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球系统

合集下载

一文读懂!地球系统科学(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概述,信息量很大!

一文读懂!地球系统科学(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概述,信息量很大!

一文读懂!地球系统科学(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概述,信息量很大!进入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到“地球系统”的新阶段,强调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从整体地球系统的视野,对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进行研究。

当前更多的对地观测体系(卫星、地表台站等),更细的时空分辨率以及更强的数据处理(超级计算机),正逐渐促进人类对地球的科学认知,增强人类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能力,并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地球的地质作用过程一,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地球是一个物质与能量不断相互作用下的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它可以被划分为几个基本的圈层,各圈层之间彼此交错相互影响,圈层之间及内部随时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的演化。

地球随时间的演化1,地球系统的构成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含冰冻圈)、地圈(含地壳、地幔和地核)、土壤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球系统科学主要研究各圈层的物质组成、结构分布、各圈层内部及之间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和形成演变规律,以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全球变化,为人类认知地球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地球圈层构成2,地球系统的能量来源地球系统的演化主要受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共同驱动,其主要有两个能量输入体系。

一个是太阳在核聚变过程中向太阳系释放的太阳辐射能量,直接影响着地球气候变化、生物光合作用和岩石风化剥蚀等地球表层系统过程,是外动力地质作用最主要的能量供给;另外一个是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物质向地球深部迁移释放的重力势能和矿物结晶等释放的热量,对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过程产生影响,是内动力地质作用最主要的能量供给。

地球的能量供给和圈层相互作用3,地球系统的时空特征地球作为一个由多时、空尺度过程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在空间上表现为多圈层体系。

地球各圈层(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过程(生物过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各要素(如:山水林田湖草海)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连锁响应。

地球系统科学~知识整理

地球系统科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地球系统科学1、如何认识一个系统:1物质组成2系统各部分中的过程3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2、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地球系统科学:将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过程,并与人类生活和活动结合起来,借以了解现状和过去,预见未来。

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3、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冰雪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是作为相互作用过程的集合,而不是单个部分的组合。

4、水体:天然或人工聚集的水成为水体。

5、水圈: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

(水圈中的水以三相存在,分布于地表、地下和大气中。

)6、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有机体及其活动空间的总称。

生物圈占据了包括大气圈对流层下部、几乎整个水圈以及岩石圈表层的薄层范围。

其核心部分,即地表面以上100米至水面200以下米之间,集中了绝大部分生物。

7、冰雪圈。

冰雪圈的5个组成部分:海冰、大陆冰原、季节性雪盖、永动土和高山冰川。

前两者是最重要部分。

相对于液态和气态的水而言,冰和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冰雪圈覆盖全球海洋的7%,多年冰覆盖陆地表面的11%,但其覆盖范围可变。

冰雪圈的分布范围对地球表面温度非常敏感。

水的冰点恰好位于地球表面最高和最低温度之间约一半之处。

冰、雪和冻土分为常年(多年)性和季节性。

季节性冰、雪和冻土产生的季节影响和年际影响非常显著。

因常年性冰、雪和冻土的分布稳定少变,在十到百年尺度以上,可以产生比较固定的影响过程和影响趋势。

冰雪圈的重要性:(1)稳定的对太阳辐射的高反射率,影响地表能量收支。

(2)极地大气-冰-开放海洋的能量交换过程。

(3)约占总水量的2%,占有地球上近80%的淡水资源。

(海平面)补充:岩石圈地球是由一个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同心球层构成,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学习并理解地球的构成

学习并理解地球的构成

学习并理解地球的构成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对地球的构成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

本文将从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表层构成和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地球的构成。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有一个复杂而精细的内部结构,主要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深处,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主要由固态铁镍组成,而外核则是液态铁镍。

地幔位于地核和地壳之间,主要由固态岩石、硅酸盐等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是我们生活和活动的地方,主要由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质组成。

二、地球的表层构成地球的表层构成包括地壳、大气、水体和生物体。

地壳上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岩石,如火山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大气层是地球表面上的气体包围层,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水体是地球表面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等,是维持生命和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体则是地球上的生物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三、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地球的构成不仅仅是内部的物质结构,更包括与其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球系统包括地球内部系统、大气系统、水文系统和生物系统。

地球内部系统通过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影响着地壳的演变和地形的变化。

大气系统中的气候和天气变化直接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分布。

水文系统中的水循环不仅影响着水资源的分配和可持续利用,还对地表和地下的地质过程产生影响。

生物系统则通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维持着地球的生命和生态平衡。

总的来说,地球的构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

地球的内部结构决定着地壳的特点和地表地貌的形成,而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则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条件。

深入学习并理解地球的构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增强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我们应该珍惜地球资源,减少对地球的破坏,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只有通过全面了解和有效管理地球的构成,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为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和美好的家园。

地球系统的相关知识介绍

地球系统的相关知识介绍

地球系统的相关知识介绍地球系统是指地球以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环境系统。

它由大气层、水圈、固体地球和生物圈等主要组成部分组成。

这些组成部分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交换,实现着地球的动态平衡。

本文将对地球系统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大气层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组成。

大气层围绕地球紧密包围并贴合地球表面,形成一个保护层,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起着保护作用。

大气层还起到调节地球温度的作用,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并将其反射回太空,维持着适宜的气候环境。

其次,水圈是地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洋水和冰雪以及水蒸汽等形式的水。

水圈通过蒸发、降水和流动等过程,使水资源在地球上不断循环。

水圈的循环过程在全球范围内调节着水分的分布和供应,维持着地球上生物的生存。

固体地球是地球系统的基础,并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它由各种岩石构成。

地幔是地壳下方的一层硬壳,它具有高温高压的特点。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固体地球通过地质作用,如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对地球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地球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开发、化石燃料燃烧等,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从而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因此,保护地球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维护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共存至关重要。

总之,地球系统是由大气层、水圈、固体地球和生物圈等主要组成部分组成的复杂环境系统。

它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交换,实现了地球的动态平衡。

地球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共同维护地球系统的稳定性。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ESS)是研究地球上各种系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它涵盖了地球的气候、大气、水文、地质、生物等多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

地球系统科学的目标是深入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规律,预测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等重大问题。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许多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组成。

这些组成部分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由空气组成,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水体,如海洋、河流、湖泊和冰川等。

岩石圈则指地球的地壳和地幔,以及其中的岩石和土壤。

生物圈则包括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形成了地球系统。

例如,太阳辐射进入地球大气层,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和反射,剩下的到达地面。

这些能量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和气温。

海洋是地球上重要的储能库,它吸收和释放大量热量和湿气,对气候和天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地球的地壳活动,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则影响着岩石圈的构成和地貌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通过观测和模拟,科学家们发现,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对地球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无法完全散发回太空,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变暖不仅影响气候,还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的增加。

同时,气候变化也对农作物产量、水资源供应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和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规律,对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测、实验和模拟。

通过观测地球上的气候、大气成分、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等变量,可以了解地球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实验则是在控制条件下,对地球系统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运行机制。

地球系统名词解释

地球系统名词解释

地球系统名词解释
地球系统(Terraforming地球)是指人类尝试将地球变为适宜人类居住的状态的过程。

这一概念最初用于描述人类对外星生命的探索,以便将其视为一个地球系统项目的一部分,类似于人类探索太空的任务。

地球系统的目的是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使人类和其他生物能够安全地生活在其中。

地球系统的目标是通过多种方法,包括植树造林、增加土壤肥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

通过这些方法,人类将能够确保地球的生态平衡,并为未来的世代创造一
个更美好的未来。

地球系统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涵盖了科学、技术、工程、经济学、社会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地球系统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在探索外太空的同时如何保护和改善自己的家园。

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框架与方法论

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框架与方法论

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框架与方法论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大气层、水圈、固体地球和生物圈组成。

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支配地球表面环境的复杂系统,即地球系统。

地球系统科学是研究地球系统的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演化与变化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介绍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论。

一、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框架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框架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 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一层,包括干燥空气、水汽、表面臭氧、氮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气体层。

它对地面的热平衡、气候和天气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圈水圈是由水蒸气、云、露、雨、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组成的,覆盖了地球表面的一层圈层。

水圈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分的循环与转移对全球气候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固体地球固体地球主要指地球的岩石、矿物和地壳构造,地球表面的山脉、平原、海洋和陆地等都是固体地球的表现形式。

岩石和矿物的形成、演化和变化,对地球的地质演化和能源资源的分布和利用都有重要的影响。

4.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生物组成的整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生物圈与水圈和大气圈密切相关,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物圈的演化与变化也对地球的环境演变和生命的多样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四个要素通过各种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系统的整体结构,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地球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地球系统科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学科综合地球系统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领域。

研究地球系统必须依赖于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和相互交流,从而产生集成的理论和方法。

2. 宏、微尺度的观测与模拟地球系统科学需要通过观测、模拟和实验等手段深入研究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规律。

观测手段可以包括卫星遥感、地面探测和海洋探测等多种方法;模拟手段则包括数值模拟、实验室模拟和模型模拟等。

地球系统

地球系统
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地球系统科学,同样是人类社会需求和科学发展规律所驱动,基于资源、环境、生态、 灾害等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基于传统学科技术的突飞猛进, 使人们不仅渴望获得更多有关地球的知识,而且对地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全球得到了共识;基于现代技术特别是 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有可能从空间对地球进行整体观测,并促进了关于这个星球 上人们具有共同命运这一新意识的形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关于地球的新的概念——“地球系统”,及 其研究的新理念——“地球系统科学”应运而生。
地球系统科学从最初的物理气候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出发, 经过全球变化的研究实践,将科学问题细化,并归纳为分析、方法、标准和战略四大问题(1GBPScience4, 2001)。
1.分析方面的问题:地球系统的临界阈值、瓶颈和转换开关是什么?主要动力学格局、遥相关、反馈链是什 么?地球自然变率的特征状态与时间尺度是什么?在地球系统层次,有哪些重要的人为干扰?它们与突发的极端事 件如何相互作用?哪些是全球环境变化最为脆弱的地区?
地球系统
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目录
01 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03 科学的内涵
02
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 展过程
04 研究目标
目录
05 研究对象
07 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06 研究方法
08
科学联盟联合研究计 划
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 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 机理,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 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尺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地理系统的名词解释

地理系统的名词解释

地理系统的名词解释地理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涵盖了世界各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本文将为你介绍一些地理系统中常用的名词。

1. 地球系统地球系统是由各个地球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的复杂系统。

地球系统包括了大气、水体、地表和生物圈等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和稳定。

2.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和。

在生物圈中,生物与非生物要素(如土壤、水和大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生态系统。

3.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上围绕在地表外围的一层气体包围层。

大气圈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通过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调节地球的气候和温度。

4.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体的循环系统。

它包括了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和地下水等水体,以及大气中的水蒸气形式。

水圈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蓄水、融化和地下水补给等。

5. 地球板块地球板块是构成地球外壳的大型块状岩石,它们不断地在地球表面上运动。

地球板块运动是地球上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

6. 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用于确定地球上某一位置的坐标系统。

经度是指从地球中心通过该位置的线到达地球表面的侧线,以国际日期变更线为基准,分为东经和西经。

纬度是指从地球中心到达该位置与地球赤道面成的夹角线,以赤道为0度,向北向南分别为正负。

7. 气候带气候带是根据一定的气候特征划分的地球表面区域。

常见的气候带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

不同的气候带拥有不同的气温、降水量和季风特征,对植物和动物的生态环境也有很大影响。

8. 土壤类型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的表层地壳物质。

根据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土壤类型,如砂壤、壤土、黄壤和黑土等。

土壤类型的不同会影响到植物的分布和生长。

9.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地球自然界所存在的各种物质和能源,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

数字地球-地球系统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地球系统与数字地球
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04
数字地球与地球系统科学的结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数字地球对地球系统科学的推动作用
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数据获取和处理
数字地球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提供了大量高分辨率、高精度的 地球系统数据,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提升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分析能力
数字地球技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空间分析 能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02 03
揭示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揭示了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为数字地球技术 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启示,有助于更好地模拟和预测地球系统的变 化。
推动数字地球技术的创新发展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需求推动数字地球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如遥感 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为数字地球技术的发展注入了 新的活力。
气象预警
利用数字地球技术,可以精细化分 析气象数据,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 性和时效性,为灾害预警和应对提 供有力支持。
环境保护与治理
生态保护
资源管理
通过数字地球技术,可以监测和评估 生态环境状况,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数字地球技术,可以实现自然资 源的高效管理和合理利用,促进可持 续发展。
能量的转化与传递
地球系统中能量不断从一 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并伴随着物质的转化与传 递。
信息传递与反馈
地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通 过信息传递与反馈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维持系统 的稳定。
地球系统的动态变化
自然变化
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自然现象,对地球系统产生影响。

地球形状与地球系统科学-院士讲座2

地球形状与地球系统科学-院士讲座2

Su和Dziemonski(1992)指出,层 析成像结果表明,地幔横向不均匀 性以长波异常为主导,球谐函数阶 数低阶功率谱反比于阶数衰减,高 于8阶时功率谱反比于阶数的平方迅 速衰减。
Pear shape
Octupole deformation in nuclei quantum many body systems
2
1934-1951
M≥7.8 强震分期
3
1952-1968
M≥7.8 强震分期
4
1969-1980
M≥7.8 强震分期
5
1981-1998
M≥7.8 强震分期
6
1999-2003
M≥7.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震分期
7
(1) (2) (3) (4) 1901 1913 1925 1932
(5) 1949
三、大地水准面双重非对称
1.大地水准面现状的非对称 1.大地水准面现状的非对称 2.地球热流的双非对称 2.地球热流的双非对称 3.多阶球谐函数的配比 3.多阶球谐函数的配比 4.全球GPS等物理量的偏差 4.全球GPS等物理量的偏差 全球GPS
地球形状学
球谐 展开 的奇 偶项 又有 何特 点?
四、全球地震幕式活动的机理分析
1.全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赤道地震带的幕式活动 1.全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赤道地震带的幕式活动 2.地震带幕式变换的机理讨论 2.地震带幕式变换的机理讨论
B型 A型
1897-1916
M≥7.8 强震分期
1
1917-1933
M≥7.8 强震分期
(6) (7) (8) 1969 1979 1992
1 阶球谐函数占主导的
地幔对流

学习简单的地球科学知识

学习简单的地球科学知识

学习简单的地球科学知识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结构以及地球系统的学科。

通过学习地球科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发生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和气候变化等,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的地球科学知识,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在的这个蓝色星球。

第一部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约45亿年前,当时的太阳系还是一个巨大的星云。

随着星云的旋转和坍缩,太阳形成并成为太阳系的中心。

在太阳的重力作用下,围绕它旋转的物质形成了行星。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在约46亿年前形成。

地球在形成后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最早期的地球表面是炽热的岩浆海洋,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形成并逐渐冷却。

同时,大气层也开始形成,最初的大气主要由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组成。

通过地壳的变化和大气层的演化,地球逐渐变为一个适宜生命存在的星球。

第二部分: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较轻的花岗岩和岩石组成,而海洋地壳则由较重的玄武岩构成。

地壳的厚度在不同的地方有所差异,平均厚度约为30到50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的下方,厚度约为2885千米。

地幔的物质主要由硅、氧、铝、铁等元素组成,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内核则是固态的,主要由铁和少量的镍组成。

地核的温度非常高,达到了约5700摄氏度。

第三部分:地球系统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大气、水、地壳和生物等多个组成部分互相作用而成。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关联,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生态系统和地质活动等。

大气层是地球上最外层的气体包围层,主要由氮、氧、氩和二氧化碳等组成。

大气层的存在起到保温和屏蔽宇宙辐射的作用,同时也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覆盖着地球表面的约70%。

水分为海洋水、淡水和冰川等不同类型,通过蒸发、降水和地下水的循环,水在地球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系统简介

地球系统简介

§1.1.1 认识地球
我们的定位:从 太空中看地球, 不仅仅是站在人 类的角度去看。
§1.1.1 认识地球
太空研究真正意外 的收获是,在人类 历史上我们有机会 第一次从太空遥望 地球,从地球之外 观看我们这个蓝色 星球的美景中所获 得的信息,引发了 一整套全新的问题 和问答(Lovelock
J,1979)。
冰雪圈的重要性:淡水来源,反照率。
卫星观测到的北半球雪盖和海冰月平均分布
整个极地生态系统,从浮游动物到海鸟到譬如海豹之类的大型生 物,与北极海冰关系密切。北极海洋附近的降雪减少,海豹们难 以寻觅雪洞作为藏身之处来取暖并躲避北极熊。剩余的全年结冰
的区域将成为本世纪末北极熊和环斑海豹的最后立足之地。
4. 生物圈产生的“泵”的作用:以生物过程推动能量、 水、物质、动量的输送。
2.3亿年前恐龙开始出现
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
3亿年出现最早的森林
4亿年前陆地出现生物 38亿年前生命出现
5.4亿年前生命大爆发 240万年前人类出现
近万年的 人类文明史
5.人类圈
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有了 不断深化的认识
提出问题: 我们怎么能够确信火星的生命的方式(若有的话) 会在基于地球生命方式而设计的实验之下呈现自身? 生命是什么?思考生命的本质,希望能找到将生命 作为一个物理过程来对待的综合定义。
Lovelock J, 1979. Gaia: A New Look at Life on Earth.
➢ 生命的过程需要一个超过某 些最小值的能量的流动,使 其启动并持续下去(贝尔纳, 薛定谔,魏格纳等)。
➢ 深层洋流。
深海环流
全球温盐环流构成的输送带
2. 冰雪圈
冰雪圈的5个组成部分:海冰、大陆冰原、季节性雪 盖、永动土和高山冰川,前两者是最重要部分。

地球自转与地球坐标系统

地球自转与地球坐标系统

地球自转与地球坐标系统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是地球日常性的基本运动之一,它使得白天与黑夜交替出现,并且也是我们使用地球坐标系统的基础。

地球自转的速度非常恒定,每天大约自西向东旋转360度,即每小时约15度。

这个速度受到地球自身体积、质量以及自转轴倾斜度的影响,因此地球自转速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此外,由于地球的结构不均匀,地球自转的速度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微弱影响,如大陆漂移、洋流等。

地球的自转轴倾斜是地球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大约23.5度,使得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照不断斜射到地球上,从而形成了季节交替的现象。

当地球公转到太阳高度角最高的时候,夏季开始;当地球公转到太阳高度角最低的时候,冬季开始;而春季与秋季则是夏至和冬至之间的过渡季节。

地球自转的参考系是地球坐标系统的基础。

地球坐标系统是一种基于地球自转的参照系,用于描述地球上的地理位置。

地球坐标系统根据地球自转轴的情况,将地球划分成了地理纬度和经度。

地理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

赤道被定义为纬度为0度,而北纬90度和南纬90度分别代表地球的两个极点。

地理纬度以度(°)为单位,可以进一步分为度、分、秒三个级别。

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的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经度被定义为0度。

经度以东经和西经来表示,东经为正数,西经为负数,可以以度(°)为单位。

通过地球坐标系统,我们可以标记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以便进行地理定位和导航。

以经纬度为基础,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地点在地球上的具体位置。

同时,地球坐标系统也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地理信息系统、导航系统等领域。

综上所述,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它带来了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以及季节变化。

地球自转也是地球坐标系统的基础,通过地理纬度和经度的划分,我们可以在地球上准确地标记出任意位置的地理坐标。

第十二章 地球系统科学

第十二章  地球系统科学

第六节 均变与灾变
• 均变论:18世纪末叶到19世纪初叶,地质学 的奠基人,郝顿(Hutton)和莱伊尔(Lyell, C)认 为:许多大变化是由一系列微小的变动逐渐 积累而形成的。这是 “均变论”的主要观点。 • 灾变论:以居维叶(Cuvier,G)为代表的“灾变 论” 认为:生物演化过程中,“没有一种缓 慢进行的原因能产生突然的效果”,“所以 地球上的生命进程曾多次被可怕事件所打 断”,“地球表面曾经历过相继的革命及各 种灾变”。
• 五、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步骤 1. 观测数据的采集; 2. 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3. 概念和数值模式的建立(和实 验); 4. 模式的验证,并用它作未来变 化趋势的统计预报。
第二节
地球动力系统
• 地球是一个动力系统,地球上所有物质都 在不断地运动 ,而且都具有一定的速度、 一定的演化过程并有一定的动力学机制。 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空气的流动;大 气的温度、湿度与成分的变化;水体的流 动、化学成分的变化;生物的繁衍、死亡、 进化与变异;岩石圈的变形与变位,物质 的转化;地幔物质的分异、混杂与热对流; 地核的转动和物质成分的变化。
• 二、从整体论角度研究 强调地球系统,把地球的各组成部分作 为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加以评述。 将岩石圈、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 生物圈(包括人类自身)等视为一个整体, 探讨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联系起来的复杂 的、非线性多重耦合系统—地球系统的运行 机制,以及地球系统的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 产生什么因果关系;
• 灾变事件的滞后现象 首先,以一次巨大的陨击作用作为诱发 因素,引起全球电磁场剧变和地磁极的翻转, 陨石撞击岩石圈表层引起大爆炸,粉尘升到 大气圈上部,遮蔽了太阳幅射能,造成全球 气温骤降;或可引起海平面的剧烈变化,发 生海啸;陨击作用后几年到数万年的时间内, 大气与海洋环境的巨大变化,使不能适应环 境的生物大量灭绝。

地球系统的相关知识介绍

地球系统的相关知识介绍

地球系统的相关知识介绍地球是人类居住的星球,也被称为蓝色星球或地球村。

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系统是指地球的各个自然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这些系统相互作用并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首先,大气圈是地球上的气体层,包括对地球表面起维持作用的天气现象和气候。

大气圈主要分为对流层和平流层。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部分,包含了大部分的空气和大部分的天气活动。

平流层主要位于对流层之上,是相对稳定和清晰的区域。

其次,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存在和循环的系统。

它包括了地球上的水体,比如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

水圈还包括了水的汽化、降水、蒸发和冷凝等过程。

水圈是维持地球上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岩石圈是地球上的岩石、土壤和地壳的存在和循环系统。

岩石圈主要由地壳和上层地幔组成,地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壤也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

岩石圈通过岩石的形成、变质和熔融过程,不断地产生新的岩石并循环利用旧的岩石。

岩石圈的运动也导致了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的发生。

最后,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存在和相互关系的系统。

它包括了陆地和水域中的生物,从微生物到植物、动物以及人类。

生物圈与地球的其他系统相互作用,通过光合作用、食物链等过程维持着生命的存在和生态平衡。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包括逐渐消失的物种和破坏生态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系统,科学家们使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观测和研究。

例如,他们使用卫星观测地球的大气和水圈,收集数据并进行模拟和预测。

他们还通过采样和分析岩石和土壤,了解岩石圈的演化历史和构造特征。

同时,科学家们还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复杂系统。

这些系统相互作用并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了解地球系统对于人类认识地球,保护地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于较高温、压环境的地下深处。(深成岩) 熔点高、密度大、成分简单的矿物。 矿体产于超基性或基性侵入体母岩内。实际上 矿床就是火成岩体内有用组分相对富集的地段。 绝大多数的铬、镍、铂族元素及相当数量的钒、 钛、钴、稀土等矿产,都产于岩浆矿床中。 早期岩浆矿床、晚期岩浆矿床、熔离矿床。
10
6.2.1.1 早期岩浆矿床
12
晚期岩浆矿床示意图(攀枝花)
13
6.2.1.3 熔离矿床
熔离作用——由于物理或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岩 浆在液态情况下发生分异的作用。
犹如高温时油水相溶,低温时二者分离。 基性岩浆在1300℃以上时,可以溶解6—7%的金属 硫化物。当温度降低,岩浆中的金属硫化物便呈珠 滴状分出来,因其密度大,富集于底部。 硅酸盐矿物结晶后,低熔点的金属硫化物结晶成矿。 主要分布于基性或超基性岩侵入体的底部或边缘, 以金属硫化物如黄铜矿、镍黄铁矿等为主。
35
6.3.2.2 化学及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1.蒸发沉积矿床(蒸发盐矿床、真溶液矿床)
蒸发沉积矿床——水的盐类物质因蒸发在地表水 体中沉淀结晶而成的矿床。
形成条件:一封闭的地理环境(如湖盆、潟湖、海湾 等);二干燥的气候;三盐类物质的补给。 盐类沉积的分异规律,即按石灰岩、白云岩—石膏、 硬石膏—石盐—钾盐—镁盐的顺序沉积,矿床有明显 的沉积韵律和垂直分带。 常见盐类矿床: 石膏、石盐、钾盐、芒硝 (Na2SO4·10H2O)、 天然碱(Na2CO3·10H2O)、 硼砂(Na2B4O7·10H2O)等。
36
2. 胶体化学沉积矿床
胶体化学沉积矿床——岩石风化所形成的胶体 溶液(铁、锰、铝、硅等),一部分在腐殖酸 的作用下形成稳定络合物长距离搬运入湖入海, 在电解质中和作用下发生沉淀,聚集成矿。
火山沉积矿床 解在水中经过搬运和沉积所形成的矿床。
形成大量金属元素 及铁锰结核。
22
火山岩浆矿床示意图
23
6.3 外生矿床
外生矿床——在地表外力作用下,使有用元素 或有用组分聚集所形成的矿床。
外生矿床
风化矿床 沉积矿床 可燃有机岩矿床
24
6.3.1 风化矿床
风化矿床——地表岩石(包括含矿的母岩及原生矿床) 风化作用过程中,一些稳定的有用组分在原地或原地 附近富集起来所形成的矿床。
1
6.1 矿床的有关概念
6.1.1 矿石与矿床
1. 矿 石
矿石——岩石中有用矿物的含量达到了现代工 业所能利用的要求,则这种岩石就为矿石。
如攀枝花,辉长岩中所含的钒钛磁铁矿达到了工业 利用要求,就作为铁矿石开采。 矿石的概念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扩大外延。 有些岩石因其化学成分或物理特性,可被看作是广 义的矿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原生硫化物矿石带。
褐铁矿 黄铜矿
氧化带
铁帽 河流
辉铜矿
还原带
斑铜矿 铜蓝
流动带
原生硫化物矿石带 停滞水带 29
铜矿次生富集前后各种矿物品位比较
30
6.3.2 沉积矿床
沉积矿床——在外力作用下,主要通过沉积分异作用 使有用组分富集而成的矿床。
机械沉积矿床 化学及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可燃有机岩矿床
沉积矿床的分类
3CaCO3+2FeCl3→Fe2O3+3CaCl2+3CO2
石灰岩
赤铁矿
大冶铁矿 、云南个旧的某些锡矿 等
19
接触交代矿床示意图
20
6.2.3.2 热液矿床
高温热液矿床 热 液 矿 中温热液矿床 床
低温热液矿床
形成温度为500—300℃,矿体 多位于花岗岩体顶部及非碳酸盐 围岩中,脉状。围岩蚀变强烈, 云英岩化。形成钨、锡、钼、铋、 铍等矿床。
形 成 温 度 约 为 300—200℃ , 距侵入体较远,热液作用为主。 围岩有蚀变现象。形成铜、铅、 锌等多金属矿、硫铁矿等。
形 成 温 度 约 为 200—50℃ , 矿 体在沉积岩中。地下水热液作用 明显。受围岩性质和断裂构造影 响。以硫化物为主,辉锑矿、辰 砂、雄黄、雌黄等。
21
6.2.4 火山矿床
残积砂矿床 坡积砂矿床 残余矿床 淋积矿床。
风化矿床分类表
25
6.3.1.1 残积-坡积矿床
残积砂矿床——岩石或矿脉等在风化后,比重小、颗粒 微细的碎屑被流水、风等带走,而其中比重大、化学性 稳定的矿物颗粒,如金、铂、锡石、金刚石等,在风化 碎屑中堆积在原地所形成的矿床; 若沿地表移动堆积于山坡上,则称为坡积砂矿床。
火山岩浆矿床
岩浆的喷发时,把早期结晶的有用 。
金刚石矿形成金伯利岩岩筒 。

火山喷发或喷发后的气体和热液相互作

用或气液与围岩作用,使有用组分富集
矿 火山气液矿床 和沉淀所形成的矿床。

形成硫黄、雄黄雌黄、硼酸盐等矿床。
火山喷发过程中产生的有用组分,溶
矿体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等轴状矿体(矿囊、矿巢、矿瘤)。 板状矿体(矿层、矿脉)。 柱状矿体(矿柱、矿管、矿筒),透镜状或似层 状矿体等。
4
几种常见的矿体
5
4. 矿 产 矿产是经济地理学上的名词,泛指自然 界产出的能被人类利用的矿物资源。
矿产也叫矿产资源。
矿床学就是研究矿床特征、成因和分布 规律的一门科学。
14
熔离矿床示意图
15
6.2.2 伟晶岩矿床
伟晶岩矿床——伟晶岩形成过程中,通过岩浆 分异或气液交代作用,有用组分富集形成矿床。
挥发性成分携带有各种分散于岩浆中的金属和稀有 金属元素。并可以降低岩浆的粘度和矿物的结晶温 度,从而形成晶体粗大的和富含稀有元素的伟晶岩 矿床。 花岗伟晶岩的特点:形成萤石、电气石、黄玉、磷 灰石等矿物;形成各种金属元素、稀有和放射性元 素矿床。
28
淋积矿床的形成
氧化带——地表到地下潜水面的地带,渗透水中含有大 量的O2和CO2,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所以又叫氧化带。
此处黄铜矿被氧化,铜下渗形成蓝铜矿,铁残留形成铁帽。
还原带—— 在潜水面以下,到一定深度,地下水中O2和 CO2减少,此处发生还原作用。
此处硫酸铜与原生硫化物矿物反映生成品位高的各种铜 矿。
本章属于矿床学内容。
6
6.1.2 矿产的分类
矿产——一切埋藏在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类开 采利用的天然矿物资源。
金属矿产
基本原料矿产:铁 锰 铬 有色金属矿产:铜 铅 锌 贵金属矿产:金 银 铂族 稀有金属矿产:锂 铍 铌 分散金属矿产:锗 镓 铟 放射性金属矿产:铀 钍
矿产资源
非金属矿产 能源矿产
2
2. 矿 床
矿点——矿石存在的地方或地段。 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质量和数量上 都达到当前开采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的富集地段。
矿床的涵义
矿床是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
使有用矿物富集的作用,称为成矿作用。岩浆作用、沉积作 用和变质作用 都可以是成矿作用。实质——特殊的成岩作用。
矿床必须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 。
冶金辅助原料矿产:石灰石 白云石 化工原料矿产:钾石盐 石盐 建筑材料矿产:水泥 玻璃原料 美术工艺原料矿产:各种宝石 彩石
常规能源:煤 石油 天然气 水能 新能源:地热 海洋 核能
7
6.1.3 矿床的成因分类
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元素克拉克值高于平均值的特定地段——矿床。
矿床因此可以分为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和变质矿床。 事实上许多矿床是多成因的或不同成因叠加而形成的。
有用矿物在岩浆冷凝过程中,主要硅酸盐矿物结 晶后形成的矿床。主要与气体分异作用有关。
结晶晚期,岩浆中的挥发性成分愈多。 其化学性很活泼,含有金属元素;运移能力强,向上 层移动集中,使克拉克值很低的金属元素富集成床; 降低岩浆熔点,形成含矿熔浆。含矿熔浆,先分散于 硅酸盐矿物颗粒空隙中,后下沉集中到岩体的中下部, 形成条带状或似层状矿体;或受到挤压及内压力作用 下,挤入母岩的或围岩的裂隙中,形成贯入矿体。 此类矿床主要产于超基性或基性岩体中,许多大型铬 铁矿、钒钛磁铁矿、铂族金属、稀土矿等多属于此。
气化-热液矿床的特征
成矿温度不高(700—50℃)。 成矿深度不大(从地下4—5km到地表环境)。 主要形成于热气热液跟中、酸性侵入体。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 成矿气水溶液常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使围岩成分、结构和构造 发生变化——围岩蚀变,如绢云母化、矽卡岩化等等。 主要矿物为金属硫化物,少数为金属氧化物及含氧盐。绝大部分 有色金属和分散元素、部分铁和非金属矿产,都来自此类矿床。
数量即储量 。上亿吨级的大型和特大型铁矿床;百万吨级就 的大型铜矿床。 质量即品位。品位——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一般用 %表示,贵金属常用g/t表示 。
矿床能满足当前的工业上开采、冶炼和利用等要求。
3
3. 矿 体
矿体——矿床的基本组成单位和开采对象。
它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和产状。一个矿床可 以只有一个矿体,也可以由大小不等的几个或 若干个矿体组成。
31
6.3.2.1 机械沉积矿床
机械沉积矿床——岩石风化形成的碎屑物,在 搬运过程中,按粒级和比重大小进行沉积分异, 使有用成分聚集形成矿床,又称为砂矿床。
32
1. 冲积砂矿床
冲积砂矿床——河流作 用形成的砂矿床。
主要形成:金、金刚石。
形成于流速由快变慢或 产生涡流的地方 。
1. 河床由窄变宽处。 2. 支流和主流汇合处。 3. 河床凹凸不平处。
8
6.2 内生矿床
内生矿床——主要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 有用组分富集起来所形成的矿床。
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部 分非金属矿产。 根据岩浆的发展顺序和冷凝成矿阶段,内生 矿床可以分为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气化 热液矿床和火山矿床。
9
6.2.1 岩浆矿床
岩浆矿床——岩浆冷凝过程中,岩浆分异作 用使岩浆中的有用组分聚集而成的矿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