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声韵学知识点

声韵学知识点

声韵学知识点
声韵学,又称为音韵学,是研究语音及其变化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声韵学知识点:
1.声母:指汉语拼音中的辅音部分,共有21个声母,包括b、p、m、f、d、t、n、l等。

声母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音特征和变化对整个音节产生影响。

2.韵母:指汉语拼音中的元音部分,共有24个韵母,包括a、o、e、i、u等。

韵母是汉
语语音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发音特征和变化直接影响到整个音节的音色和音调。

3.声调:指汉语中特有的音节高低变化现象,共有4个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
声。

声调的变化是汉语语音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其变化规律和方式对整个音节的音调和含义产生影响。

4.音节:指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的语音单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语音单位。

音节的构成方式和变化规律是汉语语音研究的重点之一。

5.音变:指在连续的语音流中,由于发音环境、发音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语音发生变化的
现象。

音变是语音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变化规律和方式对语音理解和语音生成产生影响。

6.方言:指不同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变体。

方言研究是语音研究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有助于了解语音变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总之,声韵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语音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和方言等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第一章:绪论1、音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

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

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6、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音韵学训诂学

音韵学训诂学

音韵学及训诂学基础一、音韵学基础(一)什么是音韵学1、音韵学①定义汉语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系统及古今音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②音韵学和语音学的区别二者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同:语音学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适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

音韵学则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而且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汉字读音及其变化的,只适用于汉语。

2、音韵学包括的内容汉语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①古音学以先秦两汉诗歌韵文而且是以诗经用韵味主要依据,并结合形声字来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②今音学以《切韵》、《广韵》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③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研究汉语语音结构的学科。

④北音学以元《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研究近代语音的学科。

(二)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声母及其相关概念①声母一个音节中居于前面的辅音因素。

声母音韵学中叫做声、声纽、声类等。

②字母:指称声母的代表字就是字母。

③守温三十字母,三十六字母相传唐末释守温参照梵文字母,根据汉语的实际语音发明了三十字母。

后来到了宋代又将三十字母增加为三十六字母:唇音——(重唇音)帮、滂、並、明、(轻唇音)非、敷、奉、微,舌音——(舌头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音——(齿头音)精、清、从、心、邪、(正齿音)照、穿、床、审、禅,1喉音——影、晓、匣、喻,半舌音——来半齿音——日2、韵母及其相关知识①韵母汉语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音素。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

②韵是指从韵头算起的部分,不包括韵头。

③韵书分韵编排的字典,供写作韵文的人检索韵字使用的。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已失传;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陆法言的《切韵》,现存残卷;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宋陈彭年的《广韵》。

03学习音韵学的意义与音韵学基础知识

03学习音韵学的意义与音韵学基础知识

03学习音韵学的意义与音韵学基础知识音韵学是语言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语音的产生、活动和规律,以及语音在语言中的功能和作用。

学习音韵学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语音的本质和特点,揭示语音与语言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语言的结构和演化。

下面将介绍一些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1.语音的分类:语音可以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

辅音是由于发声器官的狭窄或闭塞而产生的音。

元音是发音器官基本不受阻碍而发出的音。

辅音和元音的具体分类还涉及到声带振动、气流等方面。

2.音位与音素:音位是言语中具有辨别作用的音,是最小的受语音反差区分的单位。

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称为音素。

一个语言中可能有多个音素对应一个音位,这是由于同一个音位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发音。

3.音韵规则:音韵规则是描述语音变化的一般规律。

不同语言和方言会有不同的音韵规则。

音韵规则可以通过系统地研究一门语言的语音现象,从而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和规则,揭示语言演变的轨迹和机制。

4.音位和音系:音位是一个语言中的基本音的集合,音系则是音位的系统整合。

音位和音系的研究是音韵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语言的音系结构、音位数量和分布等。

5.音变规律:音变是指音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下发生的变化。

音变规律是音变现象的总结和分类,它可以通过研究音变现象揭示语音演变的规律和趋势。

音韵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音韵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理解语音的本质和特征。

通过研究语音的产生、发展和规律,可以揭示语音在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音韵学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语言的演变和变异。

不同语言和方言的语音差异和变化是语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音韵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语言和方言的变化规律和趋势,从而揭示语言演化的过程和机制。

此外,音韵学还对语言学研究的其他领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例如,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领域,音韵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开发和改进相关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前言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我国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的一门学问,是传统“小学”的一个门类,一向被认为是很艰深的学问,甚至被称为“绝学”。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语言学中跟语音有关的学问总使人有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如现代语音学里的“音素”、“相对音高”、“音位”、“非线性音系”等,更不用说古代的“幫滂並明”、“内转外传”、“东董送屋”、“照二照三”、“戛透轹捺”、“一等洪大”、“四声八调”“果假遇蟹止效流”了。

这种情况,与名词术语的五花八门不统一甚至标新立异或故作玄虚有关,也与学科性质有关。

其实任何一门真正的科学都是这样,起初人们往往把它看的很神秘,似乎这是一门玄妙的学问,可望而不可及,这实在是人们不了解这门科学而产生的错觉,音韵学也不例外。

音韵学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在这门学问上,中国古代的音韵学家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五四”以后的中国音韵学家和国外的一些汉学家利用现代语音学知识和工具,结合新材料,利用新的方法又把这门科学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今天,我们学习音韵学,肯定还要接触许多“玄妙”的术语概念,遇到不少的难题,但其“神秘”的面纱和外衣也会越来越少,露出“庐山真面目”来。

本书以本人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汉语音韵学基础”的讲义为底子,主要介绍汉语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汉语音韵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方法,语音学知识概说,古音(包括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古今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规律,汉字声韵调的辨识,音韵学的作用等。

本书共十八讲(一学期十八周,每周一讲),力求尽量做到简单明了转述古今贤德对音韵学的共识。

每讲后附有一定量的练习题。

第一讲什么是汉语音韵学第一节汉语音韵学的性质1.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常简称为“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语音系统,指的是一种语言中的各种语音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体。

语音系统简称音系。

比如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包括普通话里的各种语音要素(元音和辅音音素、声调、轻重音等),以及这些语音要素相互配合的方式和变化现象。

古代汉语教案-音韵学基础

古代汉语教案-音韵学基础

古代汉语教案-⾳韵学基础《⾳韵学基础》第⼀节概说⼀汉语语⾳的历史变化语⾳与语⾔的其他要素⼀样,⽆时⽆刻不在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只有积聚到⼀定程度时才能被感知。

汉语刚产⽣时的语⾳是什么样的?现在⽆从知道。

近代学者对有⽂献记载以来的汉语语⾳做了⽐较详尽的研究,各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致,但有⼀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汉语语⾳古今差别很⼤。

古今汉语语⾳不同,可以从现代汉语⽅⾔之间的⽐较中窥测到⼀斑,因为语⾳的地域差别正是语⾳古今变异的遗迹。

现代学者对汉语语⾳演变的历史做了分期,其⽬的就是在汉语发展史上规定⼏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时语⾳系统,作为对语⾳进⾏研究的共同基础。

⽐较明确具体地提出汉语语⾳史分期的有三家:瑞典学者⾼本汉,我国学者罗常培和王⼒。

三家分期⼤同⼩异,但现在学术界多数学者沿⽤王⼒的分期。

五⼒把汉语语⾳史分为四期:1、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2、中古期,公元4世纪⾄公元12世纪;3、近代,公元13世纪⾄19世纪;4、现代,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本汉和罗常培的分期与王⼒的分期只有粗细之别,没有本质的不同。

多数学者之所以遵⽤王⽒分期,是因为王⽒分期有以下两个特点:其⼀,把语⾳发展史与语法、词汇发展中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语⾳史的四期,同时也适⽤于语法史、词汇史的分期,⽽⾼⽒、罗⽒则主要是从语⾳史⾓度提出的分期;其⼆,王⽒的四期分化较简单,概括性强,适⽤于⼀般语⾔⽂字⼯作者,⾼⽒、罗⽒分期⽐较细密,适⽤于专门从事语⾳史研究的⼯作者。

古代汉语课学习有关的历史语⾳常识,主要是为了解决⽂献阅读中的词义问题和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和韵⽂。

前者需要上古⾳知识,后者需要中古⾳知识,⽽学习上古⾳⼜必须以中古⾳为基础。

⼆⾳韵学与语⾳学⾳韵学(汉语⾳韵学)⼜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同⽂字学、训诂学⼀样,是传统语⾔学的⼀个分⽀。

⾳韵学和语⾳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内容上是有分歧的。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③传统三十六字母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㈠、声、声纽、纽这一组术语指声母。

“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塞音:[p][ph][t][th][k][kh]塞擦音:[ts][tsh][tʂ][tʂh][tɕ][tɕh]擦音:[f][s][x][ʂ]鼻音:[m][n][ŋ]边音:[l]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不送气:[p][t][k][ts] [tʂ][tɕ]送气:[ph][th][kh] [tsh][tʂh][tɕh]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清音:[p][t][k][ph][th][kh]浊音:[m][n][l][ʐ]⑴清、浊指清音、浊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

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

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①全清:指发音时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b、z、d、j、f、s、x和sh。

这些声母按古人的分类标准都属于全清。

②次清:指发音时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p、c、t、q、ch、k,按古人的分类标准属于次清。

音韵学常识教案精品PPT课件

音韵学常识教案精品PPT课件
这首诗今天看起来很不押韵,事实上在中古
时期也是押韵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韵 中同属上声“马”韵。
白居易的五律《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 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 属仄声。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 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 调,“满别”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
析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 称为等韵学。如《韵镜》、《七音略》等)
近古音时期—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
韵》为代表。
现代音时期—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语音系统。
4、傳統音韻學的分类:
分為三個部分,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
今音學是研究中古時期(隋唐時代)漢語聲、韻、
調系統的一門學問;
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 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 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 力工具。
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帮助我们解 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4、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
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 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 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因此, 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 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 上研究。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研究音韵学,可以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 更加规范;异读词审音:缔(di 、ti)二音,《广 韵》属霁韵,与‘弟’同,故读(di); 械(xie、gai)二音,《广韵》胡介切,属匣母, 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 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审读的。

音韵学基础知识讲稿

音韵学基础知识讲稿

上编汉语语音史第一章语音韵学基本术语一、音韵学概说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结构系统及古今语音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我们所说的音韵学指的是汉语音韵学。

在传统的语文学中,音韵学与文字学、训诂学并列,均属于“小学”(即传统语言文字学)。

音韵学在五四以后,已经被纳入了历史语言学的范畴,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学术界研究汉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

音韵学是一门源远流长,文献丰富、成就巨大的历史科学。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罗常培先生在《旧剧中的几个音韵问题》中指出:“音韵学就是分析汉字或汉语里所含的‘声’、‘韵’、‘调’三种元素,而讲明它们的发音和类别,并推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古今流变的。

”汉语语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时期。

第一是上古音时期,即周秦两汉时期(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200年)的语音系统;第二是中古音时期,即魏晋唐宋时期(公元200年至公元1200年)的语音系统;第三是近代和现代音时期,即元明清到当代近七百年间的北方话的语音系统。

音韵学研究的就是每一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是什么一种状况,都有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出什么规律。

传统的音韵学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北音学几个门类。

古音学以甲骨文、金文中的韵文以及《诗经》的用韵和谐声字为主要材料,考证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系统。

今音学是以《切韵》音系的韵书为重点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语音面貌。

等韵学是制成若干图表,着重分析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结构,阐述汉语发音的原理和方法。

北音学是现代学者以元代的《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材料,建立起了研究近代(元明清)语音系统的北音学。

汉语音韵学比较难学的原因是: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我们从方块汉字中去寻找古代的读音是困难的。

古人在研究音韵学时,往往使用一些难懂的术语,而且术语不统一。

有些学者套用阴阳五行等神秘思想来解释音韵学原理。

罗常培说:“曩之治音韵学者,凭臆立说,每多违失;论平仄则以钟鼓木石为喻,论清浊则以天地阴阳为言,是曰玄虚;辨声则以喉牙互淆,析韵则以纵横为别,是曰含混;以五行五脏牵合五音,依河图洛书相互配列,是曰附会。

音韵基础知识1

音韵基础知识1
音韵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
第一节 音韵学概述及基本概念
一、音韵学概述
1、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
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音韵学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主要是研究 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汉字读音及变化, 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2、音韵学的历史分期 上古(先秦、两汉),以《诗经》、《楚辞》
的启发,并参照藏文字母的体系,给汉字创制 了字母。最早是唐末守温和尚创“三十字母”, 后来经宋人增改为三十六字母。 (1)按照发音部位分类:五音(唇音、舌音、 齿音、牙音、喉音)、七音(在五音上再增加 半舌音、半齿音)。 (2)按照发音方法分类:全清、次清、全浊、 次浊。
(二)关于韵母 1、韵和韵母: (1)韵:韵头不同,韵腹、韵尾、声调相同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按照韵尾
的不同给韵分的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 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
(三)关于声调
1、调类:四声:平、上、去、入。 2、调值:前人描述为: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
入声直而促。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 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二、中古的声母
(一)唐宋三十六字母 牙音:见溪群疑 舌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唇音: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齿音: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喉音:影晓匣喻 半舌:来 半齿:日
(二)三十六字母和普通话声母的对应
关系 (1)唇音b p m f 来自唇音“帮滂并 明”; (2)舌根音 g k h 来自牙音和喉音“见 溪群晓匣”; (3)舌尖中音 d t l 来自舌音“端透定 来”;n主要来自“泥娘”;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音韵学

• 戴震《声韵考· 卷一》:“微有韵书,先有
反切。韵书产生之前,反切散见于经传, 论韵者博考以成其书,反切在前,韵书在 后也。” • 反切是韵书的基础,无反切即无韵书。 • 出现最早的韵书是公元3世纪魏国李登著的 《声类》,其后,有晋朝吕静的《韵 集》。
• (3)南北朝时期四声说的创建是韵书产生的
补缺切韵》 • C《唐韵》,唐孙愐撰,是《切韵》 著名增广本之一,为唐代影响最大 的韵书。
• D《广韵》是宋朝陈彭年等在《切韵》基
础上修订而成的。全名为《大宋重修广 韵》,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 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它不仅 是中国音韵学的首要研究资料,而且是考 察上古音韵的重要基础;《广韵》还可以 看作字典,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意 义。
•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
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 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 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 • 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研究 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 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
• 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
北异同, 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 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 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 精切,除削疏缓”。因此全书分韵有 193个之多。
•《切韵》《唐韵》及《广
韵》等叫《切韵》系韵书 。 • 《切韵》系韵书不断变更,但音
系不变。
• 《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一
部韵书,是汉语史上最重要的著作 之一。
• 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年,陆法言的父亲陆
爽在朝廷作官,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 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 言家聚会时讨论了编订新韵书的纲领性意见,陆法言执 笔把大家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 (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古代声韵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声韵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声韵知识点总结大全声韵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汉字的发音和韵脚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整理。

声韵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声调为基础,以韵母韵脚为要素,对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进行研究。

在古代,声韵学被广泛运用于韵文和韵文的创作中,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古代声韵知识点的总结:一、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调,其中平声又分为阳平和阴平。

声调的特点是在音高的变化上有明显的规律,平声音调低,上声音调升,去声音调降,入声音调先升后降。

1. 阳平:又称为平声,其声调平稳,音高不变,没有升降变化。

2. 阴平:又称为仄声,其声调平稳,音高也不变,但与阳平相比,音调稍低。

在现代汉语中,阴平已经基本消失,只在古韵诗、歌词等古体诗歌中使用。

3. 上声:声调升高,音高从低到高,有升调的意味。

4. 去声:声调降低,音高从高到低,有降调的意味。

5. 入声:声调先升后降,即先有升调后有降调。

入声与其他声调的最大区别在于入声的韵母通常以鼻音结尾。

二、韵母韵母是构成韵的音节核心部分,通常由元音和介音组成。

古代的韵母分为单韵和复韵两种,单韵即一个音节的韵母,复韵即由两个音节的韵母组成。

在古代声韵学中,元音和介音的组合形成了丰富的韵母系统,它们既可以单独成韵,也可以组合成复韵。

1. 单韵:如“a”、“o”、“e”等2. 复韵:如“ai”、“an”、“ou”等古代韵母的组合形式非常多样化,每一种韵母都有其独特的音韵特点,这为古代文学中的韵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韵律基础。

三、韵脚韵脚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音韵单位,它由声韵并列组成,是古代诗歌音韵结构的基本单位。

韵脚的种类多样,其主要分为双音韵脚和三音韵脚两种。

在古代诗歌中,韵脚的运用非常讲究,它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美感,丰富诗歌的韵律表现力,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

1. 双音韵脚:由两个音节组成的韵脚。

古诗音韵基础知识

古诗音韵基础知识

古诗音韵基础知识一、古诗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古代诗词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

西方的诗或者国外其它的诗,金字塔式的或者阶梯式的,也有它排列的形式。

当然词有长短句,它也是一种形式、一种形态,所以它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这种形式美,在世界的诗歌园地当中也是独具一格的。

中国古典诗歌早期定型为“四言诗”,大家知道《诗经》,最早定型的是“四言诗”,就是四个字一句,但是并没有特别的格律的要求;到了汉魏六朝时期,“五言诗”“七言诗”兴起。

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

一般情况下我们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为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

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一般是不讲究音调格律的。

到了南朝时期,在齐代永明年间,有人发现了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四种声调,有人就根据汉字的这种四种声调,以及双声叠韵这些规律,来研究诗句当中声韵调的配合,要求写诗要“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讲究对偶。

所以在南朝时期就出现了注重声律的一种新的诗体——“永明体”。

“永明体”对后来格律诗的形成,以及后来的骈文和词、曲这些文学样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代初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律诗和绝句,我们把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称为近体诗,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

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

二、古诗的音韵声律古代诗词讲究音韵声律。

我们在阅读鉴赏时,就需要懂得一点音韵声律的知识,从而体会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意趣。

古代诗词的音韵声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韵押韵是诗词的最主要的特点之一。

音韵学入门-第一、第二章

音韵学入门-第一、第二章
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 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 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 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
2、音韵学是研究方言、学习普通话的必备知 识
方言的调查离不开音韵学的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 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 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 规律。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 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 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 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后来又有“北音学”分支。
(二)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
这些分类和定名大致都是一致的,也有不同 之处,如《韵镜》、《梦溪笔谈》、《经史 正音切韵指南》和《音切谱》都将声母分为 全清、次清、全浊和次浊四类;《四声等 子》、《切韵指掌图》分为五类,原因是将 全浊声母分成了全浊和半浊半清(指浊擦音 “邪”、“禅” )两类;《音学辨微》则分 为七类,它是将全清声母分为最清和又次清 两类,将全浊声母又分为最浊和又次浊两类, 将次浊声母又分为次浊和浊两类。
第二章
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第一节 音韵学对汉语声母的分析
(一)关于声母的名称 1、声纽 2、字母 3、声类
唐守温三十字母
唇音 舌音
牙音 齿音
喉音
不、芳、並、明。 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03学习音韵学的意义与音韵学基础知识

03学习音韵学的意义与音韵学基础知识

概 念


是 否 是 否 區別韻頭 區別聲調
一個漢字的音節除聲母以外
韻母
的音素,包括韻頭、韻腹、 韻尾。 由韻腹、韻尾、聲調相同的

×
韻 韻類
字組成的類別,不管有沒有 韻頭或韻頭是否相同。 韻書中反切下字的分類。
×

√ √
是 否 是 否 概 念 定 義 區別韻頭 區別聲調 同韻的字彙成一個部類。韻腹、 √ 韻部 韻尾相同。上古韻部不區別聲 × 調。 韻目是韻部的代表字,也是韻 韻目 書的標目。

三、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字 音

七 音
發 音 部 位

韻 頭
開 合 四 呼
調
韻 尾

清 濁
發 音 方 法
韻 腹

上 去 入
四 陰 陽 入 聲 聲 聲 等 韻 韻 韻
舒 類
促 類
反切之前的注音法及反切
反切以前的注音法有:直音法、比况法等等。 直音法(某音某、讀曰某、音同某、讀與某同): 如,《漢書·高帝紀》:“單父人吕公善沛令。”顔 師古注引孟康:“單音善,父音甫。” 比况法(讀若、讀如):如,《禮記·大中庸》: “其治國如示諸掌乎?”鄭玄注:“示,讀若‘寘 之河之干’之‘寘’。” 反切是我國傳統的注音方法之一,用兩個漢字為一 字注明音讀,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拼合 而成。如“改”,古海切,取“古”的聲母,“海” 的韻母及聲調(上聲),拼讀成“改”字音。

反切原理及使用
基本原理:上字取聲,下字取韻、調
反切至遲在漢末已用。王肅《周易音》、應
劭《漢書注》均已用反切注音.普遍認爲是魏 孫炎始創. 反切格式:A,BC反/A,BC切/A,BC翻。 被切字读音=反切上字声+反切下字韵

2第二节 古代汉语语音和音韵基础

2第二节  古代汉语语音和音韵基础

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语音分期 上古音 中古音 近古音 现代音 代表 《诗经》 《广韵》 《中原音韵》 普通话 音韵学的分类 古音学 今音学
北音学
音韵学的分类
• 古音学—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为研究对象, 而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且结合形声 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 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为研究对象,研究 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 近代语音学(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 系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研究 近代语音系统。 • 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
【复习2】四呼
开口呼:不是i u ü或不以i u ü为韵头的 韵母 齐齿呼:i和以i为韵头的韵母 合口呼:u和以u为韵头的韵母 撮口呼:ü和以ü为韵头的韵母
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历程
• • • • • • 一、为汉字注音: 譬况法,如《释名》:“天,以舌腹言之。” 直音法,如栭,音而。西,音粞。铗,读若夹。 反切法,汉末开始,如都,当孤切。东,德红切。 二、韵书: 南北朝开始出现大量韵书;唐末开始编制等韵 图;明末至清乾嘉开始研究古音学;二十世纪 初为极盛期,开始构拟古音。
五、声训材料
• 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音近词 所作的训释。如: • “房,傍也。室之两旁也。” • ——《释名· 宫室》
六、方言材料
• 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花在粉红墙。黄 凤凰,红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 •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 四十,谁能说准四十、十四、四十四, 谁来试一试,谁说十四是四十,就打谁 十四,谁说四十是十四,就打谁四十。
法 次浊 明[m] 微[ɱ] 泥[n] 娘[]
疑[] 喻[j] 来[l] 日[r]
③ 五音、七音
• 音韵学上按发音部位对声母进行的分类。 五音指 “唇、舌、齿、牙、喉”五音, 七音再加“半舌、半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韵基础知识
相关参考书: 相关参考书: 汉语音韵》 王力 《汉语音韵》 汉语史稿》 《汉语史稿》 殷焕先《反切释要》 殷焕先《反切释要》 胡安顺《音韵学通论》 胡安顺《音韵学通论》 丁声树、李荣《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 手册》 手册》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
七音:指唇、 七音:指唇、舌、齿、牙、喉、 半舌、半齿。 半舌、半齿。 半舌, 半舌,在今天叫做舌尖中边 音,是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化出 来的; 来的; 半齿,今天称作舌面鼻擦音, 半齿,今天称作舌面鼻擦音, 是从五音中的齿音分化出来的。 是从五音中的齿音分化出来的。 七音的区分最早见于南宋 张麟之重刊的《韵镜》 张麟之重刊的《韵镜》和郑樵 七音略》 的《七音略》。
2.韵类: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 类。(声类是上字分类)韵类 不仅要区别声调,而且要区别 韵头。(最小概念) 韵母:除了要求韵腹,韵尾相 同,还要区别韵头,(不要求 区别声调)。例如贤与年就不 是一个韵母。
韵:要求韵腹,韵尾相同, (不区别韵头)而且要区别声 调。如阴声韵,阳声韵等。 韵目:韵书里韵的标目,即韵 的代表字。如“先”韵,包含 了先,天,千,烟,年,贤, 玄,渊等。(与韵一致) 韵部:如果不区别声调也不区 别介音(韵头),只要韵腹和 韵尾相同,就是韵部。如王力 把上古韵分为三十部。
与韵母有关的概念 3.开口呼、合口呼 开口呼、 开口呼 这是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 对韵母所作的分类。开口呼、 对韵母所作的分类。开口呼、合口 呼在中古还有洪细之分。 洪细之分 呼在中古还有洪细之分。 开口呼:不圆唇的韵母, 开口呼:不圆唇的韵母,即韵头 不带『 』或韵腹不是『 』 不带『u』或韵腹不是『u』 合口呼:指圆唇的韵母。 合口呼:指圆唇的韵母。即韵头 带『u』或韵腹是『u』的。 』或韵腹是『 』 就是等次。 等:就是等次。韵图试图把开口 呼和合口呼各分为四等。 呼和合口呼各分为四等。“一等洪 二等次大,三四皆细, 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 细。”
和韵母有关的概念 1.韵头、韵腹、韵尾 韵头、 韵头 韵腹、 韵头:又称“介音” 韵头:又称“介音”。现代汉语 的韵头有[i]、 、 三个 三个, 的韵头有 、[u]、[y]三个,中 古汉语的韵头只有[i]、 两个 两个, 古汉语的韵头只有 、[u]两个, [y]韵头直到明代才开始出现。 韵头直到明代才开始出现。 韵头直到明代才开始出现 韵腹: 韵腹:中古汉语的韵腹比现代汉 语的韵腹要复杂得多。 语的韵腹要复杂得多。 韵尾:中古时期的韵尾比现代汉 韵尾: 语的辅音韵尾多四个[m]、 、 语的辅音韵尾多四个 、[p]、 [t]、[k]。 、 。
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 帮滂並 非敷奉微、 帮滂並名、非敷奉微、端透定 泥、知徹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 澄娘、精清从心邪、 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 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 日 宋人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 宋人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 根据当时语音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 增加了六个字母。 整,增加了六个字母。 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在音韵学史上 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代表了唐末 宋初汉语声母的实际情况, 宋初汉语声母的实际情况,同时还 扮演着表音工具的角色。 扮演着表音工具的角色。
阴,阳,入三类韵尾是古汉 语语音系统的特点之一。阴 声韵和阳声韵只有平,上, 去三声,入声韵只有入声调。 音韵学上把前两者称为“舒 声”,把入声韵称为“促 声”。

阴阳对转由清代孔广森将 老师戴震的“阴阳相配” 老师戴震的“阴阳相配”理 论发展而来, 论发展而来,是语音发展的 一种规律, 一种规律,即阳声失去鼻音 尾韵变为阴声, 尾韵变为阴声,阴声加上鼻 音尾韵变为阳声。例如: 音尾韵变为阳声。例如:三 san-仨sa,两liag-俩lia。 - , - 。
和声母有关的概念 1.声纽: 声纽: 声纽 传统音韵学称声母 声母为 传统音韵学称声母为“纽”、 “声纽”。纽,就是字音枢纽的意思。 声纽” 就是字音枢纽的意思。 2.声类: 声类: 声类 对同类反切上字的称呼。 对同类反切上字的称呼。 反切中 同一个声母 声母使用了多 在反切中,同一个声母使用了多 反切上字, 个反切上字,后人根据反切上字研究 当时有多少声母,用一定的方法将那 当时有多少声母,用一定的方法将那 些代表同一声母的反切上字归纳在一 统计出类别及数量, 起,统计出类别及数量,其中每一类 就叫做一个声类 例如: 声类。 就叫做一个声类。例如:“多德得丁 都当冬” 同属“ 都当冬”,同属“都”类,“都”代 表的声母是 [ t ] 。
与现代汉语“四呼” 与现代汉语“四呼”的关系 大致来说: 大致来说:现代汉语中 开口呼主要来自中古开口洪音 主要来自中古开口洪音; 开口呼主要来自中古开口洪音; 齐齿呼主要来自中古开口细音 主要来自中古开口细音; 齐齿呼主要来自中古开口细音; 合口呼主要来自中古合口洪音 主要来自中古合口洪音; 合口呼主要来自中古合口洪音; 撮口呼主要来自中古合口细音 主要来自中古合口细音。 撮口呼主要来自中古合口细音。 具体情况要复杂些。 具体情况要复杂些。如“家、 鞋” 在中古属开口洪音。 在中古属开口洪音。
就诗而言, 就诗而言,对于格律诗来 声调也是划分韵部的条件, 说,声调也是划分韵部的条件, 同一韵部的字必须声调相同。 即,同一韵部的字必须声调相同。 三字, 如“东、董、送”三字,韵母结 构 在中古完全相同, 在中古完全相同,但由于声调不 同而分属平、 去三个韵部。 同而分属平、上、去三个韵部。 对于宋词来说,只要求韵腹、 对于宋词来说,只要求韵腹、 韵尾相同, 韵尾相同,而对声调是否相同 则不论。 则不论。
音韵学认为入声韵与同部位的 阳声韵隐约相对, 阳声韵隐约相对,如“屋”对 “东”;“物”对“文”, 因此“ “月”对“元”。因此“阴阳 对转”实际上是讲阴, 对转”实际上是讲阴,阳,入 三者之间的互相转化的规律。 三者之间的互相转化的规律。 条件是:彼此的主要元音相同。 条件是:彼此的主要元音相同。 P20 如:何-曷 饥-馑
和声母有关的概念 3.字母: 字母: 字母 简称“ 声类的标目字。 简称“母”,声类的标目字。 古代没有像音标、 古代没有像音标、拼音这样 的注音工具, 的注音工具,对于声母的表 示,人们采用的方法是用汉 字去代替, 字去代替,被选中的汉字就 叫做“字母” 叫做“字母”。 一个字母自身的声母, 一个字母自身的声母,就是 这个字母代表的声母。例如: 这个字母代表的声母。例如:“帮” 所代表的声母就是[ ]。 所代表的声母就是[ p ]。
★全清音 全清音 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 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 塞擦音以及不带音的擦音。 塞擦音以及不带音的擦音。 三十六字母”中的“ “三十六字母”中的“帮、 非、端、知、精、照、见、影” 属全清音。 和“心、审、晓”,属全清音。 ★次清音 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 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 塞擦音,“三十六字母”中的 塞擦音, 三十六字母” “滂、敷、透、澈、清、穿、 溪”。
☆守温和“三十字母”: 守温和“三十字母”
最早创立字母的人, 最早创立字母的人,据说是 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 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当时 创立的字母有30个 创立的字母有 个,始见于敦 守温韵学参卷》 煌《守温韵学参卷》。
不芳並 不芳並明、端透定泥 知澈澄、 来、知澈澄、精清从心 照穿审禅日、 邪、照穿审禅日、见溪 群疑、影喻晓匣。 群疑、影喻晓匣。
韵摄:中古以后等韵学上的一 个概念。宋元的“等韵图”把 《广韵》206韵归并为16摄,只 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为 一摄。 例如“效”摄,包括平声豪, 肴,宵,萧;上声皓,巧,小, 筱,去声号,效,啸等韵。 共同特点都是收【u】尾的。
和韵母有关的概念 韵摄》韵部》 韵目) 韵摄》韵部》韵(韵目) 韵母》 》韵母》韵类
四呼的形成是在清代。 四呼的形成是在清代。明确将韵母 分为开、 分为开、齐、合、撮四呼的学者是清 代学者潘耒 古今开口呼比较: 潘耒。 代学者潘耒。古今开口呼比较: 洪音 豪[ɑu]—[аu] 开口呼 开口 细音 宵[iæu]—[iаu]齐齿呼
与韵母有关的概念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 这是从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角度对 韵母所作的分类。 韵母所作的分类。 阴声韵:凡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母。 阴声韵:凡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母。 如[a]、[ai]。 、 。 阳声韵:凡是以鼻音收尾的韵母, а 。 阳声韵:凡是以鼻音收尾的韵母,如[аn]。 入声韵:凡是以清塞音[p]、 、 收尾 入声韵:凡是以清塞音 、[t]、[k]收尾 的韵母, а 、 а 、 а 。此外, 的韵母,如[аp]、[аk]、[аt]。此外,以 喉塞音收尾的韵母也是入声韵。 喉塞音收尾的韵母也是入声韵。 中古时期阳声韵尾[m],在明代时 中古时期阳声韵尾 , 已经消变, 尾韵合流。 已经消变,与[n]尾韵合流。 尾韵合流 入声韵, 入声韵,从元代开始在北方话中消失
和声母有关的概念 4.五音和七音 五音和七音 是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名称。 是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名称。 五音:指唇、 喉五音。 五音:指唇、舌、牙、齿、喉五音。 最早见于南朝顾野王《玉篇》 最早见于南朝顾野王《玉篇》。 唇音, 唇音,包括今天的双唇音和唇 齿音; 齿音; 舌音, 舌音,包括今天舌尖中音和舌 面前塞音; 面前塞音; 牙音,相当于舌根音; 牙音,相当于舌根音; 齿音, 齿音,包括今天的舌尖前音和 舌面前塞擦音。 舌面前塞擦音。 喉音,包括今天的零声母、 喉音,包括今天的零声母、舌 根擦音和半元音 。
有关声母的概念 5.清浊: 清浊: 清浊 是古人分析声母发音方法 的术语,指清音和浊音。 的术语,指清音和浊音。 清音,又叫“不带音” 清音,又叫“不带音”, 如[p],[t],又细分为“全清音” , ,又细分为“全清音” 次清音” 和“次清音”; 浊音,又叫“带音”,如 浊音,又叫“带音” [b],[d],又细分为“全浊音” , ,又细分为“全浊音” 次浊音” 和“次浊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