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球系统的系统模型

合集下载

《地球的系统》课件

《地球的系统》课件
地球的精确形状取决于地球的潮汐力、地壳构造运动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等多种因 素。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极半径约为 6357公里。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面积约占70%至71%,陆地 则占29%至29%。
地球的大小和表面积对于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都有 重要影响。
季风气候等。
极地气候
全年低温少雨,极端寒冷或酷 热。包括极地苔原气候、极地
冰原气候等。
高山气候
因海拔较高而形成独特的气候 特征,温差大,降水多。
05
地球的水循环系统
水循环过程
蒸发
水从地表、植物表面等蒸发进入大气中。
径流
降水在地表形成水流,经过河流、湖泊等水 体最终汇入海洋或内陆湖泊。
降水
蒸发形成的水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云,进而 形成雨、雪等降水形式。
04
地球的气候系统
大气层
大气层结构
大气的作用
从下往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 层和热层,每层有不同的温度和压力 变化。
保护地球免受太空射线、陨石等有害 物质的伤害,调节地球温度,影响气 候变化。
大气组成
大气主要由氮、氧、氩等气体组成, 还包含水蒸气、臭氧、二氧化碳等成 分。
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
大气中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 水蒸气)的增加导致太阳辐射无 法完全逸出地球表面,引起全球
蒸散发
水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以及 地表水体向大气的蒸发。
水资源分布与利用
淡水资源
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主要分布 在南极洲、北极地区、高山冰川
和河流湖泊等地区。
水资源利用
人类通过开采、引水等方式利用 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工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解答题(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解答题(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解答题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这点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十分微小,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仍可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

如果按照比例制作一个半径为1米的地球仪,那么赤道半径仅仅比极半径长了大约3毫米,凭着人的肉眼是难以觉察出来的,因此制作地球仪时总是将它做成规则球体。

(1)地球是不是正球体?你能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吗?(2)为什么地球仪被做成了规则球体?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如图甲所示;还有发生月食时,在月球表面可以看到圆弧状的地球阴影,如图乙所示。

如果只根据上面两个例子,是否就可以得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你的理由是什么?3.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我们说地球是个梨形体,为什么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却做成正圆形,而不做成梨形体?(2)我们在开阔平坦的原野上举目四望,为什么不能察觉大地是个球面?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用几个数字说明地球的大小吗?(2)根据图中数据,你能准确描述一下地球的形状吗?5.第十届中国航展于2015年11月11日至16日在广东珠海举行,世界航空航天行业领先企业参展积极性高涨,以波音、空客等为代表的所有航展“老客户”均参展,以韩国航空工业协会、中国香港航空协会等为代表的一批“新面孔”首次亮相。

本次航展共130余架飞机,41个国家和地区近700家厂商参展。

期间各国都派出各种先进的飞机做了出色的飞行表演。

(1)若有一架飞机从珠海起飞后,沿113° E经线向北飞行,它能飞回珠海吗?怎样才能顺着这条经线飞行一周回到珠海?途中会不会改变方向呢?(2)若有一架飞机从珠海起飞后,沿20° N纬线向东飞行,它能飞回珠海吗?途中会不会改变方向呢?6.某中学地理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在一张20cm×30cm的绘图纸上,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

3-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78

3-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78
12
地球的粘性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完全弹性体中应该没有 能量的损耗。因此,地震时除了面波因扩展 而发生的几何衰减外,其它类型的地震波应 该没有运动衰减。这样地球如果一旦发生某 种形式的振荡,也就应该永远继续下去。但 这一分析结果与观察事实相矛盾,表明地球 有一定的衰减存在,并非是一个完全的弹性 体。说明地球具有一定的粘性 粘性特征。 粘性
38
洋壳的组成
枕状玄武岩
39
地 幔(Mantle) )
地幔分上、下地 幔;顶部由超基性岩 (相当于辉石橄榄岩) 组成,称岩石圈地幔, 与地壳合称岩石圈。 岩石圈地幔以下,存在一个地震波的低 速层,深度在60-350 km。低速层内岩石强 度低,处于部分熔融状态,称软流圈。
41
地 核(Core) )
7
固体潮与地球的弹性
地球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 地球的固体表层存在与潮汐相似的周期 性升降现象-固体潮。陆地表面的升级幅度 达7~15 cm。 地震波(弹性波)能够在地球内部进行传播 也说明地球具有弹性。
8
固体潮与地球的弹性
地球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塑性 塑性。地球在其自转 塑性 的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旋转椭球体 旋转椭球体并保 旋转椭球体 持下来,这表明看似刚体的地球实际上存在 着永久性的塑性变形。在野外常常也可以看 到,各种坚硬的岩石中往往发育有高度的弯 曲现象,同样是岩石形成后在长期的地应力 作用下再发生塑性变形的结果。
26
地球的内部分层
圈层 代号 A 地 壳 B 上地幔 地 幔 过渡层 C 名 称 下地幔 地 外 核 过渡带 核 内 核 D E F G 底界深 度(km) 0->100 60 400 670 2891 4771 5150 6371 密 度 (g/cm3) 2.0-2.9 3.37 -3.48 3.7-4.0 4.7-5.6 9.9-11.9 12.06 12.8-13.1 物 态 固态 岩石圈 软流圈 固态 中间圈 液态 固态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ppt-PowerPoint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ppt-PowerPoint

湖泊

水圈

沙滩 泻湖
海 岸 带
潮滩
河流



海洋



大陆海 岭来自裙 海 沟第3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一、系统及其特征—
一系列的物质按一定秩序或规律,内部 相互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或组织体系。如呼 吸系统、消化系统、灌溉系统、信息系统、 生态系统。
特征是具一定结构和功能;通过研究, 系统的发展方向、变化规律可以预测,也可 进行人工和自我调控。
二、水平分异—水平方向上的有规律变化和差异, 包括温湿度(气候)、土壤植被及其他自然现象 (火山、地震)和物质组成(水、矿产)。
三、立体交叉的结构—以生物圈最具说服力。海 底、海沟-高山-天空;赤道-极地;雨林- 沙漠; 地壳岩缝、洞穴。
四、多级嵌套结构
地球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地球表层环 境系统也是一样(4个圈层),每个圈层又是由多个 子系统组成的,如水圈由海洋、湖泊、河流、冰川 等组成… …,如下图所示 :
再如,梯田的建设使以往的斜坡→高产的水 稻田;但如果不建设梯田,我们可以预测,直 接开发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将会发生的是水土 流失→将会形成的是石漠、荒漠。
这类现象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发生了。那
么,怎么办呢?进行调控、改善。措施是什么 呢?
其一,根据过去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和条 件进行恢复;
其二,根据目前的现状分析它的结构和功 能,改变其利用方式和方向;
and frozen earth area, marshland, karst mountain,
volcano, earthquake zone, endemic disease area
etc. 高山峡谷、高原、沙漠、雨林、两极、隔离的 岛屿、冰川冻土(高寒)、沼泽湿地、火山、 地震带——适宜人类生活的地方,其中牵涉到 了human impact。

数字地球中的地球系统模型与空间数据分析

数字地球中的地球系统模型与空间数据分析

数字地球中的地球系统模型与空间数据分析数字地球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地球之模型和地球的数值表达形式,它可以被看作是地球系统模型与空间数据分析的综合体。

数字地球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对地球认知的深化和对地球环境保护的需求。

在数字地球中,地球系统模型和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共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地球科学研究范式。

地球系统模型是数字地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大气、海洋、陆地、生物等多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地球系统模型是为了深入研究和模拟这些复杂的相互关系而建立的数学模型。

通过对地球系统模型的构建和模拟,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在数字地球中,空间数据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技术。

空间数据分析是对地球上空间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的过程。

地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空间系统,通过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获取地球各个部分的空间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空间数据的分析,人们可以发现地球上的规律和变化,为地球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数字地球中的地球系统模型和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地球系统模型需要空间数据作为输入,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地球上的自然过程。

同时,空间数据分析也需要地球系统模型的支持,通过模型的建立和模拟,可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验证和解释。

地球系统模型和空间数据分析的相互作用,不断推动着数字地球的发展和进步。

数字地球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环境保护方面,数字地球可以模拟和预测自然灾害,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在城市规划方面,数字地球可以模拟城市发展趋势,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在农业和资源管理方面,数字地球可以分析土壤和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优化农业生产和资源配置。

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数字地球可以模拟地球上的能量循环和气候变化趋势,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指导。

地球系统

地球系统

1959年:
地球物理年
第一次把地球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对它的各个部分 进行多学科、多现象的同时科学观测 初步认识到地球上的种种现象是相互关联的 国际合作
1960s-1970s: 1970s末期:
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遥相关研究 “气候系统”概念和研究体系的形成
平均-变率-多时空尺度-系统 五圈 更加强调物理系统及其过程
水的循环
海洋
海洋是最大的水体,总面积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 1%,总容积13.7亿立 方公里,占水圈总水量的97%。 纯水占96.5%,其它为溶解盐类和矿物,以及大气中的O2、CO2等气体。存在化学元 素80多种,决大部分以离子态存在。溶解盐类、矿物和大气中的O2、CO2等气体影响 着海水的理化性质,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和生存环境。 海洋是巨大的碳汇和碳库。 海洋的表面积和体积、较高的比热、稳定的热力垂直结构,以及通过湍流和其它形式 的海水运动实现的表层热量向深层的转移,使海洋成为的巨大的热贮存基地,进入地 球系统的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中的约85%贮存在海洋。 海洋的流体性质,使海洋环流成为热量输送的主要介质之一。 海洋中的能量和化学物质对地球系统其它部分的驱动 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陆地相互作用
物理气候系统中的植被
地球化学循环中的植被
生态系统对CO2增加的响应
全球植被分布
ndvi
受温度、降水、日照等的控制,表现出随经向、纬向和高度的分布特征。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状况
人类文明开始后,农业植被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成为全 球植被的主要组成之一。
公元前1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种植区域的扩张
敖汉旗:历史上曾 “平地松林800里”
(2)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科学发展的需要:学科发展带动交叉和综合,并带动新学科 的产生。 科学方法论的准备: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协同论…… 社会发展中面临全球环境问题,如全球增暖、臭氧洞、土地 利用等,单一学科的知识无法解决。 技术发展的支撑:计算机、卫星、高精仪器、观测网络…… (FGGE,EOS,GCM,GIS)

土壤呼吸地球系统模型

土壤呼吸地球系统模型

土壤呼吸地球系统模型一、引言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土壤作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球的生命活动和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土壤呼吸是指土壤中微生物和植物根系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

土壤呼吸地球系统模型是用来研究土壤呼吸对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的理论模型。

本文将从土壤呼吸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模型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土壤呼吸的机制土壤呼吸的机制主要涉及到土壤中的微生物呼吸和植物根系呼吸两个过程。

微生物呼吸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产生能量的过程,其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排放物。

植物根系呼吸则是指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同时释放出二氧化碳。

这两个过程共同促成了土壤呼吸的产生。

三、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土壤呼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温度、土壤湿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植被类型等。

温度是土壤呼吸的主要控制因素,一般来说,土壤呼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土壤湿度也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湿度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分解,从而增加土壤呼吸。

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土壤呼吸的重要来源,较高的有机碳含量意味着更多的呼吸底物供给,从而增加土壤呼吸。

植被类型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较大,不同的植被类型具有不同的根系和微生物组成,从而导致土壤呼吸的差异。

四、土壤呼吸地球系统模型的应用土壤呼吸地球系统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土壤呼吸对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呼吸的变化趋势。

这对于评估土壤呼吸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碳循环的关键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土壤呼吸地球系统模型还可以用来评估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为农林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五、结论土壤呼吸是影响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过程,对于研究土壤呼吸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应用土壤呼吸地球系统模型进行预测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土壤呼吸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高土壤呼吸地球系统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地球系统模型在气候预测中的应用

地球系统模型在气候预测中的应用

地球系统模型在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气候预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未来可能的天气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地球系统模型正被广泛应用于气候预测中,为气候预测提供了更加科学准确的预测结果。

什么是地球系统模型?地球系统模型是一种运用自然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来描述地球大气、地表水三维空间运动规律的模型。

地球系统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中,通过对自然过程的理论模拟与实验验证来提升人们对地球环境与生命系统的认知。

在气候预测中应用地球系统模型地球系统模型将全球气候、水文循环、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提供了气候预测所需的科学信息。

通过对全球气候系统运动规律的模拟,地球系统模型可以预测未来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内的天气情况。

地球系统模型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 大气层模块:包括对大气温度、湿度和气压等变量进行预测。

2. 海洋层模块:包括对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流量等变量进行预测。

3. 地球表面模块:包括对陆地表面、水体表面和海底等变量进行预测。

4. 生态系统模块:包括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行预测。

5. 人类活动模块:包括对人口增长、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进行预测。

这些模块可以互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球系统模型,模拟地球上的物理、生态和人类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地球系统模型的优点1. 多元化的信息传输:地球系统模型将全球各个区域的气候、大气、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等多种信息相互联系,可以更好地预测世界各国的气候情况。

2. 更加准确的预测结果:地球系统模型考虑了全球气候系统的复杂性,预测的结果更加准确,比传统的气象预测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

3. 模型适用性强:由于地球系统模型不仅仅反映气象和大气信息,还考虑了环境和生态等因素,所以它所预测的结果将更加接近实际情况,从而提高了其应用价值。

地球系统模型的限制1. 模型复杂度高:地球系统模型需要运用自然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建立模型的复杂度极高,对于科技水平低的国家,可能存在难度和经济成本。

地球的系统PPT文档27页

地球的系统PPT文档27页
地球的系统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7

地球系统新版

地球系统新版
刘东生等著. 黄土与环境.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周昆叔等主编. 环境考古研究(第二、三、四辑). E.布赖特恩著.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4. 夏建新,李天宏,王英等. 全球环境变迁. 北京:中央民族大 学出版社,2006. 杨达源,姜彤. 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5. 贾与,李建全. 全球环境变化.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
本课程内容:
第一章 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第二章 全球变化的重要过程与驱动力 第三章 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途径 第四章 全球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 第五章 新生代衰落与第四纪全球变化 第六章 全新世及近2000年的全球变化 第七章 将来全球变化及其影响
第一章 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
本章内容:
第1节 地球系统 第2节 全球变化与全球变化研究 第3节 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第1节 地球系统
地球:
唯一有生物圈的星球; 唯一有充裕氧气和液态水的星球; 唯一经板块构造过程不停更新地表构造,使生 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重复循环的星球。 离太阳恰到好处的距离,含有最适宜生物的地 表温度。
1、地球的构成
从地心到大气 层的最外层, 可分为地核、 地幔、岩石圈、 水圈、大气圈、 生物圈、人类 圈等。
发生在各地球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的多个能量 和物质输送过程跨越了很宽的时间尺度而发生在全 球范畴内,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不同时空尺度的过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相作用。
1)时间尺度:
以渐变性质的气候变化来看时间尺度,这种尺度 的气候变化有下列特点:
体现出周期性(或者准周期性)特性。 周期性气化有不同的时间尺度和幅度。 气候变化过程是多尺度、多幅度变化复合的体现。

地球系统概念模式

地球系统概念模式

地球系统概念模式2012162202 吴友银地球系统模式是理解过去气候与环境演变机理、预估未来潜在全球变化情景的重要工具。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生态和坏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如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退缩、冻土面积减少、湖泊收缩、河流径流量下降、流程缩短或断流、泥石流和滑坡发生频次增加、沙漠化不断加剧。

为了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减少天气、气候灾害的损失,必须深入研究全球变化的机制和原因,并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以便制订应对措施,而这必须从了解各圈层之间繁复的相互作用出发。

因此,耦合各圈层的地球系统模式就成了全球变化研究的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工具之一。

什么是地球系统模式?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并没有给出权威和明确的定义。

这一名字是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相互渗透与逐渐融合、进而明确提出地球系统的概念后产生的。

由于地球系统把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来考虑问题,因此原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需要。

为了研究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地球系统演变的重要特征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能够反映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式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迫切需求。

而这样的数值模式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地球系统模式,它是基于地球系统中的动力、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建立起来的数学方程组(包括动力学方程组和参数化方案)来确定其各个部分(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性状,由此构成地球系统的数学物理模型。

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可粗略地划分为3个阶段,即基础阶段、过渡阶段与成型阶段。

基础阶段即目前以地球流体(大气、海洋)为主体的物理气候系统模式阶段,其中的固体地球部分只考虑了地球表层的陆面物理过程。

过渡阶段即未来在物理气候系统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大气化学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包括陆地生物化学过程和海洋生物化学过程)和人文过程的地球气候系统模式阶段,模式将具备对碳、氮等循环过程的定量描述能力,但物理气候系统模式的应用、评估、改进和完善仍然是这个阶段的重点之一。

示范教案(地球的结构)

示范教案(地球的结构)

示范教案(地球的结构)第一章:地球的形状1.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原因1.2 教学内容:地球的扁平形状地球的赤道膨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仪和地球图片,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模型展示地球的扁平形状和赤道膨胀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第二章:地球的内部结构2.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征2.2 教学内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各层的主要成分和特性地球内部的热流和地震波的传播2.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内部结构模型,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通过实验和图示展示各层的成分和特性讨论地球内部的热流和地震波的传播机制第三章:地球的外部环境3.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外部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组成地球外部环境对生物和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外部环境示意图,了解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组成分析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对生物和气候的影响讨论全球变暖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第四章:地球的自然资源4.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和保护4.2 教学内容: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分类和分布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实践4.3 教学活动:观察地球自然资源分布图,了解各类资源的分类和分布分析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案例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方法第五章:地球的自然灾害5.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5.2 教学内容: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5.3 教学活动:观察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其特点和成因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案例讨论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第六章:地球的生物多样性6.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保护6.2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外来物种入侵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修复等6.3 教学活动:观察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其层次和价值通过案例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讨论个人和社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可以采取的行动第七章:地球的气候变化7.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7.2 教学内容:气候变化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生态系统变化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7.3 教学活动: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图表和数据通过角色扮演或讨论了解不同群体对气候变化的看法和应对策略探索个人和社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第八章:地球的地质时期8.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历史上的地质时期及其特征8.2 教学内容: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划分各个地质时期的典型地质事件和生物进化特点地质时期与地球生命的演化关系8.3 教学活动:观察地质时期的时间轴和生物进化图,了解各个时期的特征通过地质遗迹和化石的图片了解地质时期生物的真实面貌讨论地质时期与地球生命演化的关联和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趋势第九章:地球的人类文明9.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与环境的关系9.2 教学内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关系:资源的开发与消耗、生态足迹、环境污染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等9.3 教学活动:分析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事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案例研究人类文明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实践讨论如何在未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文明的长期繁荣第十章:地球的未来展望10.1 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责任感10.2 教学内容:地球面临的主要挑战: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变化等未来地球的发展趋势:城市化、工业化、科技进步等青年人在地球未来中的角色:创新者、倡导者、行动者10.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未来的可能性及其挑战通过小组讨论或项目工作,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和行动计划激励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社会参与和环保行动为地球的未来作出贡献第十一章:地球的科学探索11.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就11.2 教学内容:地球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地球科学的重要发现和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大气循环、气候变化等科学探索的技术进步:遥感技术、地球观测系统、深空探测等11.3 教学活动:分析地球科学研究的典型方法和案例通过图解和视频了解地球科学的重要发现和理论讨论科学探索技术进步对地球科学研究的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第十二章:地球的国际合作12.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的重要性12.2 教学内容:地球环境保护的国际协议: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地球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地球观测系统等国际合作在地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挑战12.3 教学活动:分析国际合作在地球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中的案例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联合国活动体验国际合作的过程讨论个人和社区如何在国际合作中发挥作用,促进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第十三章:地球的教育与普及13.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教育和普及的重要性及其方法13.2 教学内容:地球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环境意识、科学素养、可持续发展等地球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媒体传播等地球教育与普及的效果和挑战13.3 教学活动:分析地球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案例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体验地球教育的方法讨论如何提高地球教育与普及的效果,促进公众对地球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第十四章:地球的科技与创新14.1 学习目标:了解科技与创新在地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14.2 教学内容:地球科技的主要领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科技创新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地震预测、气候变化模拟、生态保护等科技创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等14.3 教学活动:分析地球科技的主要领域和案例通过图解和视频了解科技创新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讨论科技创新在环境保护中的潜力和发展方向,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实践第十五章:地球的责任与行动15.1 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责任和行动的意识15.2 教学内容:个人和社区在地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地球友好行为: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环保志愿活动等青年人在地球未来中的角色和影响力1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和社区在地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通过小组讨论或模拟活动体验地球友好行为的实践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行动计划,并通过实际行动为地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球的结构、内部和外部环境、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地质时期、人类文明、未来展望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探索、国际合作、教育与普及、科技与创新和责任与行动等内容。

地球系统模型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系统模型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系统模型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地球系统模型(Earth System Model, ESM)是一种综合性的计算机模型,用于模拟和预测地球系统的行为和变化。

它集成了大气、海洋、陆地和冰川等多个子模型,可以同时模拟和分析地球系统中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

地球系统模型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的过程和趋势。

首先,地球系统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过去的气候变化。

通过对古气候数据进行模拟和对比,科学家们可以获得更多关于过去气候变化的信息,了解气候系统对不同因素的响应和敏感性。

这对于理解现代气候变化的机制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地球系统模型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

通过设置不同的情景和进行模拟实验,科学家们可以预测未来不同情况下的气候变化趋势,包括温度变化、降水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等。

这对于制定气候政策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另外,地球系统模型能够研究和评估不同排放情景的气候影响。

通过模拟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科学家们可以评估不同排放减排措施对气候的影响程度,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这种模型可以帮助指导国际间的气候谈判和合作,促进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进程。

此外,地球系统模型还可以用来研究气候变化对地球其他系统和资源的影响。

例如,通过模拟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陆地水资源分布变化等,科学家们能够预测和评估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等的影响。

这对于制定适应性策略和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地球系统模型还可以用于研究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评估。

通过模拟不同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敏感性,科学家们可以评估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可能性,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加可靠的决策依据。

总之,地球系统模型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理解气候系统的复杂性,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并评估不同措施的影响和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地球系统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功能模型
3.3.1 地球系统的空间结构

地球空间结构(Geo-spatial structure)指在一特定的空 间范围或区域内,自然和社会各要素,包括资源、环境、 经济和社会诸要素的组合关系或耦合关系。

同一空间范围内的资源配套关系(如阳光、土壤与水资源
的配套等)、环境的配套(如深水港、地形等)和社会经济
特征,在统计意义上总体形态的每一部分可以被
看作是整体标度减少的映射,标度指级别,或观 测数目。
不论形态是如何复杂,它们在统计上的相
似性或概率上的相似性是普遍存在的。
局部形状与整体形状的相似性,以及局部
的局部形状与整体形状的相似性,是自然
界和社会中的普遍存在的现象。

B.B.Mandelbrot认为,自然和社会中的复杂的几何形态,可 以用幂函数D,即分形数来表达: D=Log[N(r)]/Logr 式中,D-分形维数,r-形状的变量,[N(r)]-标度,指级别或 观测数目。


生物调节着地球系统内的能量流、物质流,调控着大洋的温度、 盐度、酸度及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这种机制称为Gaia假说。
3.2.1 地球系统的自组织模型与Gaia假说
例1:
森林遭毁坏后的自动恢复过程,动物种群的消、长 周期过程,都是生物自组织功能的表现。 森林越长越密,阻碍了新的树苗生长,结果使森林 退化衰落; 当树的密度减少到一定程度时,新的树苗又能生长 了,森林将恢复原气。 这就是自组织功能。

地理空间功能或地理空间结构功能(Geo-spatial structure function),指区域或系统所具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的大小, 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或潜力的大小。

具有最优化结构的地区或系统,一定具有最强的地理空间功能,
具有最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强。

(1)按方式分:

集中与分散方式 孤立与嵌入方式 邻近效应与辐射方式
(2)按性质分:

物质过程:资源、环境要素的移动过程(物质流) 粒子-能量过程:太阳的电磁波能量、重力、磁力、电力场等
(能量流)

人类社会行为过程:引起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人类的经济过程
3.3.2 地理系统的空间功能
并提出措施

在分析上述四大要素状况的基础上,对空间生产力 布局的结构、功能特征进行论证

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论证
3.3.3 地球系统的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 探讨地理空间对各种经
济活动分布的影响和研究生产力空间组织的一种学说。它
是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相结合理论。
“地球系统具行自动调节与自组织功能”原理


“系统功能取决于系统结构”与“系统优化结构”原理
“地球系统的自相似性”原理
上述地球系统功能的原理是由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 流三者决定的。
3.1.2 地球系统的功能与结构模型

地球系统研究的核心是:“系统的优化结构”与“优化配
置”问题。

地球系统模型:地球系统模型是对真实地球系统的抽象和 简化。
3.2.1 地球系统的自组织模型与Gaia假说
例2: 某种野生动物繁殖越来越多,食物就越来越少 动物因吃不饱而死亡,于是动物数量就开始减少 当减少到可以供养新生的动物时,动物的数量也将 会恢复原状 这也是自组织功能的结果
3.2.1 地球系统的自组织模型与Gaia假说
无机物质也有自组织过程,如化学反应、晶体的生成过程等

有组织是指系统在外界的强迫下形成的有序行为, 而自组织是指自身进行调节功能的行为。

如: 森林系统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系统

当它遭到人为或自然的破坏之后,它能自行恢复; 但这种自行恢复,不是复原,而是有变化、有发展, 可以往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往坏的方向发展,完全 受环境和自身的结构而定,所以是时间不可逆的,是 不确定性的。
(2)地理空间协同理论:

不同功能区之间的互补关系理论 不同功能区的融合理论
(3)地理空间功能评估


区域自然资源、环境与生产力发展条件综合评估
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间联系发展机制评估 区域开发中的地区生产综合体的形成与发展评估 区域空间聚集(人口、产业等)过程及合理规模评计估 不同类型空间的发展战略
第三章 数字地球基础 之 地球系统的系统模型
“地球系统科学”
论体系。 作为一门科学或科学的分支,有自己的理
地球系统科学是地球科学与系统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或交叉
科学,当然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也应是地球科学理论与系统 科学理论的综合。
目的:认识地球
3.1
地球系统模型
3.1.1 地球系统的基本概念

自组织就是通过事物本身的调节,产生自发的有序化的过
程,或由有序程度差向程度好的过程。
3.2.1 地球系统的自组织模型与Gaia假说 2.地球系统的Gaia Hypothesis

Gaia 是 希 腊 神 话 中 的 大 地 女 神 , 是 由 英 国 地 球 物 理 学 家 Lovelock和美国生态学家L.Margulis借用来代表地球系统的 《自组织理论》的假说。 假说认为地球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固体圈构成的 复杂实体,是一个具有自动调功能的自组织系统。这个自组织 系统的关键是生物圈。

地球系统的网络分析:“网络是某些系统最形象、最简单 的表达形式”。
3.2 地球系统的自组织、自相似与自相关模型
3.2.1 地球系统的自组织模型与Gaia假说
1.地球系统的自组织模型

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是指系统在无外界强 迫(制)条件下的,系统自发形成的有序行为。这一 词来源于热力学中的热交流的“自我变化”。
相互改造、相互适应,取得的“和谐”、”协调”结果。

如果某一要素,如植物、动物、或微生物;或土地利用方 式,与地质、地形(地貌)、气候等基础要素“不相关”或 “不适应”的话,该要素或对象就将脱离该系统,或在系
统中被淘汰。

外来的动植物进入系统时,它要进行“自相关”、“自适 应”的过程,通常称为“驯化”过程。
一个树的图形,这与数学上分形有两点差别:
1.自然界的分形,不是按一定规则构造出来的一种有规 则的分形,而是一种具有自相似性的随机对象,是无 规则分形 2.自然分形的自相似性层次是有限的,分形只存在被限 制的范围内,不存在无限的自相似层次,如一条河流 的分支,一株树的分支,都不是无限的
3.2.3 地球系统对象的自相关性

地球系统建模的内容:包括系统空间行为模型、系统时空
耦合模型、系统过程的节律模型及各种生产应用模型等。 地球系统熵:地球系统熵(Entropy)是地理系统状态的定 量描述。 地球系统的调控:地球系统调控的目的是使系统能够持续


发展。
3.1.3 地球系统分析方法论原则
L.V.Bertalan提出了对任何系统进行分析时,要素有三个 观点: 第一,系统观点 第二,动态观点 第三,层次观点,才能顺利地解决任何复杂问题 曲东升(1990)将其总结为整体性原则、有序相关原则、动 态性原则、目标优化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4)地理空间发展原理

最小的投入,最大的产出,最小的破坏原则,节省资源/能源 和资金及劳动力,减少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量,而且要 高产出、高效益,主要是有高的科技贡献率。 效果检验标准:经济效益、资源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包括 科教效益等。

(5)地理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

分析该空间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优缺点,
(1)系统的定义

钱学森指出:所谓系统是指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的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综上所述,从小到分子或细胞,大到宇宙,从个人到整个 人类社会,都可以看作为一个系统。 用数学语言来说,系统 S 就是元素(子系统) A 及其关系 B 的总和,可表示为: S={A,B}


3.1.1 地球系统的基本概念

组成各地球系统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的性质,因此系统的各要素或各部分之间具有
相关性与整体性的特征以及有序性与层次性的结构
特征;

地球系统还具有时间和空间两大特征,因此它具有 动态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共性和个性的特征等。
3.1.2 地球系统的功能与结构模型
地球系统的功能主要原理有:


“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原理
特定空间的,由两个以上或无数个相互区别、又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和相互调节功能或行
为的,并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地球要素组成的整
体。

地球要素是指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质、地 形及人类社会等。 外界环境,是指对整个地球系统而言的太阳及宇宙


钱学森认为:地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
系统。地球系统是由无数个,甚至是无穷多的要 素所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 作用,有的强、有的弱,是动态的、错综复杂的, 而且与地球系统以外的太阳密切相关,甚至受到

分维数是对分形复杂性程度的度量。分维数的基本概念包括:
在欧氏几何中,点是0维,线是1维,面是2维,体是3维,推 而广之,时空是4维,高维抽象空间可以为5维,6维及任意n 维(n为整数),这种整数维的图形,经过拓扑变换,即拉长, 压缩或扭曲,仍然是不变的,称为拓扑维数。
自然界存在各种尺度的分形形体,大到宇宙,小到
都是自组织过程,地貌的发育与演化过程也是自组织过程。
自组织过程是地球过程的普遍现象,也是主要过程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