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概念解释

合集下载

关于中华民族的论述

关于中华民族的论述

关于中华民族的论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关于中华民族的一些论述:
1. 多元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2. 历史沉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夏朝开始已经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和社会变革,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3. 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民间信仰等,这些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科技创新:中华民族在科技领域也有着卓越的成就,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团结奋斗:中华民族历来强调团结和奋斗精神,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战争和灾难,但中华民族始终能够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

总之,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名词解释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名词解释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名词解释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稳固的共同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形成了凝聚和维系中华民族力量的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可以共同依托、愿意共同传承、乐于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这个共同体历史形成并发展着的、具有精神支撑功能的精神文化系统, 是成为全体民族成员精神生活依托和归宿的一个文化空间。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它由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民族精神和共同的理想追求等构成。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形成了强调以民为本、自强不息、社会和谐、亲仁善邻、独立自主为价值取向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古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贡献了众多泽及人类、深刻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充满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它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气质,为中华民族的团结提供了共有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纽带;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它是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生存发展的支撑。

我们党要把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确认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根基,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不断延续。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时代性体现。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国民族理论:及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你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部落具有的二重性:人们共同体形式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从部落发展中产生了两个平行的新事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民族结构:概括来说,就是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自身生产及其相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和组合。

民族素质:是一种群体素质,及民族整体素质。

它主要是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历史积累的结果,也是在种的的繁衍过程中生物基因的遗传与变异的结果。

民族同化: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强迫同化:就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民族同类化的社会现象。

自然同化: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互相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民族的现象。

民族分化: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民族组合: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民族问题: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关系: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的联系和交往状态,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是民族间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

石榴花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稿

石榴花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稿

石榴花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稿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石榴花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中国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40周年,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回顾历史,面向未来。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

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各种潜在的矛盾和问题。

然而,中华文化却为我们提供了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

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诗便出自唐朝诗人李白之手——《将进酒》。

它激励着后世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献身报国。

但真正让每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并乐于传唱千古的还要属毛泽东那句著名的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它充分反映了伟大的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决心。

20xx 年2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的颁布仪式。

这次宪法修正案被称为第四次修宪。

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又一重大成果,更是一件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从1949年到2050年,经过70年的奋斗,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华民族走过了艰辛曲折的历程,书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从五千年的沧桑到今天的蓬勃,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炎黄子孙,身为中华儿女,我们感到由衷的骄傲。

因为,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曾经生活过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她饱经苦难磨砺,英勇顽强不屈。

纵使在她近百年的屈辱史中受尽了列强欺凌,然而中华儿女却用他们不懈努力赢得了抗争和胜利。

八十多年前,两万多留学生远渡重洋,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先进的科技知识,更是文明与希望。

同样,七十多年前,几十万华侨汇集南洋,这些异乡游子牵挂的不仅是故园的山水,更是这块热土的祖国母亲。

几十年来,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始终与祖国保持血肉联系,他们关注着中国的繁荣昌盛,关注着祖国的命运与前途。

尔雅中华民族精神选修答案

尔雅中华民族精神选修答案

第一章1.【单选题】保护滇池生态环境的张正祥的职业是()。

A、大学生B、农民C、环保学家D、退休干部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2【单选题】针对理工科学生,杨叔子在华中科技大学倡导的教育是()。

A、工程动手B、科学技术C、文化素质D、社会实践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3【单选题】()被授予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最高奖项。

A、宋文骢B、卓琳C、全体中国人D、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4【判断题】2009、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获得表彰的都是中国人。

()我的答案:×1.【单选题】根据《论法的精神》,爱斯基摩人性格与东南亚人性格不同,主要是受到()的支配。

A、先例B、宗教C、气候D、法律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2【单选题】区分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关键是()。

A、群体的外貌特征B、民族文化C、所处的地理位置D、群体的生活习性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3【单选题】下面哪项不是民族精神的体现?()A、共同的思想品格B、共同的价值取向C、共同的道德规范D、共同的语言特点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4【判断题】赫尔德认为,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即它的民族精神。

()我的答案:√【单选题】在很多西方学者看来,二十一世纪是属于()。

A、法国B、英国C、中国D、美国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2【单选题】理性化是以宣传什么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A、现代科技B、现代文明C、理性哲学D、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我的答案:C 得分:0.0分正确答案:D3【单选题】()提出了“文化围城”的概念。

A、欧阳康B、姚新忠C、钱钟书D、余纪元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4【判断题】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冲突在“9·11”事件得到体现。

()我的答案:√【单选题】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和市场化会带来()。

A、思想的片面、对金钱的崇拜B、模式化、规范化C、单一化、世俗化D、单一化、模式化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2【多选题】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变化包括()。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三个层次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三个层次

东方论坛2011年第5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中国民族学界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许多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

然而,学术界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已经20多年,在这段时间内,不断变化的中国国情以及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都促使该理论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适用范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研究目的及层次划分1988年,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

他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限定为“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亿人民”,同时,费孝通也承认“用国家疆域来作中华民族的范围并不是很恰当的”[1]。

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以及文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费孝通使用的中华民族概念并无不妥。

除了研究方便和避免现实政治争论的原因之外,这种界定还突出了研究的重点。

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最初目的,就是要为处理中国疆域①里56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观察视角,为各民族发展和国家统一提供一种理论指导。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民族学领域,以及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如中国民族史、民族语言学、民族教育问题等。

在很多情况下,学术界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适用范围理解为生活在中国大陆的56个民族。

事实上,扩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适用范围,不仅是不断变化着的中国国情对理论发展的要求之一。

而且,如果将该理论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展,既可以增强该理论的逻辑合理性,又可以扩大该理论在政治学等相邻学科的影响。

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展并且划分为上述三个层面,是理论适应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

学术界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最初目的,是理顺56个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但在这一理论提出之后,香港和澳门陆续回归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以及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等具体国情又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三章种族民族族群

第三章种族民族族群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族群及其认同的研究,可 归纳为两大理论派别:根基论和情境论。 根基论:也称为原生论。这一派理论的代表人物
有爱德华· 谢尔斯、克利福德· 格尔兹、哈罗德· 艾萨克
斯、查尔斯· 凯恩斯。他们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于根
基性的情感联系。
情境论:也称为工具论,代表人物有利奥· 迪思普 斯、冈纳· 哈兰特、阿博纳· 柯亨等。他们基本上将族 群视为一政治、社会或经济现象,以政治与经济资源 的竞争与分配,来解释族群的形成、维持和变迁。
上的体质特征。
二、种族的类型、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1.高加索人种 欧洲人种,皮肤白皙,发色浅,一部分为金发
碧眼。
2.刚果人种和开普人种 主要有俾格米人、尼格罗人和布须曼人三大部 分。 3.澳洲和大洋洲人种
澳洲土人身高约1.7米,发直或呈波浪型。
4.东亚皮肤,鼻子较平。
三、种族主义及其表现
种族主义的理论,指的是一种认为基于遗传上的 体质特征同人类各种族的个性、智力和道德发展能力 间有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即种族差异决定了各人类
群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不同的理论。他们认为:
人类各种族之间绝对有优劣之分,高级种族天生具有
创造高度文明的生物本质,负有统治世界的使命;而
低级种族则无力创造或掌握高级文化,注定只能成为 被统治被奴役的对象。
第二节 民族与我国的民族概况
一、民族的概念和内涵
民族,是民族共同体的简称。斯大林说:“民族是人们
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
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六层内涵:
1.专指现存少数民族 。 2.指称像“中华民族”这样的对象范畴。
3.在单一民族或基本民族单位内部存在的各种不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是指全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中保持团结、互助、和谐的意识形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

该概念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团结和互助的结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经过漫长的历史洗礼和民族困难的考验,中华民族已经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唯有团结互助,中华民族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

当今社会形势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越来越多,各民族应该共同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挑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贯穿着中国梦和中国愿景的精神内涵。

各个民族共同维护祖国的繁荣和安全,共同发展,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幸福社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它呼吁各个民族共同维护祖国的繁荣和安全。

其次,它倡导各民族携手共同发展,带着各自的优势互补,实现共同进步。

第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要求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中国文化,树立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

第四,这个概念要求各民族在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相互配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各领域的综合实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政府需要尽力为各民族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参与。

同时,社会上也需要充分发挥各个民族在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为祖国的发展壮大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其中必须要有意识地共同建设和共同维护。

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不能忽视这些差异,而应该在团结互助的基础上保留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总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要求全民族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维护的一项谋求。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就是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凡是涉及民族的问题都是民族问题,包括民族内部和外部的矛盾,也包含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民族发展:是在民族的自身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的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的过程,由此推动民族纵向质的演进和横向量的扩展。

民族平等:所谓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

民族概念: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争取民族解放、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两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辨析题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差别,差异消失的时期错误。

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仍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错误。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问题都是阶级问题。

1、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表现在:(1)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2)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区别表现在:(1)民族与阶级的含义不同;(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范围不同;(3)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主要矛盾会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4)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消失也不相同。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和社会主义事业是同等重要的问题答: 错误。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是正确的。

所以对多民族的我国来说,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问题。

但是,民族问题和社会主义事业是同等重要的问题的提法是错误的。

中华民族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中华民族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中华民族概念是怎样提出的李喜所北京日报2006.4.17 19 近代以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

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近代以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

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对狭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救亡图存的热潮迫使先进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许多问题。

在“保国、保种”的呼声中严复的《天演论》传递出一种世界民族之间相互竞争的族群理念从而使国人意识到“合群”的重要性。

遗憾的是严复没有进一步介绍西方的民族主义理论。

梁启超则沿着严复“保种”、“合群”的思路渐渐以现代民族主义理论来思考问题。

1898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后比较系统的研究了欧洲的民族主义论著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新见解。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

他在评介当时有影响的世界史著作时称这些论著“于民族之变迁社会之情状政治之异同得失乃能言之详尽焉”。

又云:“著最近世史者往往专叙其民族争竞变迁政策之烦扰错杂”。

梁启超从这种民族竞争的理念出发又大胆地提出了民族主义是近代史学的灵魂。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

民族与社会 第二讲 什么是“民族”和“族群”

民族与社会 第二讲 什么是“民族”和“族群”

• 潘光旦先生1936年指出: • “有三个名词是很容易相混的:一是 国家,二是种族,三便是民族。‘国家’ 容易和‘民族’相混,例如西文的Nation 一字,便有人译作国家、民族,或国 族。…… 国家的意义是政治的、法律的、 经济的;种族的意义是生物学的与人类学 的;民族则介乎二者之间” (潘光旦, 1995 : 48)。
问题:
在中文里这两类词汇中的“民族”是否是同一个 概念?是否具有同样的内涵?其含义与西方现代 文献中常用的“族群”这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西方文献中的“民族”(Nation)通常表示政治实 体,“族群”(Ethnic groups)表示文化实体,中 国人目前常说的“民族”一词到底是前者还是后 者?还是根据不同场合或属前者或属后者?根据 中国的历史及现实国情,中国的56个“民族”是 应当被称之为“民族”(Nation)还是应当被称之 为 “族群” (Ethnic groups)?
• 英国学者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 “Nation”(现通常译作“民族”) 是“指居于拥有明确边界的领土上的集 体,此集体隶属于统一的行政机构”, “Nation”(民族)和“Nationalism” (现通译作“民族主义”)“均是现代 国家的特有属性”(吉登斯,1998: 141)。

“ 族群”(作为具有一定文化传统 与历史的群体)与“民族”(作为与 固定领土相联系的政治实体)之间并 没有一道鸿沟,在一定的内部和外部 条件下,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演变的。 • 如外蒙古在一定条件下演变成一 个政治实体。北美印第安人各部落曾 是独立的政治实体,但在一定的条件 下演变成美国的一个族群。
夫,1985:22 , 27, 33)。
“中华民族”
孙中山先生早期把“中国人”称为“一个民族”, 称“中国人的本性是一个勤劳的、和平的、守法的 民族”(孙中山,1904:67)。他后来又提出“合 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 、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 中山,1912),即当时流行的“五族共和”的提法 ,把中国各族群均称之为“族”,合在一起统称为 “民族”。 梁启超在1922年所著“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 文中多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

论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

论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
倡导爱国主义精神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 ,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推动文化创新
鼓励文化创新和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使 其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国家现代化
通过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02
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
晚清时期中华民族观念的萌芽
1 2
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变 革,这促使人们开始从民族的角度来思考国家 的处境和前途。
西方民族观念的传入
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西方民族观念也逐渐影 响了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其中包括梁启超。
3
反侵略斗争的反思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梁启超详细描述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认为它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 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03
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在当代的启示
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
01
增强民族凝聚力
通过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加强中华民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认同感。
02
弘扬中华文化
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使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的价值
和精神。
03
维护民族团结
在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
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通过各种途径,如教育、文艺、传媒等,传承和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培育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敌的侵略。
“中华民族”的初步定义
03

“中华民族”称呼的由来是什么

“中华民族”称呼的由来是什么

在“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中华民族”是一个在近代出现的、相对于外国民族而言的概念。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也’之一观念浮现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但如前所述,中华民族实体则是远在“中华民族”这个族称出现以前数千年就形成了。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五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时代。五帝时代的“帝”即部落联盟首领。“舜”是谥号,即死后所进的尊号。《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称。“虞”本是帝尧时掌山之官,即部落联盟中负责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鸟兽的部落世袭公职名称。中国上古有“以官为氏”的习俗,即以其在部落联盟中所担任的公职名称为部落名称,故称其部落为“虞”或“有虞氏”。在虞帝舜时,部落联盟向民族和国家发展。“虞”或“有虞氏”因此演变为朝代名称,如同夏后氏之称为夏朝。按先秦文献记载,有虞氏是中国历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虽然这个朝代还带有若干部落联盟的痕迹。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史书《尚书》,即以《虞书》为开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的民族。中华民族,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中华民族”称呼的由来是什么的文章,仅供参考。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的民族。中华民族,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民族”一词,作为近代以来民族学的一个术语,是一个外来词汇,是在19世纪末叶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此前,在中国古代汉文献中,指称人们共同体的词汇,有“人”、“民”、“族”、“家”等。这些词都单独使用。偶然也有把民族两个字连起来使用的,但那是指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复数概念,如唐代李筌著《太白阴经》序中有“愚人得之(心术)以倾宗社灭民族”之言。“宗社民族”则指古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宗是指祭祀共同祖先的社会组织,社是指祭祀土地的社会组织,在宗社聚会祭祀时,特别注意等级秩序。民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群体,如古代称士农工商为“四民”(见《谷梁传·成元年》),今尚存“农民”称呼。族是指有共同地缘的社会群体,如“四闾为族”(见《周礼·地官》),闾是相邻的二十五家,则相邻百家为族;族也指有共同血缘的社会群体,如父子孙为三族(见《周礼·春官》),自高祖至玄孙为九族。在《太白阴经》序言中,“民族”二字虽然连用,但与近代以来的“民族”一词有明显差别。

尔雅通识课中华民族精神课后考试答案

尔雅通识课中华民族精神课后考试答案

1.11.2009 年感动中国人物最高奖项授予了()。

C、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2.杨叔子在华中科技大学针对理工科学生倡导()教育。

D、文化素质3.保护滇池生态环境的张正祥是一位()。

A、农民4.2009 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获得表彰的都是中国人。

()×5.民族”一词是由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知识分子创造的。

()√1.21.区分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关键是:B、民族文化2.根据《论法的精神》,爱斯基摩人性格与东南亚人性格不同,主要是受到()的支配C、气候3.下面哪项不是民族精神的体现?()D、共同的语言特点4.任何人类创造的文化都归属于某一个民族。

()√5.赫尔德认为,民族的宗教、政体甚至民族的科学、艺术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

()×1.31.授课老师总结的理性化是以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

C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2.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是()的世纪。

D 中国3. “9·事11件”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冲突。

()√4.授课老师认为现代化的历史始于英国工业革命。

()×5. “文化围城”的概念是由()提出来的。

B 欧阳康1.21.2010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思想的解放引发了工业革命。

()√1.2011()与()构成了西方社会的文明体系。

C 民主、法治1.2012从现代化的角度看,郑和比哥伦布航海的时间早,意义也更大。

()×1.2013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会带来(),市场化会带来()。

D 单一化、世俗化1.2014欧洲宗教改革后的变化不包括()。

A、人们更多地去教堂做礼拜1.34.下列哪项不是民主化过度发展带来的后果?() B 对公共服务的依赖5.学者普遍认为,全球化的真正前提是()。

C、信息的全球化6.美国参议两会议员联合签名要求人民币升值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7.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正视中国的影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名词解释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名词解释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名词解释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简称中华民族格局。

它是指中国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文化、语言、宗教、心理等的差异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流。

二、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中央政府的集中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包括: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内部事务;自主地安排和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事业;自主地管理宗教事务;自主地管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边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处理好民族关系,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积极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干部,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帮助民族自治地方从各方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六、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七、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民族观念是“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八、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特点,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

九、五十六个民族的概念,源于汉朝。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刘彻在长安城东南设立乐游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园林。

在这座名园里,他看到的是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54个民族友好相处的情景。

后来,在他亲自倡导和组织下,元宵节在全国各地盛大开展,这样,人们便把聚居在一起的各族人民以及同他们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少数民族亲切地合称为“中华民族”,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民族概念。

简述中华民族的概念及其内涵

简述中华民族的概念及其内涵

简述中华民族的概念及其内涵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本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华民族是泛指以汉族为主体、世居中国领域内并传承中华文化的多民族聚居区域。

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定义和认同的思考

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定义和认同的思考

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定义和认同的思考来源:中国民族报:2010-11-26 杨福泉与世界上主要的古老文明相比,中华民族文明没有中断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互补和相互交融。

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正确认知和定义,有利于民族团结,边境稳定;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对定义准确的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准确定义和认知,是促使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前提笔者认为,不应把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等同于对传统的汉文化的认同。

在当代中国,谈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和学习以及传统文化的教育,一般都多谈到国学,重读“四书五经”在很多学校里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浪潮,有的学者不遗余力地鼓吹:应该让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传统经典,尽早回到中国中小学课堂。

希望政府尽早启动这项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改革工程,尽早颁布法律,肯定传统文化经典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这种做法无疑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重新把“四书五经”搬到课堂和对“国学”的弘扬光大。

笔者并非完全反对在学校里读“四书五经”。

读可以,但要精选地读,要自觉地剔除其中的糟粕。

事实上,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不仅仅就只有“四书五经”,很多少数民族在生态伦理道德、婚姻伦理道德、敬老爱幼、两性平等等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有的在人性化方面远远超过儒家的经典。

但很多学者似乎习惯了传统思维方式和观念,翻来覆去就是在说那个实际上不过是“汉学典籍”的“国学”,好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只有这个“四书五经”。

其实,鲁迅、胡适等一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早已经看到了以“四书五经”等为载体的中国汉学典籍中的大量糟粕,所以才振臂呼唤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

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博采众长,吸收了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才创新而形成了绵延至今的中国新文化。

如果依旧拘泥于儒家典籍的故纸堆中,不知今天的中国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格局。

至少我们可以从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旧中国封建专制下的教育和社会体制等情形推断,其结果是不乐观的。

中华民族民族复合体还是民族实体

中华民族民族复合体还是民族实体

中华民族:“民族复合体”还是“民族实体”?金炳镐、裴圣愚、肖锐2012-7-3 15:18:50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哈尔滨)2012年1期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概念在中国出现以来有多种阐释。

回顾长期的理论争论过程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个民族的总称,作为一个民族复合体,反映了各民族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特点。

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厘清中华民族内涵,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复合体;民族实体作者简介:金炳镐(1950-),男(朝鲜族),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内蒙古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政策与法制研究创新基地主任,主要从事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研究;裴圣愚(1983-),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理论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肖锐(1983-),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2)01-0002-13一、争论的背景与过程中华民族,是20世纪初出现的称谓。

据研究,“中华”一词起源于魏晋。

最初用于天文方面,是从“中国”与“华夏”两个名称各取一字复合而成。

或者,最初也许与“衣冠华族”相关,后逐渐扩及于指传统文化和具有这种文化的人民。

“民族”一词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从日文中引进(在古代汉语里虽提到“民族”一词,但使用不多)。

不久,就复合出“中华民族”一词,并逐渐在中国广泛使用起来。

从概念产生到现在,理论界对于中华民族的认识有三次大争论。

1.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与争论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率先使用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概念解释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包括汉族和其他56个民族。

中华
民族的形成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它是以中国为核心区域,以汉语为主要语言,共同历经千年演变而成。

中华民族的形成始于远古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华夏族就开始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族群,如夏、商、周等。

其中,汉族作为最大的民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于共同传承的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如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

这些文化积淀为中华民族赋予了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如仁爱、和谐、忠诚、勤劳、守信等。

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的重要基石。

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个少数民族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多个少数民族的国家之一。

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综合体。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语言、文化、习俗和传统,与汉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中华民族的特色体现在文化的多元性与统一性的共同存在上。

中华民族拥有多种民族文化,包括汉族的传统文化和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这些文化却能够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

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交融与相互融合,让中华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还体现在对于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坚定追求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坚守着“天下一家”的理念,地理范围涵盖了现在中国大陆的绝大部分。

中华民族对于保持领土完整和
国家统一的要求从未停息,历经千年,战乱、动荡、分裂,中华民族以其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始终保持着独立和统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中华民族的形成源远流长,凝聚了来自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中华民族是一个坚持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民族,同时也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内涵将不断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注入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