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语文四下《刻舟求剑》word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教案】刻舟求剑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参与故事情境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PPT等教学工具;2.故事教材,可以是口头传说的简述或分发给学生的故事文本;3.小组活动所需要的道具和材料。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故事情境教师可以用短短的篇幅,简述“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理解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整个故事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智慧。
3.思考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为什么即使船下沉,小孩还要继续刻剑?(2)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来找回剑?(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4.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多名学生组成。
教师在每个小组里安排一名学生扮演小孩的角色,其他同学扮演其他角色或观察员。
教师向每个小组发放道具,如木板、木刀等。
教师布置任务:(1)小孩的任务是刻木板,模拟刻剑的情境;(2)其他同学的任务是给出建议或观察、记录小孩的行为;(3)观察员的任务是观察小组内的合作情况和同学们的表现。
5.小组讨论与总结每个小组对刻舟求剑的活动进行讨论和总结,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6.课堂展示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名代表或全组同学共同表演他们的活动和讨论结果。
通过学生的展示,促进对话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反思:通过“刻舟求剑”故事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学生可以一起思考和分析问题,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同时,在展示环节,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和倾听其他小组的表演,吸取他人的经验和启发,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来源和寓意。
2.提高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2.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思维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思维特点。
2.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哲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
2.学生听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故事,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课堂讨论a.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为什么要刻舟求剑?b.主人公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c.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刻舟求剑》,谁能复述一下故事内容?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上一节课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探究a.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犯错误?b.主人公的错误思维有哪些特点?c.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三)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是否存在“刻舟求剑”的错误思维。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哲理。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刻舟求剑》的案例,那么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呢?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上一节课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讨论a.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b.如何克服思维定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c.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模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北师大《刻舟求剑》教学设计(通用5篇)
北师大《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北师大《刻舟求剑》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刻舟求剑》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北师大《刻舟求剑》教学设计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的求、宝、剑、急、号、慌、指、靠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及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教育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解决办法:通过活动及投影演示突破本课的难点、重点。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板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果。
3.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
)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
(提问)(1)课文讲的是什么?(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学习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
(2)学会通过成语故事,提炼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2)懂得在面对问题时,要善于变通,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1. 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用法。
2. 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1. 深刻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
2. 将成语“刻舟求剑”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成语卡片。
3.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刻舟求剑”的来历。
(2)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故事中人物的个性特点。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
(2)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用法。
5.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与“刻舟求剑”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分析。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体会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6.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成语“刻舟求剑”的理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
8. 课后作业:(1)学生运用成语“刻舟求剑”写一个短文或日记。
(2)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 能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故事内容的理解。
2. 故事中道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故事中道理的深刻理解。
2. 创造性地运用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黑板。
2. 剪刀、彩纸等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引导学生注意故事中的细节。
2. 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二、故事理解(10分钟)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2. 学生回答问题,阐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三、道理探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即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区别。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道理的理解。
四、实践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问题。
2. 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己运用故事道理的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延伸:1. 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刻舟求剑》的故事,并讨论故事中的道理。
2. 学生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将经历分享给同学。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故事中的道理,以及是否能够创造性地运用道理。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六、课堂活动(10分钟)活动名称:角色扮演活动目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各角色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包括刻舟人、剑、船家等。
2. 学生根据角色特点,设计台词和动作。
3. 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
七、小组讨论(10分钟)活动名称:探讨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故事道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024年刻舟求剑教案三篇_2
2024年刻舟求剑教案三篇刻舟求剑教案篇1小学语文教案《刻舟求剑》一教学目标1. 能正确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语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具贴图、生词卡片教学方法品词品读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教学步骤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刻舟求剑”。
师边书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正音。
4.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
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
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
)5.看图,再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
(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6.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四人小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师提问。
可能提出的问题:①“船舷”是指什么地方?②“催”是什么意思?③那个人为什么会捞不到剑呢?7.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同学们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学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一起弄懂它们。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局1.学习第一自然段:①齐读本段。
②学习“宝剑”一词:结合“剑”字的“u”旁理解词意。
③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
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的。
(移动“宝剑”,演示掉进江里的情景〕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④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
2.学习第二自然段: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教案标题:刻舟求剑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刻舟求剑”寓言的含义和背景。
2. 掌握“刻舟求剑”寓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通过反思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提问等形式引入“刻舟求剑”这个寓言,让学生了解寓言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内容:2. 解释“刻舟求剑”寓言的典故和背景,讲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教训。
3. 分组讨论学生对“刻舟求剑”这一寓言的理解与思考,并记录下学生的意见和观点。
4. 引导学生反思和探究“刻舟求剑”寓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
5. 鼓励学生参考自身经历或实际案例,提出刻舟求剑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中的实际应用方法。
活动设计:6. 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或挑战,并使用刻舟求剑的思维解决方案。
7. 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和评价。
8.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刻舟求剑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结和评价:9. 整理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总结出“刻舟求剑”的核心思想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10. 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他们是否掌握了“刻舟求剑”这一寓言的含义及其应用。
11. 对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并提供指导性意见以促进进一步学习。
拓展活动:12. 鼓励学生寻找其他寓言或谚语,尝试分析和应用它们。
13.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寻找更多与“刻舟求剑”相似的案例,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教具和材料:- 图片、视频或其他媒体资源,用于引入活动- 纸张和笔,用于学生记录和讨论的过程- 小组活动的指导问题和评价标准的表格- 学生自行寻找的案例和材料以上是一个关于“刻舟求剑教案”的简要示范,具体教案编写可能需要根据你所教授的教育阶段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细化。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2. 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
3. 故事中道理的感悟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
2. 对故事中道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刻舟求剑》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刻舟求剑》的背景介绍、解析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刻舟求剑》原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总结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深入分析故事中的道理。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故事中的文言文难点进行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道理,联系实际生活。
5. 课堂练习(1)学生翻译文言文,巩固学习成果。
(2)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延伸学习。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3)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拓展学生思维。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练习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语文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语文刻舟求剑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刻舟求剑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领会“刻舟求剑”的寓意,理解这一典故所要表达的中华民族传统智慧。
同时,能够通过该典故的讲解,引发学生对于目标的思考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讲解典故“刻舟求剑”的来历和内涵。
2.通过讲解和分析,在学生中引发对于典故的思考和讨论。
3.引导学生应用“刻舟求剑”的寓意,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典故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这一典故的好奇心。
通过导入的形式,引导学生对于典故的预期,营造课堂氛围。
2.讲解“刻舟求剑”:通过课件、图片或故事配以形式等方式,向学生讲解典故“刻舟求剑”的来历、内涵和寓意,使学生对典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深入分析: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刻舟求剑”的内涵和寓意进行深入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对这一典故的理解和领会。
4.情境模拟:设计一个情境模拟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其中体会“刻舟求剑”的含义,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
5.学生讨论: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典故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鼓励他们在团队中交流和分享想法。
6.作业布置: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或者课下对典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解、分析、情境模拟和讨论。
这些方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典故的内涵。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等手段,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学习和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成果: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刻舟求剑”有一个深入的认识,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应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对语文教学设计-刻舟求剑的基本设想,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寓意。
(2)通过分析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的道理。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改进、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分享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
(2)分析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内容。
(2)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标注和思考。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故事中的寓意,分享各自的理解。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对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讲解故事中的寓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巩固:(1)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和寓意。
2. 运用课文中的道理,举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未达成的目标进行改进。
2. 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寓意。
(2)学生能够通过故事,理解并掌握“刻舟求剑”的成语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故事的寓意和成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生学会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
(2)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刻舟求剑”的成语意义。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故事背后寓意深入理解。
(2)学生对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故事背景。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意义。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刻舟求剑》的故事。
(2)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了解“刻舟求剑”的成语意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探讨故事的寓意和成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故事内容和成语意义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教师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并解释成语的意义。
2. 学生运用“刻舟求剑”成语,写一段话,描述一个生活中的场景。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故事背后的寓意。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理解成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刻舟求剑》故事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成语卡片。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故事背景。
2. 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
3、引导学生理解“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刻舟求剑者的错误所在。
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教学难点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讲述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一个寓言故事,叫做《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3、学习生字新词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舟”“坠”“遽”“契”等。
(三)精读课文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发言。
3、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有一个人乘船过江,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江里,他不着急去捞剑,而是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等船靠岸了,才沿着记号去捞剑,结果自然是找不到剑。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和语气。
引导学生思考:那个人为什么要刻舟求剑?他的想法和做法对吗?为什么?(四)深入理解1、组织学生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归纳: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用固定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刻舟求剑的人或事。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简单介绍一下故事内容和蕴含的道理。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积累知识。
(六)总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生字新词、故事内容和蕴含的道理。
2、布置作业:把《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写一篇读后感。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讲述这个故事,并在生活中避免类似的错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故事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如“舟”“坠”“求”等。
2、难点(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初步感知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者讲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
例如:展示一张一个人在船上刻记号的图片,然后问学生:“你们猜猜这个人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2、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尝试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字词讲解(1)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如“舟”(船)、“坠”(掉落)、“求”(寻找)等。
(2)结合字词,让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4、理解课文(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分组讨论:这个人为什么找不到剑?引导学生从剑的位置已经改变,而这个人却还按照原来的记号去找剑这一角度进行思考。
5、揭示道理(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凭主观想法去做事情。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身边有没有类似“刻舟求剑”的人或事。
6、拓展延伸(1)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人没有按照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他应该怎么做才能找到剑?(2)介绍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让学生课后阅读。
7、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字词、故事内容和道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思考、多观察。
8、布置作业(1)把“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024年刻舟求剑教案五篇
2024年刻舟求剑教案五篇刻舟求剑教案篇1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教学方法;讲读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二、作家、作品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
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
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
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导阅读,了解文意1、字音、字形履(lǚ)遂(suì)宁(nìng)度(duó量长短dù量好的尺码)2、通假字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指导复述课文1、__言简意赅,下面就请同桌合作,根据课后的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试着复述。
2、找同学复述课文,注意应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复述,不要求跟课文完全一致。
《刻舟求剑》的教案
《刻舟求剑》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领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懂得变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道理。
3. 案例分析法:以《刻舟求剑》为例,分析故事中的辩证法思想。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刻舟求剑》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讨论话题:关于故事中道理的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刻舟求剑》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1.2 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刻舟求剑》原文,理解故事内容。
2.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故事中的人物情感。
3. 课堂讲解3.1 讲解《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
4. 分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中道理的理解。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5. 案例分析5.1 以《刻舟求剑》为例,分析故事中的辩证法思想。
5.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理。
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古文阅读的兴趣。
7. 课后作业7.1 学生抄写《刻舟求剑》原文,加强记忆。
六、教学拓展6.1 对比《刻舟求剑》与其他寓言故事,分析它们的异同。
6.2 推荐阅读其他含有辩证法思想的古代文学作品,如《孟子》、《庄子》等。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把握故事的主题思想。
(2)能够领悟到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珍惜资源,发挥潜能。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与把握。
2. 故事中道理的感悟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实词、虚词的理解。
2. 故事背景的了解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故事文本、图片、动画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刻舟求剑》动画片段,引起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概述故事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难题。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探讨故事中剑掉入江中后的求剑方法是否正确。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得出结论。
4. 感悟道理:(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故事,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5. 课堂小结:(2)强调珍惜资源、发挥潜能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知识点。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故事中的道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教师也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故事中道理的感悟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开展以“珍惜资源,发挥潜能”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把握主要角色和事件。
(2)学会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其运用。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色及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
(2)学会通过成语故事,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教导学生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主要角色的把握。
2. 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其运用。
3.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色及其寓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
2. 通过对成语故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相关资料卡片3. 课堂讨论稿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成语“刻舟求剑”,引导学生思考其含义。
(2)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结合资料卡片,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色及其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其运用。
(2)解析故事中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
5. 实践演练:(1)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运用成语“刻舟求剑”。
(2)学生展示演练成果,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故事情节和成语含义。
(2)收集其他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了解其寓意,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懂得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墨守成规。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刻舟求剑”的寓意。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分析“刻舟求剑”的寓意。
(2)引导学生懂得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墨守成规。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写一篇关于“刻舟求剑”寓意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境,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教案一:
目标:通过“刻舟求剑”这个典故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典故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
1. 引入: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个实际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何要“刻舟求剑”,启发学生了解问题的本质。
2. 基础知识:对“刻舟求剑”这个典故进行讲解,包括典故的来历、故事的具体内容和其背后蕴含的哲理。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典故中的逻辑漏洞,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避免或解决类似的问题。
4. 课堂活动:设计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呈现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
5. 反思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就如何运用典故中的思维模式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进行反思。
教案二:
目标:通过讲解“刻舟求剑”这个典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
1. 引入:通过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引发学生注意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思考的元素,并导入“刻舟求剑”的典故。
2. 基础知识:简要讲解“刻舟求剑”的典故,包括故事的背景、故事的内容以及典故中蕴含的哲理。
3. 分析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典故中的问题,及为什么主人公会将剑刻在船上。
同时,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主人公的行动,解决类似问题。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刻舟
求剑”的思维模式,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一起分享彼此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6. 总结回顾: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刻舟求剑”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
春北京版语文四下《刻舟求剑》word教案
一、说教材剖析《刻舟求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刻舟求剑》讲的是古时候一个耕田人,有时获得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此后他丢掉锄头,成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获得野兔,地也荒了。
经过学习要让学生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有时的事情、那个耕田人“白捡”到野兔后“喜洋洋”的心情和期望每日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懂得不要把一件有时发生的事情,当作是会不停发生的事情,对不测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二、讲课时目标1.认识《刻舟求剑》里的 6个生字。
会写 5个字。
2.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
能看图复述故事。
3.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懂得不可以把一件有时发生的事情,当作是会不停发生的事情,对不测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懂得不劳而获是一种想象。
三、说教课想法;在本课教课中我努力表现四点想法:字词教课扎实有效; 情境对话领悟寓意; 复述故事内化语言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先谈谈字词教课扎实有效。
本课中要认识的只有6个生字,且字形都较简单,很好记,读音上只有“窜”“撞”“桩”相对难读一些,所以我采纳了随文识字的方法。
在检查学生通读课文的状况时随机融进字词教课。
词语的理解依据各词语的特色采纳看动画说话理解( 如:窜出来、刻舟求剑) ,情境理解 ( 如:喜洋洋、此后) ,看图理解 ( 如:锄头) 等多种方法帮助理解。
寓意的领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我主要采纳让学生议论耕田人的希望能不可以实现来领会事件发生的有时性,再创建社交情境,师生模拟对话。
师演耕田人,指引学生说出希望对耕田人说的话,以此来达到对寓意的领悟理解。
为了降低复述的难度,我为学生供给了故事中的一些要点词语、插图和句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择一种帮助进行复述练习,表现了“不一样学生不一样要求”。
最后是拓展认识其余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实现“教课不该限制在讲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教材分析
《守株待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守株待兔》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
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二、说课时目标
1.认识《守株待兔》里的6个生字。
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看图复述故事。
3.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懂得不能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懂得不劳而获是一种幻想。
三、说教学想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四点想法:字词教学扎实有效;情境对话领会寓意;复述故事内化语言;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先说说字词教学扎实有效。
本课中要认识的只有6个生字,且字形都较简单,很好记,读音上只有“窜”“撞”“桩”相对难读一些,因此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办法。
在检查学生通读课文的情况时随机融进字词教学。
词语的理解根据各词语的特点采用看动画说话理解(如:窜出来、守株待兔),情境理解(如:乐滋滋、从此),看图理解(如:锄头 )等多种方法帮助理解。
寓意的领会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讨论种田人的希望能不能实现来体会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再创设交际情境,师生模拟对话。
师演种田人,引导学生说出希望对种田人说的话,以此来达到对寓意的领会理解。
为了降低复述的难度,我为学生提供了故事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插图和句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一种帮助进行复述练习,体现了“不同学生不同要求”。
最后是拓展了解其他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实现“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一)动画导入,初步感知
1.播放动画,要求:仔细看,认真听,等会儿要出题考大家的。
2.故事的题目是什么?板书课题:守株待兔。
教学生字:“守”,范写“守”。
3.猜一猜题目意思。
随机引导理解“株”,教学“树桩”。
【动画导入既能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最快的了解故事大意,还能帮助初步理解“守株待兔”的表面意思。
】
(二)通读课文,读懂读好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努力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理解。
A.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学习词语:窜出来、撞。
重点理解“窜出来”:
(1)“窜”是什么偏旁?穴字头表示跟洞穴有关。
“窜”愿意是指老鼠受到惊吓逃窜到洞里。
(2)课文中说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是什么样子呀?我们跟着种田人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演示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的动画)你们注意看。
a.这只野兔怎么样的从树林里跑出来?
b.猜一猜:当时可能发生什么事了?
c.小结:像刚才大家说的那样,飞快地、很紧张、很慌乱地跑就是“窜”。
【让学生在看动画的过程中,理解词语,在语言的表达训练中,内化语言。
同时在朗读中,在说话中,在情境中学字词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是最有效的。
】
2.自由读。
3.齐读。
B.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
”
(1)引导抓“急忙、白捡、又肥又大”读好句子。
重点理解:“白捡”从这句话中的哪儿也可以看出是白捡(板书:白捡)(没花一点儿力气不费吹灰之力。
)
小结:没花一点力气,就得到了又肥又大的野兔,就叫——白捡,也叫——板书:“不劳而获”)
(2)指导朗读:面对这样意外的收获,面对这不劳而获,种田人的心情怎样?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乐滋滋。
)“乐滋滋”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带着高兴的神情一起乐滋滋的读一读这句话吧。
【在朗读中感受词语的意思,在表演中体会词语的情趣。
沟通课内外拓展积累语言。
】
2.这个乐滋滋的种田人还有一个更美的想法呢。
课件出示句子:“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
(1)指导朗读。
(读时强调‘每天’)
(2)引导感悟:你觉得种田人的希望能实现吗?(不会)也许几十天以后会再次发生,也许几十年以后会再发生,也许永远都不会再发生。
就算会发生,也不可能都在同一个地点。
像这样不经常的,很少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意外、偶尔、偶然。
) 【在讨论中,在点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偶然性”,为寓意的领会做好铺垫。
】
C.第三自然段
1.这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可是那个种田人是怎么做的?请大家默读课文,读完之后划出有关语句。
注意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2.课件出示句子: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1)齐读句子。
学习词语:从此、锄头。
理解“从此”:是指从什么时候起,他就丢下了锄头?
看图理解“锄头”。
(2)从此,他丢下了锄头再也不干活了。
谁再来读这句话?体会“整天”。
齐读句子。
3.同学们,你们瞧!种田人丢下了锄头,他呀,不干活了。
当别人在地里浇水施肥时,他在守株待兔;别人在地里拔草捉虫时,他在守株待兔;当别人的庄稼大丰收的时候,他还在——?(生接:守株待兔。
)
【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种田人的希望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
4.他守株待兔的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1)这个种田人野兔没有等着,庄稼却全完了,也就是说什么也没有“获”,用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出示词语,认读:一无所获,一无所得。
(2)如果说连毫毛这样细小轻微的东西都没有收获,这又可以叫做——出示词语,认读:毫无所获、毫无所得。
【引导从事件的结果中体会想要不劳而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
】
(三)齐读全文,总结寓意
1.齐读全文
2.想象说话:课文学完了,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些什么?出示句式:我想对种田人说:
(创设交际情境,师生模拟对话。
师演种田人)
3.小结:同学们你们这么一说我知道了,这件事情是偶然发生的,要想有收获,不能靠运气。
我呀,现在就扛起锄头,下地干活去。
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
也希望你们把我的事讲给别人听,让他们可千万别学我呀!
【在情境表演中,引导学生把领会到的寓意以劝告种田人的形式表达出来。
由于是给别人以劝告,学生说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效果较好。
】
(四)复述故事,积累语言
1.可以借助课件上的三幅插图和关键词语复述,也可以根据课件上的句式简要复述。
2.学生自由准备。
3.指名复述。
4.同桌复述。
【为学生提供故事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插图和句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一种形式帮助进行复述练习,体现了“不同学生不同要求”,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积累内化
了语言。
】
(五)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像守株待兔这样通过一个故事说明道理的文章,我们称它为——寓言。
(板书:寓言)我们中国流传着许多寓言故事。
(课件出示图片)你们瞧,这是什么故事?(课件出示,认读:刻舟求剑、亡羊补牢、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2.推荐阅读《伊索寓言》《中华寓言故事》等书,准备召开寓言故事会。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帮助学生拓展了解其他寓言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实现了“教学不局限在课堂”。
】
(六)观察分析,指导书写
1.出示“丢、此、桩、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此。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写字教学永远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应在课堂上保证写字时间,保证书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