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三 题型一实词解释题——勤于积累,善于推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一实词解释题

——勤于积累,善于推断

找准规律,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

一、溯源辨流,紧扣语境,正确理解多义实词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某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具体见后面“四、依据条件,判断通假字”)

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有:

1.巧记本义引申解

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ɡ),如“从弟”。

边练边悟1(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

①手足

..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手和脚 比喻义:兄弟

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头和颈

比喻义: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台阶 (《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予除.

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指南录后序》)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清理

(《五人墓碑记》)

④欲为圣朝除.

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

。过去,逝去

(《元日》)

“除”的义项间的联系:“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2. 紧扣语境推敲解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例如:解释下文中加点的“过”的意思。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

“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

边练边悟2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通“增”,增加)益其所不能②则天地曾.

(曾经)不能以一瞬 B.⎩⎪⎨⎪⎧

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坚固)②斯固.(确实)百世之遇也 C.⎩⎪⎨⎪⎧

①每移案,顾.(环视)视无可置者②大行不顾.(考虑)细谨 D.⎩⎪⎨⎪⎧

①屈平疾.(痛恨)王听之不聪也②声非加疾.

(强,迅猛)也,而闻者彰 答案 C

解析A项②为“竟”义。B项①为“顽固”义。D项②为“快”,引申为“洪亮”。

(2)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狡猾。(贬义词)

②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

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聪明。(褒义词)

二、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①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②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③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④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⑤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⑥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边练边悟3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

①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扩大

②沛公居山东

..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