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会馆文化包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文化,阅文化——粤东会馆包装建议

OOXX组

2012年1月14日

第一篇章粤东会馆的兴起及发展

一、粤东会馆简介

粤东会馆始建于乾隆年间,是当时旅居的商人集资兴建的,作为商会洽谈生意和同乡聚会的活动场所。原建筑分为前、中、后三进,两侧有通道、厢房和戏台等。会馆门楼为硬山顶砖木结构,青砖清水墙,为琉璃雕塑正脊,梁下外墙体上绘有精美壁画,廊檐立石檐柱4跟,石檐柱至前墙之间架三步梁,梁架镌雕历史人物故事,工艺精湛。从道光年间至今,粤东会馆经过多次修缮。60年代后期,中后两进及厢房被拆除,只保留原来的前进门及两侧的耳房。现今会馆规模也从1200平方米缩减成800平米。

二、粤东会馆兴起

自明清以来商业繁盛,买卖兴起,是南方经济繁荣之地。古代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因此靠近邕江码头的沙街(现在的解放路)成为当时的商业繁华区。、两湖、、、等外地商客纷纷进驻经商贸易,解放路一带也自然成为各省公馆在邕的居地选择。

清代及民国时期,各会馆都很流行,曾在沙街上辉煌一时,直至日寇侵占之时,各家会管的光芒才逐渐从人的视线中淡出,甚至消失。

“无东不城市”,粤商入桂,在邕江码头成一景。明清至民国,成为对广西辐射影响最区。据《邕宁县志》载:“历来为商务之场。在前清时,各省商帮云集,故会馆书院各省俱有······在昔本埠商务,以湖广两帮为盛······独执商场牛耳者,厥为广帮。”可见当时客商经商之厉害及帮会影响力之大。广西民间还流传着“无东不成市”的谚语。

粤商成批入桂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因此,粤东会馆是清代时商客集资兴建的,供同乡互通信息,交换行情和买卖交易。逢年过节他们还会在会馆聚餐联络感情。粤东会馆也是当时各同乡会馆中规模最大、最堂皇雄伟的建筑。它的出现,标志着粤商入桂定居人口在其地已形成相当规模,为广西的城镇和圩市注入了一支本地一直缺乏的基本的工商业经济力量。

三、粤东会馆建立的历史意义

1、标记着老商业文化的繁荣

明清时期粤商抵达广西圩镇后,迅速在圩市造屋建街,行商作贾。伴随城市商业的发展,集西洋建筑与岭南文化于一体的、特有的建筑形态——骑楼在随之兴起,民国时期风靡一时。骑楼商业的出现,代表着近代商业文化的崛起,开启商业的一个繁华辉煌时期。同时也代表着地域文化的繁荣。2、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遗存,会馆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讯息

粤东会馆是老传统文化的胎记、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商业繁荣的见证及时代记忆。它的遗存,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老独具风味的岭南建筑风格。而且对于了解广西圩市经济发展空间的历史进程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它的一砖一瓦也在传递着属于那个年代的浓郁的岭南文化讯息。

四、小结

粤东会馆记载着一个时代的商业繁华及当时的地域文化。值得保存及向世人展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静态的文化遗产已逐渐被漠视,粤东会馆也由当时举足轻重的高位黯然坠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历史不应该被民众忘记,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遗存,会馆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讯息,宛如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者,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的诞生和延续是为了见证一个时代的繁华和一个时代的记忆。粤东会馆是60年代老繁荣的一个象征。是老人一个时代的回忆,更应该被我们铭记。

第二篇章粤东会馆的现今运营

一、粤东会馆的运营模式

粤东会馆一直以来都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以此收取较低额的参观门票,并上缴国家政府。

二、粤东会馆经营优劣势分析

优势:

1、罕存的岭南建筑实景载体

目前,粤东会馆是老会馆街(解放路)一带能够比较完整保留下来的建筑之一。

2、传承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概况:

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岭南文化的三大主体:广府文化、文化和客家文化

◎岭南文化的十大体现: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文化、饮食文化、饮茶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

劣势:

1、运作经费来源有限

粤东会馆一直以来运作资金的来源基本依赖于政府的拨款。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之下,仅依赖于政府有限的拨款,很难解决粤东会馆的修缮及经营问题。最终只能让会馆面临关门的惨状。

2、建筑缺乏包装

经过历史的变迁及洗礼,如今的粤东会馆已满目沧桑。除外部建筑旧及破损之外,建筑的总体格局也已发生严重得变化,缺乏人员及资金的修缮。

3、市场比较狭窄(参观人数区域、年龄层的拓展)

4、旅游产品单一

除现保留的建筑外立面之外,粤东会馆缺乏部文化的包装,因此作为旅游产品来说可浏览性比较单一。

5、缺乏宣传

三思考

1、会馆商业化已是必然

静态的文化遗产只有与时代接轨,才能为当下人接受,孤立、静止的观点是行不通的。文物不是死的、静止的东西,它也会随着时代发展注入适应时代的新鲜元素。如今会馆的经营发展状态已由最初的政府拨款逐步走向企业运营。借由企业的经济支持对会馆进行更好的修缮及维护。既然是企业运营、自负盈亏,就不可避免也完全不需要回避商业化。而老建筑无论是利用还是保护,必须对原有文化起到传承的作用。

2、粤东会馆经营模式的转变:博物馆+行商

以现在粤东会馆旧址保存的程度来看,它相对更适合做一个对外展示的博物馆。这是结合粤东会馆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制定的一条比较适合的路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岭南文化这一分支更是一颗流光溢彩的明珠。粤东会馆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于现世更应当大放异彩,发挥着应有的积极作用。粤东会馆本身就是历史文物古迹,非常适合重新包装,开发整合,推广成为向人民大众对外展示岭南文化的窗口。我们规划成立这样一个公益机构,既填补了广西对岭南文化传承保护的空白,又满足了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而作为博物馆,其社会作用是什么?很明显,作为博物馆其社会作用是一个公益性的作用,其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了解、认知、感受相关的历史、文化等人文知识的需要。可这是否就代表作为博物馆是不能盈利的呢?其实也不然。作为博物馆,其除了发挥公益性的作用外,还是需要“经营”的,需要一定的投入的才能维持其“经营”。

我们可以发现,博物馆所需要的“投入”其实可以分为两个:一个是“外来的投入”,其中包括国家政府的公共投入和来自民间募捐的投入,二是“自身的投入”,即“自己盈利所得”的“自身投入”。而从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负担这个角度来说,减少甚至不需要政府和社会来负担博物馆的“经营”开支,是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在满足博物馆的公益性作用的前提下,可以努力拓宽博物馆的盈利渠道,努力达到“能自己盈利维持”的局面。其实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见,远见美国芝加哥的野生博物馆,近有的恭王府,都是进行重新包装改组的商业运作,实现了盈利,支撑起整个场馆的日常开销以及修缮,又很好的服务了大众。而我们的粤东会馆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创新商业运作模式,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商业化只是一种手段,它的底线就在于,建筑本身的韵味不能改变,获利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文化。那么,如何给会馆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更好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