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胁痛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肋痛

中医内科学——肋痛

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病症:肋痛【定义】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属临床较常见自觉症状。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系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多种现代医学疾病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胁痛的发生主要由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因素所致。

【病位】肝胆,亦与脾胃及肾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

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相关血液生化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1.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咳痰,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诊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胃痛一般来说,胁痛与胃痛的疼痛部位及伴随症状有别。

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侧胸部,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口苦、目眩、善呕等肝胆病证症状;胃痛则表现为上腹部胃脘处胀痛为主,常伴有反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不适,多与饮食有关。

肝气犯胃所致胃痛,有时可表现为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与胁痛有别。

3.胸痛胸痛以胸膺部疼痛为主,病位多在心、肺,存在相应心系、肺系表现,如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症。

肝郁气滞或邪郁少阳亦致胸胁满痛,表现为胸胁苦满,或胁肋胀痛延及胸背肩臂,范围较广,但仍以胁肋不适为主,与胸痛有别。

【辨证论治】1.肝郁气滞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

2.邪郁少阳临床表现:胸胁苦满疼痛,兼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头痛目眩,心烦喜呕;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胁 痛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胁 痛

胁痛肝胆疾病胁痛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

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要点一概述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在《素问·刺热》篇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载,《灵枢·五邪》篇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

”此外,《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说明胆腑病变亦可导致胁痛。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胁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诸病源候论·胸胁痛候》言:“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所乘故也……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

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

”指出胁痛的发病脏腑主要与肝、胆、肾相关。

严用和《济生方·胁痛评治》篇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

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

”《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指出,胁痛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紧切,并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的两大类。

如《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

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证治汇补·胁痛》篇对胁痛的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曰:“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四、诊断要点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2.疼痛性质可为刺痛、 窜、胀痛或 隐痛。 3.反复发作史。 4.血象、肝功、B超等有助于诊断。
五、鉴别诊断
疼痛部位 疼痛性质 伴随症状
与胸痛及胃脘痛鉴别
胁痛
胸痛
一侧或两侧胁肋 胸部
胀痛多见
窜痛多见
口苦目眩
心悸少寐
胸闷不舒
胃脘痛 胃脘部 胀痛多见 嗳气呃逆 吞酸嘈杂
湿热蕴结—脾失健运—肝失条达
胁痛
肝阴不足—精血亏损—水不函木—络脉失养(不荣)
三、病因病机
病位:胁,主要责之于肝胆(且与脾胃肾有关) 病性:虚证——多为精血不足
实证——多为气滞,血瘀,湿热。 病因:外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不随
内因 ——体虚久病,劳欲过度。 基本病理: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演变:虚实转化,癥瘕,肝痈等。
一、概述
相当于西医以下疾病: 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胆道感染、胆石症、胆道蛔 虫、肝脏病(急慢性无黄疸型肝炎、肝硬化早期) 等。
二、证候特征
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 疼痛性质不一:窜、胀痛为气滞,刺、 剧痛 为血瘀。反复发作。
三、病因病机
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气阻络痹
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肝络阻塞 气滞络阻(不通)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外感内伤 (1)外感胁痛乃湿热外邪侵犯肝胆,肝失疏泄条达。 具有起病急骤、发热恶寒、恶心呕吐、目睛发黄、舌 红、苔黄腻、脉浮数。 (2)内伤胁痛则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肝阴不足 所致。不具有发热恶寒表证,且起病缓,病程长。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在气在血 (1)在气:气滞疼痛以胀痛为主,且痛无定处,游 走不定,时轻时重,每每与情绪变化有关。 (2)在血:瘀血疼痛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 局部按,入夜痛甚。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合理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 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 劳累,加强身体锻炼。
日常保健
揉按胁肋
顺时针方向轻轻揉按胁肋 部,缓解胁痛症状。
拍打背部
每天早晨拍打背部,促进 气血流通,缓解胁痛。
泡脚保健
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 环,缓解胁痛。
环境调理
改善居住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 、阴冷的环境。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则不通则痛。
瘀血阻滞
外伤、气滞、痰凝、湿热等导致脉络瘀阻,血行不畅,不通则痛。瘀血阻滞肝胆经脉,不 通则痛;瘀血阻滞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
湿热蕴结
外感湿热邪气,或脾虚湿停,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湿热下注 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胁痛的病因病机,采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中药外敷
将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敷于胁痛的局部,以缓解疼痛。
推拿治疗
推拿手法
运用推、拿、按、摩等手法,作用于胁肋部,以舒缓胁痛。
穴位按摩
通过按摩相应的穴位,调和气血,缓解胁痛症状。
05
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01
02
03
保持良好心态
避免情绪波动,减少肝气 郁结,预防胁痛发生。
鉴别。
现代医学诊断思路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发病诱因、疼痛性质 、持续时间等相关病史。
查体
检查患者胁肋部是否有压痛、 红肿等症状体征。
辅助检查
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 检查,如B超、CT等,以明确诊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

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

(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

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肝胆病证胁痛1.胁痛的治则是什么?实证宜理气活血,虚证宜滋阴柔肝。

2.胁痛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肝胆脾胃肾3.胁痛与胆胀临床表现的主有区别在于哪一点?部位不同,前者疼痛在两胁肋,后者疼痛在右上腹。

1.患者男性,50岁。

自觉胁肋掣痛,心急烦口躁,头痛目赤,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胸闷不安,溺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胁痛,辨证:肝胆湿热,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方剂龙胆泻肝汤2.患者钟某,女,46岁。

反复胁痛五年,每因烦躁时症状加重,伴郁闷气短,纳呆,腹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经一个多月的恰当治疗后,病情好转,胁痛减轻,无腹泻,但仍时觉胁部悠悠疼痛,心中烦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而弦。

诊断:胁痛,证候:肝阴不足,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方剂:一贯煎。

黄疸1.黄疸的发生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脾胃肝胆2.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时的治法是什么?清热解毒,凉营开窍3.黄疸的基本病机是什么?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

1.患者张某,男,40岁。

1994年7月12日就诊。

患者一个月前因公至南方出差,常暴饮暴食,劳累奔波,自觉神疲乏力。

20天后自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脘腹满闷,小便黄,目白睛黄不明显,纳呆,当地医院诊断“感冒”,经治疗后外感症状消失,但身体仍觉异常疲乏,且双目白睛微黄,患者因工作忙,四天后始就诊。

现症见身目发黄如橘,发热不扬,身重体倦,口苦,恶心呕吐,纳呆,溺黄少,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

诊断:黄疸,证型:湿重于热,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方剂:茵陈四苓汤。

2.患者男性,23岁,因身目俱黄两天入院。

现症见身目俱黄,发热口渴,恶心欲吐,溺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黄疸;证型:阳黄热重于湿,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方剂:茵陈蒿汤加减。

积聚1、积证与聚证各有何特点?答:积证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为脏病,聚证是无形,聚散无常,病无定处,病属气分,为腑病。

胁 痛

胁 痛

预后转归
内伤胁痛各个证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肝郁胁痛若久延误治,或治疗不当,日 久气滞血瘀,可以转化为瘀血胁痛。久 病致虚,或久郁成劳,又可出现肝血不 足,虚实互见。外感胁痛多属湿热蕴于 肝胆致病,病久不去,则可见肝胆疏泄 失职,气滞血瘀;又可因邪毒久羁而耗 动肝血肝阴,而为虚实错杂之证。
预防与护理
中医内科学各论—肝胆系统疾病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因肝络失和,以一侧或两侧 胁肋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1. 部位:胁指胁肋部(侧胸部),位于胸
壁两侧由腋部以下至第十二肋骨之间。 2. 胁痛为自觉症状,非客观体征,病人可 能与胃脘痛,胸痹等证混淆。医生更要 注意鉴别。 3. 胁痛往往为某一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单纯以胁痛而就诊的不多。
三、范围
肝脏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肝寄生虫病,肝内结石,肝脓肿,肝肿 瘤。 胆囊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 虫症。 其他: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 ,不典型 的慢性胰腺炎。
四、证候特征
本病证以胁肋部疼痛,可发生在一侧或 两侧为其主要证候。但由于病因、病性、病 程的不同,其疼痛的性质亦不同:气滞多胀 痛窜痛;瘀血多刺痛较剧。一般来说,初起 疼痛较重,久之则胁肋部隐痛时发。
鼓 胀
积 聚
三、辅助检查
B超、CT、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 血常规、肿瘤指标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胁痛和内伤胁痛 外感 内伤 起病急 起病慢 多伴表证 多无表证 有发热恶寒 无发热恶寒 恶心呕吐等 无恶心呕吐 湿热所致 气滞血瘀所致
2、辨胁痛性质(在气在血,属实属虚)
气滞:胀痛为主,时痛时止,走窜不定, 与情志有关。 湿热:起病急,病程短,重着疼痛,痛有 定处,持续性痛,间歇加重。 阴虚:起病缓,病程长,隐痛绵绵,疲劳 加重,按之反舒。 血瘀:刺痛为主,痛有定处,持续、拒 按,入夜更甚。

中医内科学:胁痛练习测试题含答案

中医内科学:胁痛练习测试题含答案
A.疏肝理气 B.祛瘀通络 C.清热利湿 D.养阴柔肝 E.疏肝健脾 答案:D 题型:单选题 难度:4 女,平素情绪不畅,2天前生气后出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喜太息,纳食减少,暖气频作,舌苔薄覆花汤 C.清热利湿法一龙胆泻肝汤
D.养阴柔肝法一一贯煎 E.化痰降逆一涤痰汤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题型:单选题 难度:4 (1〜6题共用题干) 男,52岁。近来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 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1.临床上最可能诊断A.胁痛肝胆湿热型 B.胁痛肝气犯胃型C.胁痛肝气郁结型D.胁痛瘀血停着型E.胁痛肝络失养型答案:E题型:单选题难度:3 其病位在 A.肝 B.心仁脾D.肺E.肾答案:A题型:单选题难度:3 其病性为
难度:3 (3〜4题共用备选答案) A.柴胡疏肝散加青皮、白芥子、郁金 B.柴胡疏肝散加黄苓、夏枯草、丹皮、山桅 C.柴胡疏肝散加茯苓、白术 D.柴胡疏肝散加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 E.柴胡疏肝散加桃仁、红花 .胁肋掣痛,烦躁易怒,漫黄便秘,舌红苔黄。其治疗方选 答案:B 题型:单选题 难度:3 .胁肋胀痛,若见肠鸣,腹泻,腹胀。其治疗方选 答案:C 题型:单选题
难度:1 .列哪项不是肝络失养型胁痛的主症 A.胁肋胀痛 B.头晕目眩 C.胁肋隐痛 D.心中烦热 E.舌红少苔 答案:A 题型:单选题 难度:1 .胁痛的治疗,可选下列哪一种治法 A.理气和胃止痛 B.调和牌胃止痛 C.疏肝理气止痛
D.理气健脾止痛 E.养阴清热止痛 答案:C 题型:单选题 .胁痛的辨证,当以何者为主 A.气血 .寒热 C.表里 D.虚实 E.阴阳 答案:C 题型:单选题 难度:1 &龙胆泻肝汤适用于以下除……以外的病证
A.瘀血 B.湿热 C.气滞 D.阳虚 E.阴虚答案:E题型:单选题难度:3 其基本病机为 A.肝肾阴亏,肝络失养 B.寒滞肝脉,肝络痹阻 C.瘀血停著,肝络痹阻 D.肝郁气滞,络脉失和 E.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答案:A 题型:单选题 难度:3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过食肥甘
郁于肝胆、失于疏泄, 胁



4.外感湿热:湿热郁介少阳,枢机不利, 疏泄失常
胁痛
5.劳欲久病:久病耗伤,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不养

劳欲过度 肝,脉络失养,拘急而痛。 不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11
则 痛
小结
基本病机: 肝络失和
病理变化
不通则痛 → 实证: 气滞、血瘀、湿热。 不荣则痛 → 虚证: 肝络失养。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25
胁痛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主证
兼证 舌脉 治法 方药
肝气 郁滞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腹胀,嗳 舌苔薄
甚 则 引 及 胸 背 臂 , 气频作,得嗳 白,脉
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 增减;
气而胀痛稍舒,弦。
纳少口苦;
疏肝理气 柴 胡 疏 肝 散加减
肝胆 湿热
瘀血 阻络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31
结 束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32
谢谢大家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33
2004/10/28
中医内科学——胁痛 ****30
2.临证应辨证结合辨病,针对性用药。
病毒性肝炎:疏肝运脾、化湿行瘀、清热解毒,结合临 床经验和药理研究选用抗病毒、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 及抗纤维化药物。
胁痛兼砂石:加通腑、化石、排石药的应用。
胆绞痛: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治宜清肝利胆通降 排石,大柴胡汤加减,通腑泻下药:大黄、芒硝;化石 排石药:鸡内金、海金厦、金钱草、郁金、茵陈、枳壳、 莪术、炮山甲、皂角刺、煅瓦楞子等。

中医内科学(十三五规划教材,第四版)-胁痛

中医内科学(十三五规划教材,第四版)-胁痛


重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目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

局部拒按,人夜尤甚。
要 点
3.辨胁痛性质 胁痛走窜不定,时痛时止,随情绪而增减者,多属肝郁气 滞;胁以刺痛为主,痛有定处,痛处固定不移或胁下们及撇块,触之坚硬, 人夜加剧者,多为瘀血阻络;若疼痛为痛有定处,触痛明显,伴恶心口苦,
或寒热往来,或黄疸者,为湿热蕴结肝胆;若以隐痛为主痛势绵绵,遇劳加
中医内科学
胁痛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转归、调摄
一 概述
胁痛是因气滞、血瘀、湿热或肝阴不足,导致肝络失和,以 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古代又称为肋痛、季肋 痛或胁下痛。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12肋骨部的统称。
胁痛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日:“肝 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与肝胆相关。后 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胁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又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如《诸病源候论·腹痛诸候·胸胁痛候》说:“胸胁痛者,由胆与肝 及 肾 之 支 脉 虚 , 为 寒 所 乘 故 也 …… 此 三 经 之 支 脉 并 循 行 胸 胁 , 邪 气 乘 于 胸 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指出胁痛的 发生主要与肝、胆、肾相关。《景岳全书﹣胁痛》将胁痛的病因分为外感与内 伤两大类,并提出以内伤者为多见,如“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然必有寒 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 痛则间有之耳”。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胁痛》对胁痛的病因和治疗原则进 行了较为全面系统论述,在病因方面补充了湿热郁火的内容,提出“至于湿热 郁火,労投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使胁痛的病因和治疗更趋完善。清代叶 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胁痛之属久病人络者,善用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 泄祛瘀等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吴勉华《中医内科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肝胆病证)【圣才出品】

吴勉华《中医内科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肝胆病证)【圣才出品】

第4章肝胆病证
4.1 复习笔记
一、胁痛
1.概念★
胁痛是指肝络失和所致,以胁肋部疼痛为症状的病证。

2.历史沿革★
表2-4-1 胁痛的历史沿革
3.病因病机★★
表2-4-2 胁痛的病因病机
4.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表2-4-3 胁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2)分证论治★★★
表2-4-4 胁痛的分证论治
5.歌诀★
二、黄疸
1.概念★★
黄疸是指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症状的一种病证。

目睛黄染是重要特征。

2.历史沿革★★
表2-4-5 黄疸的历史沿革
3.病因病机★★
表2-4-6 黄疸的病因病机
4.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①阳黄、急黄、阴黄的辨证要点★★★
表2-4-7 黄疸的辨证要点
②辨阳黄之湿热轻重★★★
a.热重于湿: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发热口渴,大便燥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b.湿重于热者:色泽不如热甚者鲜明,头身困重,胸满脘痞,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

(2)治疗原则——化湿利胆退黄
(3)分证论治★★★★★
表2-4-8 黄疸的分证论治
5.歌诀★
6.黄疸与萎黄的鉴别★★★
表2-4-9 黄疸与萎黄的鉴别
三、积聚
1.概念★
积聚是指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症状的病证。

2.历史沿革★
表2-4-10 积聚的历史沿革
3.病因病机★
表2-4-11 积聚的病因病机
4.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

胁痛1

胁痛1
❖ 《灵枢·胀论》云:“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 息。”肝胆结石者多以胁痛为主要表现,本案中结石为肝 胆湿热郁结,疏泄不利所致,所用柴胡排石汤中以柴胡、 白芍、川楝子、延胡索、姜黄疏肝胆之气,以黄芩、茵陈、 虎杖、鱼腥草清利湿热,以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排石。
再 见!
病例1: 男,37岁,94年3月23日就诊 主诉:右侧胁肋部疼痛六天。 现病史:患者因感冒后,于六天前觉右侧胁肋部疼痛, 呈火烧样灼痛,第二天局部出现小红疹,很快变成水 疱,疼痛加重,在友谊医院诊为“带状疱疹”给予 VitB1、VitB12肌注,局部外搽“肽丁胺”,服“病毒 灵”及止痛药,对症治疗三天,病情未得到控制,逐 渐加重,水疱加多,剧痛难忍,夜不能寐,发热,纳 呆,恶心,便秘,尿黄,口干,舌红苔白黄腻,脉滑 数。 。 查体:神清,表情痛苦,面色通红,右侧胁肋红,密
4.外感湿热
❖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 利,肝胆经气失于疏泄——肝胆湿 热证。
5.劳欲久病
❖久病耗伤,劳欲过度——使精血 亏虚,肝阴不足,血不养肝,脉 络失养,不荣则痛——肝络失养 与“不荣则痛”之分。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然以实证属多。
预防调护
结语
❖ 1.概念。 ❖ 2.病因:情志不遂,跌仆损伤,饮食不节,外感
湿热,劳欲久病。 ❖ 3.基本病机:肝络失和 ❖ 4.病性:实证:肝气郁结,瘀血停滞,肝胆湿热,
邪阻肝络,不通则痛;虚证:阴血不足,肝络失 养,不荣则痛。 ❖ 5.病位主要在肝胆,与脾胃肾相关。
结语
❖ 6. 辨证应辨在气、在血,属虚属实。 ❖ 7.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实者理气、活血、
B超:脂肪肝
郁金 胃失和降:加半夏、陈皮、旋复花。
(二)肝胆湿热证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拔罐治疗
单纯拔罐
利用负压原理,吸附在特定的皮肤部位,以达到通经活络、止痛的效果。
刺络拔罐
在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再进行拔罐,以加强疗效。
05
现代医学治疗胁痛的方法
西药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可减轻疼痛和肿胀。
激素类药物
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可减轻炎症反应。
2023
中医内科学胁痛
目 录
• 胁痛的概述 • 中医对胁痛的认识 • 现代医学对胁痛的认识 • 中医治疗胁痛的方法 • 现代医学治疗胁痛的方法 • 预防及护理
01
胁痛的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 症状。
分类
胁痛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以肝气郁结、瘀血阻络、 湿热蕴结为主,虚证以阴血亏虚、阳气不足为主。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 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
护理方法
局部冷敷
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患处, 以缓解疼痛和肿胀。
热敷
采用热水袋或中药热敷,以促进 局部血液循环和炎症吸收。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选用中药或西药,并 按医嘱服用。
注意事项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胁痛症状的变化,如 疼痛加剧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
抗生素类药物
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可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胁痛。
物理治疗
01
02
03
热敷
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 疼痛部位,可缓解疼痛。
冷敷
使用冰袋或冰毛巾敷在疼 痛部位,可减轻肿胀和疼 痛。
按摩
适当的按摩可以帮助缓解 胁痛的不适感。
手术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
主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
兼证:胁肋下或见有徵块。
舌脉: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证机概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常用方: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 痛;柴胡、枳壳疏肝调气,散瘀止痛;炙香附、川楝 子,广郁金、善行血中之气,行气活血,使气行血畅;
虚证——肝阴不足,肝脉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 肝胆,与脾胃肾有关。
辨证重点:气血虚实。
治疗: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
实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清利湿热
课后思考题:
1、胁痛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2、造成胁痛的病因有哪些及其病理机制是什么?
3、辨胁痛的病理性质?
4、胁痛的治疗大法?及根据病理性质不同有何区别? 5、胁痛的证、治、方、药? 6、治疗胁痛在用药上应注意哪些方面?
二、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胁痛的基本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实证: 理气、活血、清利湿热;
虚证:补中寓痛,滋阴、养血、柔肝。
证治分类 1、 肝郁气滞证: 主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肾则引及胸背肩臂, 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兼证: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 纳少口苦;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调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治法: 疏肝理气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方: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解 郁止痛; 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
胁痛兼砂石:加通腑、化石、排石药的应用。
胆绞痛: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治宜清肝利胆通降 排石,大柴胡汤加减,通腑泻下药:大黄、芒硝;化石 排石药:鸡内金、海金厦、金钱草、郁金、茵陈、枳壳、 莪术、炮山甲、皂角刺、煅瓦楞子等。
结 束
加减:( 1)跌打损伤而致胁痛,局 部积瘀肿痛者,可酌加穿山甲、酒 军、瓜蒌根破瘀散结,通络止痛;
(2)若胁下有徵块,而正气未衰者, 可酌加三棱、莪术、地鳖虫以增加 破瘀散结消坚之力。或配合服用鳖 甲煎丸。
14、 肝络失养证
辨证论治
主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 兼证: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饮食所伤,湿热内伤,
诊断依据
1 、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以诊断为胁痛。 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 同特点。
2 、 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 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 、 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老欲 久病等病史。
加减:(1)兼发热,黄疸者,加茵琛、黄柏以清 热利湿退黄。
(2)肠胃积热,大便不通,腹胀腹瞒者,加大黄、 芒硝;
(3)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 剧痛,连及肩背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 川楝子,或酌配硝石矾石散;
(4)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先以乌梅丸安蛔, 再予驱蛔。
3、瘀血阻络证
一 、讨论范围:胁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可见
于西医的 多种疾病之中,如:
急慢性肝炎、 胆囊炎、 胆系结石、 胆道蛔虫、 肋间神经痛。
一侧或两侧 胁肋疼痛
病因: 1、情志不遂
暴怒、抑郁、 忧思
跌仆外伤、强力负重
2、跌仆损伤 3、饮食所伤 4、外感湿邪
5、劳欲久病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
久病耗伤、劳欲过度
病因病机 暴怒伤肝 肝失调达、疏泄不利、 抑郁忧思 气阻络痹,发为肝瘀 胁痛。 情志所伤 2、跌仆损伤:跌仆外伤 胁肋受伤、瘀血停着、阻 强力 负重 塞胁络 3、饮食所伤: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湿热内生、 过食肥甘 郁于肝胆、失于疏泄, 胁痛 4、外感湿热:湿热郁介少阳,枢机不利, 疏泄失常 胁痛
胁痛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肝气郁滞 主证 兼证 舌脉 治法 方药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腹胀,嗳 舌苔薄 甚 则 引 及 胸 背 臂 , 气频作,得嗳 白,脉 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 气而胀痛稍舒, 弦。 增减; 纳少口苦;
疏肝理气 柴 胡 疏 肝 散加减
肝胆湿热
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粘,胸闷 舌红苔 纳呆,恶心呕吐,黄腻, 或兼有身热恶寒,身 小便黄赤,大便 脉弦滑 目发黄。 不爽, 数。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胁肋下或见有 痛处拒按,入夜痛甚。徵块。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治法:养阴柔肝
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滋补肝肾, 养阴柔肝;当归、白芍、炙甘草滋阴养血,柔肝缓急; 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加减:( 1 )阴亏过甚,舌红而干,可酌 加石斛、玄参、天冬; (2)心神不宁,而见心烦不寐+酸枣仁、 炒栀子、合欢皮 ( 3 )肝肾阴虚,头目失养,而见头晕目 眩,可加菊花、女贞子、熟地等 ( 4 )阴虚火旺,可加黄柏、知母、地骨 皮。
1、情志不遂: 5、劳欲久病:久病耗伤,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不养

不 通 则 痛

劳欲过度
肝,脉络失养,拘急而痛。 不 荣 则 痛
小结
基本病机:肝络失和
病理变化 不通则痛 → 实证:气滞、血瘀、湿热。 不荣则痛 → 虚证:肝络失养。
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有关。 演变及转化: 病初在气,→气滞可转化为血瘀, 气滞日久化火 耗伤阴津,阴血不 足,肝络失养。
临证备要:
1、治疗胁痛宜疏肝柔肝并用,以防辛燥劫阴之弊 ;
一要尽量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苏梗、佛 手片、绿萼梅等; 二要注意配伍柔肝养阴之品,以护肝阴,以利肝 体,如仲景之四逆散重柴胡与白芍并用;薛已滋水 清肝饮中柴胡与生地均为疏肝和柔肝并用范例。
2、临证应辨证结合辨病,针对性用药。
病毒性肝炎:疏肝运脾、化湿行瘀、清热解毒,结合临 床经验和药理研究选用抗病毒、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 及抗纤维化药物。
加减:(1)胁痛干口苦,烦躁易怒,溲 黄便秘,舌红苔黄者,减辛温之川芎,加山栀、丹皮、黄 芩、夏枯草。
(3)证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可酌加茯苓、白术;
(4)肝郁化火,耗伤阴津,症见胁肋隐痛不休,眩晕少寐。 舌红少津。脉细者,减川芎加枸杞、菊花、首乌、丹皮、 栀子; (5)见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 花; (6)气滞兼血瘀,加丹皮、赤芍、当归尾、川楝子、延胡 索,郁金。
2、肝胆湿热证
主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
辨证论治
兼证:口苦口粘,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方: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山栀、黄芩清肝泻火; 川楝子、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泽泻、车前子渗湿清热。
肝胆病证 胁痛
肝胆病证
• 肝体 肝用
肝疏 泄失 常
积聚
黄疸 鼓胀
胁痛 热 机 头痛 生 风 眩晕
中风 瘿病
阳 阳气 火气 气肝 盛 郁 亢 郁 阳 化 化 气 亢 火 风 滞
肝风 肝 —— —— 肝
—— 肝
【概述】一概念
二文献摘要
三讨论范围
【病因病机】一病因
病机
二小结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二、病证鉴别
与悬饮的鉴别: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 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 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 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 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 难鉴别。
三、相关检查
临床上,胁痛以右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者,其病多与肝 胆疾患相关。
1、 检测肝功能指标以及甲、乙、丙、丁、戊等各性肝 炎病毒指标,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2、B型超声检查及CT、MRI可以作为肝硬化、肝胆结 石、急慢性胆囊眼、脂肪肝等疾病的诊断依据。 3、检测血中胎甲球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脂肪肝、 肝硬化等辅助诊断指标。 4、检测血中胎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亦作为 初步筛查肝内肿瘤的参考依据。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预防调护】
【结语】【临证备要】
一、定义: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 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 觉证状。
1、 部位: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 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2、 经络:肝胆肾三经循行于此,故病变 与肝胆有关。(见图) 3、自觉症状:疼痛
足 少 阳 胆 经
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 汤加减。 血府逐瘀 汤或复元 活血汤加 减
瘀血阻络
舌 质 紫 祛瘀通络 暗,脉 象沉涩
肝络失阳
胁肋隐痛,悠悠不 口干咽燥,心
舌 红 少 养阴柔肝
一贯煎加
【预防调护】
1、 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2、饮食清淡、以防湿热。
【结语】 概念: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病因:情志、饮食、外感、体虚机跌仆外伤 病机:肝络失和 病性:实证:肝气郁结,瘀血停滞,肝胆湿热,邪阻肝络— — 不通则痛
足 少 阴 肾 经
定义
二:文献摘要
1、胁痛与肝胆 肾病变相关; 《素问· 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 怒。” 2、病因病机:情志不遂;情志、饮食、房劳,外感、内伤
3、临床特征:《素问.缪刺论》
《素问.刺热论》
《灵枢.五邪》
《灵枢.经脉》
4、治疗原则:伐肝泻火、不可骤用补药;因于气虚,宜补泻 兼施;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
一、辩证要点 1、 辨在气在血
辨证论治
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情 终于情绪变化有关; 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 按,入夜尤甚。
2、 辨属虚属实
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 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 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 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