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徽州民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徽州民俗
——浅谈故乡民风民俗1 徽州简介
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2 徽州民风
2.1徽州民谣
徽州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古朴、典雅、高亢、委婉兼具一波三折,具有鲜明的江南色彩与富有特色的古山越文化的气息。徽州民歌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本真,如婚嫁歌有《哭轿》、《接房》、《敬酒》、《交杯》等。劳动号子有《锯板号子》、《采茶号子》、《采桑号子》等;山歌有《正月探妹》、《送郎》等。儿歌有《推车谣》、《月亮大大》、《柏树枝》等。道士腔有《游四门》、《十供》等,此外还有革命民歌.从这些歌谣的题目,便能一一数出徽州人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皆是面面俱到,宗族乡亲里的规矩礼仪一箩筐.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顺着前辈足迹走.
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
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烈孝节美名留。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
这是最有名的一首“徽州歌谣"。单这歌词便能够让人感受到那些稚嫩、无邪的童声集体咏诵时的缈缈余音,眼前随之就会出现连绵的群山、冷峭的石桥、曲流的溪水、庄严的牌坊、高阔的祠堂、精巧的民居等等一些典型的徽州特征。
正如歌中所唱:“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徽州地区多是山脉,耕田极少,过去的徽州人不得不翻山越岭出去贩卖盐和茶叶等维持生活.由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经商的男人出门做生意很少带家眷,一般人只身闯天下,往往常年甚至几年不回来,不少人甚至死在异地他乡。“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徽商们在外赚得大量银子,衣锦还乡,请来极好的石匠和木匠,开始雕梁画栋,修屋建舍,不仅给家人留下了一处处华美的故园,也给徽州留下了典型的白墙黑瓦的建筑群,给世界文化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
徽商常年不回家,女人守空房的就多,有的女人甚至一辈子守寡。“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是当时徽州女人真实的写照。徽州各大家族都有极严的家规,女人如果不守妇道,由族长在祠堂里召集族人进行严厉审判,有的就被无情处死。而贞洁烈女则被颂扬,立贞洁牌坊加以永久标榜。有一首《送郎》民歌这样唱道:“送郎送到庭院前,望见庭前牡丹花。 /哥啊,寻花问柳要短命死,黄泉路上我也要与你结冤家。”即使自己的男人死了,妇女也是不好再嫁的,不被处死,也会被唾沫星淹死.所以有心想与寡妇成就好事的男子,也不得不三思而退步。
徽州人长期居住在大山内,一方面不愿拘束于闭塞的山野里,纷纷外出寻出路,另一方面,却是像故土一样保守严谨,男人经商最看重诚信坚持“不谈二价”,女人守家最讲求妇道要树“贞洁牌坊”.
2.2徽州建筑
徽州古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平面有口、凹、H、日等几种类型。两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充分发辉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民居楼
上极为开阔,俗称“跑马楼”.天井周沿,还设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和“美人靠”.一些大的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就一进一进地套建,形成“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的豪门深宅,似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黟县关麓的“八大家”就是由八个兄弟的20幢民居屋舍相贯、院庭联幢而成。徽派民居在室内装饰和摆设方面也极为讲究。正堂挂中堂画,两侧中柱上贴挂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透出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徽商贾而好儒、崇文重学的思想。厅内陈设条桌,桌上东边放一花瓶,两边摆一古镜,中间是时钟,寓意徽商在外永远平安。
3 徽州民俗
3。1 徽州宗族
徽州,自古为山越族居地,徽州人捍卫乡土的观念相当浓厚,所以,徽州形成了一种“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的特性,成为安全的避难场所。
徽州居民自古以来都以族姓为单位,团聚在自己某一始祖或迁祖为中心的区域内,形成了严密的宗族观念。甚至于居住的村落,也以族姓为村名,如黄姓家族的黄村、汪姓家族的汪村、许姓家族的许村,洪姓家族的洪坑、至今仍保持着这种聚居格局。在这种宗族观念的影响下,过去各家族撰修族谱、家谱,蔚然成风。祠堂、古民居、石牌坊是歙县的“古建三绝"。由于浓厚的宗族观念支配,徽州境内建祠祭祖,树碑立传极为盛行,几乎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宗祠或分支祠堂,有乡人共建的祠堂、有同姓族人共建的祠堂,也有大族分派所建的支祠.《歙县志》卷一“风俗”中说:“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古徽州,由于奉行朱熹的《家礼》,礼仪规范甚严,有着森严的尊长卑幼的等级观念,葬礼和祭礼十分隆重.过去对祖坟有一年三祭的习俗,后来经过革繁就简,保留了"清明"节扫祭。
徽州的孝悌习俗也相当浓厚,徽州各地耸立的祠堂、牌坊,有许多就是为孝子贤孙、义夫节妇、贞媛烈女而建的。徽州浓厚的读书习文风气,风靡整个社会,大家均以读书、登科第为荣,“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在浓厚的读书习文之风影响下,大家都非常注重谈吐、风仪、礼节,因此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
3.2徽州婚嫁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请期后搬行嫁。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3.3 不同乡镇民俗
3。3。1目莲戏
徽州一古老剧种,流传于黄山市各地及邻县,尤其盛行于祁门、石台一带.该戏剧本《目莲救母劝善戏文》,为明代祁门人郑之珍编撰而成,分上、中、下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写傅相之妻刘青提,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救母心切,遍历地狱十殿,终于母子团圆。旧时每逢夏历闰月之年,徽州民间多演此戏,以求驱邪避灾。
3。3.2抬阁
流行于休宁、屯溪的一种民间游艺,又称“抬角"。抬阁共分上、中、下三层,将俊俏儿童装扮成一出出故事造型,安置在三层抬阁上,底盘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汉抬着。抬阁的四周用纸扎成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巡游时彩灯内点燃蜡烛,映照着服装鲜艳的儿童,远远望去,酷似天仙下凡.抬阁上的人物不唱不做,但配上鼓乐开路、锣钹断后,热闹非凡.今屯溪隆阜还经常组织抬阁队上街,近年创作了《戴震还乡》,以纪念一代宗师。
3.3。3待客
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很重视热情待客。一般客到先敬茶,再打三个鸡蛋冲碗鸡子滚水让来宾吃,然后陪客人边品茶,边交谈。请客人吃饭,通常是四个冷盘五个炒菜、四个大菜外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