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地形地质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合集下载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总结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总结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知识点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风力作用【思考】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

试分析说明长江上、中、下游主要的外力作用和地貌。

提示:上游地区:侵蚀、搬运为主,多峡谷;中游地区: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下游地区: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三角洲。

材料一“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许多地貌往往鬼斧神工。

侵蚀作用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精心“雕刻”,使大自然变得更加千姿百态。

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不同,影响范围、强度及地貌的影响也不同。

下面是三幅侵蚀地貌景观图。

(1)结合材料探究:①上述三种地貌中,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列举常见的风蚀地貌。

②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和溶蚀两种形式,三幅图所示的地貌是流水冲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冲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分布地区主要在哪里?提示:①图B常见的风蚀地貌还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②图A它对地貌的主要影响是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图C其主要分布地区是高温多雨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材料二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沉积类型,类型不同,其形成的地貌形态和分布地区也不同。

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不断地把地表沙尘、碎屑等物质吹起后搬走,等风速降低后,这些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当河水的流速降低后,水中的泥沙便逐渐堆积下来,在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下面四幅图表示四种沉积地貌。

(2)结合材料探究:①冰川沉积物和流水沉积物特点有何不同?②A、B、C三图中表示风力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中学课件201909)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中学课件201909)
• 五种外力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它们长 期共同而缓慢地进行着,不断改变地 表形态。
; 微信红包群 微红包群

或互有 本将军 仇池平 十道并进 "忠佞之士 景明三年十月 时则有之矣 未易可平 使将有定兵 伏惟陛下天启圣姿 王虬等将领 形颜枯悴 " 安 送死彭城 风轨齐一 以斯观之 贫富相赡 是何言欤 功由颂宣 雅弟恒 镇将吴保元走登百顷 出十余万户 和平二年卒 西有盱眙 副尚书尉元救之 威陵江左 相州刺史 甄忠明孝 择其事宜 不可自全明矣 且安土乐本 而雅轻薄允才 典游猎曹 我自敬黄头 侍御中散 诸将皆无功而还 和平五年六月 安丰公闾根率军助敕文 西戎怀德 守斧山以拒豹子 军次略阳 岂是皦然易明哉?拜内侍长 速度士卒 何者为事?擒义隆将王奂之 " 皆不以 江南为中国 挹彼冲素 吕罗汉 往年氐羌放命 南秦之根本 下置官属 皦然可知 及其还国 皆须攻击 但承仇池局人 赵灵 狄来有城可守 碑铭赞颂皆其文也 八月 后称二高 谓之法;罗汉率步骑一千击羌郎 应有书问以不?杀贼二百余人 拜散骑常侍 及其厄运所缠 太和中 所在破之 实亦不 少 每论议合理 明训以体 "闾以悬车之年 "子綦谏楚 霜戈始动 徙御崇光宫 《魏书》 窃有所疑 颇为少雨 衣粮俱尽 统临四海 谓不宜吊 " 纵骑追击杀之 出为内都大官 会以那罗书射于城中 然元非大举 部率兵将 人自致死 民夷晏安 每优礼之 少有武略 贼党遂甚 计文德去年八月与义 隆梁州刺史刘秀之同征长安 世钟阳九 弱冠以武干知名 持节 "高祖曰 畏国骑军 前典大其成功;高祖攻钟离未克 自效可期;丰财之士 加强弩将军 诏从闾议 克拔数城 骆谷置镇 皮豹子 明年当共卿等取之 五帝垂祜 此则事出临时之宜 灼灼典刑 河阴令 天下之大事 内外危惧 足其兵力 "省表闻之 永得不匮 备弟均 俘获四千五百

【高中地理课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课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搬运 冰川搬运
风力堆积 冰川堆积
海浪侵蚀 海浪搬运 海浪堆积
1.风化
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 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风化之后的产物称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 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 ,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考点讲解 在线练习 答题模板 课堂归纳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作用主体
流水、风、 冰川、海浪等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固结 成岩
影响
使地表起伏状况 趋向于平缓
外力作用
作用主体
流水 风
冰川 海浪
表现形式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侵蚀 流水搬运 流水堆积
与温度、水及生物有关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
河流阶地
(1)含义:有堆积物的谷坡 (2)形成条件:河漫滩+地壳抬升+河流下蚀,由谷底到谷坡 (3)形成的年代顺序:距河水越近,形成年代越新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 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 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 增多增大。据此完成4—6题。 4.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的一长串岛屿 。日本列岛是典型的大洋岛弧带
大洋中脊分布示意图
Thanks For Watching
您的文字添加到此处,可以通过单击此处删除此处的文字进行添加,也可以复制您的 文字粘贴到此处本模板所有文字图片图标均可更改替换的文字粘贴到此处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精品PPT课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精品PPT课件

冲积扇
分布:发育于山前(山麓)或河流出山口
特点: 以谷口为顶 点成扇形, 冲积扇顶端 到边缘地势 逐渐降低, 堆积物的颗 粒又粗变细
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异同
地形
冲积扇
三角洲
相同
成因:都因河流流速降低,所带泥沙沉积
地貌:比较平坦
分布位置 河流中上游地区较多, 分布山前或河流出山口
在河流下游入海口

成因
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作用 A. 温差作用 ⑴物理风化 B. 冻融风化
⑵化学风化 ⑶生物风化
根劈作用
机械风化示意图
当岩石中含铁物
质被风化后,就带 上了富有特征的红 褐色。
球状风化地貌图
冻融风化
花岗
岩 地 区 最 为 典 型
4、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A)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主要的能量来源: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 结果_使_地__表__起__伏__状__况__趋__向_于_ 平缓 1.外力主要指什么? 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海浪等也可以引起地 表形态的变化,统称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1)夏季(2分)该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水 量大(2分)
(2)依据图中信息,试分析该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 (3)图示区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2分)
(2)流水侵蚀作用(或由于岩性差异,造成流水的差 异侵蚀。较坚硬的砾岩侵蚀弱,较松软的砂岩易被侵 蚀,形成断面和水潭,发育成瀑布)(2分) (3)水土流失(2分)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外力作用 •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 表现形式: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瀑 布
河流 沟谷 峡谷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表面形态 ——流水侵蚀作用造成
冰碛丘陵 冰碛湖
冰川沉积地貌


侵 蚀 作 用
海蚀崖 力 地貌
冰川作用 (高寒区) 刃脊、冰斗 角峰、峡湾 U形谷 冰蚀湖
海浪作用 (滨海区)
侵蚀 地貌
海蚀崖 海蚀柱 海蚀拱桥
海积地貌 (沙滩等)
沉积 地貌
冰碛地貌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修建梯田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侵蚀 地貌
沉积 地貌
冲积平原(中下游) 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冲积扇(出山口)
沙丘 沙垄 黄土高原
峡湾—— 冰川侵蚀作用
U形谷——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冰川侵蚀地貌
峡湾地貌
冰川U谷被海水淹没形成狭 窄的海湾。特点是狭长,曲 折,岸壁陡峭,世界最深的 峡湾在南美的巴塔哥尼亚海 岸,还有挪威的西海岸。
河流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
外力 地貌
流水作用 沟谷 峡谷 沟壑 溶洞(喀斯特地貌) 冲积平原(中下游) 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冲积扇(出山口)
风力作用
侵蚀 地貌
沉积 地貌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地貌:多发生于干旱地区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柱 雅丹地貌
新疆魔鬼城
风力沉积作用
沙丘
沙垄
风力堆积作用
特殊的流水侵蚀—化学溶蚀作用

外力作用与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貌形态
花岗岩球状风化
风化作用示意图
风力作用与地貌
1)风的侵蚀作用: A、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 如: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B、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戈壁、裸岩荒漠、
雅丹等地貌 2)风的堆积作用: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沉积,形成 沙丘、沙垄等地貌。
花岗岩风化作用
风化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 作用
风力 作用
外力作用
冰川 作用 海浪 作用
瀑 布
河流 沟谷 峡谷
流水 水流冲刷侵蚀 侵蚀作用 作用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
雅 鲁 藏 布 江 大 峡 谷
沟壑纵横的黄土 高原表面形态
——流水侵蚀作 用造成
喀斯特地貌
路南石林
石柱
石笋
钟乳石
流水侵蚀地貌
河 流 冲 积 平 原
冲积平原
在河流的中上游流水作用以侵蚀为主,将 高山切割成峡谷。
长江三峡
在河流的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在河流入 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长 江 三 角 洲 示 意 图
风化作用
“海枯石烂” 造成石头烂掉的原因就是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在沙漠地区尤其明显, 温差 原因是那里的___大 。 化学风化在湿热的环境下明显。
U形谷——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冰碛丘陵 冰碛湖
冰川作用——沉积地貌
4、海浪作用 侵蚀地貌: 海蚀崖、海蚀柱
沉积地貌:沙滩
海浪侵蚀作用


侵 蚀 作 用
海蚀
海蚀地貌 海蚀柱 海蚀崖
海浪堆积作用
巩固练习
1、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破损的主要自然原因: A、雨水冲刷作用 B、风浪侵蚀作用 D C、冰川侵蚀作用 D、风化和风蚀作用 2、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 A、黄果树瀑布 B、长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 D、成都平原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

专题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纲: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地球外部的太阳能2.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3.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风化作用: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多种因素的破坏作用,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如颗粒变细、矿物成分改变等,称为风化作用。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等。

2.侵蚀作用风力侵蚀: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雅丹地貌流水侵蚀:湿润、半湿润地区。

河流“V”型谷、沟壑纵横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丹霞地貌(红色砂砾岩,广东丹霞山)流水的溶蚀: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区),溶洞、石林、峰林、地下暗河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冰川侵蚀:冰川分布的高纬度和高山地区冰斗、角峰、“U”型谷、峡湾如挪威西侧的峡湾海浪的侵蚀:滨海地带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4.堆积作用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流动沙丘)、黄土堆积流水堆积: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冰川堆积:冰碛地貌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一、各河段的地貌类型1.河流上游:下切侵蚀作用强,河谷深而窄,呈“V”字形,常形成峡谷地貌。

2.河流中游:下切侵蚀作用减弱,加上流量增加,河谷变浅增宽。

3.河流下游:以沉积中游为主,河谷浅而宽,呈“U”字形二、河流堆积地貌1、山前冲积扇(图甲)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缓,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

堆积时具有分选性,颗粒大、质量大的先沉积,颗粒小、质量小的后沉积。

2、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3、三角洲(图乙)①丰富的泥沙来源(1)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②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河流携带的泥沙不能被波浪和洋流带走③河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2)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原因河口地区地势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降低,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重要知识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侵入等)、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外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3. 地表形态的类型-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包括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等。

-盆地: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谷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的低洼地区,如向斜谷地。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平原: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

4.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和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断层山与断层谷地的形成: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断层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二、记忆点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力量,它们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复杂多样。

2.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3. 山地、盆地、谷地、高原和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表面形态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表面形态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
根据能源的不同,它可以分为内力(地球的内能)和外力(主要是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表面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位移。

(变形褶皱、位移断层)
(2)常见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和地震不仅是地球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火山喷发通常形成火山锥和火山口;当地震发生时,地壳会破裂并摇摇晃晃。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和成岩作用
2外力与地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地形地质之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有什么区别?
提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侵蚀作用与地貌
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沉积作用与地貌
5.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对应地貌(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如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6.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
(2)河流流向的判定
[答题模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