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很多人都找不到原因在哪儿,往往都是随便吃点什么止泻药就了事,殊不知,大热天过

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

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 贴敷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相应的药物,制成膏糊制剂,贴敷于相应的腧穴或病变部位上,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药物通过经络,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将体内寒湿邪气拔除出来或攻而散之,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慢性乳腺增:大黄,芒硝,乳香,没药各3克,消炎痛6片。湿帖痛点。 2:治早泄:取吴茱萸,五倍子各等份研末,用陈醋调糊,睡前贴脐部,7一l4天即有明显疗效。 3:发烧退热方:急治标、缓治本、先退热、后治病:三棱针点刺大椎穴、药方:柴胡、黄芪、薄荷、葛根、生石膏,等份蜂蜜调和备用。每次取适量的药物加到湿贴上,湿贴。20分钟退热,持续24小时不复发。4: 口腔溃疡:黄连3g 大黄3g 芒硝3g吴芋3g 胆南星3g,醋调湿贴双涌泉。甲硝唑针剂嗽口.5:脚后跟疼的病人,一贴见效:红花,川芎各4克,冰片少许,消炎痛12片,六味地黄丸二十柆,湿帖。6:尿床:五味子,五陪子,菟丝子,益智仁,炙麻黄各3克,贴神阙穴。 7:化脓感染伤口:开始用干贴先把伤口内的脓拔干净,下

来用苯妥英钠加干贴,再用去腐生肌散+干贴。 8: 卵巢囊肿:大黄,芒硝,川芎,乳香,没药各3克,三七,消炎痛各8片。贴神阙或关元穴。 9:慢性咽炎:用药六神丸,黄连,冰片,地米,清开灵贴两贴明显见效。天突穴。 10: 骨折后遗症:芒硝.牛膝.续断,生川乌各3克+创愈散.湿帖患处。 11:骨质增生:抗骨增生片5片,根痛平5片,尼美舒利或消炎痛酌情添加。 12: 卵巢囊肿就用基础方:消炎痛6片,当归,川芎,大黄,芒硝,乳没各3g,贴神阙或关元穴,缓释液调和或加香油13:小儿感冒腹泻:中药粉茯苓,白术,肉桂,黄芩各1克+B12,复合B,鞣酸蛋白粉,缓释液不够加香油14胃胀不想吃饭:消胀片,西沙比利B12 ,B1,COB,颠茄片6片,香附3克,丁香2克调和湿贴或用正气口服液湿贴。15:疖子,痈用药:青黛2克,大黄,川穹,芒硝各3克,冰片两贴见效. 16: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腿麻:布洛芬,舒筋活血片,消炎痛,川芎,丹参,小茴香个3克加消肿止痛液湿帖。17剖宫产后:肉桂、吴茱萸、当归、干姜、艾叶、元胡、沉香、香附、小苘香.各2克贴肚脐。 18:小儿中耳炎:消炎痛3片,大黄,芒硝,青黛,黄连2克冰片少许,听宫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