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3第三章 毫针刺法的临床运用

3第三章  毫针刺法的临床运用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 手法 留针

处理 出针 平卧保暖 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
现象 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

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留针时间
处理 放松(精神 局部)
转移注意力/调整针体
针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
现象 方向角度改变-针体活动-疼痛
引 起
原因 针刺过深,刺伤肺组织,空气进入胸腔

处理 出针,半卧位休息;


对症处理:镇咳、消炎; 严重者抢救

预防 注意针刺方向、角度与深度

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

症状 刺伤脑脊髓、周围神经

原因 手法太重、刺激时间太长

处理 及时出针、轻者静卧休息、


重者送神经科抢救

预防 手法宜轻柔,刺激量宜小
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1.操作方法 2.临床应用
三、病位深浅刺法
(一)毛刺、直针刺和半刺 ----为刺皮之法。
1.操作方法 (1)直针刺法 (2)半刺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二)分刺、合谷刺和浮刺
---为刺肉之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操作方法 (1)分刺法 (2)合谷刺法 (3)浮刺法 2.临床应用 3.注意事项
出 原因 针具质量 手法过重 刺伤血管
血 和
现象 疼痛 肿胀 皮肤青紫
皮 处理 按压 冷敷 加压包扎 热敷
下 血
预防 检查针具 注意手法适度

熟悉解剖
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
症状 出针后患者遗留酸痛、

毫针刺法临床的应用

毫针刺法临床的应用

一、选择题(一)A型题1 •透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A •直透法:直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B •斜透法:斜刺进针,从一穴透至与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C. 横透法: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D •直透法:斜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E.以上均不是2 •用1支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的针刺痕迹成鸡足状。

此法为()A. 直针刺法B .半刺法C.分刺法D .合谷刺法E.恢刺法3. 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伸活动。

此法为()A. 直针刺法B .半刺法C.分刺法D .合谷刺法E.恢刺法4. 用短毫针迅速浅刺透皮,不得损伤血络、肌肉,迅速出针而不留针。

此法为()A. 直针刺法B .半刺法C.分刺法D .合谷刺法E.恢刺法5. 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此法为()A. 直针刺法B .半刺法C.分刺法D .合谷刺法E.恢刺法6. 眼部腧穴承泣、睛明、球后等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A .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B. 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C. 进针后,一般可用提插捻转D. 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E. 刺入0.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7. 下面哪个穴位针刺时须闭口()A.耳门B .听宫C.听会D .下关E.翳风8. 在针刺手法上,眼眶内的经穴应()A.速刺B .轻、慢,不可提插捻转C.进针超过1.5寸D. 可作中等度提插E.先捻转后提插9. 胸椎棘突下穴位的操作是()A. 直刺B .斜刺C.向上斜刺D .向下斜刺E.平刺10. 极泉穴进针宜()_A .应向下斜刺0.5〜0.8寸B .缓慢刺入0.2〜0.5寸C. 应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下方,缓慢刺入0.5〜1寸D. 用手扪住腋动脉,在指尖引导下刺入0.5〜1寸E. 针刺深度1〜1.5寸11. 章门进针宜()A .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0.5〜0.8寸B. 可向上斜刺0.5〜0.8寸C. 应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上方,缓慢刺入0.5〜1寸D. 直刺0.5〜1寸E.直刺,针刺深度1〜1.5寸12. 天突穴进针宜()A .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0.5〜0.8寸B .缓慢刺入0.2〜0.5寸C. 应先直刺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再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0.5〜1寸D. 用手扪住胸骨柄,在指尖引导下刺入0.5〜1寸E. 应稍向内下斜刺,针刺深度1〜1.5寸13. 晕针现象,除什么之外,都可以发生()A.指针B .三棱针C .火针D .电针E.毫针14. 下列晕针处理方法,有错误的是()A .患者平卧,头部垫高B.注意通风、保暖C. 予饮温开水或糖开水D. 可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醪、内关、足三里等穴E. 可灸百会、关元、气海(二)B型题A.齐刺法B .围刺法C.扬刺法D .傍针刺法E.合谷刺法1. 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2. 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A .分刺、合谷刺及浮刺B.毛刺、直针刺和半刺法C.恢刺和关刺D .短刺和输刺E.以上均不是3. 出于《灵枢•官针》,刺骨之法是()4. 出于《灵枢•官针》,刺筋之法是()A .向上斜刺B .治疗面瘫可以互相透刺C. 治疗鼻病可直刺,亦可向鼻内斜刺D. 治疗胆道蛔虫症还可以向外上方透四白穴E. 以上均不是5. 水沟、素醪()6. 地仓、颊车()A.晕针B .滞针C.针后异常感D .损伤脑脊髓E.弯针7. 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是()8. 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是()(三)C型题A.毛刺B .直针刺和半刺法C.二者均是D .二者均非1. 刺皮之法是()2. 刺肉之法是()A. 短刺和输刺B .合谷刺及浮刺C.二者均是D .二者均非3. 刺皮之法是()4. 刺筋之法是()A .治疗鼻病可直刺,亦可向鼻内侧斜刺B. 治疗胆道蛔虫症还可以向外上方透四白穴C. 两者均可D .两者均非5. 水沟、素醪()6. 迎香()A .沿皮刺B .斜刺C .两者均可D .两者均非7. 治疗脱肛取长强穴,其操作方法是()8 •治疗脱肛取百会穴,其操作方法是()A •精神紧张B •体质虚弱C •两者均可D •两者均非9•晕针的原因主要是()10. 滞针的原因主要是()A.气短胸闷B .眩晕恶心C.两者均可D .两者均非11. 气胸的主要临床表现是()12. 晕针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四)X型题1 .运动针刺法选穴原则一般是()A.病在上取之下B .病在下取之上C.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取之左D. 病在中,取之外E.病在左取之左,病在右取之右2. 病位深浅刺法包括()A .分刺、合谷刺及浮刺B.毛刺、直针刺和半刺法C.恢刺和关刺D .围刺法E.扬刺法3. 局部多针刺法包括()A.半刺B .围刺C.齐刺D .分刺E.扬刺4. 根据有关古籍记载,孕妇禁针的穴位有()A. 合谷B .昆仑C.三阴交D .石门E.肩井5. 晕针的处理方法是()A .立即起针,给患者饮以温开水或糖水B. 重者可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C. 可灸百会、足三里D. 给患者安置头高脚低仰卧体位E. 仍不省人事,脉弱者,可采取急救措施二、判断题1. 透穴刺法临床主要适用于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顽固性头痛、胃下垂、痹症、痿证等。

毫针疗法,用毫针(包括芒针)刺入

毫针疗法,用毫针(包括芒针)刺入

⑦对于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事故。
芒针疗法 一般采用26号、28号,5寸、7寸、1尺长的长针,以夹持进针法进针,两手配合,将针缓缓刺入。头面、胸背部用横刺,腰臀、肘膝部用斜刺,腹部用直刺。针刺方向和深度,常以取得针感为度,不可盲目过深,应根据腧穴部位特点和病人胖瘦情况而定。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反应,消除恐惧心理,求得相互配合。尤其要注意防止针刺意外,老人、小儿、体弱、孕妇忌用。本法有取穴少、针刺深、刺激量大等特点,临床可用于中风偏瘫、癫狂、痹证等。
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一切针灸疗法所能治疗的病症,均可用毫针疗法治疗。注意事项主要包括:
①针刺时医生必须专心致志,审慎从事,随时观察患者表情,询问患者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体会针刺后的情况,尽量做到能控制刺激量。
②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重,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发明了同身寸取穴法,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据《唐书·百官志》记载,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在国家医疗和教学机构“太医署”中设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职,专门从事针灸教学和医疗工作。宋代王惟一编选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成针灸铜人模型两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体针灸模型,开创经穴模型直观教学之先河。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病机、法疗原则、刺灸方法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等。其中又以《灵枢》所论述的针灸内容尤为详尽,故有《针经》之称。
《黄帝内经》为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难经》在经络、腧穴及针灸等方面对《内经》作了补充。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成功地把针灸和针药结合治疗外感病纳入了他所创立的辨病辨证论治体系,使针灸临床治疗得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医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毫针刺法实验报告

毫针刺法实验报告

毫针刺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毫针刺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验验证毫针刺法的疗效,并了解其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二、实验原理毫针刺法是一种特殊的针灸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针尖极细,仅有0.1-0.2毫米,使用时需借助显微镜或放大镜进行操作。

毫针刺法可以直接刺入皮肤、肌肉、骨骼等组织内部进行治疗,并能够减轻患者疼痛和不适感。

三、实验材料1. 毫针:直径为0.1-0.2毫米的不锈钢细针;2. 实验动物:10只健康小白鼠;3. 实验设备:显微镜、注射器、消毒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所有材料消毒处理,确保操作环境干净卫生;2. 实验操作:(1)将小白鼠分为两组,分别标记为A组和B组;(2)A组小白鼠使用普通针灸方法进行治疗,B组小白鼠使用毫针刺法进行治疗;(3)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组各自进行3次治疗;(4)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小白鼠的体重、行为、食欲等变化情况,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五、实验结果经过多次实验观察和数据比较,发现使用毫针刺法的小白鼠在治疗后身体状态明显改善,精神状态更佳,食欲增加等。

而使用普通针灸方法的小白鼠则没有明显变化。

六、实验结论毫针刺法是一种有效的中医针灸方法,在临床上有着广泛应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毫针刺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七、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时要保持环境干净卫生,并对所有材料进行消毒处理;2. 毫针操作时要细致耐心,避免损伤动物或造成不必要的伤害;3. 实验前要对所有操作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训练,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八、参考文献1. 《中医针灸学》,李兴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 《针刺治疗学》,王春生,人民卫生出版社。

毫火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

毫火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

毫火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我,作为一名热衷于传统中医研究的医生,对毫火针疗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毫火针疗法,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针灸技术,已经在我国临床应用了数千年。

它以操作简便、疗效显著而著称,深受广大医生和患者的喜爱。

然而,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其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

毫火针疗法具有较低的感染风险。

临床实践表明,只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就能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同时,毫火针针具的材质和质量对于感染风险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选择优质、正规厂家生产的针具,并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清洁和消毒。

毫火针疗法的治疗过程中,局部疼痛和不适感是常见的现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患者会承受较大的痛苦。

通过熟练掌握针刺技巧和合理的针刺深度,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三,毫火针疗法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

如治疗后出现的局部皮肤过敏、感染等。

然而,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且多数可以通过及时的处理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第四,毫火针疗法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儿童等,应谨慎使用。

这是因为这些人群的体质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接受治疗时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医生在为这些人群进行毫火针治疗时,应充分了解其体质和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第五,作为一种传统疗法,毫火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治疗范围。

然而,并非所有疾病都适用于毫火针治疗。

因此,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综合分析,避免盲目使用毫火针疗法,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毫火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医生的技术水平、操作规范以及对于患者病情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作为一名中医医生,我深知责任重大,必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最新中医针灸之毫针刺法

最新中医针灸之毫针刺法
称“押手”。
• 作用: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
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 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
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 具体待点,及针刺深浅和手 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利于 进针和减少病人的疼痛。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
• 弹柄法:
• 是将针刺入腧
穴的一定深度后, 以手指轻轻叩弹针 柄,使针身产生轻 微的震动,使经气 运行。
• 指拨法:
• 是将针刺入腧 穴一定深度后, 以手指轻轻在 针柄上拨动以 加强针感!
• 摇柄法:
•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 深度后,手持针柄进 行摇动。本法既可自 深而浅随摇随提,也 可不进不退,左右摇 摆。用于泻邪或催气、 行气。
影响得气的因素和处理方法
•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 ,不 仅直接关系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 借此可以窥测疾病的预后。
影响因素:取穴定位不准,手法运用不 当,或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等。 处理方法: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 深度,运用必要的针刺手法进行催气。
• 请看录像片段
还有针刺的最后一步------出针, 大家可别忘记咯! 请看录像!
中医针灸之毫针刺法
进针法
• 刺手: 一般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 中
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刺手”。
• 作用: 掌握针具,实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
于针尖,是针刺入皮肤,行针是便于左右捻转,上下 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 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左手
深度
• 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 深浅程度。虽然每一腧穴针刺深度各不 相同,需遵循下列原则,在体质方面, 身体瘦弱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 在年龄方面,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 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腧穴宜深刺。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 毫针刺法简介 • 毫针刺法的操作技巧 •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 毫针刺法的疗效与安全性 • 毫针刺法的未来发展与展望01Leabharlann 毫针刺法简介定义与历史
定义
毫针刺法是一种使用极细的针具 刺激人体穴位的治疗方法,以达 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
历史
毫针刺法源于古代中医,已有数 千年的历史,是针灸疗法中的主 要方法之一。
刺激相关穴位,调整气 机,缓解哮喘症状。
胃痛
刺激足阳明胃经相关穴 位,疏调胃气,缓解胃
痛。
外科疾病
01
02
03
04
颈椎病
刺激颈项部相关穴位,舒缓肌 肉紧张,缓解颈椎病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
刺激腰部相关穴位,调和气血 ,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状。
肩周炎
刺激肩部相关穴位,舒缓肩部 肌肉,缓解肩周炎症状。
网球肘
刺激肘部相关穴位,调和气血 ,缓解网球肘症状。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
刺激相关穴位,调节冲任,治 疗月经不调。
痛经
刺激相关穴位,温经散寒,缓 解痛经。
乳腺增生
刺激相关穴位,疏肝理气,缓 解乳腺增生症状。
产后缺乳
刺激相关穴位,促进乳汁分泌 ,治疗产后缺乳。
儿科疾病
小儿感冒
刺激相关穴位,发散表邪,治疗小儿感冒。
禁忌症
对于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出血倾向、皮肤感染等的患者不宜进行毫针刺法治 疗。
02
毫针刺法的操作技巧
针具选择
01
02
03
毫针的材质
选择不锈钢等材质制成的 毫针,以保证其坚固、耐 用和安全。
毫针的规格
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不同 规格的毫针,包括长度、 直径和针尖形状等。

针灸疗法:毫针刺法

针灸疗法:毫针刺法

横刺;又称平刺,或称沿皮刺,针身与皮肤呈15度角,横 向刺入,适用于皮肤浅薄处的腧穴,如头部的穴位,如百会、 列缺等。
针刺的深度
指针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而言。 每个腧穴的常规针刺深度,见腧穴 各论。 根据形态定深浅:针刺首先要观察 患者的形态。一般的说,体强形胖者宜 深刺,体弱形瘦者应浅刺。
观年龄定深浅:年老体弱和小儿娇嫩之体 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侧卧位:适用于头、侧胸、侧腹、上肢 和下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如环跳、肩髃、 外关、风市、阳陵泉等穴。
俯卧位:适用于头、颈、肩、背、腰、骶 和下肢后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如百会、 风府、风池、大椎、背俞穴、承扶、委中、 悬钟等穴。
仰靠坐位:适用于头面、颈、胸、上部和 上肢的部位腧穴,如上星、印堂、天突、肩 髃 、曲池等穴。
检查针尖 检查针身 检查针根 检查针柄 检查针尾
16
规格选择: 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 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 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的 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如刺环跳选用3—4寸长针,刺百会 选用1寸短针;成年人多用长针,婴幼 儿多用短针;体弱者宜用细针,体壮者 可选用粗针。
影响得气的原因:体质因素,不同 体质的患者,得气程度差异较大;腧穴 因素,不同的腧穴得气程度差别很大, 有些腧穴得气强烈如合谷;操作方法因 素,腧穴定位不准确,偏离穴位处;进 针过浅或过深,不在得气的区域。
不得气的处理:检查操作方法是否正确, 如定位是否准确;进针的深度是否在得 气的范围 留针候气,被动等待得气的出现 行针催气,运用行针手法激发催促得气。
提插法就是提针与插针的结合应用。
捻转法: 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作一

刺法灸法学 第三章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刺法灸法学 第三章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1.操作方法:(1)毛刺;(2)直针刺法; (3)半刺法
20
直针刺法

21
半刺图

22
2.临床应用
主要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泄泻;亦可用于 肢体麻木、关节扭伤、面瘫患者恢复期部分 无腧穴分布区域亦常用半刺法刺之;对斑秃、 脂溢性脱发者亦常用半刺法。
对部分浅表痛病者可直针刺法。 3.注意事项
12
齐刺法

13
2.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痛点固定、压痛明显且 病程缠绵的病症。如肱骨外上髁炎、 肩周炎、梨状肌损伤综合症、四肢部 骨性关节炎等。
14
(三)扬刺法
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 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者,正纳一,傍纳四而浮之,以治寒 气之博大者也。”
62
晕针
3.处理:停止针刺,平卧,放低头部,松 解衣带,保暖。
轻症:休息并喂饲糖水、温开水后可恢复; 重病:按压人中、素髎、内关等穴。并及
时开放静脉,补液升压; 昏仆者:升压、强心;改善微循环;吸氧。
必要时请内科会诊;
63
晕针
4.预防: (1)初诊者畏针,耐心解释消除恐惧。 (2)劳累者休息,饥饿者进食后治疗,汗
2.尾骶穴 长强:膝胸位取穴,沿尾骨与直肠之间斜
刺0.5~1寸。 腰俞:俯卧位取穴,向上斜刺0.5~1寸。
针刺过深或大幅度提插捣针,容易造成蛛 网膜下腔出血。
59
四、上肢和下肢部腧穴
(一)上肢部腧穴 1.肩腋部腧穴 2.上臂部腧穴 3.前臂部腧穴 4.手部腧穴
60
(二)下肢部腧穴
2.应用:主要适用于运动系统损伤性 疾病。
3.注意:取穴应精简,活动幅度应依 病情而定,施行手法应由弱至强,防 止晕针。

毫针刺法(针灸学 第4版 (赵吉平,李瑛)包括针刺补泻,留针出针,异常情况处理预防与针刺注意事项

毫针刺法(针灸学 第4版 (赵吉平,李瑛)包括针刺补泻,留针出针,异常情况处理预防与针刺注意事项
祛邪泻实
人中、委中、十二井、十宣等穴,能疏泄病 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泻实的性质、 祛邪的作用,适宜于祛邪泻实。
3.针刺手法及针具
针刺补泻效应
针灸的治疗效果
毫针的粗细与刺激量
针刺手法与刺激量
毫针刺入穴的刺激程度
毫针刺入穴的角度、深度不同,其刺激的轻 重程度也不同,直刺、深刺的刺激量要大些 ,平刺、浅刺的刺激量要小些。
02 苍龟探穴主治
苍龟探穴能疏通经络,通行经气,主要用于虚证,通过一退三 进的斜刺手法,深入浅出地刺激穴位,促进经络畅通,增强经 气运行,从而改善虚证症状。
4.赤凤迎源
赤凤迎源操作
进针插入深层,然后退至浅层,待针 下得气,针体自摇;插入中层,边提 插边捻转,一捻一放,五指展开,行
飞法行气,如凤凰展翅之状。
出针的要点
需押手按棉球,刺手微捻转,缓提至皮下出针;应依补泻需求选疾出或徐出,疾 按孔或摇大孔;出针后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不适。
出针后的检查
当针退出后,应询问部位有无不适感,检查核对针数有否遗漏,注意有无晕针延 迟反应现象;确保治疗安全,减少患者不适。
03
九、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见课件2)
补泻手法) ; (2)留针与出针; (3)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弯针、断针、刺伤内脏、刺伤脑脊髓、 刺伤神经干) ; (4)针刺注意事项
目录
• 七、针刺补泻 附一:灵枢.官针论刺法 附二:飞经走气四法
• 八、留针与出针 • 九、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 十、针刺注意事项
01
七、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治病的重要环节
治疗计划和安全措施。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瘫痕或肿瘤的部位
感染溃疡勿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瘫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以免加重病情或引 发感染。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 1、提插法 2、捻转法 (四)留针与出针
单式补泻手法
②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
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
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中风病
1、“醒脑开窍法”
主穴:内关
水沟 辅穴:极泉 三阴交 委中

针刺时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晕针: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的患者,由于精
神紧张、体位不适、针刺刺激太强等,患者 会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汗出、 晕厥等。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可指掐或针刺水沟、 素髎、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涌泉等 急救穴,并采取其他必要的处理措施。
毫针刺法
湘潭市中医医院 成建平
概念
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
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 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 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物品准备
一次性针灸针 75%酒精(安尔碘)
物品 准备
消毒棉签
消毒干棉球
滞针:由于患者精神紧张,或针刺后患者因
疼痛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进针后患者体位 变动,使肌肉纤维缠绕针体,导致行针时或 留针后针下滞涩,行针或出针困难,使患者 感觉疼痛。应嘱患者放松,或在滞针腧穴附 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 针。
弯针:由于手法不熟练,或针下碰到坚硬的
组织,或留针时患者体位变动,或因滞针处 理不当,使针柄改变了进针或留针时的方向, 行针及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应停止行 针,将针顺着弯曲的方向缓慢退出。

常用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纳不一样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必定的腧穴,以调平和血、疏导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合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 0.5 %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需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地点,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合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废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陋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合用于人体大多数腧穴。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合用于肌肉较浅陋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合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依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体质:身体瘦小,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必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针灸治疗—现代急症刺灸法

针灸治疗—现代急症刺灸法

九、围刺法
围刺法,又称围剿刺法、围针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刺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刺法。本法也是古代扬刺法的发展。围刺法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多针,每一穴区或部位的针刺数,均超过4根,多则数十根,意在增强刺激量;二是围刺,即以病变部位(或穴区)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所以,它既和周围仅刺4针的扬刺法不同,又和在一个点或面上集中或分散刺的丛刺法也不一样。
适应病症
本法主要适用于颈、肩、腕、腰、膝、踝等部位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尤以急性扭挫伤为佳。一般来说,病程愈短,疗效愈好。
十二、腕踝针刺法
腕踝针刺法是在腕部和踝部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它是在《内经》有关皮部理论的启发和指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腕踝针刺法的探索虽早在本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而正式作为一种刺法由上海市针灸工作者提出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则是在70年代初期。
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抗菌消炎及急腹症的治疗。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肠梗阻、急性扁桃体炎等。
四、穴位激光照射
穴位激光照射亦称激光针灸、光针法。是利用激光器所发出的受激幅射光照射穴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自1973年应用于临床之后,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最近数年,在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穴位激光照射仪主要为氦氖激光仪和二氧化碳激光仪,急症治疗多用前者。穴位激光照射具有无痛、无损伤、无菌等特点,易为病人所接受。
2.气至法
进针后,将针尖指向病所,缓缓送至一定深度,向四方探寻提插,幅度稍大,频率宜快,多可得气。再以小幅度捻转提插(朝病所方向捻转角度应大)、震颤抖动之法,促使针感向病所放射。与此同时,关闭与病所相反端经线,即以拇指压迫该经所循之肌肤,使针感不往反方向传导。须注意针感不能过强或过弱,以中等强度并出现酸、麻或困的得气感最易引发“气至病所”。如上法不理想,可参照试用前所述之“气至病所”手法。

毫针刺法实验报告

毫针刺法实验报告

毫针刺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毫针刺法对人体的影响与作用,了解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器材:毫针、针刺模型(模拟人体穴位),电子脉搏仪、电子血压计等。

2. 实验对象:选取10名健康志愿者。

3. 实验流程:(1)对被试者进行身体检查,排除不适合参与实验的人员。

(2)将被试者分为两组,每组5人。

(3)一组接受毫针刺法处理,另一组不进行处理作为对照组。

(4)对接受处理的组进行毫针刺法实验,按照针刺穴位的规定进行刺激,检测被试者的脉搏与血压数据。

(5)观察实验结果,比较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

实验结果:1. 毫针刺法处理组的实验结果显示,被试者的脉搏明显变化,有的脉搏变得更强有力,有的则减弱或平稳。

2. 血压方面,毫针刺法处理组的被试者血压普遍下降,但变化幅度不一。

3. 对照组的实验结果显示,脉搏和血压数据基本保持不变。

实验结论:1. 毫针刺法可以对人体脉搏和血压产生影响,改变其运行状态。

2. 毫针刺法对个体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穴位刺激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3. 毫针刺法可通过调整人体脉搏和血压,起到治疗作用。

实验讨论与不足:1. 实验样本数量较小,结论的可信度有待进一步验证。

2. 仅针对健康人群进行实验,对不同病症的效果尚未进行研究。

3. 实验结果没有长期观察并进行进一步分析。

进一步研究方向:1. 扩大实验样本规模,增加实验对象的数量,以提高结论的可信度。

2. 结合病例研究,探究毫针刺法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效果与机制。

3.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深入研究毫针刺法对人体的作用机理。

报告撰写人:XXX。

毫针刺法原理

毫针刺法原理

毫针刺法原理毫针刺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它源自于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理论。

毫针刺法以毫针刺激经络穴位,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毫针刺法基于经络穴位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存在着经络,经络上分布着许多穴位,这些穴位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相连,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就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经络穴位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调节阴阳,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其次,毫针刺法依托于针刺的作用。

毫针刺法所使用的毫针,是一种非常细小的针灸针,其刺入皮肤的深度只有几毫米,因此不会引起疼痛和出血。

毫针刺法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与传统的针灸疗法相比,更加安全、舒适,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此外,毫针刺法还依赖于经络穴位的选择。

在进行毫针刺法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经络穴位进行刺激。

经络穴位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选择准确的穴位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医生需要对经络穴位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才能运用毫针刺法进行有效的治疗。

总的来说,毫针刺法是一种以毫针刺激经络穴位为主要手段的中医疗法,其原理基于经络穴位理论、针刺的作用和经络穴位的选择。

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毫针刺法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疗法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不断提高,毫针刺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毫针刺法概述

毫针刺法概述

毫针刺法概述(一)常用毫针针具临床采用的毫针,以不锈钢针为多,粗细以28~32号、长短以1~3寸规格的毫针最为常用。

针具的长短、粗细应根据患者形体的胖瘦、穴位的深浅选择,还要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及年龄加以调整。

一般头面、胸背部应用较细的短毫针,如做面部美容时应选用“美容针”;四肢、腹部可用偏粗的较长毫针。

使用毫针还需经常检查针尖是否有钩,以及针身和针柄结合部是否有断裂,确信无误后方可使用。

(二)针刺体位选择体位的原则是有利正确的定位选穴和便于顺利进行操作,既要舒适又能持久。

常用体位有三种坐位和三种卧位。

如头、颜面和颈前、肩臂部分腧穴可选择仰靠坐位;后头、肩背部的腧穴可选择俯伏坐位;面颊、耳前后等处的腧穴可选择侧伏坐位;身体前面腧穴宜选择仰卧位;身体后面腧穴宜选择俯卧位;侧身部腧穴宜选择侧卧位。

对于初诊、体虚及精神紧张的就诊者,应尽量采用卧位。

(三)进针方法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

押手的作用是固定腧穴位置,或使针身有所依附及减轻进针时的疼痛感,达到无痛进针。

常用的进针方法有如下几种。

1.单手进针法用刺手拇、食指夹持针柄或针体,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指端紧靠穴位,当拇、食指向下用力进针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入所需的深度。

此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以双手配合,协同进针。

常用的进针手法又分为以下几种。

(1)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夹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在接近穴位皮肤时,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并达到一定深度。

此法多用于长针的进针。

(2)指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尖按压在腧穴旁,针尖靠近指甲刺入腧穴。

此法多用于短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将所刺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易于进针。

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的部位,特别是腹部腧穴的进针。

(4)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进针。

毫针(普通针刺《20穴)

毫针(普通针刺《20穴)

普通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普通针刺即毫针技术,是指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适应症适用于内、外、妇、儿科等各种常见疾病。

二、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类型主要为环柄针、平柄针,规格主要根据针体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见表1、表2)。

臀部穴位,以及瘫痪、麻木等针感迟钝者;细针多用于头面、眼区穴位,以及小儿、体虚患者。

者用得最多。

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深刺或透穴;短针多用于肌肉浅薄部位浅刺,如头面部穴位、耳穴。

(二)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操作前准备、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1.操作前准备(1)要求:仪表端庄,衣帽整洁,戴好口罩,洗手(2)用物:治疗盘、消毒液、棉签、无菌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干棉球、纱布、镊子及清洁弯盘、必要时备屏风(3)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明亮,调节适宜的温度,关闭门窗,防止对流风,必要时屏风遮挡。

(4)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5)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6)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2.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3.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临床常用以下几种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一)A型题1.透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A.直透法:直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B.斜透法:斜刺进针,从一穴透至与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C.横透法: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D.直透法:斜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E.以上均不是2.用1支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的针刺痕迹成鸡足状。

此法为()A.直针刺法B.半刺法C.分刺法D.合谷刺法E.恢刺法3.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伸活动。

此法为()A.直针刺法B.半刺法C.分刺法D.合谷刺法E.恢刺法4.用短毫针迅速浅刺透皮,不得损伤血络、肌肉,迅速出针而不留针。

此法为()A.直针刺法B.半刺法C.分刺法D.合谷刺法E.恢刺法5.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此法为()A.直针刺法B.半刺法C.分刺法D.合谷刺法E.恢刺法6.眼部腧穴承泣、睛明、球后等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A.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B.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C.进针后,一般可用提插捻转D.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E.刺入0.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7.下面哪个穴位针刺时须闭口()A.耳门B.听宫C.听会D.下关E.翳风8.在针刺手法上,眼眶内的经穴应()A.速刺B.轻、慢,不可提插捻转C.进针超过1.5寸D.可作中等度提插E.先捻转后提插9.胸椎棘突下穴位的操作是()A.直刺B.斜刺C.向上斜刺D.向下斜刺E.平刺10.极泉穴进针宜()A.应向下斜刺0.5~0.8寸B.缓慢刺入0.2~0.5寸C.应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下方,缓慢刺入0.5~1寸D.用手扪住腋动脉,在指尖引导下刺入0.5~1寸E.针刺深度1~1.5寸11.章门进针宜()A.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0.5~0.8寸B.可向上斜刺0.5~0.8寸C.应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上方,缓慢刺入0.5~1寸D.直刺0.5~1寸E.直刺,针刺深度1~1.5寸12.天突穴进针宜()A.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0.5~0.8寸B.缓慢刺入0.2~0.5寸C.应先直刺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再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0.5~1寸D.用手扪住胸骨柄,在指尖引导下刺入0.5~1寸E.应稍向内下斜刺,针刺深度1~1.5寸13.晕针现象,除什么之外,都可以发生()A.指针B.三棱针C.火针D.电针E.毫针14.下列晕针处理方法,有错误的是()A.患者平卧,头部垫高B.注意通风、保暖C.予饮温开水或糖开水D.可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等穴E.可灸百会、关元、气海(二)B型题A.齐刺法B.围刺法C.扬刺法D.傍针刺法E.合谷刺法1.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2.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A.分刺、合谷刺及浮刺B.毛刺、直针刺和半刺法C.恢刺和关刺D.短刺和输刺E.以上均不是3.出于《灵枢·官针》,刺骨之法是()4.出于《灵枢·官针》,刺筋之法是()A.向上斜刺B.治疗面瘫可以互相透刺C.治疗鼻病可直刺,亦可向鼻内斜刺D.治疗胆道蛔虫症还可以向外上方透四白穴E.以上均不是5.水沟、素髎()6.地仓、颊车()A.晕针B.滞针C.针后异常感D.损伤脑脊髓E.弯针7.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是()8.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是()(三)C型题A.毛刺B.直针刺和半刺法C.二者均是D.二者均非1.刺皮之法是()2.刺肉之法是()A.短刺和输刺B.合谷刺及浮刺C.二者均是D.二者均非3.刺皮之法是()4.刺筋之法是()A.治疗鼻病可直刺,亦可向鼻内侧斜刺B.治疗胆道蛔虫症还可以向外上方透四白穴C.两者均可D.两者均非5.水沟、素髎()6.迎香()A.沿皮刺B.斜刺C.两者均可D.两者均非7.治疗脱肛取长强穴,其操作方法是()8.治疗脱肛取百会穴,其操作方法是()A.精神紧张B.体质虚弱C.两者均可D.两者均非9.晕针的原因主要是()10.滞针的原因主要是()A.气短胸闷B.眩晕恶心C.两者均可D.两者均非11.气胸的主要临床表现是()12.晕针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四)X型题1.运动针刺法选穴原则一般是()A.病在上取之下B.病在下取之上C.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取之左D.病在中,取之外E.病在左取之左,病在右取之右2.病位深浅刺法包括()A.分刺、合谷刺及浮刺B.毛刺、直针刺和半刺法C.恢刺和关刺D.围刺法E.扬刺法3.局部多针刺法包括()A.半刺B.围刺C.齐刺D.分刺E.扬刺4.根据有关古籍记载,孕妇禁针的穴位有()A.合谷B.昆仑C.三阴交D.石门E.肩井5.晕针的处理方法是()A.立即起针,给患者饮以温开水或糖水B.重者可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C.可灸百会、足三里D.给患者安置头高脚低仰卧体位E.仍不省人事,脉弱者,可采取急救措施二、判断题1.透穴刺法临床主要适用于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顽固性头痛、胃下垂、痹症、痿证等。

()2.督脉腧穴微斜向下刺0.5~1寸。

()3.耳部穴位闭口直刺0.5~1寸或从后外向前内下方刺0.5~1寸。

()三、名词解释1.滞针2.齐刺法3.扬刺法四、填空题1.透穴刺法依据针刺角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2.在病变局部或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为。

3.《灵枢·官针》所载的,为刺筋之法。

,为刺骨之法。

4.针刺风池穴,为安全考虑可向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5.乳中穴不针不灸,仅作为标志。

6.手部井穴、十宣、四缝等可放血。

7.针刺穴应取侧卧屈股,伸下足,屈上足体位。

8.折针又称断针,是指折断在人体内。

五、简答题1.目前临床运用透穴刺法的病症,主要有哪些?2.什么是傍针刺法?简述其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3.什么是齐刺法?简述其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4.以下关穴为例,说明其不同方向透刺及主治病症的关系。

5.针刺天突穴可能出现哪些意外和临床表现?6.八髎穴怎样针刺?为什么?7.晕针有什么症状?8.什么是针后异常感?怎样处理针后异常感?六、问答题1.详述透穴刺法的临床特点。

2.什么是直针刺和半刺?详述其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3.什么是分刺、合谷刺及浮刺?详述其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4.弯针怎样处理?5.详述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简要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D 2.D 3.E 4.B 5.A 6.C 7.D 8.B 9.C 10.D 11.A 12.C 13.A 14.A(二)B型题1.A 2.C 3.D 4.C 5.A 6.B 7.A 8.D(三)C型题1.C 2.D 3.D 4.D 5.D 6.C 7.B 8.A 9.C 10.A 11.A 12.C(四)X型题1.ABCD 2.ABC 3.BCE 4.ABCDE 5.ABCE二、判断题1.√2.×3.×三、名词解释1.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2.齐刺法即在病变局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临床以压痛点(反应点)为主取治。

用3支等长毫针,先在其中心直刺一针,捻转得气后,再在其上下或左右1~1.5寸处各斜刺一针。

再分别捻针,使针感向深层与四周扩散。

3.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取用1~1.5寸毫针5支。

先于病变局部(如疼痛显著处)中心直刺一针,得气后留针,再在主针上下左右即病变部位旁,分别向病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一针。

然后,各针依次实施手法。

四、填空题1.直透法;斜透法;横透法2.傍针刺法;齐刺法3.恢刺和关刺;短刺和输刺4.鼻尖5.定位6.点刺7.环跳8.针体五、简答题1.目前临床运用透穴刺法的病症,主要有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头痛、胸痹、心悸、哮喘、胃下垂、痹证、痿证等,以病程长、病情顽固者为宜。

2.在病变局部或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如《灵枢·官针》云:“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傍针刺的操作方法,一般宜取痛点(或反应点)及其临近腧穴,先直刺一针,捻针得气后,再在其旁5分至1寸处斜刺一针,针尖朝向直刺的针,捻针得气后勿再深入。

两针深度基本相等。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证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3.齐刺法,即在病变局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临床以压痛点(反应点)为主取治。

用3支等长毫针,先在其中心直刺一针,捻转得气后,再在其上下或左右1~1.5寸处各斜刺一针。

再分别捻针,使针感向深层与四周扩散。

主要用于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而又缠绵不愈的痹证和疼痛。

4.下关穴,略向下直刺1.5寸,可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颌或舌根,用以治疗三叉神经痛(下颌支痛);向前、后方斜刺透穴,深1寸左右,酸胀感可扩散至下颌部,用以治疗下颌关节炎;沿皮向地仓、颊车方向透刺,深1.5~2寸,可使针感扩散至面颊口齿部,用以治疗面瘫和牙痛等。

5.针刺天突穴针刺时应先直刺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再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0.5~1寸。

若直刺过深,可刺中气管;或未贴胸骨柄后缘向下刺入,可刺中气管和主动脉弓等大血管;向两侧偏离可刺中肺脏。

在针刺过程中,若针下坚韧而有弹性,病人感觉喉中作痒,此时已刺中气管;如病人出现剧烈咳嗽或咳血痰,则已刺破血管;如针下柔软而有弹性,搏动明显,说明已刺中主动脉弓等大血管。

6.八髎穴位置与骶后孔相应,因第一骶后孔并非直对体表,而是稍向内下方偏斜,故针刺上髎穴时,针尖应稍向内下即耻骨联合方向进针,方可透过骶后孔通向骨盆腔,针刺深度1~1.5寸,不宜过深,以防刺伤直肠。

而次髎、中髎、下髎直刺1寸左右,以刺达骶后孔为宜。

7.晕针症状是: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甚而神志昏迷,卒然仆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8.针后异常感是指出针后患者遗留酸痛、沉重、麻木、酸胀等不适的感觉。

针后异常感处理,一般出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