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 ,全部资料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百家争鸣》课件(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消极悲观的态度代表没落的 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
2、庄子
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 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2、法家的政治实践
诸侯国 变法者
魏国 李悝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荀 子
材料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 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 能胜。” 材料二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含义
“百家”:泛指数量多。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 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 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一、早期儒学
“礼”: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保守性
民本思想 1、孔子 政治思想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思想 逐步改良 成就 和文 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化贡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献 整理古籍:
“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评价: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四、墨家主张
1、宗旨、核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2、主张: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3、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 制崩 --荀子关于人与自 然的认识 --孔子、老子、墨 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韩非子的 思想主攻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 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 评价: 意义,影响深远。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3.荀子
主要思想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 水”;礼法并用。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 思想
1、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 意义。 2、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 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3、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 业的发展 4、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孟子
主要思想
请指出:墨子的思想核心,并说明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分 析其积极意义。
材料3
孟 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孟子· 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下》
材 料
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 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 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老庄之学
1、老子
哲学思想: (1)用“道”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道”是万物的本 源,“道”是世界的根本;
(2)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思想的核 心是什么?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
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思想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 君轻”的思想;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 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 对战争 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子曰:“仁者爱人。” 材料1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知识点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守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株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待 民,皆守株之类也。” 兔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 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 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楚国 吴起
韩国 申不害
齐国 邹忌
秦国 商鞅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 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
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商鞅变法(政治、经济、文化)有利于打击旧制 度;建立封建制度。
3、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 ①法、术、势三派 1、理论来源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 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 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请思考:韩非子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 须与时俱进。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 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 “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 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 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 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 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 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 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 侯国。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 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 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 之。 ——《墨子》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2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
2、观点主张
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②“参验法”
3、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4、作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
韩非子主张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是顺应 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同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秦朝结束诸 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 论基础。 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 化。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 兼并战争
阶级关系:诸侯士大夫(新 兴地主阶级)崛起,“士”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 ,学术下移,私 学兴办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 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 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