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核医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实验核医学(第一章)

实验核医学(第一章)

1940 Rockefeller基金会赞助美国第一台专门用来制造生 Rockefeller基金会赞助美国第一台专门用来制造生 物医学所需放射性同位素的回旋加速器. 1942 Enrico Fermi在芝加哥大学展示第一个核子反应堆. Fermi在芝加哥大学展示第一个核子反应堆. 1946 首度将放射性同位素运送到医院(The Barnard 首度将放射性同位素运送到医院(The Free Skin and Cancer Hospital in St. Louis). Louis). 1946 Allen Reid & Albert Keston发现125I(开启后世 Keston发现 RIA检查的重要利器之一). RIA检查的重要利器之一). 1948 Hofstadter开发用于Gamma scintillation counter的 Hofstadter开发用于Gamma counter的 碘化钠晶体. 碘化钠晶体. 1948 Abbott实验室开始进行放射性核医药物在人体分布 Abbott实验室开始进行放射性核医药物在人体分布 情形的研究. 1949 固体闪烁计数器出现 1950 液体闪烁计数器出现 1950 Abbott 实验室制造第一个商用放射性核医药物131Ihuman serum albumin(RISA). albumin(RISA).
1951 FDA同意将131I列入甲状腺病人的使用药物当中. FDA同意将 这是第一个被FDA核可的核医药 这是第一个被FDA核可的核医药 1953 Robert Newell提出"Nuclear medicine"这个名称. Newell提出"Nuclear medicine" 1954 David Kuhl发明核医造影机photorecording system, 此项 Kuhl发明核医造影机photorecording 发明在当时使核仪器超前传统放射线仪器. 1955 Rex Huff利用131I标志人血清蛋白来计算心脏搏出量. Huff利用 1956 George V. Taplin ⑴制造131I- rose bengal,进行胆道造 bengal,进行胆道造 影检查.⑵制造131I- hippuran,进行肾脏造影检查. hippuran,进行肾脏造影检查. 1957 WD Tucker等人(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制 Tucker等人(Brookhaven Laboratory)制 造出132I和99mTc发生器,这项伟大的贡献使得核医学的 Tc发生器,这项伟大的贡献使得核医学的 检查可以在全世界各个角落进行. 1958 H.Knippin利用Xe-133进行肺部通气检查. H.Knippin利用Xe-133进行肺部通气检查. 1958 Hal Anger发明闪烁摄影机,使核医扫描由静态步入动 Anger发明闪烁摄影机,使核医扫描由静态步入动 态检查.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医学检验)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医学检验)

《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Medical Statistics)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3208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学分:理论教学学分:2学分,实验学分:0.5学分总学时:40学时(其中讲授学时:2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16学时)先修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后续课程:医学检验、预防医学选用教材:李康主编:医学统计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必读书目:[1]方积乾主编.医学统计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袁兆康.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3]张文彤主编.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选读书目:[1] 颜虹, 医学统计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康晓平,实用卫生统计学 [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3] Belinda Barton,Medical Statistics: A Guide to SPSS, Data Analysis and Critical Appraisal [M].美国:WILEY Blackwell,2014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学会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学会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资料的分析,配对资料的分析,直线相关和直线回归,非参数统计方法,病例随访资料分析。

其目的使大家具备新的推理思维,结合专业问题合理设计试验,科学获取资料,提高科研素质。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有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实验实习、课堂演算、统计软件SPSS上机等。

通过实验实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绪论教学要求:掌握:同质与变异,总体、个体和样本,变量的分类,统计量与参数,抽样误差,频率与概率等基本概念。

理解: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了解:学习统计学的目的和要求。

核物理基础知识教案

核物理基础知识教案

教案授课内容:核物理基础知识授课对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使用教材:《检验核医学》第2版孟庆勇黄定德主编授课时间:2学时主讲教师:管超楠一、教学背景核物理基础知识是学习检验核医学专业的物理基础,本专业涉及到的核物理基础仅仅局限于对原子结构,质子、中子和电子层面的理解,不涉及更深层次理论物理。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核素和同位素概念;α衰变,β衰变,γ衰变三种衰变类型;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γ射线对物质的作用熟悉: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的特点;轫致辐射的概念;光电效应意义;康普顿效应特点✧能力目标掌握核物理基础知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应用理解。

✧情感目标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核物理的兴趣,建立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的信心。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放射性衰变三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意义;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效应机制;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制;✧难点轫致辐射的理解,辐射防护的意义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象形式教学、对比教学等✧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五、教学内容(一)课程导入:通过从核能的开发利用和战争的威慑带入学生的兴趣进入到核物理基础中。

通过介绍两位物理人物的背景提高学生学习信心。

(二)课程纲要:1.核素的分类2.放射性核素的三种衰变类型3.三种放射性衰变射线的特点4.不同放射性核素衰变射线对物质的作用效应(三)课程内容1,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生平简史。

1896年3月,贝克勒尔发现,与双氧铀硫酸钾盐放在一起但包在黑纸中的感光底板被感光了。

他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铀盐发出了某种未知的辐射。

同年5月,他又发现纯铀金属板也能产生这种辐射,从而确认了天然放射性的发现。

2,通过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的生平介绍,导出放射性活度单位贝克勒尔的概念名称:贝克[勒耳]符号:Bq量的名称:放射性活度单位SI表示:1 Bq = 每秒1次放射性衰变3,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e Skłodowska Curie)生平简史。

《核医学》教学大纲

《核医学》教学大纲

《核医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依据全国统编教材第六版修订)核医学教研室修订二00六年十二月一、前言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将核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一门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核医学工作已普及到县级医疗机构,因此,在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设立核医学课,作为必修课,对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科班本课程大纲以总学时为29学时理论课编写。

采用卫生部规划教材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核医学》第6版(李少林主编)的内容为基础,参阅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参考资料中的最新专业知识。

教学内容力求简洁明了,结合实际,以应用最广的项目和本学科的特色例题教学。

二、理论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与核医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核医学概念、在临床上的地位,主要内容及发展史;掌握核医学的基础知识,为学好临床核医学打好基础。

2.了解核医学仪器的基本原理,掌握探测器构造及与其他影像仪器的异同点;掌握放射性药物的来源及质量控制。

【教学内容】第一节绪论1.核医学概念⑴核医学定义⑵核医学研究的内容⑶医学的学科分类2.核医学的发展史⑴50年代至今的基本状况⑵仪器的发展⑶放射性药物的发展3.核医学的临床地位第二节放射性衰变基本知识1.原子核结构2.核素的基本概念及分类⑴核素、同位素及同质异能素⑵核素的分类3.放射性衰变⑴核衰变⑵核衰变规律⑶放射性活度⑷常用辐射量①照射量②吸收剂量③当量剂量第三节核医学常用仪器1.核医学仪器基本原理、类型及其构造⑴基本原理⑵电离效应⑶荧光现象⑷感光作用2.基本结构⑴射线探测器构造⑵电子测量装置的配备3.常用的核仪器⑴测量用⑵诊断用⑶防护用4.显像仪的性能简介及特点⑴γ照相机⑵ ECT⑶与其他影像设备的区别和影像特点第四节放射性药物1.放射性药物概念2.放射性药物的分类3.放射性药物的特点4.放射性药物使用要求5.核素发生器第二章核医学工作中的辐射防护知识【目的要求】1.掌握辐射防护的原则和措施。

《核医学》教学大纲

《核医学》教学大纲

《核医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依据全国统编教材第六版修订)核医学教研室修订二00六年十二月一、前言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将核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一门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核医学工作已普及到县级医疗机构,因此,在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设立核医学课,作为必修课,对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科班本课程大纲以总学时为29学时理论课编写。

采用卫生部规划教材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核医学》第6版(李少林主编)的内容为基础,参阅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参考资料中的最新专业知识。

教学内容力求简洁明了,结合实际,以应用最广的项目和本学科的特色例题教学。

二、理论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与核医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核医学概念、在临床上的地位,主要内容及发展史;掌握核医学的基础知识,为学好临床核医学打好基础。

2.了解核医学仪器的基本原理,掌握探测器构造及与其他影像仪器的异同点;掌握放射性药物的来源及质量控制。

【教学内容】第一节绪论1.核医学概念⑴核医学定义⑵核医学研究的内容⑶医学的学科分类2.核医学的发展史⑴50年代至今的基本状况⑵仪器的发展⑶放射性药物的发展3.核医学的临床地位第二节放射性衰变基本知识1.原子核结构2.核素的基本概念及分类⑴核素、同位素及同质异能素⑵核素的分类3.放射性衰变⑴核衰变⑵核衰变规律⑶放射性活度⑷常用辐射量①照射量②吸收剂量③当量剂量第三节核医学常用仪器1.核医学仪器基本原理、类型及其构造⑴基本原理⑵电离效应⑶荧光现象⑷感光作用2.基本结构⑴射线探测器构造⑵电子测量装置的配备3.常用的核仪器⑴测量用⑵诊断用⑶防护用4.显像仪的性能简介及特点⑴γ照相机⑵ ECT⑶与其他影像设备的区别和影像特点第四节放射性药物1.放射性药物概念2.放射性药物的分类3.放射性药物的特点4.放射性药物使用要求5.核素发生器第二章核医学工作中的辐射防护知识【目的要求】1.掌握辐射防护的原则和措施。

核医学教学大纲

核医学教学大纲

核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核医学是一门涉及医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核医学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在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药物研发等方面的技能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核医学知识体系。

二、课程目标1、掌握核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2、掌握核医学影像技术的操作和维护,了解放射性药物的设计和研发。

3、掌握放射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了解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1、核医学基础知识:原子结构、核衰变、核反应等。

2、核医学影像技术:X射线、CT、MRI、PET等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放射性药物研发:放射性药物的基本概念、设计和制备方法。

4、放射治疗技术:放射治疗的基本原理、设备操作和维护、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5、核医学前沿技术:分子核医学、介入核医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多种手段,使学生了解核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核医学影像技术、放射治疗技术的操作和维护方法。

3、课题研究: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到相关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习,了解核医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和问题。

五、课程评价1、考试评价:采用笔试、操作考试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对核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习态度和表现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课题研究等情况进行评价。

3、临床实习评价:对学生的临床实习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和素质。

六、教学安排1、教学时间:本课程共学分,安排在学期进行授课。

2、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授课、实验操作、课题研究和临床实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七、教学资源1、教师队伍:本课程的教师队伍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教授核医学的相关资质和经验。

核医学教学大纲

核医学教学大纲

核医学教学大纲前言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放射性核素及核射线在医学中应用及其理论基础的学科,是现代尖端科学技术与生命科学结合的产物,它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是医学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目前正在迅速发展,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此,在卫生部修订的五年制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被定为一门必修课。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儿科学,妇产科等专业。

根据这些专业的特点与培养目标,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核医学的教学内容以临床核医学为主,即主要讲授放射性核素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上的应用,适当介绍基础核医学及放射防护的一些基本知识。

根据卫生部规定本课程的学时数,结合本院情况,对教学时数,内容分配,课堂讲授与见习比例适当调整,规定本课程总学时数为36学时,其中大课27学时,见习9学时(见附表)内容时数总论0.5第一章核物理基础 1第二章核医学仪器基础 1第三章放射性药品基础 1第四章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与放射卫生防护 1第五章体外放射分析技术 2第六章神经系统 2第七章内分泌系统 2第八章心血管系统 3第九章呼吸系统 1第十章消化系统 2第十一章泌尿生殖系统 2第十二章血液和淋巴系统 1第十三章骨和关节显像 1.5第十四章肿瘤与炎症病灶显像 2第十五章放射性核素治疗 4总论一、目的要求(一)了解核医学的发展与展望(二)熟悉核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核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

(二)详细讲解:核医学的发展简史以及在国内外的新进展。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一、目的要求(一)掌握放射性活度、辐射剂量单位(二)熟悉射线衰变规律及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规律。

二、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

(二)重点讲解:核素的衰变类型、规律、放射性活度单位。

(三)重点讲解: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四)详细讲解:辐射量及其单位。

第二章核医学仪器基础一、目的要求(一)掌握放射线探测的原理。

(二)学会SPECT的一般操作。

(三)了解SPECT、r相机、PET。

影像核医学(核素诊断学)课程标准

影像核医学(核素诊断学)课程标准

《影像核医学》(核素诊断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地位《影像核医学》(核素诊断学)是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必修临床医学课程。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与治疗疾病以及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近二十年来,核医学影像设备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引进国内以后,核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近十年来,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设备应用于临床,使影像医学进入分子水平。

本课程主要讲授核医学在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重点是使用核素显像剂在各系统、器官影像诊断中的原理、方法与临床意义。

核医学影像可做定位、定量和定性诊断,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医学影像诊断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以培养医学影像专科医师、加强素质教育为目标,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施等方面进行整体优化建设。

(三)课程设计思路突出专科特点,有针对性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实施方法的设计。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影像核医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技能,并对核医学的发展前景和最新进展有所了解。

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了解核医学的工作流程,理解核医学影像诊断的原理,掌握主要临床适应证及典型异常图像特点,清楚影像核医学在临床疾病诊治中的作用。

培养学员临床思维能力、综合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学员团体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分类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能描述影像核医学特点,概括临床核医学的适用范围。

(2) 能清楚阐述核医学的显像原理,使用所学原理对图像作出正确判断。

(3) 能辨认各系统、器官的显像方式和种类,阐述主要系统显像的原理及方法。

(4) 能正确描述正常影像表现,对典型的异常影像做出正确判断,能够应用临床思维能力对典型病例进行鉴别诊断。

(5) 识别核医学各种仪器,基本操作方式和图像处理技术。

试验核医学与核药学ExperimentalnuclearmedicineandNuclear

试验核医学与核药学ExperimentalnuclearmedicineandNuclear

β 衰变(beta decay)
(二)β +衰变:
变化通式及137N(氮)衰变式如下:
A A ++υ +Q X→ Y+ β Z Z-1 13
υ 是中微子 β

13 C+β ++υ +1.190 Mev N→ 7 6
p
n+e+
γ
β
+粒子的特性
β
+粒子实质是正电子;
衰变后子核质量数不变,但质子数减1;
3、核子间的平均结合能小。
§2 核衰变方式
一、α衰变(alpha decay)
二、β衰变(beta decay) 三、γ跃迁(γ Transition)
α 衰变(alpha decay)
核衰变时放射出α 粒子的衰变。
变化通式:
A A-4 4 He+Q X→ Y+ Z Z-2 2

4He
226
88Ra(镭)衰变式:
(一)示踪技术的发展:
著名核医学家 Wagner 教授认为“核医学是将示踪原理应用于临床 医学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分支学科”。由此看来,示踪技术在核医学 中所占的地位多么重要。实验核医学与核药学的先驱者Hevesy早在1923 年就开始了示踪实验。30年代初期到40年代中期是用稳定核素开展大量 示踪研究的活跃时期。在这15年时间内,大量研究工作者把医学理论研 究从静态观察为主推向动态观察为主,使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明显地 前进了一大步。在示踪研究中,一开始使用天然放射性核素,然后用稳 定性核素,最后用人工放射性核素。由于Hevesy的划时代贡献,1943年, 他获得了诺贝尔奖。现在示踪技术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和广泛应用, 几乎渗透到所有医学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目前示踪技术已发现到从体 内到体外,从整体到局部,从组织到细胞,从细胞到分子,从定性到定 量再到定位,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断层等,这些都反应了示踪技术 的重要性。可以这样说,在实验核医学中,凡是重要的研究成果都离不 开示踪技术。

《PET和CT诊断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PET和CT诊断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PET和CT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32020152a课程名称:PET/CT诊断学适用专业:医学影像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开课学期:第8学期实验学时:4学分:1.5一、开课实验室医学影像与检验学院医学影像实验室二、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PET/CT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实验课,应该了解PET/CT的成像原理及方式,对疾病的应用优点与优势。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PET/CT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2.了解PET-CT成像技术的物理基础.3.提高PET/CT的临床应用能力。

四、考核形式要求不做考核要求,报告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参考六、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实验一 PET/CT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1、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PET/CT图像特点(2)熟悉PET/CT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3)了解PET-CT成像技术的物理基础2、实验内容或原理参观PET/CT成像室、显像药物配制室。

3、需用的仪器、试剂或材料等PET/CT成像仪、18F—FDG 显像剂。

4、实验步骤或环节(1)教师讲解各种影像检查仪器的基本特点、图像辨别及临床应用等(2)学生分成10-12人一组,各个检查室轮流参观,老师巡回指导(3)小结5、教学方式1:启发式、引导式及CPC教学。

2:录像演示 + 老师讲解、示教 + 学生互相操作,老师指导6、考核要求随机抽查各组内学生,检查操作的准确性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7、实验报告要求按要求书写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内容及实验结果。

七、实验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崔新建,兰克涛主编,《PET-CT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参考书目:[1]蒋宁一,《简明核医学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2]崔新建、房娜、王艳丽主编,《消化系统肿瘤PET/CT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3]潘中允主编,《PET/CT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检验学实验教学大纲模板

检验学实验教学大纲模板

检验学实验教学大纲模板检验学实验教学大纲模板引言:检验学是医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涉及到临床诊断、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他们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实验教学在检验学课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检验学实验教学大纲模板的设计,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一、实验目的和意义在设计检验学实验教学大纲模板时,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目的应该明确具体,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

同时,实验的意义也需要被明确,即实验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作用。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内容应该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契合,能够涵盖检验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在设计实验步骤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时间限制。

合理的实验步骤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技能,并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在实验教学大纲模板中,需要列明所需的实验仪器和材料。

这些仪器和材料应该是学校实验室能够提供的,并且能够满足实验需求。

同时,需要对实验仪器和材料的使用方法进行简要说明,以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和保养实验设备。

四、实验安全措施实验教学大纲模板中应该包含实验安全措施的相关内容。

这些安全措施应该能够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行。

例如,应该明确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和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教学大纲模板中应该明确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该能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和分析的部分应该与实验目的和意义相联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应用。

六、实验报告要求在实验教学大纲模板中,应该明确实验报告的要求。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总结和分析,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科学写作能力。

实验报告的要求应该包括报告格式、内容要点和评分标准等方面。

七、实验教学评价实验教学大纲模板中应该明确实验教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核医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1204005课程名称:检验核医学学分:1.5总学时:32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先修课程要求: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理学适应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教材:1.检验核医学,程绍钧主编,第四版,重庆大学出版社参考教材:2.核医学,李少林主编,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3.核医学,张永学主编,第一版,科学出版社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检验核医学》是将实验核医学的相关核技术应用于医学检验领域,与医学检验相融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既是实验核医学的一个分枝,也是现代医学检验学的重要组成。

检验核医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核素示踪技术和体外放射分析技术进行机体的功能研究和对体内的微量物质实施超微量分析,以揭示机体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代谢规律,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拟定,预后判断,以及病因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掌握核物理、核仪器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检验核医学中的相关核技术、体外放射分析以及检验核医学的临床应用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核物理、核仪器的基本知识;(2)重点掌握检验核医学中的相关核技术、体外放射分析以及检验核医学的临床应用;2、基本技能:(1)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原理、操作流程、分析方法;(2)熟悉不同的检验技术。

三、学时安排四.考核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80%,平时成绩20%。

五、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及放射性衰变基本知识[目的要求]1.了解核医学的定义、内容及发展概况;2.了解放射性衰变的基本知识。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核医学、检验核医学概念;2.检验核医学的主要内容;3.放射性衰变的基本知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二章核医学工作中的辐射防护知识[目的要求]1. 了解天然本底辐射和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2. 了解辐射防护的原则和措施。

[讲课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常用辐射量及其单位(照射量、吸收剂量、剂量当量)的基本概念;2.电离辐射生物效应;3.放射卫生防护的目的、基本原则、基本标准;4.内外照射防护措施;5.放射性废物和污物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三章与检验医学相关的核技术[目的要求]1.掌握核素示踪原理;2.掌握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定义;3.掌握蛋白质与多肽的放射性碘标记技术;4.了解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稳定性与贮存。

5.了解相关核技术。

[讲课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核素示踪原理设计;2.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3.相关核技术概述。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四章体外放射分析[目的要求]1. 了解体外放射分析的基本概念;2. 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原理;3. 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反应试剂;4. 掌握免疫放射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特点;5. 了解受体的放射配体结合分析。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放射免疫分析;2.一般介绍其它竞争性结合体外放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免疫放射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五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目的要求]1. 掌握甲状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的检测结果分析和临床意义;2.熟悉3,3’,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球蛋白、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3.掌握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与甲状腺微粒体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激素: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及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2. TRH兴奋试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学、结果判断;3.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与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六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目的要求]1.熟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的组成和生理作用;2.掌握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检测的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的组成和生理作用;2. 上述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3. 皮质醇、醛固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检测的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七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目的要求]1. 熟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中睾酮、雌二醇、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2. 掌握睾酮、雌二醇、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的结果的分析和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睾酮、双氧睾酮、雌二醇、雌三醇、孕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胎盘催乳素、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催产素、抗利尿激素等)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及各项激素检测的正常参考值;2. 睾酮、雌二醇、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八章胰腺激素与糖代谢[目的要求]1. 了解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胰岛素抗体、胰多肽、胰高血糖素、糖化血红蛋白A1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2. 掌握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胰岛素抗体、胰多肽、胰高血糖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应用;3. 熟悉胰岛素释放试验、胰岛素瘤的激发和抑制试验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 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胰岛素抗体、胰多肽、胰高血糖素、糖化血红蛋白A1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及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2. 胰岛素、C—肽、胰岛素原、胰岛素抗体、胰多肽、胰高血糖素的检测的结果分析和临床意义;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的临床意义;4. 糖化血红蛋白A1检测的临床意义;5. 诊断胰岛素瘤的激发和抑制试验(甲磺丁脲(D860)试验、胰高血糖素试验、胰岛素抑制试验、C—肽抑制试验)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九章甲状旁腺激素与钙代谢[目的要求]1. 了解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类、环核苷酸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2. 掌握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类、环核苷酸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3. 熟悉血钙代谢的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类、环核苷酸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及各项检测值的正常参考值;2.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类、环核苷酸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应用;3. 血钙代谢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十章胃肠激素[目的要求]1. 了解胃泌素、胰泌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蛙皮素、血管活性肠肽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2. 熟悉胃泌素、胰泌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蛙皮素、血管活性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 胃泌素、胰泌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蛙皮素、血管活性肠肽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及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2. 胃泌素、胰泌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胃动素、蛙皮素、血管活性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十一章心血管系统激素及活性物质[目的要求]1. 了解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以及前列腺素、心钠素、加压素、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脑钠素、内皮素等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2. 掌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应用;3. 熟悉内原性洋地黄素、地高辛、血清肌红蛋白、肌凝蛋白轻链的组成、生物化学、生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以及前列腺素、心钠素、加压素、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脑钠素、内皮素等的生物化学和生理作用;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测定的临床意义;3. 内原性洋地黄素、地高辛、血清肌红蛋白、肌凝蛋白轻链的组成、生物化学、生理作用和临床意义及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十二章肾脏功能检测[目的要求]1. 了解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尿TH糖蛋白、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肾脏内分泌功能检测相关物质:肾素、红细胞生成素、1,25—双羟胆骨化醇的组成及其病理生理作用;2. 掌握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尿TH糖蛋白、红细胞生成素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3. 熟悉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与尿TH糖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4. 了解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 肾脏排泄功能检测相关物质: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尿免疫球蛋白、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尿TH糖蛋白、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肾脏内分泌功能检测相关物质:肾素、红细胞生成素、1,25—双羟胆骨化醇的组成及其病理生理作用及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2. 重点讲解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尿TH糖蛋白、红细胞生成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3. 简要讲解α1—微球蛋白、尿免疫球蛋白、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前列腺素、激肽释放酶;肾素、1,25—双羟胆骨化醇检测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第十三章血液系统[目的要求]1. 掌握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的组成及其生理、病理生理作用、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2. 熟悉血清β2—微球蛋白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意义;3. 了解血小板相关IgG、抗凝血酶—Ⅲ的来源及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 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血清β2—微球蛋白、血小板相关IgG、抗凝血酶—Ⅲ的组成及其生理、病理生理作用及各项检测的正常参考值;2. 重点讲解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的临床应用;3. 一般介绍血清β2—微球蛋白、血小板相关IgG、抗凝血酶—Ⅲ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十四章病毒性肝炎与肝功能检测[目的要求]1. 熟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来源及临床意义;2. 掌握甘胆酸的生物化学、生理作用、正常参考值和临床应用;3. 了解肝纤维化的相关血清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甲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来源及临床意义;2.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抗原e 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乙肝表面抗原/IgM复合物、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乙型肝炎前S2蛋白、乙型肝炎前S2抗体、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乙肝病毒—DNA 的来源及临床意义;3. 丙型、丁型、戊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临床意义;4. 甘胆酸的生物化学、生理作用、正常参考值和临床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