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篇》考论

合集下载

《论语·先进篇》考论

《论语·先进篇》考论
也不得 其 死然 ”是孔 子 所说 的话 。另外 , “ 由” 字应 为 “ 回”字 孔子预见子路死于非命 ( 《 左传》 哀公十五年: 子路死于卫难事 ) , 之 误 ,上 文 已经分析 过 了,这 里不 再 多说 。白话译 文 :闵子骞 侍 奉在侧 , 阁阁如一派刚正之气。 冉有、 子贡, 侃侃如一派和乐之 气。 是 不 可信 的 。
论坛 ・ 交 流
课程教育 研究
r s e 里 ! 垡
三 ±

《 论语 ・ 先进篇 》考论
英亚 娟
( 山西省晋 中市卫生学校 山西 晋 中 0 3 0 6 0 0 )
【 摘要 】 在 阅读 《 论语 》 及 其训 注的过程 中,发现 《 论语 》中有一些难 以解释 的词句,经求证 ,被认为是错 字、衍文 、缺 文或错 简类等的字句,兹就 《 论语 ・ 先进篇 》中的此类现 象作一考证。 【 关键词 】 错 字 衍文 缺文 错 简 异文 考释 【 中图分类号 】 G7 1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2 0 1 5 )1 1 一封二 一 0 1
经阅读考证, 《 论语》中的存疑现象彳 艮 多,本文主要 以 《 论 语・ 先 进篇 》 为主考 论其 中的存 疑 现 象 , 主要 是从 此篇 中的错 字类 、 衍 文类 、缺 文类 、错 简类 以及异 文现 象方 面进 行讨 论 。 错字 类考 释 此 类主要 是 由 于字形 的相近 造成 了在 流传 中的错误 ,下 面进 行举 例说 明 。 ( 1 ) 闵子侍 侧 ,阁阁如 也 ;子路 ,行行如 也 ;冉有 、子 贡 , 侃侃 如也 。 子 乐。 “ 若 由也 ,不得 其死 然” 。 按: “ 由” 字乃 “ 回”字之误 ,因为其形 近 。从此 章 大意 可 以看 出 ,孔 子 目睹 了闵子 、冉 子、子 贡 、子路 等 弟子们 气度 轩 昂 而心情愉 悦 , 于是 回忆起 了颜 回 , 叹 息他 “ 不得 其死 然 ” 。 所谓 “ 不

【儒】论语·先进篇(1)选拔官员质朴者应优先

【儒】论语·先进篇(1)选拔官员质朴者应优先

【儒】论语·先进篇(1)选拔官员质朴者应优先原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1)先,《说文》:“先,前进也。

”即前进。

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

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

本义是前进,走在前面。

本章指先前的。

(2)进,《说文》:“进,登也。

”即向上登高。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隹”,象小鸟形,下面是“止”(趾)。

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故用以表示前进。

本义是前进,与“退”相对。

本章指任官,出仕。

(3)野,《说文》:“野,郊外也。

”段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

形声,从里,予声。

《尔雅·释言》:“里,邑也。

”本义是郊外,野外。

(4)后,《说文》:“後,迟也。

”会意,金文,从“彳”( chì),表示与走路有关,从“幺”( yāo,小),从“攵”( suī),是“足”的反写,有“行路迟缓”的意思。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幺者小也,小而行迟,后可知矣。

”本义是迟到,走在后。

本章指质朴。

(5)如,《尔雅》:“如,往也。

”即去,往。

《说文》:“如,从随也。

”即依从跟随。

会意,从女,从口。

本义是遵从,依照。

本章指假如、如果。

(6)用,《说文》:“用,可施行也。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

桶可用,故引申为用。

本义是使用,采用。

本章指用其为官。

(7)从,《说文》:“从,随行也。

”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

本义是随行,跟随。

本章指参与政事。

译文先前学习礼乐出仕的,是具有质朴特点的弟子。

后来学习礼乐出仕的,是具有文质彬彬特点的弟子。

如果用其为官,那么我就让先前学习礼乐的弟子参与政事。

解读我们开始学习《论语》的下部,有关上部和下部之分,还要从《论语》的结集说起。

“语”,就是孔子所说的话,时间大概在孔子三十岁以后,一直到孔子去世。

“论”,就是讨论,孔子在世四十年间所说的话,凡是记载在《论语》之中的,都是他的门人弟子、以及再传、三传以下弟子,日常所讨论的内容。

古文经典《论语先进篇》原文及译文

古文经典《论语先进篇》原文及译文

古文经典《论语先进篇》原文及译文论语·先进篇出自《论语》,主要说明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以及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先进篇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先进篇》原文原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新谈《论语.先进》

新谈《论语.先进》

新谈《论语.先进》1.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对于大一统社会尊卑位次匹配的原则和方法,更倾向于通过“后天礼仪学习”尤其实践中来实现,并不完全赞同夏商周沿袭“血缘世袭”方法。

这是其一。

其二。

“后进”者即便经历过严格的外加礼仪学习甚至少数实践,但是他们往往还缺乏大一统社会止境的充足的磨砺,导致其内在仁德境修缮不够充分。

而“后进”者内在仁德境修缮,因为这方面弊端少得多。

以上两点,导致了孔子直接对“先进和后进”选择上,更倾向于“后进”。

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孔子晚年喟叹昔日得意门生多已不在身边。

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白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对于自己学生仁德境修缮各有千秋予以了评论。

也就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内在仁德境外展礼仪在德行方面(就是能更精准地符合大一统社会止境道德规范)较为优秀。

冉有季路内在仁德外展礼仪在政治上较为优秀(他们更适合大一统社会组织止境管理方面)。

子游,子夏内在仁德外展礼仪在文学方法较为优秀。

宰我子贡则在辩才方面较为优秀。

4.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这句话意思是说,颜回对于孔子自己仁德修缮尤其提升,没有什么帮助,在于颜回提不出相反意见。

引申开来,孔子尽管非常赞赏颜回,但是这种赞赏中也有批评,那就是颜回这种学生对孔子学术体系发展不会有多大帮助。

在孔子儒家学术体系发展上,孔子对颜回不寄希望。

用今天的教育体系衡量,孔子每次出考题,颜回都能考试满分。

但是孔子知道颜回这样的学生没有多大出息。

因为一个真正创造者是有对老师叛逆精神的。

一个完全没有一点,叛逆精神的学生,也注定没有创造精神。

也就是说,孔子对于学生也有另一种希望,那就是希望学生有着自己的主见并带有叛逆精神的主见。

然而孔子也许没有想到,在他学生学生中,最终走出来的却是墨子。

但显然墨子叛逆也超过了孔子仁德止境所允许的叛逆的尺度。

《论语·先进》

《论语·先进》
《论语· 先进》
先秦语录体
篇幅简短,平朴自然 多为只言片语,少神体感较弱。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 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先進、后進:進學的先后 野人、君子:身份地位的高低 先進武器 先進分子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 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需要注意的语言问题:古人在对话中称 呼对方,若为平辈称呼字,若为长辈采用 敬称,若称呼晚辈,叫对方的名。自称, 称自己的名,表示谦恭。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曾皙:名點,字皙 冉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论语·先进(节选)》讲义

《论语·先进(节选)》讲义

《论语·先进(节选)》一、教学目标1.把握先秦语录体散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和艺术特征;2.了解先秦儒家学派在人生理想方面的复杂倾向。

二、要点聚焦1. 辞约旨丰、言浅意深的语言风格。

2. 孔子人生感叹中所包含的复杂意味。

三、孔子生平1、孔子的先祖为殷商王族,商亡以后,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

数百年后,宋国内乱,微子后代的一支孔防叔为躲避迫害而逃奔鲁国,定居于鲁,其后代遂为鲁人,孔氏一脉亦由此而沉沦为士族。

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为鲁国陬邑大夫,以勇武见称于当时。

先娶于施氏,生九女,无子。

其妾生一子,有足疾。

遂娶颜氏之女,名征在,生孔子,名丘,字仲尼。

其时为鲁襄公二十一年(一说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

孔子约3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成人。

鲁国是周公子伯禽封地,保存周代典章文物最为完备,故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其士人也多以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谋生进身的手段。

受此环境之熏陶,孔子从小就对礼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作游戏时,常陈俎豆、设礼容。

约17岁时,母亲也去世了。

为了谋生,孔子曾任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畜牧)的微职,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但从未放弃对学术的追求,自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且“信而好古,敏以求之”(《论语·述而》)。

举凡古代典籍,无不广搜深研,同时多闻阙疑、学思并举,故能卓然有所自立,年方30即以博学知礼而闻名于世。

于是退出仕途,开始了授徒讲学的生涯。

鲁国自宣公以后,权力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所操控。

昭公初年,三家更瓜分了鲁国的军权。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孔子仰慕周代的礼乐文明,对“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以《雍》彻”(《论语·八佾》)等践踏周礼的举动,给予了强烈的批评。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君臣内讧,昭公兵败逃往齐国。

《论语300讲》解析讲义十一-先进篇

《论语300讲》解析讲义十一-先进篇

《论语300讲(全二册)》2011年中华书局出版作者是傅佩荣《论语》解析讲义十一先进篇11.1本讲我们学习《论语•先进第十一》第一章: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再得到官位的是淳朴的一般人,先得到官位再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

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再做官的人。

”这段话的翻译向来就有许多争议。

有些人把“先进”当做商朝的人,“后进''当做周朝的人。

我们认为,“进在这里是“接近”或“进入”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学习先学习礼乐,然后再做官的,叫做“先进于礼乐,二而那些卿大夫、贵族之家的子弟生下来就有官位,然后再去学习礼乐,就叫做“后进”。

孔子所教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第一种:先学习礼乐,然后再做官。

这样的人是“野人”,即淳朴的一般百姓。

这样,意思就很清楚了。

大家都有一样的能力,你要用哪一种人出来做官呢?孔子喜欢用第一种人。

他在平凡家庭长大,没有做官的机会,就设法学习礼乐,学会了之后才能做官,所以肯定学得不错。

就好像你要用两个人,一个人没有任何保障,如果功课不好,就没有工作;另外一个人已经有工作了,只是在进修,有时候就不太在乎,反正念得好不好,还是有工作。

这两种人就类似这个情况。

孔子接着说:“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这个“君子”,不是指德行高超,而是家庭背景特别,是卿大夫的子弟。

按当时的规定,卿大夫的子弟十五岁以后可以上大学,三年之后,如果通过测验就可以做官了。

譬如说,先做个副县长,再慢慢地往上升。

这种人称为“后进”,就是先有官位,然后再学礼乐的人。

孔子说,如果让他选用人才,他会选“先进”这种,也就是孔子的学生这样的人。

这些学生按照过去的情况是没有机会学习的,更不要谈做官了,但是因为整个国家社会的需要,人才越来越少,所以才从民间选拔人才。

这样的选拔,就非常客观公平,要看你能力够不够。

做官为什么一定要懂得礼乐呢?因为在周公制礼作乐以后,礼乐成为社会教化的基础。

《论语》原文+注释 先进篇

《论语》原文+注释 先进篇

《论语》原文/注释先进篇子曰:“先进于礼乐[1] ,野人也[2]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3] 。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1] “先进”句:指先在学习礼乐方面有所进益,先掌握了礼乐方面的知识。

“后进”反之。

[2] 野人:这里指庶民,没有爵禄的平民。

与世袭贵族相对。

[3] 君子:这里指有爵禄的贵族,世卿子弟。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4] ,皆不及门也[5] 。

”[4] “从我”句:公元前489 年(鲁哀公四年,当时孔子六十一岁),孔子周游列国,率领弟子们从陈国去蔡国。

途中,楚国派人来聘请孔子,孔子将往楚国拜礼。

陈、蔡大夫怕与己不利,便派徒役在郊野围困孔子。

孔子和弟子们断粮七天,许多人饿得不能行走。

后由子贡去楚国告急,楚昭王派兵前来迎孔子,才获解救。

当时随从孔子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回等。

公元前484 年,孔子返回鲁国后,子路、子贡等先后离开,有的做了官,有的回老家,颜回也病死了。

孔子时常思念那些在艰危中跟随他的弟子们。

[5] 不及门:“门”,指学习、受教育的场所。

“及”,在,到。

不及门,指到不了、不在他的门下受教育。

一说,是“不及仕进(卿大夫)之门”,“孔子弟子无仕陈蔡者”。

德行[6]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7] :宰我,子贡。

政事[8] :冉有,季路。

文学[9] :子游,子夏。

[6] 德行:指能实行忠恕仁爱孝悌的道德。

[7] 言语:指长于应对辞令、办理外交。

[8] 政事:指管理国家,从事政务。

[9] 文学:指通晓西周文献典籍。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10] 。

”[10] 说:同“悦”。

这里是说颜渊对孔子的话从来不提出疑问或反驳。

子曰:“孝哉闵子骞[11]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12] 。

”[11] 闵子骞:当时有名的孝子,被奉为尽孝的典范。

他的孝行事迹被后人编入《二十四孝》。

参阅《雍也篇第六》第九章。

[12] 间:挑剔,找毛病。

昆:兄。

南容三复“白圭”[13],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14] 。

《论语译注》考辨四则

《论语译注》考辨四则

论语译注》考辨四则《论语译注》是杨伯峻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学术成就很高、影响很大的一部《论语》译注类著作。

但是书中有些注释仍然有可商榷和修改的地方,接下来笔者针对以下四句可商榷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分别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主忠信”、“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民免而无耻”。

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在《论语?泰伯篇》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①杨伯峻先生的译文为:“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

'”这样理解就反映了孔子愚民主义思想,但似乎和孔子民智和整体的思想体系不符合。

杨先生还在注释中详细列举了其他语例:“这两句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补》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不必深求。

后来有些人觉得这种说法不很妥当,于是别生解释,意在为孔子这位‘圣人”迥护,虽煞费苦心,反失孔子本意。

如刘宝楠《正义》以为‘上章是夫子教弟子之法,此民字亦指弟子。

'不知上章‘兴于诗'三句与此章旨意各别,自古以来亦曾未有以‘民'代‘弟子'者。

宦懋庸《论语稽》则云:‘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而所不可者亦使知之。

或曰,与论所可者则使共由之,其不可者亦使共知之。

'则原文当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恐怕古人无此语法。

若是古人果是此意,必用’则’字,甚至’使’下再用’之’字以重指’民’,作'民可,则使(之)由之;不可,则使(之)知之’,方不致晦涩而误解。

”在《论语集释》中:“由,用也。

”《论语传注》中:“子产治郑,都鄙有章,郑民始怨而后德之。

故使之行其事可也,而欲使明其事则势有不能。

是不可知者,即其所可由者。

”同时引用孟子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论语传注》还提到:“由之且欲之知之兮,则样岂不更善?先王之时,妇人褥子皆知礼义,教使然也。

论语先进篇十一

论语先进篇十一

本篇取“先进于礼乐”句中“先进”两字为篇名。

上篇谈孔子饮食起居祭祀之礼仪,本篇接续《雍也篇》《泰伯篇》孔子进一步对弟子们的评价以及鼓励和教诲。

一、对众弟子的概括评述。

一是四科十哲的综合评述,二是闵损、子路、冉有、子贡四哲外貌的描绘,三是高柴、曾参、颛孙师、仲由四贤性格的评述。

二、对众弟子的单项评述。

1、对闵损孝道的赞扬。

2、对南容“三复白圭”的赞许。

3、对冉求为季氏聚敛的批评。

4、对仲由冉求“具臣”的批评。

5、对子路“事人”不“事鬼”的批评。

6、对子张的“践迹”而“入室”的教诲。

三、对颜回的评述。

本篇集中直接评述颜回的有八章,颜回对孔子的学问心领神会,“于吾言无所不说。

”勤奋好学,而且有“不迁怒”、“不贰过”、“不伐善”、“不施劳”众多美德,颜回早于孔子而逝,孔子为之“哭之恸”,尽管孔子不同意越礼厚葬,但弟子们还是厚葬了颜回,众弟子中,孔子对颜回评价是最高的。

四、对子路和冉有的因材施教。

“闻斯行诸”,因人而异的教育。

五、对众弟子的立志教育及评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原文】11.1子曰:“先进于礼乐①,野人也②;后进于礼乐③,君子也④。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⑤。

”【注释】① 先进于礼乐: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人。

关于“先进”、“后进”历来都有很多解释,我们采用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它符合孔门“学而优则仕”的观点。

② 野人:指在野的读书之人,没有官爵的人。

③ 后进于礼乐:与“先进于礼乐”相对而言,指先做官,为了统治的需要,再去学习礼乐的人。

④ 君子:指享有世袭特权的卿、大夫及其子弟。

⑤ 从:听从。

这里作“用”、“选用”讲。

【语译】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人,是普通平民;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是世袭君子。

如果选用人才,那我就要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解读】本章孔子谈“学而优则仕”和“仕而优则学”。

在《孝经》中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为官治国必以礼乐。

《论语》之教:先进与后进之辨

《论语》之教:先进与后进之辨

《论语》之教:先进与后进之辨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 (《论语·先进篇)先进与后进,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的。

孔子的学生们,有两类,一类是早先跟着孔子学习的,如子路,子贡,颜回这些。

一类是周游列国时及以后所收的弟子,如子夏,子张。

前者可能为先进,后者可能为后进。

这里的“进”,是进门之谓。

还有一说,就是仕与学的关系。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先进是学而优则仕的一群人。

而后进是仕而优则学的一类人。

先进的家庭背景是平民,后进的家庭背景是贵族。

类似于寒门学子与贵N代。

关于“野人”与“君子”,可能是孔子重新赋义以前的说法。

可能是君子与小人的原本含义。

也就是平民与贵族之别。

关于野人,也可能是质真之人,君子,可能是文过之人。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野人,没有世袭的爵位,也就是庶人。

这样的人,通过学习礼乐之道,而后能从政,获得爵位,成为新生代的贵族。

这属于贫而乐道,从政而有所成。

这样的人呢,如果他管理自己的封地,他最有可能用礼乐之道管理,也会找这样的士人帮助自己管理。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这属于仕而优则学的一类人。

他们先有爵位,然后再来学习礼乐。

这属于富而好礼者。

那么,这样的君子,他践行的礼乐之道到底彻不彻底呢?我们可以想见。

如果他推行礼乐之道,他面对的阻力会更大,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强大阻力。

他比较难打通学与行之间的通络。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这个用,我觉得有三层。

一是用人,一是被用,三是一起做点事。

用人,好说。

是选择用那些平民士子,还是用贵族士子。

那么,相应的,“从”,也就是选用之意。

用,被用之意的话。

他愿意被那些因学习践行礼乐而有爵位的贵族所用。

那么,后面的从则为,跟从,依从。

用,一起做点事的话。

从,和某某在一起。

我更倾向于第三种解释。

我们看后面的,颜渊篇,子路篇,宪问篇,多是孔子的弟子们学与仕之事。

卫灵公篇,季氏篇,阳货篇,诸侯,士大夫,陪臣,属于当时的贵族。

孔子所在之世为无道之世。

论语先进篇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论语先进篇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论语先进篇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本篇引语】本篇共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过犹不及”等。

这一篇中包括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并以此为例说明“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

最后一章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倾向。

【原文】11·1 子曰:“先进(1)于礼乐,野人(2)也;后进(3)于礼乐,君子(4)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1)先进: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

(2)野人:朴素粗鲁的人或指乡野平民。

(3)后进: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

(4)君子:这里指统治者。

【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

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评析】在西周时期,人们因社会地位和居住地的不同,就有了贵族、平民和乡野之人的区分。

孔子这里认为,那些先当官,即原来就有爵禄的人,在为官以前,没有接受礼乐知识的系统教育,还不知道怎样为官,便当上了官。

这样的人是不可选用的。

而那些本来没有爵禄的平民,他们在当官以前已经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礼乐知识,然后就知道怎样为官,怎样当一个好官。

【原文】11·2 子曰:“从我于陈、蔡(1)者,皆不及门(2)也。

”【注释】(1)陈、蔡:均为国名。

(2)不及门:门,这里指受教的场所。

不及门,是说不在跟前受教。

【译文】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

”【评析】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学生从陈国到蔡地去。

途中,他们被陈国的人们所包围,绝粮7天,许多学生饿得不能行走。

当时跟随他的学生有子路、子贡、颜渊等人。

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鲁国以后,子路、子贡等先后离开了他,颜回也死了。

所以,孔子时常想念他们。

这句话,就反映了孔子的这种心情。

【原文】11·3 德行(1):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论语《先进-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先进-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先进-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先进-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十一一]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一起学《论语》11.3先进篇——回也,非助我者也

一起学《论语》11.3先进篇——回也,非助我者也

一起学《论语》11.3先进篇——回也,非助我者也一起学《论语》11.3先进篇——回也,非助我者也【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白话】孔子说:“颜回啊,不是一个能助于我的人,他对我所说的话没有不高兴的。

”【释词】助:助益。

孔安国:“回闻言即解,无可起发增益于己。

”钱穆:“颜子闻一知十,不复问难,故曰非助我者。

”朱子:“助我,若子夏之起予,因疑问而有以相长也。

”无所不说:说,同“悦”。

颜子闻孔子之语就能入心深解,心感愉悦。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称颜回之贤也。

凡师资问答,以相发起。

若与子夏论《诗》,子曰:“起予者,商也。

”如此是有益于己也。

张栻曰:常人闻夫子之言,不能疑而问,与问而不当,固无所助也。

学者则有助矣,疑而问,问而益得以发其精微。

朱子曰:颜子于圣人之言,默识心通,无所疑问。

故夫子云然,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

《论语义疏》曰:圣人为教,须贤启发。

游参之徒,闻言辄问,是助益于我,以增晓导。

《论语正义》曰:教学本是相长,故夫子言子夏为“起予”,正以质疑问难,义益可明也。

徐幹曰:仲尼亦奇颜渊之有盛才也,故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颜渊达于圣人之情,故无穷难之辞,是以能独获亹亹之誉,为七十子之冠。

阳明先生曰: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

圣人之言,本自周遍,但有问难之人胸中窒碍,圣人被其一难,发挥愈加精神。

若颜子闻一知十,胸中了然,如何得问难?故圣人亦寂然不动,无所发挥,故曰“非助”。

胡氏曰:夫子之于回,岂真以助我望之。

盖圣人之谦德,又以深赞颜氏云尔。

鹿善继曰:言下求解,即聪明者亦有时不说。

“无所不说”,盖有得于言之外者矣。

踏其实地,故即语言文字而无不真有得于言之先者矣。

刘宗周曰:圣道不落言诠,二三子以言求道,徒以聪明知解窥见迹象之粗,就其所见亦足发明夫子之蕴,不可为无助也,抑末矣。

善学者得意而忘言,全体亹亹,无不说也。

说之机,我不得而喻诸人,不违如愚,何助之有?孔颜授受,直是心心相印,绝无分合的脉的传,诸子罕俪,故相喻之深如此。

一起学《论语》11.1先进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一起学《论语》11.1先进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一起学《论语》11.1先进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论语注疏》曰:前篇论夫子在乡党,圣人之行也;此篇论弟子,贤人之行。

圣贤相次,亦其宜也。

钱穆曰:《论语》分上下编,上编首《学而》篇,末《乡党》篇,多“学而优则仕”一边语。

下编首《先进》篇,末《尧曰》篇,多“仕而优则学”一边语。

其余各篇大率皆然,读者试自参之。

胡氏曰:此篇记闵子骞言行者四,而其一直称闵子,疑闵氏门人所记也。

朱子曰:此篇多评弟子贤否。

凡二十五章。

一起学《论语》11.1先进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原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白话】孔子说:“先进一辈的人从礼乐方面来说,看起来像是朴野之人;后进一辈的人从礼乐方面来说,看起来像是君子。

如果用礼乐来化民成俗,那么我愿从先进一辈的人。

”【释词】先进:前辈、先辈。

《论语稽》:“先进谓武王、周公之时,后进谓春秋之世。

”按:先进后进,一说指古今时代的人,一说指孔子的前辈弟子和后辈弟子。

今从前说。

后进:后辈、后世之人。

野人:乡野之人,引申为朴野、朴素之人。

先辈之人对于礼乐来说,礼乐之文与礼乐之质比较得宜,而且更大程度上比较质朴,具有淳朴之风。

君子:指当时之贤士大夫。

后世之人讲究礼乐越来越细密,文过于质,不够本真。

而相比之下,前辈之人则显得太朴野,于是这些后进反而更像君子了。

用之:用礼乐。

【先贤精义】《论语稽》曰:春秋奢僭,以礼乐之重且大者为观美,名物度数,因仍加减。

相习既久,自以为文,而鄙前辈之朴,乃有“野人君子”之言。

后世如刘宋悬微时葛布灯笼示子孙,而少帝观之,乃以为田舍翁未见识面,亦其类也。

张栻曰:野人、君子,由后人之称也。

前人于礼乐,务其质,而于文有所不足,后人则习其文而日盛矣。

惟其文之盛,故以前辈为野人,而自谓为君子。

文胜而过质,则于礼乐之实反有害。

故圣人思反本,而有从先进之言。

(此处认为“先进”质胜于文。

)程子曰:先进于礼乐,文质得宜,今反谓之质朴而以为野人;后进之于礼乐,文过其质,今反谓之彬彬而以为君子。

先进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

先进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

先进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本篇共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过犹不及”等。

这一篇中包括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并以此为例说明“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

最后一章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倾向。

【原文】11•1 子曰:“先进(1)于礼乐,野人(2)也;后进(3)于礼乐,君子(4)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1)先进: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

(2)野人:朴素粗鲁的人或指乡野平民。

(3)后进: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

(4)君子:这里指统治者。

【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

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评析】在西周时期,人们因社会地位和居住地的不同,就有了贵族、平民和乡野之人的区分。

孔子这里认为,那些先当官,即原来就有爵禄的人,在为官以前,没有接受礼乐知识的系统教育,还不知道怎样为官,便当上了官。

这样的人是不可选用的。

而那些本来没有爵禄的平民,他们在当官以前已经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礼乐知识,然后就知道怎样为官,怎样当一个好官。

【原文】11•2 子曰:“从我于陈、蔡(1)者,皆不及门(2)也。

”【注释】(1)陈、蔡:均为国名。

(2)不及门:门,这里指受教的场所。

不及门,是说不在跟前受教。

【译文】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

”【评析】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学生从陈国到蔡地去。

途中,他们被陈国的人们所包围,绝粮7天,许多学生饿得不能行走。

当时跟随他的学生有子路、子贡、颜渊等人。

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鲁国以后,子路、子贡等先后离开了他,颜回也死了。

所以,孔子时常想念他们。

这句话,就反映了孔子的这种心情。

【原文】11•3 德行(1):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论语·先进(先进)》

《论语·先进(先进)》

五、思考与讨论 :
⒈ 在写到曾点的时候,出现了一段 关于弹瑟的声音和人物动作的 描写,这样写的意图和效果是 什么?
⒉ 将本文与《韩诗外传》“各赋所 愿”相比较,谈谈它们在写作 的笔法上有什么不同。
两个字。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二、背景资料 :
2. 孔子的生平和社会文化意义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
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人。
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一生,可归纳为治学、从政、 施教三个方面
儒学当时即有“显学”之称。自汉代 后,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和正 统,影响中国文化至深至巨。
三、文本内涵解析 :
人物的口吻、神情宛然如现 对人生价值的不同理解:个人
幸福和社会责任
论语·先进(节选)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交代谈话的参与者和具体情境 一个严肃而又亲切的场合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一个蔼然长者的形象 反映出孔子求为世用的一贯思想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 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意味深长的评点,全篇意足 神完,收束自然
三、文本内涵解析 :
孔子赞同曾点是对理想社会美 好生活的向往?还是志不能伸 的出世之思?
一个永恒的问题:人应该如何安 顿自己的人生。
四、文本的艺术特点 :
1、自然而完整的结构 2、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简练而传神的语言
场景的出现预示着变化 曾皙的回答流露出一种从容欣悦、无 所牵碍的心境 全文在孔子的感喟中达到了高峰。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 三子者之言何如?”

《论语·先进(节选)》讲义

《论语·先进(节选)》讲义

《论语·先进(节选)》一、教学目标1.把握先秦语录体散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和艺术特征;2.了解先秦儒家学派在人生理想方面的复杂倾向。

二、要点聚焦1. 辞约旨丰、言浅意深的语言风格。

2. 孔子人生感叹中所包含的复杂意味。

三、孔子生平1、孔子的先祖为殷商王族,商亡以后,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

数百年后,宋国内乱,微子后代的一支孔防叔为躲避迫害而逃奔鲁国,定居于鲁,其后代遂为鲁人,孔氏一脉亦由此而沉沦为士族。

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为鲁国陬邑大夫,以勇武见称于当时。

先娶于施氏,生九女,无子。

其妾生一子,有足疾。

遂娶颜氏之女,名征在,生孔子,名丘,字仲尼。

其时为鲁襄公二十一年(一说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

孔子约3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成人。

鲁国是周公子伯禽封地,保存周代典章文物最为完备,故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其士人也多以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谋生进身的手段。

受此环境之熏陶,孔子从小就对礼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作游戏时,常陈俎豆、设礼容。

约17岁时,母亲也去世了。

为了谋生,孔子曾任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畜牧)的微职,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但从未放弃对学术的追求,自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且“信而好古,敏以求之”(《论语·述而》)。

举凡古代典籍,无不广搜深研,同时多闻阙疑、学思并举,故能卓然有所自立,年方30即以博学知礼而闻名于世。

于是退出仕途,开始了授徒讲学的生涯。

鲁国自宣公以后,权力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所操控。

昭公初年,三家更瓜分了鲁国的军权。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孔子仰慕周代的礼乐文明,对“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以《雍》彻”(《论语·八佾》)等践踏周礼的举动,给予了强烈的批评。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君臣内讧,昭公兵败逃往齐国。

《论语》“先进”章诸家注译考辨

《论语》“先进”章诸家注译考辨

论语》“先进”章诸家注译考辨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在《论语》的注译之中,此章分歧甚大。

历代诸家在此费尽笔墨,但从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由于缺乏必要的史料和语境,几乎无从考证孔子的原意。

为今之计,只有重新检视诸家注译,折衷古今,才能得出可信、合理、确切的解释。

自汉迄清,影响最大的注疏,约略有以下几家:分别为郑玄《论语注》、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集解义疏》、邢昺《论语疏》、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及刘宝楠《论语正义》。

而在近现代的译注之中,则以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和李泽厚《论语今读》最可称。

在论文方面,傅斯年《周东封与殷遗民》、曹聚仁《原儒》、吴龙辉《论语“先进”章正解》都颇有发明。

本文即本于以上诸家,对其进行系统的考辨。

表1 先进、后进注译内容原文《论语注》进学先后先进后进,谓学也。

[1] 《论语集解》入仕先后辈先进、后进,谓仕先后辈也。

[2] 《论语集解义疏》前辈后辈先进后进者,谓先后辈人也。

先辈,谓五帝以上也。

后辈,谓三皇以还也。

[3] 《论语疏》入仕先后辈(孔门弟子)此章孔子评其弟子之中仕进先后之辈也;先进,谓先辈仕进之人;后进,谓后辈仕进之人也;盖先进者,当襄、昭之世。

后进者,当定、哀之世。

[2] 《论语章句集注》前辈后辈先进后进,犹言前辈后辈。

[5] 《论语正义》进学先后(孔门弟子)此篇皆说弟子言行,先进后进,即指弟子;皆谓弟子受夫子所施之教,进学于此也。

[1] 《论语译注》进学先后译文本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而略有取舍;孔子所谓“先进”一般指“士”。

[7] 《论语新解》前辈后辈(孔门弟子)先进后进,犹言前辈后辈,皆指孔子弟子。

先进如颜闵仲弓子路,下章前三科诸人。

后进如下章后一科,子游子夏。

[8] 《论语今读》制礼作乐的先后讲的是野人“制礼作乐”,虽“粗俗”,但在先。

君子虽典雅,但在后。

[9] 《周东封与殷遗民》先到后到先进后进自是先到后到之义。

【经】《论语》先进篇(21---26)

【经】《论语》先进篇(21---26)

【经】《论语》先进篇(21---26)第二十一章子曰:“论笃是与(1),君子者乎?色庄者乎?”【注释】(1)论笃是与:论,言论。

笃,诚恳。

与,赞许。

意思是对说话笃实诚恳的人表示赞许。

【译文】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赏析】孔子希望他的学生们不但要说话笃实诚恳,而且要言行一致。

在第五篇第10章中曾有“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说法,表明孔子在观察别人的时候,不仅要看他说话时诚恳的态度,而且要看他的行动。

言行一致才是真君子。

第二十二章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赏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第二十三章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女为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译文】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才逃出来。

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

”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第二十四章季子然(1)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2)由与求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先进篇》考论
【摘要】在阅读《论语》及其训注的过程中,发现《论语》中有一些难以解释的词句,经求证,被认为是错字、衍文、缺文或错简类等的字句,兹就《论语?先进篇》中的此类现象作一考证。

【关键词】错字衍文缺文错简异文考释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封二-01
经阅读考证,《论语》中的存疑现象很多,本文主要以《论语?先进篇》为主考论其中的存疑现象,主要是从此篇中的错字类、衍文类、缺文类、错简类以及异文现象方面进行讨论。

一、错字类考释
此类主要是由于字形的相近造成了在流传中的错误,下面进行举例说明。

(1)闵子侍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按:“由”字乃“回”字之误,因为其形近。

从此章大意可以看出,孔子目睹了闵子、冉子、子贡、子路等弟子们
气度轩昂而心情愉悦,于是回忆起了颜回,叹息他“不得其死然”。

所谓“不得其死然”,也就是“不幸短命死矣”。

孔子素来赞赏颜回,而如今痛惜他的早死。

如果按今本作“由也,不得其死然”,那时孔子预见子路死于非命(《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死于卫难事),是不可信的。

(2)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按:《史记?仲尼弟子传》作“使子羔为费邱宰”。

王充《论衡?艺增》作“邱宰”,无“费”字。

戴望《史记正误》云:“《史记》费字,后人所增。

”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解释说邱在郓城宿县,没有说到费的所在地,由此可知张守节所见的《史记》,没有“费”字。

所以“费”字乃是“邱”字之讹。

白话译文:子路让子羔去治理邱这个地方。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按:从此章文理来看,“因”字乃“困”字之误。

此章乃子路假设之辞,谓如果能治理千乘之国,而此国居于大国之间,既遭到大国师旅的侵犯,又蒙受国内饥馑的困扰,仍然能在三年之内,教导人民勇于战争。

据《尚书?大传》云:“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

”是故饥馑乃局促危苦之义,这正是子路想要借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因此,“因”、“困”二字恐怕是因形近而误。

(4)“点,而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按:许慎《说文》小徐本“?尽毕略疲骸岸寥簟堵塾铩贰?铿尔舍琴而作’。

”大徐本作“读若铿尔舍瑟而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依小徐本改正。

”又下引此文,段玉裁也改为“舍琴”,云:“读若论语铿尔舍琴而作。

”《广韵》及《玉篇》引此皆作“铿尔舍琴”。

所以“瑟”字应改为“琴”字。

二、衍文类考释
此类主要是对其中的衍文现象作分析考证,即本无这些字句而今本中却有,此类现象在此篇中仅见一例,下面举例说明。

(5)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按:据阮元《论语校勘记》云:“‘以为之椁’,高丽足利本无此四字。

《释文》(陆德明《经典释文》)至下文无椁,始作音。

是陆德明所据本,亦无此四字。

”又根据陈铁凡《敦煌论语校睹记》并举纂喜本、津藩本、正平本皆无此四字。

此“以为之椁”四字是注释家所说的,被衍入了正文。

下文“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说的是孔子虽然没有做官,但从大夫后,他儿子死出殡时,应该乘车,不能徒行,于是不得不为他儿子作椁。

当时的风俗是,凡大夫及从大夫后者,丧子出殡时,应乘车,不能徒
行。

所以他的儿子除棺外,必须有椁。

如今颜路不是大夫,也不是从大夫后者,所以子丧出殡,不可乘车,只可徒行。

请孔子车以代步,大概是为了尊重儿子,但是不合礼仪制度,所以孔子拒绝了。

如果是请孔子车而卖之,而为颜渊作椁,不是本章所要说的意思。

三、缺文类考释
此类是指本应有的字句而在今本中却遗漏了,下面即对此类现象进行举例说明。

(6)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

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依照上下文,“予不得视犹子也”的“视”后应有“回”字,否则,“予不得视犹子也”不成文,并且“视”为及物动词,下面应有一宾语。

白话译文:孔子说:“回呀,他看待我像父亲般,我不得看待他像儿子般,这不是我要如此呀!都是他们那些人做的主呀!”
(7)闵子侍侧……子乐。

“若由(回)也,不得其死然。


根据黄侃《义疏》及阮元《论语校勘记》引《文选?幽都赋》及《座右铭》两注,都在“子乐”下有一“曰”字,因为“若回也不得其死然”是孔子所说的话。

另外,“由”字应为“回”字之误,上文已经分析过了,这里不再多说。

白话译文:闵子骞侍奉在侧,??如一派刚正之气。

冉有、子贡,侃侃如一派和乐之气。

孔子很高兴。

但说:“回呀,我
怕他会不保天年呀!”
四、错简类考释
指根据某一章或某一句的句法结构或者要表达的意思,某些句子在今文本中所放置的位置错乱的现象。

下面进行举例说明。

(8)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按:根据何晏《论语集解》云:“子曰:‘回也!其庶乎!’二节连上为一章。

”所以“子曰”两个字应放在这一章的开始,因为所论的诸弟子的人品,都是孔子所说的话。

调整后应是“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白话译文:孔子说:“柴性愚直;参性鲁钝;师性偏僻;由性刚猛;回呀,差不多了,可惜他屡在空乏中;赐没有受公家之命而经营货殖,他猜度物价总猜中。


五、异文类考释
异文指不同书籍或同一种书籍的不同版本对同一字句
的不同写法,这里以今本《论语》校正历代石经的遗文,来看其中的异文现象。

下面对此种现象进行举例说明。

首先看罗振玉所录,见其著作《汉熹平石(下转第111页)(上接第109页)经残字集录》(《贞松老人遗稿》乙集):(9)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今本《论语?
先进》)
孔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石经所载)
其次看马衡所录,见其著作《汉石经集存》(1964,北京):
(10)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今文《论语?先进》中这八个字,据汉石经其中有四个字为衍字,“如五六十”为衍文。

(11)“自哭之恸”、“言必有中”
在汉石经中,前一句作“子哭之憧”,后一句的“中”字后应有一个字或为“也”字。

六、小结
以上只是对《论语?先进篇》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进行考释分析。

当然,由于古书传抄、各家注释以及古文字形等方面的原因都会导致《论语》中的一些讹误,这里只是针对其中的一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的考论。

参考文献:
[1]李学勤.《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2]许慎.《说文解字》(大徐本)中华书局影印2004年11月.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
[4]程石泉.《论语读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5]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