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民族
一名词解释题1.国体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民族平等4.民族
名词解释题
1.国体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国体,就是我国的国家性质。
国体就是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具体的说就是哪个是统治阶级哪个是被统治阶级。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直接体现。
这是由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决定的。
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掌握和行使全部国家权力。
3.民族平等
所谓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4.民族
民族是在一定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政策名词解释
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1分)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2分)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1分)。
2、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1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1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2分)。
3、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分)。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分)。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分)。
4、共同历史源渊: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2分)、族体渊源(族源)(2分)等。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
5、地域渊源: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1分)。
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2分)。
它是民族的生产、生活、繁衍的空间场所(1分)。
6、族体渊源:就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族共同体(2分)。
是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分)。
7、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1分)、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2分)、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1分)。
8、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2分),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1分),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1分)。
9、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2分)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1分),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分)。
10、共同风俗习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2分),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2分)。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民族精神答: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答: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爱国主义答: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
这里的“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但是爱国主义一般用于某个国家或者联邦。
4、社会理想答: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生活问题、生活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1,以提高立法质量为中心,全面加强立法2、以依法行政为标准,严格执法3、以维护司法公正为目标,推进司法改革4、以增强法治观念为基础,加强法律教育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什么?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3、《婚姻法》关于结婚的法定条件是如何规定的?答:第五条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第六条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国民族理论:及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你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部落具有的二重性:人们共同体形式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从部落发展中产生了两个平行的新事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民族结构:概括来说,就是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自身生产及其相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和组合。
民族素质:是一种群体素质,及民族整体素质。
它主要是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历史积累的结果,也是在种的的繁衍过程中生物基因的遗传与变异的结果。
民族同化: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强迫同化:就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民族同类化的社会现象。
自然同化: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互相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民族的现象。
民族分化: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民族组合: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民族问题: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关系: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的联系和交往状态,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是民族间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
民族精神的名词解释
民族精神的名词解释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它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它是民族文化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一个民族走向繁荣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灵魂,失去了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灵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激励全民族的兴国之魂、立国之本。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它是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历史的血脉。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作用集中表现在革命战争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在和平建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体现出来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等精神,它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激励着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文明,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如抗日战争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解放战争时期的刘胡兰、江姐、雷锋等;抗美援朝时期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等。
民族精神是不断发展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动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加强民族精神的锻造和培育,使民族精神在振兴中华的事业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朝气蓬勃地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中国民族政策新编》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1.民族答: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了重要的作用。
2.民族观答: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3.民族平等答: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权利、利益的平等。
4.民族团结答: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另一特征。
5.民族区域自治答: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6. 自治权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
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利。
7.民族风俗习惯答:是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生产形式和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条件、文化生活条件、历史发展条件的综合反映,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现在民族生存过程的各个方面。
8.民族问题答: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9.民族同化答: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10.民族强迫同化: 用强制手段,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民族类化的社会现象。
11.民族自然同化答:不同民族之间自然地、自由地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自愿选择过程、自然接受过程和自然适应过程。
12.民族分化: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和出来的现象13.民族关系答:是以民族因素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是个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14.民族消亡答: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可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精神的名词解释
民族精神的名词解释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以及凝聚这种意识的民族传统、民族个性、民族气质等,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敬业奉献、开拓创新。
孝老爱亲、诚信重义。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民族精神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既有其历史的积淀性,又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其相对稳定性,又有其相对变异性;既有民族差异性,又有民族同一性。
因此,对民族精神的界定,应从时代和民族的双重视角去分析。
就当代中国而言,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爱国主义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这一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民族精神最根本的是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奋斗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饱经风霜而更强。
自强不息,永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撑。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统一的。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作为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使全民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民族国家名词解释
民族国家名词解释民族国家是指由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宗教和价值观等因素所凝聚起来的一个自愿形成的、具有图腾认同感和集体认同感的人们所居住的国家。
它是一个政治实体,由民族构成,具有自主的政治权力和自治权力。
首先,民族是民族国家的基础。
民族是具有相同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一个群体,拥有共同的传统、语言和宗教信仰。
民族的形成是历史的结果,是逐步发展形成的。
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促进了共同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
民族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族国家的性质和特点。
其次,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自愿的。
民族国家的人民是自愿形成和维系的,他们有共同的民族意识和认同感。
民族国家的形成不能强加,必须是人民自愿选择的结果。
这种自愿形成的特性使民族国家更具凝聚力和稳定性,人民对国家的忠诚感和自豪感更加强烈。
然后,民族国家具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民族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享有国际主权和政治权力。
它有权决定自己的内外政策,制定法律和规定,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福祉。
民族国家的独立性保证了民族的自治和自决权。
此外,民族国家具有自治权力。
民族国家保护和维护自己民族的利益,保障民族的文化、语言和宗教等权益。
它制定和实施政策,以促进民族的发展和繁荣。
民族国家通过自治权力,满足不同民族的需求和利益,维护民族的多样性和平等。
最后,民族国家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
民族国家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它鼓励民族之间的和谐和融合。
民族国家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权益和意愿,实现全社会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多元化使民族国家更具活力和创造力,各民族之间的互补和交流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综上所述,民族国家是一个由具有共同历史、文化、语言、宗教和价值观的民族自愿形成的、具有独立政治权力和自治权力的国家。
民族国家是多元化的,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权益和文化传统,实现全社会的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人口:就是居住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的总数。
2.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个历史范畴,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
3.李旭旦认为:人文地理学,又称人生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4.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也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为依托。
5.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多元概念。
6.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7.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8.胡焕庸线: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存在一条以黑河-腾冲线为界线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该线东侧人口密,西侧人口稀,此线为胡焕庸线。
(1935年提出)9.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10.人文地理学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
11.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
3)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
4)(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
5)(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罗士培:适应论。
6)(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
汉族名词解释
汉族名词解释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中国总人口的92%以上。
汉族的名称源于历史
上的汉朝,即西元前202年至西元220年间的中国王朝,这个王朝在中国
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汉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随着秦朝的崛起,中国开始逐渐统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中原地区的各个民族统一为一个大的民族——华夏族,这时汉族的前身开始形成。
到了汉朝,汉族这个名称开始被广泛使用。
汉朝时期,汉族逐渐成为了统治阶层,其文化、语言、经济和政治影响力都得到了大幅扩展。
在此期间,汉族开始成为中国的主导民族,并继承了华夏族的名称。
汉族别称“汉人”、“华人”、“唐人”、“秦人”、“桃花石”等。
如今,汉族人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民族,在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名词解释民族精神
名词解释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作为一个民族的成员所共有和具备的一种独特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观和文化特征,它是民族的一种集体意识和集体认同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民族精神对于个体和集体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个体而言,民族精神是他们的根源和归宿,它赋予个体一个归属感和认同感。
民族精神使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的民族感到自豪和自信,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能够坚定不移地保持自己的信念和方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存。
对于集体而言,民族精神是塑造和维护民族整体利益和共同目标的力量源泉。
民族精神使一个民族能够形成团结一致的力量,追求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也具有抵抗外部压力和侵略的能力。
一个拥有强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往往能够为自己的独立和发展而奋斗,保持民族的独立性和个性。
民族精神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首先,民族精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构成了民族精神的核心。
其次,民族精神是一种集体记忆和集体意识的体现。
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验会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形成民族共同的记忆和意识,这种集体记忆和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民族精神是一种集体认同和归属感。
民族精神使成员之间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强化集体意识和集体认同,从而促进民族凝聚力和整体利益的实现。
然而,在当代社会,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趋势给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民族精神面临着来自其他文化的冲击和竞争。
同时,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多元化也带来了对传统民族精神的重新思考。
因此,保持和传承民族精神的同时,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使民族精神与时俱进。
总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集体生活的精华和灵魂,它是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源泉,也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民族精神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试题库答案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同化:指某一民族逐渐丧失民族特性,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历史上的民族同化有两种,一是强制同化,一是自然同化。
3、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类共同体。
其识别的标准是肤色、体型、外貌、毛发等,属生物学的范畴。
4、民族问题:基于民族差别、民族矛盾而引起的以民族关系为主,与民族发展相关的社会问题。
5、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与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有本质的不同。
其基本立场是主张一切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它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基础。
消灭阶级和事实上不平等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条件。
6.民族主义:指在民族形成、发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利益的认同,是一种强烈的意识形态化的民族情感,是本民族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富强的集中表现。
一般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7.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国家宪法的规定,以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力,享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制度。
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8、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风气、时尚、禁忌等。
9、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10、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二、判断并改错1、答:错误。
马克思主义理论只回答一般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问题。
2、错。
共同经济生活是核心要素。
3、错。
同一民族也可属不同种族。
4、错。
民族的四大要素之一就是共同地域。
人文地理期末 复习题 名词解释
1.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物质区域(空间)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地表事物和现象的区域系统的科学。
2.人地关系矛盾: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与地理环境在空间以及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关系上的对立与统一。
3.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4.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的讨论。
5.人地协调的原则:人地协调应遵循动态协调、综合协调、长远协调、全球协调、科学协调和主导协调的原则。
“人地系统”中的“人”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6.“人地系统’中的”地“是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人,人类社会,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影响,制约,渗透)7.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
劳动密集型工业是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的工业部门如轻纺工业,手工业等资源密集型工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料的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水泥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制糖,水产品加工业等原材料工业部门,且以生产中间产品居多.资本密集型工业是指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资消耗较少,如机械制造,装备工业,化学工业8.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或称之为人口的空间形式。
广义的人口分布不单纯是人口数量的分布,还包括其他人口现象在地理空间的集聚与扩散状态。
狭义的人口分布是指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制约因素等。
9.人口结构: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或标志)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即个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也称人口构成。
民族名词解释
民族名词解释民族是指以明确的文化特色、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相结合的一类人的集合体。
它是一种传统意识形态的体现,其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民族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原本指人类各地交流时所剩存的不同特征,如文化、语言、宗教等非自然因素。
在中国,民族一词更多指民族之间的社会差异,如文化、历史、宗教等,而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差异。
中国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之前,许多这种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特征。
例如,汉族有陶淳的《易经》,南秦有孔子的《论语》,北魏有《西厢记》,大宋有《水浒传》,明朝有《三国志》等。
这些文化发展使得中国民族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征,语言、礼仪、习俗等都有自己的特质,从而形成了多民族多文化的复杂性。
如今,中国共有六大民族,即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和壮族。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他们的语言是汉语,共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文明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历史可穿越千年而不衰。
蒙古族是中国的第二大民族,也被称作“穆斯林”,是由原籍蒙古族组成的,主要地域涉及内蒙古、陕西、青海等省份。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使用蒙古语核心语言。
回族是中国第三大民族,民族聚集在新疆自治区南部,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也有回族分布在山东、江苏等地区。
他们有独特的传统风俗习惯和节日,使用回疆语言。
藏族是中国第四大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也有分布在青海、新疆、甘肃等省份,共有约400万人口。
他们有着藏族文化和传统,使用藏语语言。
维吾尔族是中国第五大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的维吾尔自治区,也有部分分布在其他省份,人口总数1,668万。
他们延续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使用维吾尔语家族语言。
最后,是壮族,它是中国第六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海南等省份,也有部分分布在四川、湖南、云南等省份。
壮族人口有5,539万,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使用汉语家族语言。
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相互文化交流,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中国各民族的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共和,国泰民安”。
民族文化名词解释
民族文化名词解释
民族文化是指某一特定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征。
它包括民族的语言、宗教、民间艺术、风俗习惯、服饰风格、饮食习惯、居住方式、工艺技艺、音乐舞蹈、传统节日等各个方面的文化表现。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民族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通过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一个民族能够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凝聚力,同时也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提供了基础。
民族学族群的名词解释
民族学族群的名词解释民族学是研究人类群体形成、发展和变迁的学科,而族群是指具有一定共同特征的人群,其中包含着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等复杂的概念。
本文旨在对民族学和族群的概念进行解释,并探讨族群的构成、识别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民族学的概念民族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民族、国家、文化、语言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民族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从人类进化和起源、民族形成和发展,到文化差异和社会结构等都是民族学关注的领域。
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民族学致力于揭示不同民族和族群的差异和特点,为人们增进对人类社会的理解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族群的构成族群是指具有共同特征、互相关联并在特定历史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人群。
这些共同特征可以是种族、语言、文化、宗教、历史经验,或者一种集体记忆等。
族群的构成是复杂的,不同的人会将自己与特定的族群联系起来,而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的“共同性”或者“特殊性”。
然而,族群的界限并不是固定的,因为人们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是动态变化的。
三、族群的识别族群的识别涉及到对个体和群体身份的认同和界定。
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自我认同来确定自己所属的族群,这是一种主观的识别方式。
此外,其他人也可能通过观察个体的外貌、语言、信仰、行为等特征来识别其所属的族群,这是一种客观的识别方式。
然而,族群的识别并非是绝对的,因为人们的身份认同和族群归属可以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四、族群的重要性族群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族群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构成了民族多样性的基础,为社会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和思想资源。
其次,族群的存在使得社会更加多元化,促进了交流、合作和相互理解。
同时,族群也是社会认同的重要依据,它们为个体提供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助于个体建立自我身份和自我价值的认同。
此外,族群还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着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结论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群体的学科,而族群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少数民族名词解释
少数民族名词解释
嘿,朋友!你知道少数民族吗?那可不是一般的存在呀!就好比夜
空中闪烁的独特星星。
蒙古族,那可是草原上的豪杰!他们的豪迈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大草
原一样。
你想想,一群骑着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的蒙古人,那场面,多
震撼啊!“那达慕大会”上,他们摔跤、射箭,多厉害啊!(就像我们
在运动场上拼搏一样)。
傣族呢,他们的泼水节简直太欢乐啦!大家拿着水盆互相泼水,不
就像是一场盛大的欢乐派对嘛!(难道不比我们的普通聚会有意思多啦?)他们的舞蹈也特别优美,就像灵动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还有维吾尔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充满了热情!那欢快的节奏,让
人听了就忍不住想跟着一起摇摆。
他们的美食,像烤羊肉串,哇,咬
上一口,那香味,绝了!(这难道不比那些普通的食物诱人得多?)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
财富啊!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像是一颗璀璨的宝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
族这个绚丽多彩的大宝藏。
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每一个少数民族,去了解他们的文化,感受他
们的魅力。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这就是我的观点,我们必须珍惜和爱护这些少数民族的独特之处,让
它们永远绽放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民族
民族,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中是指具有共同言语、宗教、历史背景、民俗习惯等特征的人群。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集体身份认同,是构成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
民族作为一个概念,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交往。
随着各个地理区域内不同群体的互动和交流,人们逐渐形成了具有共同特征的社群,这些社群的成员相互认同并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就形成了民族。
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与地理环境、语言、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地理环境是民族形成的基础,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产生影响。
语言是民族交流和沟通的基础,共同的语言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并加强了彼此间的认同感。
宗教信仰则是民族的精神纽带,它能够为民族成员提供信仰的共同体验和价值观念。
民族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民族是社会和国家的基本组成单位。
每个国家的人口都由不同的民族构成,民族共同的特点和利益会影响到社会整体的运作和国家的政策制定。
其次,民族对个体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常常以自己所属的民族来定义自己的身份,民族认同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此外,民族经常成为人权保护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议题。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维护每个民族的权益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维护全球和平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族概念也面临着挑战和变革。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国际移民和跨国婚姻等现象也带来了新的文化交融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种族歧视和排斥现象也对民族认同构成了威胁。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维护和促进各个民族的和谐共处和平等发展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总之,民族是社会学和人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具有共同特征和认同感的人群。
民族对个体和社会的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社会的变革中,民族身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维护和促进各个民族的和谐共处和平等发展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