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胁 痛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胁 痛](https://img.taocdn.com/s3/m/e87ec49a5ef7ba0d4b733b67.png)
胁痛肝胆疾病胁痛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
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要点一概述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在《素问·刺热》篇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载,《灵枢·五邪》篇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
”此外,《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说明胆腑病变亦可导致胁痛。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胁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诸病源候论·胸胁痛候》言:“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所乘故也……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
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
”指出胁痛的发病脏腑主要与肝、胆、肾相关。
严用和《济生方·胁痛评治》篇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
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
”《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指出,胁痛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紧切,并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的两大类。
如《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
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证治汇补·胁痛》篇对胁痛的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曰:“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https://img.taocdn.com/s3/m/159f022c04a1b0717ed5dd43.png)
四、诊断要点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2.疼痛性质可为刺痛、 窜、胀痛或 隐痛。 3.反复发作史。 4.血象、肝功、B超等有助于诊断。
五、鉴别诊断
疼痛部位 疼痛性质 伴随症状
与胸痛及胃脘痛鉴别
胁痛
胸痛
一侧或两侧胁肋 胸部
胀痛多见
窜痛多见
口苦目眩
心悸少寐
胸闷不舒
胃脘痛 胃脘部 胀痛多见 嗳气呃逆 吞酸嘈杂
湿热蕴结—脾失健运—肝失条达
胁痛
肝阴不足—精血亏损—水不函木—络脉失养(不荣)
三、病因病机
病位:胁,主要责之于肝胆(且与脾胃肾有关) 病性:虚证——多为精血不足
实证——多为气滞,血瘀,湿热。 病因:外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不随
内因 ——体虚久病,劳欲过度。 基本病理: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演变:虚实转化,癥瘕,肝痈等。
一、概述
相当于西医以下疾病: 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胆道感染、胆石症、胆道蛔 虫、肝脏病(急慢性无黄疸型肝炎、肝硬化早期) 等。
二、证候特征
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 疼痛性质不一:窜、胀痛为气滞,刺、 剧痛 为血瘀。反复发作。
三、病因病机
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气阻络痹
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肝络阻塞 气滞络阻(不通)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外感内伤 (1)外感胁痛乃湿热外邪侵犯肝胆,肝失疏泄条达。 具有起病急骤、发热恶寒、恶心呕吐、目睛发黄、舌 红、苔黄腻、脉浮数。 (2)内伤胁痛则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肝阴不足 所致。不具有发热恶寒表证,且起病缓,病程长。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在气在血 (1)在气:气滞疼痛以胀痛为主,且痛无定处,游 走不定,时轻时重,每每与情绪变化有关。 (2)在血:瘀血疼痛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 局部按,入夜痛甚。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https://img.taocdn.com/s3/m/cbbd444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c.png)
合理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 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 劳累,加强身体锻炼。
日常保健
揉按胁肋
顺时针方向轻轻揉按胁肋 部,缓解胁痛症状。
拍打背部
每天早晨拍打背部,促进 气血流通,缓解胁痛。
泡脚保健
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 环,缓解胁痛。
环境调理
改善居住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 、阴冷的环境。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则不通则痛。
瘀血阻滞
外伤、气滞、痰凝、湿热等导致脉络瘀阻,血行不畅,不通则痛。瘀血阻滞肝胆经脉,不 通则痛;瘀血阻滞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
湿热蕴结
外感湿热邪气,或脾虚湿停,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湿热下注 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胁痛的病因病机,采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中药外敷
将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敷于胁痛的局部,以缓解疼痛。
推拿治疗
推拿手法
运用推、拿、按、摩等手法,作用于胁肋部,以舒缓胁痛。
穴位按摩
通过按摩相应的穴位,调和气血,缓解胁痛症状。
05
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01
02
03
保持良好心态
避免情绪波动,减少肝气 郁结,预防胁痛发生。
鉴别。
现代医学诊断思路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发病诱因、疼痛性质 、持续时间等相关病史。
查体
检查患者胁肋部是否有压痛、 红肿等症状体征。
辅助检查
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 检查,如B超、CT等,以明确诊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4.胁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4.胁痛](https://img.taocdn.com/s3/m/3dafe28fd0d233d4b14e6947.png)
①疼痛较剧者,加元胡、郁金、川楝子, 行瘀止痛; ②胁下有癥块者,加三棱、莪术、地鳖虫, 破瘀散结; ③久瘀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活 血散瘀。
3、肝胆湿热证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痛或胀痛,灼热疼痛——湿热蕴阻肝 胆,疏泄不利。 ②兼次症:胁痛牵及后背,或恶心,厌食油 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 或身热恶寒,身目发黄、小便黄——湿热郁蒸 肝胆。 ③舌苔:舌质红,苔黄腻; 肝胆湿热之征。 ④脉象:脉弦滑。
六、【预后及预防、护理】
(一)转归预后 (二)预防调摄 1.保持身心愉快,避免情志刺激。 2.清淡饮食,忌刺激性食物。 3.劳逸结合,注意休息。
小结
1.胁痛是指因脉络痹阻或脉络失养引起胁肋部疼痛的病证。 2.病位在肝胆,病机关键是脉络痹阻或失养。 3.辨证应分清外感内伤、在气在血、在脏在腑、属虚属实。 4.治疗原则以“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为主。 5.五型分治: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络,旋覆花汤; 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 胆腑郁热,清胆汤; 肝阴不足,一贯煎。
2、瘀血阻络证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 甚;——气滞血瘀,瘀阻胁络。 ②兼次症;面色晦暗,或胁肋下有癥块;——瘀 血积久,气血不和。 ③舌苔:舌质紫暗; 瘀血之征。 ④脉象:弦沉涩。
(2)病机:瘀血停积,胁络痹阻。
(3)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4)方药:血府逐瘀汤——气滞血瘀,胸 胁刺痛,日久不愈者。 复元活血汤——外伤、瘀血停积,胸 胁刺痛,局部瘀肿者。
不荣而痛
正虚失养
情志 不遂, 跌仆 损伤, 饮食 所伤, 外感 湿热, 劳欲 久病。
三、【诊断】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https://img.taocdn.com/s3/m/12cc1bbb7cd184254a353595.png)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肝胆病证胁痛1.胁痛的治则是什么?实证宜理气活血,虚证宜滋阴柔肝。
2.胁痛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肝胆脾胃肾3.胁痛与胆胀临床表现的主有区别在于哪一点?部位不同,前者疼痛在两胁肋,后者疼痛在右上腹。
1.患者男性,50岁。
自觉胁肋掣痛,心急烦口躁,头痛目赤,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胸闷不安,溺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胁痛,辨证:肝胆湿热,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方剂龙胆泻肝汤2.患者钟某,女,46岁。
反复胁痛五年,每因烦躁时症状加重,伴郁闷气短,纳呆,腹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经一个多月的恰当治疗后,病情好转,胁痛减轻,无腹泻,但仍时觉胁部悠悠疼痛,心中烦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而弦。
诊断:胁痛,证候:肝阴不足,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方剂:一贯煎。
黄疸1.黄疸的发生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脾胃肝胆2.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时的治法是什么?清热解毒,凉营开窍3.黄疸的基本病机是什么?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
1.患者张某,男,40岁。
1994年7月12日就诊。
患者一个月前因公至南方出差,常暴饮暴食,劳累奔波,自觉神疲乏力。
20天后自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脘腹满闷,小便黄,目白睛黄不明显,纳呆,当地医院诊断“感冒”,经治疗后外感症状消失,但身体仍觉异常疲乏,且双目白睛微黄,患者因工作忙,四天后始就诊。
现症见身目发黄如橘,发热不扬,身重体倦,口苦,恶心呕吐,纳呆,溺黄少,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
诊断:黄疸,证型:湿重于热,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方剂:茵陈四苓汤。
2.患者男性,23岁,因身目俱黄两天入院。
现症见身目俱黄,发热口渴,恶心欲吐,溺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黄疸;证型:阳黄热重于湿,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方剂:茵陈蒿汤加减。
积聚1、积证与聚证各有何特点?答:积证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为脏病,聚证是无形,聚散无常,病无定处,病属气分,为腑病。
胁痛PPT课件
![胁痛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5329c96c85ec3a86c2c522.png)
对胁痛属于久病入络者,倡导用辛香通络、 甘缓补虚、辛泄祛瘀等法,立方遣药颇为实 用,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8、林佩琴《类证治裁》
在叶氏的基础上将胁痛分为肝郁、肝瘀、痰 饮、食积、肝虚诸类,对胁痛的分类与辨证 论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
7
三、范围
肝脏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肝寄生虫病,肝内结石,肝脓肿,肝肿 瘤。
苔脉:舌暗瘀斑,脉弦细涩。
治法:祛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加减:气滞血瘀,血行不畅而致胸胁刺痛 选用血府逐瘀汤;跌打外伤,胁下瘀积 肿痛选复元活血汤等。
-
26
4、肝络失养证 主证:胁肋隐痛,绵绵不绝,遇劳加重。
伴随证:头晕目眩,夜寐不安,口干心烦。
苔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柔肝。
-
4
2、《伤寒论》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 提出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疗外感胁痛。
3、《金匮要略》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 提出水饮停留于胁肋部引起胁痛的病因病机。
-
5
4、《医学入门》 提出用小柴胡汤加芎、归、白芍、苍术、
咳唾而加重 甚则偏侧胸廓隆起
胁痛
肝胆 胁肋部 口苦、胸闷 善叹息
-
16
腹痛
部位:胃脘部以下 耻骨毛际以上
范围:广而分散 伴随症状:泄泻、或便秘
胁痛
一侧或两侧胁肋部
较小 口苦、胸闷、太息
-
17
-
18
三、辅助检查
B超、CT、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 血常规、肿瘤指标等。
-
19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https://img.taocdn.com/s3/m/79f46805af45b307e87197c5.png)
2、辨在气在血
胁痛在气,以胀痛为主,且走 窜不定、胀痛随情志变化而起 伏。 胁痛在血,以刺痛为主,其痛 有定处,入夜加剧。然胁痛亦 有因气及血或血病及气者,更 应审其先后缓急。
3、辨在脏在腑
胁病病位在于肝胆,故应辨其属肝 属胆。 胁痛在肝,疼痛部位可在胁肋一侧 或两侧。范围较广。 而在胆者每以右胁胀痛为主。 影像学检测,尤宜二者之鉴别。然 肝胆相照,脏腑相联,肝胆每易同 病,辨胁痛在脏在腑,可知肝胆所 伤孰轻孰重。
相关病证
黄疸、积聚、鼓胀与胁痛的关系甚 为密切。因黄疸、积聚、鼓胀等不 仅与胁痛有相同或相类似的病机, 且在黄疸、积聚、鼓胀的发生发展 过程中皆可出现胁肋疼痛这一症状, 但黄疸以身目发黄为主症,积聚以 腹中结块为主症,鼓胀以腹大如鼓、 青筋暴露为主症。
辨 证 论 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外感胁痛是指感受湿热之邪,湿热蕴蒸 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其起病急骤, 伴有寒热、口苦、恶心呕吐; 内伤胁痛多因肝气郁滞、瘀血内阻或肝 阴不足而引发,其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且鲜见寒热表现。
4、辨 属 虚 属 实
胁痛因肝郁气滞、瘀血内阻、 肝胆湿热而致者多属实,其疼 痛较剧,痛而拒按,病程较短。 肝阴血亏损,肝脉失养之胁痛 属虚,其痛势隐隐,喜揉喜按, 病程较长。
治疗原则
胁痛的致病途径虽有外感、内伤之分, 病位有在气在血、属脏属腑之异,疼痛 性质有虚实之辨,但总不能脱离肝胆, 逾越“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之理。 不通而痛者属实,宜疏导之法使之通; 因于气滞者疏肝解郁,缘于瘀血者活血 通络,起自湿热者清热利湿。 不荣而痛多虚,宜濡润之法使荣,滋阴 养血之法当适时择用,若因肾而致肝阴 不足者,壮水补肾之剂亦可加入。
中医内科学:胁痛练习测试题含答案
![中医内科学:胁痛练习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2c04a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f.png)
D.养阴柔肝法一一贯煎 E.化痰降逆一涤痰汤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题型:单选题 难度:4 (1〜6题共用题干) 男,52岁。近来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 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1.临床上最可能诊断A.胁痛肝胆湿热型 B.胁痛肝气犯胃型C.胁痛肝气郁结型D.胁痛瘀血停着型E.胁痛肝络失养型答案:E题型:单选题难度:3 其病位在 A.肝 B.心仁脾D.肺E.肾答案:A题型:单选题难度:3 其病性为
难度:3 (3〜4题共用备选答案) A.柴胡疏肝散加青皮、白芥子、郁金 B.柴胡疏肝散加黄苓、夏枯草、丹皮、山桅 C.柴胡疏肝散加茯苓、白术 D.柴胡疏肝散加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 E.柴胡疏肝散加桃仁、红花 .胁肋掣痛,烦躁易怒,漫黄便秘,舌红苔黄。其治疗方选 答案:B 题型:单选题 难度:3 .胁肋胀痛,若见肠鸣,腹泻,腹胀。其治疗方选 答案:C 题型:单选题
难度:1 .列哪项不是肝络失养型胁痛的主症 A.胁肋胀痛 B.头晕目眩 C.胁肋隐痛 D.心中烦热 E.舌红少苔 答案:A 题型:单选题 难度:1 .胁痛的治疗,可选下列哪一种治法 A.理气和胃止痛 B.调和牌胃止痛 C.疏肝理气止痛
D.理气健脾止痛 E.养阴清热止痛 答案:C 题型:单选题 .胁痛的辨证,当以何者为主 A.气血 .寒热 C.表里 D.虚实 E.阴阳 答案:C 题型:单选题 难度:1 &龙胆泻肝汤适用于以下除……以外的病证
A.瘀血 B.湿热 C.气滞 D.阳虚 E.阴虚答案:E题型:单选题难度:3 其基本病机为 A.肝肾阴亏,肝络失养 B.寒滞肝脉,肝络痹阻 C.瘀血停著,肝络痹阻 D.肝郁气滞,络脉失和 E.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答案:A 题型:单选题 难度:3
中医内科学(胁痛)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胁痛)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b113e9f111f18583d05ae3.png)
中医内科学(胁痛)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A4型题 4. B1型题 5. 案例分析题1.胁是指人体哪个部位A.腋以下至第九肋骨部B.腋以下至第十肋骨部C.肩胛骨以下部位D.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E.胸骨柄两侧部位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胁痛2.胁痛最早见于哪部著作A.《证治准绳》B.《景岳全书》C.《诸病源候论》D.《内经》E.《济生方》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胁痛3.最早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的医籍是A.《难经》B.《伤寒杂病论》C.《景岳全书》D.《证治汇补》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胁痛4.胁痛的基本病机为A.气滞血瘀B.肝郁气滞C.湿热内蕴D.肝络失养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胁痛5.胁痛的病理性质是A.虚实之分B.内外之分C.表里之分D.气血之分E.阴阳之分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胁痛6.胁痛的基本治则是A.疏肝理气止痛B.清热利湿止痛C.祛瘀通络止痛D.养阴柔肝止痛E.疏肝和络止痛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胁痛7.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治法宜A.补血和肝B.疏肝理气C.清利湿热D.养阴柔肝E.益气养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胁痛8.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阻络胁痛的特点A.胁肋刺痛B.胸闷腹胀C.痛有定处D.入夜痛甚E.舌质紫暗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胁痛9.下列哪一项不是肝络失养胁痛的特点A.胁肋灼热疼痛B.悠悠不休C.遇劳加重D.舌红少苔E.头晕目眩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胁痛10.跌打损伤所致的胁下积瘀肿痛,痛不可忍者,宜选用A.身痛逐瘀汤B.膈下逐瘀汤C.少腹逐瘀汤D.桃仁红花煎E.复元活血汤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胁痛11.胁痛的基本病机是A.脾胃亏虚B.气血两虚C.肝络失和D.气滞血瘀E.肝阳偏亢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胁痛12.胁肋胀痛,口干口黏,胸闷纳呆,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者,选用A.甘露消毒丹B.三仁汤C.大柴胡汤D.小柴胡汤E.龙胆泻肝汤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胁痛13.下列哪一项不是肝胆湿热胁痛的特点A.胁肋灼热胀痛B.口苦口黏C.小便黄赤D.舌红少苔E.脉弦滑数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胁痛14.慢性肝胆病之胁痛的患者,饮食上应忌A.低脂饮食B.低蛋白饮食C.低糖饮食D.饮食清淡E.过度饮酒或嗜食肥甘辛辣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胁痛15.胁痛兼见口苦口黏,烦躁易怒,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尿黄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者,当辨证为A.瘀血阻络B.气郁化火C.肝阴不足D.肝胆湿热E.肝阳上亢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胁痛16.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治法宜A.益气养血B.疏肝理气C.养阴柔肝D.补血和肝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胁痛17.胸胁疼痛,咳唾引痛,呼吸困难,咳逆气喘,不能平卧,舌苔白,脉沉弦。
中医内科学(十三五规划教材,第四版)-胁痛
![中医内科学(十三五规划教材,第四版)-胁痛](https://img.taocdn.com/s3/m/182d0f6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05.png)
辨
重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目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
证
局部拒按,人夜尤甚。
要 点
3.辨胁痛性质 胁痛走窜不定,时痛时止,随情绪而增减者,多属肝郁气 滞;胁以刺痛为主,痛有定处,痛处固定不移或胁下们及撇块,触之坚硬, 人夜加剧者,多为瘀血阻络;若疼痛为痛有定处,触痛明显,伴恶心口苦,
或寒热往来,或黄疸者,为湿热蕴结肝胆;若以隐痛为主痛势绵绵,遇劳加
中医内科学
胁痛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转归、调摄
一 概述
胁痛是因气滞、血瘀、湿热或肝阴不足,导致肝络失和,以 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古代又称为肋痛、季肋 痛或胁下痛。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12肋骨部的统称。
胁痛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日:“肝 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与肝胆相关。后 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胁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又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如《诸病源候论·腹痛诸候·胸胁痛候》说:“胸胁痛者,由胆与肝 及 肾 之 支 脉 虚 , 为 寒 所 乘 故 也 …… 此 三 经 之 支 脉 并 循 行 胸 胁 , 邪 气 乘 于 胸 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指出胁痛的 发生主要与肝、胆、肾相关。《景岳全书﹣胁痛》将胁痛的病因分为外感与内 伤两大类,并提出以内伤者为多见,如“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然必有寒 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 痛则间有之耳”。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胁痛》对胁痛的病因和治疗原则进 行了较为全面系统论述,在病因方面补充了湿热郁火的内容,提出“至于湿热 郁火,労投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使胁痛的病因和治疗更趋完善。清代叶 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胁痛之属久病人络者,善用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 泄祛瘀等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中医内科学试题(精选5)
![中医内科学试题(精选5)](https://img.taocdn.com/s3/m/d7c1eca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5.png)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治疗胁痛邪郁少阳证,首选的方剂是A.一贯煎B.小柴胡汤C.柴胡疏肝散D.龙胆泻肝汤E.茵陈蒿汤【答案】B2、患者眩晕,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㿠白,唇甲不华,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其治法是A.健脾益气,益肾温中B.温补脾肾,通络宁心C.健脾益肾,活血化瘀D.补益肝肾,化瘀通络E.补益气血,调养心脾【答案】E3、下列各项,属于胁痛病因的是A.情志不遂B.饮食失宜C.跌仆损伤D.劳欲久病E.虫毒感染【答案】A B C D4、痰浊闭阻所致胸痹的治法是A.通阳泄浊,豁痰宣痹B.祛痰降逆,理气宣痹C.燥湿化痰,理气通络D.豁痰理气,化瘀通络E.辛温散寒,宣通心阳【答案】A5、心悸的诱发因素有A.惊恐B.紧张C.劳倦D.饮酒E.饱食【答案】A B C D E6、湿热下注扰动精室之遗精应选用A.龙胆泻肝汤B.苍术二陈汤C.程氏萆薢分清饮D.八正散E.知柏地黄丸【答案】C7、若痉证久治不当,可以出现下列哪些症状A.半身不遂B.头痛C.痴呆D.痫证E.肢体不利【答案】A B C D E8、下列属于瘀血头痛特点的是A.头痛经久不愈B.痛处固定C.刺痛D.舌紫暗E.脉细涩【答案】A B C D E9、阴水辨证属脾阳虚衰者,其治疗最佳选方是A.温脾汤B.春泽汤C.苓桂术甘汤D.实脾饮E.附子理中丸【答案】D10、哮病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A.痰气相搏,气道被阻B.宿痰内伏于肺C.脏腑虚弱,气失所主D.痰瘀互结,肺失宜降E.邪客于肺,肺气不利【答案】A11、下列选项中,首选六味地黄丸治疗的病证有A.心肾不交的不寐B.肾阴不足的虚劳C.阴虚火旺的心悸D.肾阴亏虚的消渴E.阴虚水停的鼓胀【答案】A D E12、癃闭与淋证的症状鉴别要点是A.排尿是否困难B.排尿是否涩痛C.排尿次数多少D.每日尿量是否减少E.小腹是否疼痛【答案】B D13、感冒的主要病机是A.肺失宣肃B.卫表不和C.营卫不和D.肺气不固E.风寒束表【答案】B14、胃痞痰湿中阻证,若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者,应改用A.清胃散B.黄连温胆汤C.二陈平胃汤D.益胃汤E.香砂六君子汤【答案】B15、下列哪个医家不属于后世所称的金元大家A.刘完素B.张介宾C.李东垣D.朱丹溪E.张从正【答案】B1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癌病阴虚证的症状A.干咳或痰少B.口咽干燥C.潮热盗汪D.颧红目赤E.声音低怯【答案】E17、患者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减轻,为何证A.实B.虚C.寒D.热E.气滞【答案】D18、中风病脱证治疗首选A.六味地黄丸B.补阳还五汤C.补中益气汤D.参附汤E.以上均不是【答案】D19、下列哪项不是眩晕肝阳上亢证的主症A.头晕而痛B.心烦少寐C.面色潮红D.口苦便秘E.肢软乏力【答案】E20、血淋和尿血的共有症状为A.小便出血B.小便淋沥,疼痛难忍C.尿色红赤D.尿量不正常E.小便混浊【答案】A C21、张某,男,48岁。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https://img.taocdn.com/s3/m/5626cac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8.png)
拔罐治疗
单纯拔罐
利用负压原理,吸附在特定的皮肤部位,以达到通经活络、止痛的效果。
刺络拔罐
在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再进行拔罐,以加强疗效。
05
现代医学治疗胁痛的方法
西药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可减轻疼痛和肿胀。
激素类药物
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可减轻炎症反应。
2023
中医内科学胁痛
目 录
• 胁痛的概述 • 中医对胁痛的认识 • 现代医学对胁痛的认识 • 中医治疗胁痛的方法 • 现代医学治疗胁痛的方法 • 预防及护理
01
胁痛的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 症状。
分类
胁痛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以肝气郁结、瘀血阻络、 湿热蕴结为主,虚证以阴血亏虚、阳气不足为主。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 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
护理方法
局部冷敷
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患处, 以缓解疼痛和肿胀。
热敷
采用热水袋或中药热敷,以促进 局部血液循环和炎症吸收。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选用中药或西药,并 按医嘱服用。
注意事项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胁痛症状的变化,如 疼痛加剧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
抗生素类药物
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可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胁痛。
物理治疗
01
02
03
热敷
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 疼痛部位,可缓解疼痛。
冷敷
使用冰袋或冰毛巾敷在疼 痛部位,可减轻肿胀和疼 痛。
按摩
适当的按摩可以帮助缓解 胁痛的不适感。
手术治疗
(中医内科学)泄泻、胁痛 (1)
![(中医内科学)泄泻、胁痛 (1)](https://img.taocdn.com/s3/m/0984d0cf6529647d272852d1.png)
[真题] (中医内科学)泄泻、胁痛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患者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疗应首选A.藿香正气散B.黄芪汤C.参苓白术散D.枳实导滞丸E.附子理中丸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2题:泄泻腹痛,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证属A.寒湿泄泻B.湿热泄泻C.脾虚泄泻D.肾虚泄泻E.伤食泄泻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3题:治疗泄泻初起不宜A.清化B.疏解C.固涩D.消导E.分利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4题:治疗脾胃虚弱泄泻,应首选A.补中益气汤B.枳术丸C.香砂六君子汤D.参苓白术散E.附子理中汤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5题:导致泄泻发生的重要因素在于A.肾阳虚衰B.感受外邪C.脾胃虚弱D.食滞肠胃E.脾虚湿盛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6题: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泻后痛减,脘腹痞满,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
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题)纵览证属A.寒湿泄泻B.湿热泄泻C.伤食泄泻D.肝郁泄泻E.脾虚泄泻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7题:下列泄下粪便中辨出何为湿热泄泻的特点A.泻下如水样便B.泻下粪便臭如败卵C.时溏时泄、水谷不化D.泻下粪色黄褐而臭E.泄泻清稀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8题:患者刘某,每因情绪紧张时出现腹痛泄泻。
且多伴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舌淡红,脉弦。
治当A.解郁疏肝B.泄肝除湿C.疏肝和胃D.调和脾胃E.抑肝扶脾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9题:患者泄泻清稀,甚者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纳少,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应诊为何种证候A.肝郁泄泻B.肾虚泄泻C.寒湿泄泻D.暑湿泄泻E.脾虚泄泻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10题:王某,反复泄泻10余年,稍进油腻或生冷之品,大便次数增多,水谷不化,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纳食减少,舌淡苔白,脉细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鉴别诊断
胁痛与悬饮鉴别 二者均视胁肋疼痛。但悬饮为饮留胁下,胸
胁胀痛,常伴咳嗽、咯痰、呼吸疼痛加重,常 喜向病侧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发 热,一般不难鉴别。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在气在血 气:胀痛为主,走窜不定,随情志变化起伏 血:刺痛为主,痛有定处,入夜尤甚
【概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范围
胁痛可与现代医学多种疾病相关:如急慢 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胆道蛔虫症及肋间神经痛等。上述疾病表 现以胁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按本篇 论治。
四、病因病机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胁----体表部位----非功能所示, 非脏腑所在,但人体是一个统一 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胁痛定义和范围;调摄与护理以及 现代研究进展。 2、熟悉胁痛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 则。 3、掌握胁痛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诊断要 点,证候分型的辨证论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概说】
胁痛指什么
(一)定义
是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脉阴不足致 肝络不畅,临床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 主要表现的病证。
胁肋 疼痛
足厥阴肝经----布胁肋
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循胁 里;其直者,循胸过季胁
不通则痛
邪气阻滞
不荣而痛
正虚失养
气滞 瘀血 湿热
阴虚 失濡
情志 不遂, 跌仆 损伤, 饮食 所伤, 外感 湿热, 劳欲 久病。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发病:属内伤较多,因此起病一般较缓慢。
• 基本病机:肝络失和。
肝气郁结之征。 ④脉象:脉弦。 (2)病机:肝气郁结,胁络失和。
1、肝气郁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4)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实疏肝解郁; 香附:川芎行气活血。 甘草:白芍养血柔肝。
疏肝理气, 活络止痛。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5)临床加减: 疼痛甚者:加青皮、川楝子、延胡以增理气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在治法上《证治汇补》对病因和治则述 较为全面。“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 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 施。……故凡木郁不舒……又当疏散升发 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 甚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久 痛入络者善用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泄 祛瘀等法,对事世影响很大。
• 病机转化:胁痛初病有气,为肝郁气滞。气滞日久 可致血瘀而成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伤阴;或气郁 水湿不运而为湿,郁久仍可化热而伤阴,肝阴耗伤, 邪气留恋,终成虚实夹杂之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2、疼痛性质可为刺痛、窜痛、胀痛或隐痛。 3、反复发作史,且有情志、饮食不节、感受外 邪等病史。 4、血象、肝功能、腹部“B”超、腹部CT等辅助 检查,有助于诊断。
②兼次症;面色晦暗,或胁肋下有癥块;——瘀 血积久,气血不和。
③舌苔:舌质紫暗; 瘀血之征。
④脉象:弦沉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病机:瘀血停积,胁络痹阻。 (3)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4)方药:血府逐瘀汤——气滞血瘀,胸
胁刺痛,日久不愈者。 复元活血汤——外伤、瘀血停积,胸
实证:理气活血,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为法。
虚证:滋阴、养血柔肝通络止痛为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分证论治
分五型论治
肝气郁结 瘀血阻络 肝经湿热 胆腑郁热 肝阴不足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肝气郁结证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胀痛,痛行者皆,走窜不定,疼痛
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肝郁气滞,胁络失 和。 ②兼次症:胸闷脘痞,饮食减少,嗳气频作,善 太息;——肝气和胃、嗳则气舒。 ③舌象:苔薄或薄白;
止痛之效。 化火之征:加知母、黄芩、丹皮、栀子以清
肝泻火。 伤及肝阴:加沙参、石斛、栀子、丹皮、首
乌、枸杞以养阴柔肝。 肝气犯脾:加茯苓、白术、山药以健运脾气。 肝气犯胃:加半夏、竹茹、陈皮以和胃止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瘀血阻络证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 甚;——气滞血瘀,瘀阻胁络。
• 病理变化:“不通则痛”,“不荣而痛”。
• 病位: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但与脾胃及肾有关。 肝胆经脉循行分布部位与胁部有关。脾胃与肝胆的 关系是五行相克而有乘侮与反侮的关系。肝肾同源。
• 病性:有虚实两个方面。邪气阻滞者为实,与气滞、 血瘀、湿热阻滞有关,而以气滞为主。正虚失养者 属虚,与阴血亏损,肝失所养有关。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概说】
(二)症状特点 1、胁痛主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2、疼痛性质表现为窜痛、胀痛、刺痛、剧痛、 隐痛等。 3、胁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既可单独为病,又 是多种疾病伴见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概说】
(三)源流 1、胁痛病名----首见《内经》。见《素问·脏气法时 论》、《素问· 刺论》、《灵枢·五邪》、《灵枢·经 脉》等篇章。指出主要与肝胆病变有关,病因上有寒气、 热邪、恶血等。 2、后世医家均在《内经》论述基础上有进一步认识, 隋·巢元方《诸源候论》“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 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指出,发病脏腑与肝胆、肾相关。 宋·严用和《济生方》认为病因主要与性志不遂有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进一步指出胁痛病因与情志、 饮食、房劳等关系密切,并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辨属虚属实 实: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肝胆湿热,
其痛较剧,痛而拒按,病程短 虚:肝阴不足,肝络失养,其痛势隐
隐,喜揉喜按,病程长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辨治原则:疏肝活络止痛
治疗原则要结合肝胆生理特点,遵循通 则不痛、荣则不痛的原则,灵活运用。并 权衡正之虚实,具体确立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