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分析理论

合集下载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维果斯基简介
著作: 《思维与语言》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心理学中的工具性方法》 《具体的人类心理》 《儿童发展中的工具和符号》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历史》

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 差异 1.直接的 2.不随意(无意)的 3.受遗传决定;遵循 生物进化规律 高级心理机能 1.间接的 2.随意(有意)的 3.受社会文化决定; 遵循社会历史发展 规律 内容 感知觉、无意注意、 观察、有意注意、 无意记忆、基本情绪、 有意记忆、社会性 冲动反应 情绪和情感、意志


对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评价: 健康、理性自我的发展; 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过程; 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 比较: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一、经典行为主义理论 二、新行为主义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几种学习理论的比较
经典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John B. Watson(1878-1958) 兴趣: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广告 心理学 著作:“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 (1913);《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 (1914);《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 看心理学》 (1919) ;《行为主义》 (1925)
佛洛伊德简介;时代精神; 精神分析理论的方法学: 基本概念:意识与无意识;里必多;焦 虑; 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投射、自居、反 作用形成/升华、转移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 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强调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意义; 重视心理活动的动力性质; 重视早期经验在个体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过分强调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持悲观的看法; 方法学的问题和理论构想的问题;

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分析移情与反移情
分析移情
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将对过去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
分析反移情
指治疗师对患者产生的情感反应,可能影响治疗师的判断和干预。
处理
治疗师需对移情和反移情进行识别、分析和处理,以保持中立和客 观的态度,并促进患者的心理成长和治疗进程。
04 精神分析的实践应用
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05 精神分析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精神分析面临的挑战
01
理论基础争议
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存在争议, 其假设和概念缺乏实证支持,导 致其科学性受到质疑。
02
治疗方法单一
03
治疗时间过长
精神分析治疗方法相对单一,对 于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患者可能不 够灵活和个性化。
精神分析治疗时间通常较长,需 要患者和医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 力,可能增加患者脱落的风险。
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01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神经症、 人格障碍、心境障碍等心理障碍进行深入分析和治疗。
02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关注患者的潜意识冲突和早期经验对当前 心理状态的影响,通过自由联想、释梦、移情与反移情等技术
,帮助患者解决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03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患者的情感表达和 自我觉察,促进患者的人格成长和心理成熟。
目的
02
通过自由联想,帮助患者挖掘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心理创伤,从
而促进心理成长和治愈。
应用
03
自由联想常用于探索患者的童年经历、无意识的动机和情感等。
释梦
释梦
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手段,指对梦境进行解析,以揭示梦境背后的 潜意识内容。
目的
通过释梦,帮助患者理解梦境中的象征意义和无意识欲望,从而 促进心理治疗。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3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3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1.分析新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

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

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论述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答:(1)相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格的作用。

②新精神分析不仅保持了弗洛伊德学说中一些基本概念,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框架,尽管具体说法不同,但归根结底还坚持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

因此,新精神分析并没有超越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最终仍属于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领域。

③新精神分析所强调的“自我”,往往过分强调了潜意识自我的功能,贬低自觉能动的意识的价值。

这一点与经典精神分析不谋而合。

(2)不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重视先天自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价值。

他们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和它的动机及目的,把自我看成是一个理智指导下的系统和人格中最富于独立性的部分。

②经典精神分析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这是其反社会因素的生物学化倾向的集中表现。

而新精神分析的先驱阿德勒就已明确肯定“社会生活逻辑”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发展,并主张应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源。

以“基本焦虑说”为代表的霍妮等认为,“恋母仇父”的现象不是幼儿的性欲所致,而是父亲教管不严,母亲宽慈溺爱的结果。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

人格心理学论文——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

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

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

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

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

心理学理论教材——人格心理学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

心理学理论教材——人格心理学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

32
2、早期记忆
人追求优越的方式主要来自于童年的 经验。儿童在4-5岁时就形成其生活风 格。
由于儿童所处的家庭、生活条件及周 围的社会环境不同,儿童便会形成不同 的生活风格
3、潜意识梦境
2021/7/3
33
3、生活风格的类型
根据社会兴趣的程度分类
1、统治--支配型 2、索取--支配型 3、躲避型 4、社会有益型
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 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 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2021/7/3
13
1895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 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 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1902年因读了佛 氏「梦的解析」而深受感动,曾追随弗洛伊 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年他参加弗洛伊 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 心成员之一。1910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 会主席。
2021/7/3
5
5、精神分析的内部分歧:
弗洛依德,既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家,又 是一位专权的领导人。他十分专制,决不 允许学生对他的学说提出异议,否则,轻 则痛责,重则驱逐门外、憎恨终生。为此, 他的一些得意门生如阿德勒、荣格、奥 托·兰克等纷纷出走,各自创立了自己的 学派。 这又为霍妮、沙利文等人创建新 精神分析学派树立了榜样。
末生儿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往往缺乏创 造力。
2021/7/3
31
d. 备受保护的独子(女):
由於父母将希望全摆在唯一的孩子身上, 所以有时他会变得依赖,由於他常是众人 注目的焦点,所以他很容易觉得自己真得 大有价值,当他不再成为众人注意的焦点 时,他的人生态度便很容易发生错误.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引言:精神分析理论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多种精神分析理论流派。

其中,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是两个重要的分支。

本文将对古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对比和分析,探讨二者的异同之处。

一、口述治疗与自由联想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建,其核心方法是口述治疗。

在古典精神分析中,分析师通过与患者面对面的对话,倾听患者的述说,通过分析、解释和解决患者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问题。

而新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自由联想,认为患者可以自由地表达其内心的冲突和欲望,借助梦境和自由联想的方式,揭示潜意识中的内容。

两者在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理解和解决患者内心的困扰。

二、本我、自我与超我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本我代表了人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快乐和满足;自我则是对外界现实的认知和适应;超我则是道德和规范的内化。

在古典精神分析中,治疗注重于解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新精神分析理论则对这些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

它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认为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在新精神分析中,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变化。

三、潜意识与无意识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重要性。

在古典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中储存着被压抑的欲望和冲突,通过分析和解释潜意识中的内容,可以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

而新精神分析理论更加注重无意识的角色。

它认为,无意识是一个更广阔和复杂的概念,包含了个体和集体的信息。

无意识中储存着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痕迹,对个体的发展和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性欲与自我实现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欲被认为是个体最重要的冲动之一。

弗洛伊德强调了性的力量和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他认为,个体需要通过满足性的欲望来达到内心平衡。

与之不同的是,新精神分析理论更加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3、阻抗的破除
阻抗是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产生阻抗的原因——两级获益
第一级获益(内部获益):症状满足 了病人的无意识欲望,使无意识冲突 得到变相虚幻的满足。
第二级获益(外部获益):借助生病, 获得他人的支持、同情、安慰,从而 减轻应激压力。
意义:提示分析进入实质性阶段, 接近问题症结。
破除策略:
借助病人的两种积极的力量:康 复动机和理智。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及心理分析的 诞生 1881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1896年在维也纳开设了私人诊所 , 治疗神经症。
催眠——自由联想——心理分析
二、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意识——无意识理论
意识: 是人能直接感知的心理部分 。
无意识:
静态的:指潜藏的、无法被察觉的 思想或观念。
动态的:指潜在的、无法被察觉的 心理活动。
无意识的内容大多与人的本能欲 望、非道德的冲动相联系。
前意识:
存在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前意识的 内容可以通过仔细回忆、提醒进入到意识 中去。
在意识的入口处有个“监察官” , 由超我担任。
本我 2、人格结构理论 自我
超我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自我 超我
本我
弗洛伊德人格构成与意识划分示意图
本我(id) 来源:与生俱来
认知调整:
1、告知康复的关键 2、告知有能力处理问题
4、移情
即患者把对自己父母、亲人的 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具有性爱 的基本色彩。
类型:正移情、负移情
本质:是过去情感经历的重演,情 感的置换。
发展:移情神经症
意义:是原来神经症的翻版。治愈 了新的,等于治好了旧的。
治疗策略:
建立关系——引发移情—— 解决移情。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8 65岁-死亡
对艾里克森人格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 强调人格发展中社会和文化影响的作用,将精神分 析和社会学结合了起来; • 强调健康和适应性的自我机制,使精神分析不再局 限于临床个案的研究,而是拓展到了正常个体的研 究; • 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整个生命周 期,突破了其它自我心理学家仅仅描述幼儿早期人 格发展的局限性。 • 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危机等概念深入日常生活.
第二节 理论观点
一、人格动力 (一)生理过程:力比多和性欲 保留了本能和力比多学说,但已并不是
那么强调,他更愿意强调的是自我和社 会力量在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
(二)自我及自我同一性


1.自我
继承了弗洛伊德对于三我的划分,但艾里克森认为他 认为,①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 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 的需要。埃里克森的理论被叫做自我心理学是很合适 的。②自我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包括着人的意识活动, 是可以加以控制的。③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 验的综合体,能够把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 来,引导心理能量向合理的方向,决定个人的命运。 作用:①防御性 ②自主性,如游戏、言语、思想和 行动等。 ③适应性
第三章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

第一节
沙利文的生平及著作
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 :Interpersonal Theory 美国人,精神病学家 大学教育不顺利,个体健康问题 《现代精神病学概念》,1947 《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 1953

二、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阶段 年龄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1 2 3 4 5 6 7 0-1岁 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1-3岁 3-5岁 5-12岁 12-20岁 20-24岁 25-65岁 自主←→羞怯和疑虑 主动←→内疚 勤奋←→自卑

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大全

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大全

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06.15-1994.05.12)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神经症研究
弗洛伊德最初专注于研究神经症 的心理机制,逐渐发展出精神分 析理论。
无意识心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无意 识的部分,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对 人的行为和情绪有重要影响。
理论发展
01
02
03
自我心理学
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 学派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发 展方向,其中自我心理学 派强调自我调节和平衡。
03
梦境解析有助于了解个体内心深处的需求、冲突和情
感,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移情与反移情
移情的概念
移情是指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将对过去某人的情感投射 到咨询师身上的现象。
反移情的概念
反移情是指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将对来访者的情感投射 到自己身上的现象。
移情与反移情的作用
移情和反移情对咨询关系有重要影响,咨询师需对自身反移情保 持觉察和反思,同时帮助来访者理解和管理移情,以促进咨询效
自我成长与发展
01
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关注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强调个体潜力的发 掘和自我成长。
02
通过自我反思和内省,个体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无意识动机和
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精神分析理论鼓励个体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福感。
人际关系改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问题往往 与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和防御机制有 关。
精神分析理论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7
目录
Contents
•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 •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概念 • 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 • 精神分析理论的争议与批评 • 精神分析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
理论起源
19世纪末
精神分析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的 欧洲,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 德创立。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2.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与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重大影响..神经症症状的核心问题是焦虑;当自我预感到焦虑时;为防止焦虑的发展而施行压抑;并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伪装;从而避免痛苦;却形成了症状..神经症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的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是无意识冲突的替代性满足..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采用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和修通等技术;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治疗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意识化;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张昱教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意识和无意识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己的有关病症的经验并向医生和盘托出;心里就会感到舒畅;病也就好..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经历过的情绪经验受到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外;潜伏在无意识之中;因此产生了病症..从这一早期的设想开始;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他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这样;导致他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两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个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或被排挤到到意识阈之下所谓意识阈;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但是;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然在不自觉地积极地活动着;追求满足..所以;无意识部分是人们过去经验的一个“大仓库”..由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人们把他的无意识称为“潜意识”英文是subconsciousness;又译为“下意识”..弗洛伊德又认为;在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之间;还有一种“前意识”..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即前面所说的“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那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看来;前意识处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它是可以召回来的部分;也就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而无意识潜意识则是不可召回的..这样;实际弗洛伊德就把人的心理分为三个部分或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基础..在后来修正古典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后来被称为古典的精神分析;以区别于新精神分析的所有的人当中;不管修正的程度如何;都没有抛弃这一基本概念;否则;就不是精神分析学家了..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理论中;把无意识潜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意识只占一个次要的地位..他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他反对把心理学说成是“意识内容的科学”..他不但认为;“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4.图片。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古典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指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他的早期的理论是以无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是无意识系统;另一是前意识系统(它包括意识)。

前意识的主要作用是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制在无意识之中,使意识和无意识完全隔离。

人格结构的深层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这个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

弗洛伊德非常强调无意识在人格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无意识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意识和前意识。

后期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与二部人格说中的无意识概念接近,但不完全等同。

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作用。

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以性心理为主线。

以性心理发展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

他所用的研究方法有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他的研究资料来源于对病态人格的心理分析。

新精神分析是在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一个新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有阿德勒、埃里克森、霍尼、弗洛姆等人。

新精神分析不再一味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转向自我。

研究对象从非常态转向正常人。

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该学派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方法和心理历史学分析法,发菜了投射等心理测量的方法,并引进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跨文化研究方法等。

新精神分析在作了一些不同的解释的情况下,仍保留了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潜意识动机作用,压抑和抵抗,精神决定论,移情作用,以及自由联想法等。

新精神分析学家在各自理论中提出的如基本焦虑,原始恐惧,逃出自由等概念,尽管名称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在起主要作用,不过表现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而已。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还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在心理学上,弗洛伊德关于"意识"的论述来源于莱布尼茨的微觉说,赫尔巴特的意识阈,和费希纳意识运动的学说。他的心理观则受布伦塔诺的影响较大。在哲学思想上,叔本华的无意识概念、他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哈特曼的无意识研究都能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找到影子。与此同时,18、19世纪哲学中盛行的享乐主义动机学说的影响更是体现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论当中。在科学思想上,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观与赫尔姆霍茨的能量守恒观点有密切关系;而他的本能论的依据则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1. 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2.早期精神分析理论
3.新精神分析理论(见前沿新知)
1、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是19世纪末奥地利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及社会生活的产物。当时的奥地利,在经济上,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社会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在政治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广大人民遭受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三重压迫,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在社会文化上,当时的奥地利仍处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宗教气氛浓厚,两性禁忌甚严,人们正常的性欲望、性生活等不到满足,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造成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和内部紧张的冲突状态。社会外部恶劣的政治条件和压抑的文化环境与个人内部的紧张冲突交织在一起,致使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应运而生。
2、早期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人能体验到的部分;而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与本能有关的欲望部分,这些欲望和冲动因受到禁忌和法律等的控制而压抑到意识之下,虽然不被意识但未被泯灭,仍在不断活动,随时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识之中,这可召回的部分就是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前意识。人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促使人去寻求一种不受约束的快乐或快感,他称之为"力比多"。"力比多"是人的本能能量,是人作出一切行为和人格发展的源动力,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与性欲有密切关系,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冲动e而非理性的,以寻求快乐为原则;超我则按社会的道德准则行动,按至善的原则活动,遵循伦理原则;自我既要满足本我的即刻要求,又要按超我的客观要求行事,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人格这三个系统在人格发展的各阶段--从口唇期一直到生殖器期的五阶段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外,梦的解释,生本能和死本能,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理论2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理论2
神经症病人的行为根源,应该从他们在儿童时
期与父母的关系中去寻找。这些看法构成了霍
尼与众不同的人格发展观点。
霍尼自己在儿童时期并不快乐,她自己缺
乏父亲的关爱,又和母亲关系密切,这些在她 个人的发展和她的理论观点方面都有较大的影 响。
几种主要原型 人格面具(persona) 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 暗影(shadow) 自性(self)
• 人格面具 • 个体用来应付社会习俗和传统要求,在公 共场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开人格。 • 面具是我们人格中必要的一面,但如果我 们过度认同我们的面具,就无法觉知我们 自己真正的个性,使个人的自我呈现受到 阻碍。
ISFJ
Protector 保护者
INFJ
Counselor 咨询师
INFP
Healer/Tutor 治疗师/导师
ESTJ
Supervisor 督导
ESFJ
Provider/Seller 供给者 /销售员
ENFJ
Teacher 教师
ENFP
Champion/Advoca te /Motivator
倡导者 /激发者
ENTJ
Field Marshall /Mobilizer
ENTP
Invertor 发明家
统帅/调度
五、评价 • 理论价值 • 扩展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 • 强调人格的整体性 • 人格类型的研究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 领域 • 缺陷 • 神秘宗教色彩浓厚,晦涩难懂
第四节 艾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 论
一、生平 二、自我与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 感) 三、人格的终身发展阶段论
ISTP
操作者/演奏者
ISFP
INTJ
智多星 /科学家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三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新精神分析学派
自我心理学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霍妮关于神经症的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的相关研究
新精神分析学派不是一个严密的组织,而仅是 因为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对人格及其形成的作用而 被人称为学派的一个松懈结合。这个学派的各个 代表人物之间,各个理论之间的侧重点都不尽相 同。 之所以把他们称为精神分析,是因为他们仍以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作为基础,并不是要建 立一个新的范型,而只不过是有所扩大或侧重点 有所转移。(对精神分析的修正)
阶段
人际 关系 母亲
基本心理冲突
发 展 任务
婴儿期 (0-2)
儿童早 期 (2-4) 学前期 (4-7)
信任对不信任 Trust vs. mistrust
学习信任
父母亲 自主对羞耻、怀疑 Autonomy vs.shame and doubt 家庭 主动对内疚 Initiative vs. guilt
艾里克森一直保守这个秘密,直到68岁才公开。
他生活在一个犹太家庭里,却保留了和生父一样的 生理特点----高个子、金发、蓝眼。
在继父那边,人们称他“异邦人”,而在同学中间, 却被当作是“犹太人”。 一战爆发使得处于青少年前期的艾里克森感情崩溃, 因为他不知道该忠于德国还是忠于丹麦。 从公立学校毕业时,继父建议他上医学院,但他并 不接受这种期望,决定要做一个艺术家,并在随后 的几年在欧洲游历。
霍妮从10种神经症需要中归纳了三种神 经症的人格类型: 1. 趋向他人(依从型) 2. 反对他人(敌对型) 3. 逃避他人(退缩型)
四、霍妮的人格结构
现实自我(actual self):指个人某时某地身心 特征的综合,代表个人的实际面貌。 真实自我(real self):指个人可能成长发展达 到的地步,代表个人人格发展的内在潜力。 理想化自我(idealized self):指个人脱离现 实而凭空虚构的自我意象,代表个人企图以否认 的方式画些其内心的冲突与焦虑。理想化自我表 现的方式是设想自己具备胜于他人十全十美的条 件。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1.基本简介精神分析学说,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分析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实践中产生,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

创立者为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也称弗洛伊德主义。

为了有所区别,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发展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或新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总结、多年累积而逐渐形成。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心理和人格新独特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本能、情欲、自然性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2.产生原因奥地利弗洛伊德(Freud,S.)是位精神病医生,他从自己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了精神分析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人欲望。

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

它不同于觉察不到通常意义上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叫做潜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概念,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它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搜索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经验。

弗洛伊德还把人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发生。

潜意识动机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心理及人格影响,由于弗洛伊德强调和重视,才为心理学界认识,对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发展,乃至整个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基本内容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母亲――他人的区分要比自体――母亲的区分出现得早。

也就是说,分辨不同客体的能力要比了解到自体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能力出现早* 在许多边缘型病人(borderline patients )的心目中,存在很强烈的“全好”(all-good )和“全坏”(all-bad )的客体关系。

这样的病人无论在面对怎样的客体,都会把它们归结为单纯“好”的或者完全“坏”的简单关系。

例如,一个建立了“全坏”客体关系的病人,见到他的家人会觉得他们粗心大意,不懂得关心人,完全和自己作对,见到外人也会有各种不好的猜疑,表现为愤怒、忧郁的个体。

他所具有的自我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就是以愤怒的情绪连接着的坏的自我和坏的客体* 马勒(Mahler et al.,1975 )是一位儿科医生,她运用自然观察法直接观察亲子关系。

她认为婴儿初期分不清“自我”(self )和“非我”(nonself ),而是在心理上将其合二为一的“共生体”(symbiosis )。

婴儿最初是将自己和母亲融合为一,6 个月左右,婴儿才能分辨出母亲的乳头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这是孩子会体验到一种矛盾冲突:一方面他希望继续和母亲保持依恋关系,受到母亲的照顾;另一方面他又盼望着自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被所爱的人控制住。

这时母亲的表现将是决定孩子今后能否适应的重要因素。

总之,想与他人建立关系是人格发展的推动力, 人格发展就是切断这种“混和”的关系,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历程。

*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学派里的最近发展出的新兴理论,它仍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整合之中,并在治疗精神疾病的实践当中不断应用、总结经验* 1 、经典精神分析重视先天自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价值。

他们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和它的动机和目的,把自我看成是一个理智指导下的系统和人格中最富于独立性的部分。

例如自我心理学的杰出代表艾里克森在承认他的自我心理学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学说的“磐石”之上的时候,就公开宣称他与弗洛伊德的主要区别就是重视自我。

2 、经典精神分析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这是其反社会因素的生物学化倾向的集中表现,而新精神分析的先驱阿德勒就已明确肯定“社会生活逻辑”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发展,并主张应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源。

3 、经典精神分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潜意识里装满了不可告人的罪恶性欲,坚持先天生物决定论的悲观主义态度,认为人注定要成为自己性欲和本能的牺牲品,这是人生悲剧的根源。

但是,新精神分析则不同,他们认为人的发展有弹性,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冲突和挫折,不断的想积极的方面发展。

* 1 、迄今为止,潜意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里程碑:1 、弗洛伊德冲破了漠视和否定潜意识领域的理性主义的禁锢,创立了个体潜意识理论体系。

2 、荣格冲破了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的狭隘性观念,创立了集体潜意识学说,沟通了个体与群体在心理上的内在联系,肯定了包含着人类祖先在内的各个世代经验的社会遗传和历史沉淀的可能性及其重要功能。

3 、弗洛姆在吸收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和容格的集体潜意识的思想的基础上,把精神分析潜意识移植于人类社会的结构之中,创立了社会潜意识的理论,强调了潜意识的个体所有性和群体共有性,突出了潜意识在产生和发挥作用过程的社会性。

2 、创立了自我心理学和性格类型学的理论体系,促进了人际关系学、跨文化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心理历史学的发展。

3 、新精神分析学者则根据大量临床实践的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日益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精神疾病致病中的作用,把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现代模式更加具体化,进一步丰富了精神病中心因学的理论和心理治疗的方法技术* 1 、新精神分析和古典精神分析经有明显的区别,但两者又有内在联系。

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仍然保持了弗洛伊德学说中一些基本概念,如潜意识、压抑、抵抗、自由联想和防御机制等,还表现在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框架,尽管具体说法不同,但归根结底仍坚持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

因此,新精神分析并没有超越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最终仍没有完全脱离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境地。

2 、本来精神分析运动就带有半宗教的性质,弗洛伊德把潜意识奉为神灵,对梦境、口误、笔误等过失行为的解释也表现出神秘主义的色彩。

新精神分析依然大量沿袭了这些方法,在治疗中广泛使用,终究没有脱离神秘主义的槽臼。

* 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代表正统的精神分析运动的新发展,根据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家拉波帕特的看法,自我心理学的历史有四个阶段* Anna Freud (1895 ~1982 ),S. 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生于奥地利,1938 年随其父移居英国,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

先后获得美国杜克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

担任过《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主编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名誉会长。

她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其父后期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对自我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她系统总结和扩展了其父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

她是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儿童发展的创始人之一,并较早应用游戏疗法,对儿童期和青春斯的心理治疗技术的改进起过积极作用。

著有《儿童的心理分析治疗》(1946 )、《儿童期的常态和病态》(1965 )等书。

在1947 年她同一个临床和研究中心一起组织了对儿童精神分析的培训,该中心以汉姆浦斯忒得儿童治疗课程和临床教学(Hampstead Child Therapy Course and Clinic )而知名,在她去世后重新命名为安娜. 弗洛伊德中心并继续提供临床工作、研究工作和培训。

安娜关于防御机制的研究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尽管自我的功能很多,但其防御功能却是主要的。

它们直接和自我的强度、性质紧密相关,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自我发展总离不开防御机制的作用,通过防御机制的活动可以看到自我的影子。

* 海因兹?? 哈特曼(Heinz Hartmann ,1894 一1970) 生于德国,早年学医获博士学位,后在维也纳随安娜学习精神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移居美国,主办《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杂志,致力于创立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

曾任纽约精神分析学会会长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

哈特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精神分析方面最著名的理论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自我心理学的论文。

他根据自己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上所作的演讲概括而成的《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1939) 一书,可与弗谘伊德的《自我与伊底》(1923) 相提并论,是自我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座里程碑,标志着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后来他又出版有《自我心理学文集》(1964) 。

如同米切尔(Mitchell )和布莱克(Black )(1995 )所提出,当弗洛伊德这位考古学家探究关于婴儿性欲和攻击埋葬极深的遗物时,象哈特曼这样的追随者对弗洛伊德未发掘且放置一边的精神生活更普通特征感兴趣。

哈特曼提出了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标志着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真正建立,所以他被誉为自我心理学之父。

他明确将这一概念纳入精神分析,扩大了精神分析的范围,引起了精神分析的实质性变化。

* 退休之后,艾里克森居住在旧金山,他的卓越成就博得了心理学界及大众的肯定,《时代》杂志甚至将他评为最突出和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

Erik Erikson (1902 ~1994 )艾里克?? 洪伯格?? 艾里克森(Erik Erikson ,1902 ~1994 )1902 年6 月15 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原来住在哥本哈根。

艾里克森的父亲在他出生之前抛弃妻儿离家出走,他的母亲随即迁居德国,三年之后改嫁给了一个犹太医生瑟尔多?? 洪伯格。

从小,艾里克森的母亲便告诉他,洪伯格是他的亲生父亲。

不过随着艾里克森渐渐长大,他发现自己有着不同于其它犹太人的外貌特征:金发、高大。

于是,在犹太人眼里,他是一个“非犹太人”,而在他的德国同学眼里,他又是一个犹太人,两边都不欢迎他。

就这样,艾里克森小小年纪便体会到了深深的“同一性混乱”。

到了青春期的时候,艾里克森已经隐约觉察到了自己的父亲是谁,于是在一战爆发的时候,他曾经在自己丹麦人的身份与对德国祖国的效忠之间苦苦挣扎。

艾里克森没有获得任何大学文凭,这或许说明他只是一个平庸的学生,又或许是由于他追求自我认同的渴望过于强烈,因为当他的继父要求他进入医学院时,他却决定要成为一个艺术家。

其后的几年,艾里克森流浪于欧洲各地,以给孩子们画像为生。

1927 年<a name=baidusnap0></a>夏天</B>,他终于在心目中的艺术圣地维也纳落下脚来,任教于一所为弗洛伊德的朋友及病人的孩子们开办的小学校。

在那里,艾里克森认识了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 弗洛伊德,这位知名的精神分析师不仅帮助艾里克森继续学业,更授予他精神分析的训练,并以相当低廉的价格亲自对他进行个人分析。

艾里克森一生出版了许多著作,主要有《儿童与社会》(1950 ,1963) 、《同一性与生命周期》(1959) 、《理解与责任》(1964) 、《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1968) 、《新的同一性维度》(1974) 、《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1975) 、《游戏与理由》(1977) 、《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 等。

* 已远非是需索的本我、严厉的超我、约束的环境之间的调节者这么简单,它的作用也不仅仅是防御不耻的本能和焦虑,因此被称为自我心理学* (1 )个体性(individuality )。

一种独一无二的,作为一个独立且与众不同的个体而存在的清晰感觉。

(2 )整体性和整合感(wholeness & synthesis )。

一种内心完整、不会四分五裂的感觉,这种感觉源于潜意识中对于自我的整合。

成长中的儿童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自我形象的片断,比如可爱的、强壮的、独立的等等,健康的自我能够将这些零碎的形象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3 )一致性和连续性(sameness & continuity )。

指我们潜意识里想要追求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追求一种人生是延续的、目标是有意义的感觉。

(4 )社会团结性(social solidarity )。

一种内心的理想和价值观跟某个群体相一致的感觉,一种受到社会支持和肯定的感觉。

* 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感最初起源于婴儿时重要他人的认可,但一直要到青春期才能正式形成。

另外,同一感同时包含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例如生活在家长制社会中生活的妇女,以及受歧视的少数民族成员,要发展出一个主要是积极的自我同一感是很困难的,但是艾里克森认为,即便是一个消极的自我同一感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