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33 霉菌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较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 其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由于影像技术的进步及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其术前确诊率不断提高。

2 年多来, 我们对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的36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鼻窦CT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海安县人民医院和海安县中医院, 近2 年内霉菌性鼻窦炎住院手术治疗患者共36 例, 其中男性12 例,女性24例;年龄22〜64岁,平均35岁;病程3个月〜13年;均为单侧, 左侧20例, 右侧16例。

临床表现为流脓涕、涕中血迹或回吸血涕16 例, 间隙性擤出或吸出豆渣样碎屑7 例, 头痛、面颊部痛9例,中鼻道脓性物15例,中鼻道息肉组织5例, 中鼻道干酪样物3例,鼻中隔歪曲7例,上颌窦前壁压痛3例。

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CT扫描,扫描部位从额窦到蝶窦,层厚3 mm,间隔2 mm,扫描时间为0.8 s, 骨窗窗位300,窗宽1500,矩阵512X 512。

所有病例鼻窦CT均显示病变窦腔内有高密度阴影,在部分阴影中有密度不均匀斑片状或点状金属影(图1), 其中5例伴有上颌窦内侧骨壁有部分压迫性吸收改变。

病变局限于上颌窦31 例,蝶窦2例,筛窦2例,上颌窦和筛窦1例。

所有病例均经鼻内镜手术治疗, 术中均发现病变窦腔内有干酪样团块, 病理检查均与临床诊断一致。

讨论目前,临床上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因其主要症状及局部表现与普通的鼻窦炎有相似之处, 一般多予抗炎治疗,故效果欠佳。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CT扫描在鼻窦检查中的应用, 医技及临床医生对霉菌性鼻窦炎认识的不断提高, 对本病的影像学研究逐渐重视, 此病的术前诊断率明显提高。

CT检查通常采用横断及冠状位扫描鼻窦,因真菌感染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当有骨质破坏时可行高分辨CT检查,一般不需行增强CT检查。

真菌性鼻窦炎93例分析

真菌性鼻窦炎93例分析
渐 增 大 , 迫 骨 壁 造 成 损 害 , 壁 骨 质 增 厚 、 化 , 至 有 骨 压 窦 硬 甚 质破 坏 征象 。 疗上 , 则 是 以手术 治疗 为 主 , 术方 式是 根 治 原 手
采用 S S 30统计 学软 件进 行分 析 ,率 的 比较 采用 x P S1 .
检 验 .< .5为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0
2 0 ,44 :8 . 0 7l ( 1 2 )
真菌 性鼻 窦 炎临 床少 见 , 约 占慢 性 鼻窦 炎手 术 的 6 大 %~
l% . 般 认 为 真 菌是 条 件 致 病菌 , 3 一 正常 人 鼻 腔 9 %以上 可 0
以检 测到 真 菌存 在 , 在 全身 抵 抗力 下 降( 尿 病 、 只有 糖 恶性 肿
3讨 论
据 病变 范 围 和程 度 而定 , 传统 的上 颌 窦根 治 术 、 大 的上 如 扩
颌 窦根 治术 、 鼻侧切 开术 及 近年 来开 展 的鼻 内镜 手术 。本 文
主 要采 用 鼻 内镜 治疗 ,治疗 的关键 是 彻底 清 除 病灶 如 息 肉 、 水 肿黏 膜及 窦 腔 内潴 留物 , 除影 响鼻 腔鼻 窦 引流 的解 剖结 解 构 的异 常 如泡 状 中鼻 甲 、 向中鼻 甲 、 大 的钩突 及筛 泡 、 反 肥 影
患者 诊 断 明确 后 对临 床症 状进 行 记 录 , 记 录影 像 学检 并
查 各鼻 窦钙 化斑 出现 率后 采用 鼻 内镜 手术 治疗 , 中可 见灰 术
黄 色 、 褐 色 、 绿 色 出血 坏 死 的真 菌 团块 , 黑 灰 以及 水肿 、 死 坏
变 和不 同程 度 的骨质 破坏 。 1 . 计 学 处 理 3统
2 结 部痛 6 3例(77 , 内异 味 3 6. %)鼻 3例(45 , 3. %) 鼻 涕带血 3 0例 (23 ,脓 涕 2 3 .%) 0例 (1 %) 2 . ,鼻 塞 1 5 5例

鼻内窥镜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疗效分析(附80例临床报告)

鼻内窥镜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疗效分析(附80例临床报告)

鼻内窥镜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疗效分析(附80例临床报告)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我们分析了我院2008年8月到2011年11月收治的8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记录,全部病例均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其中57例作单径路鼻内窥镜手术,均采用Messer Klinger术式。

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均为真菌性鼻窦炎,其中曲霉菌感染76例,毛霉菌感染3例,念珠菌感染1例。

所有病例均随访1~4年,治愈71例,好转7例,复发2例。

所有送检的鼻窦粘膜均无真菌感染。

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是较好的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鼻内窥镜术;真菌性;鼻-鼻窦炎真菌性鼻-鼻窦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鼻-鼻窦炎症。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环境污染及免疫抑制药物的广泛使用,加上现代医学诊断手段的提高以及对该病的日益重视,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而真菌性鼻-鼻窦炎中以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常见。

我们分析了我院2008年8月到2011年11月以来,收治的8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记录,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80例患者,男性31例,女性49例,年龄26~70岁,病程4个月至10年不等,单侧发病71例,双侧9例。

临床表现:鼻塞28例,脓血性鼻涕62例,脓性鼻涕13例,头痛51例,面颊部肿痛25例,眼眶痛20例,体征:鼻中隔偏曲37例,中鼻甲肥大或鼻息肉样变48例,中鼻道息肉形成18例,中鼻道、总鼻道暗褐色或灰白色豆渣样物30例,下鼻甲肥大25例。

全部病例均作鼻窦冠状位CT扫描及矢状位CT重建。

所有病变鼻窦内可见絮状软组织影,其间有丘状或呈星状分布的钙化点,尤以骨窗表现更为明显。

鼻窦发病以上颌窦为主,筛窦属次,蝶窦多为孤立性病灶。

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

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
I A b s t r a c t l 0 b j e e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f u n g a l s i n u s i t i s s i n g l e d i a me t e r e n d o s c o p i c s i n u s t r e a t me n t f e a s i b i l i t y a n d i t s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d r u g a p p l i c a t i o n e f e c t
M dl Zho u — s he n g , ZHAN G Pe i — l i n g2
( J H o u j H o s p i t a l o f Do n g g u a n , Do n g g u a n 5 2 3 9 0 4 C h i n a ; 2 T a i p i n gP e o p l e Ho s p i t a l , D o n g g u a n 5 2 3 0 0 4 C h i n a )
g r o u p p a t i e n t s u s i n g s a l i n e s i n u s r i n s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we r e t r e a t e d wi t h l f u c o n a z ol e f o r lus f hi n g ,o bs e r v e d t wo g r o u ps o f pa t i e n t s wi h t c l i n i c a l c u r e e fe c t .
s u r g e y r 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p a t i e n t s r a n d o mi z e d t o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nd a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o f 1 5 p a t i e n t s i n e a c h g r o u p ,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对其临床特征。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耳鼻喉科患有鼻窦炎患者12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患者闭眼类型分为观察组(真菌性鼻鼻窦炎)和(慢性鼻鼻窦炎)对照组每组64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发病的相关因素和临床特征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年龄、病程、头痛、斑钙化、涕血、鼻腔侧面病变是导致患者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主要因素。

观察组鼻塞、流涕、脓性引流物、下鼻甲肿大明显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涕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性鼻鼻窦炎在上颌窦发生钙化斑均显著高于蝶窦患者。

钙化斑在上颌窦的发生率与在蝶窦及颌窦的发生部位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临床特征明显且CT诊断特异性强,可作为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关键词: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特征;慢性鼻鼻窦炎[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ungal rhinosinusitis.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to choose the Department of ENT in our hospital 128 cases with sinusitis patients,retrospective analysis,and based on the closed typ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fungal rhinosinusitis)(chronic rhinosinusitis)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6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observation related factor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age,course of disease,headache,plaque calcification,nasal bleeding and lateral nasal cavity lesions were 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fungal rhinosinusiti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nasal congestion,runny nose,purulent drainage,inferior turbinate enlargement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incidence of epistax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fungal rhinosinusitis occurs in the maxillary sinus calcified plaqu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patients with sphenoid sinus. The incidence of calcified plaques in the maxillary sinus was compared with thatin the sphenoid sinus and the maxillary sinu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fungal rhinosinusitis are obvious and the diagnosis of CT is specific,and it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basisfor the diagnosis of fungal rhinosinusitis.Keywords fungal rhinosinusitis;clinical features;chronic rhinosinusitis;真菌性鼻鼻窦炎是鼻腔、鼻窦引发的一种感染性疾病[1]。

92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李龙 1 吴元辉1 任春晖2

92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李龙 1  吴元辉1  任春晖2

92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李龙 1 吴元辉1 任春晖2发表时间:2013-05-31T11:44:29.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李龙 1 吴元辉1 任春晖2 [导读] 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而霉菌性鼻窦炎是鼻腔的霉菌感染性疾病。

李龙 1 吴元辉1 任春晖2(1吉林省通化市解放军二零六医院耳鼻喉科 134001)(2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 134001)【摘要】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92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92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92例患者均治愈,随访半年至6年无复发,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茵性鼻窦炎疗效好,创伤小,是临床上治疗霉茵性鼻窦炎安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鼻窦炎霉菌性【中图分类号】R76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209-02 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而霉菌性鼻窦炎是鼻腔的霉菌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92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均是我院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据报道[1],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本组病例也有类似特点。

其中男性38例,女性52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22岁,病史1个月~ 5年,所有病例均无手术史,其中单侧76例,双侧16例。

临床表现:鼻塞、流脓涕或涕血及鼻腔内有异味的70例,头痛、颌面部肿胀或麻木不适的11例,反复鼻出血或回吸性涕血7例,排出带有异味的豆腐渣样物及团块物4例。

鼻腔检查:鼻粘膜慢性充血38例,鼻中隔偏曲16例,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及干酪性分泌物13例,下鼻甲肿大或肥大15例,中鼻道狭窄,4例,有鼻息肉6例。

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本文系统回顾分析了2002~2009年经病理证实的17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及CT资料,旨在提高对霉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7例患者中,男8例,女9例;年龄22~68岁,平均51.6岁。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主要临床症状:脓血涕伴腐臭味,其中脓血涕伴鼻塞13例,头晕、头痛8例。

体检:中鼻道脓性分泌物9例,中鼻甲黏膜糜烂、慢性充血5例。

6例术中见灰白色豆渣样物质。

17例手术后病理检查均找到霉菌菌丝或孢子。

1.2 CT扫描采用Picker UltraZ螺旋CT扫描。

扫描条件120 kV,150 mA。

常规采用5 mm层厚及层距连续冠状位扫描,扫描线与内眦线垂直,扫描范围从额窦至蝶窦后缘;使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病变位置、形态、范围、骨质及周围结构情况。

2 结果2.1 CT结果2.1.1 病变部位13例仅累及一侧上颌窦,1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2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同侧筛窦及同侧鼻腔,1例累及双侧上颌窦。

2.1.2 窦腔密度病变窦腔密度普遍不均匀增高12例;病变上颌窦部分窦腔密度增高4例;黏膜不规则增厚1例。

病变密度高于软组织,CT值50~75 HU,其中3例密度增高区内有残存气体;病变内有沙粒样钙化10例,小斑片状钙化5例,CT值85~150 HU。

2.1.3 窦腔形态及窦壁改变7例窦壁增生、硬化致窦腔相对缩小。

5例窦壁骨质破坏,破坏区边界清晰,为局限性骨质缺损、消失,无虫蚀样改变及残存骨片。

5例上颌窦口扩大。

2.2 手术结果病变都腔内主要为干酪样、陶土样及豆渣样物,其中4例有小颗粒状坚硬物,7例见团块状物(霉菌球),呈黑色、褐色及淡绿色。

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黏膜增厚,其中5例呈息肉样增厚。

2.3 病理结果病理检查示褐色干痂或紫红、暗红、灰白色软组织块,光镜下可见到被覆假层纤毛柱状上皮黏膜组织中有较多的炎性渗出物、坏死物及淋巴细胞褐多形核白细胞浸润。

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

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

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鼻窦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按海口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治愈:症状消失,鼻内镜下创面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

所有病例均治愈。

窦腔内无异常分泌物,窦口引流好,随访平均2年,无复发。

结论术前的CT检查、围术期的处理、营养支持治疗、患者全身状态及免疫功能的改善、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的冲洗与复查,综合应用抗真菌药,鼻腔鼻窦的炎症可消退并恢复正常功能,明显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

总之,鼻内镜手术具有术中视野清晰,手术创伤小,保留鼻窦黏膜,而且彻底清除鼻窦内全部病变,并保证术后长期充分引流及通气的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鼻内镜;霉菌性鼻窦炎;手术霉菌性鼻窦炎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随着CT检查的普及,鼻内镜手术的开展,霉菌性鼻窦炎的治疗,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对2005~2009年86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手术效果满意。

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6例,其中男26例,女60例,年龄24~68岁;病程6个月~7年,全部无手术史;单纯上颌窦发病70例,累及筛窦15例;单侧发病79例,双侧发病7例;主要症状:头闷、头痛、鼻塞、脓涕、涕中带血、有时擤出褐色或灰白色团块状物。

鼻镜检查:鼻腔黏膜及鼻甲充血重,中鼻甲、下鼻甲表面常有灰白色干酪样物附着,常伴发中鼻道息肉、中鼻甲息肉样变。

全部患者均行鼻窦冠状位CT检查提示:患侧窦腔内均有高密度软组织块影或黏膜明显增厚,并含有密度不均匀的点状或斑片状及条素状钙化灶,部分患者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泡状中甲、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吸收。

1.2 手术方法86例均采用单径路鼻内镜术治疗,除7例全麻外,其他均采用局部麻醉和表面麻醉,根据术前CT所见情况不同,在鼻内镜直视下,摘除鼻腔息肉,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开放前组筛窦,清除窦腔内干酪样霉菌团块及脓性分泌物。

真菌性鼻窦炎39例报告

真菌性鼻窦炎39例报告
性 病变 。
2 结 果
窦真菌病 c 片, r 其特点为“ 基本上为单侧上颌窦病 变, 个别病例伴 有筛窦病变 , 内结节状或 团块状 窦 软组织影为真菌球影 ; 密度增高且不均匀 , r 一 c值 般 5 ~ 6 u多为单侧发病。窦腔内高密度钙 化影 0 9H , 似“ 金属异物影” 最具特异征象 ; 高密度影多为不规
疗, 术后 均经病理 检查 证实 , 分析 如下 。 1 临床 资料
பைடு நூலகம்鼻窦真菌病以 曲霉菌为多见 。一般分 为暴发 型 、 袭 型、 侵 袭 型。( 侵 非 即霉 菌 球 ) 变 应 型。 及 ]mt 1 R e[认为健康状态 的好坏 与分型有关 。但 c o t 2 T
影象表现无 明显 差异 , 只是骨质 破坏多见 于侵 袭
多见 , 因此对 中年 以上 患者 有 涕血 、 味 , 中混 有 臭 涕
泻秽干酪样物应 疑为本病 , 应及早做 C T检查 明确 诊断。c 是诊断鼻窦真菌病重要 的有价值 的检查 r 方法 , 结合病史认真 阅片, 可减少误诊 , 漏诊 , 必要 时需做病原菌检查确诊 , 及早手术治疗可提高临床 治愈率 。
参 考 文 献
I 周 玫 . 文光 . 周 王廷芳 非侵 袭型鼻赛 曲霉 菌病 I 2例报 告 . 临床 耳鼻咽喉科杂毒 , 9.()26 1 374 : 9 3
2 11 et ^ 5 t t . 印 a 18 9 7 4 9 2,2. 6 曲 0 f n 吗e p mn l sn a . a y g e o e 8 螂 iu  ̄ 1n noc p 、
涕伴鼻内臭味、 头隐痛就诊者 1 例 , 9 以鼻塞不规则 脓血涕, 面部麻木感就诊 9 例。检查 : 中道见脓性 分泌 1 例 , 例见息 肉增生 , 3 3 中鼻道有灰褐色干酪 样物 2 。c 检查:9例术 前均可见上颁窦炎症 例 r 3 性改变, 密度不均, 且有点状致密影 ( 钙化斑 )其中 , 8 例上颌窦内倒 壁骨质破坏 , 例筛窦 内可见 占位 8

67例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分析

67例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分析

67例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分析目的:旨在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致病菌种类,治疗疗效分析。

方法:归纳我科10年收治的67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进行致病菌培养,治疗疗效分析。

结果:曲霉菌占真菌种类的91.04%,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治愈率为69.64%,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治愈率为27.27%。

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主要致病菌为曲霉菌,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治愈率明显好于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

标签:真菌;鼻-鼻窦炎;致病菌;疗效分析我院耳鼻喉科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并已确诊的67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诊断、治疗、临床分析,现探讨如下。

1资料和方法67例患者中,男25例,女42例,男女比例为3:5,女性多发,年龄为9-72岁。

病程最短25天,最长8年。

伴有慢性鼻窦炎病史8人,糖尿病患者合并真菌感染6例,鼻息肉合并真菌感染3例,哮喘病合并真菌感染1例,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1例,鼻外伤合并真菌感染1例,HIV患者合并真菌感染1例,上颌窦癌放疗后合并真菌感染1例。

发病季节多在4~9月份者46例。

病变部位在鼻腔5例,上颌窦50例,蝶窦6例,筛窦3例,额窦1例,上颌窦-筛窦2例,上颌窦多发。

真菌性鼻-鼻窦炎(又称为霉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表现似慢性鼻窦炎,有单侧鼻塞、流脓涕,或有干酪样物,或有恶臭,头痛等。

真菌性鼻-鼻窦炎发展较大者,可有面部隆起和疼痛,少有脓血涕和周围结构如眼眶受累者,一般无全身症状。

本病发病隐袭,进展缓慢,多累及一侧多窦。

少数病人也可以鼻窦“肿物”形式起病,多发生在额窦、筛窦、上颌窦。

面部隆起不断增大,压迫眼眶则引起眼球突出,移位,个别严重者可致视力减退或失明。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依据:①常有特应性体质或哮喘病史,伴多发性鼻息肉或手术史,多见于青年人;②变应原皮试或血清学检查正式为型变态反应;③典型鼻窦CT或MRI;④典型组织病例学;⑤Gomori染色(六胺银染色)可见病变组织中有真菌菌丝,但鼻窦粘膜和骨质中无真菌侵犯或真菌培养结果阳性。

鼻内镜下治疗霉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治疗霉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
腔黏膜由于慢性炎症而 出血 、 坏死 , 含铁血 红素沉 着及 菌丝 团 块形 成特别是霉菌块 中富含磷酸钙 , 霉菌球 内重 金属盐沉积所 致 。另外 , 窦壁还 可见局 限性 骨质破 坏 , 多 因压迫吸 收所 致 , 以
骨质 较薄的改变为主 , 常见 于上颌窦 内侧 壁。
霉菌性鼻窦炎 的治 疗 以手术为 主∞ J 。手术关 键要 彻底清

临床 研 究 ・
鼻 内镜 下 治 疗 霉 菌 性 鼻 窦 炎 临 床分 析
魏文萍 李 日戟
【 关键 词】 霉 菌; 鼻窦炎 ; 鼻窦内 窥镜 术 【 中图分类号 】 R 7 6 5 . 4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2 一 7 3 8 6 ( 2 0 1 3 ) 1 9 — 2 9 8 3 — 0 1
侵袭性鼻 窦炎最为 常见 。I 临床表现 为头 痛、 鼻 腔有 臭味 、 涕 中 带血或脓 涕 , 且多 为单 侧 发病 , 以上颌 窦 最 为常见 , 其次 为筛
窦… 。霉 菌性 鼻窦炎 的 C T影像诊 断具有 特征性表 现 : 病 变 内
可见 钙化样 高密度影 , 可 以表现 为局灶 性点状 、 絮状或小 斑 片 状, 位于窦腔 中央 , 目前认 为其 形成 机制 主要是 因为窦 腔或鼻
群 的鼻腔 黏膜表 面或窦 腔 内作为正 常菌 群而 长期存 在。但 当
人们长期使 用广谱 抗菌 素、 激素、 免疫 抑制剂 或者 患糖尿 病致 肌体 免疫 功能低下 或菌 群失 调时 , 体 内的霉 菌便可 大量 繁殖 ,
随着广谱抗生 素、 糖皮质激素 、 免 疫抑制剂 等广泛应用 , 以 及糖尿病 的发病率 增高 , 霉菌 感染 者 日益 增多 , 霉 菌性 鼻窦炎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13例分析)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13例分析)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13例分析)王宋浩;张庆武;魏永新【摘要】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霉茵性鼻寞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鼻窦病变的部位、密度以及窦壁的骨质改变等.结果①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多局限于单侧,以上颌窦多发.②窦腔软组织块影内可见线团状、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影.③霉茵性鼻窦炎受累鼻窦窦口多数明显扩大,邻近正常结构受压移位或消失.④受累鼻窦窦壁骨质增厚硬化,可见骨质吸收或破坏.结论鼻窦窦腔软组织影内线团状、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是霉菌性鼻窦炎的较具特征性的CT表现.CT对诊断霉菌性鼻窦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0(008)002【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霉菌;鼻窦炎;CT【作者】王宋浩;张庆武;魏永新【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龙湖人民医院放射科,515041;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放射科,515031;广东省汕头市龙湖人民医院耳鼻喉科,515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4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归纳、总结霉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在诊断和治疗霉菌性鼻窦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收集了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经病理证实的l3例患者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19~73岁,平均52岁。

发病时间3个月~4年。

主要临床症状为鼻塞、流涕、涕中带血、头痛和面颊部麻木胀痛。

鼻腔检查:鼻甲黏膜表面充血、水肿、糜烂,鼻道内可见脓性分泌物及臭豆腐气味,部分患者鼻腔内见灰黑色干酪样物质。

部分病例经上颌窦穿刺冲洗,冲洗出脓性分泌物及少量灰褐色干酪状物、豆渣样物,送细菌培养出曲霉菌,病理未见肿瘤细胞,部分经手术证实,病理抽检找到霉菌丝或孢子。

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

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

疗 ;采用鼻内镜鼻窦手术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 ,其中3 6 例
患 者在 强 化 局部 麻 醉下 展 开手 术 ,3 例在 全 身麻 醉下 进行 手术 治 疗 。术 中先使 用 0 度 镜对 鼻 腔进 行 检查 ,当患 者 存在 鼻 中 隔偏 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形态和生理功能进行保 留,使鼻腔通气情况得 以改善。手术主要
壁 ,将上 颌窦 中霉 菌 团块彻 底 清除 ,利用 生理 盐水 对上 颌 窦腔进
行 冲洗 。若 霉菌 球较 硬 ,则 难 以 白上颌 寞 中去 除 ,此 时应 用动 力
量 的脓 性分 泌物【 2 】 。
检查结果和病理学诊断结果 ,采用微创手术方式对鼻窦霉菌病进
行 治疗 的相关 报 道也 越来 越 多 。对患 有 霉菌 性鼻 窦炎 疾 病 的患 者 应用 鼻 内镜 鼻窦 手术 方式 治疗 的效果 进行研 究 。现 报告如 下 。
1 . 6 统 计 学处 理 :使 用S P S S 1 3 . 0 对 各项 资料 进行 统 计 、分 析 ,
以P <0 . 0 5 为差 异有统 计学 意义 。
2 结 果 两 组患者 霉菌性 鼻 窦炎病 情治 疗效 果 比较 见表 1 。
患病时间1 ~1 4 年 ,平 均 ( 5 . 2±0 . 6 )年 。治 疗 组男 2 2 例 ,女 l 7 例 ;年龄 2 1 -7 7 岁 ,平 均 ( 4 1 . 4 ±1 . 8 )岁 ;患病 时间 1 ~l 6 年,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 般 资料 :选 择 2 0 1 1 年l 1 月  ̄2 0 1 3 年1 1 月我 院 收治 的7 8 例 霉 菌 性 鼻窦 炎 患 者 ,随机 分 为 对 照组 与 治 疗 组 ,每 组 3 9 例 。对

CT检查霉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CT检查霉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CT检查霉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萧灼潮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咨讯》
【年(卷),期】2010(002)002
【摘要】目的总结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扫描临床特征. 方法通过分析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09年8月间治疗的30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检查情况,总结霉菌性副鼻窦炎与慢性鼻窦炎、一般炎症、肿瘤的CT区别. 结果副鼻窦单侧发病27例,副鼻窦双侧发病3例;病灶分布上颌窦30例, 2个以上副鼻窦腔15例,后鼻孔4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扫描结果主要表现为:整个窦腔密度增高,密度不均匀,病灶有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骨质密度增高,窦腔缩小. 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具有单侧发病为主、窦腔内有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窦腔缩小、骨质密度增高等,CT扫描检查能正确诊断.
【总页数】1页(P70)
【作者】萧灼潮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红十字会医院,51054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 [J], 郭洪河
2.10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诊断分析 [J], 林岗
3.霉菌性副鼻窦炎CT特征表现及诊断分析 [J], 翟志伟;翟丽丽
4.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诊断(附11例分析) [J], 关鑫江;郭喜峰;胡天强;祝佳
5.霉菌性副鼻窦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J], 曾加龙;陆晶;陈燕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临床效果分析

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临床效果分析

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2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分析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结果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均一次性治愈且没有出现复发者。

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临床效果优异,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霉菌性鼻窦炎;临床效果霉菌性鼻窦炎表现为鼻窦内生长霉菌球,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其近几年发病率不断上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霉菌性鼻窦炎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1]。

例如 CT的广泛使用、病理学科的发展,临床上诊治霉菌性鼻窦炎的技术日益成熟,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为了探究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此次特选取了我院62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对其开展了鼻内镜手术,术后患者治愈优良,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此次我院开展手术的患者共62例,时间为2010年8月~2013年8月,其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30~62岁,平均为42.32±5.22岁;病程8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11±0.67年;患者均不曾接受过手术治疗,无药物过敏史;经CT检查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28例,右侧34例,;上颌窦20例,筛窦26例,蝶窦16例。

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头痛、颌面部疼痛、脓涕或回吸性血涕。

通过鼻镜检查发现鼻腔黏膜充血、有脓性分泌物者12例;中、下鼻甲见灰白色干酪样物者15例,中鼻道息肉者20例;中鼻道黏膜水肿者15例。

CT 扫描检查显示患者患侧窦腔内存在高密度阴影,部分显示为大小不一的斑块状影,有密度不均匀的点状或斑片状及条素状钙化灶,小部分显示为患者有上颌窦内侧骨壁吸收破坏。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曲霉菌。

排除没有确诊、发病时间15年以上、年龄20岁以下,或85岁以上、不接受手术治疗等患者。

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

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

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麦周生;张佩玲【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fungal sinusitis single diameter endoscopic sinus treatment feasibility and its postoperative drug application effect analysis. Methods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2, 30 patients with nasal endoscope confirmed fungal sinusitis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Postoperative patients randomized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1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using saline sinus rins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fluconazole for flushing, observ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cure effect.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ure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a 1-year follow-up of patient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had no recurrence, postoperative sinus healing, statistics no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s The patients with fungal sinusitis single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patients is satisfactor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recurrence rate, postoperative patients do not require antibiotic treatment.%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采用单径鼻内镜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对其术后药物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霉菌性鼻窦炎临床诊治分析

霉菌性鼻窦炎临床诊治分析

霉菌性鼻窦炎临床诊治分析
王绍忠;郎军添;蔡晓
【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5(011)003
【摘要】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分型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霉菌性鼻窦炎病人临床资料,全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FESS)13例、柯陆氏5例、鼻内镜下单纯蝶窦开放术1例、FESS加蝶窦开放术2例.结果 21例病人均治愈,且均经术后病理证实.结论霉菌性鼻窦炎以上颌窦多发,蝶窦、筛窦次之、额窦最少,分型以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最常见,CT检查是早期诊断的有效途径.疗效预后关键在于鼻窦开放程度、引流通畅与否.
【总页数】2页(P170-171)
【作者】王绍忠;郎军添;蔡晓
【作者单位】青海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青海,西宁,810007;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200003;青海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青海,西宁,810007【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5.41;R519
【相关文献】
1.鼻内镜手术治疗118例霉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 [J], 何志强
2.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J], 章锦绣
3.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 [J], 王丽进;徐乐昕;
常淑琴;纪洪涛
4.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在霉菌性鼻窦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房红娟;马辉娟;李晓瑞;田小娟;张琳刚
5.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J], 韦菊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治体会

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治体会

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治体会
袁英;李学忠;葛文胜;张立强;雷大鹏
【期刊名称】《《中国健康月刊:B》》
【年(卷),期】2005(19)3
【摘要】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999至
2 0 0 3年4 8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

结果:4 8例中霉菌球性鼻窦炎4 4例,变态反应性霉菌性鼻窦炎(AFS) 2例,急性暴发型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AFFS) 2
例;12例行改良上颌窦根治术,36例行鼻内镜手术;2例AFFS死亡1例,1例存活,右眼视力丧失,余4 6例临床症状消失,术腔上皮化良好,引流通畅,随访3个月无复发。

结论:霉菌性鼻窦炎以霉菌球型最为常见。

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病情危重,预后差,临床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鼻窦CT是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

手术彻底清除病窦内病变组织,建立通畅的长期引流通道是治疗的关键。

【总页数】3页(P178-180)
【作者】袁英;李学忠;葛文胜;张立强;雷大鹏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聊城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5.4
【相关文献】
1.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治体会 [J], 李慧娟
2.霉菌性鼻窦炎临床诊治体会 [J], 刘波
3.CT对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与霉菌性鼻窦炎诊断的应用效果研究 [J], 赵元顺
4.CT对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与霉菌性鼻窦炎诊断的应用效果研究 [J], 赵元顺
5.CT检查对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和霉菌性鼻窦炎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J], 韩庆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2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05T11:17:57.0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2期供稿作者:油杰[导读] 霉菌性鼻窦炎又称真菌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由鼻腔的霉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油杰(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山东菏泽 274000)
【中图分类号】R7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2-0070-02 【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和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疗效。

方法对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CT诊断以及鼻内镜手术治疗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90例治愈,治愈率达97.83%。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鼻内镜显示伤口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干酪样物及脓性分泌物。

有2例患者术后未遵医嘱定期来院检查,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出现复发,经二次手术后治愈。

结论 CT诊断可以明显提高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率,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创伤小,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彻底清除鼻腔和鼻窦内的病变,保证鼻腔鼻窦引流通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霉菌性鼻窦炎 CT 鼻内镜手术临床分析
霉菌性鼻窦炎又称真菌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由鼻腔的霉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抗生素滥用,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约占慢性鼻窦炎的6%-13%[1],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

CT检查在临床的普及以及鼻内镜技术的推广,使得该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患者92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临床分析报告如下,旨在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霉菌性鼻窦炎患者92例,其中男40例,女52例;年龄22岁-74岁,平均(3
2.4±11.8)岁;病程2个月-18年,平均(6.9±2.4)年;伴有过敏史19例,慢性鼻窦炎7例,鼻息肉手术史者4例,哮喘2例。

临床表现:鼻塞86例,头痛74例,流鼻涕61例,鼻出血25例,鼻腔有异味16例,嗅觉减退31例。

鼻内镜检查:鼻腔黏膜或鼻甲充血78例,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58例,钩突肥大或息肉样变45例,中鼻道息肉29例,鼻中隔偏曲16例,鼻腔干酪样或脓性分泌物11例。

CT检查:鼻腔和鼻窦可见高密度的软组织块影,伴有点状或斑状钙化影。

病变位于上颌窦者75例,同时累及筛窦者9例,累及蝶窦3例;仅位于蝶窦者11例,其中累及筛窦者5例;位于鼻中隔偏曲侧者5例,位于偏曲对侧1例。

根据慢性鼻-鼻窦炎分型标准可分为:Ⅱ型68例,Ⅲ型24例,双侧病变51例,单侧病变41例。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全麻或局麻后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术前3天每天口服泼尼松抗感染。

根据CT检查结果开放病变鼻窦。

首先在鼻内镜直视下切除钩突,清理鼻腔息肉和病变黏膜,用反咬钳使上颌窦开口扩大,清除窦腔内的干酪样和脓性分泌物,注意保护正常窦腔黏膜,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筛窦病变者开放筛窦,蝶窦病变者开放蝶窦。

对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者行相应的矫正、切除处理。

术后用凡士林油纱条填塞鼻腔。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术后48h撤出鼻腔内的凡士林油纱条,并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冲洗液每天清洗鼻窦,布地奈德鼻喷剂喷鼻,共1个月,此后每周清洗一次,维持2-3个月。

术后6个月每月1次来院复查,行鼻窦镜下术腔换药一次,并清除腔内囊泡息肉,解除术腔粘连,对窦口狭窄者重新扩大。

术后半年按照标准[2]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

2 结果
术后6h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本组患者90例治愈,治愈率达97.83%。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鼻内镜显示伤口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干酪样物及脓性分泌物。

有2例患者术后未遵医嘱定期来院检查,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出现复发,经二次手术后治愈。

3 讨论
霉菌性鼻窦炎根据霉菌停留的位置可以分为2种[3]: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霉菌停留于粘膜表面;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霉菌已经侵犯至粘膜内的血管甚至骨壁。

本组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均为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

霉菌又称为真菌,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目前已发现的就有上千种,其中致病型为50多种,容易引发耳鼻喉疾病的就有20多种。

临床病理显示90%左右的患者为曲霉菌性鼻窦炎,少量为念珠菌、毛霉菌等其他菌。

霉菌是条件致病菌,其在呼吸道中长期存在而不会引发临床症状发生。

当人体的免疫力下降、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原因会诱发霉菌大量繁殖,引发真菌感染。

所以,无论是鼻炎、鼻窦炎患者还是正常人群,其鼻腔和鼻腔分泌物霉菌培养几乎都呈现阳性,单纯依靠霉菌培养结果无法确诊霉菌性鼻窦炎[4]。

本组患者鼻腔黏膜或鼻甲充血78例,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58例,钩突肥大或息肉样变45例,中鼻道息肉29例,鼻中隔偏曲16例。

近年来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笔者分析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就诊率提高;2、抗生素滥用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鼻窦内菌群失调;3、临床对霉菌性鼻窦炎的关注不断加深,CT检查的推广使用,降低了误诊和漏诊率。

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鼻塞、流鼻涕、头痛、鼻腔异味等,其临床表现与慢性鼻炎、鼻窦炎相似,缺乏特异性。

CT检查的推广使用使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率明显提高。

鼻窦CT检查可以显示患者病变的部位、大小以及有无鼻中隔偏曲的。

CT检查为临床手术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但最终确诊还需要根据霉菌学和病理学检查。

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主要特征[5]为:1、多属患者为单侧发病,且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其次为筛窦和蝶窦。

本组病变位于上颌窦者75例,同时累及筛窦者9例,累及蝶窦3例;仅位于蝶窦者11例,其中累及筛窦者5例;位于鼻中隔偏曲侧者5例,位于偏曲对侧1例。

2、鼻窦腔内有斑点状钙化灶或软组织块影。

本组64.13%(59/92)的患者有钙化灶。

3、鼻窦腔骨壁增厚,部分伴有破坏,窦腔缩小。

本组患者70.65%(65/92)窦腔缩小,31.52%(29/92)患者出现骨壁破坏。

霉菌性鼻窦炎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其关键是彻底清除窦腔内的真菌、息肉和肉芽组织,使鼻窦引流通畅,改变霉菌的生存环境,防止复发[6]。

鼻内镜手术可以有效地清除鼻腔及鼻窦内的病变,扩大上颌窦开口,部分切除中鼻甲,矫正鼻中隔偏曲,保证窦腔引流通畅。

术后定期用生理盐水冲洗,防止感染,促进疾病的痊愈,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CT诊断可以明显提高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率,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创伤小,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彻底清除鼻腔和鼻窦内的病变,保证鼻腔鼻窦引流通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熊奇斌,柴先奇,罗许勇等. 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6例临床分析[J]. 当代医学,2010,18(209):18-19.
[2] 刘振宇. 鼻窦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21例临床分析[J]. 2009,6(7):41-42.
[3] 黄炜. 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04-105.
[4] 王全桂,毕青玲,肖水芳. 26例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杂志,2009,23(4):167-169.
[5] 徐海兵.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32例临床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2008,6(5):10-11.
[6] 孙庭强. 42例霉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8:252-2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