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胁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兼次症;面色晦暗,或胁肋下有癥块;——瘀 血积久,气血不和。
③舌苔:舌质紫暗; 瘀血之征。
④脉象:弦沉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病机:瘀血停积,胁络痹阻。 (3)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4)方药:血府逐瘀汤——气滞血瘀,胸
胁刺痛,日久不愈者。 复元活血汤——外伤、瘀血停积,胸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鉴别诊断
胁痛与悬饮鉴别 二者均视胁肋疼痛。但悬饮为饮留胁下,胸
胁胀痛,常伴咳嗽、咯痰、呼吸疼痛加重,常 喜向病侧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发 热,一般不难鉴别。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在气在血 气:胀痛为主,走窜不定,随情志变化起伏 血:刺痛为主,痛有定处,入夜尤甚
• 病理变化:“不通则痛”,“不荣而痛”。
• 病位: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但与脾胃及肾有关。 肝胆经脉循行分布部位与胁部有关。脾胃与肝胆的 关系是五行相克而有乘侮与反侮的关系。肝肾同源。
• 病性:有虚实两个方面。邪气阻滞者为实,与气滞、 血瘀、湿热阻滞有关,而以气滞为主。正虚失养者 属虚,与阴血亏损,肝失所养有关。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辨属虚属实 实: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肝胆湿热,
其痛较剧,痛而拒按,病程短 虚:肝阴不足,肝络失养,其痛势隐
隐,喜揉喜按,病程长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辨治原则:疏肝活络止痛
治疗原则要结合肝胆生理特点,遵循通 则不痛、荣则不痛的原则,灵活运用。并 权衡正之虚实,具体确立治法:
胁肋 疼痛
足厥阴肝经----布胁肋
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循胁 里;其直者,循胸过季胁
不通则痛
邪气阻滞
不荣而痛
正虚失养
气滞 瘀血 湿热
阴虚 失濡
情志 不遂, 跌仆 损伤, 饮食 所伤, 外感 湿热, 劳欲 久病。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发病:属内伤较多,因此起病一般较缓慢。
• 基本病机:肝络失和。
【概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范围
胁痛可与现代医学多种疾病相关:如急慢 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胆道蛔虫症及肋间神经痛等。上述疾病表 现以胁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按本篇 论治。
四、病因病机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胁----体表部位----非功能所示, 非脏腑所在,但人体是一个统一 的整体,体表部位通过经络与内 在的脏腑相联系。
实证:理气活血,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为法。
虚证:滋阴、养血柔肝通络止痛为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分证论治
分五型论治
肝气郁结 瘀血阻络 肝经湿热 胆腑郁热 肝阴不足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肝气郁结证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胀痛,痛行者皆,走窜不定,疼痛
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肝郁气滞,胁络失 和。 ②兼次症:胸闷脘痞,饮食减少,嗳气频作,善 太息;——肝气和胃、嗳则气舒。 ③舌象:苔薄或薄白;
止痛之效。 化火之征:加知母、黄芩、丹皮、栀子以清
肝泻火。 伤及肝阴:加沙参、石斛、栀子、丹皮、首
乌、枸杞以养阴柔肝。 肝气犯脾:加茯苓、白术、山药以健运脾气。 肝气犯胃:加半夏、竹茹、陈皮以和胃止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瘀血阻络证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 甚;——气滞血瘀,瘀阻胁络。
肝气郁结之征。 ④脉象:脉弦。 (2)病机:肝气郁结,胁络失和。
1、肝气郁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4)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实疏肝解郁; 香附:川芎行气活血。 甘草:白芍养血柔肝。
疏肝理气, 活络止痛。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5)临床加减: 疼痛甚者:加青皮、川楝子、延胡以增理气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概说】
(二)症状特点 1、胁痛主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2、疼痛性质表现为窜痛、胀痛、刺痛、剧痛、 隐痛等。 3、胁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既可单独为病,又 是多种疾病伴见证。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概说】
(三)源流 1、胁痛病名----首见《内经》。见《素问·脏气法时 论》、《素问· 刺论》、《灵枢·五邪》、《灵枢·经 脉》等篇章。指出主要与肝胆病变有关,病因上有寒气、 热邪、恶血等。 2、后世医家均在《内经》论述基础上有进一步认识, 隋·巢元方《诸源候论》“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 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指出,发病脏腑与肝胆、肾相关。 宋·严用和《济生方》认为病因主要与性志不遂有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进一步指出胁痛病因与情志、 饮食、房劳等关系密切,并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胁痛定义和范围;调摄与护理以及 现代研究进展。 2、熟悉胁痛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 则。 3、掌握胁痛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诊断要 点,证候分型的辨证论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概说】
胁痛指什么
(一)定义
是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脉阴不足致 肝络不畅,临床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 主要表现的病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在治法上《证治汇补》对病因和治则述 较为全面。“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 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 施。……故凡木郁不舒……又当疏散升发 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 甚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久 痛入络者善用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泄 祛瘀等法,对事世影响很大。
• 病机转化:胁痛初病有气,为肝郁气滞。气滞日久 可致血瘀而成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伤阴;或气郁 水湿不运而为湿,郁久仍可化热而伤阴,肝阴耗伤, 邪气留恋,终成虚实夹杂之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2、疼痛性质可为刺痛、窜痛、胀痛或隐痛。 3、反复发作史,且有情志、饮食不节、感受外 邪等病史。 4、血象、肝功能、腹部“B”超、腹部CT等辅助 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