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论文.doc

合集下载

逻辑学完成论文

逻辑学完成论文

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区分与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张玉杰哈尔滨师范大学(150025)黑龙江哈尔滨摘要:在逻辑学中,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所有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所以判断有真有假。

在数学中用来表示数学判断的语句或符号的组合称为数学命题。

同时在逻辑学上把不含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称为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下面我们就详细地介绍一下如何判断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区别与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

关键字:简单命题复合命题区别真假判断1.问题的提出从小学我们就学习数学,到了初中、高中更是感觉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对以前知识掌握牢固的基础上再来对同样是基础学科的逻辑学进行了解。

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

首先在学习逻辑的理论知识上作为我们大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查阅资料进行研究,于是在本文中我们对逻辑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做了详细的研究。

就是如何区分与判断命题的真假。

具体到首先是如何区分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其次是通过具体方法来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真和假两个概念在逻辑学中有不同的含义:一是在命题的特征中它们表达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否和客观实际情况相一致的问题;二是在复合命题中,复合命题的真假是指命题的真假是否反映了由于逻辑联结项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逻辑关系的正误。

一个命题对事物情况的断定,如果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就是真命题;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就是假命题。

2.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区分从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定义到判断与区分,似乎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实并不然,我们举出一个例子:例1:说明命题“4的平方根是2或-2”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第一种看法,认为该命题是简单命题.这是因为,若是复合命题,则有:p:4的平方根是2;q:4的平方根是-2;p或q:4的平方根是2或-2.由于这里的p及q都是假命题,由真值表可知,将p或q看成是由p及q用“或”联结的形式是不正确的.据此认为命题是简单命题。

逻辑学论文_郑腾飞

逻辑学论文_郑腾飞

姓名:郑腾飞班级:软件0901学号:200909020132逻辑学结课论文何谓逻辑学?记得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以简短的开场白告诉我们,逻辑学即是一门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

它是由亚里士多德创立的。

在这个课程中我收获很多,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老师在课堂上列举的一个个生动的小例子或者老师一些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除此外,再加上理论的抽象与概括,我们不但对逻辑学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能简单的运用逻辑学原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

譬如这样一个原理吧:矛盾中必有一真。

在课上老师给出了许多相关的例题,也许在学习之前我们会很头疼这些题,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但通过老师的讲解后,我们能够迅速的得到正确答案。

下面是我学习过逻辑学后的一些收获:关于概念:概念是反应某种事物及其特有性质的思维形式。

一般来说,概念是反应某种事物及其特有性质的思维形式,这里“特有性质”就是该事物本身具有,而其他事物不具有的性质。

比如:人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这就是人的特有性质,而其他事物不具备这种性质。

如果你看见一个会使用工具的动物的话,它必将会是人。

人这个概念,就是反应人这种事物及其特有性质的。

我们周围的事物有很多种,有些事物是比较简单的,比如:男的、女的,我们一看便知,但有些事物比较复杂且具有非常复杂的性质,需要我们掌握其概念,才能完全了解它们。

不论是简单事物还是复杂事物,只要我们认识这些事物,我们的头脑中就会有相应的概念了。

关于三段论:三段论理论是逻辑学上的一个基本推理学说。

它最早是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人都是会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在这里第一句“人都是会死的”叫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叫小前提,而第三句就是结论。

小前提要符合大前提。

这样一个看起来并不难的推理就构成了形式逻辑的基础,逻辑学也就由此发展开。

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三个不同的词项,分别叫:大项、小项和中项。

在结论判断中作谓项的词项叫大项,大项通常用“P”来表示;在结论判断中作主项的词项叫小项,小项通常用“S”来表示;在前提判断中出现两次而在结论判断中不出现的词项叫中项,中项通常用“M”来表示。

科学中的“错位”产生的方法论根源及其消解-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科学中的“错位”产生的方法论根源及其消解-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科学中的“错位”产生的方法论根源及其消解-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963 年,得主梅德瓦(Peter Medawar)在一篇题为科学论文是一种欺骗吗?的论文中指出:科学家的实验过程与他们在诸如着名的BBC 之类节目中向公众传播的科普作品之间普遍存在着错位。

也就是说,由于多数听众对于科学研究缺乏具身性经验认识,他们对科学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科普作品、电视节目等,而这些传播手段主要是强调实验知识的确定性与可靠性,并且这种确定性与可靠性会随着知识在时空中远离科学发现过程的程度而大幅度地提高。

柯林斯曾形象将其概括为距离产生美。

梅德瓦认为科学家在其作品中有意地错误表达其研究实践。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符合哲学家提出的所谓的方法论要求,即把他们的研究置于归纳的框架之中,以让听众认识到科学是一项伟大而智慧的工作。

然而,他认为这种语境源于一位非常错误的人穆勒。

在实际工作中,科学家并不会严格按照归纳方法行事,归结主义的框架对科学家来说是一件可笑的紧身衣。

对于构成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科学论文给出的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叙事,在这种意义上,科学论文是一种欺骗[3]。

一、错位产生的方法论根源其实,科学哲学家早就表达了这种错位,并为之进行了辩护。

1938 年《经验与预言》中,赖辛巴赫提出逻辑实证论着名的辩护的语境与发现的语境区分的观点。

赖辛巴赫提出两种语境之分,目的是想表明科学家的实际思维过程(发现的语境)与发现后的理论表征(辩护的语境)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别。

他认为科学发现是不能进行哲学分析的对象,解释科学发现也不是方法论的任务,科学哲学只能涉及科学的辩护的语境。

这种两分有两个重要的目的:(1)划定科学哲学与科学的经验研究途径(如科学史、社会学等)的界线。

隐藏在这种区分背后的是这样一种基本假设:科学家提出一个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与对该理论的合理性的评价与检验无关。

赖辛巴赫的两分的动机是对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提供一种理性的重构,但绝不去思考导致获得这种成果的实际过程。

霍里奇的极小主义理论研究-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霍里奇的极小主义理论研究-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霍里奇的极小主义理论研究-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真之紧缩论被认为是一系列具有相同观点理论的集合,这些理论认为真谓词没有实体属性,不同的紧缩理论则从不同的角度论证真是可消除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冗余论、代语句理论和极小主义理论,分别被称为紧缩论的开创、理论发展阶段和较为成熟且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极小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霍里奇( Hor-wich,Paul) ,他在《真》《意义》等文中详细论述了极小主义理论,并系统地利用这种理论来回答各种哲学问题.在这种理论中,他否认是真的指谓世界的实体性质,认为是真的并不把某类性质归属于某种实体,因此真并非是自然的性质而只是一种逻辑性质,真或是真的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某种逻辑需要.在他看来,真这个概念所引起的作用很简单,即对任何一个陈述句p,都能确保一个等值的语句命题p 是真的,这里,p转化为命题p,占据对象变元的空位,那么是真的就只是起着恢复语句结构的作用.一、对冗余论的质疑冗余论[1]153 -170是早期的紧缩论,也被称作霍里奇极小主义的先驱.霍里奇认为传统冗余论的两个主要命题是:( 1) 断定英语语句p与p 是真的是同义的,即图式p 是真的的例子与图式p的例子有相同的意义.( 2) 在形式x 是真的情况里,词项真的没有说出关于x 的任何事情,没有表达出对于对象x的真的任何属性,因而它是冗余的.因此,x 是真的并非与x 是红的具有相同的结构,因为后者红的对应于一个对象属性,而是真的则可冗余.那么,为何在语言中会存在这样一个没有功效的词项,它的存在又解释了什么呢?冗余论的现代变形---行为主义理论试图来解决这个问题.行为主义理论赞同传统冗余论的两个核心声称,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斯特劳森和艾耶尔.他们认为: 词项真的从不用来表达一些事情---因为不存在真的属性.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当我们在包含形式x 是真的的断定情况下,使用词项真的,可以替代做关于x 的任何种类的陈述,表明我们要做一些事情( 除了做断定之外) .我们使用词项真的为了表现不同种类的演说行为( 承认、同意、赞成等等) .比如,如果一个人说,雪是白的是真的,这个人并没有给雪作出它是白色的归属,仅仅只是赞同这个言语行为,即断言雪是白的.这解释了为什么在语言中我们有此项真的,它的作用在于使得各种不同的演说行为更便利些.[2]111 -156霍里奇认为,尽管行为主义理论添加了新的理由来论证词项真的出现的功效,但是,它与冗余论都将存在3 个方面的质疑.第一,是否通过真能表达额外的含义冗余论声称雪是白的与雪是白的是真的是同义的,但是在霍里奇看来,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个表述太强了.霍里奇认为,将语句雪是白的代替图式中的p,图式p 是真的和p仅仅是具有相同的真值---但是并不具有相同的意义.如雪是白的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这只是断定了雪是白的是真的与雪是白的具有相同的真值,除此之外,并没有断定其他.因此,不能用断定语句P 来替换图式中的P,二者并不具有相同的意义,它们只具有相同的真值情况.第二,是否能通过真获取推论霍里奇对冗余论的第二个质疑建立在第一个质疑基础之上.他认为在形式x 是真的表述中,词项真的是用来陈述x 的一些事情,词项真的需要表现出一些功能---它并不是冗余的.他说到: 在这种形式的文章中,词项真的用来表达一个弱的属性,这个属性是归于x 的,词项并没有表达一个一定的命题组成部分,即真之属性.[3]38如果词项真的确实有意义,那么很显然,它的意义是关于p 是真的意义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p的组成部分.于是,关于语法形式x 是真的的表述的逻辑形式与x 是红的一致,它应该作为特征归因于对象的属性.[3]124但是,霍里奇认为这种属性只属于弱属性,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再次构建他的论证:( 1) 考虑到语句雪是白的是真的,这个语句有一个意义或表达一些事情.( 2) 我们可以随意将那些事情---意义表达的或语句所表达的---称作一个命题.( 3) 如果我们把表达式雪是白的从语句中移出来,我们就只剩下词项是真的---它有意义或表达一些事情( 它促成最初表达的命题) .( 4) 我们随意称事情---通过词项真的表达的意义---是某个属性( 它是最初表达命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 5) 因此,作为普遍的约定,我们说最初的语句是真的是将真之属性归因于雪是白的的命题.那么,从逻辑语义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方式来描述词项真的,且这种方式下描述的词项并不会带有太多形而上学的包袱.我们说一些事情不是通过是真的来表达,仅仅是将其称为事情的属性( 在很弱的层面上) .如果上述的想法可以成立,那么真就是一个( 弱) 属性,并且词项真的确实起到逻辑语义的功效,而不是可以冗余的.这样一来,极小主义者对问题为何词项真的出现在语言里的答案就是: 它能够使我们表达在形式x 是真的中出现的x 的一些事情.在极小主义者看来,词项真的是一个谓词,它能代表一个( 弱) 的属性.而传统的冗余论在解释为何词项真的是语言的一部分这个问题上回答是很不成功的.因为他们了x 是真的形式的情况适用于逻辑形式x 是红的,而这样,则会忽视单词真的在推论中起的重要作用.这种推论或者逻辑的作用也就是谓词的作用.按照这个思路,他们并不认为谓词代表一个属性---真之属性.因而,传统的冗余论不能解释从形式x 是真的和x = p推论出结论p 是真的,因而推出p的推论.例如,他们不能从假设Oscar 声称是真的和Oscar 的声称= 雪是白的得出结论雪是白的是真的,最后推出雪是白的.霍里奇认为,这个结论,必须是建立在对真概念效用基础上的推理,即承认真属于一个属性( 在很弱的意义上) [3]39; 传统冗余论认为真是完全没有属性的,词项真的没有起作用,这样的假设与观察到的单词真的作为谓词的逻辑或者推论作用是不一致的[3]125.为了避免这种不一致性,极小主义假设单词真的表现了推论中谓词的逻辑作用,并且因此代表了一个( 弱的)属性.第三,是否能陈述真之概括行为主义理论者对在英语中为何有真的词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它的存在在于指出它的实用主义功效: 词项真的能使得各种不同的演说行为更便利,通过在断定文章中使用词项真的,除了作出断定之外,我们还能完成演说行为中例如认可、赞同、承认等想法.并且,他们认为极小主义认为真的逻辑语义功效与实用主义功效是一致的.换句话说,行为主义理论者认为用来表现不同演说行为的断定情况中词项真的的使用不能阻止同时表达x 的其他一些事情.但是,极小主义者认为,行为主义理论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在他们看来,真谓词的真正功效在于使得我们能够获取一些关于真的概括.霍里奇认为奎因( Quine) 是认同此项功效并以如下概括方式来描述的先行者[4]113 -127: 从包含简单词项а的简单命题入手,其中а 代表一个特殊的对象,根据用量化词组每一个G来替换简单词项,作为我们推论的量化范围,我们能够构建一个整体性的概括.于是,我们从形式а 是F的命题开始( 例如,月亮是围绕地球的) 概括出每一个G 是F( 每一个对象都是围绕地球的) .尽管这样,如果我们把例子如果Florence 在笑是真的,那么Florence 在笑进行替换,我们注意到这里并没有涉及命题的单独词项,因此不存在词项一定要被量化词组每一个G来进行替换.那么,我们如何选取具体案例中逻辑的法则,构建一个整体概括的标准方式,得到普遍性的概括呢[5]122?霍里奇进行了下面的分析:词项真的体现于下面图式的转换,图式如果p,那么p的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图式如果p,那么p转换为图式: 命题如果p,那么p是真的.将命题如果p,那么p作为a,对于形式а是F,用每一个G 来替换简单词项,那么可以在标准的方式下对形式每一个G 都是F进行概括替换,就有每一个图式如果p,那么p的命题是真的.这里是真的不能消去,它表示的是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我们能够将图式如果p,那么p转换为命题如果p,那么p是真的.这就帮我们获取了关于真的特定概括[5]123.因此,通过真图式的方式解释一个词项是有效的---虽然它很琐碎.霍里奇说到: 对于一个具有极小主义对真描述的精确特征的概念是存在清晰法则的.[5]123于是,极小主义能够提供一个对于为何词项真的出现在语言里的问题一个满意的解释: 在形式x 是真的情况下能够表达出关于x 的一些属性; 能够通过它获取重要的推论; 能够使我们在一种标准概括的方式下对真进行概括.二、真理论与真的意义理论霍里奇在其文章《真》中,解释了什么是语义紧缩论,并且他尝试将其应用到真主题上,这种对真的语义紧缩分析实际上就是他所谈论的真之紧缩论,即极小主义理论.在与《真》同年出版的《意义》一书中,霍里奇对真的意义再次进行深入的分析,他认为真现象本身与单词真的意义两者之间有很大差异,对二者的分析恰是理解极小主义理论的前提.他引用了水自身理论与单词水意义理论作为例子.他说,一般而言,我们很容易将关于水自身的理论( 对象或现象) 和单词水意义的理论区别开来,因为单词水( 在更广的意义上看) 代表了水的现象.水的理论,可以从物理学家或者化学家那里形成,将一些关于水现象的基本事实进行描述或分类,这些基本事实能解释水的其他所有事实.换句话说,水的理论就是将一些水的基本特性进行分类---比如H2O 是水分子的组成---这个特性能解释水的其他特性,例如为何它是透明的、无色的、无气、无味、解渴的,为何它是0 度冰冻、100 度沸腾的液体等.水的意义理论,则应该由语言学家或者语义学家来形成.这种理论应该对单词水的意义相关的基本事实进行描述或分类,然后对建立在单词意义解释基础上的规则进行分类.如单词水的使用,将它的基本事实透明的无色的、无气的、无味的、解渴的、液体等作为这个词本身意义的组成部分,但此时,我们不需要思考水包含组成H2O 分子的意义,因为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水与H2O 是一致的,水的意义则可以摆脱H2O 的形式.通过比较水的理论与水的意义理论,我们发现水的理论描述了水现象的基本属性,在这些属性中,我们一定要列举H2O 组成水的属性,但是,单词水意义的理论,则只需要将单词的基本使用规则进行分类,不需要列举H2O 构成水的规则.霍里奇认为真理论本身与单词真的意义理论类似于水的理论与单词水意义理论,他进一步指出:类似地,这是主要的方面来区别我们真的概念与真本身的描述.前者要将一些情况进行详细论述,一些人在一定的意义上使用单词真的; 后者则要区别关于单词所代表的,关于真的现象的基本的事实.所以,前者---真的的意义---是由单词真的归纳详细论述的,这个归纳将用来解释对它的所有使用; 而后者---真本身的理论---包含关于建立在真的所有事实基础上的真属性的原理可以用来被解释.[5]135如此看来,区分这两种理论,才能更好地论证霍里奇对真的想法.他认为,对真理论的分析,目的在于能详细论述关于真理论本身的基本事实---其他所有关于真的事实都能建立在这个基本事实基础上进行解释.而对单词真的意义理论的分析,则要详细论述单词的基本使用规则---那些使用规则建立在所有单词真的能被解释的基础上.那么,什么是霍里奇对于真理论的核心立场?他认为真是一个属性( 在相当弱的意义上) ,且真是没有实体属性的.他的立场可以描述为两个声称:( 1) 当我们用图式里的英语断定语句来替换p.( P) 命题p 是真的当且仅当p.我们注意到,图式的大多数例子是成立的.这些例子表达了真理论本身的基本事实.它们已经是最基础的事实,无法对真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了.( 2) 所有关于真的非-基本事实都能在图示( P) 的例子基础上得到解释.( P) 例子作为真理论的基本事实,成为解释真其他事实的基础.对于单词真的意义理论,霍里奇认为,应该在最初就把它看作是一个完美的英语谓词,这个谓词可以代表或表达真之属性( 在更弱的意义上使用属性) .这个真谓词的意义理论可以被描述为下面两个声称:( a) 我们注意到,我们倾向于接受图示( P) 的例子[3]38.这些例子详细描述了这个单词使用的基本规则.这个规则不能在更多基本使用规则基础上来解释或者在对单词真的意义的更深入分析基础上解释.真的意义决定于语句中我们能够接受的表达命题的使用单词的基本规则.因此,真的的意义由我们倾向于接受的图示( P) 例子来决定.( b) 更甚者,我们对于单词真的的所有使用都能建立在接受图示( P) 基础上的解释.或者,这个倾向要求我们对真谓词做所有的事情[3]121.霍里奇认为真理论与真的意义理论对于语义紧缩论是不可缺少,互相支持的.他指出: 考虑到意义理论的使用与真的紧缩论观点一起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相互的支持,建议把它们的结合称作语义紧缩论[6]11.那么,这种语义紧缩论为何被称作极小主义理论? 霍里奇认为,从真的理论本身看,因为真( 在某种意义上) 都用在了( P) 图示例子的合取上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了; 从真的意义理论看,因为真谓词意义( 在某些意义上) 就是接受图示( P) 的例子,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了.于是,这种理论很自然地被认为是极小主义理论.三、真属于某种弱属性霍里奇( 在弱的意义上) 把真本身作为一个性质来看待,但是,他在《意义》一书中却同时强调极小主义本身并不认为单词真代表一个属性.那么,真属于某种性质吗? 真有实体属性吗? 极小主义者自身没有包含对这个问题的特殊回答.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关系到不同概念的属性,也将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些概念代表一个属性,而另一些则不代表[3]141.真之极小主义包含这样一个论断: P 图式结合的案例反映了真之理论的基本事实以及在此基础上解释的所有反-基本事实[3]142.这个观点对于是否这个现象是属性并没有任何的承诺,这意味着关键在于极小主义者采纳哪种属性的概念.霍里奇声称:从极小主义的观点出发走近这个问题( 真是否有属性) 唯一合理的方法就是区分不同种类的属性概念,并且通过案例来回答.我们大致可区分两种属性概念:( a) 较厚的、较严格的、更强大的( b) 较薄的、更宽松的、较弱的严格意义上的属性概念要求谓词代表( 实体的) 属性,如( a) ( b) 所示,以防这个属性由其他的一些非语义属性构成.[3]142按照霍里奇对属性的划分,从严格意义上看,属性必须具备实体性的构成,也就是要满足以下两个必要条件:( 1) u( x) 和s( x) 应用到同一件事情上,并且( 2) s( x) 的事实是由( 1) 来解释的[3]25.以水为例,( 1) 水的属性与构成水的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它们可以应用到相同的物质,( 2) 它们的合成存在解释了为什么水具备水所拥有的属性.因为成为水的属性是由其他自然的属性来构成,它使得自身具备有实体、自然和复杂的属性.真在这个方面与水是截然不同的.成为水的属性是实体的( 自然的) ,因为它是由组成H2O 分子的自然属性构成.但是真的属性不是实体或自然的,因为它不存在任何自然的东西[3]38.我们应该注意吸收成为真的属性,是绿色的,是一颗树,是组成罐头的.否则,我们会发现我们都在寻找它的构成结构及构成原因的行为[3]38.因此,我们应该区分自然的属性和非自然的属性.自然的属性特征是它们有一个成分的结构,如红的、瘦弱的等.非自然属性则没有构成属性的属性,不能降到一个自然的属性,如真、存在等.对属性概念进行区分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霍里奇极小主义理论谈论的严格意义上的实质概念.根据这种观点,真不是一个属性中属性应强调的是严格实质属性,但如果我们从很弱的意义看,真似乎也可以充当属性的角色.霍里奇在下面一段文字中强调了他的观点: 真是一个属性( 在弱意义上) .( 1) 我们注意到词项是真的在形式x 是真的中用在谓词的位置上.( 2) 我们注意到这种形式在推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在由x 是真的并且x = 命题p中推论命题p 是真的,然后p[5]125.( 3) 根据在逻辑推论中词项是真的的作用,例如,根据它的推论作用,从逻辑的角度词项占据了谓词的位置.( 4) 每一个作为谓词的词项都代表一个属性( 弱的意义上)[5]141.( 5) 因此,词项是真的是代表一个属性( 弱的意义上) 的谓词[5]142.( 6) 因此,x 是真的的形式有逻辑形式x是F---是对象属性特征的描述[5]125.以上的观点使得霍里奇得出如下的结论:根据这种弱的属性概念,每一个表达式代表一个属性,这个表达式从逻辑的观点看就是充当谓词的作用[5]141.换一句话说,霍里奇有这样的想法: 任何逻辑意义上一般的谓词都代表某种属性的种类.[5]143四、理论的特征: 公理的无穷合取霍里奇的极小主义理论认为,谓词真的不是某种实体属性,没有潜在的本质,它的存在仅仅是为了特定的逻辑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形成关于真的一般性陈述.那么,按照极小主义理论者的观点,真本身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关于真的哪部分基本事实可以为所有事实提供的解释? 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将形成极小主义理论的特征.对于第一个问题,极小主义者认为: 真之基本理论包含了所有单个( P) 图式的例子,每一个事例都代表一个关于真的事实,但任何一个单独( P)的例子不能代表关于真的事实.所有的图式都可以看作是公理,也就是,它们是必然的真.[5]124因为存在很多不限定的( P) 图式,理论自身不能用一个限定的或者明确的方式来陈述.如果公理的无限定的方式是需要的,我们必须承认真理论不能被明确地形成.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这个基本原理一个无限定的分类[5]30.这就意味着,在极小主义理论中,真之基本理论不能用某一个具体的( P) 图式来陈述,它需要一个无限定的总和.接下来,我们转向第二个问题: 关于真的基本事实的哪个部分提供关于真的所有广泛事实的解释?这个问题应该被分解为两部分,即第一部分:真的哪个事实是基本的? 第二部分: 真的基本事实部分是关于真的所有广泛事实的解释吗?按照极小主义者的思路,第一部分的答案是真之极小主义理论包含了真的基本事实部分,也就是,不能在任何简单理论基础上进行解释的事实:没有理论可以足够简单到胜任作为它们的解释,因为没有理论可以从相同事实的集合中自身推理出来[5]107.我们可以继续将问题的第二个部分分为几个环节: ( a) 极小主义理论是否在那些基本事实基础上解释了所有的真之广泛的事实? ( b) 极小主义理论是关于真之所有那些广泛事实的解释吗? 在霍里奇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两方面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关于真的熟悉的事实能够在这样一个理论上得到所有的解释,这个理论就是它所有的公理都是等式图式的例子[5]107在霍里奇看来,理论确实提供了关于真的所有基本事实的解释.对这个问题两个部分的回答也就表明下面两个声称的合取:( a) 极小主义理论的公理( P) 是真的基本的事实,是不能在任何其他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解释的事实;( b) 所有的公理能够的对真之所有的基本事实进行解释.对于真之极小主义理论两个主要问题的回答形成极小主义理论的特征: 极小主义理论不能陈述,因为它无穷长.但是,它可以描述为以下模式具体化的所有语句的合取:〈p〉是真的当且仅当p在这里,p 可以用任何命题代入,例如〈雪是白的〉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 〈说谎是错误的〉是真的当且仅当说谎是错误的; 等等.霍里奇认为无穷的合取就是我们需要的全部理论.它的基本原则如下:这个理论的公理类似于( 1) 〈〈雪是白的〉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 2) 〈〈天空是蓝色的〉是真的,当且仅当天空是蓝色的〉( 3) 〈〈花是红的〉是真的,当且仅当花是红的〉也就是,极小主义理论的公理是具备结构〈〈P〉是真的,当且仅当P〉的所有命题的合取.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命题的结构,我们可以对任一公理进行分析,将此结构分为两个复杂的构成项: 第一个是命题本身,它出现两次,以上文的( 3)为例,可用自然语言( 4) 花是红的表达的构成项,即命题( 5) 〈花是红的〉而第二部分则是结构中命题的其余部分,用图式语句( P) 〈P〉是真的当且仅当P表达的命题( P* ) 〈〈P〉是真的当且仅当P〉可以看出第二个构成项就是极小主义理论中的命题的结构,它是从命题到命题的函项.于是,将这种结构运用到( 5) 〈花是红的〉就产生公理( 3) 〈〈花是红的〉是真的,当且仅当花是红的〉如果把它应用于( 6) 〈天空是蓝色的〉就产生公理( 2) 〈〈天空是蓝色的〉是真的,当且仅当天空是蓝色的〉当把P* 应用于任一命题y 时,这个函项就产生了极小主义理论的对应公理.换句话说,通过原则( 7) 对于任一对象x: x 是极小主义理论的公理。

逻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逻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逻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逻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不易回答的问题。

它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

言其是一个老问题,是因为它是随着逻辑学的产生而产生的,从逻辑学作为一门的科学被创立时起,就必须回答这个问题,而在逻辑科学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又始终是人们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

言其是一个新问题,是因为逻辑科学虽然经过了2000多年的发展,但直到今天,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依然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依然是一个需要人们进行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这也是一个答案最多的问题。

迄今为止,有关这一问题的答案已有数百个之多。

在人类科学史上,没有一个与科学有关的问题有如此众多的答案,也没有一门科学有如此众多的定义。

在逻辑学的发展史上,不同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同的探讨,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见解,许多人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建构了不同的逻辑(或与逻辑有关的)理论体系,逻辑学因此而成为所有科学中分支最多、门类最杂的庞大的学科群体。

从本质上说,逻辑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个与逻辑相关的哲学问题,是逻辑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在这些众多的不同的答案中,却存在着某些共同或共通的东西。

这些共同或共通的东西,就是逻辑本质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方面。

逻辑的本质尽管还没有最后的定论,但逻辑本质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方面已经被人们揭示出来,确定下来,并成为划定逻辑学范围、鉴定和判断一种理论或科学是否为逻辑的基本尺度和主要标准。

笔者结合世界逻辑发展史特别是西方逻辑发展史上一些主要的和着名的、对逻辑科学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对逻辑本质的有关论述,将逻辑的本质或逻辑本质的主要方面作如下概括:第一,逻辑学是形式科学,是科学的间架与结构。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的,而且只研究思维形式的形式属性,而不关涉思维的具体内容,也不讨论思维形式的形式属性以外的其他属性。

语言学中对预设的探讨-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语言学中对预设的探讨-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语言学中对预设的探讨-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预设是自然语言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人们通常用预设来表达已知的信息。

国外学者对预设的研究由来已久,自19 世纪末关于指称问题探讨时就开始关注预设这一概念。

德国数学家、1为逻辑概念加以研究的学者。

自弗雷格之后,罗素(ussell,1905)、斯特劳森(Strawson,1950),塞尔(Sellars,1954)等相继在文章中谈到预设。

他们的研究激起了学者们对预设理论的浓厚兴趣,有关预设的定义、预设的性质、预设触发语的问题,以及预设的可取消性和预设的投射问题不断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中。

一、哲学中对预设的讨论(一)弗雷格的预设理论弗雷格在文章《论涵义和指称》(On Sense andeference,1892)中最早提到语言使用中的预设现象。

他认为,普通名称和单独名称都有涵义和指称,名称的指称即该名称所指的对象;名称的涵义即名称的意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了解的意义。

弗雷格指出,句子也有涵义和指称,句子的涵义就是它所表达的思想,也即命题。

句子的指称是该句子的真假值。

他认为,如果一个句子所含有的单独名称没有指称,那么这个句子就没有指称,也就是此时该语句没有真假值。

在此,借用弗雷格最经典的例子来阐述这个问题:(1)Kepler died in misery. (开普勒死于贫困之中。

)(2)Kepler died in misery. Kepler designatessomething.(3)Kepler did not die in misery. (开普勒没有死于贫困之中。

)(4)Kepler did not die in misery. the nameKepler has no reference.弗雷格指出,如果句(1)开普勒死于贫困之中的单独名称开普勒没有指称,也就是说,事实上没有开普勒这个人,那么这个句子就没有指称,这个句子就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

生活中的逻辑学论文

生活中的逻辑学论文

生活中的逻辑学论文引言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和推理规则的学科,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逻辑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问题、做出决策,并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本文将探讨逻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释为什么逻辑学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逻辑学与决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做出各种决策。

无论是小到选择今天晚上吃什么,还是大到选择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逻辑学都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逻辑学教会我们使用逻辑推理来评估不同选项的优劣,并选择最优解。

逻辑学中的关键概念是“推理”,也就是从已知事实和前提出发,通过逻辑规则得出结论。

推理有两种基本形式: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具体的观察或实例中得出普遍的结论,而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特定的结论。

在做决策时,我们可以运用归纳推理来收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从而作出合理的决策。

例如,我们想要购买一台新电视,可以通过阅读产品评测和比较不同品牌和型号的优缺点来归纳出最适合我们需求的选择。

此外,演绎推理也对于决策非常有价值。

当我们有一些前提条件时,可以使用演绎推理来推导出结论。

例如,我们考虑是否要买一辆新车,我们可以列出一些前提条件,比如我们需要一辆四轮驱动的车,我们需要一个低油耗的车,并根据这些条件观察和评估市场上的不同车型,然后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逻辑学与问题解决生活中充满了各种问题和挑战,逻辑学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逻辑学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地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论据。

通过遵循逻辑的原则,我们可以更迅速、准确地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问题解决中,逻辑学中的概念“推理链”非常有帮助。

推理链是一个有序的推理过程,其中每个推理步骤都基于前一步的结论。

通过构建推理链,我们可以逐步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自上而下的推理链帮助我们迅速找到问题的核心,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逻辑学还教会我们如何进行逻辑推理的评估。

我们可以通过检查推理链中每个步骤的逻辑正确性来评估我们的推理过程。

逻辑学论文

逻辑学论文

逻辑学论文
引言
逻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其在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
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逻辑学的基本概念
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推理方法和论证有效性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命题、谓词、命题函数、谓词函数等。

命题逻辑是研究命题之间的关系,谓词逻辑则更加复杂,涉及了量词和谓词的关系。

逻辑学的发展历程
逻辑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逻
辑学篇》,在中世纪由欧洲哲学家进一步发展。

随着数学和哲学的发展,逻辑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在现代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20世纪逻辑学更是迎来了爆
炸性的发展,涌现出了无穷的理论和方法。

逻辑学在人类思维中的作用
逻辑学在人类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人们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避免一些推理错误。

在学术研究、决策分析、法律推理等领域,逻辑学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逻辑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逻辑学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人工智能领域。

逻辑编程、命
题逻辑和谓词逻辑、模型检测等技术都源于逻辑学理论,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结论
逻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人类思维方式和科学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过深入了解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规律性,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逻辑学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探索中,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令人振奋的成果涌现。

公共选修课《逻辑学》结课论文

公共选修课《逻辑学》结课论文

公共选修课《逻辑学》结课论文浅谈逻辑学什么是逻辑学?让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几个简单的定义:逻辑学是研究用于区分正确推理与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学问。

正确推理的界定有着许多客观标准,而如果不了解这些标准,也就无法运用它们。

逻辑学研究的宗旨,就是发现并塑造这些标准,使之能够检验论证,把好的论证与坏的论证区别开来。

逻辑学并不关心推理的思想过程,而只关心这种过程的结果,即论证。

逻辑学是研究纯粹理念的科学,所谓纯粹理念就是思维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

在这部分初步论逻辑学的概念里,所包含对于逻辑学以及其他概念的规定,也同样适用于哲学上许多基本概念。

这些规定都是由于并对于全体有了综观而据以创立出来的。

只有思维本身才构成使得理念成为逻辑的理念的普遍规定性或要素。

理念并不是形式的思维,而是思维的特有规定和规律自身发展而成的全体是思维自身给予的,决不是已经存在于外面的现成的事物。

理解了逻辑学的定义,我们该如何研究逻辑学呢?下面简单讲一些逻辑学研究方法:认知思维为逻辑学的对象这一点,是人人所赞同的。

但是我们对于思维的估价,可以很低,也可以很高。

一方面,我们说:这不过是一个思想罢了。

——这里的意思是说,思想只是主观的,任意的,偶然的,而并不是实质本身,并不是真实的和现实的东西。

另一方面,我们对于思想,也可以有很高的估价,认为只有思想才能达到至高无上的存在、上帝的性质,而其感官则对上帝毫无所知。

我们说,上帝是精神,我们不可离开精神和真理去崇拜上帝。

但我们承认,可感觉到的或感性的东西并不是精神的,而精神的内在核心则是思想,并且只有精神才能认识精神。

精神诚然也可表现其自身为感觉(例如在宗教里),但感觉的本身,或感觉的方式是一事,而感觉的内容又是另一事。

感觉的本身一般是一切感性事物的形式,这是人类与禽兽所共有的。

这种感觉的形式也许可以把握最具体的内容,但这种内容却非此种形式所能达到。

感觉的形式是达到精神内容的最低级形式。

精神的内容,上帝本身,只有在思维中,或作为思维时,才有其真理性。

逻辑学论文范文

逻辑学论文范文

认知逻辑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与发展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认知逻辑作为探索知识、信念、推理与决策制定逻辑基础的框架,在AI领域的应用正不断深化与拓宽。

本研究细致解析了认知逻辑的基本理论框架、核心原理及其在人工智能实践中的生动案例,彰显了其在增强机器智能、优化人机界面互动、以及精进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核心价值。

研究揭示,认知逻辑不仅赋予智能系统强大的知识表述与逻辑推理工具,还促进了对人类认知模式的深入模仿与理解。

在自然语言处理的范畴内,认知逻辑的应用极大增强了语义解析与情感智能的精确度;而在复杂的智能推理与决策辅助场景下,它为应对挑战性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托。

同时,本文也深入剖析了认知逻辑在人工智能实践应用中遭遇的技术难关,如提升表示与推理效率、促进技术间的融合,以及增强算法的实时响应与可解释性等,并针对性地探讨了应对策略。

未来展望,跨学科合作的加强、技术应用的广泛推广,以及与更多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是推动认知逻辑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进步和创新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认知逻辑;人工智能;知识表示与推理;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推理与决策支持;技术挑战与机遇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 研究方法与目标 (5)第二章认知逻辑理论基础 (7)2.1 认知逻辑的基本概念 (7)2.2 认知逻辑的原理及推理机制 (8)2.3 认知逻辑的发展历程 (9)第三章认知逻辑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实例 (10)3.1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 (10)3.2 智能推理与决策支持 (11)3.3 其他应用领域探索 (12)第四章认知逻辑在人工智能中的发展挑战与机遇 (14)4.1 技术实现的挑战 (14)4.2 与其他技术的融合机遇 (14)4.3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5)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17)5.1 研究总结 (17)5.2 未来研究方向与建议 (18)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其应用范围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逻辑学 课程论文

逻辑学 课程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试论莱布尼茨对逻辑学发展的影响学院人文学院专业逻辑学班级 2009 级学号 2009020018学生姓名桂卫教师张学立2010-1-13试论莱布尼茨对逻辑学发展的影响摘要:莱布尼茨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不仅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而且是现代形式逻辑的构设者与初步奠基者。

在逻辑史上他是继亚里士多德之后最伟大逻辑学家。

本文通过对莱布尼茨的逻辑学说的分析,试探论莱布尼兹对逻辑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莱布尼茨、通用语言、数理逻辑一、莱布尼茨的逻辑学说莱布尼茨对逻辑问题的最早探索和最初贡献是试图沿着笛卡尔和霍布斯的思路建构所谓的“通用语言”。

这种语言是一种用来代替自然语言的人工语言,它通过字母和符号进行逻辑分析与综合,把一般逻辑推理的规则改变为演算规则,以便更精确更敏捷地进行推理。

或者说,“通用语言”是一套表达思想和事物的符号系统,利用这些符号可以进行演算并推出各种知识。

在《论组合术》中,二十岁的莱布尼茨曾立志要创设“一个一般的方法,在这个方法中所有推理的真实性都要简化为一种计算。

同时,这会成为一种通用语言或文字,但与那些迄今为止设想出来的全然不同;因为它里面的符号甚至词汇要指导推理;错误,除去那些事实上的错误,只会是计算上的错误。

形成或者发明这种语言或者记号会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可以不借助任何词典就很容易懂得它。

”在1679年9月8日给惠更斯的信中他又写道,有一个“完全不同于代数的新符号语言,它对于精确而自然地在脑子里再现(不用图形)依赖于想象的一切有很大的好处。

……它的主要效用在于能够通过记号〔符号〕的运算完成结论和推理,这些记号不经过非常精细的推敲或使用大量的点和线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因而不得不作出无穷多个无用的试验;另一方面,这个方法会确切而简单地导向〔所需要的〕结果。

我相信力学差不多可以象几何学一样用这种方法去处理。

”综合莱布尼茨零零碎碎的设想,他的宏伟规划大体旨在创造两种工具:其一是通用语言,其二是推理演算。

逻辑学论文范文

逻辑学论文范文

逆向思维的逻辑基础与实践应用研究摘要逆向思维,作为一种颠覆传统、激发创意的思考策略,近年来备受瞩目。

本项研究通过全面回顾逆向思维的逻辑底蕴及其实际操作案例,阐明了其逆向性、创新性和高效性三大核心特征。

该思维方式不仅与逻辑思维相得益彰,共同构建起全面的思维框架,还通过独特的推理路径,如反向推理、假设推理及演绎推理,为挑战解决开创了新颖视角与途径。

在创新设计领域能够助力设计者挣脱常规束缚,打造出别具匠心的作品;在应对问题时,引导个体深入问题核心,发掘实际可行的解决之道;决策制定环节,则能协助提前预判风险,优化决策流程。

此外,本研究探讨了增强逆向思维能力的策略,涵盖深化认知理解、开展逆向思维练习、培养批判性思维、激励创新思维模式、实战问题解决演练以及持续的自我反思与经验总结等。

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进一步确认了逆向思维的实际应用价值。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向逆向思维的认知基础、跨学科融合应用、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整合,以及教育普及等领域拓展,旨在深化逆向思维理论研究,为促进创新实践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与方法支持。

关键词:逆向思维;逻辑基础;实践应用;创新能力;问题解决;决策制定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3)1.1 逆向思维的定义与特点 (3)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4)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第二章逆向思维的逻辑基础 (7)2.1 逆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7)2.2 逆向思维的推理模式 (8)2.3 逆向思维的逻辑谬误与防范 (9)第三章逆向思维的实践应用 (11)3.1 逆向思维在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11)3.2 逆向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12)3.3 逆向思维在决策制定中的应用 (12)第四章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4)4.1 逆向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 (14)4.2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15)4.3 逆向思维能力的实践案例 (16)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18)5.1 研究结论 (18)5.2 研究展望 (18)第一章引言1.1 逆向思维的定义与特点逆向思维,这一独特的思考方式,强调的是从常规思维的对立面出发,去审视、分析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最新版-逻辑学论文 逻辑学论文3000字优秀9篇

最新版-逻辑学论文 逻辑学论文3000字优秀9篇

逻辑学论文逻辑学论文3000字优秀9篇《逻辑学》的教学研究论文篇一《逻辑学》的教学研究论文引言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材编写,当然不能因循守旧而应不断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推动学术研究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虽然如此,但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基础上,绝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否则,不仅达不到创新目的,有时反而会因别出心裁的新概念及其定义、划分的逻辑混乱等,导致学生无所适从甚或盲从。

在《逻辑学》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其要者问题,以供讲授《逻辑学》课程老师教学参考。

一、关于相关章节中的“规则”或“规律”问题在《逻辑学》教材中,很多章节都有关于“规则”的阐述。

如定义的“规则”,划分的“规则”,三段论的“规则”,还有证明和反驳的“规则”等。

逻辑要求正确的思维必须严格遵循这些所谓“规则”,这当然应该。

但人们思维过程中遵循的这些内容究竟是“规则”还是“规律”我的观点则不同于传统。

规则和规律有着本质不同。

规则是制定的,是否违规最终须由人裁决。

然而规律却不然,其只能被发现而不能制定,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不管你意识到与否,只要违规,就非碰壁不可,并最终由“自然”来决定。

再如逻辑中关于“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能周延”这个命题,我们之所以认定是规律而不是规则,最根本原因,也在于其由前提得出的结论,不论是大项扩张还是小项扩张,都不正确或者不必然正确,但均非人所决定而实属自然。

还有如太阳升起天就亮,太阳落山天就黑。

这是谁也不能违背的规律,而绝非规则。

因此人们思维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是规则抑或是规律,就非常明白。

虽然如此,但高校逻辑教材,甚或高中语文课本,凡涉及到这些内容的分析,无不将其定性为“规则”。

其实这些“规则”,都是被发现的“规律”,因此必须严格遵循。

为避免概念混淆杜绝这认识偏差,笔者吁请逻辑同人编著教材和讲课时,改定义,划分,三段论,证明和反驳的“规则”说为“规律”说。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遵守同一律并使《逻辑学》这门基础学问更加科学。

逻辑思维结课论文

逻辑思维结课论文

逻辑学感想以往一提起逻辑,常常把它看得很玄妙,似乎高深难测。

直到后来接触了她,揭示了真正面目后,才感觉她是如此的和蔼可亲。

诚然,逻辑学不仅仅是是一门学问,它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的理念。

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维系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丰富着多元化的世界。

逻辑学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更应注重的时刻后学习,注重生活中的感悟与积累。

课堂上的知识面太狭小,而课后的知识更加丰富。

学到的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逻辑。

课堂上涉及到是逻辑最基本概念知识,只是起到引导入门的作用,诸如对一部影视的逻辑分析,对‘反三段论’的理解,社会时事的逻辑分析,甚至会涉及到犯罪心理学。

而这一切的一切,只是引导我们入门而已。

真正在我们身上体现的是逻辑思维,要具有与提高的也是这种思维。

所以逻辑思维必须要我们自己来发掘,学习与提高。

有一句话这么说的,凡是存在的,都有其存在的道理。

是存在导致了理由,还是理由导致了存在?答案是理由导致了存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存在,逻辑思维就是需要我们追溯回去看到理由。

逻辑思维的大敌是常识。

因为太多的常识,人们把许多客观存在的事物、事实、道理看成是理所当然,逐渐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看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想到并理解它为什么会产生,以前没有这项事物,世界是什么样子,有了这项事物,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思考人类历史上谁第一个、第一次做这个事情?为什么那个时候要做这个事情?没做之前存在什么问题?做了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举例:看到空调,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会有空调?没有之前存在什么缺陷?有了以后世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只有站到绝对高度的角度上,才能理解万事万物产生的道理。

可以说,万事万物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产生的,能看透万事万物,能看到背后的“某个问题”与初衷才叫逻辑思维。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学会三个角度一个能力:相对高度、绝对高度、系统思维和因果判断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都只是表象和结果,所有的结果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完成“某项使命”而来的,我们想到了问题和使命,说明我们完成了第一个动作:绝对高度看问题。

研究《墨经》中有关逻辑推理判断的论述-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研究《墨经》中有关逻辑推理判断的论述-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研究《墨经》中有关逻辑推理判断的论述-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学界许多人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是逻辑形式和理论的不发达,似乎成为一种定论。

其实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中国逻辑思想的起源是很早的。

在先秦就有一批专门研究说理和论证的逻辑思想家,也可称为语言哲学家。

主要有被称为名家的惠施、公孙龙以及后期墨家。

关于论辩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形式逻辑的概念(名)判断(辞)推理的理论和一些逻辑思维规律已经提出来了,可惜这些理论在中国以后的哲学发展中没有进一步完善和体系化,像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古印度佛教的因明学,这就使人感到中国没有逻辑思想,或逻辑思想的特别不发达。

实际上后期墨家的哲学和逻辑思想及取得的成就是十分了不起的,故一些学者认为有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三大传统逻辑之说.亚细亚的中国古代比起古典的希腊古代各有自己的发展前途,墨家的逻辑在墨子时代是有局限的,但后期墨家有了很大发展。

现以《墨子》中的《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被称为墨辩的文本为依据试分析一下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

一、关于辩说的宗旨和原则中国传统的逻辑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

儒家也十分重视名的问题,孔子就有正名的学说。

孟子以好辩闻名。

荀子作《正名》,其实讲的也是儒家的逻辑思想。

他提出制名以指实,制名之枢要的学说,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

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不赂贵者之权势,不利传辟者之辞,故能处道而不贰,吐而不夺,利而不流,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辩说也。

这是荀子提出的辩说的宗旨和原则。

后期墨家提出: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以类取,以类予。

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小取》)这是一个完整的辩说的纲领和遵守的原则。

逻 辑 学 结 课 论 文

逻 辑 学 结 课 论 文

逻辑学结课论文不知不觉,逻辑学就到尾声了。

回想起来,课堂上的时光总是那么美好充实。

老师让我们学到了逻辑学的相关知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逻辑思考能力,又让我们见识了真正辩论赛的激烈和精彩,这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这些课的学习,我学到了逻辑学一些常用方法,如归谬法、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明白了这些方法的基本运用。

逻辑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这样的比喻是有道理的。

逻辑学确实可以训练人的思维使之具有严密性,从而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小学起我们就学习数学,到了初中高中我们就开始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些被认为是我们生存所必须学习的基础学科,殊不知基础学科包括数学、逻辑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理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但我们却从未系统的学过逻辑学,虽然如此但逻辑思维与人类为伴,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伟大的政治家毛泽东曾说“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逻辑学家金岳霖也说“逻辑对生活、认识和哲学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这些大家的话还不足已说明逻辑学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可以从生活中举些事例出来。

逻辑有点像随处可见的水,不显眼容易被忽略,但人人离不开它。

我们说话的时候、写文章的时候,其实都用到了它,如果我们说话不讲逻辑就会意思表达不清楚造成歧义,我想大家对语文考试中修改病句的题型印象还是很深刻的,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

不讲逻辑也许就会闹笑话,如“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刚一听这句话觉得没有什么但仔细辨认一下就会发现问题“中国有”而“世界没有”这就是自相矛盾了。

运用逻辑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想必大家都听过这个例子:“有一天,一位外国使者看见林肯在擦自己的靴子,于是讽刺道:‘啊,先生,您真伟大!您经常擦自己的靴子吗?’‘是呀,’林肯答道:‘那么你是擦谁的靴子呢?’”。

睿智的林肯聪明的运用逻辑化解了嘲讽。

逻辑如此重要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学论文1.经验,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所论经验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书本知识通过实验操作内化后或个体初步掌握知识的内涵、外延、结构后走向社会实践,对知识使用范围和方法的表象阶段理解的总和。

这部分经验是低层次实践活动的结果;二是指科学研究实践对思维改造、开拓的总和,即思维自觉过程的总和。

第一个方面经验是对学科知识应用的探索,既有深化书本概念的一面,也有框正实践前的好奇和无知的举措。

经验,是无数次实践筛选出并储存在大脑记忆库中的重复映象,它们的重复,表证着实践提示的事物规律性(即科学性),而映象本身说明,它们仅是对知识的一种印证,实践的简单和肤浅,不可能使经验走向二次抽象,即经验的思维创造过程。

从思维发展上看,个体已经学过的学科知识在这个阶段印证后,使知识走向内化,但不是知识创新。

如果要进行知识创新,就要在复杂的实践中使思维突破表象限制而走向二次抽象(第一次抽象是前人做完的)。

第二次抽象才进入经验的高层次阶段。

个体在第一阶段的经验里尽管知识的应用仍然停留在表象阶段,但心理上的知识坐标已经产生了应用后的效果,实践使个体承受的感觉和印象,不仅砸实学科知识在思维中的根基,而且可能为改造世界和改造自我带来新的冲动和快感。

正是这无数次的实践的提示,个体驾驭知识的能力也就初步形成了。

初级阶段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个体三个方面工作的完成,即:①对已学过的学科知识总体认识阶段的完成,随着知识的逐渐解码,知识的休眠期渐趋结束;②随着知识的使用范围和方法的基本确定,个体心理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和知识内化为品格;③使用知识初期阶段的畏惧感和好奇心初步完成,从而转入了新一轮的知识幻想和应用联想。

尽管在这个阶段里,个体的经验十分有限,但就是这点有限的能力已经能保证个体从事相应的技术工作或开展局部以应用为主的创造发明。

教育实践和科学实践都证明,尽管个体在生产实践中,经验总要受着书本概念的掣肘,但他们仍然突破了桎梏,驾驭和改造了某些先进设备。

在此,仍以工科为例,工科学校强调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概念和生产实践中的动手能力,而这些都集中表现在毕业生就业后的成就上。

但初期经验确实是有限的。

个体一旦在生产实践中遇到书本知识无法解决的难题就会仓皇失措,这是因为毕业生理科基础不足或对工程过程的一知半解,他们的经验只能在表象阶段徘徊,感觉和思维不会越雷池一步。

这个阶段个体的品格中,已经具备了批判、求异和整合的思维特征,但他们的批判、求异和整合仍然限定在对学校学习的依恋和对实践中各类新知识的懵懂上,此时如果想超越自我,就必须在研究实践的同时,靠自学补充相应的知识,为新一轮经验(思维自觉阶段)的到来,铺垫道路。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到:①能力是由实践经验构成的,经验是能力结构中的基本要素;②能力以经验积累为依据,通常是不断攀升的可变量;③能力、经验的提升是受个体知识水平(包括实践知识)和知识面限制的,个体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毅力往往左右着自我总体水平的提高。

2. 对经验的逻辑分析经验,是依一定逻辑关系在个体的实践中排列的。

在此,仍以工科为例。

如果把解决工程n 的问题作为个体的第一经验过程,据有n 经验后去解决与n 有联系的m 工程问题时,从经验生成方式上形成下列两个逻辑关系式:n1+n2+n3 nn=n 的n 次经验;n1+n2+m1+ mn=n+m 的n 次经验。

在这两个关系式中,①所标出的经验是一种必然率经验,即主体对实践中出现的可重复过程和结果(或追求的效果)从不知到知再到了然于胸的过程,其知识向度具有单一性和直接性。

但是,关系②却不然。

关系②是借助主体对n 经验的把握转而解决m 工程问题。

m 和n 之间,从知识向度上分析,有些方面有直接联系,有些方面有间接联系,也可能有些方面根本没有联系。

主体解决m 问题单靠转移n 经验的方法是不行的,主体需要在这种惑然性中依据实践进行知识调整,最终才能形成m 经验。

m 经验已经具有了创新性特征。

较n 经验,它已经使个体思维越过了雷池,走向新一轮品格的准备和能力的升华。

那么,n 和m 所涉的知识与大学教学有何联系呢?如果把从事专业活动必须有专业知识作为逻辑前提,可以推知,关系式①和②中的n 问题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毕业生在校所主攻的专业。

n 所涉知识显然是在课堂教学中被个体掌握,n 经验在于使个体通过生产实践中对知识的情感体验,使知识在解码后很快内化,实践过程还能使这些内化知识淡化为一种对n 实践过程的把握和后果的预测。

从思维科学上分析经验,当它把学科思维淡化为对实践过程和结果的把握后,知识便从显意识储存而转化为显意识和潜意识共同储存。

当在显意识中,知识被忘记,但潜意识中蓄积的知识能量(经验)依然可以使他按部就班地完成n 工程的重复过程。

这正如多年不游泳的人突然落水遇险,潜意识能量依然使他身心协调地进行泅渡;其实,当初的游泳知识他可能早已经忘掉。

m 经验中的非n 部分知识则属于另一种状态。

如果在教学中涉及过,它可能有一部分是个体固化处理的知识,也可能是外存的知识,还可能是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的知识。

个体通过对n 经验的把握和对m 工程的分析,找准彼此间各种本质的和非本质的联系后,其成功是完全可能的。

成功以后的经验多数是在失败中获得的,它的可贵处在于使个体在实践中自觉补充所需知识并使之走向了新一轮的建构和能力的本质提升。

除上述所论直接经验外,还有间接经验,它是个体批判、逆向、整合三种意识综合利用的结果。

间接经验的逻辑关系式是:An+Bn+Cn Nn Vn这里ABC 和N 分别代表不同人处理n 问题,An 即A 的n 经验。

不同的人由于学习个性、创造个性和阅历上的差异,他们在解决n 问题时所使用的知识和方法都可能不同。

V 如果能从这些经验中进行分析研究,就可能形成兼有众长的经验Vn 。

这是一次学习和综合分析过程,综合的过程和结果都表明个体的举一反三能力,正是这种抽象能力使个体实践经验由表象而转入思维的完全自觉。

换言之,思维自觉阶段的根本特征就是抽象能力的形成并构成新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整合、批判还是逆向意识,都依据个体抽象水平来发挥作用。

经验层次越高对抽象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是它使个体品格和能力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也是它,让个体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个体经验也由单一知识向度而走向了多学科交融的复合经验过程。

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

3.复合经验及其特征本文所论复合经验可从逻辑关系式中看到:关系②和关系③都打破①的单一知识向度,表现出经验的多学科特征。

知识的多角度和工程的多学科组合,通常是复合经验产生的条件。

就个体或团队来看,这些条件可以量化为五点:①个体或团队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互补性;②驾驭科学仪器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动手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发现、发明次数;③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慎密的逻辑思维;④善于学习和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⑤勇于承受失败并不断追求新知的心理品质。

这五点,通常是复合经验产生的内部条件,即个体素质条件(也是品格特征)。

从外部条件上看,团队组合和科学技术复杂性,构成工作环境。

在学术团队内,知识的碰撞、抵牾和相融同时存在,实践经验和阅历互相补充,使个体之间缩小着知识差距和淡化着学科界限,同时,同一课题又把大家锁在一起,共同的实践展开了个体之间多方位、多角度地运用所学,科学技术活动的复杂性恰恰让他们在这些实践中接触到新知,此时,个体视野不仅越过了单独从事研究时的局限,使共同活动建立的心理过程超越以往,而且每个成员形成经验后建立的团队经验群的创造力量也是任何独脚大侠们所无法比拟的。

当然,这一切又都建立在学术团队成员间的互相搀扶、相濡以沫的同舟共济之上。

反之,也许会比单独研究还要糟。

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善待他人应是学术团队成员的共同品质,也应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知识经济越来越否定独家新闻的买断,走向专业人员的合作是一种发展趋势。

这是不是否定个体的独创性?不,个体独创性是学术团队存在的内在根据。

没有个体的独创性,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

但是,这种独创性对群体来说是一种资源共享的要求,这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否则,大工程就不存在了,知识经济便会因为专业人员走向单干户而停滞不前。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复合经验的基本特征是大工程带来的个体独创性与群体知识的多维度的整合。

复合经验,当它把专业工作者们联系在一起,知识的生产就跨越了时代的铁门坎而把社会推向了明天。

4.能力的本质分析经验即能力是本文的基本命题。

有人说,接受新的研究任务,他没有经验,完全靠创新完成的。

其实,没有经验的科技工作者没有。

即使他没有处理新问题的经验,但他有处理其他问题的经验,新的创造必须(也只能)对传统经验进行转移,如果没有经验,还存在完成任务的能力吗?因此,本命题是常识,勿需证明。

以下,我们来分析能力的本质。

从科学史上看,最初的经验是对简单实践的把握。

这些实践使人类开始认识某些事物的规律,从而实现了知识的最初积累。

人们认识到空气的浮力,创造运用氢气球载人,再后来出现飞机,飞机是对氢气球的改造,改造飞机过程又使机械运动向前推进一步。

换言之,它是氢气球和人类对机械运动等多种经验的综合。

而现代飞机制造,又不断地把新技术(新经验)加进来,它的功用也由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扩展到军事、农用、客用等多种用途。

飞机制造本身就是多种科学知识和多种经验(使用知识方法)的集合体。

由此可以看出,今天的经验是历史经验的总和。

继承历史文化,是一种获取间接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但是,当文化传承走进社会实践,个体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活动时,经验又由间接过程回到直接使用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对历史上知识和经验的重复,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演绎。

从二次否定方面分析,即使人们对历史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也改变了当初的历史条件,带着新时代的诸多特征和个体的创造性,这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有了历史性发展。

当新思维在知识创新中形成并走进新经验后,创造后形成的又一轮新思维便成了更新经验的存在方式。

由此周而复始,构成人类社会发展文化和生产力的基本程序。

至此,我们可以对能力、经验的本质作如下判定:经验、能力是传承知识走向实践后的思维发展过程。

发展的思维构成新经验,也构成新的知识,使实践者的品格获得提升。

5.经验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部门。

高级人才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取决于他们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即接触生产实践后的经验。

传统的高等教育大都关起门来办,特别是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他们接触的知识往往脱离社会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

知识从书本中走进思维,知识已经转入了休眠期而复归表象阶段。

特别是工科教育,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他们在从业后的前几年很难说有什么经验,待到知识在实践中解码,许多实践才教会他们进行创造发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