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下摩骨也 ”。十二刺之一。 “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
此肾之应也 ”。五刺之一。
15
四、运动针刺法
运动针刺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实 施手法的同时,指导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 处,调动患者自身潜能治疗疾病的一种针 刺治疗方法。
(一)操作方法
针刺得气后,实施手法1一2分钟后, 指导患者活动,5一10分钟后再次实施针刺 手法。
16
一、背、腰骶部腧穴 ( 一)背腰部腧穴 1. 督脉 2. 膀胱经 3. 夹脊穴
17
1.督 脉 •解 剖
棘 上韧带
棘 间韧带
黄韧带
•操 作 方 法
角度和方向
大 椎:直刺 胸椎:向上斜刺
腰椎:直刺
深度层次和指感
皮肤
皮下脂肪 空松
棘上韧带 稍紧
棘间韧带 紧
2.背俞穴和夹脊穴
•操 作 方 法
4.角度和方向:在眼球与眶内侧壁之间 向后直刺
5.深度:不要超过1.8寸(45mm)。
针刺层次:
皮肤
皮下组织
眼轮匝肌
眶脂体
内直肌
[睛明穴操作要点]
6.行针手法:既不提插也不捻转
7.出针:分层缓慢出针
1寸(25mm)以内:可分2层出针 1寸(25mm)以上:可分3层出针
耳部腧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
13
3. 恢刺、关刺--刺筋法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 痹也 ”。十二刺之一。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 血,此肝之应也,或日渊刺,一日岂刺 ”。
五刺之一。
张景岳:“尽筋,即关节之处也。”
14
4. 短刺、输刺 --刺骨法 “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至针骨所,以
四白
睛明
[定位] 在面部,目 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解剖层次]
[睛明穴危险因素小结]
1.眼球 2.血管: 眶上动脉分支、內眦动静脉分支
筛前动脉、 筛后动脉
3.视神经 4.眶上裂
20mm
32mm
45mm
大脑颞叶前端
[睛明穴操作要点]
1.针具:选用0.20*25mm—0.25*40mm的毫 针 2.体位:仰卧位 3.进针法:指切进针法
7
4. 围刺法
用4支以上毫针,分别由患部边缘处斜向 或沿皮刺向病变中心,并在病变中心处再 直刺一针。
8
三、病位深浅刺法
(一)概念 依病变部位而实施深浅不同的刺法,称
为病位深浅刺法。
《素问·调经论》“病在脉,调之血; 病在血, 调之络; 病在气, 调之卫; 病在肉,调之分 肉;病在筋,调之筋; 病在骨,调之骨。”
采用定向深刺透穴,以达到治疗目的。 3. 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 。
3
(五) 注意事项
1.透穴刺法应因人施术 。 2.手法要轻柔 。 3.透穴刺法在进针时要注意避开邻近血管。 4.透穴刺法以相关腧穴得气为度 。
4
二、局部多针刺法
(一)概念:在病变局部或腧穴处,用多支毫针刺入的
方法称局部多针刺法。
(二)操作方法
第三章-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2012
(三)透穴刺法的临床应用
1.直透法:主要用于病变涉及肢体表里、阴阳两 经的病症。
2.斜透法:多用于病变涉及相邻经脉、穴位的透刺 。
3.横透法:一般多用于皮肉浅薄处,以及邻近有 血管、深层有重要脏器处的部位 。
2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四)透穴刺法的特点
1. 精简用穴 。 2. 对难以直接针刺的部位,用透穴刺法可
27
解剖层次 皮肤 皮下组织 胸大肌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二)腹部腧穴
巨阙、鸠尾、上脘、 不容、承满?
29
三、头面颈项部腧穴 (一)项部腧穴:风府、风池、哑门 (二)面部腧穴:四白 (三)眼部腧穴:睛明、承泣 (四)耳部腧穴:耳门、听宫、听会 (五)颈部腧穴:天突、人迎
30
风池、风府、哑门
哑门
9
《素问·刺齐论》 “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 ,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 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 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 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 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 过筋中骨也。此谓之反也。
10
《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又名五脏刺 。 半刺、 豹纹刺、关刺、合谷刺、输刺
听宫:皮肤 皮下组织 关节后韧带 组织 关节与耳道软骨的结合组织
耳部腧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
翳风:皮肤 面神经总支
皮下组织 弹性阻力
颈部腧穴:天突、人迎
天突
人迎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 手法 留针 症状 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
冷汗、恶心呕吐、精神疲惫、脉沉细; 严重者四肢厥冷、神智不清、二便失禁、 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1. 傍针刺法 《灵枢·官针》“傍针刺者, 直刺、傍刺各一,
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齐刺
扬刺
傍针刺
2. 齐刺法
《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 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 小深者。”
6
3. 扬刺法
《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 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齐刺
扬刺
傍针刺
《灵枢·官针》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写刺、 毛刺、巨刺、焠刺。
《灵枢官针》 “凡刺有十二结,以应十二经”, 又称“十二节刺 。 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 、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
(二) 操作方法
1. 毛刺、直针刺和半刺 --刺皮法
“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九刺之一。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十二刺之一。
“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 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五刺之一。
12
2. 分刺、合谷刺及浮刺 --刺肉法
“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九刺之一。 “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 肌痹,此脾之应也 ” 。五刺之一。 “浮刺者,傍人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 。十二刺之一。
处理 出针 平卧保暖 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48
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留针时间 现象 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 处理 放松(精神 局部)
角度和方向
气海俞以上各穴:朝向脊柱斜刺 以下各穴:可直刺
深度层次和指感
皮肤
皮下脂肪 空松
各层肌肉及筋膜 稍紧
(二)骶部腧穴 • 八髎穴
2.05 1.65 1.45 1.37
25
(二)骶部腧穴 • 八髎穴
25mm 20mm 15mm 10mm
26
二、胸腹部腧穴 (一)胸部腧穴 1. 任脉 2. 乳 根 3. 日月、期门
此肾之应也 ”。五刺之一。
15
四、运动针刺法
运动针刺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实 施手法的同时,指导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 处,调动患者自身潜能治疗疾病的一种针 刺治疗方法。
(一)操作方法
针刺得气后,实施手法1一2分钟后, 指导患者活动,5一10分钟后再次实施针刺 手法。
16
一、背、腰骶部腧穴 ( 一)背腰部腧穴 1. 督脉 2. 膀胱经 3. 夹脊穴
17
1.督 脉 •解 剖
棘 上韧带
棘 间韧带
黄韧带
•操 作 方 法
角度和方向
大 椎:直刺 胸椎:向上斜刺
腰椎:直刺
深度层次和指感
皮肤
皮下脂肪 空松
棘上韧带 稍紧
棘间韧带 紧
2.背俞穴和夹脊穴
•操 作 方 法
4.角度和方向:在眼球与眶内侧壁之间 向后直刺
5.深度:不要超过1.8寸(45mm)。
针刺层次:
皮肤
皮下组织
眼轮匝肌
眶脂体
内直肌
[睛明穴操作要点]
6.行针手法:既不提插也不捻转
7.出针:分层缓慢出针
1寸(25mm)以内:可分2层出针 1寸(25mm)以上:可分3层出针
耳部腧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
13
3. 恢刺、关刺--刺筋法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 痹也 ”。十二刺之一。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 血,此肝之应也,或日渊刺,一日岂刺 ”。
五刺之一。
张景岳:“尽筋,即关节之处也。”
14
4. 短刺、输刺 --刺骨法 “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至针骨所,以
四白
睛明
[定位] 在面部,目 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解剖层次]
[睛明穴危险因素小结]
1.眼球 2.血管: 眶上动脉分支、內眦动静脉分支
筛前动脉、 筛后动脉
3.视神经 4.眶上裂
20mm
32mm
45mm
大脑颞叶前端
[睛明穴操作要点]
1.针具:选用0.20*25mm—0.25*40mm的毫 针 2.体位:仰卧位 3.进针法:指切进针法
7
4. 围刺法
用4支以上毫针,分别由患部边缘处斜向 或沿皮刺向病变中心,并在病变中心处再 直刺一针。
8
三、病位深浅刺法
(一)概念 依病变部位而实施深浅不同的刺法,称
为病位深浅刺法。
《素问·调经论》“病在脉,调之血; 病在血, 调之络; 病在气, 调之卫; 病在肉,调之分 肉;病在筋,调之筋; 病在骨,调之骨。”
采用定向深刺透穴,以达到治疗目的。 3. 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 。
3
(五) 注意事项
1.透穴刺法应因人施术 。 2.手法要轻柔 。 3.透穴刺法在进针时要注意避开邻近血管。 4.透穴刺法以相关腧穴得气为度 。
4
二、局部多针刺法
(一)概念:在病变局部或腧穴处,用多支毫针刺入的
方法称局部多针刺法。
(二)操作方法
第三章-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2012
(三)透穴刺法的临床应用
1.直透法:主要用于病变涉及肢体表里、阴阳两 经的病症。
2.斜透法:多用于病变涉及相邻经脉、穴位的透刺 。
3.横透法:一般多用于皮肉浅薄处,以及邻近有 血管、深层有重要脏器处的部位 。
2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四)透穴刺法的特点
1. 精简用穴 。 2. 对难以直接针刺的部位,用透穴刺法可
27
解剖层次 皮肤 皮下组织 胸大肌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二)腹部腧穴
巨阙、鸠尾、上脘、 不容、承满?
29
三、头面颈项部腧穴 (一)项部腧穴:风府、风池、哑门 (二)面部腧穴:四白 (三)眼部腧穴:睛明、承泣 (四)耳部腧穴:耳门、听宫、听会 (五)颈部腧穴:天突、人迎
30
风池、风府、哑门
哑门
9
《素问·刺齐论》 “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 ,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 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 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 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 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 过筋中骨也。此谓之反也。
10
《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又名五脏刺 。 半刺、 豹纹刺、关刺、合谷刺、输刺
听宫:皮肤 皮下组织 关节后韧带 组织 关节与耳道软骨的结合组织
耳部腧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
翳风:皮肤 面神经总支
皮下组织 弹性阻力
颈部腧穴:天突、人迎
天突
人迎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 手法 留针 症状 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
冷汗、恶心呕吐、精神疲惫、脉沉细; 严重者四肢厥冷、神智不清、二便失禁、 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1. 傍针刺法 《灵枢·官针》“傍针刺者, 直刺、傍刺各一,
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齐刺
扬刺
傍针刺
2. 齐刺法
《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 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 小深者。”
6
3. 扬刺法
《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 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齐刺
扬刺
傍针刺
《灵枢·官针》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写刺、 毛刺、巨刺、焠刺。
《灵枢官针》 “凡刺有十二结,以应十二经”, 又称“十二节刺 。 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 、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
(二) 操作方法
1. 毛刺、直针刺和半刺 --刺皮法
“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九刺之一。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十二刺之一。
“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 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五刺之一。
12
2. 分刺、合谷刺及浮刺 --刺肉法
“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九刺之一。 “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 肌痹,此脾之应也 ” 。五刺之一。 “浮刺者,傍人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 。十二刺之一。
处理 出针 平卧保暖 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48
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留针时间 现象 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 处理 放松(精神 局部)
角度和方向
气海俞以上各穴:朝向脊柱斜刺 以下各穴:可直刺
深度层次和指感
皮肤
皮下脂肪 空松
各层肌肉及筋膜 稍紧
(二)骶部腧穴 • 八髎穴
2.05 1.65 1.45 1.37
25
(二)骶部腧穴 • 八髎穴
25mm 20mm 15mm 10mm
26
二、胸腹部腧穴 (一)胸部腧穴 1. 任脉 2. 乳 根 3. 日月、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