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课程教学中几个方面的切入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刘悦来源:《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2024年第07期[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科教学,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它的切入点主要有数学审美观、科学素养、个性品质、思政素养与辩证唯物主义等. 研究者以“集合的概念”教学为例,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展开具体分析.[关键词]课程思政;集合;切入点;立德树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数学教学可通过对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渗透学科课程思政思想,营造良好的文化场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资源丰富的课堂中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借助数学课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可满足学生长期发展的需求,两课同行可形成协同促进的教学成效.構建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高中数学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将马克思主义观与数学精神有机地融合于一体,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关注数学思维的训练与伦理教育,将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作为教学的内在使命. 如图1所示,数学课程思想元素可从数学审美观、科学素养、个性品质、思政素养与唯物辩证观等方面切入.切入点一:数学审美观数学本身就具有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特点,课程思政的渗透可将数学美作为切入点,通过一定的手段,让学生在数学美的影响下陶冶情操、启发思维、提升审美观. 张奠宙认为:数学美可以用美好来形容,实际教学可践行该观点. 研究发现,数学的“美好”意境能让人领略到数学独有的魅力,感知数学学习的愉悦感,从而乐学、善学.切入点二:个性品质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拥有共性品质,比如责任担当、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协作共进、追求真理等. 学生的个性品质内涵比较广泛,除了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外,还涵盖通过学习获得的价值观与数学素养等. 如数学史上优秀的数学家,他们竭尽全力追求真理,面对困难勇往直前,这些都是个性品质的表现,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切入点三:科学素养这里所说的科学素养涵盖实践创新与科学精神等,数学学科本身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有一定优势,将科学素养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实属天时地利.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不随波逐流,不迷信权威,具有据理判断、坚持真理等特点. 如数学思维的解难性、真理的可靠性、演算的精准性等都是科学素养的体现.切入点四:唯物辩证观理学类课程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入教学中,此为学科唯物辩证观的教育. 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讲究理据的说理学科,它具有客观性,教学过程切忌“想当然”,而应秉承唯物主义理论渗透课程思政. 如分类讨论就是一分为二地客观看待问题,再如函数可描述事物量变过程,等等. 这些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切入点五:思政素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决定他的价值观,是学生判断是非的标准. 思政素养包括爱国、爱党,拥有家国情怀等. 在教学设计时,可将与此相关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 事实证明,数学学科对科技、国防和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师可将我国数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对祖国的卓越贡献带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笔者以“集合的概念”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数学课堂中.例谈实施措施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本节课是高中阶段的起始课,对学生来说有着非凡意义. 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结合学生当时的心境,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师:各位同学从不同的学校聚集到这个班集体,即将开启一段崭新的学习时光,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新的目标. 大家有缘坐在同一个班级内,今后咱们就是一个集体. 本节课我们应景一个新的学习内容——集合.教师说完这段话,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要求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初步浏览教材,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一定的认识.《爱我中华》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歌曲充满了正能量,“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刚好与本节课的教学主题“集合”相呼应. 基于教师的言语引导与歌曲的渲染,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也不由自主地对“集合”产生了别样感情. 此时,教师可趁机提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努力奋斗,我们从今往后要拼搏,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分析此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 学生熟悉的歌曲不仅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关系,还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借此作为课堂引入情境,恰当、合理,这种引入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发展学生的团结意识与集体荣誉感.2. 实例探索,概念形成借助多媒体展示如下实例:①10以内的偶数;②育才中学的高一学生;③我国的四大发明;④方程4x2-3x+2=0的实数根;⑤与直线距离为定长的所有点;⑥四大洋.师:这6个实例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共同点吗?学生思考并合作交流,初步提炼出集合的关键要素. 教师要求学生对集合的概念进行初步描述,同伴给予补充. 教师适当点拨并加以完善,强调将所有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师:请大家各自列举一些与集合相关的例子,分别指出其中存在哪些元素.生1:咱们班的学生就可以组成一个集合,老师和同学都是这个集合内的元素.生2:我们家也可以视为一个集合,家里的每一名成员都是这个集合内的元素.……课程思政切入点分析此环节涉及思政素养与个性品质两个方面. 教师展示的实例中,四大发明不仅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叹中华文明之源远流长,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了民族自豪感,这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契机. 观察教师所提出的实例,这些都是源于生活、数学、人文、历史等领域的内容,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博大精深. 每一个学生通过对各个实例的分析,不仅充分感知到了数学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还学会了从不同视角观察与分析问题,有效提升了个性品质.3. 积极互动,深化概念(1)集合元素基本性质的探索师:咱们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咱们班的女生、接近100的数,三者是否可组成一个集合?说明理由.设计意图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探索集合中元素的基本性质. 将不同类别的元素罗列在一起,一方面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另一方面为接下来的互动提供素材,为揭露元素性质,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做铺垫.①确定性. 师生、生生通过积极互动,探索出集合元素具有确定性,即一个确定的集合,一个对象是否能成为该集合内的元素是确定的. 该特性体现了数学学科的严谨性与周密性,也要求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时刻保持严谨、理性,此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前提.②互异性. 解释元素的互异性,可拿班级这个集合来做比喻: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这个集合内的元素,是独立的个体,各具特色. 想要让班集体变得强大,最好的方法就是所有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并将各自的优点发挥出来.③无序性. 处于同一个集合内的各个元素是无序的,如处于班集体内的人员,不论怎么调动位置,并不会影响这个集合的存在. 从表面上看,各个元素都在活动,但活动范围并没有离开这个班集体,因此集合的性质未改变.课程思政切入点的分析此过程涉及科学元素、个性品质与辩证唯物主义. 集合元素的确定性,让学生从科学、严谨的角度认识数学这门基础学科;互异性促使学生萌生出集体主义观,这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无序性让学生明确不论在教室内如何竞争,但出了教室门,个人则代表着班级的形象,这是催生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的过程.(2)集合与元素之间关系的探索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明确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经讨论,获得了如下结论:大写字母A,B,C,…表示集合,小写字母a,b,c,…表示元素,若a为集合A的元素,则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反之,a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A,读作a 不属于A.(3)数集及记法依然采取互动交流的方式与学生一起确定各个数集及其记录方法,为后续学习夯实基础: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全体正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正整数集,记作N或N*;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整数集,记作Z;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有理数集,记作Q;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实数集,记作R.课程思政切入点分析此为发展学生数学审美观的过程. 师生、生生的积极互动,不仅让学生对集合元素的性质产生了深刻理解,还进一步夯实了学生对集合概念的认识. 尤其是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的探索以及数集的记录,凸显了数学语言独有的简洁美.4. 精选例题,灵活应用师:通过前面的探索,我们知道用自然语言可以描述一个集合.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集合呢?(学生交流)(1)列举法:将集合内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置于花括号“{}”内.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①小于8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②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当学生顺利解题后,教师提出一些用列举法不方便表达的问题,以引出描述法.课程思政切入点分析此为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过程,即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求学生学会变通,探寻新的解题路径,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学生的处理能力的关键.(2)描述法:设A为一个集合,把集合A中所有具有共同特性P(x)的元素x所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AP(x)}.例2 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①方程x2-4=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②小于20却大于10的整数组成的集合.设计意图提出上述两个例题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列举法与描述法的适用范围.课程思政切入点分析此环节涉及科学素质与数学审美观两个切入点,集合的两种表示方式不论是读法还是写法都要严谨、规范,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做人做事都具有重要意义. 集合的表示方式体现了数学符号语言独特的简约美,这对陶冶学生的美学情操具有重要价值.5. 课堂检测,总结提升要求学生分别说一说三种集合表示方式的特点,并完成相应的配套练习. 同时,引导学生从如下几点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①集合中的元素具备哪些性质;②集合表示方式的适用范围.此环节,教师趁机渗透数学史,具体内容为:19世纪末,康托尔“解决无限量问题—超越数集的限制—创设集合的概念”的过程,被希尔伯特赞誉为“是人类纯粹智力活动的最高成就之一”. 以此激发学生课后自主研究“集合”的发展史,让學生感知集合的伟大之处,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数学精神.课程思政切入点分析此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数学史的应用,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使学生从数学家身上感悟数学精神,从而坚定信念,在数学道路上勇往直前、开拓创新.总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课程思政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具体措施.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从导向性、过程性、自然性与情感性等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明确并坚定政治立场与方向,按照时代发展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观察课堂 反思教学例谈教学反思的切入点-最新学习文档

观察课堂  反思教学例谈教学反思的切入点-最新学习文档

观察课堂反思教学——例谈教学反思的切入点◆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观察课堂反思教学——例谈教学反思的切入点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观察课堂反思教学——例谈教学反思的切入点当前,教学反思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它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可。

教学反思,概而言之,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在教学中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经常观察课堂反思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

那么如何观察课堂反思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反思新理念在课堂上的落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得以运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新理念的诠释肤浅甚至偏颇,导致走过场或走过头的现象发生。

因此,教师要经常从自己对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的角度进行自我反思,防止走入认识误区。

如,有位教师针对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反思,现摘录如下:算法越多越好吗?在当前的课堂上普遍看到这样一种倾向:教师先出示问题,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尽管有的题目学生只能想出一两种解法,教师也会不遗余力地启发、引导,组织学生讨论。

到汇报交流时,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解法一律称赞。

课上花了大量的工夫,结果却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题,似乎这样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教学“小数乘法”一课,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计算47.8×3。

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看有哪些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出现了多样化的算法:①47.8+47.8+47.8=143.4②47.8(元)=478(角)478角×3=1434角=143.4(元)③47×3+0.8×3=143.4④48×3-0.2×3=143.4⑤50×3-2.2×3=143.4⑥40×3+7.8×3=143.4⑦用竖式计算:47.8× 3143.4学生汇报展示多样化的算法后,教师总结说:“大家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小结的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小结的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小结的设计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对照组结果为起点,以课堂小结为切入口,做了相应的对策研究。

通过设计了层次型、呼应型、开放型、表格型、建模型优化课堂小结方法,引导学生知识融会贯通,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堂小结优化设计一、问题提出:在平常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个现象,课堂上学生学习得轰轰烈烈,解题头头是道,但在课外自己解题时,学生的思维却会卡断;学生能对某几个知识点了解明确,但是碰到综合问题时,知识串、思维链却形成困难。

随着2022版新课标的提出,对数学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参与、互动等多样、多元方式,强化情景设计和问题提出,注重单元整体设计。

按照上述理念,追溯学生对整体知识把握不到位的原因,笔者尝试把课堂小结作为切入口进行探究。

二、前置对照:B 班30%40%30%73%18%9%16%37%47%C 班45%30%25%71%15%14%55%20%25%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学整体串目标的重要手段,它联系着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影响着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受到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在课堂小结一环中,教师往往是轻易带过,甚至忽略。

为了更好地了解课堂小结的作用,去年笔者备课组进行了分组实验,找了七年级三个平行班,由同一教师讲授同一新知识点。

组织安排了A班由教师设计的优化的课堂小结,B班由学生自行小结,C班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小结。

课后马上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得下表:结果显示:A班有80%的学生喜欢优化的课程小结,同时也带动作业完成的优秀率,使之提升到70%,远超过B班的31%,C班的45%。

可见良好的课堂小结能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起着积极正向作用,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笔者结合浙教版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册的数学内容,例谈如何实行课堂小结,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谈新课程的四个转变

例谈新课程的四个转变

例谈新课程的四个转变中学语文课程到底改了什么呢?我认为,要真正实施新课程,彻底转变教学理念,首先要知道新课程到底改了什么。

新课程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弘扬人文精神转变。

过去的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思想性、文学性,强调知识的传授,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培养上收效甚微。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间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写得好在哪里。

周末布置作业: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找春天说春天”为话题,让学生寻找不同的观察点描写春天。

有的小组重点观察池塘里的水,有的小组重点观察花草,有的小组重点观察树木。

有的同学提出了“我想知道池子里的水怎么样了”,有的同学提出了“我想知道现在有些什么花开了,好看吗”等问题,这些问题也自然地变成了交际话题,互相的问答过程就是双向的互动的口语交际过程。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些男同学折下了柳枝,带来了桃花,用实物来说明这是他们找到的春天。

我首先肯定了他们善于发现生活,同时也告诉他们: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不要乱攀摘花草树木。

看到他们羞愧地低下的头,我想他们的品德修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唤醒主体意识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要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

这与过去的那种过分强调教法,强调老师在一堂课中的主体地位是不一样的。

以前我们研究的是“这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怎么安排才能把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现在我们应该研究“怎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例谈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

例谈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
2 x y ( x 一 2 x y + 1 ) = 2 f y 一 4 x Y + 2 x y ( a + h ) ( a — b ) =a 2 - b ( a + b ) ( m+ n ) =a m + a n + b m+ b n f x 一 5 1 f 2 一 x立

思考 、 研究 问题 ;交流讨论——解决 问题 ;总结—— 明确问题 ; 实践——应用问题” 。一次教学活动的过程设计要根据教学 目标 , 选定具体的丰富的 内容 ,这包括生活素材 、基本练习 、典型例题 、 能力训练题 、实践题等 。 在 “ 提公 因式法”一节的教学活动中 ,围绕教学 目标 ,我作 了 如下的过程设计 : 1 .因式分解 的概念 请 学生每人写出一个单 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 乘 的例子 ,并计算 出其结果 。 如 :m( a + b + c ) =ma + m b + m c
例 谈数 学新课 程教 学设 计
湖南省 安乡县 官 镇 中学
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 , 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 它关系到教学质量 , 更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的 “ 大潮流”中,教 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设计 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 目标 ,确定合适 的教学起 点与 终点 ,将 教学诸 要素有序 、优化地安排 ,形成教学方案 的过程 。它 是一 门运 用系统方法科 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 问,它 以教学效果最优 化 为目的,以解决教学 问题为宗 旨。 教 学 思 路 之 设 计 具体教学 内容 和教 学环节的设计 思路要围绕具体教学 目标 ,立 足于学生实 际情况 ,结合具体 的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来进行 。要充 分发挥教师 的主导作用 ,突破传统教学思路之束缚 ,大胆创新。 如教学 “ 中心对称 图形 ”,我的设计 思路是 : ( 1)以魔术创设 问题情境 :教师通 过扑 克牌魔术 的演 示引出研究课题 ,激发学生探 索 “ 中心对称 图形 ”的兴趣 。学生通过观察 、动手分析扑克牌牌面 、 独立思考 、探究 、合作交 流等活动 ,得到答案 :只有一张扑克牌 图 案颠倒后和原来牌 面一样 ,其余 扑克牌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不一样 。 本环节是在扑克魔术揭密问题的具体背景下 , 通过学生 自己的观察 、 发现 、总结 、归纳 ,进一 步理解 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特点 ,发展空 间 观念 ,突 出了数学课堂教学 中的探索性。从而培养 了学生观察 、概 括 能力 , 让学生尝到 了成功 的喜悦 ,激发 了学生的发现思维的火花 。 ( 2 )用课 件展示几组中心对称的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既复习 了 旧知识 同时 发现 了有几组 图片也 是对称 图片 ( 成 中心 对称 的图 形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 图形怎样才 能重合 ?最后 利用投影演示每 组 图形 中的一个 可绕某 一点旋转 1 8 0  ̄ 后能与另一个重合 ( 用动画的 形 式 ,从 视觉上 刺激学 生对事 物的接 受 )。 思路 : ( 1 ) 采取从 学生最 熟悉 的实际问题情境 人手 的方式 , 贴 近 学生的生活实 际 ,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 进 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 问题 的训 练 ,从而激发学生的 求 知欲。 ( 2 ) 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 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 为 开始, 它们是学 生了解 与学 习这些新 知识 的有效方 法,同时也活跃 了课 堂气 氛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3 ) 通过扑克魔术创设问题 情 境 ,学生获得 的答案将是 丰富的。在最后交流归纳 时 , 他们感 觉到 , 自己在活 动中 “ 研 究”的成果 ,对最终形成规范 、正确 的结论是 有 贡献 的 ,从 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学习方式和 “ 研究 ”方式 。这也 是 对他 们从 事科 学研究的情感态 度的培养 。学生勤 于动手 、乐于探 究, 发展学生实践应用 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可行 。 二 、教 学 目标 之设 计 教学 目标的设计首先要突 出基础 目标 ,数学课程教学 的 目标 包 括数 学基 础知识 目标和数学基本能力 目标 。数学课程教学 的基本 知 识 目标和能力的 目标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点 的教学 活动 和每一 项 能力训练 活动中,即要明确教学活动中要 “ 学什 么”和 “ 练什么”。 与传 统教 学 目标所不同的是 :新课程在强调 “ 双基 ”教学 的同时 , 更 突出学 生 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的组织 ,即要强调学生 “ 怎样学 ” 的设计 ,而不是 “ 怎样教 ”的设计 。 其次要体 现学 生数 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目 标 。数学 新课程标准要 实现 “ 不 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 同的展 ”的 目 标 ,因 此 ,教学 目标的设 计要具有可拓展性。即每一个教学活动 目标设计 , 既要有定性 目标 ( 基础 目标 ),还要 有不定性 目标 ( 发展 目标 )。 在学生实现基本 目标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学生 的特征 ,提 出不 同的 发展 目标 , 力求能够实现 每个学生在 同一 的学 习活动 中都得到最 大 的发展 。 如 “ 提公因式法”一节 ,我的教学 目标设计 为 : (1 ) 使学生 了 解 因式分解 的意 义 , 理 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 的区别 和 联系 。 ( 2) 使学生理解提公 因式法并 能熟练地运用提公 因式法分解 因式 。 ( 3) 通过学生 自行探求解题途径 ,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和创 新 能 力 ,深 化 学 生 逆 向 思 维 。 三 、教 学 过 程 的 设 计 数学教学过程是为 实现既定 的教 学 目标而在教师主导下展开 的 “ 教 ”和 “ 学 ”的双边 活动。教 学过 程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 骤的安排 ,体现着教师 的教学思 想、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教学艺术程 度。数学课堂教学 的基本结构应 当包 括 “ 导入—— 提出问题 ;探究

例谈新课程的课堂导入

例谈新课程的课堂导入

① 三角形 的一个 内角为 3 0 。 , 一条边 为 3 c m。 ② 三角形 的两个 内角为 3 0 。 和5 0 。 。

以激 发 兴 趣 的 方 式 导 入 . 注 入 数 学 课 堂 的活 力
③ 三角形 的两条边分别为 4 c m, 6 c m 。
( 完成上 面的探 究活动后 , 学生通过讨论 、 交流, 归纳 出结论 ) 只给出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 ,都不能保证所 画的三角形一
二、 以 问题 探 究 的方 式 导 入 。 建 构 数 学 认 知 的模 型

图 l
重力 的原 因 ,集 装箱会 自动处于水平 的位置 。
这时钩挂 在它两旁的绳索 A B和 A C ( 如图 1 ) 的 活动是个人智慧的源泉。以数学活动为载体 , 开展 问题探究 , 请 同学 们想一想 ,
法, 二是明确了“ 特殊 到一般” 的认知规律 , 不仅从方 法上为教 学作 了准备 , 还从能力上奠定 了学习的基础。美 国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
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 , 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加
师: 同学们 , 这支歌就这样唱下去能唱到尾吗?
生( 兴 高采烈 , 齐答 ) : 不能 ! 题——写 出这首歌的最后一句歌词呢?
将共 同出资 &8 7亿美元把青 岛港 可 以说 , 这段精彩 的开场 白, 使 课堂活动有 了源头活水 , 增 色 署合资协议 , 前湾码 头建 成年吞 吐量 超过 6 5 0万标 准箱 的 不少。它置学生 于勃勃生机 的环境 , 个个兴趣盎然 , 激发 了他们 自
主学习的激情 , 同时也点燃了他们 思维创新的火花 , 达到了这 节课 中国最 大集装箱码头 。起重机是装运集装箱的 重要工具 , 在起重机装运集 装箱的过程 中由于 的教 学 目的 。

例谈英语课堂教学的“切入”时机

例谈英语课堂教学的“切入”时机

例谈英语课堂教学的“切入”时机引言英语教学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课堂教学中掌握好“切入”时机,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激发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切入”时机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定义“切入”时机“切入”时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或活动的最佳时机。

这个时机通常出现在课堂开始、新知识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等教学环节中。

二、切入时机的价值与重要性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入时机的把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课堂内容和教学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入时机的合理利用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得知识的传授更加顺畅,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切入时机的巧妙运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切入时机的具体应对策略1. 利用教具和场景在课堂教学的切入时,教师可以通过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具和创造生动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或者设置情境对话、角色扮演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重点知识,从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抓住学生的思维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的切入点。

有些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通过问题引入新知识,而有些学生可能更喜欢通过故事或例子引入,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入方式,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习惯。

3. 鼓励学生参与在切入时机,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通过及时的提问和回答,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将课堂引入新知识的环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

4. 融入学生生活教师在切入时机可以适当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例谈—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

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例谈—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

新课 程 标 准 的重要切 入 , 强 书本 知识 与 要 加 生活世 界 的联 系, 重体验 性 学 习。 注
关 键 词 : 程 改革 ; 验性 学 习 课 体
中图 分 类 号 : 4 0 G 2
文献标识码 : A
维普资讯
第 Vo .1 No. 11 8 第 8期 8卷 8
J OURNAL OF S CHUAN C I OL E L GE OF EDUCA1 ON 1


四川 教育 学 院学报
20 0 2年 8月
Aug 20 . 02
儿童 的认 识 和成 人 一 样 , 同样遵 循 间接 经 验 和 直 接经
验 辩 证 统 一 的 规 律 。 所 不 同 的 是 , 条 规 律 在 儿 童 的 认 识 这 过 程 中 的 表 现 形 态 与 成 人 有 别 。 儿 童 所 学 习 的 间 接 经 验 也 是 基 于 其 直 接 经 验 并 为 了 其 直 接 经 验 的 , 与 成 人 完 全 相 这 同 . 不 同 的 是 , 童 学 习 的 间 接 经 验 是 经 过 系 统 设 计 并 以 所 儿 课 程 的 形 态 呈 现 的 , 成 人 学 习 的 间 接 经 验 未 必 如 此 。 儿 而 童 在 体 验 自然 与 社 会 、 究 知 识 的 过 程 中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创 探 造 的快乐 和 发现 的 兴奋 感 , 成 人 在 科 学研 究 、 术 创 作 、 与 艺 生 活 生 产 过 程 中 所 表 现 的 创 造 、 现 等 的 心 智 活 动 同 样 真 发 实 一 所 不 同 的 是 , 人 的 创 造 、 现 具 有 更 大 的 社 会 意 义 和 成 发 实践 价值 , 儿童 的创 造 、 现 则更 多地 表 现 为“ 创造 ” 而 发 再 和 “ 发 现 ” 因 此 更 具 有 教 育 价 值 和 身 心 发 展 的 价 值 认 再 .

例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

例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理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已悄然而起。

在参加学校展开的新课标的习、讨论,并参加相关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对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在此,我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并结合我的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就语文教育教学该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理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1、加强学习,用课改新理念武装自己.一线语文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科研理论相对薄弱。

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元性告诉我们,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必要虚心学习.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彻底摒弃“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做法。

根据学科特点,语文老师不仅应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同时还在学校、教研组组织下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精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蓝本,在些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学习理论著作,如《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教育新观念》《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等课改理念理论著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思路,将这些理念体现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之中.2、勤于阅读,关注国内最新教育动态。

语文老师要订阅语文教育期刊,研习语文教学研究刊物,及时了解同行及兄弟学校的一些研究方向和先进做法,加强校际交流,分析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和教改趋势,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教学思路。

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让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如《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都涉及到全国最新的教育教学资讯,会开拓教师的视野,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分析与理解。

例谈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

例谈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

3在数 轴上 操作 的小组代 表说 ( . 利
方形 和正方形 的面积 》 , 时 我就紧 扣“ 面 析和整理 的过程 中去发现数学规 律和解 用数学模型 ) :用直线上 的点来 表示 03 . 积” 概念 的产生 、 发展 、 形成和应 用 的有 决问题。 也就是说 , 课堂上应把发现数 学 元 = . 元 , 03 O 既简单又 明了: 序思维过程为“ 切人 点” 引导学生探究 。 规律作 为探究 的“ , 切入 点” 使学 习过程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能使 学 生感 到探 究 并 不遥 远 , 在 我 们 身 边 触手 可及 。 因此 , 学探 究 不 就 数
能舍 近 求远 、 高骛 远 。 应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力寻 求 “ 入 点 ” 行 课 堂 好 而 努 切 进
探 究 现 就 结 合 我近 年 来新 课 程 的 教 学 实践 谈 谈 这 方 面 的做 法 与体 会
学生 阅读课本 , 初步知道“ 面积” 的含义 。 成 4人小组 , 并为学生 自己解决 问题 、 发 吗 ? 让学生试着写几个这样 的小数 。 然后
第 四步——应用 。让学生相互举 出生活 现规律提供 了必要 的学具 , 如米尺 、 数轴 指导学生再 次验 证、 猜想 , 从而发现 了小 中其他与面积有关 的实例 ,或用 面积概 图、 方格纸 、 数位顺 序表 等。小组 通过集 数 的性 质 “ 小数 的末尾 添 上 ‘ ’ 去掉 0或
例谈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 “
● 文/ 华 群 李 由 于 小 学生 受 年 龄 、 识 等 客 观 条 件 的 限 制 , 究性 学 习重 点 应 落 实 知 探 在课 堂探 究上 。 而课 堂探 究侧 重 于对 教 科 书 中教 学 内容 的 思考 和 探 究 、 解 题 方 法 的 反 思 。 可 以 对所 学 内容 的 本 质 、 式 及 其 拓 展 形 式 开展 探 究 , 它 变 以 达到 理 解 所 学 知识 、 化 学 生 思 维 品 质 、 活 运 用 知 识 的 目的 : 时还 优 灵 同

新课标阅读教学例谈新课标下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课标阅读教学例谈新课标下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课标阅读教学例谈新课标下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阅读教学应该特别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做得好,可以凸显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在教学中把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当做一个中心目标,一切教育最后都需要借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进行。

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思维的深刻性。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当老师提出一个稍有深度的问题时,不少学生总是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也就是不知道该如何思考。

如笔者在教学《报任安书》时问,司马迁为什么要到任安临刑时才回信?许多学生说是因为司马迁平时写书忙,没时间且信息闭塞而导致的。

这样的回答往往是脱离文本的,是无效的和肤浅的。

笔者认为,司马迁此时才回信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勉励其保持名节,临刑而死,于名节无益;二是值其临刑时回信,才能更好地使任安理解其苟活于世的意图;三是以己之经历,在任安临刑时,或许更能真切地体会到汉武帝的刚愎自用。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学会追问为什么,当然深度阅读的前提是对文本非常熟悉。

第二是思维的多维性。

通过多维解读可以培养学生抓住阅读最佳角度的能力,发掘出他人所未能发掘的观点。

以必修五朗费罗的《箭与歌》为例。

笔者问:读了诗歌后,想想“箭”与“歌”可以代表什么?许多学生根据诗歌所在的板块,就说两者代表的是友谊。

笔者继续问:箭的特点是什么,歌的特点是什么?除了可以象征友谊外还能象征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抓住“箭”与“歌”的特点可以发现,“箭”是急、快,一去如飞,射箭的目的是射中靶子,但射出去后,存在一种无法把握的特点;“歌”的特点是有声却无形,唱出来后就消逝了,唱歌是用来抒情的,唱歌要引起共鸣,但歌唱出来能否引起共鸣我们不得而知。

经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对文学作品多维的理解,往往可以给我们一种柳暗花明的愉悦感,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途径之一,没有发散思维就不可能有创造。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建立新的课程结构,注重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

3. 改善课程实施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 规范教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定教程开发与管理的规范,建立完善的教程审查和更新机制,确保教程的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和适应性。

5. 建立新的课程评估体系:建立新的课程评估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完善学生评价机制,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创新。

此外,新课程改革还包括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改革,旨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例谈英语课堂教学的“切入”时机

例谈英语课堂教学的“切入”时机

例谈英语课堂教学的“切入”时机英语课堂教学的“切入”时机是指课堂开始时,教师应该采用何种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参与课堂内容的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切入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态度。

下面结合实际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英语课堂教学的“切入”时机。

一、在教学目标制定阶段的“切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前,教师可以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并解释目标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通过“切入”教学目标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在课堂中应该学习什么,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课前预热阶段的“切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开课前进行一些预备活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

例如,可以给学生放一段英语歌曲或者英语短片,然后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或者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让学生更愿意参与课堂活动。

三、在实践活动设计阶段的“切入”在英语教学中,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在课堂活动设计的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例如英语角或者小组讨论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英语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课后反思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巩固已学内容。

在课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后作业或者讨论,让学生练习所学英语知识,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例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例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例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人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教师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但通过对多所学校调查发现:很多老师在贯彻新理念时过于机械,死搬硬套,不求甚解,使课堂教学陷入了种种误区。

一、教师讲解越少越好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在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离开了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的点拨和渐人佳境的引导,离开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又怎么能上好课呢?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是完全抛弃讲解法,因此在不必用探究方式的教学内容上,耗费了大量时间,在小组讨论时,只讲民主不考虑集中。

有位教师在讲《质数、合数》时,老师让学生分别找出1到12各数的约数,然后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反馈学习情况时,有的学生说:“分为两类,1是一类,其他是一类。

”老师说:“分得好”。

有的学生说:“分6类,分别是一个约数,两个约数……六个约数的。

”老师又说:你真聪明。

然后问学生:还有其他分法吗?学生都摇头。

经过学生再次讨论又发现按奇数的约数和合数的约数分为两大类,这时时间已过半。

教学内容的重点却没有体现出来,老师只好叹气说:为了研究的方便,数学家把这些分为三类。

最后才开始学习质数、合数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老师虽然设计的思路很好,但为什么学生就不能正确分类呢?关键在于这位老师把自己当成了局外人,没有真正发挥引导的作用。

如第一次当学生说分6类时就可以引导:如果再写更大的自然数,你们分类是不是还要增加,这样麻烦吗?哪些不必要单独分类,经过巧妙的点拨。

就会给学生的讨论研究指明方向,使学生不再无所适从。

二、练习题设计越开放越好近些时间,数学开放题正成为改革及研究的热点。

许多老师认为用了开放题就意味着教学的开放,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很多老师极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有趣的动画情境,设计和引进所谓的开放题,有的甚至把一些“脑筋急转弯”的东西也搬进课堂教学,从而活跃气氛,用心可谓良苦。

例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

例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

题 , 济危 机期 间 正值美 国 总统大 选 , 经 如果 你是 一 位生 活在 2 0世纪 3 0年代 的美 国公 民 , 会投 谁 的票?能说 明一 下你 你 的理 由吗?教师给出以下材料 材料一 : 胡佛坚信坚持 了 10多年 的 自由市场 , 0 既然能带 来空前的繁荣 , 那么 , 它也会在 自我调节中 , 克服这场危机。 材料二 : 罗斯福 : 如果 竞选成 功 , 我保证将 为美 国人 民实
… …
( 过渡 : 得到 了人们 的支持 和信 任 , 过危机还 需要强 有 渡 力 的手段和行之有效 的办法 。富兰克林 ・ 罗斯福会以什么样 的方法 帮助美 国人再次过上幸福 的 日子 呢? ) 2 .罗斯福新政 的实施 这是本节课 的重点 内容 。说罗斯福新政重要 、 响深远 , 影 依据是什么 ?当然要从 内容 中体 现 , 因此要 仔细 的分析 。为 此 , 是这样处 理的 : 我 先播放视频 , 让大家带着问题观看 , 然后 再辅 以史料 , 同学们 总结 归纳 出罗斯福新政 的内容来。 请 投影 : 哥伦 比亚 大学 商学院教授 约瑟夫 ・ 蒂格利茨 ・ 斯 他意识到政府应该采取行动 , 那是一个非常时期 , 要非常 的 需 措施。所以 , 他实施 了一 系列 的政 府工程 , 比如修建公 路 , 以 此来满足美国人真正的需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历史 学教授埃 里克 ・ 方纳 : 富兰克林 ・ 罗斯福让联邦政府 , 通过社会保 障体 系 、 最低 工资法律、 福利法律 、 府雇用 以及其他 措施 , 政 承担起 保 障美 国人 民经 济安 全的责任 , 支持人们获得经济 上的 自由。 以上两则 材料均 出 自《 大国崛起》 说词 解 ( 阅读史料得出观 点是对 学生 “ 论从 史 出” 力的培 养 。 能 视频 的播放是更好 的启发学生的思维 , 调动参 与的积极性 。 ) 最后 , 再用表格的形式一 目了然的把措施的具体 内容和结果 投影出来 , 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把握 , 给学生—个完整的印象。 3 .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这是本节的难点。一般对罗斯福新政 的评价大 多侧 重于 其积极作用的发挥 , 容易忽视其本质 , 因此要教会学 生全面地 看问题 , 要辨证 的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在讲 解新 政的作 用 时 , 首先 设 问 : 如果 罗斯 福不 实行 新 政, 当时 的美 国将会 出现什么情 况? ( 学生展开讨 论 , 一 让 进 步激发他们 的求 知热情 , 并培养学 生合作学习 的能力 。 然后 ) 播放视频 , 并结合课 本 “ 学与思 ” 的相 关 问题 , 学生 展开 讨 让

例谈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例谈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例谈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一“数与代数”的教学实施在传统中小学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方面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

但是,不少内容与时代的要求以及新的教育理念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教学要求及实施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过分追求科学性和系统性,内容庞杂;过分追求”形式化”,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过于强调繁琐的计算和推导,忽视对问题本质的理解;过分强调概念、公式的记忆和技能的训练,缺少问题情境的创设;计算方法单一,不重视估算等。

结果导致学生看不到数学的用处,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更不会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感到数学课“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针对这些问题,《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或学习要求作出了调整,主要表现在:重视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适度淡化”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重视在具体情境中去体验、理解有关知识;注重过程,提倡自主学习,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和探求模式的过程;注重应用,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倡使用计算器,降低对运算复杂性和速度的要求,注重估算等。

1.“数与代数”教学的原则在“数与代数”领域,最为重要的转变是:“把数学看作是大量概念的记忆与技能的掌握”转变到“认为数学是一种数感形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我们的教学应以此为导向,全面贯彻落实这一思想。

“数与代数”学习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符号来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发展符号感,即运用数和符号表达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表达);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用数和符号表达的问题(操作);能从数和符号运算中得出结论并对结果进行检验(解释)。

《标准》强调,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繁琐的、重复的、技巧性很高的计算应当削弱,学生的精力应放在学习更有价值的内容上。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数与代数”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过程性原则《标准》在内容和目标上的变化要求“数与代数”的教学应采取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和简单的数学应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谈简约课堂的四个切入点

例谈简约课堂的四个切入点

例谈简约课堂的四个切入点章亮(绍兴市越城区蕺山外国语学校,浙江绍兴 312030)摘要:简约而不简单是政治课堂的追求。

简约表现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但课堂导入宜 开门见山,重难点突破宜一击中的,课堂小结宜錦上添花,课后探究宜精挑细选,无疑是我们追求 政治简约课堂的四个重要切入点。

关键词:简约课堂;课堂导入;重点难点;课堂小结;课后探究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张弛有序的过程,从上 课开始到教学结束,全是精彩的内容自然是上 乘之作,但若是只为课堂华丽热闹而偏离内容 教学,则容易产生教学的过度化。

本文结合“收 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的磨课过程,谈谈对 思想政治课简约课堂建设的认识。

一、课堂导入宜开门见山,切忌冗长拖沓、云山雾罩导入教学需要有新意和创意,以便吸引学 生的注意,但不能冗长拖沓。

讲了一大堆有趣 的东西,结果学生听得异常开心,教学的目标 与主题却迷失在这些有趣的东西里头,这样的 材料运用与活动设计,其教学意义不大。

【首次教学概述】教学伊始,教师播放自己前往陕西西安旅 游时路上看到的民风民情视频。

视频呈现火车 一路向西,风景越来越美,人口越来越多,经济 越来越洛后的景象。

教师本意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设置,使教学 形式新颖,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贫富差距”这一教学内容中来。

但实际效果是,学生对视频 中的美景指指点点,颇感兴趣,而对教学所要 达到的目标熟视无睹。

直到教师多次提醒学生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12~1_^应当“从经济发展状况看一路上有什么变化”时,学生的好奇心才有所收敛,进入教学环节。

这一过程经估算,大约花费了 6分钟(包 括视频播放时间)。

经过多次提醒,学生的注意 力最终虽被拉到了教学主题的学习中,但效果 不佳,因为强扭来的主体思维是不开放的。

这 样的教学设计,拖沓冗长,需要修改。

【修改后教学概述】幻灯片呈现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主要的经 济指数,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图中的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 议。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中的一个 主旨句——“ 那 是一个幸运 的人对一个 不幸者的愧怍” ,
“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 解 一篇文章 的“ 钥匙 ” , 以文 章关键句为切 人点来展开课文 教学 ,
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句话 中的三个词 “ 幸运的人” 、 “ 不幸 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 根据新课标 ,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 从 中切人 。 以及“ 愧怍 ” 的深层含义 , 从而真正理解杨绛先生 的思想情怀 。 习需求 , 灵活切人 , 导而有法 , 选择有效的切人点来激发学生 的求知 者” 二、 找 准 文 本 切 入 的 角 度 欲, 从而达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目标。
迎着和煦的春风 , 感受春 天的气息 时 , 是多么惬意 的情感和构思的匠心 。我们语文教材 中有不少课文 的标题精彩纷 踏着茵茵绿草 , 从各个角度对题 目进行审视 、 分析 , 探究题 目与 中心内容的关系。 不 同的题 目类型我们可以分别对待 。 有的题 目揭示 了文章 的 中心 。 对 于这类题 目, 我们就可 以单刀直人 , 直奔 中心 。 如《 敬畏 自
要作用的关键 的词 、 句、 段, 在具体教学 中尝试 以此为切入点展 开
课 堂教 学 , 能更好地触动学生心弦 , 引起 丰富的想象 和联想 , 得 到 情 感或哲理上的启示 。
法精 当。 找到这样 的切入点 , 不仅 能让教 师“ 牵一发 而动全 身” , 四
两拔 千 斤 ; 而 且 能 激 发 学 生 的 阅 读 兴趣 和 探 究 的欲 望 , 从 而 提 高 语 文课 堂 的教 学效 率 。
从关键词切入。如笔者上 《 记承天寺夜游》 时, 就抓住能表 现
文章主 旨的一个 “ 闲” 字, 以此切入 , 引领 师生一起 走进文本 , 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新课程教学中几个方面的切入发表时间:2009-07-06T16:34:26.763Z 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7期供稿作者:谢修杰[导读]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如何使一堂课更完美是教师毕生的目标。

例谈新课程教学中几个方面的切入谢修杰【摘要】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如何使一堂课更完美是教师毕生的目标。

在一堂数学课中,概念、定义是数学的主线, 如何将它们授于学生,要预先设计,设计时要找到传适合的切入,学生能轻易地接受它们。

例题讲解中,也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将实际情况与知识搭桥。

学习教材中阅读材料,数学教师应考虑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教师为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寻找切入,从而展开探究活动。

【关键词】切入;引导;解决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授一节新课,授课开始的形式与教学效果极大有关。

犹如一场电影的好开头,抓住观众,让他们非看不可。

数学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到问题的切入,进入数学世界,力求学生对知识进探究,带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体验知识建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贯通课堂内外。

在课堂里如何寻找切入,进行课堂教学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1.学习定义与概念方面切入定义与概念是数学的精髓、灵魂,是对数学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只有理解定义与概念,才能正确掌握定义与概念。

数学教师不得不为学生学习定义与概念找到切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对定义与概念进行深刻理解,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定义与概念。

例如在讲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课中的片段:师问:你出家门向东行走200米,再向南行走100米就是电影院,你能在图纸上标出电影院的位置吗?(提示,以家门为基准点建立一个“十字架”)如图(1)所示:生答:点P就是电影院师问:把“十字架”所在的直线改为以横两条数轴,点P可怎样表示?如图(2)所示:以上通过举例生活中普及存在的问题后,切入“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学生对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不再感到困难。

数学的定义概念本来就是对生活的抽象和概括,学习定义概念,可以找生活中的类似的例子切入. 如下有教师在上八年级下册《反证法》中,为学习反证法概念的理解作如下设计:老师先讲一个故事:“相传古时一贤臣被一奸臣所害,被判了死罪,皇帝念其有大功,采用了命运来最后裁决的办法。

用两张小纸片,一张写个‘活’字,一张写个‘死’字,处决前由他来抽,抽到‘活’字便可赦免.奸臣歹毒无比,命人把两张纸片都写上‘死’字,巧被贤臣的朋友知识,并告诉了贤臣,贤臣稍加思索便高兴地说:‘我有救了’。

当抽纸时,只见他抽出一张纸片,谁也不让看,便吞下肚里,监斩官只好问 下的纸片是什么字,剩下的无疑是‘死’字,于是这位贤臣被赦免了。

” 师问:他为何能死里关逃生?以上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故事后,很自然地切入“反证法”的概念. 教师不能机械地将概念、定义塞给学生,教师一定先寻找到切入,后通过切入引导学生把握概念、定义的内涵。

2.学习公式、定理方面的切入初中数学中的公式、定理及其性质结论是经过数学证明的真命题,是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解题的依据和工具。

为学生掌握公式、定理,教师选择合适的切入,提供有效的帮助。

例如下在上浙江版八年级上册《方差与标准差》合作学习中的片段: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甲命中环数 7 8 8 8 9乙命中环数 10 6 10 6 8(1)请分别算出甲、乙两名射手的平均成绩。

(2)请根据这名射击手的成绩在图中画出折线图。

思考问题:(1)甲、乙两名射击手他们每次射击成绩与他们的平均值比较,哪一个偏离程度低?(2)射击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与折线的波动情况有怎样的联系?(3)用怎样特征数据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可否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和的差的累计来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是否可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差的和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4)数据的偏离程度与什么关系?最后导出S2= [(x1-)2+(x2-)2+…+(xn-)2 ] 以上通过逐步设问为找到方差的公式导出的切入,帮助学生对方差公式的理解、掌握。

学习公式、定理,学生必须理解公式定理证实的过程,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切入公式概念。

这个过程中提问起了很大的作用。

如下上浙江版八年级上册《探索勾股定理》教案片断:师:打开投影机,展示以下四个问题:问题1,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公别为3cm、4cm,则它的斜边长为多少?请量一量。

问题2,将上述三角形的三边长各自平方后,有什么关系?问题3,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5cm和12cm时,它们的斜边又为多少?提出你的猜想。

问题4,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请量一量,算一算,检验你的猜想是否成立。

学生就前三个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会得出猜想,勾股定理的表达式a2+b2=c2。

对于第四个问题,学生千篇一律地画出了一个三边分别为6cm、8cm、10cm的一个直角三角形。

教师与学生配合“默契”,检验勾股定理的表达式成立也就“顺理成章”。

以上的提问还没有处理好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画一般直角三角形,加以检验,是导出勾股定理的切入。

当然教师运用四个全等三角形引导学生,拼成正方形证实勾股定理,如图(3)图(4)所示,可以写出一个关系式:c2=(b-a)2+4• ab=a2+b2也可以作为检验勾股定理。

以上两个例子体现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逐步切入,公式定理得以证实。

3.例题与习题方面的解切入一般地,教科书中的例题及其所给的解题方法是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为巩固数学新知识提供示范,教科书中的练习和习题的作用同样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教师对解例题和习题不敢轻视,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引导学生展开对例题习题探究与反思,巩固本课堂所学的知识。

教师是怎样找到切入解决例题习题的?如上浙江版八年级上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例题习题的过程:例3,某工厂用如图所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糊横式和竖式两种长方体的包装盒(无盖)如图(5),图(6)。

现有长方形纸板351张,正方形纸 151张,要糊的两种包装盒的总数为100个。

若按两种包装盒的生产个数来分,问有几种生产方案?如果从原料的利用率考虑,你认为应选择哪一种方案?师问:如果之两种包装盒各要生产50个,则共需要这样的长方形纸板多少张?需要正方形纸板多少张?生答:3×50+4×50=350 350张长方形2×50+1×50=150 150张长方形师问:请同学们填写下表:横式无盖盒竖式无盖盒合计现有纸板x 100-x长方形 3x 4(100-x) 3x+4(100-x) 351正方形 2x 100-x 2x+100-x 151学生填写右下方的8个空白处,3x、4(100-x)、3x+4(100-x)、351、2x、100-x、2x+100-x、151。

填写上表是解决此问题的切入,可列出不等式组3x+4(100-x) ≤3512x+100-x≥151例题习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引导过程中,设计铺垫,由浅到深,直至例题习题解决。

教师的引导切入是关键。

如下为讲解浙江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习题的过程。

如图(7),在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B的坐标为(15,6),直线y= x+b恰好将矩形O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求b。

同学们看题目后,教师看看学生没反应,开始通过提问引导。

师问:同学们,怎样的直线可以将矩形OABC面积平分?学生甲答:BC垂线平分线平分它的面积。

师问:你们所提的直线是否符合y= x+b吗?怎样的直线能平分矩形OABC的面积呢?学生答:过中心P的直线都能平分矩形OABC的面积,所以应将P的坐标P(,3)代入y= x+b即可得b= 教师讲解例题习题,巧设提问,由浅至深,切入问题核心。

4.学习“阅读与思考“材料,拓展课内知识方面的切入新课程有别于原浙江版的新课程,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一大亮点是增加了一定数量的阅读与思考材料。

在教学中教师有选择地利用这一亮点作为切入引导学生学习“阅读与思考”材料,拓展课内知识。

如下阅读材料选自浙江版八年级上册P43《从勾股定理到图形面积关系的拓展》的内容展示: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而a2 ,b2,c2所看成是以a,b,c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

因此股定理也可以表述为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以斜边为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如图(8)可知S3= S1+ S2如果以直角三角形三条a,b,c为边,向图形外分别作正三角形如图(9),那么是否存在S3= S1+ S2呢?S1 = a2 S2 = b2 S3= c2可得到S1+ S2= (a2+b2)= c2∵a2+b2=c2,∴S3= S1+ S2以上从勾股定理a2+b2=c2,拓展到三个等边三角形的面积的关系。

S3= S1+ S2再看以下两个类似的图(10)图(11)S1+ S2= S3成立吗?由图(10)图(11)得S 1= ∏a2• = ∏a2 S2= ∏b2 S3= ∏c2,以c2=,a2+b2得到S1+ S2= S3S1+ S2= ∏a2 + ∏b2 -( ∏c2, ab)2 = a(a2+b2-c2)+ abS3= ab c2=,a2+b2 S1+ S2= S3 以上一系列图形共同反映了,从勾股定理a2+b2= c2,到图形面积关系S1+ S2= S3的拓展,勾股定理作为钥匙切入面积问题。

阅读材料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条件的学生,适应于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教材由于阅读材料表现出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要把握解决问题的切入,引导学生逐步切入到问题的核心.教学中,教师通过生活存在的例子凭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把握每堂课中问题的切入,上好每堂课。

参考文献1.何建武《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的运用的策略》初中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论文集(内部资料)。

2.曹新《新课引入浅谈》赵先贵,陈贸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文库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3.范良火岺申,张宝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5。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上塘镇城关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