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与声学有关的交叉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与声学有关的交叉学科
声学之所以被认为是“最古老而又最年轻的学科”,其根本原因是声学本身与其他许多学科之间存在着非常广泛的相互渗透关系,以致形成许多相应的边缘学科,其中不仅涉及包括生命科学在内的几乎所有主要的基础自然科学,还在相当程度上涉及若干人文科学.这种广泛性不仅在物理学其他分支中,即使在整个自然科学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现代声学是一门跨层次的基础性学科,研究从微观到宏观、从次声(长波)到特超声(短波)的一切形式的线性与非线性声(机械)波现象.同时,现代声学具有极强的交叉性与延伸性,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大部分学科发生了交叉,形成了一系列诸如声化学、医学超声学、生物声学、海洋声学、环境声学、建筑声学、语言声学等新型独特的交叉学科方向,在现代科学技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声学更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国防事业的现代化、以及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改善与提高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讲分别做一简介.
§8.1次声学§8.2大气声学§8.3电声学§8.4生理声学§8.5生物声学§8.6水声学§8.7语言声学
次声学的研究范畴
次声学的发展历史
次声学
次声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
次声学的应用
次声学是研究次声波在媒质中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及其效应和应用的科学.
次声学的研究范畴
次声是频率低于可听声频率范围的声,它的频率范围大致为10-4Hz ~20Hz .次声学的发展历史早在19世纪,人们就已记录到了自然界中一些偶发事件(如大火山爆发或流星爆炸)所产生的次声波.其中最著名的是1883年8月27日,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突然爆发,它产生的次声波传播了十几万公里,当时用简单微气压计都可以记录到它.在理论方面,最早在1890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就开始了大气振荡现象的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火炮和高能炸药的出现,提供了较大的声源,促进了对次声在大气中传播现象的了解.在20世纪20年代还进行了高层大气的温度和风对次声传播影响的研究,并建立了探测高层大气的简单声学方法,为此还研制了灵敏度更高的微气压计、热线式次声传声器.30年代发展了电容次声传声器.40年代后,利用声波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均方根成正比关系的原理,提出了火箭-榴弹次声法测定高层大气温度和风速的方法,发展了次声接收和定位的新技术.
核武器的发展对次声学的建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得次声接收、抗干扰方法、定位技术、信号处理和次声传播等方面部有了很大发展.
核爆炸会形成强大的次声源,它产生的次声波在大气中可以传播得非常远,次声方法曾成为探测大气中核爆炸的主要方法之一.为此建立了许多次声观察站,进行了长时期连续记录和观察.人们还发现了大气中存在许多自然次声源,对它们的发声机制和特性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现在知道的自然次声源有
火山爆发、流星、极光、电离层扰动、地震、晴空湍流、海啸、台风、雷暴、龙卷风、雷电等.
认识并利用次声方法来预测它们的活动规律,已成为近代次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长周期的次声波在电离层中传播,使电离层受到扰动,这种以声重力波方式传播的次声波成为高空大气研究中非常活跃的课题之一.
次声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
次声在大气中的传播衰减小
声在大气中传播的衰减主要是由分子吸收、热传导、和粘滞效应引起的,相应的吸收系数与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由于次声的频率很低,所以大气对次声波的吸收系数很小.此外,湍流的作用也会引起次声波的衰减.但是它们的影响都很小,通常可略去不计.
大气温度、密度和风速影响次声在大气中的传播
大气温度、密度和风速随高度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性,使得次声在大气中传播时出现“影区”、聚焦和波导等现象.
大气温度当高度增加时,气温逐渐降低,在20公里左右出现一个极小值;之后,又开始随高度的增加,气温上升,在50公里左右气温再次降低,在80公里左右形成第二个极小值;然后复又升高.
大气次声波导现象与这种温度分布有密切关系.声波主要沿着温度极小值所形成的通道(称为声道)传播.通常将20公里高度极小值附近的大气层称为大气下声道,高度80公里附近的大气层称为大气上声道.次声波在大气中传播时,可以同时受到两个声道作用的影响.
次声在大气中的传播具有衰减小并受波导和重力影响等特点.
在距离声源100~200公里处,次声信号很弱,通常将这样的区
域称为影区.在某种大气温度分布条件下,经过声道传输次声
波聚集在某一区域,这一区域称它为聚焦区.
风速风也会对次声在大气中的传播产生很大的影响.次声的传播在顺风和逆风时差别很大:顺风时,声线较集中于低层大气;逆
风时,产生较大的影区.
不同频率的次声在大气声道中传播速度不相同,产生频散现象,这使得在不同地点测得次声波的波形各不相同.
大气密度大气的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如果次声波的波长很大,例如有几十公里长,这时,在一个波长的范围内,大气密度已经产生显著的变化了.当大气媒质在声波的作用下受到压缩时,它的重心较周围媒质提高,这时除了弹性恢复力作用外,它还受重力的作用.反之,当它在声波作用下膨胀时,也有附加重力作用使它恢复到平衡状态.所以长周期的次声波,除了弹性力作用外,还附加有重力的作用,这种情况下,次声波通常称为声重力波.
声重力波在大气中传播时,在理论上可以看作是一些简正波的叠加.基本上可分为声分支和重力分支.它们在大气中传播都具有频散现象.由于重力分支主要能量在地面附近传播,而地面附近温度较高,因此传播速度较大.
次声学的应用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次声方法已应用于探测火炮的位臵,可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它在其他方面的应用问题才开始被人们注意,它的应用前景是很广阔的,大致可分为下列几个方面:
通过研究自然现象产生的次声波的特性和产生机制,更深入地认识这些现象的特性和规律.
利用接收到的被测声源所辐射的次声波,探测它的位臵、大小和其它特性.
预测自然灾害性事件.
对大范围某些大规模大气现象的性质和规律的连续探测、监视和预测.
通过测定次声波与大气中其它波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探测这些活动特性.
利用测定次声波的特性来了解人体或其他生物相应器官的活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