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代数讲义(电子教案)
近世代数教案(1)
第一章基本概念 (1)§2 映射 (1)§3 代数运算 (9)§8 同态 (9)§10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分类 (16)第一章基本概念§2 映射1.映射定义A,B都是集合,ϕ是一个法则.若对A中每一个元素x,在B中有唯一元素y与之对应,则称ϕ是A到B的一个映射.记为ϕ:x→y, 或y=ϕ(x).y称为x在ϕ下的像,x叫做y在ϕ下的原像或逆像.注意:(1)A中每一个元素都有唯一确定的像且像在B中.(2)A中不同元素的像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例1设A是有理数集,B为实数集合,那么法则ϕ:x→11x-,即ϕ(x)=11x-不是A到B的一个映射.例2 设A,B都是有理数集,那么法则ϕ:ba →a b+,即ϕ(x)=11x-那么ϕ不是A到B的一个映射.例3设A={1,2,3},B={2,4,8,15},那么法则ϕ:x→2x,即ϕ(x)=2x不是A到B的一个映射.2.满射、单射和双射例4设A={1,2,3},B={2,4,8,15},那么法则ϕ:x→2x,即ϕ(x)=2x不是A到B的一个映射.例5设A={1,2,3,4},B={2,4,6},那么法则ϕ:1→2,2→4,3→6,4→6 是A到B的一个映射.例6设A={1,2,3},B={2,4,6},那么法则ϕ:x→2x,即ϕ(x)=2x 是A到B的一个映射.定义设ϕ是A到B的映射,(i)若∀b∈B,至少有一个a∈A,使得ϕ(a)=b,则称ϕ是A到B 的满射;(ii)若∀a,b∈A,且a≠b,总有ϕ(a)≠ϕ(b),则称ϕ是A到B的单射;(iii)若ϕ既是A到B的满射,又是A到B的单射,则称ϕ是A 到B的双射,双射也称为一一映射.单射的判定:ϕ是A到B的单射⇔∀a,b∈A,且ϕ(a)=ϕ(b)一定有a=b.例7 设ϕ(a)=2a,∀a∈Z+,则ϕ是Z到2Z+的双射.F⨯是数域F上的全体n阶方阵的集合,B={0,1, 例8设n n...,n},r(A)表示矩阵A的秩,则ϕ:A→r(A),即ϕ(A)=r(A) 是n n F ⨯到B 的一个满射,但不是单射.ϕ是A 到B 的映射,11,A A B B ⊆⊆,集合1()A ϕ={1()a a A ϕ∈}称为1A 在ϕ之下的像;集合11()B ϕ-={1,()a a A a B ϕ∈∈}称为1A 在ϕ之下逆像. 3逆映射设ϕ是A 到B 的一个双射,对x ∈A,y ∈B,且ϕ(x )=y .定义 1:ϕ-y →x ,即1ϕ-(y)=x. 则1ϕ-是B 到A 的一个双射,称1ϕ-为ϕ的逆映射.例9设A={1,2,3},B={10,20,30},那么法则ϕ:x →10x,即ϕ(x)=10x是A 到B 的一个双射.显然,1ϕ-(y)=y/10是ϕ的逆映射.结论1设A,B 都是有限集合,那么它们之间能建立双射的⇔是|A|=|B|.定理 设A,B 都是有限集合,且|A|=|B|,ϕ是A 到B 的映射,那么 ϕ是满射⇔ϕ是单射.证明|A|=|B|=n,而且A={12,,,n x x x },B={12,,,n y y y }....... 推论 设A,B 都是有限集合,且|A|=|B|,ϕ是A 到B 的映射,那么 ϕ是双射⇔ϕ是单射或ϕ是满射.4.映射的乘法 变换设σ,τ都是A 到B 的映射,如果∀x ∈A,都有()()x x στ=,那么称σ与τ相等,记为σ=τ.映射相等与函数相等是一样的.设τ是A 到B 的映射,σ是B 到C 的映射,那么x →σ(τ(x)), (∀x ∈A)是A 到C 的映射,记为στ,称它为τ与σ的乘积.或合成或复合. 即 στ(x)=σ(τ(x)),定义 A 到A 的映射称为A 的变换.A 的变换也分满射变换、单射变换和双射变换.双射变换也称为一一变换.集合A 中每一个元素与自身对应的变换称为A 的恒等变换.定理含有n 个元素的集合共有n!的个双射.集合M={1,2,…,n}的双射变换ϕ,通常用一下符号表示12(1)(2)()n n ϕϕϕϕ⎛⎫= ⎪⎝⎭并称其为n 元置换.3个元素的置换共6个,0123123ϕ⎛⎫= ⎪⎝⎭,1123132ϕ⎛⎫= ⎪⎝⎭,2123321ϕ⎛⎫= ⎪⎝⎭,3123213ϕ⎛⎫= ⎪⎝⎭,4123213ϕ⎛⎫= ⎪⎝⎭,5123312ϕ⎛⎫= ⎪⎝⎭. 另外,置换有多种形式是相等的:5123132231213312321312321123132231213ϕ⎛⎫⎛⎫⎛⎫⎛⎫⎛⎫⎛⎫====== ⎪ ⎪ ⎪ ⎪ ⎪ ⎪⎝⎭⎝⎭⎝⎭⎝⎭⎝⎭⎝⎭作业:P6:11.1,2.§3 代数运算1.代数运算的概念一般的运算是由两个元素经某一运算后得一个元素,比如加减乘等.定义设M是集合,法则ϕ满足,对A中任意有序元素 a,b, A 中有唯一确定元素d与之对应,则称ϕ为M的代数运算.一般用表示法则ϕ,因而ϕ(a,b)写成a b=d.此时可以说a,b经过的运算得到元素d∈M.例1 普通的加法、减法、乘法都是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和复数集的代数运算,而普通加法不是正整数集的代数运算.例2 设V是数域F上的向量空间,V的向量加法是V的代数运算.例3设F是数域,令n mF⨯={A|A是F上的m×n矩阵}.则矩阵的加法是n mF⨯的代数运算.练习:试规定整数集合Z上的一个代数运算.每位同学规定一个不同于其他同学的代数运算.2.变换的乘法与置换的乘法设M是集合,T(M)={M的所有变换σ},∀σ,τ∈T(M),则乘积στ:στ(x)=σ(τ(x))是M的一个变换,故στ∈T(M),称στ为变换的乘法,变换的乘法是T(M)的代数运算.设ε是M的恒等变换,∀σ∈T(M),σε(x)=εσ(x)=σ(x), ∀x∈M,于是σε=εσ=σ.令S(M)是M的所有双射变换的集合,则S(M)⊆T(M).易证,T(M)的乘法也是S(M)的乘法.即变换乘法是的代数运算,从而双射的乘积还是双射.事实上,......,集合M={1,2,3}的双射变换共有6个:0123123ϕ⎛⎫= ⎪⎝⎭,1123132ϕ⎛⎫= ⎪⎝⎭,2123321ϕ⎛⎫= ⎪⎝⎭,3123213ϕ⎛⎫= ⎪⎝⎭,4123213ϕ⎛⎫= ⎪⎝⎭,5123312ϕ⎛⎫= ⎪⎝⎭ 12123123321123123132321231321231ϕϕ⎛⎫⎛⎫⎛⎫⎛⎫⎛⎫=== ⎪⎪ ⎪⎪ ⎪⎝⎭⎝⎭⎝⎭⎝⎭⎝⎭ 123321321231⎛⎫ ⎪ ⎪ ⎪ ⎪⎝⎭一般地,设12121212,,n n n i i i n k k k i i i στ⎛⎫⎛⎫== ⎪ ⎪⎝⎭⎝⎭则 121212121212n n n n i i i n n k k k i i i k k k στ⎛⎫⎛⎫⎛⎫== ⎪⎪ ⎪⎝⎭⎝⎭⎝⎭. 因为()(())(),1,2,,s s s s i k s n στστσ====.设A={12,,,n a a a },它的代数运算满足:i j ij a a a =,则下表 称为A 的代数运算表:............练习P15:1t.作业:设2123321ϕ⎛⎫= ⎪⎝⎭,3123213ϕ⎛⎫= ⎪⎝⎭,求3223,ϕϕϕϕ.§4 运算律1.结合律定义1设集合M 的代数运算,如果∀,,a b c ∈M,都有 ()()a b c a b c =则称M的代数运算满足结合律.数、多项式、矩阵等的加法和乘法都满足结合律. 例1 M=Z +,则M 的代数运算:1a b ab =+不满足结合律. 例2 变换的乘法满足结合律.一般地,M 中的n 个元素12,,,n a a a 可以有12(1)(22)!1!(1)!n n n C n n n ---=- 种加括号方式.如果结合律不成立,则不同加括号的方式这n 个元素运算结果可能会不同;如果结合律成立,则有定理1若M 的代数运算满足结合律,则M 中任意n(≥3)个元素无论怎样加括号,其结果都相等.(用第二型数学归纳法) 根据定理1,运算式12n a a a 表示n 个元素12,,,n a a a的无论怎样加括号运算而得的唯一结果. 2.交换律定义2设集合M 的代数运算,如果∀,a b ∈M,都有 a b b a = 则称M的代数运算满足交换律.设A={12,,,n a a a }的代数运算满足:i j ij a a a =,则下表 称为A 的代数运算表:代数运算满足交换律, 那么其运算表关于主对角线 对称.定理2若集合M 的代数运算即满足结合律、又满足交换律,则对M 中任意n 个元素进行运算时,可以任意交换、结合元素的次序,其结果相等.(用归纳法证明即可)3.分配律定义3若集合M 有两个代数运算和⊕,如果∀,,a b c ∈M,都有 ()()()a b c a b a c ⊕=⊕ 则称对⊕满足左分配律;如果∀,,a b c ∈M,都有 ()()()b c a b a c a ⊕=⊕ 则称对⊕满足右分配律,对⊕满足左分配律,则.定理3 设集合M 有两个代数运算和⊕,其中⊕满足结合律,对M 中任意元素12,,,,n a b b b 有121()()()n n a b b b a b a b ⊕⊕⊕=⊕⊕例1 P19:2t, 作业:P19:1t,§5 同态与同构1.同态映射设M和M分别有代数运算,,ϕ是M到M的映射.如果ϕ保持运算,即∀a,b∈A,总有ϕ(a b)=ϕ(a)ϕ(b),则称ϕ为M 到M的同态映射,若ϕ是满射,则称ϕ为M到M的同态满射.如果M到M存在同态满射,则称M与M同态.例1设M=n nF⨯,M的代数运算是矩阵的普通乘法,M=F,则ϕ:A→|A|是M到M的同态满射.因为......2同态满射的性质定理1对于代数运算,来说,假定A与A同态,那么(1)若满足结合律,则也满足结合律;(2)若满足交换律,则也满足交换律.定理2假定,⊕是A的两个代数运算,,⊕是A的代数运算,而且ϕ是A到A的满射,假定对于代数运算,来说, A与A同态, 对于代数运算⊕,⊕来说,A与A也同态,那么(i)若,⊕满足第一分配律,则,⊕也满足第一分配律;(ii)若,⊕满足第二分配律,则,⊕也满足第二分配律. 练习:P23:1t.3.同构定义设对代数运算,来说,ϕ是A到A的同态满射.如果ϕ还是单射,则称ϕ是A与A的同构映射,而称A与A同构,记为A≅A.A到A的同态映射,叫做A的自同态. A到A间的同构映射,叫做A的自同构.例2 设M=Z,M是偶数集合,∀n∈M,对应ϕ:n→2n是M到M的同构映射.例3 M=Q+,代数运算是普通乘法,则ϕ:a→1a-是M到自身的同构映射.但对加法来说,ϕ不是自同构.同构有以下三个性质:(1)自反性:任意M与自身同构;(2)对称性:若A≅B,则B≅A.(3)传递性:若A≅B,B≅C,则A≅C.作业P23:2.§6 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分类1.等价关系定义设M是集合,如果有一个法则R,它对M中任两个有序元素a,b对,可以确定集合{有,无}中唯一元素与之对应,这个法则R叫做M的元素间的一个关系.若R(a,b)=有,我们说a与b符合关系R,记成aRb;若R(a,b)=无,我们说a与b不符合关系R.记为a R b.由这个定义,给了A的元间的一个关系R,就可以决定任意一对A的元a,b是否符合这个关系.例1 M={全体有理数},∀a,b∈M,aRb⇔a+b是整数,那么R 是M的一个关系.例2 M={全体有理数},∀a,b∈M,aRb⇔a+b是整数,那么R 是M的一个关系.例3 M={正有理数},在M规定,ba R dc⇔1a db c+<+,那么R不是M的一个关系.因为对13,22来说,131,22+=+12R32;但2351426+=<+,所以12R32.这相当于说,若b-a是正的,则aRb,; 若b-a不是正的,则a R b.例4 M=Z,∀a,b∈M,若有q∈Z,使得b=aq,则aRb; 若不存在q∈Z,使得b=aq,则a R b.这个关系R是Z上的整除关系.2.等价关系等价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占的地位特别重要,这种关系一般用~来表示.定义集合M的一个关系R叫做等价关系,如果I 反射律 aRa,∀a∈A;II 对称律若aRb,则bRa; ∀a,b∈A;III 推移律 若aRb,且bRc,则aRc.∀a,b,c ∈A.M 的一个等价关系用~表示,对两个元素a,b,若a ~b,则称a 与b 等价.例4 整数集合Z 上的元素相等“=”是Z 上的等价关系. 例5 设Z 是整数集合,n 是正整数,∀a,b ∈Z,规定 aRb ⇔a ≡b(modn) 则R 是Z 的一个等价关系.例6 令F(M)={A|A 是数域F 上的n 阶方阵},则F(M)中的矩阵间的等价~是F(M)的一个等价关系.矩阵间的相似是F(M)的一个等价关系.3 等价关系与集合分类定义设12,,,n A A A 是集合A 的n 个非空子集.如果i j A A φ=,i ≠j 且12n A A A A =则称{12,,,n A A A }是集合A 的一个分类,每一个i A 叫做一个类.例 1 A={1,2,3,4,5,6,},1A={1,2},2A={3,4},3A={5,6},则{1A,2A,3A}是A的一个分类.定理1集合M的每一个分类决定M的一个等价关系,证明a,b∈M,规定aRb⇔a与b在同一类,则R是等价关系.定理2集合M的一个等价关系,决定M的一个分类.证明∀a∈M,令a={x|x~a,x∈M},因a~a,则a∈a.设a∈b,a∈c,则a~b,a~c.∀x∈b,则x~b,又b~a,a~c,所以x~c,即x∈c,于是b⊆c,同理可证c⊆b,于是b=c.这就是说,~把M分成了互不相交的子集.例6求由同余关系aRb⇔a≡b(mod4)所决定的分类.Z被分成四个类,0,1,2,3,称其为模4的剩余类.练习:P27:2. 作业P27:.。
近世代数教案
近世代数教案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张广祥学时数:80(每周4学时)使用教材:抽象代数——理论、问题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5教材使用说明:该教材共10章,本课程学习前6章,覆盖通用的传统教材(例如:张禾瑞《近世代数基础》)的所有内容,但本教材更强调抽象代数理论的应用和方法特点。
本教材的后4章有一定难度和深度,可作为本科近世代数(二)续用。
如果不再开设近世代数(二),则可以供有兴趣的学生自学、自读,进一步了解现代代数学更加前沿的内容,拓宽知识面。
教学方法:由于该教材首次在全年级使用,采用教研室集体备课的方式,每2周一次参加教学的教师集体研讨备课。
每节配有3—5题常规练习作业。
每章提供适量的(3—4题)思考问题供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完成的思考题成绩可记入平时成绩。
整学期可安排1—2次相关讲座,介绍现代代数学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成果。
本学期已经准备讲座内容:群与Goldbach猜想。
教学手段:黑板板书与Powerpoint 课件相结合。
主要参考书:1.张禾瑞,近世代数基础,1952第一版,1978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刘绍学, 近世代数基础,(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石生明, 近世代数初步,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B.L.Van der Waerden,代数学,丁石孙,曾肯成,郝鈵新,曹锡华译,1964卷1,1976卷2,科学出版社5. M.Kline, 古今数学思想,卷1-4,张理京,张锦炎,江泽涵译,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第一章导引本章教学目标:1. 概要了解代数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文字叙述阶段;简化文字阶段;符号代数阶段;结构代数阶段2. 了解近世代数产生的三大基础:高次方程求根问题与Galois群;费马问题的Kummer方法与理想论;Hamilton四元数;了解近世代数在现代数学中的地位3. 代数运算的一般定义4. 群、环、域的定义与初步实例教学时数:共3节,每节2学时,共6学时思考问题:1. 利用乘法公式解释我国古代筹算开方法的原理。
近世代数主要知识点PPT教案
多项式环
([3]x3 [5]x [4])([4]x2 x [3]) [5]x5 [3]x4 [2]x3 [6]x3 [5]x2 x [2]x2 [4]x [5] [5]x5 [3]x4 ([2][6])x3 ([5][2])x2 ([4]1)x [5] [5]x5 [3]x4 x3 [5]x [5]
第2页/共27页
第三章 环和域
➢ 加群、环的定义 ➢ 交换律、单位元、零因子、整环 ➢ 除环、域 ➢ 无零因子环的特征 ➢ 子环、环的同态 ➢ 多项式环 ➢ 理想 ➢ 剩余类环、同态与理想 ➢ 最大理想
第3页/共27页
集合的定义
➢ 若干个固定事物的全体叫做一个集合 简 称集
子集 ➢
若集合b的每一个元素都属于
第12页/共27页
变换群
➢ 定理1 假定G是集合A的若干个变换所做成的集合,并且G包含恒等变换ε,若是对乘法(ζ: a→aζ,λ:a→a٨ 那么a→(a)ד٨)来说做成一个群,那么G只包含A的一一变换。
➢ 变换群 一个集合的若干个一一变换对于以上规定的乘法做成的一个群叫做A的一个变换群 ➢ 定理2 一个集合的所有一一变换做成一个变换群 ➢ 定理3 任何一个群都同一个变换群同构 证明,假定G是一个群,G的元是a,b,c ·······我们在G里任意取出一个元x来,那么גx:
第9页/共27页
群的定义
➢ 群的第一定义
一个不空集合G对于乘法的代数运 算来说做成一个群,假如
ⅰG对于这个乘法来说是闭的 ⅱ结合律成立:a(bc)=(ab)c
对于G的任意的三个元a,b,c 都对;
ⅲ对于G的任意两个元a,b来说, 方程ax=b 和ya=b都在G里有 解
➢ 群的第二定义
ⅰ G对乘法是闭的 ⅱ 结合律成立:a(bc)=(a b)c对于G里的任意元都对
离散数学之近世代数讲义附件2014
3)逆元:对 ∀a ∈ C ,有 ax = xa ⇒ xa −1 = a −1 x ,从而 a −1 ∈ C ; 4)结合律:显然; 5)交换律:显然。
-6-
离散数学之近世代数讲义附件
⇐ 对 ∀ a ∈ G , 建 立 映 射 ϕ : G → G , 对 ∀ x ∈ G 有 ϕ ( x) = a x , 则 对
∀x1 , x2 ∈ G ,若 x1 ≠ x 2 ,则根据消去律知 a x1 ≠ a x 2 ,即 ϕ ( x1 ) ≠ ϕ ( x 2 ) ,故 ϕ 为 单射,从而 G = ϕ (G ) ,即 G = aG ,又由 G 的有限性及 aG ⊆ G ,则根据集合 论的知识有 aG = G , 即对 ∀b ∈ G , 方程 ax = b 在 G 中有解, 同理可得方程 ya = b
-5-
离散数学之近世代数讲义附件
即 b ∈ G2 ,与 b ∉ G2 矛盾。 综上 ab ∉ G ,矛盾,故假设不成立。 4. 定理 4 群 G 的非空子集 S 为 G 的子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1) ∀ a , b ∈ S , ab ∈ S 2) ∀ a ∈ S , a −1 ∈ S 证明: ⇒ 显然。 ⇐ 由已知只需证明 S 中有单位元即可。在 1)中令 b = a −1 则有: e ∈ S 。 5. 定理 5 群 G 的非空子集 S 是 G 的子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a , b ∈ S ,总有 ab −1 ∈ S
证明:1) e ∈ S :由已知令 b = a ,则有 e ∈ S ; 2)逆元:令 a = e 则由已知对 ∀ b ∈ S , b −1 ∈ S ; 3 )封闭性:对 ∀b ∈ S ,由 2 ) b −1 ∈ S ,则由已知对 ∀ a ∈ S , 则有 a (b −1 ) −1 ∈ S ,即 ab ∈ S 。 6. 定理 6 群 G 的有限非空子集 F 是 G 的子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FF ⊆ F ,即
近世代数教学课件
并运算 设 A, B是两个集合 . 由 A的一切元素和 B的一切 元素所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简称并),记作 A B. 如图1所示.
A
A B
( x A B) ( x A或x B) ( x A B) ( x A且x B)
B
交运算 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的交集(简称交),记作: A B ,如图2所示.
A A
交换律 : A B B A ; A B B A 结合律 : ( A B) C A ( B C ) ; ( A B) C A ( B C) 分配律 : A B C A B A C
A B C A B A C
A是B的子集,记作:
( A B) (x : x A x B)
如果集合A与B的由完全相同的元素组成部分的, 就说A与B 相等,记作:A=B. 即
( A B) (x : x A x B)
以集合A的所有子集为ຫໍສະໝຸດ 素的集合,称为A的幂集, 记为P(A).
如果集合A包含无限多个元素,则记为 A =;如 果A包含n个元素,则记为 A =n,此时 P(A) 2n
近世代数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 §2 §3 集 合 映射与变换 代数运算
§4 §5 §6
运算率 同态与同构 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分类
§1 集 合
表示一定事物的集体,我们把它们称为集合或集, 如“一队”、“一班”、“一筐”. 组成集合的东西 叫这个集合的元素. 我们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 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元素. 如果a是集合A的 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 a A ;如果a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a A ; 例如,设A是一切偶数所成的集合,那么4∈A, 而 3 . A
近世代数教案
近世代数教案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张广祥学时数:80(每周4学时)使用教材:抽象代数——理论、问题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5教材使用说明:该教材共10章,本课程学习前6章,覆盖通用的传统教材(例如:张禾瑞《近世代数基础》)的所有内容,但本教材更强调抽象代数理论的应用和方法特点。
本教材的后4章有一定难度和深度,可作为本科近世代数(二)续用。
如果不再开设近世代数(二),则可以供有兴趣的学生自学、自读,进一步了解现代代数学更加前沿的内容,拓宽知识面。
教学方法:由于该教材首次在全年级使用,采用教研室集体备课的方式,每2周一次参加教学的教师集体研讨备课。
每节配有3—5题常规练习作业。
每章提供适量的(3—4题)思考问题供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完成的思考题成绩可记入平时成绩。
整学期可安排1—2次相关讲座,介绍现代代数学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成果。
本学期已经准备讲座内容:群与Goldbach猜想。
教学手段:黑板板书与Powerpoint 课件相结合。
主要参考书:1.张禾瑞,近世代数基础,1952第一版,1978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刘绍学, 近世代数基础,(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石生明, 近世代数初步,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B.L.Van der Waerden,代数学,丁石孙,曾肯成,郝鈵新,曹锡华译,1964卷1,1976卷2,科学出版社5. M.Kline, 古今数学思想,卷1-4,张理京,张锦炎,江泽涵译,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第二章数环与数域本章教学目标:1. 熟悉整数剩余类环的运算,了解整数剩余类环在数论研究中的作用。
2. 数环就是数系,熟悉各种不同形态的数环与数域;有限的、无限的;交换的、不交换的。
3. 学习整环的分式域、素域与扩域的理论。
4. 综合应用数环与数域的初等方法证明欧拉二平方和定理、Lagrange四平方和定理。
5. 本章通过若干数论定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环论的初等方法,为第3章与第5章学习系统的扩域理论奠定基础。
近世代数教案
近世代数教案近世代数教案西南⼤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张⼴祥学时数:80(每周4学时)使⽤教材:抽象代数——理论、问题与⽅法,科学出版社2005教材使⽤说明:该教材共10章,本课程学习前6章,覆盖通⽤的传统教材(例如:张⽲瑞《近世代数基础》)的所有内容,但本教材更强调抽象代数理论的应⽤和⽅法特点。
本教材的后4章有⼀定难度和深度,可作为本科近世代数(⼆)续⽤。
如果不再开设近世代数(⼆),则可以供有兴趣的学⽣⾃学、⾃读,进⼀步了解现代代数学更加前沿的内容,拓宽知识⾯。
教学⽅法:由于该教材⾸次在全年级使⽤,采⽤教研室集体备课的⽅式,每2周⼀次参加教学的教师集体研讨备课。
每节配有3—5题常规练习作业。
每章提供适量的(3—4题)思考问题供学⽣独⽴思考,学⽣完成的思考题成绩可记⼊平时成绩。
整学期可安排1—2次相关讲座,介绍现代代数学的研究⽅法或研究成果。
本学期已经准备讲座内容:群与Goldbach猜想。
教学⼿段:⿊板板书与Powerpoint 课件相结合。
主要参考书:1.张⽲瑞,近世代数基础,1952第⼀版,1978年修订版,⾼等教育出版社2.刘绍学, 近世代数基础,(⾯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等教育出版社,19993.⽯⽣明, 近世代数初步, ⾼等教育出版社20024.B.L.Van der Waerden,代数学,丁⽯孙,曾肯成,郝鈵新,曹锡华译,1964卷1,1976卷2,科学出版社5. M.Kline, 古今数学思想,卷1-4,张理京,张锦炎,江泽涵译,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第⼀章导引本章教学⽬标:1. 概要了解代数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字叙述阶段;简化⽂字阶段;符号代数阶段;结构代数阶段2. 了解近世代数产⽣的三⼤基础:⾼次⽅程求根问题与Galois群;费马问题的Kummer⽅法与理想论;Hamilton四元数;了解近世代数在现代数学中的地位3. 代数运算的⼀般定义4. 群、环、域的定义与初步实例教学时数:共3节,每节2学时,共6学时思考问题:1. 利⽤乘法公式解释我国古代筹算开⽅法的原理。
大学课程近世代数循环群与置换群讲义课件
(2)作映射 f : G → Z , f ( gk )=k ,
则 f 是同构,故 ( G,◦) ≅ (Z , + )。
大学课程近世代数循环群与置换群 讲义课件
二、置换群
定义7.3.3 设 S为集合,称映射τ : S →S 为 S上的
一个变换。变换即为集合S到S自身的一个映射。
而 1 2 1 2 4 3 4 3 5 5 1 2 1 2 3 3 4 4 5 5 1 1 2 2 4 3 4 3 5 5 (1)( 2 3) 4 (3)( 4 1)2
大学课程近世代数循环群与置换群 讲义课件
定理7.3.5 任意一个置换都等于若干个不含公共元 素的循环置换的复合。
例如, 1 32 63 44 18 52 65 77 8 (5)8 2 ()7 1 6 ()3 (1 4)3 2 ()4 5 6 ()8 7
大学课程近世代数循环群与置换群 讲义课件
例7.3.9 利用循环置换的方法,我们有 3次对称群 S3的元素可以表示为: (1), (12), (13), (23), (123), (132)。 4次对称群 S4的元素可以表示为: (1); (12), (13), (14), (23), (23), (34); (123), (132), (124), (142), (134), (143), (234), (243); (1234), (1243), (1324), (1342), (1423), (1432); (12)∘(34), (13)∘(24), (14)∘(23)。
通常还是用
1 2
2 3
3 1
来表示。
大学课程近世代数循环群与置换群 讲义课件
《近世代数》教案1(含绪论)
韶关学院课程教学设计( 2 学时)教学过程、内容(含教与学的方法)绪论一、抽象代数发展简史1、代数的组成代数〔Algebra〕是数学的其中一门分支,当中可大致分为初等代数学和抽象代数学两部分.初等代数学是指19世纪上半叶以前发展的方程理论,主要研究某一方程(组)是否可解,如何求出方程所有的根(包括近似根),以及方程的根有何性质等问题.抽象代数又称近世代数,它产生于十九世纪.抽象代数是研究各种抽象的公理化代数系统的数学学科.由于代数可处理实数与复数以外的集合,例如向量、矩阵超数、变换等,这些集合分别是依它们各有的演算定律而定,而数学家将个别的演算经由抽象手法把共有的内容升华出来,并因此而达到更高层次,这就诞生了抽象代数.抽象代数,包含有群论、环论、域论、模论、伽罗瓦理论、格论、线性代数等许多分支,并与数学其它分支相结合产生了代数几何、代数数论、代数拓扑、拓扑群等新的数学学科.抽象代数已经成了当代大部分数学的通用语言.2、高次方程的根式解问题什么叫代数?代数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呢?代数就是字母运算学,这是法国数学家韦达的观点,也是关于代数的第一种观点.到了15-16世纪,代数学的中心问题开始转移到代数方程理论上来了,(关于代数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将代数定义为代数方程理论).我们知道,一次、二次的方程有根式解,三次和三次以上的方程是否有根式解呢?经过数学家们的努力,1542年意大利数学家卡当给出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这个公式实际上是泰塔格利亚发现的,卡当恳切要求泰塔格利亚把求解公式告诉他,并发誓对他保密.但卡当不顾自己的誓言,把这个方法的叙述发表在他的《重要的艺术》里.所以这个公式不应该叫卡当公式,而应叫泰塔格利亚公式.在三次方程成功地解出之后,接着卡当的学生费拉里成功的解出了四次方程.三次、四次方程有求根公式,那么五次和五次以上的方程是否有公式解呢?世界上许多数学家试图找出五次和五次以上的方程的公式解,经过了三百年没有成功.在这期间,德国数学家高斯在1799年他的博士论文中作出了代数基本定理的证明.“每个次数 1的复系数多项式在复数域中有一个根.”探求四次以上的方程的求解问题,多少数学家作了努力,但都失败了.直到1824年轻的数学家阿贝尔证明了“高于四次的一般方程用根式求解的不可能性”.这样,代数的这个问题才告一个段落.阿贝尔(1802-1829)是一个挪威的数学家,出生(1802.8.5)于一个穷牧师家里,兄弟姐妹七个,他排行第二,小学教育基本上是由父亲完成的.中学时是一个比阿贝尔大七岁的数学教师,名叫洪波义.此人学过一些纯粹数学,对中学数学很熟,他采取让学生发挥独立的工作能力的教学方法,给一些适合他们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们去解决.第一学年来,洪波义在学生的报告书上对阿贝尔的评语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天才”.他私人教阿贝尔高等数学.在中学读书的最后一年,他开始考虑当时著名的难题:五次方程的一般解问题.他按高斯对二次方程的处理方法,起初,阿贝尔以为他已经解决了用根式解一般的五次方程的问题.他的方法洪波义看不懂,也不知道有什么地方错,因此便拿去找教授看,结果也没有人了解他的东西.一位叫达根的教授劝告阿贝尔研究一些椭圆积分.后来阿贝尔用实际例子来验证,证明他的发现是错误的.当阿贝尔18岁时父亲去世了,大哥精神不正常,家庭生活十分贫困.阿贝尔上大学是由洪波义出面,希望几个教授帮忙,结果教授们和朋友们都把薪水分出一点,凑起来给阿贝尔作为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阿贝尔自己还写信给当局提出要求,幸运地获得了免费的宿舍.1824年,阿贝尔重新考虑了一元五次方程的根式解问题.他试图证明这个解答是不可能的.首先他成功的证明了下述定理:“可用根式求解的方程的根能以这样的形式给出,出现在根的表达式中的每个根式都可表示成方程的根和某些单位根的有理函数.”然后阿贝尔用这个定理证明了高于四次的一般方程用根式求解的不可能性.阿贝尔的家境贫困,大学毕业后,他靠为一些学生补习功课而生活,好心的朋友克勤为了替阿贝尔谋求一个职业而尽力奔走,终于在1828.10.8写信告诉阿贝尔“职业是肯定有了”.但克勤不知道,我们的阿贝尔在三月肺结核病病情恶化了,4月6日,这世上少有的天才就这样怀着沉重的心情,在他未婚妻旁离开了人间.克勤的消息来迟了.“阿贝尔留下的工作,可以使以后的数学家足够忙碌150年!”法国数学家厄米特说:这话并不夸张.在和阿贝尔同时代的一个法国青年伽罗华读到了阿贝尔的著作,不到20岁,就在代数方程论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创立了“伽罗华理论”.他使阿贝尔的思想得到了更好的发展.3、伽罗华和他的理论的兴起法国数学家伽罗瓦〔1811-1832〕在1832年运用“群”的思想彻底解决了用根式求解代数方程的可能性问题.他是第一个提出“群”的思想的数学家,一般称他为近世代数的创始人.伽罗瓦使代数学由作为解方程的科学转变为研究代数运算结构的科学,即把代数学由初等代数时期推向抽象代数即近世代数时期.伽罗瓦是巴黎附近一个小镇镇长的儿子,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伽罗华在中学时遇到了一位叫里沙的好老师(数学家),在里沙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阿贝尔的著作,给出5次及5次以上方程有根式解的充要条件.他的论文三次交到法兰西科学院评审(柯西、付里叶、波松).最后是波松“完全不能理解!”.伽罗瓦是1832年5月31日死于爱情决斗.伽罗瓦提出的“伽罗瓦域”、“伽罗瓦群”和“伽罗瓦理论”都是近世代数所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伽罗瓦群理论被公认为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数学成就之一.他给方程可解性问题提供了全面而透彻的解答,解决了困扰数学家们长达数百年之久的问题.伽罗瓦群论还给出了判断几何图形能否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一般判别法,圆满解决了三等分任意角或倍立方体的问题都是不可解的.最重要的是,群论开辟了全新的研究领域,以结构研究代替计算,把从偏重计算研究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用结构观念研究的思维方式,并把数学运算归类,使群论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崭新的数学分支,对近世代数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这种理论对于物理学、化学的发展,甚至对于二十世纪结构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抽象代数在上一个世纪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伽罗瓦在方程求根中就蕴蓄了群的概念.后来凯莱对群作了抽象定义(Cayley,1821-1895).他在1849年的一项工作里提出抽象群的概念,可惜没有引起反响.“过早的抽象落到了聋子的耳朵里”.直到1878年,凯莱又写了抽象群的四篇文章才引起注意.1874年,挪威数学家索甫斯·李(Sophus Lie, 1842-1899)在研究微分方程时,发现某些微分方程解对一些连续变换群是不变的,一下子接触到连续群.1882年,英国的冯·戴克(von Dyck,1856-1934)把群论的三个主要来源—方程式论,数论和无限变换群—纳入统一的概念之中,并提出“生成元”概念.1870年,克隆尼克给出了有限阿贝尔群的抽象定义;狄德金开始使用“体”的说法,并研究了代数体;1893年,韦伯定义了抽象的体.20世纪初给出了群的抽象公理系统.群论的研究在20世纪沿着各个不同方向展开.例如,找出给定阶的有限群的全体.群分解为单群、可解群等问题一直被研究着.有限单群的分类问题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获得可能是最终的解决.伯恩赛德(Burnside,1852-1927年)曾提出过许多问题和猜想.如1902年问道一个群G是有限生成且每个元素都是有限阶,G是不是有限群?并猜想每一个非交换的单群是偶数阶的.前者至今尚未解决,后者于1963年解决.舒尔(Schur,1875-1941)于1901年提出有限群表示的问题.群特征标的研究由弗罗贝尼乌斯首先提出.庞加莱对群论抱有特殊的热情,他说:“群论就是那摒弃其内容而化为纯粹形式的整个数学.”这当然是过分夸大了.1843年,哈密顿(Hamilton, W. R. )发明了一种乘法交换律不成立的代数——四元数代数.第二年,Grassmann推演出更有一般性的几类代数.1857年,Cayley设计出另一种不可交换的代数——矩阵代数.1870年,克隆尼克(Kronecker)给出了有限阿贝尔群的抽象定义.4、诺特和抽象代数学的兴起有一位杰出女数学家被公认为抽象代数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代数女皇,她就是爱米·诺特(1882-1935), 1882年3月23日生于德国埃尔朗根,其父亲麦克斯是一位大数学家,1900年入埃朗根大学(上千名学生中只有两位女生),1907年在数学家哥尔丹指导下获博士学位.诺特的工作在代数拓扑学、代数数论、代数几何的发展中有重要影响.1907-1919年,她主要研究代数不变式及微分不变式.她在博士论文中给出三元四次型的不变式的完全组.还解决了有理函数域的有限有理基的存在问题.对有限群的不变式具有有限基给出一个构造性证明.她不用消去法而用直接微分法生成微分不变式,在格丁根大学的就职论文中,讨论连续群(李群)下不变式问题,给出诺特定理,把对称性、不变性和物理的守恒律联系在一起. 1922年,诺特终于被聘为教授,但政府不承认.1920-1927年间她主要研究交换代数与“交换算术”.1916年后,她开始由古典代数学向抽象代数学过渡.1920年,她已引入“左模”、“右模”的概念.1921年写出的《整环的理想理论》是交换代数发展的里程碑.建立了交换诺特环理论,证明了准素分解定理.1926年发表《代数数域及代数函数域的理想理论的抽象构造》,给戴德金环一个公理刻画,指出素理想因子唯一分解定理的充分必要条件.诺特的这套理论也就是现代数学中的“环”和“理想”的系统理论,一般认为抽象代数形式的时间就是1926年,从此代数学研究对象从研究代数方程根的计算与分布,进入到研究数字、文字和更一般元素的代数运算规律和各种代数结构,完成了古典代数到抽象代数的本质的转变.诺特当之无愧地被人们誉为抽象代数的奠基人之一.1927-1935年,诺特研究非交换代数与“非交换算术”.她把表示理论、理想理论及模理论统一在所谓“超复系”即代数的基础上.后又引进交叉积的概念并用决定有限维伽罗瓦扩张的布饶尔群.最后导致代数的主定理的证明,代数数域上的中心可除代数是循环代数.诺特的学生范.德.瓦尔登根据诺特和阿廷的讲稿,写成《近世代数学》一书,其研究对象从研究代数方程根的计算与分布进到研究数字、文字和更一般元素的代数运算规律和各种代数结构.这就发生了质变.由于抽象代数的一般性,它的方法和结果带有基本的性质,因而渗入到各个不同的数学分支.人们从抽象代数奠基人——诺特、阿廷等人灿烂的成果中吸取到了营养,从那以后,代数研究有了长足进展.诺特的思想通过《近世代数学》得到广泛的传播.她的主要论文收在《诺特全集》(1982年)中. 1955年范.德.瓦尔登的《近世代数学》改版为《代数学》(一、二册)(瓦尔登后来研究数学史).抽象代数的另一部分是域论.1910年施泰尼茨(Steinitz,1871-1928)发表《域的代数理论》,成为抽象代数的重要里程碑.他提出素域的概念,定义了特征数为P的域,证明了每个域可由其素域经添加而得.环论是抽象代数中较晚成熟的.尽管环和理想的构造在19世纪就可以找到,但抽象理论却完全是20世纪的产物.韦德伯恩(Wedderburn,1882-1948)《论超复数》一文中,研究了线形结合代数,这种代数实际上就是环.环和理想的系统理论由诺特给出.她开始工作时,环和理想的许多结果都已经有了,但当她将这些结果给予适当的确切表述时,就得到了抽象理论.诺特把多项式环的理想论包括在一般理想论之中,为代数整数的理想论和代数整函数的理想论建立了共同的基础.诺特对环和理想作了十分深刻的研究.人们认为这一总结性的工作在1926年臻于完成,因此,可以认为抽象代数形成的时间为1926年.1930年,毕尔霍夫建立格论,它源于1847年的布尔代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各种代数系统的理论和布尔巴基学派;1955年,嘉当、格洛辛狄克和爱伦伯克建立了同调代数理论.到现在为止,数学家们已经研究过200多种这样的代数结构,其中最主要德若当代数和李代数是不服从结合律的代数的例子.这些工作的绝大部分属于20世纪,它们使一般化和抽象化的思想在现代数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代数学家贾柯勃逊编著的《抽象代数学》(一、二、三册)代替了瓦尔登的《代数学》,到了20世纪70-80年代贾柯勃逊改版为《基础代数学》(一、二册)分别于1974年和1980年出版.5、代数是研究代数系统的科学抽象代数学对于全部现代数学和一些其它科学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抽象代数学随着数学中各分支理论的发展和应用需要而得到不断的发展.经过伯克霍夫、冯.诺伊曼、坎托罗维奇和斯通等人在1933-1938年所做的工作,格论确定了在代数学的地位.而自20世纪40年代中叶起,作为线性代数的推广的模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产生深刻的影响.泛代数、同调代数、范畴等新领域也被建立和发展起来.中国数学家在抽象代数学的研究始于30年代.当中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有意义和重要的成果,其中尤以曾炯之、华罗庚和周炜良的工作更为显著.现在,可以笼统地把代数学解释为关于字母计算的学说,但字母的含义是在不断地拓广的.在初等代数中,字母表示数;而在高等代数和抽象代数中,字母则表示向量(或n元有序数组)、矩阵、张量、旋量、超复数等各种形式的量.可以说,代数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关于形式运算的一般学说了.一个带有形式运算的集合称为代数系统,因此,代数是研究一般代数系统的一门科学.现代数学的基础课程正在更新.50年代数学系的教学计划,以“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高等几何”为主体.时至今日,人们认为光靠这“老三高”已不够用了,应该发展“新三高”,即抽象代数、拓扑学和泛函分析.现代数学理论是由这三根支柱撑着的.现在,我们来追寻它们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足迹,并从这一侧面窥视21世纪数学的特征.参考文献:[1] 乐秀成, 刘宁. 青年数学家、战士和人:E.伽罗瓦[J].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0,(06)[2] 胡作玄. 爱米·诺特与抽象代数学的兴起[J].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3,(02)二、近世代数的特点、意义与学习方法1、近世代数的特点代数学经历了两个转变,它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代数是字母运算学(这是韦达的观点);第二种观点:代数是代数方程理论;第三种观点:代数是研究各种代数系统(即研究群、环、域等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第二是具体的,第三是抽象的,它的对象不一定是数,如向量、矩阵、线性变换等.由于它理论的抽象,对象的广泛,因而就带来应用的广泛性.近世代数的大多数概念是采取公理化定义,这就使它的理论更严谨,许多学科都用到近世代数的思想和方法.近世代数具有以下特点:概念的抽象性、理论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2、学习近世代数的意义一是数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后继课程学习的需要,更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准备;二是指导中学教学与实践,处理好中学数学的有关教材内容,能在高观点下看清中学数学的来龙去脉;三是培养同学的科学思维、逻辑推理和运算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论观点.3、学习方法与要求学习的四步曲:预习、听课(笔记)、复习、练习;①预习:认真看书,做好预习工作,带着问题来听课,做到有的放矢;②听课(笔记):认真听课,做好笔记,笔记的形式可以多样,与书上不同的;③复习:认真做好复习工作,多思考、多提问题.问题可以自问自答;有问题要自己先想想,再问老师.要扣概念,找模型;④练习:复习后再练习、作业,作业要独立完成,不要抄题解、不要抄别人的.请记住:预习、听课(笔记)、复习、练习,再预习等,这就是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我们一定要做到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克服恶性循环,牢牢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努力做到:概念准、理论熟、思路活、计算快.教材:张禾瑞著的《近世代数基础》.参考书:吴品三的《近世代数》;熊全淹的《近世代数》;谢帮杰的《抽象代数学》;范.德.瓦尔登的《代数学》(一、二册);贾柯勃逊的《基础代数学》(一、二册);[美]G.伯克霍夫、S.麦克莱恩 著,王连祥、徐广善译 《近世代数概论》.三、近世代数的教学安排51课时,讲四章内容,共135页,每次课约7页.教学安排如下:第一章 基本概念 10课时(含绪论),含习题2课时;第二章 群 论 18课时,含习题4课时;第三章 环与域 16课时,含习题4课时;第四章 整环里的因子分解(2节) 5课时,含习题1课时;复习 2课时.教学内容及各章课时(见教学进度表)并参考“《近世代数》课程标准”.第一章 基本概念在普通代数里,我们计算的对象是数,计算的方法是加、减、乘、除.数学渐渐进步,我们发现,可以对于若干不是数的事物,用类似普通计算的方法加以计算.这种例子我们在高等代数里已经看到很多,例如对于向量、矩阵、线性变换等就都可以进行运算.近世代数(抽象代数)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各种代数系统,即带有运算的集合.因此我们的讨论就从最基本的概念——集合、映射开始.§1.1 集 合一、集合及其表示集合是一个不加定义的基本概念,它描述性的定义为:作为整体看的一堆东西若干个(有限或无限多个)固定事物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的事物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注意:1.强调“全体”,2.确定集合的表示法:1.列举法;2.性质法;3.图象法集合用大写拉丁字母A ,B ,C ,…来表示.元素用小写拉丁字母a ,b ,c ,…来表示.集合的属于与不属于的表示:a A∉∈,a A二、若干记号1.数集:N,Z,Q,R,C,*Z,*Q2.逻辑:全称号:∀(对于任意)特称号:∃(存在),|∃(存在唯一)若A则B:A B⇒A等价于B:A B⇔或者:∨,而且:∧三、空集合、子集与集合的相等空集合:一个没有元素的集合,记为∅子集:设A,B是两个集合,若x B x A⊆.∀∈⇒∈,则称B是A的子集,记为B A 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集合A,均有A∅⊆.为此需证明命题“x x A∀∈∅⇒∈”,但这个前提不成立.任一命题,只要前提不真,那么,无论结论如何,整个命题被认为成立,故有A∅⊆.真子集:若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而且至少有一个A的元不属于B,则称B是A的真子集,记为B A⊂.集合的相等:若集合A和集合B所包含的元素完全一样,则称集合A等于集合B,记为A B=⇔⊆∧⊆.=.充要条件:A B A B B A四、集合的运算、幂集合、卡氏积设A,B是全集U的两个子集,则A,B的交、并、差为:⋂=∈∧∈{|}A B x x A x B第 11 页 {|}A B x x A x B ⋃=∈∨∈\{|}A B x x A x B =∈∉但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幂集合:设A 是给定的两个集合,A 的所有子集所组成的的集合叫做A 的幂集合,用A 2表示.例如:设{a b c}A =,,,则A 2={{a}{b}{c}{a b}{b c}{a c}{a b c}}∅,,,,,,,,,,,,. 卡氏积:设1A ,2A ,…,n A 是n 个集合集合12n 12={|(,,,),,1,2,,}n i i A A A x x a a a a A i n ⨯⨯⨯=∈= 称作集合1A ,2A ,…,n A 的积,这也是一个集合.当12n A A A === 时,记为n A .。
大学课程课件 近世代数教学课件
A1 , A2 ,, An
和
A1 A2 An 我们有
A1 A2 An
( x A1 A2 A) ( x至少属于某一Ai , i 1, 2,, n)
( x A1 A2 A) ( x属于每一Ai , i 1, 2,, n)
全体复数的集合,表示为C
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A 的每一元素都是B 的
元素,那么就说A是B的子集,记作 作 ,或记
. 根据这个定义,A是B的的子集当且仅当
A B
.
BA 对于每一个元素 x,如果
,就有
x A
A是B的子集,记作:
xB
( A B) (x : x A x B)
f :x y
这时y 叫做 x 在f 之下的象,记作 . f (x )
例1 设
A B {1,2,3,4}
这是A到B的一个映射.
f : 1 2,2 3,3 4,4 1
例2 设A是一切非负数的集合,B是一切实数的集合. 对于每 一 与它对应. f 不是A到B的映射, x ,令 A f ( x) x 因为当 时, 不能由x唯一确定.
设 f :AB 如果对于每一 x A 与g是相等的. 记作
,B g:A ,都有
f ( x) g ( x)
都是A到B的映射, ,那么就说映射f
f g
例3
令
f : R R, x | x |
2 g : R R , x x 那么 .
f g
定义4: 设 是A到B 的一个映射, g : B C f :AB 是B 到C 的一个映射. 那么对于每一个 , x A g ( f ( x)) 是C中的一个元素. 因此,对于每一 ,就有C 中唯一的确定 x A 的元素 与它对应,这样就得到A到C 的一个映射,这映 g ( f ( x和 )) 射是由 所决定的,称为 f 与g 的合成(乘积),记作 f : A . B 于是有 g:BC
近世代数讲义之第2章 群x
� a = a −1 + a − 2 , a −1 = 4 − a .
至此,根据群的定义知道, Z 关于运算 � 确构成一个群. 另外,根据群的性质,我们易知群有如下等价的定义. 定义 1.1' 若代数体系 {G; �} 满足以下条件,那么称 G 关于运算“ � ”是群: (1)运算“ � ”满足结合律: a � (b � c) = ( a � b) � c , ∀a, b, c ∈ G ; (2) G 有单位元素 e : e � a
( a � b ) � c = ( a + b − 2) � c = a + b − 2 + c − 2 = a + (b + c − 2 ) − 2 = a + (b � c ) − 2 = a � (b � c )
(3)找单位元 e .若 a = e � a = e + a − 2 ,则 e = 2 . (4)对 ∀a ∈ Z ,找逆元 a . 2 = e = a
−1 −1
- 23 -
第二章 群
证明 (1) ⇒ ( 2) ⇒ (3) 是显然的,现在证明 (3) ⇒ (1) . 因为 H 是 G 的非空子集,所以对于 a ∈ H ,由(3)有 e = aa ∈ H ,即 H 有单位元.又对于任 意 a ∈ H ,有 a
−1 −1
= ea −1 ∈ H ,即 H 中的任意元素有逆元,所以 H 是 G 的子群.
第二章 群
第二章 群
本章我们讨论具有一个运算的代数体系——群的结构和性质.
第 1 节 群的概念和性质
定义 1.1 若代数体系 {G; �} 满足以下条件,那么称 G 关于运算“ � ”是群: (1)对于 G 中任意元素 a, b, c ,有 a � (b � c) = (a � b) � c ; (2)在 G 中存在元素 e ,对任意 a ∈ G ,有 e � a = a ; (3)对 G 中任意元素 a ,存在 b ∈ G ,使得 b � a = e . 一般地,称群 G 是乘法群,并简记 a � b 为 ab .特别地,若群 G 的运算“ � ”还满足交换律( ,则称 G 是加群或交换群(Abel 群) ,并用 a + b 表示 a � b . ab = ba , ∀a, b ∈ G ) 定义 1.2 我们称群 G 所含元素的个数为群 G 的阶数,记为 G .如果 G < ∞ ,则称 G 是有限群, 否则称 G 是无限群. 例 1.1 有理数集合关于数的通常加法运算构成 Abel 群.整数集合关于数的加法运算是 Abel 群, 常称 {Z; +} 为整数加群. Z n 关于加法运算是 Abel 群,常称 {Z n; +} 为剩余类加群(参看第一章第 4 节中有关运算的规定). {Q ; +} 是无限群. {Z n; +} 是有限群,阶数为 n . +} 和 {Z; 注意, Q , Z 和 Z n 关于乘法运算都不是群,因为 Q , Z 中的数 0 及 Z n 中的元素 0 不满足群的 定义条件(3). 例 1.2 证明: {Z p
近世代数讲义电子教案
《近世代数》课程教案第一章 基本概念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掌握集合元素、子集、真子集。
集合的交、并、积概念;掌握映射的定义及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象,原象的定义;理解映射的相同的定义;掌握代数运算的应用;掌握代数运算的一般结合运算,理解几个元素作代数运算的特点;理解代数运算的结合律;掌握并能应用分配律与结合律的综合应用;掌握满射,单射,一一映射及逆映射的定义。
理解满射,单射,一一映射及逆映射的定义;掌握同态映射、同态满射的定义及应用;掌握同构映射与自同构的定义;掌握等价关系的定义,理解模n 的剩余类。
教学重点:映射的定义及象与原象的定义,映射相同的定义;代数运算的应用,对代数运算的理解;代数运算的结合律;对定理的理解与证明;同态映射,同态映射的定义;同构映射的定义以及在比较集合时的效果;等价关系,模n 的剩余类。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包含);映射定义,应用该定义应注意几点;代数运算符号与映射合成运算符号的区别;结合率的推广及满足结合律的代数运算的定义;两种分配律与⊕的结合律的综合应用;满射,单射,一一映射及逆映射的定义;同态映射在比较两个集合时的结果;模n 的剩余类。
教学措施:网络远程。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过程:§1 集合定义:若干个(有限或无限多个)固定事物的全体叫做一个集合(简称集)。
集合中的每个事物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简称元)。
定义:一个没有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且∅是任一集合的子集。
(1)集合的要素:确定性、相异性、无序性。
(2)集合表示:习惯上用大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集合,习惯上用小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若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则记为A a A a ∉∈否则记为,。
表示集合通常有三种方法: 1、枚举法(列举法): 例:A ={1,2,3,4},B ={1,2,3,…,100}。
2、描述法:{})(,)(x p x p x A =—元素x 具有的性质。
近世代数电子教案
近世代数电子教案第一章基本概念在普通代数里,我们计算的对象是数,计算的方法是加、减、乘、除。
数学渐渐进步,我们发现,可以对于若干不是数的事物,用类似普通计算的方法加以计算。
这种例子我们在高等代数里已经看到很多,例如对于向量、矩阵、线性变换等就都可以进行运算。
近世代数(抽象代数)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所谓代数系统,即带有运算的集合。
近世代数在数学的其它分支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里都有重要的应用。
近二十多年来,它的一些成果更被直接应用于某些新兴的技术。
我们在高等代数里已经初步接融到的群、环、域是三个最基本的代数系统。
在本书里我们要对这三个代数系统做略进一步的介绍。
在这一章里,我们先把常要用到的基本概念介绍一下。
这些基本概念中的某一些,例如集合和影射,在高等代数里已经出现过。
但是为了完整起见,我们不得不有所重复。
§1.1 集合●课时安排约1课时●教学内容(《近世代数基础》张禾瑞著,《近世代数》徐德余、唐再良等编著)集合的概念,元素,空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交、并、积,子集的概念例题:例1 A={1.2.3} B={2.5.6} 那么A∩B={2}A={1.2.3} B={4.5.6} 那么A∩B=空集合例2 A={1.2.3} B={2.4.6} 那么A∪B={1.2.3.4.6}A={1.2.3} B={4.5.6} 那么A∪B={1.2.3.4.5.6}习题选讲P4 1●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包含)●教学要求掌握集合元素、子集、真子集。
集合的交、并、积概念●布置作业P4 2●教学辅导精选习题:(侧重概念性、技巧性的基本问题)1.B A,但B不是A的真子集,这个情况什么时候才能出现?§1.2 映射●课时安排约1课时●教学内容(《近世代数基础》张禾瑞著,《近世代数》徐德余、唐再良等编著)映射,象,原象,映射相同的定义及映射的表示方法例 1:A1=A2=....=AN=D=所有实数作成的集合φ:(a1,a2,……,a n)→ a12+a22+……+a n2=φ(a1,a2,…,a n)是一个A 1×A 2×…×A N 到D 的映射例 2 :A 1={东西},A 2={南},D={高低}φ1:(西南)→高=φ1(西南)不是一个A 1×A 2到D 的映射φ2(西南)→高,(东南)→低,则φ2是一个A 1×A 2到D 的映射例 3:A 1=D=所有实数所成的集合φ:a →a 若a ≠1→b 这里b 2=1不是一个A 1到D 的映射例 4:A 1=D=所有实数所成的集合φ:a →a-1不是一个A 1到D 的映射例 5:A=D=所有正整数的集合φ1:a →1=φ1(a )φ2: a →a 0=φ2(a ) 则φ1与φ2是相同的● 教学重点映射的定义及象与原象的定义,映射相同的定义。
中科大近世代数讲义
8 第八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
9 期中考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12 Zorn 引理及其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12.1 预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4 第四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9
5 第五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
3.3 E/Fp 是单扩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4 分圆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
10 第十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
近世代数第一章
(减法分配律)
设 S 是任意一个集, {Ai | i I } 是 S 中的一组子集,则有 (11) (12)
S S
iI
Ai Ai
iI
( S Ai ) ( S Ai )
iI
(1.1) (1.2)
iI
iI
证明. 记 S
iI
Ai 为 P ,记 ( S Ai ) 为 Q 。我们下面证明 P Q 。
(one one corespondence)) 。 (4) 如果 A=B ,双射 f 称为是一一变换;如果 A=B 是有限集合,双射 f 称为是置换 (Permutation) 。 例如,上面的例 1 的映射 f 是一个单射,也是满射,从而使一个双射。例 3 的映射 h 是 一个满射,但不是单射。对于映射 : A B ,其中 A {1, 2, 3} , B {1,2,3,4} ,而 。则 是单射,但不是满射。 (i ) i 1, i 1, 2, 3 设 f 是集合 A 到 B 的一个映射, S 是 A 的一个子集,记 f ( S ) { f ( x) | x S} ,它是
A 或 2 。例如,若 (A )
A={1,2,3} ,则 ( A ) ={, {1}, {2}, {3}, {1, 2}, {1, 3} , {2 , 3} ,A }。当 |A|< 时, | (A)| 即
| A| k 中元素个数正好是 2 。事实上,设 |A|= n ,则 A 的含有 k 个元素的子集共有个 Cn , (A )
a, b, c
等表示。
对于集合 A 来说, 某一事物 x 或是集合 A 的元素, 这时我们就说 x 属于 A , 记为 x A ; 或者 x 不是 A 的元素,即 x 不属于 A ,记为 x A ;二者必居其一。 集合的表示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列出所有的元素,如 A={1,2,3} ;另一种是规 定元素所具有的性质 P 来表示。例如, A={x | x 具有性质 P} 。 一个集合 A 的元素个数用 |A| 表示。当 A 中的元素个数有限时,称 A 为有限集(Finite set) ,否则,就称 A 为无限集(Infinite set) 。用 |A|= 表示 A 为无限集,用 |A|< 表示 A 为 有限集。 如果集合 A 中的元素都是集合 B 中的元素,则称 A 为 B 的子集(Subset),记为 A B , 读作 A 包含在 B 中,或记作 B A ,读作 B 含有 A 。显然, A A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 合称为空集(Empty set 或 Null set),记为 。例如, A={x | x 为有实数, x 2 1 0} 是一个 空集。如果 A B ,且 B 中有一个元素不属于 A ,称 A 是 B 的真子集(Proper set) 。 集合 A 与集合 B 称为相等的,记为 A=B ,如果它们含有相同的元素。所以, A=B 当且 仅当 A B 且 B A 。 由集合 A 的所有子集构成的集合称为 A 的幂集(Power set),记作
近世代数讲义--代数运算
§1 代数运算
例 6 令 P nn 表示某个数域 P 上的全 体 n 阶方阵构成的集合.则 P nn 上的加法 适合结合律、交换律和消去律; P nn 上的 减法不适合结合律和交换律,适合消去 律; P nn 上的乘法适合结合律,不适合消去 律,当 n 1时不适合交换律.
2020/8/20
设 A 是一个非空集合. f 是 A 上的一个二
元运算.于是,对于任意的 a, b A ,存在唯
一的 c A ,使得 f (a, b) c .我们约定,将等
式 f (a, b) c 改写成 afb c .
2020/8/20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Company Logo
§1 代数运算
近世代数又称为抽象代数,主要研究各式 各样的代数运算,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内容丰富 有趣的分支.它不仅渗透到其它所有的数学分 支,而且在许多自然科学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1)若对于任意的 a, b, c A 总有 (ab)c a(bc) ,
则称“ ”适合结合律. (2)若对于任意的 a, b A 总有 ab ba ,
2020/8/20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Company Logo
§1 代数运算
则称“ ”适合交换律. (3)若对于任意的 a, b, c A ,由 ab ac
本课程只介绍最基本的一些近世代数知 识,主要讨论二元运算.
2020/8/20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mpany Logo
§1 代数运算
在讨论二元运算时,一般不用字母 f 或 g
等 表 示 二 元 运 算 , 而 是 用“”,“” ,
“ ” ,“-”,“”,“”或“”等记号表示二
元运算.特别地,我们常常用记号“ ”来表示任
近世代数_置换群_讲义学习 PPT课件
( ) i1,i2 ,i3 ik
例 3 在 S5中.
12 2 3 31 44 55 1 2 3 叫作 3—循环置换.
12 2 3 3 4 4 5 51 1 2 3 4 5
发生变化的文字的变化次序为序,表达成轮换的形 式.虽然表达形式简捷,但所含置换的原有文字的 数目可能反映不出来.这要求事先予以说明.例如. “8 元置换 1 4 2 3 5”
②.一般地,每个循环的表达方法不唯一,例 如.
1 4 2 3 5 2 3 5 1 4 5 1 4 2 3
如果 与 不含相同的文字,那么称 与 是不相连的.
定理 2 每一个n 元置换都可以写成若干个不相连的循 环置换的乘积.(循环置换分解定理) 【证明】.设 是 Sn 中任一个n 元置换,下面对 中改变 文字的个数用数学归纳法。
如果 使1,2,3, ,n中每个文字都不发生改变, 则 是恒等置换.即 1,定理 2 成立.
0 11 22 33 , 1 11 32 2 3 , 2 12 21 33 3 12 2 3 31 , 4 1 3 21 3 2 , 5 13 2 2 31 所以 S3 3! 6 .其中 0 是恒等变换.即 0 是 S3 的单位元.
例1. 计算下列置换的乘积:
(1) , (2) 2 , (3) 2 . 解: 13 21 2 312 2 3 31 11 22 33
2 12 2 3 31 12 2 3 31 13 21 2 3
jk jk(1)
jk1
j (2) k 1
jn jn(2)
证明 因为 1 是 a j1 , a j2 , , a jn 这个元的一一变换,而在 1 之下,
近世代数群的概念PPT教案
例4 全体非零有理数的集合Q*关于数的乘法
构成交换群, 这个群的单位元是数1,非零有理数
a
a
b
b 的逆元是 b的倒数 a .同理,全体非零实数的 集R*、全体非零复数的集合C*关于数的乘法也.
构成交换群.
第10页/共46页
例5 实数域R上全体n 阶方阵的集合 M n (R) , 关于矩阵的加法构成一个交换群.全体 n 阶可逆 方阵的集合GLn (R)关于矩阵的乘法构成群,GLn (R) 群中的单位元是单位矩阵 En ,可逆方阵AGLn (R) 的逆元是A 的逆矩阵A1. 当 n 1 时,GLn (R) 是一个非交换群.
的代表元的选取无关即可.设
a a ', b b ',
则
m | a a ', m | b b '.
于是 m | (a a ') (b b ') (a b) (a ' b '),
m | (a a ')b (b b ')a ' (ab) (a 'b ').
从而
第2页/共46页
第26页/共46页
又如果一个群的群表是对称的,则可以肯定,这个 群一定是交换群.
第27页/共46页
二.群的性质
定理1.2.1 设G 为群,则有 (1) 群G 的单位元是惟一的; (2) 群G 的每个元素的逆元是惟一的; (3) 对任意的a G ,有(a1 )1 a ; (4) 对任意的a,b G ,有(ab)1 b1a1 ;
同理可证另一消去律.
□
第31页/共46页
定理1.2.2 设G 是群,那么对任意的a,b G ,
方程 ax b 及 ya b 在 G中都有惟一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世代数》课程教案第一章基本概念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掌握集合元素、子集、真子集。
集合的交、并、积概念;掌握映射的定义及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象,原象的定义;理解映射的相同的定义;掌握代数运算的应用;掌握代数运算的一般结合运算,理解几个元素作代数运算的特点;理解代数运算的结合律;掌握并能应用分配律与结合律的综合应用;掌握满射,单射,一一映射及逆映射的定义。
理解满射,单射,一一映射及逆映射的定义;掌握同态映射、同态满射的定义及应用;掌握同构映射与自同构的定义;掌握等价关系的定义,理解模n 的剩余类。
教学重点:映射的定义及象与原象的定义,映射相同的定义;代数运算的应用,对代数运算的理解;代数运算的结合律;对定理的理解与证明;同态映射,同态映射的定义;同构映射的定义以及在比较集合时的效果;等价关系,模n 的剩余类。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包含);映射定义,应用该定义应注意几点;代数运算符号与映射合成运算符号的区别;结合率的推广及满足结合律的代数运算的定义;两种分配律与⊕的结合律的综合应用;满射,单射,一一映射及逆映射的定义;同态映射在比较两个集合时的结果;模n 的剩余类。
教学措施:网络远程。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过程:§1 集合定义:若干个(有限或无限多个)固定事物的全体叫做一个集合(简称集)。
集合中的每个事物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简称元)。
定义:一个没有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且∅是任一集合的子集。
(1)集合的要素:确定性、相异性、无序性。
(2)集合表示:习惯上用大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集合,习惯上用小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若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则记为A a A a ∉∈否则记为,。
表示集合通常有三种方法: 1、枚举法(列举法): 例:A ={1,2,3,4},B ={1,2,3,…,100}。
2、描述法:{})(,)(x p x p x A =—元素x 具有的性质。
例:{}41≤≤∈=a Z a a A 且。
显然例6中的A 就是例5的A 。
3、绘图法:用文氏图(Diagram Venn )可形象地表现出集合的特征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3)集合的蕴含(包含)定义:若集B 中每个元素都属于集A ,则称B 是A 的子集,记为A B ⊂,否则说B 是A 的子集,记为A B ⊄. 定义:设A B ⊂,且存在B a A a ∉∈但,那么称B 是A 的真子集,否则称B 不是A 的真子集。
定义:若集合A 和B 含有完全一样的元素,那么称A 与B 相等,记为A =B . 结论:显然,A B B A B A ⊂⊂⇔=且. (4)集合的运算①集合的并:{}B x A x x B A ∈∈=或Y ②集合的交:{}B x A x x B A ∈∈=且I ③集合的差:{}B x A x x B A ∉∈=-且 ④集合在全集内的补:{}A x E x x A ∉∈=且 ⑤集合的布尔和(对称差):{})()()()( B A B A A B B A B A x B x A x x B A I Y Y I -=--=∉∈∈=⊕但或 ⑥集合的卡氏积:{}B b A a b a B A ∈∈=⨯且),(注:B A ⨯中的元素可看成由A 和B 坐标轴所张成的平面上的点。
卡氏积的推广:{}m i A a a a a A A A A m A A A i i m m mi i m ,,2,1,),,,( ,,,2121121ΛΛΛΛ=∈=⨯⨯⨯=∏=:成的卡氏积为个集合,那么由它们做是令对上述集合运算,可以得到一批基本公式:AB A A A B A A A A A A A A A E E A A A E A A A E A A AC A B A C B A C A B A C B A CB AC B A C B A C B A A B B A A B B A ================)(;)()6(;;;)5(.;;;)4()()()();()()()3()()(;)()()2(.;)1(Y I I Y I Y I Y I Y I Y I Y I Y I Y I Y I Y I I I I Y Y Y Y I I Y Y 吸收律:φφφφ例题:例1 A={1.2.3} B={2.5.6} 那么A ∩B={2}A={1.2.3} B={4.5.6} 那么A ∩B=空集合.例2 A={1.2.3} B={2.4.6} 那么A ∪B={1.2.3.4.6} A={1.2.3} B={4.5.6} 那么A ∪B={1.2.3.4.5.6}§2 映射定义:设φ是集合A 到B 的一个对应法则:对于任何一个12n A A A ⨯⨯⨯L 的元12()()n i i a a a a A ⨯⨯⨯∈L ,都能够得到一个唯一的D 的元d ,那么这个法则φ叫做集合12n A A A ⨯⨯⨯L 到集合D 的一个映射。
其中,元d 是12()n a a a ⨯⨯⨯L 在映射φ的象,a 是b 在φ下的逆象。
例1:A1=A2=....=An=D=所有实数作成的集合. φ:(a 1,a 2,……,a n )→ a 12+a 22+……+a n 2=φ(a 1,a 2,…,a n )是一个 A 1×A 2×…×A N 到D 的映射.例2 :A 1={东,西},A 2={南},D={高,低}φ1:(西,南)→高=φ1(西,南)不是一个A 1×A 2到D 的映射. φ2:(西,南)→高,(东,南)→低,则φ2是一个A 1×A 2到D 的映射.例3:A 1=D=所有实数所成的集合. φ:a →a 若a ≠1 1→b 这里b 2=1不是一个A 1到D 的映射.例4:A 1=D=所有实数所成的集合. φ:a →a-1不是一个A 1到D 的映射.定义:我们说,12n A A A ⨯⨯⨯L 到集合D 的两个映射φ1与φ2是相同的,假如对任何一个元12()n a a a ⨯⨯⨯L 来说,φ112()n a a a ⨯⨯⨯L =φ212()n a a a ⨯⨯⨯L 。
例5:A=D=所有正整数的集合. φ1:a →1=φ1(a )φ2: a →0a =φ2(a ) 则φ1与φ2是相同的.§3 代数运算设给定D A A A f D A A A m m →⨯⨯⨯⨯⨯⨯ΛΛ2121:的映射到, 如果n=2时,f 就叫做代数运算。
一般地有定义:任一个D B A 到⨯的映射都叫做D B A 到⨯的一个代数运算。
例1:A={所有整数},B={所有不等于零的整数}。
D={所有有理数}0:(a.b )αba=a οb 是一个A×B 到D 的代数运算,即普通的除法.例2:令V 是数域F 上一个向量空间,那么F 的数与V 的向量空间的乘法是一个F×V 到V 的代数运算.例3:A={1},B={2},D={奇,偶} 0:(1.2)→奇=1ο2 是一个A×B 到D 的代数运算.例4 A={1.2},B={1.2},D={奇,偶} 0:(1.1)→奇 (2.2)→奇 (1.2)→奇 (2.1)→偶 是一个A×B 到D 的代数运算.代数运算表:当B A ,都是有限集时,那么D B A 到⨯的每一个代数运算都可以用运算表表示。
设{}{}m n b b b B a a a A ,,,,,,,2121ΛΛ==,则运算表为:注:对于代数运算D A B →⨯的运算表,要求B A 与中元素在上表中的位置互换。
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D B A ==的情形,这时,有如下定义:定义:若A A A 到是⨯ο的代数运算,则可称ο是A 的代数运算或二元运算。
§4 结合律例题:A={所有整数},代数运算是普通减法 那么(a-b )-c ≠a-(b-c) 除非c=0.定义:设ο是集合A 的一个代数运算,如果A c b a ∈∀,,都有)()(c b a c b a οοοο=,则称ο满足结合律。
定义:设A 中的代数运算为ο,任取)2(>n n 个元素n a a a ,,,21Λ,如果所有加括号的步骤最后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么这个结果就用n a a a οΛοο21来表示。
定理:如果A 的代数运算ο满足结合律,那么对于A 的任意)2(≥n n 个元素n a a a ,,,21Λ来说,所有加括号的步骤运算的结果总是唯一的,因此,这一唯一的结果就可用n a a a οΛοο21来表示。
[论证思路] •因n 是有限数,所以加括号的步骤必是有限的。
•任取一种加括号的步骤)(21n a a a οΛοοπ,往证:)()(2121n n a a a a a a οΛοοοΛοο=π•对n 用数学归纳法。
①2121)(b b a a a n οοΛοο=π②1b 和2b 分别是i 和i n -个元素经加括号而运算的结果. ③1,1-≤--≤n i n n i ,由归纳假设释之.§5交换律定义:设ο是集合A 的一个代数运算,如果A b a ∈∀,都有a b b a οο=,则称ο满足交换律。
定理:设A 的代数运算ο同时满足结合律和交换律,那么n a a a οΛοο21中的元的次序可以任意掉换。
[论证思路]•采用数学归纳法,归纳假设1-n 时命题成立.•对n 的情形,任掉换i a 的位置,使之成为n i i i a a a οΛοο21.•注意n i i i ,,,21Λ是n ,,2,1Λ的一个排列. 令n i k =. •用结合律和归纳法假设证明之.§6分配律代数运算⊗与⊕的第一分配律和第二分配律的定义,以及⊕的结合律与这两种分配律的综合运用定义:设B A ,都是集合,而⊗是A A B →⨯的代数运算,而⊕是A 的代数运算,如果A a a B b ∈∀∈∀21,,,都有)()()(2121a b a b a a b ⊗⊕⊗=⊕⊗那么称⊕⊗,适合第一分配律。
例. 假如B 与A 都是全体实数的集合,⊗和⊕就是普通的乘法和加法,则 b ⊗ (a 1⊕a 2)=(b ⊗a 1)⊕ (b ⊗a 2)就变为b(a 1+a 2)=(ba 1)+(ba 2) 定理1:设B A ,和⊕⊗,如上,如果⊕满足结合律,且⊕⊗,满足第一分配律,那么A a a aB b n ∈∀∈∀,,,,21Λ,都有)()()()(2121n n a b a b a b a a a b ⊗⊕⊕⊗⊕⊗=⊕⊕⊕⊗ΛΛ[论证思路] •采用数学归纳法,归纳假设1-n 时命题成立。
•先后利用:结合律——2=n 的归纳假设——1-n 的归纳假设直至完成证明。