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外民俗-中国中南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合集下载

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

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

LOGO
(三)传统节日
土家族最隆重节日为“土家年”, 俗称过“赶年”,比汉族提前一天 过年。
ww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OGO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 的传统舞蹈,土家语叫 “舍巴”。
摆手舞其身体动作主要 取材于生产劳动、日常 生活和战斗。

合:唱个山歌哟 丢个信儿咯喂, 棒棒儿哟 捶在哟,情郎妹妹(哥哥)哟 衣 哟岩板上咯喂


LOGO
“跳竹竿”活动

LOGO
(四)禁忌
忌头朝门口睡觉 妇女纹身忌男人参与或偷看 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

LOGO
棒棒捶在岩石上
男:郎在高山啦 打 一 望咯喂 姐在哟 河里哟,情郎妹妹儿哟 衣哟洗衣裳 咯喂 女:洗衣棒棒儿哟 捶得 响咯喂 郎喊哟几声哟,情郎哥哥儿哟 衣 哟 姐儿 张咯喂
LOGO
(二)礼俗
1、饮食 一日三餐,以大米、玉米、番薯为主食。 特色的野炊方法“竹筒饭” “粥” “鼠” 嗜酒(自家酿造) 喜嚼槟榔(栳叶)

LOGO
2、民居 黎族人民传统居住的 房屋是以茅草为盖,以竹 木为架的简易茅草屋。主 要有两种样式:船形屋和 金字形屋。船底形房屋又 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 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 黎族建筑——船形屋
LOGO
(一)土家族的概况 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 人。主要集中居住在湘、鄂、渝、黔 四省市交界的丛山之中。从现有的史 册中推断,大约五代以后土家族就开 始形成单一的民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但无文字,通用汉文。 崇拜祖先、迷信鬼神。

在盒子里装上槟榔送与女方,女方父母 若是开盒拣出一枚,便是应允。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介绍1. 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汉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注重家庭、孝道、礼节等。

汉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汉族人民的重要日子,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草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地区。

蒙古族的文化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他们以羊肉、牛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蒙古烤肉和羊肉汤等。

蒙古族的主要节日有那达慕节和祭敖包等。

3. 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和东部地区。

回族的文化具有多元性,他们主要的食物是清真食品,并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规。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

4. 藏族:藏族是中国的雪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地区和青海、四川等省份的藏区。

藏族的文化独具特色,他们信奉藏传佛教,著名的文化遗存有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

藏族的主要节日有藏历新年和拉萨的酥油花节等。

5.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

维吾尔族的文化丰富多彩,他们以水果和羊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烤全羊和手抓饭等。

维吾尔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等。

6. 苗族: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云南等省份。

苗族的文化独特,他们以农业为主,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和音乐舞蹈传统。

苗族的主要节日有苗年节和龙舟节等。

7. 彝族: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彝族的文化深厚,他们以烤全羊和羊肉汤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砣砣肉和酸汤鱼等。

彝族的主要节日有火把节和彝年节等。

8. 壮族: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和云南等省份。

壮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他们以大米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桂林米粉和粽子等。

壮族的主要节日有三月三歌节和糍粑节等。

9. 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和云南等省份。

中南地区 少数民族及其民俗

中南地区 少数民族及其民俗

土家锦
土家锦是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毗邻地区土家族生产的传统手工 织锦,当地称“打花”。因主要用作铺盖(被面)亦常称为“土花 (打花)铺盖”,土家语称“西兰卡普”。传统土家锦以棉线为经 ,各色棉、毛、丝等纤维为纬,斜型腰机,通经断纬手工挑织,彩 纬满铺显花。纹饰大多采用各种花鸟虫草走兽和生活用具,经抽象 概括为象征性和几何形图案,配色浓烈鲜艳,有粗犷、朴质、敦厚 、绚丽的民族风格。
土家锦
土家族服饰,是土家族人民特有的一种服装,由于土家族 历史上汉化较早,传统土家族服饰已经基本消失。由于表 演的需要,现代的土家族服饰大多各自研制不同款式,种 类非常繁多。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 喜宽松,结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 袖口和裤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 边衣领会绣上花纹 ,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 族特点。
2: 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大概是因为 当地的气候适合其生长。
壮族饮食
壮族的饮食,在种植稻米的地区,喜食大米饭、大米粥, 喜欢用糯米制成各种粽子、糍粑、糕饼等食品,爱食酸品 。在山区以玉米、小米、薯类为主食。 壮族人都喜欢吃猪 、牛、鸡、鸭、鱼肉,有的地方喜欢吃蛇肉、鱼生、豆腐 圆等。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热情好客, 是壮族人民的良好品质。
壮族服饰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 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 史悠久。 1:由于气候的原因,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又由 于民族的不断融合,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 而已;妇女服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逐渐被裤装代替。
黎族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少数民族展示的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他们的风俗习惯是不乏有趣的。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维吾尔族的风俗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

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

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

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

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

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

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

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

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我国的朝鲜族主要生活在东北三省和内地的一些大城市。

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他们居住的地区是我国北方的“水稻之乡”。

朝鲜族的房屋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房屋正面开三扇或四扇门,室内用砖或石平铺成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

朝鲜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是短衣长裙,以长布带打结。

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裤腿宽大。

朝鲜族能歌善舞,姑娘们爱荡秋千和在跳板上飞腾,小伙子则喜欢一对对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

中南少数民族-丁姣

中南少数民族-丁姣

—— 酸 汤 鱼
• 苗家的酸汤鱼, 是在苗族地区 各民族人士颇 为喜爱的一种 美味佳肴,它 虽没有经过厨 师精细地烹调, 也没有费一滴 油或更多的配 料,但却以鲜、 嫩、香、美为 特色而名享天 下。苗家的酸
—— 炒 香 虫
• 苗族因居住在丛山峻岭,溪坎堰 旁。这些地方都自然栖息着各种 虫类。他们选取其中的少部份作 为食品。如昆虫类的大马蜂、花 脚蜂、七里蜂、小米蜂的幼虫。 每当他们发现这类蜂群的时候, 就通过各种方式追踪找到窝巢, 凭经验测出幼虫丰满时,就掏其 窝、取其虫。或鲜炒,或煲汤, 或焙干香炒,其味特别鲜美。再 就是天牛和蜻蜓的幼虫。天牛的 幼虫是蛀虫、有松蛀、青杠蛀、 丝栗蛀和葛藤蛀等。吃法与上述 相仿。
三、苗族
1、苗族的分布:
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四川、 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 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其中以贵 州的黔西南、黔南、黔东南等自治州最集中。
2、苗族的住房:
依山傍水处建寨,聚族而居。住房一般为 木制平房或楼房,楼房多为吊脚楼。
苗族房屋
西江千户苗寨
格多苗寨
南瓜、红薯糯米饭
这是山区壮族喜欢食用的 风味食品。南瓜黄熟,收 后存留一段时间使之糖化。 使用时除去硬皮及瓜瓢、 瓜子,切成大片,人锅煮 熟,然后将优质糯米撒在 它上面,瓜和糯米之比为 3:1,煮至米熟成饭。再将 瓜和糯米饭拌匀搅融,即 成南瓜糯米饭,其味清甜 而香,不需油盐、菜肴, 即能饱腹。红薯糯米饭做 法亦同,但其味道较南瓜 糯米饭稍逊。壮家常以这 两种饭待客,主客都吃得 十分香甜。
五色饭他们选好优质糯米,采来紫蕃藤(紫 色)、黄花或黄姜(黄色)、枫叶(黑色)、 红蓝草(红色),捣碎后,分别用水与糯米浸 泡,然后在蒸锅里蒸熟,就成了色彩斑谰,而 且味道香纯,象征生活美好的壮乡五色糯米饭.

旅游中外民俗第二版

旅游中外民俗第二版
层是猪牛栏圆或用来堆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优雅的“飞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 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 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 (1)婚俗。土家族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
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 懂事,就要学习哭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 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作“送嫁饭”。哭嫁 时,同村亲友的女孩都来陪哭。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 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 受到歧视和讥笑。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 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 时间短则五六天,长则一两个月。要与家人、亲戚、朋 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 妹”“哭媒人”“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 等。新中国成立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 的部分土家人中还有遗风遗俗
*
* 土家族民居多为吊脚木楼。木结构的房屋,小青瓦,花
格窗,飞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 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创 木板装壁,松明照亮。土家房屋组成村村寨赛,很少单 家独户。土家族房屋注重选址,亦讲究“左青龙,右白 虎,前朱雀,后玄武”。依山的吊脚质,在平地上用木柱 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
的风俗活动。在舞仪式上唱起摆手歌,跳起包括狩猎、 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祭祀祖先,祈求 丰收。“薅草锣鼓”也很有特色,鸣锣击鼓间以歌唱,从 而指挥劳动,提高工效。“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 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在农历正月 初九或三月初三开始,参加的人数上万。节奏鲜明、动 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不同省份的民俗文化比较

不同省份的民俗文化比较

不同省份的民俗文化比较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随着历史的变迁,每个省份都会因为地理、气候、语言等因素形成各自特色的民俗文化。

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中国不同省份的民俗文化。

一、蒙古族的民俗文化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蒙古族的民俗文化是以游牧生活为特色的,他们善于马术和射箭,对民间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蒙古族的歌舞和器乐都有着浓郁的草原气息,他们喜欢在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吃火锅,把吃火锅这种饮食文化发扬光大。

二、湖南的民俗文化湖南是中国南方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区,也是中国的“红色之地”,湖南的民俗文化上至宋明清朝时期的建筑、习俗,下至当代的娱乐表演、祭祀仪式等形式,多种多样且深具魅力。

湖南有许多风味独特的美食,如衡阳的粉皮、岳阳的蒸鱼,还有汉寿的荷花鸡等等。

此外,湖南还有着灵异妙事的民俗传说,如张家界的“鬼门关”,长沙的“青年湖鬼”等等。

三、广东的民俗文化广东省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勤劳奋斗、果敢进取,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广东的饮食文化非常有特色,这里的人们喜欢吃粤菜、早茶、瑶族大锅饭等美食。

此外,广东还有许多民俗文化传统,如端午节的龙舟赛和踩高跷游戏,中秋节的赏月和烧玉兔,还有庆贺婚礼和生日等传统活动。

这些民俗文化传统为广东人民的生活注入了无限的热情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四、四川的民俗文化四川省地广人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四川的民俗文化以川剧、火锅、茶文化、烤全鱼等为代表,深受人们的喜爱。

此外,四川的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也十分发达,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和道观,受到了众多游客的青睐。

最为著名的便是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等景点。

总的来说,中国的各个省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为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丰富了我们的中华文化。

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和尊重这些民俗文化传统,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不同的魅力。

中国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中国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船型、金字塔型、干栏式
节日
歌圩节
社巴节-腊月二十九(祭祀祖先)、土家年
三月三(青年人自由交往的日子)
禁忌 忌食牛肉和蛙肉。忌讳用脚踩踏锅灶。禁止在灶上挂 禁食狗肉。忌随意移动火中的三脚架。忌用脚踩灶或坐在灶上, 忌头朝门口睡觉,妇女纹身忌男人参
狗肉。夜间行走禁止吹口哨。忌坐在门槛中间。家有 以及将衣裤和其他赃物放在灶上。客人不能与少妇坐在一起,但 与或偷看 产妇时,在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不得入内。 可以与姑娘坐一条长凳上。忌在家中吹口哨和随意敲锣打鼓
哭嫁
成年子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俗称放
寮,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饮食 主食是大米和玉米,爱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 爱喝酒,善食辣椒、花椒、山胡椒,习惯做腊肉、甜酒和团馓
竹筒烧饭、妇女爱嚼槟榔
肴。三月三吃五色饭。
文化 铜鼓之乡。壮锦享有盛誉。壮族刺绣、竹芒编。水稻 摆手舞。土家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图腾为白虎 耳根下垂至肩,俗称“儋耳”,妇女有纹
Hale Waihona Puke 栽培技术与日月齐光。面纹身的习惯,称之为"雕题"
中国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壮族
土家族
黎族
人口
1617.9 万
802.81 万
124.78 万
分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
海南省通什市
语系
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
信仰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迷信鬼神,崇拜土王、尊奉土老师,相信兆头
崇拜祖先、崇拜自然
住俗
干栏式木楼,上层住人、下层圈牲畜
依山而建,呈虎坐形,俗称吊脚楼
着装 妇女头上包提花毛巾,喜戴银首饰无领左衽绣花滚边, 女子上装为左开襟,肥袖短衣,下装为八幅罗裙或镶边筒裤。男 男子穿无领对襟上衣,结鬓缠头。女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房屋特点和服饰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房屋特点和服饰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房屋特点和服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维吾尔族:男子多穿长袍,称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称朵帕; 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那吾鲁孜节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惯;节日:中元节、牛魂节、三月歌、吃立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节日: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黎族:妇女耳环多且重,熟称儋耳,男子以红或黑布缠头,称吊襜节日:三月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苗族:自由对歌,恋爱节日:芦笙节、苗节、春节、四月八、吃新年、龙船节、清明节等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以糌粑为主食,献哈达节日: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萨葛达瓦节等彝族:男子头顶留一小块头发,称天菩萨节日:火把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为贵节日: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鱼谭会等纳西族:披羊披肩节日:三朵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傣族:孔雀舞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少数民族的房屋特点1.蒙古族:住蒙古包即毡包~“包”满语“家”“屋”的意思。

2.回族:与汉族基本相同~砖木结构瓦房。

较有特点的是门前或客房中可见阿拉伯文书写的条幅、中堂等,但不挂人像,。

3.藏族:碉房为主要住房样式之一~平顶狭窗土石结构房屋~一般为一层。

另有牧区的帐篷也为住房样式之一。

4.维吾尔族:多为土结构方形平房、矮小、四壁无窗、向北开门~屋顶平坦并开有天窗~多有庭院栽花木果树。

旅游中外民俗第二版

旅游中外民俗第二版
参加苗族的婚礼、葬礼,应和当地人一样,带点钱 物表示祝贺或哀悼。
在葬礼中,收到了客人的财物后,一群孝儿孝女将 向客人行跪拜礼、敬酒,表示深深的谢意。
客人不论喝多喝少,都要接过他们的酒杯,否则被 视为无礼
七、工艺美术民俗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 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
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 万花茶。
特色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风汤、 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三、居住民俗
苗家人喜欢木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 第一层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堆放杂物或圈
养牲畜 第二层为正房 第三层为粮仓或“美人靠”
木材建筑,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 方式
四、岁时节日民俗
苗节 芦笙节 花山节 吃新节 赶秋节
五、人生礼仪民俗
一夫一妻 婚姻自由 对唱情歌 征求女方同意 提亲 逃婚 13天 招郎 丧葬
六、社交礼仪民俗
十、禁忌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 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 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 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 子。
葬俗。人死后停尸于正厅,以柚叶、桃叶或姜煎水浴尸换装 。入殓时孝男孝女放声号哭,也有唱丧歌的习惯,表示诀别。 一般停尸三日。亲戚故旧来吊,酒酒供祭。将死者生前喜爱 的器物置于尸旁,用用铜钱遮眼眼、塞口,或填以糯米饭、茶 叶,意为使死者在往阴间的路上有赶路饭和买路钱 。(未)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特点、居民和饮食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特点、居民和饮食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特点、居民和饮食习惯一、蒙古族1、节日: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服饰特点: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

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3、居民和饮食习惯: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称"蒙古"。

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

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

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二、维吾尔族1、节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节日主要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2、服饰特点: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

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

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3、居民和饮食习惯: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

中南地区的民族

中南地区的民族

铜 鼓


5.花婆节
壮族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壮族始祖 六甲是 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所 有的人都是从 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 被奉为花婆神。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 日。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 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 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 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没有生育的妇女,是 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若 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 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 花从桥上接过来。小孩出生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 小女孩、少女佩戴。
居住环境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 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 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 统民居。居住在坝区和城镇 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 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 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 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 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 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 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主要特色菜有:壮家烧鸭、盐风肝、马脚杆,鱼生, 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把等。
五色糯米饭
竹筒饭
粽子
• 过年吃的粽子 • 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 物
壮族的传统节日
1、壮族的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 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 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 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子。 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 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 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 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 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 ”,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 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旅游与中外民俗

旅游与中外民俗

朝鲜族一.民族概况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居民使用朝鲜语及其文字(现在绝大多数朝鲜族人都会使用朝汉双语)。

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朝鲜语和汉语双语。

朝鲜族通用语言为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

朝鲜语属音位文字类型,有40个字母,是音素字母。

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

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

延边地区还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

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

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被誉为“东北三宝”。

朝鲜族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中,角币贰角的正面图案就是土家族和朝鲜族。

二.民族舞蹈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欢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会”。

伽椰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传统歌舞节目。

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三.民族乐器朝鲜族民间乐器原有40多种,流传至今的只有伽倻琴、唢呐、洞箫、长鼓、片鼓、横笛、短箫、筚篥等十余种。

四.婚俗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

“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

朝鲜族婚俗从说媒到结婚要经过六次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和“迎请”。

姑娘和小伙的接触传话,需要一个“媒人”。

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意,小伙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

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以它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1蒙古族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

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

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布朗族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满族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

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旅游中外民俗第二版

旅游中外民俗第二版

六、岁时节日民俗



春节黎语称为“江”和“葛姆”,意为“年”。黎族的春 节是黎族民间节日。与汉族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过春 节前,家家做年饭、酿年酒、舂“灯叶”。春节期间,举行 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具有敬老 美德的黎族同胞带上自己腌制的山菜、酿好的米酒、做 好的糕点去看望寨内有威望的老人 年轻的男子则结伙外出狩猎、打鱼,姑娘们烤鱼、煮饭,并 连同带来的物品一起祭拜祖先。 晚上燃起篝火,小伙子们跳起传统的黎族舞蹈,男女青年对 唱山歌,互诉衷情,互赠信物,双方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 。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 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八、游艺民俗

黎族人能歌善舞,以情歌、打竹舞(亦称跳竹竿)最富 民族特色。
九、宗教和世俗信仰
黎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流行祖先崇拜和自 然崇拜,而以祖先崇拜为主。 黎族的宗教信仰多种多样,并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 面,是属于原始宗教类型。

十、禁忌
黎族人相信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 禁忌颇多。 第一,凡年初至初五不能秽语伤人,不能扫地,不然家里 六畜不宁,生产不好,而且影响家人不吉利 第二,凡有病人求鬼时忌外人进屋,一切零食都得避免, 不然病不会痊愈,病状反会转剧 第三,儿童拜年,不给红包当年即会不吉利 第四,睡觉忌头朝门外,这乃死人的象征 第五,不能在3、5、9月份结婚,不然,会招致新妇生病, 子孙后代难以繁衍 第六,须择良辰吉日迁入新屋,不然生产不振,人畜不宁
八、游艺民俗
高山族文学艺术以口头民歌、民谣为主,有颂祖歌、 耕作歌、悲歌等。乐器有口琴、竹笛、鼻笛、弓琴、 腰铃、臀板等,尤以杵乐最为著名。因为杵乐歌舞在 高山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非常盛行。它还成为青年男女 恋爱的纽带,许多美满姻缘就是在杵乐声中结下的。 文体活动有刺球、秋千、长跑和抽陀螺。 高山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劳动、恋爱、婚宴、 节庆、祭祀等,都有歌舞抒情寄意。高山族支系较多, 所以表现在音乐歌舞上的风格丰富多彩。民间传统歌 曲,多为触景生情,即兴演唱。有的如高山流水,自然悠 扬;有的如击竹鸣玉,清丽动人;有的如排浪鼓石,节奏 明快。

55个少数民族主要风俗和禁忌

55个少数民族主要风俗和禁忌

55个少数民族主要风俗和禁忌55个少数民族主要风俗和禁忌1、蒙古族:骑马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马鞭子要放在门外,以示对主人的尊敬;到别人家里做客,不要自己动手,须等主人盛给;吃肉时给人递刀,刀尖应向自己,刀把递给对方;见到门前有火或挂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要进入;不食自死动物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来客不让坐西炕,因为西炕是供佛的方位;丧事忌红色和白色,而喜事忌黑色和黄色。

2、回族:忌食猪、狗、马、驴、骡、猫、鼠、鹰、蛇、乌鸦的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或自死的畜禽,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馕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半或更多的小块吃;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讳背后诽谤和议论别人的短处。

3、藏族:忌吃奇蹄类畜肉,最忌吃驴肉、狗肉,一些地方不吃鱼,忌讳捕杀野生动物。

4、维吾尔族:忌食猪、狗、驴、骡之肉和自死的禽畜肉及动物的血,在南疆地区还忌食马肉和鸽子肉;衣着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切忌坐床,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

5、苗族:忌讳迎亲途中扭伤腿脚,视此为不吉。

丧家在一个月内禁婚嫁,不得唱歌或吹芦笙。

有的地方过节时不许杀狗和食狗肉;禁止在村寨周围挖土或砍伐古树。

同辈男女都以兄弟姐妹相称,最忌“姐夫”、“妹夫”之称。

6、彝族:男人的蓄发,最忌人触摸;有的地方忌食马、驴、骡肉。

7、壮族:正月初一不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不吃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小孩头三天(有的是七天),外人不得入内。

8、布依族:外来夫妇,忌在主人家同宿。

9、朝鲜族:忌讳人称“鲜族”,婚丧、佳节期间不杀狗、不食狗肉。

10、满族: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11、侗族:生小孩三天内,忌生人入家。

12、瑶族:妇女生小孩满月前,忌外人来访;男女对唱山歌时,双方须各在一方,忌同坐一条凳子;当女人面不能说粗话;堂屋内不准吐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饮食
土家人喜欢酸辣菜肴,喜欢饮酒。 腌熏腊肉是土家族最有特色的风味 菜。土家族还擅做糯米粑粑、甜酒、 团馓等。
土家族民居
土家族的房屋一般 靠山或近水,成老 虎坐山形状。多数 人住的是干栏屋; 有的是半边厢房的 立柱悬成吊脚楼。
土家族传统节日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土家族 的传统节日有“土家年”、“四月八”、 “六月六”等。其中土家年最为隆重, 俗称过“赶年”,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 天过年相传跟土家族祖先为了抗击外来 侵略,提前吃年饭以出征迎战有关。
壮族工艺品
壮锦是壮族的传统 纺织工艺品
铜鼓是中国青铜文 化中的一株奇葩。
花山崖壁画
2000多年前壮族先民创作的 “花山崖壁 画”是极为珍贵的人文景观,世所罕见。
壮族禁忌
壮族人禁忌较多。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 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 灶台。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 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 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礼物,做孩子的干 爹、干妈。壮族是稻作民族,以蛙为民族守护 神,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 吃蛙肉。
其中以过苗年 最为隆重。
苗族游艺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
苗族的“飞歌”高亢 嘹亮,极富感染力; 舞蹈有芦笙舞Leabharlann 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
舞最为普遍。
苗族工艺
苗族蜡染、银饰、刺 绣、挑花、织锦等工 艺非常精致美观,有 很高的艺术水平。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 拜,近代以来,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 教。
土家族工艺
土家锦(西兰卡普) 布是土家族妇女独特 的织锦工艺品,仅织 锦图案就达数百种。
土家族文化艺术
土家族的文化艺术绚丽 多彩。土家族擅长舞蹈, 传统舞蹈有摆手舞、跳 丧、八宝铜铃舞等。其 中摆手舞影响最广,是 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 传统歌舞形式。土家族 戏剧“茅古斯”模拟远 古先民劳动和生活的故 事情节,并通过舞蹈、 道白来表达内容,从形 式到内容,都别具一格。
苗族
苗族人口约894.01万,主要聚居在贵州、云 南、湖南、广西等省区。相传,苗族起源于 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 后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由于苗 族地域分布广泛,服饰和习俗差异较大,故被 世人称为“红苗”、“白苗”、“黑苗”、 “长裙苗”、“高坡苗”、“水边苗”等,不 下数十种。
壮族民居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壮族的传统民居是干栏 式木楼,木楼上面住人, 下面圈牲畜。屋内的生 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 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壮族游艺民俗
壮乡素有“歌海”之称, 被誉为“歌仙”的刘三 姐,就是壮族民间歌手 的典型代表。每逢农闲、 节假日或婚丧嫁娶,壮 族各地区都要举行对歌 活动,壮族人称之为 “歌圩”。 “歌圩”还 是娱乐和青年男女社交 恋爱的场所,在三月三 歌节上,要举行搭彩棚、 摆歌台、抛绣球、碰红 蛋、择佳偶、放花炮等 活动。
壮族饮食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 主食。 壮族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壮 族人在三月三吃色彩鲜艳的五色饭;每到春节和端午 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驼背粽”。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 究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 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 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土家族
土家族 土家族人口约8023.81.万人,主要分布在湖
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的丛山之中。 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土家族没有本民族
文字。 土家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狩猎是他们的
主要副业。 土家族信奉多神,崇拜土王(祖先神)。
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的服饰布料多为自纺 自织的土布。男装为对襟短 衫,钉上七对、九对、十一 对不等量的扣子;穿白布围 脚和青、蓝布的大筒裤,在 膝至踝上缠“布裹脚”;爱 用青布包头。女装为短衣大 袖,左衽开襟,滚镶花边, 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 裤,头缠圈形的墨青丝帕或 布帕。
7 中南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壮族、苗族、瑶 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中南地区 部分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历史、生 产方式、工艺美术、宗教与世俗信仰等 特点,熟悉其在衣、食、住、节庆、礼 仪、游艺等方面习惯和禁忌。
6.1壮族
【导入案例】 三月三歌墟
壮族民族概况
壮族人口约1617.88万,是我国人口最多的 少数民族,大部分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 族历史悠久,在秦朝势力进入岭南以前,中国 东南沿海就居住着“百越”族群,壮族就是由 “百越”的一支发展形成的。
苗族饮食
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苗族喜食 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 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拦路 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 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苗族待客的 饮料为苗族油茶。
苗族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 苗年 四月八 龙舟节 吃新节 赶秋节等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20世纪
50年代创制了拉丁拼音文字。壮族信仰多神,
崇拜祖先。佛教、道教对壮族影响也很大。
壮族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 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 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 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 间系精致的围裙,穿绣花鞋, 戴耳环、手镯和项圈;小伙 子多穿无领右大襟和对襟两 种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包头巾,穿布鞋。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1956年制定了苗 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苗族民居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 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 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 脚楼,一般分为两层, 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 畜或堆放杂物。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 丽。苗族妇女的服装堪称中 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 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 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百褶裙是苗族女装的一大特 色,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 天性,素有“花衣银装赛天 仙”的美称。苗族男子的装 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 短衣或右衽长衫,小腿上缠 裹绑腿,头缠青色包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