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第7课 戊戌变法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72193b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b.png)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原因2.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国内外形势、社会矛盾等。
2.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等。
3.教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戊戌变法相关案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迹。
2.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性。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收集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它的发生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页,找出戊戌变法的四个主要改革领域,并简要记录。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则提倡新学,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优质课件(共38张PPT)
![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优质课件(共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aeff6e849649b6648d747a7.png)
翻译西书,呼吁变法
开设 “脱前人之窠臼,开独得之新理” 学堂
特点: 1、中西学术结合 2、重体育 3、重德育
“厉节、慎独、主静、养心、敦行孝悌、 崇尚任恤 ”
破旧
立新 “托古改制”
著书 立说
“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 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 下之治。”
——康有为
注:汉代,被征举的士子入京应试,都是用公家的马车接 送,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赴京应试举人的代称。
思考:哪些条款触及了顽固派的既得利 益?
光绪帝被囚禁之地——中南海瀛台
戊戌政变
行刑之地——菜市口
1898年9月21 日,慈禧太后发 动政变,囚禁光 绪帝,重新 “ 训 政 ”,继而大肆 搜捕维新派。谭 嗣同、杨锐、刘 光第、林旭、杨 深秀、康广仁等 六人被杀于北京 菜市口,史称 “戊戌六君子”。
上书 皇帝
宣传变法 壮大声势
组织 学会
北京强学会旧址
发行 报刊
“士大夫爱其语言笔札之妙,争 礼下之。自通都大邑,下到僻壤穷陬, 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时务报》书影
《时务报》《国闻报》刊头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重要刊物之一,1896 年8月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主笔。
严 复
斯宾塞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 故将愁苦而终穷。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的早期维新宣传活动; 知道《时务报》和《天演论》;知道百日维新的 发展始末,理解戊戌变法的时代意义。 掌握概括和分析文字材料的技能,加强对多 种历史史料的解读能力。
教学课件:第7课戊戌变法
![教学课件:第7课戊戌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586186afa26925c52dc5bfb5.png)
,废除
。变
法失败,仅维持 天,又称
。
戊戌政变 1、维新措施触犯了 顽固派 和 旧官僚 的
利益,遭到 守旧势力 的强烈反对。 2、 9 月 21 日 慈禧太后 发动政变,囚禁
光绪帝 ,搜捕 维新派 ,废除 变法法令 。变 法失败,仅维持 103 天,又称 百日维新 。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1.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2.维新派的软弱与妥协
3.没有发动群众
4、中国的资本主义力量不能与封 建势力想抗衡(根本原因)
1,他献身的 精神对后人 起激励的作 用;
2,维新人士 逃脱后可以 继续斗争.
后来……
• 康梁成为保皇派,梁启超在民国时期做了 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导师,死于一次失败的 手术。
• 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窃夺了辛亥革命的 果实,做起了皇帝梦,最后在人民的讨伐 声中死去。
第7课 戊 戌 变 法
戊戌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 见的改变。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些知识分子 逐渐觉醒,必须要改变现状才能自强。洋务运动,希望 能够“师夷长技以自强”,改良生产技术。但甲午中日 战争,清政府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证明只靠经济 上不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后。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
强”
广东南海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
------
变 者 天 下 之 梁公 启理 超也
康梁为推行变法做了哪些准备?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 等人在北京出版《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为了宣传变法而制 造舆论中心,《时务报》在上海创刊。1897年冬,严复 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 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 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 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 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 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
8八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
![8八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fb46e1e009581b6bd9ebcd.png)
梁 启 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 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 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谭 嗣 同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 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 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 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 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 “戊戌六君子”之一。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形势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和 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
?
一、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二、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没有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 重任,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戊戌 变法 的背 景: 民族 危机 空前 严重
发展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结局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论战性质: 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三)“百容
政治民主化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经济工业化有利于民族
第7课戊戌变法(公开课)
![第7课戊戌变法(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b013376b9b6648d7c1c746d7.png)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 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 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 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 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 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 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 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 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军事 方面
训练和装备新式海、陆军。来自裁减旧式军队材料:光绪帝没有采纳先前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 国会”等内容,原因是大学士孙家鼐谏阻光绪帝若“开 议院,民有权则君无权矣”。光绪帝说“朕欲救中国耳, 若能救民,则朕虽无权可碍”?康有为提醒皇帝,“而 今守旧盈朝,万不可行。日本至二十年始开议院,吾今 于国会,尚非其时也。” 原因是“民智未开”。“上然 之”。故未涉及到这一内容。
六君子人头落地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
15
探究活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 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 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 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 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 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流言, 几被殴击。”
(2)概况: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共103 天,史称“百日维新”。
类别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文化 教育 方面
颁布的新法
改革政府机构, 任用维新人士
改革的旧制
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奖励实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取消旗人寄生特权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课件《戊戌变法》(共58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课件《戊戌变法》(共5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7f47ee6ba0d4a7302763a29.png)
增强国防力量 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和西 学的传播。
•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 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 不当亡国之君。 • 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 治权。
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一、变法的进步性:政治方面,改革机构,裁撤冗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任用维新人士,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参与政权;经济方面,有利 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文化教育方面,不 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总之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二变法的局限性:(1)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控 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 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经验。(2)没有涉及议院、 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 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不是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3)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 束手待毙)
一、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第 7课
维新变法运动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戊戌变法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窃认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 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易》曰“穷则变,变 则通。” „„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 …… 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夫先王之 治天下,与民共之„„君民同体,情谊交孚, 中国一家,休戚与 共 „„于以恢复琉球,扫 荡日本,大雪国耻,耀我威稜。 ——《公车上书》
课件2:第7课 戊戌变法
![课件2:第7课 戊戌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19f7763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8.png)
梁启超逃亡日本。流亡期间,梁启超宣传保皇立宪,主
梁启超
张改革,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回国,参与组织和策划
(号广阶任东级18公新启73,会蒙-1又人 思92号, 想9)饮是 家字冰中 ,卓室国政如主资治,人产活,了文大京反化学图对教,书袁育主馆世和持馆凯学清长复术华。辟研大在的究学学护,国术国组学研战织研究争共究方。学院面社,特19、担别20任是年讲京对,学师中梁牡图国启、书历超受馆史潜聘与文心南北化于开 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非凡成就。1929年1月29月病逝于北京
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瓜分 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既无强 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清帝是指谁?
光绪帝
2、“瓜分豆剖”和“揭竿斩木”各指什么?
帝国主义试图瓜分中国和人民的起义反抗
3、总结当时的清帝为什么会月,和梁启
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任
康有为
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百日维新的措施基本上都是
(1858—1927)清末 康梁所策划。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亡日本,设立
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1913年,
后为保皇派首领。 回国宣传尊孔复辟。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
戊戌变法为什么 会失败呢?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①根本原因: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单力薄,脱离广大群众, 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 ②客观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 派的力量过于强大; 历史证明: 通过改良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 路。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_4141
![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_4141](https://img.taocdn.com/s3/m/43ee6c89580216fc710afd26.png)
箜篌城大门,箜篌浮雕……这一切的一切,这是各路神仙的手笔吗?这是古代繁华一时的箜篌城吗?不!眼前的建筑,眼前的景观,岂是各路神仙所能望其项背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啊!k7可 信吗 五月的骄阳明亮强烈,带着夏日炎炎的热浪。我站在古城文化公园,沐浴着和煦的阳光。一种振奋,一缕遐思,全被这里的美景所溶化了。
这里有汉高祖大战杨熊留下的残砖碎瓦,有大风过后露出地面的铜箭头,铜腰扣…… 古城,历史悠久的中牟古城村不能不让人为之感到幽远和神秘。
相信,在中牟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不久,一座中国独有的箜篌城将拔地而起。中牟这个名字也会随着箜篌城优美的音乐响彻在神州大地!
现在出门,外面住宿的有宾馆有酒店,吃的有酒楼有饭店,还有大排档甚至街边小摊,至于超市、小商店、面包店馒头包子店更是应有尽有,随自己的喜好和经济能力任意选择。
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新人教版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3670c1f7172ded630b1cb6d1.png)
服下。”刘晨寂嘴唇微动,声如蚊蚋。宝音心念电转。在她跟明柯溜出来之前,乐韵光明正大的跟府里告了假,去探父亲的病,实则是去感谢刘 晨寂。那时刘晨寂还没给蝶宵华出诊罢?宝音曾戏问乐韵:“小妮子,若那大夫不是刘大夫,你也急着去谢他?”乐韵满脸飞红:“ 说哪里话 来?”“要我帮忙么?”宝音持起乐韵的手,“你也到年纪了,府里指婚,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只是,刘大夫他名头太响,”乐韵无奈 坦白道,“我配不上他。见到他,我最多这样:‘刘大夫,谢谢您肯收婢子的布帕。筱筱姑娘来找您时,您若帮她咬定婢子传帕是私情,婢子就 死定了。多谢您回护婢子!’他一定回答:‘医者验药是应该的。你给我帕子本不为私情,谁来问,我也要照实说。不必谢我。’然后他又去看 书了,要么其他姑娘来谢他、送他礼、跟他搭讪了。他对其他姑娘,准也跟对我一样客气,一样快快打发走。府里指婚要有用,别人怕不早指给 他了!我怕是没用呢。”此言不虚。刘晨寂是君子,所以乐韵帮宝音定计时,敢用他入局。而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跟乐韵相对时,虽没明说, 但姿态已表示得清清楚楚,他就事论事,不沾私情,乐韵就算是苍蝇,厚着脸皮攀上去,恐怕也只有立刻滑落的份。这样的君子,为何递一个纸 包过来?他真跟韩玉笙有旧情?宝音手指一动,把纸包纳入袖中。这纸包原轻飘飘无甚份量,宝音却觉得袖子里沉甸甸的。他若要害她,纸包里 写些违禁的语句,这一次私相授受,她已然跳进黄河洗不清。可莫名的,她相信他不是害她,而是急着救她。“为什么?”她凝视他,眼神在问, “为什么救我?你知道我是谁?要经历什么危险?”他举起纸,吹了吹墨,去交卷,不再看她。他们之间,这样就„„结束了吧?彼此又隔了整 整一座无底的幽谷。他不过来,她过不去。宝音心里掠过一丝怅然。第八十二章 自毁入宫路(1)卷子,评了下来,结合上一题的表现,终于定 了下期令主,乃是那田产最多的公子,他不但家里钱多,而且长辈肯撒漫着给他钱用,乃是真正的富公子,作一期东道,自然不愁,不必限令魁 尾帮衬。宝音与刘晨寂这卷子,也是极好的,可惜两人上题表现都不佳,故未落着魁首。宝音原不便争这令主,但不必被罚,已然万幸。那轻狂 书生上题被人讥为“斤斤计较的那是秤”,大为索然,这题“苗果追随春社近”,又被抨为不通,很觉没脸,便吵着要进入“猜猜哪一半是谁写 的”环节。猜人,是余兴节目,最好有酒在前,边酣饮、边呼猜,那才有趣。振风塔不是酒肆,但没关系,外头运酒,送上三层四层、乃至七层 八层,原本不难。难的是,振风塔是佛塔,佛教戒荦酒„„虽说这些年来,禁律渐弛,有人公然说出“素酒不算荦”的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097d8902d276a200292e47.png)
2.戊戌变法的内容: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1)政治:
(2)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3)思想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
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 报刊,开放言论
(4)军 事:
训练新式军队
3.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戊戌政变
慈 禧 太 后
4.戊戌政变(1898年9月)
组织强学会
三次上书 光 绪 帝 光绪帝接见 康 有 为
二.戊戌变法(1898.6-----9)<又称百日维新>
1.《明定国是》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 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 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 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 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 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 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 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 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
历史小百科何谓『公车』原采汉朝时政府用车马 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 采,人们就用“公车”作 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一、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 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 准备活动?
小结:
_
___________________
戊 戌 变 法
序幕—公车上书
政治团体形成—《中外纪闻》、强学会
高潮—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_
性质—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
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课件(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3c31988adaef5ef7ba0d3cd9.png)
学习方法
1 归纳法 2 比较法Fra bibliotek课文解读与串讲
19世纪末面对中华民族严重的民族危 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为了挽救 民族危亡,各自做了哪些努力?
思考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变法
中 国 各 阶 级 的 努 力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
地主阶级(清政府)
“预备立宪”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戊戌政变
1.以慈禧套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激烈反对. 2.旧官僚机构及各地督府实力派的阻挠. 3.“戊戌六君子” 4.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 被废除.
重点与难点师生互动探讨 1.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 民族意识. 3.戊戌变法起了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 想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失败的原因(1)资产阶级的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 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2)在顽固派的进攻面前,不敢发动群众起来斗争, 严重脱离人民群众. 5.历史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是行不通的.
:
代表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
主要活动
著书 讲学 办报 论战
戊戌变法
《应诏统筹全局折》 (1)施政纲领:
(2)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 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1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2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 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首先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b4c3c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c.png)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识记戊戌变法的时间、序幕、及内容、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知道维新派创办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和主要刊物《万国公报》;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分角色朗读、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树立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由于课本知识所呈现的内容较少,学生对课本中所出现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内容不易理解,对君王立宪制等名词比较陌生。
需要让学生加深理解。
3重点难点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2.“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新设计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从洋务派的目的是什么?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
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比如今天讲的洋务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上册课件 第7课《戊戌变法》(共28张PPT)(共28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上册课件 第7课《戊戌变法》(共28张PPT)(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555fdb9aaea998fcd220e21.png)
谭嗣同的死值不值得?
五、结局
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 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定 了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的决心。他的死,正表现了中华 儿女不怕牺牲的英勇斗志,他死得其所。
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流 血牺牲者是片面的,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 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 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2.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外来的阻力 慈禧掌握实权 顽固派力量强 袁世凯的告密 ……
3.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走 不通的。
六、意义
六、意义
1.对社会的思想启蒙作用 2.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
法戊 戌 变
置焉!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材料二:…… 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
偏于理想,·多运招动忌领妒导,者终缺则乏一无经所验成,其人固无
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
不仅不接近广·缺大乏的群劳动众群基众础,得不到广大群众的
支令持。根,只本依原靠—因载—湉:荣这资孟样源产一《个阶中无级国权近的无百力软年的弱革皇命性帝史下略命》
一、背景
时代特征: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开始(序幕)
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 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 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 “公车”。
在这里,由于这次上书是 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 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 为“公车上书”。
二、开始(序幕)
“公车上书”概况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这次论战的结果是:康有为反驳了荣禄,荣 禄气得中途退场。 • 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 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
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
国的。
(二)百日维新——高潮
1.背景: 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山东胶州湾; 2.时间: 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 3.人物: 光绪帝让康有为筹划变法 4.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夺权、抵御外侮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维新思想的兴起和发展
民族危机
施政纲领
百日维新
资产阶级弱小
封建势力强大
昙花一现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变者,天下之公理。” 材料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回答: (1)维新派为了开展变法,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公车上书、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与顽固派论战。 (2)材料二这段话是谁说的? 答:谭嗣同。 (3)你认为他们无力回天的原因是什么? 答: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
光绪帝与 康有为、 梁启超在 一起
光绪皇帝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顽固派
荣禄训康有为:“你老是变 法呀,变法,你可知道祖宗 之法是不能变的!”
变 者 , 天 下 之 公 理 梁 启也
超 。
维新派
康有为回答说:“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 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 了,祖宗的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 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时代 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谭 嗣 同
林 旭
刘 光 第
杨 深 秀
杨 锐
康 广 仁
去我 留自 肝横 胆刀 两向 昆天 仑笑
三、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与教训 1.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态度、方法、力量) (3)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没有为变法提供良 好的环境
2.结论: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四、性质及意义 爱国:
一次救亡图存运动
推动中国近代化
揭露了帝国主义 瓜分中国的阴谋
促进了中华民 族的觉醒 有利于中国 资本主义的 发展 西学变革成为 时尚潮流
民主: 启蒙:
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是资产阶级变革 制度的初步尝试
传播了西方的政治 学说和科学文化
有利于资产阶 级参与政权
政治上: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 经济上: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义的发展
5.主要内容
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 传播新思想。 反映资产阶级 有利于传播资 思想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军
将《万国公报》改 名为《中外纪闻》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强学会遗址
(一)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意即“举子上书”。 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 叫做“公车”。 在这里,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 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1.时间: 1895年春 2.地点: 北京 3.代表: 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 4.目的: 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结果: 对清政府触动不大,轰动了全国,最终失败。
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中国有亡国灭种 的危险。 (2)面对列强的瓜分,为了 拯救中国,爱国的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们掀起了一场 改革运动。
序幕: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意即“举子上书”。 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 叫做“公车”。 在这里,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 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7)戊戌变法等。
第7课 戊戌变法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识记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 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学生通过对维新变法人士进步立场的理解,激发其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2.学习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3.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横戌(xū), 点戍(shù), 戊(wù)中空,十字交叉就读 戎(róng)
戍—[shù]、 戍边
1、变法,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变革 。 2.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事件有:
(1)魏国的李悝变法; (2)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3)齐国邹忌的改革; (4)韩国申不害的改革; (5)秦国的商鞅变法; (6)王安石变法;
(1)破产; (2)标志: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同时也是 一部探索史。面对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大肆入侵和疯狂 瓜分,中国人民在思索着寻找一条救亡图存乊路……
近代化的探索
×
洋务 运动
戊戌 变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7课 戊戌变法
1、戊戌:wù、xū 2、记忆口诀:
一.为什么要"变"—背景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
创办刊物
二.怎么样“变”—经:公车上书 创建政体 过 思想论战 三.“变”的败因、启示 四.意义与性 质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练习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思考:该画是在怎样的历 史背景下创作的?表明了 什么?
(1)社会背景:列强掀起瓜
(阅读教材32页——35页,完成下列问题。用时5分钟。)
一、“公车上书”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 年,当 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的 和 ,邀请各省参加科学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 ,反对同 议 和请求 。 3、公车上书后, 和 创办 ,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 情况, 继续宣传 。 4、维新派组织 ,标志着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5、强学会的机关报是《 》。 二、“百日维新” 6、戊戌变法的时间是 , 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 7、由于这一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又由于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 称它为“ ”。 8、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直接触及了顽固派利益的是 。 9、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以 为首的 派,发动了 。 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 逃往国外,而 甘 愿 为变法流血牺牲。 10、“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句话是 说的。 11、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维新派政治 团体的形成
6.意义: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7.变法的开展: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
光绪皇帝梦夺权
光绪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
1、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光绪帝
不愿做亡国之君,要变法图强。
2、光绪帝想利用维新变法之机, 夺取实权,改变傀儡地位。
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关系
光绪,名叫爱新觉罗· 载湉(tian) (公元1871—1908年),道光帝之孙,同治帝从 弟。他是慈禧太后的外甥(妹妹的儿子)。 当年轻的同治帝死后,慈禧太后为了继续掌握政 权,于是就让当时只有四岁的光绪继承皇位,由她 再度进行“垂帘听政”。 直至光绪长到十九岁时,慈禧太后才只好声称 “撤帘归政”,但是她仍操纵实权不放,光绪实际 上仍是个傀儡皇帝。
事强大 民主政治需求 产阶级思想
6.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六君子被杀,变法历时103天。
变法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 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 握清政府全权,标志戊戌变法失败。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1.时间: 1895年春 2.地点: 北京 3.代表: 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 4.目的: 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结果: 对清政府触动不大,轰动了全国,最终失败。
6.意义: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 (政治活动)
创办《万国公报》 (宣传) 组织强学会 (成立政治组织)
答:1895年、公车上书
答:公车上书虽然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答:失败了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戊戌变法失败
• 得出结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走资本 主义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必须割掉封建 专制这个毒瘤。 武力推翻清政府
1、洋务运动的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3)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4、洋务运动的结局是什么?标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