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胁痛、黄疸、积聚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胁痛课件
![中医内科学胁痛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d2e3e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9.png)
病毒性肝炎:疏肝运脾、化湿行瘀、清热解毒,结合临 床经验和药理研究选用抗病毒、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 及抗纤维化药物。
胁痛兼砂石:加通腑、化石、排石药的应用。
胆绞痛: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治宜清肝利胆通降 排石,大柴胡汤加减,通腑泻下药:大黄、芒硝;化石 排石药:鸡内金、海金厦、金钱草、郁金、茵陈、枳壳、 莪术、炮山甲、皂角刺、煅瓦楞子等。
泽泻、车前子渗湿清热。
•中医内科学胁痛
•19
加减:(1)兼发热,黄疸者,加茵琛、黄柏以清热 利湿退黄。
(2)肠胃积热,大便不通,腹胀腹瞒者,加大黄、 芒硝;
(3)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剧 痛,连及肩背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川 楝子,或酌配硝石矾石散;
(4)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先以乌梅丸安蛔,再 予驱蛔。
3、自觉症状:疼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3
•中医内科学胁痛
•4
足 少 阳 胆 经
•中医内科学胁痛
•5
足 少 阴 肾 经
定义
•中医内科学胁痛
•6
二:文献摘要
1、胁痛与肝胆 肾病变相关;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 怒。”
2、病因病机:情志不遂;情志、饮食、房劳,外感、内伤
1、 检测肝功能指标以及甲、乙、丙、丁、戊等各性肝 炎病毒指标,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2、B型超声检查及CT、MRI可以作为肝硬化、肝胆结石、 急慢性胆囊眼、脂肪肝等疾病的诊断依据。
3、检测血中胎甲球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脂肪肝、肝 硬化等辅助诊断指标。
4、检测血中胎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亦作为初 步筛查肝内肿瘤的参考依据。
肝胆病证
• 肝体
胁痛兼砂石:加通腑、化石、排石药的应用。
胆绞痛: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治宜清肝利胆通降 排石,大柴胡汤加减,通腑泻下药:大黄、芒硝;化石 排石药:鸡内金、海金厦、金钱草、郁金、茵陈、枳壳、 莪术、炮山甲、皂角刺、煅瓦楞子等。
泽泻、车前子渗湿清热。
•中医内科学胁痛
•19
加减:(1)兼发热,黄疸者,加茵琛、黄柏以清热 利湿退黄。
(2)肠胃积热,大便不通,腹胀腹瞒者,加大黄、 芒硝;
(3)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剧 痛,连及肩背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川 楝子,或酌配硝石矾石散;
(4)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先以乌梅丸安蛔,再 予驱蛔。
3、自觉症状:疼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3
•中医内科学胁痛
•4
足 少 阳 胆 经
•中医内科学胁痛
•5
足 少 阴 肾 经
定义
•中医内科学胁痛
•6
二:文献摘要
1、胁痛与肝胆 肾病变相关;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 怒。”
2、病因病机:情志不遂;情志、饮食、房劳,外感、内伤
1、 检测肝功能指标以及甲、乙、丙、丁、戊等各性肝 炎病毒指标,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2、B型超声检查及CT、MRI可以作为肝硬化、肝胆结石、 急慢性胆囊眼、脂肪肝等疾病的诊断依据。
3、检测血中胎甲球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脂肪肝、肝 硬化等辅助诊断指标。
4、检测血中胎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亦作为初 步筛查肝内肿瘤的参考依据。
肝胆病证
• 肝体
《胁痛》PPT课件
![《胁痛》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f330981711cc7930b716c3.png)
舌紫暗,脉沉涩
病机 肝气郁结,肝络不畅 瘀血内停,痹阻胁络
治法
疏肝理气
祛瘀通络
例方
柴胡疏肝散
旋复花汤 复元活血汤
常用药
柴胡、白芍、枳壳、 旋复花、柴胡、桃仁、
香附、青陈皮、郁金、红花、大黄、炮山甲、
玄胡、川楝子
茜草
主要 加减
1. 气郁化火; 2. 肝火伤阴; 3. 肝气乘脾; 4. 肝气犯胃。
1. 血结胁下;
5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肝失条达,肝郁气否——肝 络痹阻 《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者, 悲哀恼怒,郁伤肝气。” (二)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脾湿生热——蕴于肝胆
6
一、病因
(三)外感湿热 湿热外袭,郁结少阳—肝胆失疏—气机郁滞
(四)跌打损伤
跌打损伤 强力负重
瘀血停积——胁络痹阻
2. 兼有外伤。
17
胁痛证治——2
证型
肝胆湿热证
肝阴不足证
临
主症
胁痛口苦,目黄,或 目赤
胁痛隐隐,遇劳加重
床 表
兼证
胸 尿闷 赤纳呆,呕恶,黄疸,口干,心烦,头目晕眩
现 苔脉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病机 湿热蕴结,肝胆失疏 阴血不足,肝络失养
治法 例方
常用药
主要 加减
清热利湿
养阴柔肝
1、早期皮肌炎患者,还往往伴 有全身不适症状,如-全身肌肉酸 痛,软弱无力,上楼梯时感觉两 腿费力;举手梳理头发时,举高 手臂很吃力;抬头转头缓慢而费 力。
二、病证鉴别
1.悬饮 悬饮胁痛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 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或呼吸时 疼痛加重,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胁间饱 满,叩扣浊音,或兼发热。 2.风温、肺痈 3.外伤性胁痛 4.胸痛、胃脘痛及黄疸、鼓胀、肝癌
《中医胁痛》课件
![《中医胁痛》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268d9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06.png)
总结与展望
本课件介绍了中医对胁痛的理论和治疗方法,针灸、中药等具有一定疗效。 未来,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提升中医治疗胁痛的技术和方法。
《中医胁痛》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中医对胁痛的独特视角,包括胁痛的概述、中医治疗方法、配 合针灸的方案、中药治疗中胁痛的常用药材,以及预防胁痛的生活方式建议。
胁痛的概述
胁痛是指身体胸腹部的肋旁区域出现疼痛感。胁痛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 括肌肉紧张、骨骼问题、内脏疾病等。
中医理论与胁痛的关系
中医认为胁痛是气机不畅引起的,常与肝胆湿热、寒湿困滞等病机相关。掌握中医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胁痛的 本质和治疗方法。
胁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针灸
通过针刺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舒缓胁痛症状。
中药疗法
使用中药来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胁痛不适。
外治法
使用外部药物、热敷等方式来缓解胁痛引起的不适。
配合针灸的胁痛治疗方案
经络定位
通过准确定位痛点,进行针灸治 疗。
推拿按摩
运用推拿手法刺激穴位,舒缓胁 痛。
艾灸疗法
使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 位,舒缓胁痛不适。
中药治疗胁痛的常用药材
1
当归
活血化瘀,缓解胁痛。
川芎
2
祛风除湿,舒缓痛感。
3
香附
活血理气,改善胁痛症状。
预防胁痛的生活方式建议
1 保持良好的体位
2 适量运动
3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不良 的体位,减少胁痛的发生。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可以பைடு நூலகம் 强肌肉和韧带的协调性, 减少胁痛的风险。
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 的均衡和多样性,对胁痛 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中医内科学课件-胁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胁痛](https://img.taocdn.com/s3/m/69d17029fab069dc51220197.png)
中医内科学
病位主要责之于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肝居右胁下,胆附 着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均经过胁肋部,因而 肝胆功能失常均可导致络脉失和,发生胁痛;肝肾同源,藏泄互用, 肝阴源于肾阴,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房劳过度,肾之阴精耗损, 以致肝阴亏虚,络脉失养;肝血与肾精同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 微,脾胃化源不足可致肝肾亏虚,发生胁痛。其病机转化较为复杂, 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甚或虚中夹实;既可气滞及血,又 可血瘀阻气,但不外乎病在气,或病在血,或气血同病。
3.胁痛与悬饮
中医内科学
两者均有胁肋疼痛。悬饮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满,持续不已, 伴见咳嗽、咳止,伴有口苦、暧气、腹胀,肋间外 形正常。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中医内科学
一般说来病程短、来势急,因肝郁气滞、血瘀痹阻或外感湿热之邪 所致的胁痛属实,症见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病程长,来势 缓,因肝血不足、络脉失养所致的胁痛属虚,症见疼痛隐隐,绵绵 不减而喜按,脉虚无力。
2.辨疼痛性质
中医内科学
疼痛走窜不定,时重时轻,症状的轻重与情绪有关,多属肝郁不舒, 气阻络痹;重着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疼痛多为持续性,间 歇加剧,多为湿热结于肝胆,肝胆疏泄不利;隐痛为主,疼痛轻微, 绵绵不绝,疲劳后疼痛加重,按之反较舒适,多属血不养肝,络脉 失养;刺痛为主,痛有定处,触之坚硬,间歇发作,入夜更剧,多 为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经脉。
(二)病证鉴别
1.胁痛与胸痛
中医内科学
胸痛的肝郁气滞证,与胁痛的肝气郁结证病机基本相同。胁痛以一 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伴有腹胀、口苦、厌食恶心等症; 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伴有胸闷不舒、心悸少寐等 症。
《中医胁痛》幻灯片
![《中医胁痛》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bfadc1937fd5360cba1adbea.png)
止痛,适用于因肝肾阴虚,肝络失养而导 致的协肋隐痛,口燥咽干诸症。
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滋补 肝肾,养阴柔肝;当归、白芍、炙甘草,滋阴养 血,柔肝缓急;川栋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假设阴亏过甚,舌红而千,可酌加石斛、玄参、 天冬;假设心神不宁,而见心烦不寐者,可酌配 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假设肝肾阴虚,头目 失养,而见头晕目眩者,可加菊花、女贞子,熟 地等;假设阴虚火旺,可酌配黄柏、知母、地骨 皮等。
胁痛口苦:湿热郁结,肝络失和,胆失疏泄。 胸闷纳呆,恶心呕吐:湿热中阻,升降失常。 身目发黄,小便黄赤:湿热交蒸,胆汁外溢。 大便不爽、口粘:湿性粘滞不爽。 身热恶寒: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 和。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利 肝胆湿热的功用,适用于肝胆湿热而致的 胁痛。
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 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 关。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 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缪刺 论?言:“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 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那么血 泛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在?素问·刺热论?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 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 载, ?灵枢·五邪?篇言: “邪在肝,那么 两胁中痛,……恶血在内。〞
3.瘀血阻络证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 甚,胁肋下或见有症块,舌质紫暗,脉象 沉涩。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 甚:气滞血瘀,痹阻胁络。
胁下癥块:瘀结停滞,积久不散。
证机概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滋补 肝肾,养阴柔肝;当归、白芍、炙甘草,滋阴养 血,柔肝缓急;川栋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假设阴亏过甚,舌红而千,可酌加石斛、玄参、 天冬;假设心神不宁,而见心烦不寐者,可酌配 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假设肝肾阴虚,头目 失养,而见头晕目眩者,可加菊花、女贞子,熟 地等;假设阴虚火旺,可酌配黄柏、知母、地骨 皮等。
胁痛口苦:湿热郁结,肝络失和,胆失疏泄。 胸闷纳呆,恶心呕吐:湿热中阻,升降失常。 身目发黄,小便黄赤:湿热交蒸,胆汁外溢。 大便不爽、口粘:湿性粘滞不爽。 身热恶寒: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 和。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利 肝胆湿热的功用,适用于肝胆湿热而致的 胁痛。
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 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 关。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 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缪刺 论?言:“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 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那么血 泛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在?素问·刺热论?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 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 载, ?灵枢·五邪?篇言: “邪在肝,那么 两胁中痛,……恶血在内。〞
3.瘀血阻络证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 甚,胁肋下或见有症块,舌质紫暗,脉象 沉涩。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 甚:气滞血瘀,痹阻胁络。
胁下癥块:瘀结停滞,积久不散。
证机概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中医内科胁痛》课件
![《中医内科胁痛》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4dc25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1.png)
中药
中医常用的中药方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
拔罐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消除疼痛并可平衡体内温度,以及加速康复速度。
中医药治疗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昏沉、胁痛,经诊断后,采 用温经消湿、解郁定喜的治疗方 案,恢复良好。
案例二
案例三
患者存在动情、疫情及工作不适 等问题,采用针刺通脉解郁,以 及中药调节气血的疗法成功康复。
中医内科胁痛
在这个PPT课件中,你将学习到与胁痛有关的病因、体征和中医治疗方法。我 们将分享一些中医内科常用治疗方法和实际治疗案例,以及预防胁痛的中医 方法。
定义与病因
1 什么是胁痛?
2 胁痛病因有哪些?
胁痛又称胁痛症,是指腹 部两旁的胁肋处有疼痛感。
胁痛病因可以是多种多样 的问题,包括胆囊疾病、 胃肠道疾病、创伤、感染 等。
患者身体疼痛,针灸、按摩、休 息等结合治疗的方案,成功缓解 了疼痛问题。
预防胁痛的中医方法
1 饮食预防
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习 惯可以有助于控制体重, 减轻胁痛症状。
2 生活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工作 及生活中的诱因则有助于 降低患病率。
3 科学运动
研究表明,适度的锻炼和 运动可以多方面减轻胁痛 的问题。
中医诊断 & 治疗原则
1
中医治疗原则
2
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
药、针灸、拔罐或刮பைடு நூலகம்等治疗措施。
3
中医诊断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可以通过问诊与观 察来了解胁痛患者的整体情况,并据此进 行判断。
治疗期限
治疗期限通常会依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 效果来进行评估。
中医内科常用治疗方法
针灸
中医常用的中药方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
拔罐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消除疼痛并可平衡体内温度,以及加速康复速度。
中医药治疗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昏沉、胁痛,经诊断后,采 用温经消湿、解郁定喜的治疗方 案,恢复良好。
案例二
案例三
患者存在动情、疫情及工作不适 等问题,采用针刺通脉解郁,以 及中药调节气血的疗法成功康复。
中医内科胁痛
在这个PPT课件中,你将学习到与胁痛有关的病因、体征和中医治疗方法。我 们将分享一些中医内科常用治疗方法和实际治疗案例,以及预防胁痛的中医 方法。
定义与病因
1 什么是胁痛?
2 胁痛病因有哪些?
胁痛又称胁痛症,是指腹 部两旁的胁肋处有疼痛感。
胁痛病因可以是多种多样 的问题,包括胆囊疾病、 胃肠道疾病、创伤、感染 等。
患者身体疼痛,针灸、按摩、休 息等结合治疗的方案,成功缓解 了疼痛问题。
预防胁痛的中医方法
1 饮食预防
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习 惯可以有助于控制体重, 减轻胁痛症状。
2 生活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工作 及生活中的诱因则有助于 降低患病率。
3 科学运动
研究表明,适度的锻炼和 运动可以多方面减轻胁痛 的问题。
中医诊断 & 治疗原则
1
中医治疗原则
2
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
药、针灸、拔罐或刮பைடு நூலகம்等治疗措施。
3
中医诊断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可以通过问诊与观 察来了解胁痛患者的整体情况,并据此进 行判断。
治疗期限
治疗期限通常会依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 效果来进行评估。
中医内科常用治疗方法
针灸
黄疸—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黄疸—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可编辑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f6b92ba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e7.png)
六、辨证论治
阳黄 4.胆腑郁热 症状: ⑴ 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 壮热或寒热往来; ⑵ 有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 ⑶ 舌红苔黄而干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清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浊; 生姜、大枣—养胃; 枳实、大黄—内泻热结; 白芍— 和脾敛阴柔肝利胆。
六、辨证论治
阳黄 2.热重于湿 症状: ⑴ 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 疸较重,色泽鲜明; ⑵ 壮热口渴,中懊侬,恶心,呕吐,纳呆, 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胁胀痛而拒按; ⑶ 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热重于湿证)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味苦微寒,入肝、脾、膀胱经, 为清热利湿退黄的要药; 栀子—有清泄三焦湿热之功; 大黄—有降泄胃肠瘀热之效; 茵陈配栀子—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茵陈配大黄—使瘀热从大便而解,三药 相合,共奏清利降泄之功。
一、概述
(三)范围 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黄疸常并见于其他病证,如胁痛、胆胀、鼓胀、肝癌等。 本病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大体相当于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四、诊断要点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 白睛发黄是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 2.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 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即加深,甚则内陷心包。因此,典型病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五、鉴别诊断
阳黄 4.胆腑郁热 症状: ⑴ 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 壮热或寒热往来; ⑵ 有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 ⑶ 舌红苔黄而干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清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浊; 生姜、大枣—养胃; 枳实、大黄—内泻热结; 白芍— 和脾敛阴柔肝利胆。
六、辨证论治
阳黄 2.热重于湿 症状: ⑴ 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 疸较重,色泽鲜明; ⑵ 壮热口渴,中懊侬,恶心,呕吐,纳呆, 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胁胀痛而拒按; ⑶ 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热重于湿证)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味苦微寒,入肝、脾、膀胱经, 为清热利湿退黄的要药; 栀子—有清泄三焦湿热之功; 大黄—有降泄胃肠瘀热之效; 茵陈配栀子—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茵陈配大黄—使瘀热从大便而解,三药 相合,共奏清利降泄之功。
一、概述
(三)范围 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黄疸常并见于其他病证,如胁痛、胆胀、鼓胀、肝癌等。 本病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大体相当于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四、诊断要点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 白睛发黄是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 2.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 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即加深,甚则内陷心包。因此,典型病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五、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课件 胁痛34页PPT
![中医内科学课件 胁痛34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fc3e7d41ccbff121dd3683fb.png)
中医内科学课件 胁痛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EN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EN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滞 虫积 气血
寒邪侵袭→脾阳不运 阴血凝滞
胁痛
-
1
一、【概说】
胁痛指什么
(一)定义 是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阴不足致肝络不畅,临 床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二)症状特点
1、胁痛主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2、疼痛性质表现为窜痛、胀痛、刺痛、剧痛、隐痛等。
3、胁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既可单独为病,又是多种疾病 伴见证。
(3)治法:清肝利胆,行气活络。
(4)方药:龙胆泻肝汤。
-
6
3、瘀血阻络证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 甚;——气滞血瘀,瘀阻胁络。
②兼次症;面色晦暗,或胁肋下有癥块;——瘀 血积久,气血不和。
③舌苔:舌质紫暗; ④脉象:弦沉涩。
(2)病机:瘀血停积,胁络痹阻。
(3)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
18
4.疫毒发黄(急黄)
主证:黄疸的特点(深黄而迅速)+疫毒内 陷营血(闭窍动血)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主方:千金犀角散
临证体会:本型来势凶险,发展迅速。治疗
重在清热解毒,加强中药保留灌
肠,防止闭窍昏迷。辨证使用瘟
病三宝。加强使用中药的静脉制
剂(清开灵、茵栀黄),注意中
西结合。 -
19
(2)阴黄
-
2
二、病因病机
胁肋 疼痛
足厥阴肝经----布胁肋
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循胁 里;其直者,循胸过季胁
不通则痛
邪气阻滞
不荣而痛
正虚失养
-
气滞 瘀血 湿热
阴虚 失濡
情志 不遂, 跌仆 损伤, 饮食 所伤, 外感 湿热, 劳欲 久病。
3
三、【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2、疼痛性质可为刺痛、窜痛、胀痛或隐痛。 3、反复发作史,且有情志、饮食不节、感受外 邪等病史。 4、血象、肝功能、腹部“B”超、腹部CT等辅助 检查,有助于诊断。
-
12
[病因病机]
1、感受时邪疫毒
时蕴 脾功 邪结 胃 能 疫中 运失 毒焦 化常
湿交 热蒸 内肝 阻胆
胆液外泄 黄疸(阳黄) 热毒炽盛,伤及营血 急黄
2、饮食所伤
饥嗜 饱酒 失过 常度
运湿 化浊 失内 职生
郁熏 而蒸 化肝 热胆
-
胆液外溢 黄疸(阳黄)
13
3.脾胃虚弱
素运 体化 脾失 虚司
气肝
临证体会:本型的用药重在化湿,调畅气机 不可过于寒凉,以免损伤脾阳。 要注意防止向阴黄的 转 化。
-
17
3、胆腑郁热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色鲜明)+胆腑郁热 证
治会:本型的特点除黄疸,还有右胁的 剧痛。治疗重在利胆退黄,常常 重用金钱草。保持大便的通畅尤
为重要。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疸明显,色泽鲜明)+ 湿热中阻证(热偏重)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主方:茵陈蒿汤
临证体会:本型治疗的重点在清热通腑, 如 果出现高热要加强清热解毒,防止 向急黄转变。
-
16
2、湿重于热
主证:黄疸的特点(黄色如桔)+湿热中阻证 (湿偏重)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主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4)方药:柴胡疏肝散。
-
5
2、肝胆湿热证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痛或胀痛,灼热疼痛——湿热蕴阻肝胆, 疏泄不利。
②兼次症:胁痛牵及后背,或恶心,厌食油腻,—— 湿热中阻,胃失和降。 或身热恶寒,身目发黄、小便黄——湿热郁蒸肝胆。
③舌苔:舌质红,苔黄腻;
④脉象:脉弦滑。
(2)病机:温热蕴阻,肝胆失疏,胁络失和。
汁外溢 括 病位:肝胆
临床特征:目黄、身黄、尿黄
-
11
·[证候特征]
1、黄疸的共同特征
目黄、身黄、小便黄。关键性的特征
2、三类黄疸各自的特征
黄疸.jpg 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 湿热之象。
阴黄 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 白腻,脉濡缓等寒湿之象。
急黄 黄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 湿热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1、寒湿阻遏证
主证:黄疸的特点(晦暗如烟薰)+寒湿中 阻证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主方: 茵陈术附汤
临证体会:本型治疗重在温化健脾。在温 中健脾同时,利湿退黄,慎用寒 凉药物
-
20
2、脾虚湿滞证
主证:黄疸的特点(淡黄而不鲜明)+中焦 脾虚证
治法:补养气血,健脾退黄
主方:黄芪建中汤
临证体会:脾虚黄疸,大多见于各型黄疸 的后期,标志着整体功能的衰 退 ,治疗重在扶正,辅以去邪 防止向鼓胀、昏迷、呕血等变证 发展
-
8
五、【预后及预防、护理】
(一)转归预后 (二)预防调摄 1.保持身心愉快,避免情志刺激。 2.清淡饮食,忌刺激性食物。 3.劳逸结合,注意休息。
-
9
黄疸
-
10
黄疸
[概述]
定义: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 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 的常见肝胆病证。
病因:湿热疫毒 概 病机: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
(4)方药:血府逐瘀汤或- 复元活血汤
7
4、肝络失养证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隐痛,绵绵不休,遇劳加重——肝 阴不足,肝络失养。
②兼次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肝肾阴亏虚热上扰。
③舌象:舌质红,少苔; ④脉象:弦细数。
(2)病机:肝阴亏虚,肝络失养。
(3)治法:养阴柔肝。
(4)方药:一贯煎。
疏
血失
泄
亏所
失
损养
职
黄疸(阴黄)
久脾
湿阻
胆
病阳
从滞
汁
阳受
寒中
受
黄损
化焦
阻
-
胆 汁
外 溢
肌 肤
14
鉴别诊断
相同 点
不病 同机 点临
床 特 征
黄疸
萎黄
均可见皮肤发黄
湿邪阻滞, 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胆汁外泄
目黄为主, 皮肤萎黄无光泽,双
兼有身黄尿 目不黄伴有眩晕气短
黄
心悸
-
15
分证论治(1)阳黄
1、热重于湿
-
4
四 分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胀痛,痛行者皆,走窜不定,疼痛每因
情志喜怒而增减;——肝郁气滞,胁络失和。 ②兼次症:胸闷脘痞,饮食减少,嗳气频作,善太
息;——肝气和胃、嗳则气舒。 ③舌象:苔薄或薄白; ④脉象:脉弦。 (2)病机:肝气郁结,胁络失和。
(3)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
21
积聚
-
22
【概述】
一:概念:
什么是积聚?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 积聚的区别?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 是为脏病;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 是为腹病。 积与聚关系密切,一并论述。
-
23
病因病机
情志抑郁→肝气郁结→脏腑失和
气滞不行 脉络瘀阻
饮食所伤→脾胃受损→聚湿成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