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的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体会

胆囊结石的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体会
胆囊结石的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体会

胆囊结石的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体会

【关键词】微创手术;开腹胆囊切除术;胆囊结石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营养结构的不断改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也增加明显,甚至6%~20%胆囊结石可进入胆总管从而成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如若不能及时治疗,将给患者的预后造成更大的不便[1]。因此,为探讨胆囊结石的不同手术方法的方法及疗效,对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55例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确诊胆囊结石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1例,女34例,年龄49~82岁,平均(63.7±8.16)岁。其中对照组35例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试验组40例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排除非手术因素干扰。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即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并行t 管引流术。试验组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即患者全麻后,采用经右肋缘下或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切口长度2~5 cm。常规进入腹腔后先行粘连分离,再行小范围探查,在切口下方内侧用纱布垫塞入,分开胆囊与周围组织,使calot三角及胆囊暴露,直视下分离出胆

胆结石手术方案

目前三镜联合(是指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3种内镜相互配合,优势互补,通过一系列序贯诊疗方案,微创治疗胆系结石)是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手段。 但是在不同医院、不同医生对这三种镜子的选择组合是不一样的,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案。 1、十二指肠镜+腹腔镜, 2、腹腔镜+胆道镜, 3、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 那么,哪个是首先方案呢?1还是2或3?我们知道每个手术都是有其手术适应证的,最符合适应证的就是首先方案,下面我们看看这三个方案各自的手术适应证是什么? 1、十二指肠镜+腹腔镜:适用于合并胆囊结石无胆管狭窄的肝外胆管结石者。治疗分两阶段:首先应用十二指肠镜取石治疗, 包括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断,Oddi括约肌切开(EST),十二指肠乳头扩张,碎石网篮碎石,取石网篮、取石气囊等多种方式取石,内置鼻胆管(ENBD)引流等综合处置,取石成功后2-3天如患者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均采用三孔法,使疾病彻底治愈。 如在应用十二指肠镜处理胆总管结石时出现了急性胰腺炎、十二指肠穿孔等并发症,则先经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行LC。该方案不仅保持了胆道系统的完整性,而且将复杂手术分为两步进行,降低了手术的难度,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2、腹腔镜+胆道镜:适用于内镜取石失败、ENBD 失败者,或术中可疑有肝内外胆管结石残留的,并且胆总管扩张直径大于1.2cm的病人。如果胆总管无扩

张或胆总管纤细者,则行开腹手术。治疗过程:应用腹腔镜探查胆总管,均采用四孔法;联合应用4 种方法取净结石(器械直接取石、水冲法取石、胆道镜取石、术中液电碎石) ;经胆道镜检查后,留置T管引流。 术后8~10天经T管造影,如无结石残留,3周后拔除T 管。该方案虽术后住院时间稍长,但较开腹手术相比,仍然保留着微创治疗的优势:手术成功率高,术后疼痛轻,胃肠道功能恢复快。 3、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三镜方案:适用于十二指肠镜取石失败但能完成ENBD治疗,并且胆总管扩张直径大于1.2cm的病人。如果胆总管无扩张或胆总管纤细者,则行开腹手术。治疗过程。 (1)内镜治疗阶段:ERCP成功后,若确定经内镜取出胆管内结石困难,即行有效的ENBD导管引流治疗。 (2)腹腔镜治疗阶段:病情稳定1~2天后,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净胆管结石, 均采用四孔法,然后经胆道镜检查证实无结石残留,胆总管内留置ENBD导管,一期缝合胆总管切开处。 (3)术后处理:术后4~5天经ENBD导管造影,若无异常即可拔除导管。该方案达到了三种微创技术的最佳组合,使微创治疗效果产生质的飞跃。它先经内镜留置ENBD导管,降低胆道压力,缓解全身情况;腹腔镜术中胆总管内留置ENBD 导管,一期缝合胆管切口,保持了胆道系统的完整性和正常的生理功能; 术后以ENBD导管代替T管的支撑引流作用,避免了放置T管的相关并发症,使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此外还需了解的几个问题: 1、治疗胆总管结石首选十二指肠镜还是腹腔镜联合胆道镜?

中医处方胆结石方

中医处方(一) 【辨证】肝胆湿热郁结,横逆中土。 【治法】利胆排石,益脾止痛。 【方名】胆道排石汤。 【组成】柴胡9克,太子参15克,白芍15克,金钱草30克,郁金草12克,蒲黄6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中医处方(二) 【辨证】湿热内蕴,积久成石。 【治法】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方名】利胆排石汤。 【组成】制大黄9克,枳实9克,虎杖15克,郁金15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中医处方(三) 【辨证】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名】舒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枳实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虎杖根30克,银花30克,生大黄12克,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2克,元胡10克,白芍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谢新建方 中医处方(四) 【辨证】肝气郁结,木郁化火。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化滞,利胆排石。 【方名】清胆化石汤。 【组成】柴胡6克,鹅不食草15克,延胡6克,金钱草15克,金铃子10克,黄芩9克,郁金6克,通草3克,蒲公英12克,北茵陈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翁恭方。 中医处方(五)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方名】疏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实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培生方。 中医处方(六) 【辨证】肝胆气郁,湿热蕴结。 【治法】舒肝解毒化石,胆结石秘方。 【方名】舒肝解毒汤。

胆结石的药物治疗法

胆结石的中药治疗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每天准备中等大小的苹果十个,或苹果汁一千二百公克。将苹果打成汁,一般而言,大约一磅苹果可以打成一杯左右的汁,十个苹果差不多四杯。如果嫌打汁麻烦,可以用纯果汁,如美国进口的罐装或瓶装苹果原汁。 2。每天分早,中,晚及睡前四次饮用,最好在饭前或两餐间,而不要当作饭后饮料,否则无效。喝苹果汁时,每天的饮食一如平常,不必有特别限制。 3。上述疗法连续喝五天,每天四杯,一杯约二百五十西西。 4。第六天停饮苹果汁,也不吃晚餐,到下午六至八时左右,各吃一至二茶匙泻盐(硫酸镁,西药房有售),溶于二百五十西西的冷开水或温开水中,趁空腹时喝下。 5。第六天晚上十时左右,取中等大小的新鲜柠檬一至二个,压汁半杯,加入半杯橄榄油(约一百二十五西西),混匀后空腹服下。服用后请务必右侧躺卧,并且在胆囊部位做局部的热敷,可用热毛巾或电毯热敷,特别是胆囊,胆管处。有练功者可感觉局部有膨胀之情形,即在排胆结石出胆管。

6。第七天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下一大杯冷开水,有便意后即上厕所,最好使用便盆以利检视。在正常情况下,应该可以排出翡翠色的大小胆结石颗粒,大的如姆指,小者如砂粒,多则十几二十颗,少则数颗不等。如果排出的结石多,颗粒大,则大便会有不舒服的感觉,那也没有关系,通常休息一两天后就可以好转。 如果曾经得胆囊结石,但已割除或用此法排过结石者,隔一段时间均应再做一次,以预防结石积聚过多而受苦。 备注: (1)可用麻油或沙拉油替代- 。橄榄油现在台湾已容易买到,但药房中卖的多是保护皮肤,化妆或工业用品,不能食用,须要注意分别,切不可混用万一实在买不到,也可以用麻油或沙拉油替代。 (2)其次是泻盐(硫酸镁),效用大而价格便宜,目前很多西药房中均有售,请注意份量,不宜过多,以免产生副作用,也不可过少,否则无效,仍以一至二茶匙为宜。 (3)也许其他泻药也可代替泻盐,如用中药的三黄泻心汤,以科学中药型式为佳,惟用量要注意。 (4)值得注意的是,结石排出后胃口会变好,此时切忌立刻大吃大喝,尤其不宜再大吃荤食,才不致重蹈覆辙又伤了肠胃。 饮食疗法虽然能够缓解症状,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的症状问题,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分析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深入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并征得其同意后,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治疗,观察组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对比两组的各项手术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肛门排气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率及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借鉴。 标签: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道镜 胆囊结石是临床上发生率比较高的一类疾病,从过往临床实践分析对比来看,该疾病的发病率近几年有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临床上关于其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结合已有的临床研究资料来看,有接近20%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1]。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看,不同治疗方法的最终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异;基于此,为进一步提高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就将以实际病例对比的方式为研究切入点,深入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在该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1.15±4.12)岁,平均病程(196.41±33.15)个月,所有患者经B超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证实确诊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并征得患者本人的同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手术,即在开腹行胆囊切除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4~5周再行T管造影,如果造影结果显示开腹行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后患者胆总管下端通畅,且经过观察未发现有结石残余的情况,则可将T管拔除[2]。观察组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即对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然后使用超声刀结扎胆囊动脉后电凝切断,显露肝十二指肠韧带,切开胆总管前腹膜,然后用切开器将胆总管切开并将内部的胆汁吸出,用分离钳夹出胆总管内的结石。上述操作完成之后,再从患者锁骨中线穿刺孔插入3.7 mm 的胆道镜,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仪器为日本OLYM-PUS CHF-XP20胆道镜,对患

何种胆石症适合手术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c2231213.html, 何种胆石症适合手术治疗 作者:吴浩荣 来源:《现代养生》2006年第06期 胆汁中97%是水,其他成分主要有胆汁酸与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无机盐(钙)等。胆固醇不溶于水而只溶于胆汁,如果胆汁中胆固醇含量高或其他成分不足,这时易形成胆固醇结石。如果胆色素在肝内未与葡萄醛酸结合,或由于胆道细菌感染时,细菌破坏了这种结合胆红素,胆色素与钙就会形成胆色素结石(泥砂样结石)。混合性结石由胆色素、胆固醇、钙等多种成分混合组成。根据其所含成分的比例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混合性结石约60%发生在胆囊内,40%在胆管内。 胆囊结石是综合因素所致。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3。 造成胆囊结石的可能因素有: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有某种遗传基因的人群和家庭易患结石,在医院收治的病人常有一家几代人或同代人中都患有胆结石。2.肝硬化或肝病。3.糖尿病。4.胆道蛔虫症。5.先天性胆管扩张症。6.溶血病。 胆囊结石如何治疗? 胆囊结石患者首先选择的不是开刀,而是药物治疗。但也有许多人经过5~10年的药物治疗,结石仍然有不断增大的现象,最后还应选择手术治疗。 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 1.有典型的胆绞痛频繁发作史者。右上腹痛反复发作,腹痛以半夜发作为主,持续2~3 个小时后自行缓解。或食油腻食物后等诱发疼痛者,属于典型的胆绞痛,开始时发作间隔期较长,以后频繁发作。 2.胆囊内多发性小结石,有合并胰腺炎发作者。 3.胆囊结石为10~13毫米,易造成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者。 4.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者。 5.胆囊结石病史达10年以上或胆石大小在2厘米以上者。 6.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患者。 7.糖尿病患有胆囊结石者。

中医药治疗胆结石100例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胆结石10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6-06-08T15:14:07.56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作者:单国君 [导读] 探讨中医药治疗胆结石100例临床观察。 黑龙江省庆安县中医院黑龙江庆安 1524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胆结石100例临床观察。方法:我院自2014年1月~2014年10月共收治200例胆结石患者,将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鹅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患者以利胆排石汤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4%,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药治疗胆结石优势明显,并且不良反应小,在疾病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治方法,治疗更有针对性,可以更好的发挥中药作用,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关键词】胆结石;中医药;治疗;临床观察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100 cases of gallstone treated by Chinese Medicine Shan Guojun (Qing'an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ilongjiang,Qing'an 152400,Heilongjiang)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100 cases of gallston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October 2014 were treated 2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allstones,the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visiting sequen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10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henodeoxycholic acid treatment observed group of patients to Lidan Paishi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4%,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gallstone has obvious advantages,and little adverse reaction,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isease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treatment is more targeted,can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Key words]gallsto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eatment;clinical observation 胆结石是人体胆道内形成凝结物,为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以往治疗该疾病多采用手术切除胆囊,但是会对患者的消化功能造成较大影响。胆结石属于中医的“黄疸”、“肝胀”、“胆胀”的范畴,中医对于该病的治疗历史比较悠久,且有一定优势。为了进一步对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进行研究探讨,笔者对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00例胆结石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4年1月~2014年10月共收治200例胆结石患者,将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00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为21~73岁,平均年龄为(50.4±6.4)岁;结石直径为7~15mm;结石部位:胆囊结结石51例,胆总管结石35例,肝内胆管结石14例。观察组100例患者,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为20~78岁,平均年龄为(51.1±7.2)岁;结石直径为8~15mm;结石部位:胆囊结结石48例,胆总管结石34例,肝内胆管结石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不具备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鹅去氧胆酸治疗,口服,剂量为15mg/(kg.d),一天3次,持续7天。 观察组患者以利胆排石汤治疗,方剂构成为:公英50g、茵陈50g、金钱草50g、姜黄25g、木香25g、元胡20g、枳壳20g、白芍10g、大黄10g、甘草6g、连翘15g。水煎取汁2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持续7天。 1.3疗效评价 以参考文献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2]:治愈:体征、症状积分降低95%以上,经影像学检查正常;显效:体征、症状积分降低71%~95%,经影像学检查正常;有效:体征、症状积分降低30%~70%,经影像学检查符合显效标准;无效:体征、正黄积分减少30%以上,经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小组人数。 1.4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以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对计数资料以x2进行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x±s的形式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均得到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症状体征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如表1所示。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胆胀(结石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又根据其内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 一、诊断 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莫菲氏征阳性,波阿氏征阳性。 4.检查 (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化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升高,GPT、转肽酶、胆红素均升高,尤其是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提示梗阻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

胆结石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胆结石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作为结石形成的一般规律,它们具有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基本 过程。其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首先,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 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 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粘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胆囊排空受损害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饮食调控是防止胆石症、胆囊癌发生的最理想预防方法。预防胆结石应注意饮食调节,膳食要多样,此外,生冷、油腻、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及烈酒等易助湿生热,使胆汁淤积,也应该少食。 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鱼类及海产类食物则有助于清胆利湿、溶解 结石,应该多吃。 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按时吃早餐、避免发胖、减少妊 娠次数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每晚喝一杯牛奶或早餐进食一个煎鸡蛋,可以使胆囊 定时收缩,排空,减少胆汁在胆囊中的停留时间。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坚果的摄取似乎能降低患胆结石的危险。健康饮食的脂肪来源, 有大部分是来自于坚果类。 1.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形成胆囊结石的主要机理是胆汁理化成分的改变,胆汁酸池的缩小和胆固醇浓度的升高。通过实验发现予口服鹅去氧胆酸后,胆汁酸池便能 扩大,肝脏分泌胆固醇减少,从而可使胆囊内胆汁中胆固醇转为非饱和状态,胆囊内胆固 醇结石有可能得到溶解消失。1972年Danjinger首先应用鹅去氧胆酸成功地使4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溶解消失。但此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如谷丙转氨酶有升高等,并可刺激 结肠引起腹泻。 2.接触溶石经PTC注入辛酸甘油单酯等药物溶石 3.体外冲击波震波碎石ESWL : 1984年Lauerbwch首先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胆石症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lithotripsy,简称ESWL。常用的震波碎石机为EDAP LT-01型,该机由镶嵌在一个抛物面圆盘上的320枚压电晶体,同步发出震波,形成宽4mm、长 75mm的聚集区,声压为9×107PZ。一般采用1.25~2.5次/sec的冲击频率,100%的治疗 功率,历时60~75分钟,胆囊内结石便可粉碎。此外,还采用B型超声实时成象,对结 石定位,并监控碎石的过程。 4.体内接触碎石经胆道镜置入液电碎石机、激光等能源接触碎石 5.经内镜微创手术取石碎石 6.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

中医治疗胆结石方法

中医治疗胆结石方法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治疗胆石症中医验方三款。 1、金钱开郁汤: 取金钱草30克,柴胡、白芍、枳壳、海螵蛸、浙贝母各10克,郁金6克,甘草3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一个月为一疗程。 此方具有疏肝利胆、化石排石、和胃抑酸的功效,适合有泛酸、嗳气症状的色素性胆结石、胆固醇胆结石和混合性胆结石患者使用。 2、三金排石汤 取大黄、柴胡、黄芩各9克,枳壳、乌梅、鸡内金各10克,茵陈20克,金钱草50克,郁金15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10天为一疗程(用药一个疗程后应停药5天),一般用药3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郁金、柴胡、枳壳具有疏肝、理气、止痛的功效;金钱草、茵陈具有清肝利胆的功效;大黄具有清热、攻下、排石的功效;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乌梅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鸡内金具有消食积、健脾胃的功效。诸药共奏清肝利胆、排石解毒、生津止渴之功,适合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状的胆结石患者使用。 3、利胆排石汤 取柴胡、黄芩、五灵脂、三棱、大黄、黄连、赤芍、白芍、元明粉(冲服)各10克,木香、枳实各15克,金钱草50克,海金沙20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15天为一疗程(用药一个疗程后应停药3~5天),一般用药两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柴胡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木香、郁金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三棱、赤芍、白芍、五灵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枳实具有消痞散结的功效;大黄、黄连、黄芩、元明粉具有泻

热通腑的功效;金钱草、海金沙具有利胆排石的功效。诸药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利胆排石之功,适合病程较长、有瘀血内停症状的胆结石患者使用。

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的体会

2010年2月第17卷第6期 中医中药 中国当代医药CHINA MODERN MEDICINE 胆结石包括胆囊结石、胆道结石,即胆系结石。多由于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胆道湿热、胆道阻塞而致排泄不畅,积结成石,阴滞气机。呈右上腹剧烈绞痛拒按,痛时牵引背部与剑突下等处有明显自痛和压痛。分为三型:气郁型、湿热型、瘀阻型。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中说:“……谓恒有胆石阻塞胆囊之口,若尿道之有淋石也。硝石、矾石并用,则胆石可消。”胆结石的治疗多从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祛瘀排石着手[1]。1病因病机1.1肝郁气滞 肝喜条达,胆为中清之俯,若情志不遂,肝胆气郁,肝失条达,胆失疏泄,胆汁排泄失常,瘀积成石。1.2湿热阻滞 饮食不节,脾虚湿盛或外感湿热,郁而化热;或感受湿热,阻于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阻于肌肤,发为黄疸,胆火过盛,致胆汁凝结成石。正如《素问·六节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 1.3胆道阻塞 由于蛔虫残体留于胆道,或由于结石日久不下,与肉相连,导致气滞血瘀,胆道阻塞。 2辨证论治2.1药物 2.1.1气郁型(静止型)主证:右胁肋绞痛,常有口苦,咽干, 头昏,食欲不振,嗳气,舌苔薄黄,脉弦。治法:疏肝理气,清热除湿,散结排石。方药:柴胡12g ,枳壳12g ,青皮15g ,郁金15g ,延胡索12g ,白芍12g ,木香12g ,茵陈40g ,黄芩18g ,金钱草50g ,昆布12g ,海藻12g ,槟榔12g ,鸡内金15g ,牛膝12g ,桃仁12g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本型以肝郁气滞为主,兼见肝胆湿热,故以疏肝理气为主,清热散结为辅,方中柴胡、枳壳、青皮、郁金、白芍、木香疏肝理气止痛,茵陈、黄芩、金钱草清热除湿,昆布、海藻、槟榔、鸡内金散结排石,牛膝、桃仁散郁久之瘀,桃仁还通大便以利结石排出。湿重见胸闷、苔厚等,上方去芍药加白术、白蔻、厚朴以除湿。 2.1.2湿热型(急性发作型)主证:胁痛多为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拒按、痛时牵引肩背部及剑下、口苦、咽干、畏寒发热、身目发黄、尿黄、便秘、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治法:清热除湿、疏肝理气、散结排石。方药:茵陈60g ,金钱草60g ,黄芩 19g ,银花30g ,连翘30g ,桅子15g ,川楝15g ,柴胡12g , 郁金12g ,木香12g ,昆布15g ,海藻15g ,鸡内金18g 。 本型急性发作以湿热为主,故治疗以清热除湿为主,疏肝理气为辅。方中茵陈、金钱草、黄芩、桅子、银花、连翘清热除湿,川楝、柴胡、郁金、木香疏肝理气,昆布、海藻、鸡内金散结排石。若肝火盛加龙胆草、夏枯草。 2.1.3瘀阻型主证:有蛔虫史或结石久不去者,证见右胁疼 痛如针刺,拒按,有时牵引右肩背部及剑下,口苦、咽干、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治法:活血通络,行气除湿,散结排石。方药:三棱12g ,莪术12g ,赤芍15g ,桃仁12g ,益母草30g ,牛膝12g ,茵陈60g ,金钱草60g ,柴胡12g ,木香12g ,青皮 12g ,昆布15g ,海藻15g ,鸡内金15g 。 本型以瘀血为主,故治疗以活血行血为主,除湿散结为辅,方中三棱、莪术、赤芍、桃仁、益母草、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木香、青皮疏肝理气,茵陈、金钱草清热除湿,昆布、海藻、鸡内金散结排石。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延胡索。2.2针灸 2.2.1体针治法:取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为主,手足阳明 经为辅,针刺用泻法。处方:阳陵泉、胆俞、期门、日月、中脘、足三里。 方中阳陵泉、胆俞、日月、期门可疏肝利胆。中脘、足三里清热除湿,通导俯气。如恶心、呕吐甚者加内关,寒热往来加支沟、外关,上腹阵痛加梁门。 2.2.2耳针治法:用王不留行籽埋耳穴,每日自按5~10次,每次按压约5s ,2d 换1次埋药。处方:肝、胆、交感、神门、肾 上腺、皮质下、内分泌。 肝、胆疏肝利胆,交感、神门、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调节肝胆气机,使胆汁正常分泌排泄,胆石排出。王不留行通经活络,通过经络作用于肝胆,胆石得以通下,导便后可加脾、胃、十二指肠[2-3]。3总结 在运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加减药物、穴位。于就诊的第 4天开始导便,在各方中加入大黄9g (后下)、芒硝9g (分3次冲服)。每7天总攻1次,各方中大黄、芒硝各改为30g ,服法同前,嘱患者将药3次煎好合在一起带到医院来,分3服次,半小时服1次,服完药后半小时口服50%硫酸镁40ml 。 医者密切观察病情,若出现虚脱,应停止服药,针刺关元,灸神厥,按压人中等。根据临床观察体验,用中药、针刺、耳穴埋王不留行治疗胆结石疗效显著。特别是湿热(急性发作)型效果更佳,气郁(静止)型和瘀阻型次之。临床上可根据病员体 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的体会 雷光辉,罗显波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资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资阳 641300) [摘要]归纳胆结石各种中医治疗方法,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吸取各家之长,用中药配合针灸、王不留行埋耳穴以 治疗胆结石。 [关键词]胆结石;中医治疗;分型 [中图分类号]R9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2(c )-086-02 86

小切口手术治疗胆囊结石50例分析

小切口手术治疗胆囊结石50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20T16:17:00.0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2期作者:马小国马孝荣马清[导读] 甘肃省广河县人民医院外科对于胆囊结石患者,采取小切口手术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具备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 甘肃省广河县人民医院外科 7313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术对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了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观察临床疗效。结果50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没有发现胆瘘,临床治疗效果很好。结论对于胆囊结石患者,采取小切口手术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具备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恢复快,适应症广泛,便于在基层医院进行的优势;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小切口手术;胆囊结石;治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高脂饮食,导致了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普外科病,这些年随着微创技术和影像学的快速发展,治疗水平有了大幅的提高。本组抽取了50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探讨小切口手术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50例胆囊结石患者均符合胆囊结石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4岁;其中有38例是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12例是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50例术前均行B超检查,18例行CT检查。 1.2方法 治疗组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使用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切口部位在右上腹经腹直肌或右肋缘下,切口长度为2~5cm,常规进入腹腔后,先分离粘连,再进行小范围探查,把纱布垫在切口下方从内侧塞入,让胆囊与周围组织分开,用2~3把拉钩牵开,暴露胆囊及Colat三角,在视野直视下剪开Colat三角的包膜,解剖胆囊及Colat三角,分离出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然后用钛夹钳夹闭胆囊管与胆囊动脉,然后通过电凝钩行顺逆合切除胆囊,出血点使用电凝止血,不予缝合,一般不放置引流物,对于少数结石性急性胆囊炎可放置引流物检查有无胆瘘出血,依次关闭切口,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静滴3~5天,并常规对切口进行及时换药等。 2.结果 50例均痊愈出院,没有发现胆瘘。回访复查15例,没有发现小胆囊、胆囊残株炎及小胆囊结石等。 3.讨论 尽管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是腹部外科手术中的一项新技术,拥有医源性损伤小、疼痛少、恢复迅速等优势,但是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及时中转开腹手术,所以目前阶段尚不能完全取代开腹胆囊切除手术[1],而且腹腔镜目前还没有普及到一些基层医院,开腹手术治疗胆结石还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传统开腹手术存在医源性创伤较大,手术并发症较多,切口长,腹壁肌肉损伤较严重[2],术后疼痛比较多,住院时间长,恢复较慢等缺点,根据这个现状,笔者所在医院开展了小切口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治疗方式。胆囊结石是我国临床的一种常见病,高发病之一,在健康人群中胆囊结石的患病率一般为4%~16%,MC拥有医源性创伤小,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可直视下手术等优势,安全可靠,手术野处理比较干净,属于微创手术的范围之中,其近、远期效果均较好。Mc的适应症一般为:①胆囊结石反复发作引起的临床症状;②慢性结石性胆囊炎;③胆囊息肉性变;④慢性胆囊炎引起的胆囊萎缩;⑤急性胆囊炎及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关于胆囊切除手术完成后是否要进行腹腔引流,在本组病例中,有选择的对某些病例不放置引流,患者恢复均良好。其中国内外文献对于胆囊切除手术放置引流问题的看法有所不同,笔者的体会是,胆囊切除手术完后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的患者可以不对其进行放置引流,但是如果由于手术中操作比较困难,导致胆囊破裂,胆汁流入腹腔,渗血较多的病例,从安全角度出发,应放置引流。另外如果有遇到胆管漏扎或结扎线脱落(尤其在胆囊大部切除术中经胆囊腔缝扎胆囊管)时,均会有胆汁渗出,放置引流管不仅可以将渗出液及时的引出体外[3-6],同时还能减少局部和全身性并发症的发生。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预防胆管损伤尤为重要,有报道称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一般是0.24%,而且一旦出现损伤且处理不当或者不及时,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胆囊及周围组织解剖结构的变异,胆囊结石并发炎症导致的胆囊和周围组织的粘连,是引起胆管损伤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笔者的感受是胆管损伤的预防首先应该是要对手术引起足够的重视,全面了解肝外胆道系统的正常解剖关系、变异、及病理改变相关常识。在胆囊切除极度困难的病例中可实施胆囊大部切除术,但手术完成后要详细地描述手术的经过,最好是有相关的图示加以说明,以备可能的再次手术的需要。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在过去普遍的开腹胆囊切除术的基础之上,吸取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优点[7],减少了因OC手术式的切口较长,医源性损伤较大的劣势。而且如果手术中出现了异常情况可以随时扩大手术切口的长度,进行全面有效的探查。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适应症相对来说比较广泛,操作也比较简单,费用比较低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比较适合在基层医院展开,不过也要从患者的实际病情、经济条件、预后来选择合适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对于胆囊结石患者,采取小切口手术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具备让胆囊切除手术进展更顺利,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医源性创伤的发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出现的优势;因此,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及使用。参考文献: [1]曹仕琼,熊枝繁.血脂、性激素水平与胆囊结石关系的研究[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1(06) [2]何朝,谢云飞,胡小敏,陈亚冰.胆囊结石合并症漏诊5例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1(02) [3]叶忻,孔繁恩,王保钢,项晓宇,肖志坤,韩天权,张圣道.社区成年女性胆囊结石发生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1(05) [4]唐立明.58例胆囊结石治疗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08) [5]刘光强.胆囊结石类型的多因素差别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05)

中医治疗胆结石

中医治疗胆结石 *导读:中医治疗胆结石?胆结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会伤害我们的身体,而现在就会有人想用中药治疗胆结石。结石、属“胁痛”、“黄疸”等范畴,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 认为,胆结石、属“胁痛”、“黄疸”等范畴,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 胆结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会伤害我们的身体,而现在就会有人想用中药治疗胆结石。那么,用中药治疗胆结石可以吗? 1、胆结石、慢性胆囊炎: 表现为:间断右上腹或胃脘部隐痛,向右肩背放射,多因生气或油腻餐引发或加重,有时可突发右上腹绞痛(这是因为结石嵌顿所致),食欲不振,大便不爽,舌红苔白,脉弦。辨证为:肝胆郁滞,腑气不畅。治宜舒肝利胆,理气通腑。 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枳实、厚朴、木香、黄芩、白

芍、金钱草、大黄、当归、甘草等。疼痛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食欲差者可加陈皮、竹茹;大便干燥可加大大黄用量或酌加元明粉。若考虑为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胆绞痛,可嘱病人右侧卧位,拍打其右后背部,使结石从嵌顿部位脱出解除疼痛。发病期间应忌食油腻,保持心态平和。 2、胆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管炎: 表现为:起病急,右上腹或胃脘疼痛向右肩背放射,不思,进食则腹痛加重,或呕吐,发热,或有寒战,有时出现黄疸,尿少色黄,大结。 辨证为:肝胆郁滞,湿热蕴结。治宜清利肝胆,理气通下。常用药:金钱草、虎杖、公英、黄芩、郁金、川楝子、茵陈、柴胡、白芍、大黄、元明粉等。腹痛剧烈者加元胡;恶心呕吐者加生姜、半夏;高热不退加生石膏。 病人应禁食,有条件应下胃管行胃肠减压,输液,并可于右上腹外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膏,以促使炎症消退。同时要配合应用抗生素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3、坏疽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胆管: 疾病到了这一阶段最积极的措施应是手术治疗,但有些病人存在手术禁忌情况,或当地无手术条件,只能采取保守治疗。 中医将此类证候称为火毒型,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及胃脘区剧痛,甚至痛遍全腹,高热不退,黄疸,便秘。体检:血压有下降趋势,甚至,腹肌紧张拒按,舌质红绛,舌苔黄厚腻,脉弦数

胆囊结石的分型及诊疗

胆囊结石的分型及诊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凌晓锋 一、胆囊结石的概况 胆囊结石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疾病,成分是糖蛋白基质将大量的胆固醇结晶微粒和很 少量的胆红素钙微粒团聚在一起组成的高聚物。 (一)胆囊结石的成因: 人体内有成石因素和防石因素,成石因素包括胆汁中胆固醇超饱和、胆红素钙微粒以 及糖蛋白;防石因素是胆汁酸盐和磷脂,当成石和防石因素发生了失衡时,即成石的因素多余防石因素时,就会形成胆囊结石。此外前列腺素直接参与胆囊结石的形成,因为它可促使糖蛋白的合成增加,故临床上可利用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防石。 (二)病理生理 多数胆囊结石致病是通过胆囊管梗阻,如胆囊结石在胆囊收缩时或者病人在夜间平卧 位时移行到胆囊管,造成胆囊管的梗阻,胆囊内部的压力升高,进一步形成了胆囊的扩张和 水肿。胆囊的扩张和水肿可造成胆囊壁的静脉和淋巴回流的障碍,加上炎症细胞的浸润,就形成了胆囊炎。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胆囊壁的张力进一步增高,可促使动脉闭塞,从而导致胆囊壁的缺血、坏死,甚至是穿孔。若在梗阻的基础上发生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或者肠 球菌,或者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会进一步加重炎症的产生。此外,胰液返流入胆囊,或 者是胃液或者是浓缩的胆汁都可刺激引起胆囊炎。

(三)病理 胆囊炎有单纯性的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和坏疽性的胆囊炎三种。若炎症波及到胆囊 周围,则形成胆囊周围炎,如Mirizzi综合症,它是由于结石梗阻在胆囊管,进一步压迫肝 总管形成梗阻性黄疸或者胆管炎。胆囊的结石通过胆囊管掉至胆总管里可引起胆管炎、急性胆管炎和梗阻性黄疸。化脓的胆囊穿孔破溃到附近的肝组织则形成肝脓肿。此外,它还可以造成对消化道的侵蚀,形成胃窦、十二指肠和结肠的内瘘。胆囊的结石移行到胆总管后若进 一步移行到胆道下段,则可引起胆源性胰腺炎。有的胆囊结石长期存在,尤其是结石>2cm 的胆囊炎容易诱发胆囊癌。 在临床上如果病人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是心肺疾病,如心衰、糖尿病、心梗等, 则这些病人处理起来相对比较困难。 (四)胆囊结石的治疗对策 胆囊结石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是手术治疗的术前准备,如禁食、禁食、 使用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解痉止痛药物等对症处理。对于部分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可试用溶石治疗或严密观察病情。 二、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 (一)种类 有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和坏疽性的胆囊炎三种。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局限 于粘膜的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及急性炎症细胞的浸润,其他各层结构完好。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的各层都是蜂窝组织炎,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的各层都是蜂 窝组织炎,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二)临床表现 女性病人多见,患者既往多有发作史,诱因是饱餐或者是进食油腻食物以后,多为夜 间发作。腹痛的特点是突发的右上腹阵发性的疼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疼痛可放射到 右肩、背部和肩胛,继而疼痛由由阵发性疼痛转变成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此时要高度怀疑病人有穿孔的可能性。

中医治疗胆结石的用药方法

中医治疗胆结石的用药方法 1.取杭菊10g,山楂10g,决明子15g,用水煎服。可代替开水 或者饮料,每天饮用,坚持一段时间后症状会减轻。 2.取银杏、沙棘、山楂、绞股蓝适量,洗净后放茶壶里泡茶喝,能减轻症状,促进结石排出体外。 3.金钱开郁汤 取金钱草30克,柴胡、白芍、枳壳、海螵蛸、浙贝母各10克,郁金6克,甘草3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一个月为一疗程。 此方具有疏肝利胆、化石排石、和胃抑酸的功效,适合有泛酸、嗳气症状的色素性胆结石、胆固醇胆结石和混合性胆结石患者使用。 4.三金排石汤 取大黄、柴胡、黄芩各9克,枳壳、乌梅、鸡内金各10克,茵 陈20克,金钱草50克,郁金15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10天为一疗程(用药 一个疗程后应停药5天),一般用药3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5.利胆排石汤 取柴胡、黄芩、五灵脂、三棱、大黄、黄连、赤芍、白芍、元明粉(冲服)各10克,木香、枳实各15克,金钱草50克,海金沙20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一剂,分3次在饭后 服用。连续用药15天为一疗程(用药一个疗程后应停药3~5天), 一般用药两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忽视服药时间

大部分人在患病后,只注重对症选药,认为只要对症下药就能治好病,其实不尽然。要使药物发挥最佳的疗效,除了对症用药,按量服药外,适时服药也是十分重要的。选择好适当的服药时间,既可使药物达到预期的效果,减轻疾病的症状,还可减轻因服药而产生的不良反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睡前服药 许多人有在晚上临睡前服药的习惯,认为服完药后立即休息,能帮助药物的吸收。其实,服完药马上就睡觉,特别是当饮水量又少的时候,往往会使药物粘在食管上而不易进入胃中。有些药物的腐蚀性较强,在食道溶解后,会腐蚀食道黏膜,导致食道溃疡。情况较轻微者只是吞咽时感到疼痛,严重者可能伤及血管而引起出血。许多患药物性食管溃疡者就是因为曾在近期睡前服过胶囊类药物,或是服用了颗粒状的止痛药而造成的;另外有些药物是不宜在睡前服用的。 药量过大或偏小 通常治疗量可获得良好效果。一方面超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另一方面有人为了预防疾病或害怕药物毒副作用,认为小剂量比较安全。其实这样非但无效,反而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 宜: 1、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生吃瓜果要先洗干净,然后用开水或凉开水冲一冲,以防吃入蛔虫及残留农药。养成不喝生水喝开水的良好习惯。 2、要多吃些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菠菜、白菜等,平时应多吃些香蕉、苹果等水果。 3、要用植物油炒菜,所吃的菜以炖、烩、蒸为主。 4、要常吃些瘦肉、鸡、鱼、核桃、黑木耳、海带、紫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